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本第十二面倒數第二行,我們將這個文念幾句:

  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這幾句話我們在上一節課讀到,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名相,就是『涅槃』。古印度釋迦佛沒出現之前,印度就是全世界宗教文化大國,確實能稱得上,他們的特色就是重視禪定,禪定一般講就是清淨心,真誠、清淨、平等,他注重這個。禪定功夫當然有淺深不同,所以他們把它分為八個層次,四禪八定。確實有人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第八定的境界。禪定當中,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我們用現在科學的術語來說,突破時空的維次,於是六道裡面的狀況,上面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到阿鼻地獄,六道裡面可以說他們是親眼看見,親耳所聞,親身接觸到的境界。這是現量境界,這不是比量,不是推想,不是推理,是親自見到的境界。不是一個人見到的,只要你有這種定功,你都能見到。這就符合於科學的精神,真的有人作證。

  淺的定,我們一般講未到定,還達不到初禪,他有定,沒有到這個層次,欲界裡面狀況一清二楚。達到初禪,這才提升到色界天,到第五個層次他就到無色界天。雖然能達到最高的層次第八定,往上他就不能突破,為什麼?這裡面產生一個誤會,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無色界最高的境界是什麼樣子?我們沒有這個功夫,沒見到過。這些修定的人告訴我們,他們遇到一個境界,就像中國《幼學瓊林》故事開端所說的,是一個混沌初開的境界,以為那就是宇宙的起源。這個誤會,他就到此為止,把這個境界稱之為「涅槃」。涅槃的意思我們簡單的說一說,它是古印度話,梵語,完全的翻譯叫摩訶般涅槃那,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就稱之為涅槃,或者加一個大,摩訶是大,大般涅槃。這個術語在經典裡面常常見到的,而用涅槃兩個字是最多的,中國人喜歡簡單,大般涅槃,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滅度。滅是什麼?滅是滅煩惱,度是度生死,生死對面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從有生有滅這個生死,能夠度到不生不滅,這是古印度宗教、學術終極的目標,希望能夠回到不生不滅。這個術語很古老,古印度宗教都有,都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有沒有達到?沒達到,出不了六道輪迴。

  他們的壽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萬大劫,這個時間可真長!一個大劫是我們這個世界,至少是銀河系,這一個大千世界成住壞空一次,一次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成、住、壞、空是四個中劫,成是一個中劫,住,現在是住,壞、空,四個中劫成為一個大劫。非想非非想天的人他們壽命是八萬大劫,換句話說,我們銀河系成住壞空八萬次,你說這個時間多長,六道眾生裡頭壽命最長的。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他的定功失掉,失掉怎麼?他心就亂了,心一亂他就產生懷疑,就毀謗。從前聖賢人講的,我們證得般涅槃之後就不再墮落,不生不滅,怎麼現在又有生滅?懷疑古聖先賢的話有問題。這個懷疑就是毀謗聖賢,對聖賢產生誤會,這個罪業墮阿鼻地獄。真的叫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頂端,掉下去之後就到阿鼻地獄。不要說是到非非想天,凡是到四空天或者是到四禪天,第四禪,往往產生這個錯覺。毀謗佛菩薩,毀謗聖賢,沒有不墮落的。

  涅槃有沒有?佛說有,不在六道,六道裡頭沒有。小乘的涅槃,阿羅漢所證的,超越六道了。我們知道有十法界,六道外面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所證得的是涅槃,就是他們所講的,真的煩惱斷盡了。什麼煩惱?六道裡面的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個東西沒有了,斷盡了。說得詳細一點,見思煩惱把它分開來,見、思,見是什麼?看法,看錯了;思是什麼?想法,你想錯了,所以我們也稱為見惑跟思惑,惑是迷惑。見惑裡面太多了,無量無邊,佛為了教學講經說法方便起見,把它歸納,歸納為五大類。我們的見解,第一個是「身見」,把身體認為是自己,這是最大的誤會。身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這個世間有很多人講靈魂是自己,比以身為自己高明太多,為什麼?靈魂沒有生滅,靈魂沒有死,把靈魂看作是自己,對身就能放下。靈魂,一般人都叫靈魂,真正有學問的人、明白人知道魂不靈,魂要靈的話,我們投胎到這個人世間,為什麼不投胎到帝王家,到富貴人家去享福,為什麼投胎到貧窮人家?可見得它不靈。

