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二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經云。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當知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證菩提。】

  到這裡是一段。這是大師引經作證,沒有說哪部經,那就是《華嚴經》,因為這裡是講「修華嚴奧旨」,《華嚴經》就是『經云』,其他的經要把經題說出來。《華嚴經》上講,『尸羅』是戒律,戒律要不清淨,三昧就不能現前,三昧是定。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定中現前的,定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的修學,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所以佛稱為大覺。可是智慧決定是從清淨心裡面現出來的,為什麼?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學得來的,這個諸位要知道,那叫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從禪定、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那是智慧,智慧不需要學。而且智慧現前,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知識呢?知識是有所不知,智慧是無所不知,不一樣。東方人,特別是中國跟印度人,自古以來是以求智慧為終極目標,他知道智慧是從清淨心得來的。清淨心,一定要將我們的思想、言行隨順性德,隨順性德就是戒律。為什麼?隨順性德,心裡面就沒有雜念,心裡面就沒有障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自性本淨,《壇經》上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心裡面,清淨心是真心,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圓滿的相好,遇到緣能生萬法,沒有緣的時候就是大光明藏,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淨土。大經裡面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告訴我們,修行要從持戒下手,不但持戒,持戒要清淨。戒律不清不淨,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只生煩惱不生智慧,這個道理要懂。

  佛家自古以來,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也不論是出家、在家,你要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習,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佛頭一個就是教你三皈五戒,認真的受持。三皈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三皈是覺正淨,這是究竟圓滿的性德。現在人喜歡講價值觀,佛法裡面究竟圓滿的價值觀是覺正淨。從哪裡學起?不一定,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上上根人從覺就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三十歲那一年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那從覺門進去的。覺悟了,正淨就圓滿具足,不必學他就具足。在中國,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從覺門進去的。這是什麼?上上根人,行!除上上根人之外,覺門是走不通的,走正門、走淨門。正門是正知正見,是從戒定裡頭走的,依照經典的教誨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從正知正見達到圓覺。如果根性差一點的人,走正門困難,正門可以說是正規的教學,那還有個門,淨門,修清淨心。依照戒律修清淨心,戒律不許我們做的就決定不做,戒律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走這個門有兩個宗派,淨土宗走這個門,密宗也是走這個門,所以密跟淨都是著重在修清淨心。而淨它的確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認識字的阿公阿婆也行,只要你相信、你發願,依照經教的理論、方法去學習,決定成功。成功也有高下,這個高下與各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係。密宗的淨比淨土更純,為什麼?它確實能達到染淨不二的境界。淨土宗要是理一心不亂,跟密的境界完全相同,事一心不亂還達不到它的標準,這個要知道。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對密宗是尊敬而不能學,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密是淨門裡面的上上根人,跟禪宗一樣,上上根人,中下沒有分。

  所以,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我從三皈、五戒、十善下手,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循序漸進,他老人家一生講經教學,從鹿野苑,《華嚴》不談,那是定中講的。在鹿野苑最初教五比丘,五個人拜他為師,這是佛教的開端。講什麼?講阿含。講了多久?十二年。阿含是什麼?人天教,佛教的小學。十二年的薰習,這個基礎不錯,根基打下去了,講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八年。八年加上阿含十二年,二十年,跟釋迦牟尼佛,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二十年薰修的這種功力,佛講般若。般若講什麼?般若講諸法實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講了多久?二十二年,這是佛教的大學。你從時間上來看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教學主要的課程就是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二十年的戒定,慧成就了,所以講般若大家能懂、能契入,沒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就不能講般若。二十二年之後,最後一個單元法華,講《法華》,法華講了八年。《涅槃經》是一天一夜,那是世尊最後的遺囑。《涅槃》的大意是特別囑咐戒律的重要,所謂「扶律談常」,最後的遺囑。《法華》跟《華嚴》沒有兩樣,回歸自性,我們這個地方講的妄盡還源,這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學的次第。

