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三面第四行,從「三者」這裡看起。

  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四類性德第三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我們能夠理解。把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德行歸納為四大類,第一類「隨緣妙用」,這個重要。諸佛如來,我們稱法身菩薩,明心見性,妄盡還源,他隨緣,隨什麼緣?眾生有感,諸佛如來就有應,感應道交,妙用無方。起不起作用?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性上無,那叫妙用。怎麼說?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事相上有,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你看不出來;性上沒有,理上沒有,這話怎麼說?我們可以這樣講,阿賴耶裡頭不落印象,這招厲害了,這招叫妙用。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阿賴耶裡頭落印象。我們再舉個比喻,這比喻是古人常說的,覺悟的人,諸佛菩薩的那個妙用是什麼?如鏡子。我們照鏡子,照鏡子的時候有沒有?有,照完之後鏡子裡頭有沒有?沒有。我們再想想,我們正在照的時候,鏡子裡頭有沒有?沒有,不落印象。不照的時候沒有,照的時候也沒有。六道凡夫用心像什麼?實在講,不但六道,十法界都不例外,那個用心就像照相機一樣,老式的照相機,用膠捲的,這個做例子就更明顯。你按一個快門,那個印象就落進去,按兩次,就兩個印象落進去;如果是同一張底片,你按十幾二十次,裡面的現相一塌糊塗,重疊了,幾十個底片重疊在一起,什麼也看不見。但是你要曉得一個事實真相,每個畫面每個畫面不相同,只是重疊在一起而已。如果現在用高科技的方法,把這幾十張重疊的分開,張張不一樣,落印象,落印象就不妙。落印象是什麼?落印象就是因果,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我們六道眾生這個身是什麼身?業報身,這個要知道,業報身有隨緣沒有妙用。二乘人有妙用不隨緣,為什麼?他見思煩惱斷了,善惡的念頭沒有了,我們講善惡無記他統統沒有,那是妙用,他不隨緣。

  菩薩就圓滿,隨緣妙用無方德,菩薩現前。他在隨緣裡面顯示出真正的妙用,才叫大用無方,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的法身菩薩,這才顯示出來普度眾生,同時提升自己。怎麼提升?提升自己是將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淘汰乾淨,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如果不歷事鍊心,就是不用隨緣妙用,他那個四十一品煩惱習氣決定斷不掉。你要問他用什麼方法,《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就是樣子,那就是隨緣妙用,妄盡還源。這個妄盡不是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不是的;無始無明習氣,妄盡是講這個,是對法身大士講的,不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真的有妄想分別執著,超越十法界,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沒有了,但是他有妄想的習氣,分別執著的習氣沒有,統統在四聖法界裡斷乾淨了。只有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因為他有習氣沒斷,所以有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從哪來的?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顯示出來的。無始無明習氣要是斷了,實報土就沒有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

  那我們就明白了《般若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佛說了幾十遍都不止,你看六百卷《大般若》,這個話重複多少遍!重複有重複的密義在裡頭,重複得愈多,給你的印象愈深,讓你時時刻刻能夠提得起來,我們一般講提起觀照功夫。無論什麼事情現前,你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然問題就解決,就沒有了,放下了。為什麼放不下?明瞭不透徹,所以你沒放下。真正透徹明瞭,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能不放下。不放下是愚痴,不放下是業障,放下是智慧,放下就自在。放下,遍法界虛空界你全得到了,真得到了;不放下,什麼都得不到。我們是想得到還是不想得到?真想得到,真想得到就依教奉行,這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看破跟放下,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沒有一定。煩惱障重的人先放下,所知障重的人先看破。眾生根性不相同,哪個在先哪個在後不一定,得用對。像一般知識分子好學,那就是先看破後放下;一般沒有念過書的,現在的術語說沒有文化的人,這人很老實、可教,先放下後看破。你叫他放下,他真放下,你叫他一心念佛,他真念佛,念到二年、三年,他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總名稱,要細說它也有三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叫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叫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叫功夫成片,都稱為念佛三昧。下品的功夫淺,剛入門,中品的功夫得力,上品的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成為法身菩薩。