  中國孔夫子說得好,說的跟事實很接近,孔夫子不叫它靈魂,叫它做遊魂。《易經》裡面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物是什麼?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的?精氣變的。我們人在六道,遊魂,好,「遊」好,為什麼?它速度很大,它沒有空間跟時間的這種障礙,它沒有,速度很大,比電磁波、比光波還快,所以稱遊魂有道理。無論靈魂也好、遊魂也好,出不了六道。出六道就不叫遊魂、不叫靈魂,那是什麼?那就要換個名詞,叫靈性,靈性出了六道。這是什麼?靈性是覺的,覺而不迷,靈魂是迷而不覺,是一樁事情,迷悟不同,迷了叫靈魂,不迷叫靈性。靈性就是法性,就是我們的自性,那什麼?那是真的自己。這樁事情要不是佛出世為我們說出來,世間沒人知道,古印度那些宗教家只講到靈魂就為止,沒有再往上提升。這什麼?他沒出六道。

  所以學佛之可貴,頭一個就是認識自己。我們現在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對靈性這樁事情耳熟,聽得太多了。修行修什麼?就是如何能親證、能證得,把自性找回來。佛在大乘教裡又告訴我們,自性有沒有離開我們?沒離開,我們眼睛能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意能知,這見聞覺知是什麼?見聞覺知就是我們的自性。要知道,自性怎麼迷了?見聞覺知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它就變質,就變成遊魂。這也是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現在在六道裡面變成迷魂,在六道裡面去投胎,捨身受身,幹這種事情,為什麼?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說破了。真的,我們有妄想、我們有分別、我們有執著,就被這個東西害了。自性裡面加上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六道輪迴,我們要出離六道,要把這些附加物去掉。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放下,首先要放下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放下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像作夢一樣,你從夢中醒過來。

  頭一個身見,一定要知道身不是自己,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放下很容易,我衣服換一件挺自在的,知道它不是我。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身不是我,身用了幾十年,用老了,用舊了,不太好用了,換一個,這個身不要了,換一個身體,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對於生死那種恐怖沒有了,知道生死是換一件衣服,換一個新的身體。這個換,有人換得很好,愈換愈好,有人換得很差,人身失掉了,換個畜生身,換個餓鬼身,那就換錯了。所以六道裡面要重視因果。這個因果就是善惡,善因感善果,你的身體愈換愈好,惡因感惡報,換的身體是愈換愈差,這不能不知道。

  佛在六道裡面教化眾生,頭一個是教我們保住人身,再換還是換個人身,或者換個天身,向上提升,不讓你往下墮落。為什麼會往下墮落?貪瞋痴就往下墮落,貪心重的換什麼身?換鬼身,瞋恚心重的人換地獄身,愚痴重的人換畜生身,換到三惡道的身。我們很不願意去作鬼、畜生,你既然不願意受這種果報,你得把這三種果報的因除掉,這三種苦報的因是什麼?貪瞋痴。所以佛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什麼?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雖然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就是人天兩道往返,不斷向上提升,那就是不斷的要放下,不放下不行。身見,這第一個。