  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上上乘根性,我們不是,那是什麼?那一定是上中下根,我們自己想想,這上中下根三根,我們還不屬於上根,達不到,我們是什麼根器?中下根器。既然是中下根器,正門、淨門就很適合於我們。這個裡頭,法門有沒有高下?這個要知道,佛講真話,不講假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它幫助你見性。念佛也能見性,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其他的什麼都不要,能不能見性?能!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就明心見性,跟宗門的大徹大悟沒有兩樣,同樣境界。禪可以大徹大悟,淨也能大徹大悟,平等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幫助你大徹大悟,祕訣只有一個,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不能老換法門,老換法門對你傷害就太大了。為什麼?你心是散亂的。一門,心是清淨,所以一門與自性清淨心相應。學東西多了、雜了就不相應,變成什麼?變成知識,不生智慧。知識裡面有煩惱,智慧裡頭沒有煩惱,這個諸位要懂。知識裡面沒有法喜,智慧裡頭有法喜,孔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法喜,知識裡頭得不到,智慧裡頭得到。知識裡面得到的喜悅都是刺激,你研究一樣東西,忽然有了發明,你很歡喜,那是外界的刺激,跟喜悅不一樣。喜悅是清淨心裡面,內心裡面的喜悅,不相同!喜悅是恆長的,不間斷,叫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怎麼會一樣?知識給你帶來的喜悅是一時,短暫的,不能恆久,但智慧是恆久,這個不相同。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可以說四十九年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戒律重要。現代人,尤其現代知識分子,我是其中之一,跟方東美先生學佛,跟章嘉大師學佛,對於戒律不重視。什麼原因?有個錯誤觀念,自以為是,自以為很聰明。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相去三千年,古人,那是古代的社會。戒律是什麼?戒律是生活規範,釋迦牟尼佛又是印度人,不是中國人,我們在中國這個地區生活有我們的生活規範,印度人有印度人的風俗人情,不一樣。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三代之禮就不同,夏商周就不一樣,就有興有革。釋迦牟尼佛這些戒律,三千年前古印度人做的,我們現在用不上。所以學經、學論,不學戒律,認為戒律跟我們現在生活不相應。你看,自己覺得很有道理,很有理由,不接受。章嘉大師也真正了不起,他知道我們年輕人這個錯誤的知見,在佛法講邪知邪見,這個病很深,不好治。如果他勉強跟我們要求,我們怎麼樣?口服心不服,當面不好意思跟你辯駁,你是老人,祖父輩的老人,慈悲,表面上答應你,絕對不會去奉行。老人很清楚、很明白,他用的方法巧妙。我跟他學習是每個星期一次,星期天他給我兩個小時,三年,時間不算短。每一次我離開,通常他都送我到門口,我要離開的時候他會很輕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再就不說了,笑咪咪的告訴我,戒律很重要。他老人家圓寂之後,在火化的地方,火化爐旁邊,我搭了個帳篷,我在那裡住了三天。甘珠活佛,還有一批人,他們在那裡住七天,我那時候上班,請了三天假,住三天。三天我認真的去反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了我什麼?這一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老人家講的「戒律很重要」。他為什麼這樣提醒?這句話,我是沒有詳細的來記,至少跟我講三十遍以上,所以印象就特別深刻。

