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三面倒數第三行,從四者這裡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

  到這裡是一段。這是賢首國師在這篇論文裡面為我們略舉自性的四德,這是性具無量德能的總綱領。世尊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無論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無數無盡。賢首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拈出四條,這四條就是性具無量德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條目少,容易記,如果我們記不得,就不能幫助我們修持,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要提得起。古聖先賢都懂得這個道理,簡單扼要的教我們記住,教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觀照,不離開這個原則,功夫自然就得力。

  這是第四條,『普代眾生受苦德』,我們平常用四個字,代眾生苦、代眾受苦都行。第一個「隨緣妙用」,第二個「威儀有則」,第三個「柔和質直」,第四個「代眾生苦」,這四條太重要了。第一跟第四是說我們的覺悟、用心,當中第二、第三是表現在事相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從事上具體表現出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如果沒有真正覺悟,代眾生受苦做不到。現在這個社會所說的價值觀,以人為本,人是個人,以人為本,他要是不覺悟,必定是自私自利,跟我們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五千年來不是以人為本,是以家為本,中國傳統的家。現在家沒有了,所以人非常可憐,小的時候沒有依靠,沒有人教你。在古時候,小時候有依靠,家族教你,父母不能教沒有關係,家族會教你。老年人可憐,兒女不養老,年老的時候事事需要依賴別人幫助;在從前有依靠,家族養老,大家庭。這一個大家族五代同堂,不分家,所以家裡面老人很多,你的父母、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很多,都照顧你,都幫助你,只要你肯學,你不會失學的。年歲大了,兒孫多,姪孫、姪孫女,外甥、外甥女,人多得很,晚輩很多,所以天倫之樂,這是外國人享受不到。可是我們現在中國人也麻煩,家沒有了,大家庭沒有了,真的叫家破人亡,家族的人都四散,各自成立一個小家庭。跟從前古時候家一比,我們今天才真正知道家破人亡的這種感受,才真正感受到。回想起古時候這種家族,好處太多了,雖然也有缺陷,但是缺陷少,好處太多。

  在往年,古時候的社會,人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為家族服務的,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榮宗耀祖,為家族的光榮而奮鬥。應不應該?應該。值不值得?值得。為什麼?這一個家族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家族的人人人都知道,上有祖先,下有後代,生生不息,世代相傳。所以家有祠堂,那就是祖先的紀念堂,帝王家叫太廟,平民百姓家裡面叫宗祠。祠堂裡面有家譜,家譜是什麼?家庭歷史,世世代代記載得很清楚。你懂得報恩,你知道應當要繼承家道、家規(弟子規是家規)、家學、家業。業,是我們這個家族經營的事業,事業裡面有士農工商,我們這個家族有讀書人、有國家政府的公務員、有經商、有務農,甚至於各種行業都有。家庭就像個公司一樣,家長就相當於這個公司的董事長,他來策劃,他來關懷、來協助子孫,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要照顧到。經營成功,家族的光榮,經營不力,家族給你做後盾,協助你維持,度過困境。所以人從小知道知恩報恩,什麼恩德?祖宗的恩德,族人的恩德,族人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是從前的社會,而以前這個社會制度,維繫中國五千多年社會的長治久安,功德不可思議。

  在那個社會裡面,「普代眾生受苦德」,把它範圍縮到最小,這個眾生是誰?家族。我要為我們的家族受苦受難,讓我們家族每個人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人人都能做出犧牲奉獻。所以一般講心量都很大,他不想自己,他想我整個家族。家族裡面有少數人讀聖賢書、學佛菩薩,那個心量就擴大了,普代眾生受苦德就不限於家族,擴大到這個族群之外。眾生,自然就關懷到整個社會的眾生、整個國家的眾生、整個世界的眾生,普代天下眾生受苦德,他自然就擴大了,這是真正報恩。祖宗有這樣賢慧的後裔,祖先臉上有光。一個人一生一切的榮耀歸祖宗,像宗教裡面信徒們一切榮耀歸上帝,一切榮耀歸神,在中國不是的,在中國是一切榮耀歸祖宗。這個話也是真的。你自己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當代帝王封賞給你的爵位,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帝王同樣封給你的父親、你的祖父同樣的爵位,這真正叫榮宗耀祖。人達到這樣高的地位,大概父母都不在了,追封,還追封到你祖父。這是從前的社會,講代眾生受苦。