  第二是「邊見」,邊見是什麼?用個簡單的說法就是對立,二邊,二邊就對立。這個東西是所有煩惱的根,所以我們要認真把它放下。首先放下不跟人對立,無論是什麼人,親人也好,親人當然不會對立,冤家對頭都不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不對立。不對立就統一,把二邊統一,統一到哪裡?統一到自己。《還源觀》裡面跟我們講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體,一體裡頭沒有對立,都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變現出來的。這個事情不好懂,佛在經裡面常常用比喻來說法,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悟入事實真相。比喻說得最多的是作夢,夢幻泡影,以夢為主,幻泡影是輔助的,主要就是用夢來做比喻。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我們世間人有作夢經驗,欲界天人也有作夢的經驗。佛用這個比喻好,夢裡有沒有?有,真有那麼回事,醒過來之後呢?醒過來之後沒有了。醒過來之後沒有,我們想想,我們當作夢的時候有沒有?當然也是沒有。夢中夢到很多人,夢到很多事,也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個關係,一體,發夢的時候全都有,醒過來的時候全都沒有,一體!同時起同時滅,正像《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事實真相。所以邊見要是沒有了,你就肯定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是佛知佛見,你怎麼會不愛人!你自自然然能捨己為人,為什麼?人跟我是一體。為人真正是為自己,損人是真正損自己,這是事實真相。如果有邊見就有對立,我們知道對立再發展、提升就是矛盾,矛盾提升就是衝突,衝突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問題愈來愈嚴重。要化解戰爭、化解衝突,從哪裡化?放下邊見,問題真的化解了。所以我們對於這一條不能不重視。

  除這個之外,我們中國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都是錯誤的,自性裡頭沒有成見,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頭沒有身見、沒有邊見、沒有成見。成見分為兩類,因上的成見、果上的成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都是自性裡沒有的。這是什麼?簡單的講,自以為是,嚴重的執著,這才會產生衝突,才造很多罪業。末後一種叫「邪見」,就是除了上面講的這四大類,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歸到這裡面。這叫五種見惑。這個東西放下就入佛門了,真入門,入門就稱為聖人,小聖,小小聖。小小聖很可貴,雖然還沒有出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他見解正確。他這種見解能夠控制住貪瞋痴,貪瞋痴雖然沒斷,它不發作,他有這個能力,所以他不會墮入三途。人間、天上七次往返,思惑也斷了,也放下了。

  思惑是什麼?錯誤的思想,貪瞋痴慢疑這五種。貪瞋痴慢好懂,那個懷疑,疑是什麼?疑是懷疑聖教,對佛菩薩的經典懷疑,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懷疑。現在人很多、很普遍認為古聖先賢的東西是過去的,不適合於現代社會,所以他提不起信心,他不知道古聖先賢那些教訓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是性德。凡是性德決定是超越時空,它不受空間限制,它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限制,無論在哪個地方它都是準確的,在中國是準確的,在外國也是準確的,在這個地球上是準確的,在其他星球上還是準確的,永恆不變,這超空間。超時間是三千年前是準確的,三千年後的今天還是準確的,萬古常新。這叫真理,你怎麼能說它是舊東西,不好使?這是嚴重錯誤觀念。

  我們在《還源觀》裡面讀到此地知道,前面講三種周遍裡面我們曾經學過,許多的人見到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種種疑難雜症,佛怎樣幫助眾生解決難題?一個字就行,前面舉了一個例子,一微塵,就能把所有問題都解決,這我們前面讀過。我們相信一塵裡面含無量無邊的法門,你不知道!一塵如是,一切微塵皆如是;一法如是,一切法都如是,所以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要把法門的門戶之見突破。法門所以不平等,法門所以解決不了問題,毛病出在哪裡?出在門戶之見。門戶之見是什麼?你想想看,是不是分別、是不是執著?有了這兩樣東西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天大的學問,解決問題是侷限的,而且留有後遺症,為什麼?不稱性,違背性德。