  我想既然他老人家講戒律很重要,一定是有重要性,我就認真的來檢討、思惟。就在三天的時候,我就想出一個道理。禮是中國人的生活規律,戒是古印度佛門弟子的生活標準,不一樣。中國的禮,每個朝代都有修訂,好像國家的法律一樣,過若干年法律要重新修訂一次,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所以禮法有興革。可是佛法,佛法沒興革,佛法是出世法,換句話說,世間跟出世間這個標準,跟世間的禮法不一樣,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真的戒律很重要。我想到這麼一層道理,它不可以跟世間的禮法相提並論,於是我才留意戒律。以後在台中跟李老師學《十善業道經》、學《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尤其那個時候懺雲法師跟李老師都教我認真去學習《印光大師文鈔》,而印祖對「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四句十六個字,可以說是印光大師的心法。戒律就是在敦倫盡分裡面。我們一定要知道,它是世間跟出世間的分水嶺,我們一心一意要想出離六道輪迴,要想出離十法界,你就不能不遵守。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跟世間的禮教不相同,禮教不能出三界,戒律能出三界。中國古聖先賢的禮教也是從性德流出來的,它沒有回歸性德;佛法裡面的十善從性德流下來,它最後回歸性德,這一點不一樣,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戒律要清淨,清淨是什麼?清淨是心裡沒有痕跡才清淨。譬如不殺生,殺生的習氣是無始劫來的業障,這裡頭還有冤冤相報。開始受持,極力控制自己不傷害眾生,持久了,三昧現前,三昧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殺的念頭,念頭斷掉了,智慧就開了。五戒裡面不偷盜,必須到三昧現前,三昧現前是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這是三昧現前,一絲毫這個念頭都沒有。不淫欲,男女在一起,念頭都不會生,不起這個念頭,這三昧現前。還有念頭,你能夠控制得住,理智控制得住,這個時候三昧沒現前,三昧現前的時候念頭沒有了。所以他表現在外面,就像底下所說的「柔和質直德」,圓圓滿滿的性德流露。

  下面賢首大師告訴我們,『當知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就是戒定慧,圓滿具備『即證菩提』,「證菩提」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這個意思,你說這個多重要。我們現在修戒,從哪裡學起?經典裡面常說,為佛弟子,在家要具足十善,出家要具備沙彌律儀,那是最起碼的,這就是「淨業三福」的前面兩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裡頭沒有佛法,人天善。怎麼修法?我們現在如果不把它指示清楚,無從下手。孝親尊師具體的德目就是《弟子規》,我們用《弟子規》做手段,來學習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用《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做手段,來完成慈心不殺。這句裡頭最重要的是長養慈悲心,然後才能夠落實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本,大根大本,有這個才能學佛。第二條就學佛了,第二條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了。入佛門的條件要《弟子規》、要《感應篇》、要《十善業》,這三樣東西沒有做好,沒入佛門。從前,出家、在家學佛的人都有那麼樣的成就,什麼原因?基礎好,他真做到。沒學佛之前,就把《弟子規》、《感應篇》落實了,《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感應篇》是因果教育。他有這個基礎,有這個底子,所以入佛門容易,得到佛法的提攜,他決定有成就。

  有小乘的基礎才能進入大乘,這就是世尊所說的,「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法。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別在哪裡?頭一個,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能成就。菩提心是什麼?最簡單的跟你說,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你有沒有真發?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菩薩是什麼樣子?菩薩是普度眾生。這個眾生範圍大,不是指的人,人是眾生之一,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所以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包括所有的動物、植物、礦物還有自然現象,沒有一樣不包括。他要普度眾生,不但有情眾生,這動物,植物、礦物他都要度。植物、礦物怎麼度法?就是現在講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環保,全包在裡頭。四弘誓願這一願太偉大了,就是發菩提心。要想度人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佛說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菩薩勇猛精進,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什麼力量在促進他?就是第一願,他要普度眾生,一定先成就自己,就這麼個道理。如果單單為自己,無所謂,懈怠一點沒有關係,現在你要度眾生,你看到眾生這麼苦,這麼多災難,怎麼辦?不忍心,要趕快幫助他,那就得趕快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你才能真正幫助眾生。

  成就自己頭一個,圓滿德行。德行本來是圓滿的,現在不圓滿,為什麼?煩惱業障障礙它,所以要斷除業障,那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有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要放下,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沒有,凡是自性裡面沒有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自己一定要清楚。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重要。智慧德能是自性裡本有的,講智慧德相,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本有的;妄想分別執著自性裡沒有。沒有當然可以斷掉,本有決定可以恢復,只要把沒有的東西你放下,本有的東西就現前。馬鳴菩薩給我們的信心,我們真聽懂了,信心就生起來。我能不能作佛?我能不能成就?答案是肯定的,一點懷疑都沒有。只要把自性裡沒有的東西,與自性相違背的這些東西放下,把它捨掉,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相不就恢復了嗎?戒是什麼?戒就是叫我們放下,所有與性德相違背的統統放下,與性德相應的要加強。孝悌忠信是性德,禮義廉恥是性德,仁愛和平是性德,三皈五戒是性德,性德這方面加強,認真努力學習;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是與性德相違背,把它捨得乾乾淨淨。「行為世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給社會做個好榜樣。