  下面我們看大師的文字,『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這一句是總綱領,非常重要。古往今來,我們看許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那些創始的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這樣教人,修諸行法,不為自己,這是聖人。凡夫所有一切修行,沒有一樣不是為自己的,他不為自己,他就不幹了。唯獨聖賢、佛菩薩,他們為什麼能做到?前面說過,他們知道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什麼關係?是一體,多親切。這篇論文頭一段大師就給我們說明,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同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現代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是事實真相。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修行證果的人告訴我們,什麼叫證果?他已經證得宇宙萬法的實相,實相是真實相,不是虛妄的,真實相。宇宙真實相是什麼?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能變、能現,宇宙萬法是所現、是所變。這個事情跟夢境很像,所以世尊教學常常舉夢境為比喻,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講到夢境都不陌生,所以佛常常舉這個例子。我們在作夢的時候,夢中有自己、有山河大地、有樹木花草、有芸芸眾生,也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好像跟我們眼前的環境沒兩樣。作夢的時間不長,醒過來的時候你有沒有去想想,剛才做這個夢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夢境?你要能常常作如是觀,久而久之你一定就開悟。佛告訴我們,眼前一切諸法跟夢境無二無別,所以他在《金剛經》上教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子重要的意思,是要我們把眼前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要常常看作是作夢。為什麼?真的是作夢,不是假的,相上有,不能說沒有,理上沒有。彌勒菩薩在《菩薩處胎經》裡面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讀了之後細心去思惟,真的是個夢境。佛菩薩醒過來了,他對這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我們呢?還在昏迷之中,在夢裡面受苦受難,夢裡面受苦難的時間多,夢裡面享受的時間太少了。不是真的,你常作如是觀,你自然就能放下,放下就沒事了。這是世尊大慈大悲,教導我們離苦得樂,我們為佛弟子,對佛的教誨最重要的要信得過,真正相信。要依教奉行,不生疑惑,你行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有悟處,自然就能入佛境界,可是你得一定依照他所講的方法,就是這個地方講的修諸行法。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達菩提涅槃的大道,或者我們再通俗一點,門門通達成佛之道,你不要疑惑。八萬四千法門是真的,不是假的,方法門徑很多,我們是遵守世尊的教誨,遵守諸佛如來的指導,選擇淨宗法門。淨宗的典籍最少,便於受持,少到不能再少的時候,一句名號四個字阿彌陀佛。你真的可以萬緣放下,世出世法統統放下,經教也放下,就抓住這四個字阿彌陀佛,能不能成就?給你說,能!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成就,事一心不亂你得定,理一心不亂你大徹大悟。修諸行法的最初方便你要具足,如果不具足就很難。最初方便是什麼?《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你只要依照這八個字,一生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離開,你決定成就。這四個字,「發菩提心」可重要了。菩提心是什麼?不為自己,廣利群生,利是利益;換句話說,只為眾生,不為自己,這是菩提心。有一點點自私自利就是障礙,你就難了,所以真的要萬緣放下。要不要幫助別人、成就別人?要,不是代眾生受苦嗎?在現前這個時代,隨分隨力建小道場,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在一塊真正修行人不超過二十人,超過二十人,另外一個地方再建個小道場。實在講,我早年讀覺明妙行菩薩的《西方確指》,我很喜歡、很羨慕。他們在一起修行,只有十二個人,在一起共修,十二個人個個成就,這叫什麼?這叫大圓滿,都往生。所以人數愈少愈好。道場必須建立在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敬的基礎上,這樣的道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每一天定課,真正發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句佛號就行了。如果還有懷疑、還有夾雜、還會間斷,功夫不得力。在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人佔多數,所以我才勸大家每天聽經四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為什麼要聽經?幫助你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這是諸法實相,幫你斷疑生信,幫助你一心專注,功夫不間斷。我們天天要接受佛菩薩在經典裡面的教誨,經典裡面的勸導,這是有必要的。如果確實沒有懷疑,真放下了,世法、佛法都放下,一心專念。