  菩薩沒有不攝受眾生的,什麼叫攝受?我們如果用五倫裡的一句話「父子有親」,我們用這句話來解釋攝受,你們想想看妥不妥當?父母對這個嬰孩,我想分分秒秒都在關心他,那叫攝受,沒有一時一刻極短的時間說心裡沒有這個小孩,這不可能。這樣的攝受,一般講至少三年,到小孩會走路,會說話,有能力照顧自己了,父母才稍微放一點心,心放寬一點,特別在第一年,分分秒秒都不放鬆。我們想不難體會,菩薩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就像剛剛做母親的,小孩是誰?十法界裡面所有的眾生,或者我們講真話,遍法界虛空界裡所有十法界的眾生,這不是一個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十法界眾生,都是這一個剛剛成佛的這尊佛他所攝受的對象。因為在這個境界裡面,時間、空間沒有了,所以他六根功能能緣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眾生需要幫助,立刻就到。心念的波動,速度也是超越時空,沒有時空侷限,就是說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不像我們現在講光波、電磁波,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十秒鐘三百萬公里,它受時空的拘束。心的波不受時空的拘束,念頭才起,它就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應,立刻就應,感應無方,不一定的,這是經上講得很好,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不是菩薩這邊意思,是感的人,那個感的眾生他求觀音菩薩,佛就現觀音菩薩身;他念阿彌陀佛,他就現阿彌陀佛身;他念天主,他就現天主身,自在!三十二應。說法、引導都沒有一定的方法,無有定法可說,無有定法示現,一切全憑眾生的心想。所以佛才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佛的心想,佛沒有心想、菩薩沒有心想,眾生有心想。諸佛菩薩來應,隨你的心想應,你想善,善應;想惡,惡應,無奇不有,不可思議,這是隨緣妙用。

  第二段「威儀有則」。我們凡夫是業報,你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你受業報牽引來的;諸佛如來,他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是感應來的。眾生有感,他來應;感的緣要是沒有了,來應的佛菩薩也就不見了,我們講滅度。其實沒有生滅,哪有生滅!他們沒有生滅,我們實在講也沒有生滅。他們沒有生滅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沒有生滅是完全不知道,而誤會有生滅、有苦受。佛菩薩沒有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全沒有,才叫妙用。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就是威儀有則,完全隨順性德,違背性德也是隨順性德,這不可思議。我們凡夫隨順性德也是違背性德,我這個話諸位要是細心去思惟、去體會,你就會明白。譬如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的威儀有則,我們從綱領上來講好說話,則是原則,德是德行,都很簡單。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那就是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都照做,都很認真去做,我們是對還是錯?剛才講,我們還是錯的。錯在什麼?你看,我學習聖賢,這些倫常道德我都做到了。沒錯,你是做到了,你能不能出六道?不能。做得還可以,人道,不失人身;做得很好,來生到天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你還是錯了。

  做好也錯了,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明心見性。做得不好,到三途去了;做得好,不過三善道而已。不同佛菩薩,佛菩薩做得不好,他也是對的,做得不好是什麼?殺盜淫妄。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有沒有做殺盜淫妄?有時候也有。你們看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給我們所示現的愚痴,甘露火王示現的是殺人、凶暴,伐蘇蜜多女示現的是妓女,那是什麼?都是菩薩,菩薩搞殺盜淫。跟凡夫現的相是一個相,裡面呢?裡面什麼都沒有,不落痕跡,錯了也是對。我們是做對了,對了他落痕跡,所以也是錯的。諸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來普度眾生,這個眾生需要用什麼手段度他,就得用什麼手段,準能叫他開悟,準能叫他回頭,心裡面乾乾淨淨,痕跡不落,用心像鏡子。我們是作善、作惡的時候都落痕跡,照相機的底片落得一塌糊塗,所以對了也是錯的。菩薩錯了也是對,菩薩用心如鏡不落痕跡,無論作善作惡,染淨都不落痕跡,他那個叫什麼?叫善巧方便。我們這種六道凡夫業障深重,習氣很深,我們只能學善不能學惡。菩薩用惡劣的方法度眾生,我們不能學,我們只能學善的,這個道理要懂。