  中國人講道,道是什麼?道就是好榜樣,與性德相應的好榜樣。中國人講孝道,這是所有道的根,所有道的根源,源頭。無量無邊的道,中國人講道,佛法裡面講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跟道的意思完全相同,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展開來無量無邊,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孝。我們到這個世間來,能夠長大成人,靠誰?靠父母。所以行道,第一個是對父母,孝順父母,天經地義。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對老師就很尊重。對父母孝,對老師敬,這兩個人照顧我們,教導我們,養育我們,人才能成個人,才懂得立身行道,頂天立地,大恩大德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把這個道展開則有悌道,知道怎麼樣對待兄弟,怎麼樣對待尊長,怎麼樣對待平輩;慈道,怎麼樣對待晚輩。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是道。道,聖賢之所履,佛菩薩之所行,我們現在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個範就是道,好樣子。在社會上知道自己與一切眾生的關係,什麼關係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做什麼樣的樣子,道就出現了。做老師的有師道,做學生的有學生道,學生道是什麼?《弟子規》就是學生道。出家,佛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表現的,佛道。他表現的是什麼?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到處事待人接物,記錄下來就是戒律。不是刻意去做,不是有心去做,自然的。

  我們學佛,為佛弟子,有弟子道,這個弟子道一般講僧道。僧它的本意是眾的意思,是團體的意思,一個人也能稱僧。好比軍隊,軍是講軍隊,團體,一個人也能稱軍人。佛家講僧,是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共修,這個團體就叫僧團。它要依三皈、五戒、十善,還要加六和敬,這就是很如法的僧團。在家裡面修,你一家有四個人以上,真的把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敬做到,你這個團體就是僧團。一個僧團出現,可了不起,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台灣如果出現這一個僧團,這個地區就有福,不遭災難,所以僧團難能可貴。我從學佛以來,五十八年了,走遍全世界沒發現一個僧團。為什麼?這個道場兩個人住,兩個想法,見和同解做不到。戒和同修是很勉強,做到樣子就不錯了,單是樣子不行,要有實質的精神。身同住,常常有意見,口有爭論,所以真難,三個人三個意見,四個人四個意見。什麼原因?你細心去思惟你會發現,為什麼?凡夫!凡夫就有煩惱、就有習氣。所以現在僧團沒有了。僧團沒有了,家沒有了,給諸位說,在從前中國古時候的家是個僧團,不容易!一家,常說「家和萬事興」,我們佛門裡團體講六和,家要行六和那不得了。在從前,中國人非常重視教育,用教育這個手段達到和睦相處。

  佛法講這六條好,用在家裡也是好,頭一個是見解、思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建立共識。從前有,從前的共識是什麼?真的是孝悌忠信,這是他的共識。他不是搞名聞利養,不是搞功名富貴,不是搞這個,價值觀不一樣。他講孝悌忠信,他講禮義,講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他有這麼個共識。現在沒有了,現在縱然有,也是古人所講的貌合神離,表面你看他和,實際上他不和,為什麼?爭名逐利,他怎麼能和得起來!現在僧團裡面也有問題,問題怎麼出現的?身見沒放下。他有我相,有我相當然就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凡夫。所以僧團裡面的見和同解,是建立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才能出離三界六道,才能夠真正落實六和敬,六和、四攝的僧團,否則的話他做不到。