  念佛的方法很多,印光大師《文鈔》裡,記載著一篇靈巖山寺雲水堂牆壁上,不知道是什麼人寫的,很簡單念佛的方法。印光大師的弟子德森和尚,他用這個方法,他說他用得很得力,所以附在《文鈔》裡面流通。這個方法就是四句,按照《阿彌陀經》上講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每念一句佛就想到蓮花。口裡念的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想到什麼?青色青光,蓮花出來了;再念第二句,阿彌陀佛,黃色黃光。這個好,能攝心,你心裡不打妄想,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想到的是蓮花,有香、有光、有色,想這個。念第三句,阿彌陀佛,赤色赤光;第四句,阿彌陀佛,白色白光。再念下去,阿彌陀佛,青色青光,就用這個輪流。這個方法也很妙,不要記數,不要去觀想其他的,就想蓮花,你看四句一輪,用這個方法。德森和尚講他用這個方法之後很得受用,這在念佛堂可以推行,大家可以試試看。哪一種方法能攝心就用那一種,最重要是能攝心。特別是我們平常妄念太多的人,要有高度的警覺,妄念太多很不容易攝心,念佛雖然念得多,散亂心念佛,效果不彰。經上教導我們是「一向專念」,我們的方向太多了,心散亂,是散的,功夫不得力原因在此地。

  我們自己修好了,就能夠幫助別人。修行是要受一點規矩、受一點約束,也許自己跟別人看起來這在受苦,這個受苦代眾生受的,自己有成就,代眾生受。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做種種示現,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在世間,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講他一生的經歷分為八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兜率天下降,補處菩薩都是住在兜率天,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兜率天的壽命到了,下降到人間,示現成佛。兜率是梵語,意思是什麼?知足,這個意思重要!知足的人才能作佛,不知足的人是凡夫。知足,一無所求了,才能夠接受眾生的感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不可思議。捨棄兜率到人間來,到人間來之後投胎,找到他的父母,父母一定是有德行,沒有德行怎麼能生佛菩薩?怎麼能夠生聖賢?

  所以在古代,有些人誤會,認為中國在古代重男輕女,男女不平等。這種話不能隨便說,為什麼?你對於古代這種風俗習慣要不是透徹了解,最好不批評。真知道清楚了可以說,沒知道清楚,最好不要說。我們看看中國古代的家教,你要看了你會感到很驚訝,教女重於教子,他的兒子、女兒都要教,教女兒比教兒子還重要。這個是輕視婦女嗎?輕視婦女可以不必教她,這不是輕視,是重視她。為什麼?五倫裡面講的夫婦有別。男女結婚成為夫婦,這是家庭裡面正式在家庭組織裡一個成員,他要對家庭負責任。夫婦有別,別是什麼?任務不相同。男子主外,對外,他主要的任務是什麼?負責家庭經濟收入,他要賺錢養家。在古時候社會,你工作賺的錢都要交給家裡面的管家,大家庭,不能夠私藏的。你個人每個月需要用的錢,就跟工資一樣,家庭管家發給你,他的財物是歸公的,不是歸私的。所以他是為這個家族,個人生活家族養,它有制度。婦女呢?婦女負另外一個責任,教養下一代,這個責任重要。你家裡有沒有人才,完全靠母親,家裡能不能出聖人、能不能出賢人,全在婦女。所以婦女她的使命是相夫教子,幫助丈夫,最重要是教育子女。古時候提倡的胎教,懷孕,母親的心情就要正,沒有邪思、沒有邪念,像古人所說的,懷孕的時候「目不見惡色」,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這正是佛家講的身口意,護善三業。《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母親要做到。兒子,懷孕還沒有出世就受這麼好的教育。小孩一出生,母親是他最好的榜樣。嬰兒不離開母親,母親不離開嬰兒,母親的言行舉止嬰兒都在看、都在聽、都在感受,他已經在學習。你要以為他無知,那你就錯了,他已經開始在學習。學到三歲,也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叫紮根教育,根深蒂固。這一千天要是學得好,三歲雖然很小,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他就有能力。所以中國古代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紮的這個根紮得好,八十歲都不變樣子。大聖大賢,誰教的?母親教的。