  在中國,你看我們老祖宗,千萬年前雖然沒有文字,不能說他沒有文化,不能說他沒有教育,他有道,他有德、有仁、有義,他與性德相應。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把它歸納起來,歸納成一個字,在中國就是「孝」字。你能說這個孝,幾千年的東西,現在人要不要?不要了,不要就天下大亂,管用!人人都講孝悌,這社會是祥和的,人與人之間不會有相爭的,相親相愛,社會是安定的,社會是和諧的,那怎麼不好?你能說它不管用嗎?在中國有歷史記載,用了五千年,沒出毛病,現在不用,問題出來了。講得詳細一點,古聖先賢教育總不外乎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講盡了。在佛法裡面,三皈、五戒、十善也就講盡了,比中國講得還簡單。十善業道一擴充、一展開,小乘三千威儀,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一展開!八萬四千細行一收起來就是十善業,是綱領,不多。三皈是什麼?三皈是覺正淨,三皈是聞思修,三皈是戒定慧,一體,一樁事。三皈、五戒、十善講一樁事,就是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的體相用。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都是講的當人自己,這是我們首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不要看輕這個東西,三皈五戒是離苦得樂的津梁(工具),是趣向大涅槃的根本。

  大乘經裡面把涅槃的意思講深了,不是當時印度各個宗教跟學術裡面所說涅槃的含義。佛把它擴充,講得更圓滿,大講的是法身,大般涅槃,滅講的是解脫,度講的是般若,這講得好。釋迦牟尼佛出世給涅槃下了三個定義,法身、般若、解脫,這是我們學佛人終極的目標。我們希望證法身,法身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法身裡面沒有苦,離一切苦厄,無苦那就是樂。佛這種解釋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三德祕藏,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性德,祕密藏在自性裡頭。惠能大師開悟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是具足三德祕藏。人人都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沒有。這個眾生的意思非常廣,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肯定具足三德祕藏。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礦物也是,自然現象也是,我們抬頭看到空中的雲彩,雲彩也是。有沒有三德祕藏在裡頭?有。一片樹葉裡頭有沒有?有。一粒塵沙裡頭有沒有?有。一滴水裡頭有沒有?有。統統都有,平等平等。而且還有個祕密,它為什麼叫藏?部分裡頭有全體的祕藏,這是我們一般人不知道的,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所以佛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跟一切是平等的,一切不多,一不少,多跟少是一不是二。這很不容易理解,它是事實真相。

  《大涅槃經》給我們說涅槃有四種大樂。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就是要證大般涅槃。為什麼要證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有四種大樂,我們要不要?這很誘惑人的。這四種大樂,第一種「無苦樂」,我們這世間太苦了,他沒有苦。簡單的解釋,「無苦樂者,謂無世間之苦樂也」。世間之苦是什麼?三苦、八苦,這佛經上常說。三種苦是苦苦、壞苦、行苦,佛把所有一切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裡面講了八種,八苦,實際上八苦只是三苦裡的一種,苦苦。八苦是什麼?「生、老、病、死」,哪個人能夠避免!除這四種之外還有四種,「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你不喜歡的事情偏偏碰到;「愛別離苦」,你親愛的人,你喜歡的事物,你控制不住,常常會失去;最後一個,「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是什麼?煩惱,內有煩惱,外面有誘惑,你沒有辦法控制,起心動念,《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是一切苦的因。八苦前面七種是果,後頭一種是因。

  壞苦是講色界天。色界天人把七情五欲控制住了,為什麼?他得到禪定,定功雖然不能夠把煩惱斷掉,他能夠把煩惱控制住,不起作用,所以他八苦沒有。雖沒有八苦,他有壞苦,為什麼?他還是有壽命,壽命雖然長,壽命到了,定就失掉,苦又現前,這不是辦法。行苦是對無色界講的,因為無色界他連這個身都不要了,真的是高級凡夫。我們在《老子》裡面讀到,老子就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因為我有個身體。沒有身體多好,沒有身體省很多事情。無色界天就是沒有身體,沒有身體他不需要飲食、他不需要居住的房子。色界天有身體,他不要財色名食睡,這個東西他放下了,他有身體,有身體就有居住的環境,就有宮殿,宮殿會壞,壽命到了身體會失掉,所以他有壞苦。無色界沒有身體,不需要宮殿,好!為什麼說行苦?他不能永久保持。我們前面說過,非非想處天,這壽命最長的,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是很長,它一定還會到,八萬大劫到了怎麼辦?到了他煩惱又起現行,他控制不住,叫行苦。所以佛講三界統苦,這個要知道。