  什麼時候你才能學菩薩?三昧現前還不夠,智慧現前,可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可以學菩薩,智慧沒有開不能學,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特別是初學,老師怕學人產生誤會,善巧方便把這些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我們對於菩薩有種種的一些作為,我們尊敬,我們從內心裡面佩服,知道現前我們不能學這些。修學要按定次序,像前面我們所說的,世尊當年在世教學就是有次第的,從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這是佛門的術語,用現在的話說,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佛一生教學也是循這個次第,我們得按部就班來學。到什麼時候才大用無方?到研究所才大用無方,你看在般若之後,二十二年般若是講智慧。我們可以這樣講,阿含重視戒律,十二年;方等重視禪定,八年;般若重視智慧,智慧現前;法華會上大用無方,真是這個意思,開權顯實,捨妄歸真。佛法的修學到這裡才是圓滿,真的是妄盡還源。

  在中國,古來祖師大德常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法華經》上講的,這是說世尊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的密義,唯有一乘法。講三乘,講二乘、講三乘,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乘、菩薩乘、緣覺乘,這是什麼?「除佛方便說」。二乘、三乘是佛的方便說,一乘是真實說。一乘經,古大德肯定的告訴我們,《華嚴》是一乘,《法華》是一乘,《梵網》是一乘,就講這三部,一乘經就這三部。《法華》翻譯算是圓滿的,《華嚴》的翻譯大概是一半,二分之一,雖然不圓滿,《華嚴》的教義已經圓滿的顯示出來;而《梵網經》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兩卷。那也是一部大經,分量也不亞於《華嚴》,沒傳到中國來,現在失傳,原文已經找不到了,我們只能看到「菩薩戒品」裡面透給我們一些信息。一乘是對上上根人講的,我們這些中下根人必須從這個次第裡面提升。我們下根人從阿含裡面提升到中根,從方等裡面提升到上根,從般若裡面提升到上上根,我們就能夠契入一乘的《法華》,《法華》跟《華嚴》是一樣的,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住持有則,這就是一定要守規矩,學習要守規矩。古聖先賢的規矩是有大道理在,不能輕易去批判,不能比較。

  我有次在印尼,回教大學送我一個博士學位,那一天是學校裡面舉行畢業典禮,學位在典禮這個時候頒贈給我。儀式完畢之後,我跟校長一同走出禮堂,在庭院裡面,我們在散步,校長告訴我:我們大學有「宗教比較學」,有這門課程。我當時就跟校長報告,我說宗教不能比較。他聽不懂,不知道我什麼意思,看著我,為什麼不能比較?我說每個宗教的教主都是有大智大德之人,我們的智慧德行能跟他相比嗎?回教大學,他們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我說我們這些學生、這些老師,誰能比得上穆罕默德?誰能比得上耶穌?誰能比得上釋迦牟尼佛?真的,沒有人敢講智慧能跟他們相比。不能跟他們相比,你怎麼能夠批評他的教學?校長逐漸明白了,他說那怎麼辦?我說不能比較,應當學習。每個宗教經典我們都要學習,為什麼?他們都是聖人,大德大智在我之上,都是我的老師。我說我學佛,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同時我也是耶穌的學生,我讀《聖經》;我也是穆罕默德的學生,我讀《古蘭經》,我只有讀的分,只有學習的分,不敢批評。老老實實的親近仁者,「能親仁,無限好」,接受有德行、有智慧老人的教誨,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這是對的。所以這個學校「宗教比較學」應該要換個名稱,「多元文化的課程」。我們要學習多元文化,不能用批評,不可以用比較,要用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去接受,我們能得大利益,這是威儀有則德。

  現在這個時代,媒體開放,交通便捷,地球真的變成地球村了。今天在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一樁小事,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媒體的報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所以地球,有人說地球村,沒錯,地球變成一家,比一村關係還要密切,變成一家。我們重新認識我們的家族,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就是我們的家族。在從前因為沒有這些交通工具,老死不相往來,住在哪個地區,形成這個地區的文化,這是合理的。現在科技發達,把這一個一個國的小點的文化統統都串起來,變成地球整體的文化,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接受,不能搞分裂,不能搞對立。對立、矛盾、衝突,兩敗俱傷,這錯誤。應當如何團結起來?我們是一村,我們是一家,我們應該如何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我們都是一家人,今天要講這個,每個宗教都要講,每個族群裡面傳統文化都要講。要常常相互的來訪問、來觀摩、來學習,在文化裡面、在生活裡面求同存異,我們這個地球人就有幸福,幸福美滿的人生是全人類的,不是某個族群的。