  母親,中國人稱之為「太太」,這個歷史很久了,太太的名詞從哪來的?周朝時候來的,三千多年了。周朝開國,諸位知道周文王、武王、周公,大聖,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敬仰的、最尊重的,你看開口就講文武周公,大聖!母親教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妻子太姒,都有個太字,太太就從這來的。太太稱呼婦女,要學周家開國的三太,三位聖人,你看她們教養出來的,文王是聖人,武王、周公都是大聖人,這對女子是多麼尊重,這種稱呼,讚歎裡帶著期望,至高無上!中國人把國家民族的前途都寄望在婦女的身上,希望她們養育下一代都是大聖大賢,跟外國人不一樣,這是對的,是正確的。這種文化我們得要把它發揚光大,不但救民族、救國家,能救全世界,「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你看周家的三太,為自己家族、為國家民族、為天下蒼生,所以她自己在嬰兒面前,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法,一點不能違背,為什麼?嬰兒在學習。你自己要是不端正,嬰兒就學壞了,特別在這三年,規矩絲毫不能違背。這個規矩就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弟子規》,《弟子規》不是教孩子讀的,不是叫他背的,是母親在孩子眼目當中做出來給他看,身教,小孩的印象深刻。現在到哪裡去找這樣的母親?母親如果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她要真正發心,她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生活要辛苦一點,為什麼?不能兩個人都出去賺錢,兩個人都出去賺錢,錢賺多一點,生活過得舒適一點,下一代沒有了。想想我們要不要下一代?要下一代,你就得代眾生受苦,在物質生活盡量節儉,得過且過。要看得長遠,要想得長遠,為家族、為宗族,真的是榮宗耀祖,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家族,做出真正的好事。

  存心,『但欲廣利群生』,這個就是人生的價值觀,不是名利。「廣」是沒有邊際,無邊的利益給誰?給一切眾生,這是大聖大賢,這是佛菩薩,這不是普通人。所以菩薩給我們示現,從兜率天下降,入胎、住胎、出胎。我們在《菩薩處胎經》裡面看到的,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確實跟凡夫不一樣,凡夫是業力。業力,如果遇到真正好的母親,他會成聖成賢,這是緣分。佛菩薩當然不一樣,他來應化,他的父母也是佛菩薩來應化的,都不是凡夫。所以他在處胎的時候沒有休息,一切時、一切處都還在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你看這「普代眾生受苦德」從來沒有間斷過。宇宙太大了,世界太廣,沒有邊際,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就到哪裡去應化,像古大德對觀世音菩薩的讚歎,千處祈求千處應,同時祈求同時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下面這四句,顯示出真實的德行,第一個『冤親平等』,我們要學。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佛心。世尊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的因緣,我們在十法界,為什麼他在佛法界?為什麼他在菩薩法界?為什麼他在天法界?為什麼我們在人法界?還有,為什麼他在地獄法界、在餓鬼法界、在畜生法界?為什麼?大乘教裡面佛常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心想什麼,跟哪個法界相應,他就去了,自自然然的去,沒有主宰,這是真的,這叫感應道交。就像我們現前社會,都市有很多俱樂部,怎麼去的?嗜好相同的人去了,喜歡打球的人、打高爾夫的人,他都到那個俱樂部去;喜歡音樂的人,音樂廳去了。隨自己的興趣,喜歡什麼他自自然然到那邊去。所以世尊告訴我們,十法界裡哪些人到佛法界去?冤親平等的人到那裡去。平等心是佛法界第一個因,我們要想作佛,不修平等心怎麼行?跟一切人還有等差、有差別,這就不行,佛法界沒分。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沒有二念,沒有二心,這人是佛。到菩薩那裡去呢?菩薩喜歡六波羅蜜,喜歡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喜歡這些他就入菩薩法界。喜歡十二因緣,他就入緣覺。喜歡四諦,苦集滅道四諦,他就到聲聞。喜歡十善,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生天。喜歡五戒、中品十善,人道。喜歡十善業道,也認真修行,但是他傲慢、好勝、嫉妒,他就到阿修羅去了。阿修羅也修上品十善,這些習氣沒除,傲慢、好勝、嫉妒,阿修羅。貪心重的人,貪而無厭,鬼道去了。愚痴,是非善惡顛倒,搞不清楚,畜生道。瞋恨,嫉妒心重的,地獄道去。你看哪一類哪一類他自自然然就去了,沒人在安排。起心動念,你跟哪一道相應。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他跟極樂世界相應,跟別的地方都不相應。你要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專修,自己要有信心。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有把握、有信心,這個人決定得生。如果說我沒有把握,我沒有信心,你往生就打問號,為什麼?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信心,你有沒有這個願望,決定你能不能往生;品位高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深淺」。所以一生沒念過佛,臨命終時人家勸他念佛,十聲、一聲都能往生。為什麼?他雖然他沒念過佛,沒這個功夫,他有信有願,一聽人勸告,他真信真願,這個人就往生了。有證據的,蕅益大師的話不是假話。