  在現在,現在是亂世,亂到了極處,所以許多宗教裡面說世界末日。佛法裡面雖然沒有說末日,佛法講的是末法,末法的時間有一萬年,我們現在是在末法的算是初期,災難有,不是沒有。佛的法運在末法這一萬年當中,有起有伏、有高有低,這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我們認真努力依照經典的教誨去修行,佛法就起;如果捨棄經教,只講形式不重實質,佛法就會衰,有興有衰。我們現在看到,生活在這個世間遇緣不同,我們所遇到的緣不是興,是衰,可是衰到極處它慢慢又會起來,這中國人所說的「一陰一陽謂之道」,循環,否極泰來。我們能不能往上提升?這在個人的覺悟,真的覺悟了。真的覺悟一定能啟發一些人跟著一起覺悟,佛法慢慢就興旺起來。現在我們看,在中國、在南洋好像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愈來愈被社會大眾重視,這是個好現象。從重視、學習,認真的學習,這是瑞相。

  菩提心,我們用現代的話說,要真正發心,我活在世間不為自己,為自己太渺小,為自己就是造業,為一切眾生服務,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那我們得認真學習,為什麼?什麼樣的身分做出什麼樣的樣子。我們是個人,先要把人的樣子做好。人是什麼?人者仁也,仁義的仁,二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人的樣子。仁者愛人,愛人就不會害人,愛人就能夠捨己而成就別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樣子,孔子、孟子給我們做出樣子。在中國古聖先賢,諸位都熟悉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無論是在位是不在位,都是以捨己為人為自己生活的指標,他不為自己。提升自己的靈性,修養自己的道德,為大眾做好榜樣,真的是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你細心去看。無論他在哪一方面他都做得很好,都做得很圓滿,在家對父母他能盡孝道,對兒女能盡慈道,對兄弟能盡悌道,對他的領導他能盡臣道,對他的下屬他能盡君道,無論在哪一方面他都是表現出最好的榜樣。這個人用佛法來講這是行菩薩道,他是來救世的,他不是來酬業的。「人生酬業」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是酬償業報的。過去生中修福,你這一生來享福的;過去生中造罪,你這一生來受罪的。真的,一生盡是命,半點不由人,業報身!可是這因果是可以轉的,不是不能轉的。《了凡四訓》給我們做了證明,袁了凡先生轉了,俞淨意先生轉了,在中國歷史人物當中,許許多多明白這個道理都把命運轉過來了。怎麼轉法?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命運就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為自己,自己的業障就消了,念念為一切苦難眾生,為正法久住。

  傳統文化教育是正法,這是真正的積功累德,你天天想這樁事情,宣揚這樁事情,做這樁事情,功德不可思議,決定得到祖宗加持,佛菩薩加持,一切善神的擁護。當然做這些事情,障礙是肯定有,為什麼?傳統文化至少丟掉四代到五代。在中國歷史上,後人寫現代的歷史會怎麼寫法?亂世,社會上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很苦,為什麼?無所適從。亂世的對面是治世,天下大治,它有規矩。治亂標準是什麼?標準是禮樂。你看中國的歷史,中國歷史叫斷代史,每個朝代都有一部歷史,一個朝代興起,政權建立,在歷史上大多數都不出五年,政權建立不會超過五年,政府就頒布禮樂。從前士農工商禮服不一樣,你是什麼樣身分穿什麼樣的衣服,為什麼?便於行禮,禮講究尊卑上下,便於行禮。祭祀、嫁娶,婚禮、喪禮,接待賓客是賓禮,都有規矩,不過分,也不能不到,禮是講節度的。我們在日常生活有規有矩,社會安定,天下大治。樂也是如此,在怎麼樣狀況之下要奏什麼樣的樂章。禮節制我們的行為,要合乎標準;樂是調節心情,讓我們身心安樂。