  所以我多次談到,也是希望真有這麼一天,每個國家有宗教大學,每個宗教成立一個學院,不同的宗教都是一個大學的同學。宗教不同是講科系不一樣,我們都是同學的身分。宗教學的概論就包括所有宗教的典籍,做重點的介紹。宗教與宗教之間密切合作,有宗教大學。再有一個多元文化大學,團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傳統文化。我們相信,他的成就一定像佛教《華嚴經》上所講的一樣。《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是個比喻,「華」,像花園,大花園一樣,宇宙是個大花園,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像不同品種的花卉,這個花園裡應有盡有,美不勝收。《華嚴經》的經題就顯示出這樣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究竟美滿。所以我說這裡面不僅《華嚴》如是,它有圓滿的倫理、圓滿的道德、圓滿的因果、圓滿的科學與哲學,其他宗教、其他族群,傳統文化裡面有沒有?肯定有的。所以我們生在現在這個時代,高科技的時代,應該向這個方向去邁進,向這個目標去努力,這才能真正拯救世界,不至於讓這個世界走向末日。唯有傳統文化跟宗教可以帶給這個世界安定和平。

  從戒得定,「戒為定體」,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開智慧,「慧為定用」,這樣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就像父母關心嬰兒一樣,不附帶任何條件,這叫親,這愛叫親愛。『攝生德』離不開智慧與慈悲。所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質」是本質,「直」是正直,在菩提心裡面叫真誠心。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三心,這個三心是講體、講用。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用裡面又分兩種,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迴向發願心,經上說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也給我們講菩提心,也講三種,名稱不一樣,意思一樣。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論裡面講菩提心的體叫直心,就是此地講的質直,直心是道場。直是什麼意思?沒有彎曲,完全是它的本質,沒有絲毫東西摻雜在裡頭,純真無妄,真心。它的作用,自受用也叫深心,跟經上講的名稱完全相同;他受用,他受用叫大悲心,經上講的迴向發願心,論上講的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合起來講,這意思就很容易體會。

  真心從哪來的?從智慧出來的。智慧不現前,哪有菩提心!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沒發菩提心,辟支佛沒發菩提心。為什麼?智慧沒現前,自性般若智慧沒現前。在三德祕藏裡面,阿羅漢只有解脫,不是究竟圓滿的解脫,解脫是自在,他得了一些自在,不是究竟圓滿,法身他沒有證得,般若智慧沒有現前,他有沒有定?有定,他定功還不夠。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講阿羅漢的定叫第九定,超出六道。六道裡面的定分八個階段,叫四禪八定。實際上,四禪八定就是八個層次,四禪加上四空定,無色界天,四空天,沒有出六道。如果更深一個層次的定功,第九定,超越六道了,那是阿羅漢。再深一個層次,辟支佛所證的,第十個等級,辟支佛所證的,智慧還沒有開。再深一級,第十一個層次,菩薩。第十二個層次,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智慧不開,所以他沒有證得法身,般若智慧不現前,他能得什麼?能得解脫,不是圓滿的解脫,古人有講,他得半個解脫。再深一層的定功,就出了十法界,到第十三個層次,出十法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般若智慧現前,大智照真。

  什麼人發了菩提心、真發菩提心?初住菩薩。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都沒有真正發菩提心。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也有發菩提心,相似位,不是真實位,相似。天台大師講六即佛,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我們六道裡面,初學佛的人像我們這個,我們這是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真修行,真的相應,這叫觀行即佛,他真正在修觀,真正在修行,觀行。觀行再提升,相似,這十法界裡頭。出了十法界,真的,那不是相似,雖是真的,沒有圓滿,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沒有圓滿。所以分證是從初住到等覺,都叫分證,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華嚴經》上說的,分證即佛。最後一個,那是究竟即佛,那是究竟圓滿。也就是說,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常寂光現前,究竟即佛。天台大師跟我們講佛,佛有六種。前清時候,慈禧太后叫人家稱她為「老佛爺」,那是有名無實,那叫做名字即佛。日本這個皇帝稱「天皇」,名字天皇,他不是真的天人,他還是凡夫,名字即中。