  知道三界苦,那我們一定要發個心,我脫離三界,我永遠離開三界,求出離三界,這是對的、正確的。脫離三界就是脫離六道輪迴,世間苦樂就沒有了。世間苦是真苦,世間樂叫壞苦,這個樂他不能保持長久。所以「世間之樂,即是苦因」,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中國古人講修養,君子求淡泊,那就是苦樂二邊都捨掉。道家特別重視這種修為,不但名利淡泊,一切受用無不是求淡泊,修養自己的天性,保持自己的純善純淨。在佛法裡面很像小乘的修行,著重自利,不願意去利他,跟大乘不一樣,大乘是主動去利益眾生。可是要知道,大乘在小乘之上,如果你心裡不能夠淡泊名利,你學大乘,你學得肯定有偏差,不但不能利他,也不能自利,那你就錯了。

  所以世尊教人,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有道理!先放下,徹底放下,七情五欲統統放下,然後你才有能力、有德行、有定功、有智慧,你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你可以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外表看是一樣,裡面看完全不一樣,裡面什麼?凡夫他染,你不染,你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一絲毫不染著,這叫大乘菩薩。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對你有沒有傷害?一絲毫傷害都沒有,為什麼?你永遠住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人才能夠學大乘菩薩普度眾生,在普度眾生當中消除自己業障,這個業障是習氣,提升自己的境界,不是這種修行不能證得圓滿。

  《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裡面所示現的就是這樁事情,菩薩怎樣修成究竟圓滿的果德?不能離開眾生,天天跟眾生在一起,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你不經歷這個事,你怎麼曉得你真的成就?歷事鍊心的時候,知道事是假的,心是真的,那不是妄心,是鍊真心,真心起作用,不是妄心起作用,他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一般凡夫看不出來。所以《華嚴》這部經真正是究竟圓滿,有究竟的理論、有周圓的方法,後面還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帶表演。方東美先生早年把這部經介紹給我,他說這書編得太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種,帶表演。我學了佛以後看四書就有這個感覺,朱夫子編四書那個靈感可能就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這很可能,因為他親近佛門這些祖師大德。你看四書的編輯,「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孔夫子當善財童子表演,《孟子》是孟夫子也當善財童子表演,把學庸的理論方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很像五十三參,它跟《華嚴經》太相像了,所以成為最好的教科書,幾乎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當中變為中國讀書人主要修學的課程。

  下面他引經書,「故經云,不斷樂者,則名為苦。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此即涅槃之大樂也」。這個話我們很不好懂,世間這種樂要斷,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知道,世間人所有的樂是從外面來的,自性裡面的真樂,《論語》第一句話就說出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聖賢之樂、涅槃之樂從哪裡來的?是從學習來的,是從內裡面往外發的,不是外來的,外來的是什麼?外來是刺激,譬如像現在的打嗎啡,服毒,他找刺激。他為什麼要服毒?他認為那個樂。那個東西有副作用。今天世間人不懂得,尋求外面的樂確實就像打嗎啡、就像服毒,樂之後苦就來了,所以樂是苦因。我們把世間這種享樂,五欲六塵之樂把它捨掉,你苦就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再想想,享受五欲六塵之樂裡頭會不會勾起貪瞋痴三毒煩惱?如果在享樂裡面會引起貪瞋痴慢的煩惱,那就不是真樂,貪瞋痴慢煩惱在造業,你有沒有想到將來的果報?這些例子,講經教學的大德們,我常常聽他們引用生活上實際的例子。現在人吃喝玩樂,他認為這是樂,他不知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到災難來了,病苦來了,後悔莫及。