  滿清亡國之後到今年,台灣用民國紀元,今年是民國九十八年,再過兩年就一百年,一個世紀了,亂世,政府沒有頒布禮樂。我這次回到台灣來治牙齒,短短期間當中,也有不少的社會賢達志士仁人見面,我也談到制禮作樂的重要性,希望台灣政府能夠早一點頒布禮樂,讓社會恢復到長治久安。前幾天,有個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一個新聞給我看,我看了很歡喜。在大陸,國家宗教局的葉局長一行去訪問雲南麗江的宣科,宣科我跟他見過面,向他請教禮樂,好事情,這說明大陸政府對這個事情也重視了。可是我們傳統的禮樂丟掉的時間太久,在古時候,前一個朝代亡了,後一個朝代興起來,禮樂依據什麼?依據前面這一代,哪些好的保留,哪些不能適應的話再修改。所以它有興有革,來頒布新的禮樂,我們在每個朝代的歷史裡面都能看到,都有詳細的記載。滿清亡了之後,你看將近一百年,人民無所依歸,真是很可憐。大的禮節,譬如喪禮,老人過世了,怎麼送終?現在民間有不少是用清朝的禮節,披麻帶孝,這個孝服是清朝的,民國沒有頒布。也有些人用外國宗教,不是中國的,所以這是亂世。這是大事,國家最大的事無過於制禮作樂,讓全國人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所依循。回過頭來再看佛門的禮樂,也衰了。我初出家的時候,知道佛門裡頭還有幾個老法師懂得,可能都沒有傳下來,可惜!這是大事,不是小事。現在真正對這個有研究的人也不多,政府能夠重視到,能找這些專家學者,把他們組織起來,希望為現代的社會制禮作樂,端正社會風氣,這對於國家民族是最大的貢獻。有禮樂才能把傳統文化興旺起來,如果沒有禮樂,傳統文化很不容易在這個社會當中生存下去,這是我們憂慮的地方。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四分律云。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訶。】

  後面總結是:

  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

  《四分律》是佛門出家弟子一部重要的戒律,這裡面有首偈,『第一持戒不毀犯』,著重在「第一」這兩個字。出家以佛為老師,老師雖然不在世,老師臨走的時候留了一句話,佛不在世,以後弟子依什麼人做老師?佛沒有指定任何人,佛說「以戒為師」,戒律,「以苦為師」,說這兩句話。跟佛學不能怕吃苦,你要在苦中得到樂,你就真有成就。苦中有樂嗎?有,有真樂,苦中要沒有樂,釋迦牟尼佛一生怎麼過來的?菩薩一生怎麼過來的?菩薩常說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苦中有樂。諸位還不知道,反過來,樂中有苦,大家疏忽了。你細心觀察觀察,你看世間富貴人家有沒有樂?你再多看他幾年,家破人亡,公司倒閉,連銀行都倒閉,老闆逼著跳樓自殺,樂中有苦。苦中有樂,真樂,不是假的。樂中有苦,那個樂不是真樂,就像服毒一樣,打嗎啡一樣,刺激,欲望,刺激滿足他的欲望。欲望就是災禍的根,用刺激去養這個根,總有一天要爆發。苦裡面的樂是真樂,樂從哪裡來的?從定慧裡面來的,這個有真樂,自性性德的流露。所以佛教給我們,這一條很重要,第一,持戒決定不能夠毀犯。

  戒律有兩大類,一類叫止持,一類叫作持。止持是禁止,譬如十善業道是根本戒,前面都有個不,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有不,決定不能做。為什麼?違背性德。另外一類叫作持,作是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多半在菩薩戒裡作持多,比丘戒止持多,譬如菩薩戒裡面有一條,那個地方道場講經,距離我住的地方四十里,佛講過,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你受了菩薩戒,你不去聽經你就破戒。這個經我很熟,我不需要再聽。不需要你也要去,為什麼?莊嚴道場,做影響眾,人家聽到這個道場這麼多人來,給初學的人增長信心。這叫作持,這不是止持,是叫你做,這一類的很多。我們歸納起來說,止持多半屬於為自己的,作持是為別人的。你要幫助別人,你要利益大眾,所以對別人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對國家民族有利益的事情,你有緣你就一定要做。沒有緣可以,不攀緣,佛教給我們隨緣不攀緣。如果有這個緣,你就不能不做,你要懂這個道理。