  由此可知,『柔和質直』最低的層次是什麼人?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在《華嚴經》裡面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已經超越十法界。換句話說,一發菩提心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沒有發,他在十法界裡面,他出不去。見思煩惱不斷,他出不了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這諸位一定要記住。見思煩惱是什麼?我們只要把綱領記住,常常想想自己有沒有,身見有沒有?還把身體當作自己。邊見有沒有?邊見就是對立,我還有沒有對立的念頭,我有沒有跟人對立,跟哪些事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有對立你就曉得見惑沒斷。還有沒有成見?自以為是,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還有沒有?最後一個邪見,不屬於上面四大類的,所有一切錯誤的知見都叫邪見,這見惑。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你才是須陀洹,《華嚴經》上講初信位的菩薩,信位是小學,小學一年級,你才入一年級,這五個都沒有了。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要問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可以由試驗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到了。如果是真的到了,我們六種能力有兩個恢復,就是六通,須陀洹恢復兩種,天眼、天耳。天眼,功夫雖然不大,但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一般人聽不到的你能聽到,天耳、天眼通了,初果。如果證到二果,又有兩樣神通出現,他心、宿命。宿命就是知道自己過去未來,宿命;他心,別人心裡想什麼,你知道,你只要一作意,作意是我一注意,他心裡想什麼,你馬上就知道。你要不作意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一作意,我想知道,馬上就知道,這是他心通。如果證得三果,又得到一個,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變化,《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你能夠變化,你能夠分身;你到外面去旅行不要交通工具,我想到美國,我這一念已經跨過太平洋,已經到美國。到四果阿羅漢,最後一種神通叫漏盡通現前。漏盡通是思惑斷盡,貪瞋痴慢疑沒有了,就是這十條,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貪、瞋、痴、慢、疑,這十條統統斷掉了,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就這十條來的。這十條裡頭你有一條,其餘九條統統都有,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要想真出六道,那這十條你要把它斷盡,統統放下,證阿羅漢果。統統放下了,遇到淨土法門,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六道凡夫去往生的,超越六道,不在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六道是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超越十法界,阿彌陀佛有實報莊嚴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愈來愈清楚。

  然後你再看這個經文,你就曉得,「柔和質直」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菩薩,也就是分證即佛,這對他們講的。我們要學習,全心全力去學習。「大智照真」,這叫質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我們只能這個說法,不用情緒,用智慧,這就對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理就跟智相應,智跟理相應。在事上,像前面所說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夠跟《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相應,不相違背,這就是質直,這是真修行,真幹。下面『大悲救物故曰柔和』,這句就是講慈悲。最近二十多年來,我提出自己修學的綱領,是在美國。早年有同學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平常修行是怎樣用功?我答覆他二十個字,我說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守住這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用心,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待人接物。這十個字就是菩提心,真誠心是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這是講存心,我們要存個什麼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老師教導我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當時就提出這二十個字,以後這二十個字流通得很廣。我們怎樣存心?怎麼樣生活待人接物?簡簡單單的,二十個字都說清楚了。下面我們再看:

  又質直者。約本性不遷。柔和者。約隨流不滯。柔則伏滅煩惱。和則順理修行。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也。】

  大師給我們所說的文字不多,義理深廣沒有邊際,我們要記住。『質直』,我們講真誠,真誠從哪裡講?是就『本性不遷』,不遷也是不變的意思。『柔和』是隨緣,我們用經典上兩句老話,「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把這兩句,這在早年,還在美國之前,我早年學講經的時候,我就說了這四句。在那個時候還有個老居士,趙默林老居士,也是印光大師的學生,跟李老師同學,他是國大代表,已經往生很久了。他常常聽我講經,聽到我四句,他告訴我:法師,這四句古人沒說過。我說可能。我說不變隨緣是如來應化,法身大士他才能做得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菩薩,菩薩在隨緣裡面學什麼?學不變,就像善財表演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說的是什麼?說的是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都能隨緣,他都跟他們接觸。在裡面學什麼?明顯的學不變。你看他參訪,真的五十三個善知識,代表的是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童子,童男童女,有老人,各種不同的行業他全都接觸,向他們請教。他沒有改變,沒有改變什麼?他自己修行的法門。