  所以我們想想世尊,八相成道來到這個世間,示現出家、成道、講經教學,最後給我們示現入般涅槃。大乘裡面沒有降魔,小乘有降魔,大乘沒有,為什麼?魔跟佛是一不二,覺悟了,魔就成佛。誰覺悟?自己覺悟,不是他覺悟,自己覺悟。自己覺悟之後,佛是從正面教導我,給我做增上緣;魔是找我的麻煩,逆增上緣。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佛還是魔?忍辱仙人心目當中,歌利王是佛,幫助他、成就他圓滿忍辱波羅蜜,他要不經過這個實驗,怎麼能證明他忍辱波羅蜜圓滿?就像老師,你畢業的時候給你考試,這一關通過就成佛,不通過還得繼續修,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普令斷惡』,修行首先是斷惡,然後才能修善,惡要沒有斷,我們所修一切善法,善惡混雜,也就是說功夫不得力,這我們不能不知道。善惡,經教裡面標準很清楚、很明白,《十善業道經》。蕅益大師很慈悲,他有個節本非常好,就是把十善的標準提出來,十種不善的標準也提出來,不善要斷,十善才能夠圓滿。我們這些年來提倡的《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道》,儒釋道的三個根。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勸導初學,無論是在家出家,必須從深信因果下手。具體的指導,就是教我們從《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下手,把這擺在第一。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普令斷惡」。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不但我們惡的事情不敢做,惡的念頭都不敢起,為什麼?起心動念有報應!報應這個道理跟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古大德常給我們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一生造作惡業的人,他沒有受到惡報,不是沒有因果,我們凡夫只看到一世,如果你看到他過去世,看到他未來世,那你就沒話說了。過去生中他修的是大善大福,這一生造作許多的惡業,他這一生享受的是過去生中的福報。造作惡業對他過去生中的福報有沒有打折扣?有,虧損了很多,但是還有餘福。譬如我們用錢財做比喻,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他前生所修的有千億的財富,這一生廣造一切惡業,他還有百億的財富,千億到百億已經虧損十分之九,他還有一分,他還沒享完。有報,不是沒報,過去修得太多、太大了,這麼回事情。他這一生享完了,福報享完,來生苦報就現前,這一生所造的惡業來生受報。我們不知道他過去生,以為造作惡他沒有受報,這是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三世因果,所產生的誤會。

  還有看到修福的,人真是好人,心善、念頭善、行為善,可是他一生潦倒,受盡苦難折磨,這什麼原因?跟前面例子恰相反,這個人前世造作很重的罪業,這一生當中修福,有沒有替他消災?有,他本來受的苦比這個要超過很多倍,現在已經是重罪輕報,這是事實真相。他的罪報報完,福報就現前。因果通三世,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心就平了,知道這個事情決定不是假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哪裡修?從起心動念。《感應篇》是標準,《文昌帝君陰騭文》是標準,周安士先生編的這本書很好,《安士全書》,每一句引用古今(那個「今」是清朝時候,是那個時代,我們現在都說古人)因果報應的例子,每一條都舉很多例子。《感應篇彙編》亦復如是,過去的例子。現代的例子更多,也有人在蒐集,台灣黃柏霖警官他對這個事情就很留意。他蒐集了兩百多個例證,最近六十幾年在台灣發生的,真人真事,報章雜誌、新聞媒體都曾經報導過。