  涅槃之樂凡夫不知道,跟凡夫講也講不清楚,為什麼?他從來沒有感受到。真正能感受的人確實不多,什麼人?真幹的人,學習聖賢的教誨認真落實的人他能體會到。愈是認真,我相信他體會得愈深,體會得愈多;不是認真去學習、從內心裡發真誠心來學習,他體會不到,縱然天天讀誦、天天聽講,聽佛菩薩來講,他感受都是有限的,為什麼?他有障礙,他障礙沒去掉。障礙總的來說還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除掉,他感受到真樂,不是假的。常樂我淨,這是自性裡的四淨德,那個樂是什麼?涅槃之樂。大修行人都是世間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不傻,你們看他是傻瓜,世間這麼樂不會享受,要去修苦行,你不知道他那裡面有大樂,你們這些樂怎麼比都比不上。你要是曉得,你會跟他一樣,你也把世間歡樂全部捨掉,這裡有真樂。

  經裡面說,「不斷樂者,則名為苦;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此即涅槃之大樂也」。無苦無樂這叫大樂,這還是不太容易理解,我們舉個明顯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入了這個境界,無苦無樂,清淨寂滅,這是涅槃境界。自己確實對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面對著這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自性的真樂。有人來向他請教,問題一提出來,他以自性智慧來解答,能把提問的人,讓他聽到這個解答的時候豁然大悟。這個樂的現象就被你看到了,你看到智慧,你看到善巧方便,你真正在此地看到他自行化他是那麼樣的圓滿、那麼樣的殊勝,從哪裡來的?從自性來的,不是從外來的。第一個是無苦樂,這都有次第的,告訴我們依次第來學。

  第二,「大寂靜樂。謂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以其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靜名為大樂,此即涅槃之大樂。」清淨寂滅,我們世間人講享清福,寂靜裡頭的樂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禪悅,悅是喜悅。這喜悅從哪裡來的?從禪定當中來的,寂靜就是禪定,這是中國的文字,印度梵文叫禪定。禪悅是樂、是歡喜,不從外頭來的,中國諺語裡面有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們知道在六道裡頭,色界四禪,色界天天人他沒有飲食,五欲沒有了,財不要了,色不要了,沒有了,名不要了,吃也不要了,睡也不要了,他沒有睡眠,他也沒有飲食,他用什麼養身體?禪悅。諺語有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遇到快樂的事情特別有精神。這個喜事,最殊勝的喜事是禪悅,禪定裡面的歡喜,那種養分不從外頭來,這種養分是從自性裡頭像泉水一樣流出來。

  大乘佛法確實不可思議,連我們人身需要的養分都不需要從外頭求。真的行嗎?我們試試看。近代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還有很多人知道,住在雞足山的人就更明白,他老人家在那裡住的時間相當長。虛老和尚坐禪入定,這大家知道的,常常一入定半個月、一個月,這麼長的時間裡面他沒有喝水,他沒有吃東西,出定之後精神飽滿。而且常常告訴人,好像我坐沒有一會兒我就出定了,一問別人,半個月了、一個月了,他自己感覺時間很短,所以時間不是真的。他在定中感覺一頓飯的時間,我們人間可能就是十天、半個月,他的感覺就是如此。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禪悅為食,這佛家語,寂靜。