  他修什麼?你看第一個善知識,我們要想到,他在沒有參訪之前,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會上,文殊菩薩那個地方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就是一般人講的得三昧,他得三昧了,他開智慧了,所以他照真。他真誠心得到了,用真誠心。五十三參是深心,成就他自己的清淨、平等、正覺。他去參訪無量法門,那真的是四弘誓願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廣學多聞,樣樣接觸,樣樣明瞭。明瞭怎麼樣?他並不學,我明瞭,不學你。他學什麼?學是專一,就是念佛。文殊、普賢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你看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當然傳老師之法,老師是什麼法?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他出去參訪,第一個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它是以九十天為一期。我們現在打佛七是七天為一期,般舟三昧是九十天為一期,這個要苦行。九十天,所以它叫佛立三昧,人站著可以,只能夠站著,走動可以,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睡覺。你要曉得,這個法門是九十天不睡覺的,得要年輕有體力,你才能修這個法門,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九十天是一期。沒有好的體力做不到,是念佛法門裡面功夫得力最殊勝的一種修行法,普通一般人很難做到。德雲比丘,他向他請教他所修學的法門,德雲給他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一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不止八萬四千法門。《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原來念佛法門包括所有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一法不漏,全把它歸納到念佛法門。所以你就曉得,善財修什麼?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

  五十三參最後一參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他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看一頭一尾,你就曉得善財童子自始至終就是一門,就是念佛法門,沒有改變。參訪別的,去參觀去訪問,樣樣都明瞭,樣樣都沒有學。怎麼知道沒學?他離開的時候「戀德禮辭」,戀德是感謝,你把這個法門告訴我,我明白了,就離開了,禮拜他,離開就是什麼?沒有學,不跟他學。你這個法門我不是不懂,我懂得,我知道,我不學你這個法門,我還是老實念佛。這就是不變隨緣,自己這個法門永恆不變。隨緣是什麼?我可以處處參學,參學是什麼?廣學多聞。為什麼要參學?因為你要度化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你一個法門不能普度。你要普度的時候,所有法門都要懂,可是自己修的是一門,絕不改變。這是佛給我們做的樣子,不變隨緣。菩薩沒成佛,他隨緣裡面學不變,可以,可以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在廣學多聞裡面堅持自己的一門。他必須是深深的體會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才能到處學而不受影響。如果沒有這個定力,學禪,禪好,又想去參幾天禪;學密,密好,又想去學幾天密,那就學雜了,學亂了,那就很可惜。這在古時候,老師不許可的。老師必須看到你三昧現前,智慧現前,你在什麼境界裡頭如如不動,他放心讓你去參學。參學是有條件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不敢出去參學。這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的,敢不敢出去參學?不敢,為什麼?不夠條件,我們沒有達到善財童子那個階層。我們出去參學,沒有好處,決定有害處,為什麼?看到別的法門會動心,會想去學習,這就壞了。這變成什麼?三昧永遠不能現前。所以參學的條件我們明白了,必須三昧現前,無論什麼境界現前能如如不動,這是參學的先決條件。你在這個境界裡,你不想去參學,老師會主動勸你去參學。

  參學,哪些是善知識?古時候一個規矩,住山的、住茅蓬的、閉關的這是善知識,你就找他。為什麼?大概這些人都是到處參學成就了,到處參學成就了,成就,自己沒有法緣教化眾生。佛法是師道,老師是受人尊敬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老師真成就了,沒有人給他宣揚,外頭人不知道,所以他就住山、住茅蓬,不求聞達於諸侯。沒有緣分,他就要老死在關房裡,老死在茅蓬,他就走了。如果被人發現,有人給他宣傳,被人發現,人家一定去禮請他出山,弘法利生,主持道場,教化眾生,他就接受,不求名。真的,像《華嚴經》上所講的「不求五欲」,五欲六塵的享受不取,不求王位、不求富饒、不求自樂、不求名稱(現在講知名度),不求這個。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是他的本質。他有悲心,有慈悲心;有慈悲心,他是師道,必須有人禮請,這是講他隨緣,他不攀緣,現在講機緣,他是真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決定不攀緣,決定不去營造機會。營造機會是攀緣,攀緣怎麼樣?錯了,好事也錯了。為什麼?裡面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會增長你的煩惱,不會增長你的德行,錯在這裡。清淨心生智慧,心不清淨生煩惱,所以說做好事也錯了。換句話說,做好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是真好事;做壞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也是好事。做好事,心地不清淨,沾上名聞利養,壞事。所以有緣,自己有定力、有智慧,那你就是底下講『柔和,隨流不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做,你不能不做。