  《感應篇彙編》,《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彙編,我希望真正有有心人重新再編這兩本書,要把現代的例子要放進去,幫助讀者啟發信心。這些東西,因果教育,要常常講、天天講。我也曾經勸告華藏電視,他還有個世界電視,陳總跟謝總,我勸導他們一定要在這個頻道上設立專欄,因果教育的欄位,詳細的講《了凡四訓》、講《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講《感應篇》、講《安士全書》。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的介紹,他說得非常好,這本書用現在的話說,它真正能夠化解這個世間一切衝突,不但能帶給這個世間安定和平,它還能帶給一切眾生幸福美滿。這是什麼樣的價值,什麼樣的利益,我們可想而知。這麼好的東西我們不是沒有,有,就是缺少宣揚,缺少人普遍在介紹。誰要依教奉行誰就能轉惡為善,誰就能真正離苦得樂,做出榜樣來給社會大眾看,大家就相信,學習的人就多了,社會災難少了,安定和平多了,全在我們佛弟子們用心。我們真正讀賢首國師的書,認真去學習「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我們要真幹、要真發心,從斷惡下手,就從這幾門、這幾本書、這幾門功課認真去做。

  『備修萬行,速證菩提』,「萬行」是善行,菩薩所修的。大乘教裡面佛常講,菩薩所修八萬四千細行,這個地方用一個萬行代表。八萬四千細行不離十善,十善業道展開的,這種講法我們聽起來含糊籠統,究竟怎麼修學法不甚分明。我們具體給同學們建議的,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一展開,給諸位說也是八萬四千細行。這個綱領,是中國古代每個家族都有家規,也有人稱為家訓,意思都一樣,這是各個家族家規、家訓必修的條目。還有不同條目,不同條目是每個家族自己定的,為什麼?因為他家學不一樣,他家業不一樣,所以他有需要再增加一些。這一百一十三條是普遍的,只要是人都應該要學習、都應該要遵守,所以我們用這個好!現代的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媒體、交通帶來的便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關係愈來愈密切,所以近代許多人在講多元文化,有沒有必要?非常有必要。這個世界上許多國家民族,他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很珍貴,我們要了解,我們要學習。宗教裡面,宗教經典裡面比比皆是,所以我在這些年跟很多宗教接觸,我得先看看他們的經典,特別看他們的倫理、道德、因果方面的教育,這一看幾乎是大同小異。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備修萬行,我們應當要學習,使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誤會、對立、矛盾、衝突能夠很順利的化解。聯合國這麼多年來在尋求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從學習宗教裡面的倫理道德因果,這是一條和平大道,我們應當要留意。

  末後一句「速證菩提」,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比什麼都重要,我相信佛門的同學,特別是淨宗同學,一定非常重視。我們用什麼方法速證菩提?就是用念佛往生淨土的方法,我們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確實要萬緣放下,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不能等!世尊在經教裡時常提示我們,「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這一世就結束,你還能來得及嗎?來不及。對自己來說,要把念佛當作第一樁大事。《華嚴經》上佛勸我們,第一個「不求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不求這個,更不能貪圖,這個要放下,第一個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第二個「不求王位」,釋迦牟尼佛是王子,捨棄王位,王位裡包括高官,不求,我們講社會地位。「不求富饒」,不求財富;「不求自樂」,自樂是小乘漢,小乘,自了,不顧別人,這個不可以,這佛教導我們的。活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安分守己,老實念佛,我們這一生才能真正做到速證菩提,這一生就把這個事情做圓滿。這樁事情,以後我們還有時間再一起學習,這是大問題,真的叫生死大事,這一生有這麼一個好的緣分,決定不能讓它空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