  第三種樂是「大知樂。謂諸佛如來有大智慧,於一切法悉知悉見,名為大樂」,這也是涅槃樂。智慧、德能、相好不是從外頭來的,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佛法裡面常講隱現,沒有緣的時候它隱,隱在哪?在自性裡頭。可是自性什麼都沒有,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所以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在自性裡頭找不到的,但是有緣,它能生萬法。佛法講萬法是緣生,有緣它就現萬法,沒有緣它就不現。不現不能說它沒有,現了不能說它有。現的相,相都是幻相,為什麼?它從妄想生的。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是妄想。為什麼?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妄想,也就是說真心裡沒有念頭,只要是念頭都是妄念,正念無念,無念叫正念。一切法從妄想生,妄想生出的法哪有真的?哪有這種道理!所以一切法確實是夢幻泡影,佛跟我們講真話,《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佛教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能這樣看法,那正確了,你就沒有看錯。所以一切法能不能執著?不可以,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它不是真的,包括自己身相也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要覺悟,我們每天要睡覺,睡覺應該做什麼樣的想法,作如是觀,我天天睡覺的時候都想著什麼?死了,你睡著不跟死了一樣嗎?第二天早晨又醒過來了。你想想睡著的時候,不但這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自己的,身體也不是自己的,你到另外一個境界去了,夢中去了。夢中也是個境界,你到那裡去了,你已經換了環境。常常作如是觀,生死就看破了,生死來的時候你不驚不怖,你一點不害怕,為什麼?很正常,我每天都幹一次,沒有兩樣。同時警覺自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放下了。放下是正確的,你要想貪求是假的,為什麼?決定貪不到。如果真正能夠得到,可以,佛也贊成你去爭取,得不到!這才是真話,事實真相。所以一切境緣,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是緣分。佛陀教導我們要結緣,要結善緣,要結法緣,不要結惡緣,不要結世間的情緣,這個不好,結法緣、結善緣。

  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的教誨句句真實,真的明白,真的相信,你就回頭了。向哪裡求?向自性當中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外面東西不重要。世尊當年為我們做的示現,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他老人家示現什麼?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分子,好學、求知,有求知的欲望。他從十九歲離開家庭,連王位他都捨棄了,到外面去求學,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學派裡面這些大德他都親近過,都跟他們學過,學了十二年,統統都參訪過,再沒地方學了,可是問題沒解決。六道是搞清楚了,當然他也學過四禪八定,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這都是我們普通一個好學的人免不了的問題。這三個問題在當時宗教跟學術都沒有辦法解答。宗教裡面把四空天當作涅槃,誤會,把非想非非想處天當作宇宙的源起,這誤會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了,十二年所學的東西放下了,在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禪定。我們知道四禪八定只是把執著放下,禪定功夫把它伏住,分別暫時放下,起心動念也放下,這是我們在大乘法裡面明瞭的,所以它不是究竟法。

  佛放下十二年所學的,入更深的禪定是什麼?不但執著放下,分別放下,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我們知道這就是妄盡還源,回歸自性,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了。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旦開悟之後,就是放下了,放下就開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全懂。我們會念,不懂,他給我們講解,我們也能開悟。這就是說什麼?真實智慧不一定要從書本上得來,書本是一個方便法;真實法,真實法在自性,必須把自性的障礙除掉,這教你放下。所以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就成正覺,稱你作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你超越六道。你再能把分別放下,也就是說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你就成正等正覺,稱你作菩薩。如果你再能夠真正做到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無上正等正覺,人家稱你作佛陀。就像能大師說的,這個與認不認識字、與學不學經教不相干,這叫教外別傳。

  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哪有什麼時間,只要你肯放下。所以我這一生很感謝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這樁事情是他老人家早年教給我的,「看破、放下」。可是怎麼樣?我不懂,我把他的意思體會到是最淺的,不知道這裡頭有密義。可是通過這五十八年,我學佛五十八年,五十八年年年不斷從經教裡頭提升,現在才搞清楚、搞明白,這叫解悟。搞清楚、搞明白,我還不能入這個境界,什麼原因?沒有徹底放下,是放下很多,沒有徹底,還是不乾不淨。現在要做的功夫?做的功夫是要徹底放下,還得要求生淨土。徹底放下還要求生淨土,才真正能保得住,要不求生淨土的話,還在六道十法界裡頭,怕自己保不住,生到極樂世界就保全了。道理懂得了,事上就得真幹。