  我在講經的時候,我記得曾經講過很多次,最近這十年,從一九九九年,今年二00九年,十一年,我們遇到緣,這個緣不是我們自己營造的。我在一九九九年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我是常常抽一些時間來看宗教的經典,看得最多的是《新舊約》跟《古蘭經》。我對於其他宗教很尊敬,有好感,沒有對立、沒有排斥,我很尊敬,所以對於佛的經教比較能夠契入。這個世間,現在進入高科技的時代,宗教要能團結成一家,常常往來,像親家一樣,這多好!給社會帶來和諧,帶來安定。宗教與宗教之間,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助合作,多美好。有這麼一個願望,正好有這個機緣,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與這些宗教也常有往來,我把我的這些理念告訴他,他很贊成,他說我來做聯繫工作。所以我就一家一家的去拜訪,居然把九個宗教就團結起來。真的常常相往來,互相研究教義,我們把他們統統請到居士林來講經,講他們的經,我們來聽,確實變成一家人,變成兄弟姊妹一樣,好事!到第二年,二000年年底,我移民到澳洲,二00一年好像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應該是二00二年的時候春季,昆士蘭大學的校長他來找我,他派兩個教授到山上來看我,說明來意,邀請我到他們學校,跟他們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座談會,來討論「化解衝突」這個議題。我一想,這是關係全世界人類的安定和平,我們應該要幫助他,不能夠袖手旁觀,所以我參與了。第二個星期又來找我,舉行第二次,學校已經有準備,準備了聘書,聘請我做和平學院的教授。我跟校長講,我倒很樂意跟諸位教授在座談會當中談談,提供我們一點綿薄的知見,綿薄的力量來幫助、協助。我說至於職位,對我來講沒有必要。當時還有格里菲斯大學的校長,我去訪問的時候,也是主動都要我接受教授的職位,還接受學校贈送的博士學位。我真的拒絕了,這兩位校長說:不行,你不能拒絕。我說為什麼?他說希望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聯合國和平會議裡面邀請的是專家學者,都是有博士教授的身分,他不邀請宗教人士。可是裡面確實也有不少宗教人士參加,他們都是博士教授身分。這樣鼓勵我,我接受了,我希望能有這個機會幫助這些志士仁人、專家學者來解決這個大問題,怎麼化解衝突?怎麼樣恢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樣接受的,這是隨緣,我們沒有刻意營求,他找上門來的。現在這是大事,應該我們要做出犧牲奉獻,來幫助大家解決這問題。這是屬於「隨流不滯」,我們並不固執,好事是可以做的。

  那也就是幫助大家『伏滅煩惱』,衝突是煩惱,鬥爭是煩惱。他們這個活動的目標就是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接受之後,代表學校參加了十幾次,我明白了,了解了。我們在大會上提供給大家做參考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在中國丟掉了有一百年,可是這個東西管用、有效。為什麼?它是人性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所以它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超越時間,三千年前古聖先賢說的,三千年後的今天用得上,還有效。超越空間,在中國受大眾歡迎,在全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他們談起來,都能接受。我原先以為跟不同的文化、不同宗教接觸,總要通過辯論;結果沒想到,這十幾年來,所接觸宗教族群談到都歡喜,從來沒有發生過辯論,使我們對於老祖宗的教誨更有信心。尤其難得,我們在廬江、在海口做了實驗,這個實驗做得很成功,也向聯合國提出詳細報告,大家認同。

  現在這個世界真有危機,危機是什麼?危機是意識形態,危機是對古聖先賢教誨。我們如何幫助世間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智慧重新肯定、尊重、學習,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化解眼前的災難,無論是人為的,還是所謂自然,真有效!為什麼?性德。所以柔和質直攝受一切眾生。攝受眾生當然先攝受自己,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四攝、六度、普賢十願。在中國說得更細,說得更具體,倫理的教育《弟子規》,道德的教育四維八德,因果的教育,維繫中國幾千年來的長治久安。現前的災難其來有自,我們要冷靜去思惟觀察,這個災難在中國是不應該發生的。不應該發生,現在發生,原因在哪裡?我們把老祖宗東西疏忽了,我們引進外來的價值觀、引進外面來的學說,造成現在動亂不安的狀況。那要恢復,沒有別的,不但中國恢復,全世界恢復安定和平,真的像湯恩比所說,迫切的需要孔孟學說、大乘佛法,真的可以治國平天下。我們做為一個出家人,一個佛門弟子,提出這一點綿薄的貢獻。希望各國的領導人能夠體會到、能夠認識到,大力的來推行,這世界有救,不至於走向末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