  我住在澳洲,遇到這麼個緣分,大學邀請,希望我能夠幫助它參加國際的和平會議,沒有這個緣我們從來不會起這個念頭。有這麼樣誠懇的邀請,而且我們細心去觀察,這是一樁好事,它的目標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你說這個事情要不要做?要做。我們把中國古聖先賢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那種理念、方法、效果說出來,他們聽到,他們也很細心去研究,認為這種建議很好,讓我們到聯合國去做報告。這是緣,這菩薩戒裡你非去不可。沒有這個緣你要去做,這個不可以的。有這個緣分,這個緣不是我們找得來的,不是我們去爭取的,是他來找我的,我們覺得這是好事,這是應該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世間苦難眾生。現在衝突太多,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教育。所以中國人解決問題是用教育,用倫理的教育、用道德的教育、用因果的教育,真正能解決問題。現在雖然把老祖宗東西提出來,很多人也重視,推動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丟的時間太久,一般人把這樁事情遺忘了。提起來,那是過去的東西,不合時代,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所以要做會做得很辛苦。辛苦也要做,多一個人覺悟就多一分力量,多兩個人覺悟就多兩分力量,不能不做。它在三聚淨戒之內,饒益有情戒,對有情眾生對他有好處的,雖然在戒律條文上沒有,但是這樁事情是對眾生有好處的,那就應當要做。所以持戒重要。

  底下一句也非常重要,佛法能不能興旺就在第二句,『比丘威儀自端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樣子,樣子是什麼?樣子就是持戒,威儀,行住坐臥都有好樣子。佛門戒律裡頭,戒律實在講不多,講威儀的多,就是講規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睡覺有睡覺的樣子,行住坐臥都有好樣子,都要遵守,言語、動作它都有規矩。端莊、嚴肅,一般人見到對你恭敬、對你尊重,他才能向你學習,你才能教他。真正能把戒律做好,『怨家之人不能近』,為什麼?不得其便。你在很隨便的時候,怨家能害你;你持戒持得好,威儀好,讓怨家看到你都對你生恭敬心,他不忍心害你,甚至於你能感動他,讓他來跟你學習,這個對的。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家念念對我們怨恨,我念念感恩他們,這就化解了;他怨我,我怨他,這造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很可怕。結怨是什麼?結怨是誤會,他對我有誤會,我對他沒有誤會;他對我不了解,我對他了解。

  所以學佛,我常說我們要遵守佛陀的教誨,佛教我們入門頭一個要放下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見煩惱擺在前面,就是錯誤的看法,把錯誤的看法放下你才能入佛門。《華嚴經》裡面初信位菩薩他放下了,第一個,一般人把身當作自己,這個錯誤,身不是我,身見放下。邊見是錯誤的,邊見是二邊,我們今天講對立,這個就好懂。把對立的念頭放下,我跟一切人沒有對立,我跟一切事、跟一切萬物都沒有對立。如果有對立的念頭,它提升就是矛盾,矛盾再提升就是衝突,衝突再提升就是鬥爭,愈提升愈麻煩。所以要曉得,衝突、鬥爭的根是對立,宇宙是和諧的,萬法是一體的。我們今天學這門功課,第一條就講「自性清淨圓明體」,那才是真正的我。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要把這個東西找到,這是真我,身不是我。這個東西是什麼?一般叫靈性,它不是靈魂,靈魂還不是我,靈性是我,本性、自性。你把這個找到,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它變現的,在哲學裡面講宇宙人生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萬法歸一,統統回到自性。一個自性清淨心變現的萬法,所以宇宙跟我是什麼關係?一體,什麼對立都沒有,對立是錯誤。然後曉得怨家是親人,他為什麼變成這樣?他誤會,我們要幫助他覺悟,要幫助他回頭,這就對了,這就是菩薩。這講的都是真話,若不如是,你就被護法神訶斥,佛菩薩慈悲,不會訶斥你,護法神他會訶斥你,會責備你。依這個義理,說『威儀住持有則德』,這一條非常重要,這條就是我們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