  末後一條「不壞樂」,好!「謂如來之身,非煩惱無常之身,猶如金剛,不能毀壞,身不壞故,名為大樂」,這是涅槃第四樂。所謂是金剛不壞身,那個金剛是比喻。如來之身是什麼身?煩惱無常之身是我們六道眾生的業報身,六道裡頭的人統統是業報身,無色界天不講,他沒有身相,從色界天一直到阿鼻地獄都有身相,這身相是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煩惱就是分別執著。無常,剎那生滅,不是永恆存在。所以一定要曉得,事實真相是剎那生滅,我們感官世界裡面是這種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為什麼?每個念不一樣,念念不相同,於是它現的相,相相不相到。確實就跟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現的相一樣,銀幕的速度很慢,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就是一秒鐘銀幕上的底片換了二十四張。我們凡夫眼見的速度沒有它快,以為它是個真的,以為它是個動的,其實什麼?張張都不動,幻燈片放出來張張都不動,它換得太快了,我們以為它在動作,沒有一張是動的。

  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問得好,凡夫心有所念,這個念很粗,我們起心動念想一樁事情,念一樁事情,佛問這一念裡頭有多少個細念?這個念是你能覺察到的,細念是覺察不到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一計算,概略的計算,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你看電影銀幕一秒鐘二十四,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你要記住,念念都不一樣,每個念都有一個相分,都出現境界相,這個境界相隨念頭生滅,念頭起它起,念頭滅它滅,第二個念頭又起來了,念念不相到,所以它的境界相也是念念不相到的。這個事實真相要懂得,對我們修行有大好處,各個相都是獨立的,所以不能執著。

  彌勒菩薩就勸告我們,他說念頭太微細了,不可執持。我們在這個幻相裡面生起執著的心、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錯了,不可以。那個什麼?你生起這個念頭就造業,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不起心、不動念是佛,佛境界;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境界;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的境界;在境界裡面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是六道凡夫。你看佛在經典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要想超凡入聖,要想恢復性德,性德裡面的智慧、德能,連相好都是圓滿的,不用到外面求,外面是決定求不到,這要知道。外面你所求得的還是你自己在造業,業報裡面有副作用,業報裡頭有無量苦。

  這個地方說的身不是肉身,為什麼?肉身有生有滅,這什麼身?我們一定要知道,法身。對的,法身才是我們自己的真身,法身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法身有沒有相?有相就有毀滅,就有生滅,沒有相,所以他沒有生滅。沒有相他不能毀壞,他是真身,他能現一切相。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那個三十二不是數字,是代表圓滿,大圓滿,三十二類,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相,你看多自在。因為法身無相,他能現一切相,如果有相,他就不能現。有相什麼?他有執著,他就不能現,他沒有相,能現一切相。怎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想什麼相,他就能跟他起感應道交現什樣的相,所以眾生生歡喜心。

  淨土宗講四土三輩九品,法身是什麼?法身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大乘經裡面也把它翻成大光明藏,一片光明。這個光明是自性的,是性光,光柔和,不會刺眼。這個光的磁場非常美妙,那是享受,那是安樂,充滿了智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今天是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常寂光前起了一種障礙,好像是起了一層霧一樣的,雲霧一樣的,障礙住了,常寂光不能現前。不能現前變什麼?變成黑暗,叫無明。我們今天看到是,如果太陽沒有了,星星沒有了,燈光沒有了,一片黑暗,叫大黑天,這叫無明。無明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發生的。無明破了的時候你永遠見不到黑暗,一片光明,這是法身,這是真正的自己。起心動念它就現,現萬法,就現宇宙、就現森羅萬象,我也現前,就跟作夢一樣。你們諸位想想,哪一次作夢沒有自己?我什麼時候來的?我跟宇宙同時發生的,沒有先後。這個道理很深,這是事實真相。你契入這個境界之後,你就知道永遠不壞。你看他講的,無苦、寂靜、大知、不壞,這是自性,這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學佛沒有別的,妄盡還源,還源是歸還到大涅槃,圓滿成就。歸還到大涅槃,起作用真正是不可思議,十法界的眾生,哪個地方眾生有求,你哪裡就有應,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不止千處,你就能做種種示現,普度眾生,你說這個多樂!涅槃的四樂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