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一面第三行從第二段看起,第二個小段: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
賢首國師這篇文章第四段是講行四德。前面三段是高等的科學、哲學,確實我們看到之後是非常稀有。今天科學、哲學裡面不能解決的問題,大師依《華嚴經》都把它說清楚、說明白。我們有理由相信,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白之後,我們在這一期生命過程當中,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這是回到眼前。所以給我們講行四德,這四德是中國古人所講的道德的根本,這四條完全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第一條我們學過,「隨緣妙用」,隨緣容易懂,自性隨緣,說自性隨緣比較難懂,我們平常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好懂。其實從深到淺無不是隨緣,問題在妙用。隨緣又隨順性德就是妙用,隨緣如果違背性德那就不妙。我們也說得很具體,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你看給我們講的十善、五戒,這是很淺的,但是它跟性德相應,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要隨順道德。在中國人講的倫理、道德,那就是妙用。把它養成一種習慣,漸漸的把我們過去、今生一些不良的習氣、不良的嗜好,完全離開、放下,把它消化掉,這樣就是佛菩薩、就是聖賢人。
接著今天這第二段,教給我們一些標準,就說隨緣妙用裡面的標準,怎麼樣才適合於妙用,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完全明心見性,所以他是自然的。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在日常生活所表現的行住坐臥,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釋迦佛是不是有意這樣做?不是的,他本來就是這樣的,那叫妙用。換句話說,我們本來也是這樣的,本性本善,從本性本善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道德、就是妙用。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什麼與本善相違背,變成不善?這就是我們迷失了自性。怎麼迷失?我們起心動念了,六根對六塵境界不知不覺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罷了,起心動念是像水一樣微波不算很嚴重,從起心動念又起了分別執著,這個麻煩大了,時間久了養成習氣,分別執著就當了家。分別執著是什麼?分別心、執著心,這種心當家了。諸佛菩薩呢?諸佛菩薩是無分別心、無執著心,所以他永遠是本善,是本性本善的流露。我們現在變成本性本善不見了,沒辦法覺察得出來,而是分別執著在起作用,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末那識是執著,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起作用。不但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眾生是這樣的,還包括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轉識成智,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起用。但是四聖法界是受過佛菩薩教誨的薰陶,他們起作用都向善的這方面,惡的習氣都淘汰掉、都放下。譬如放下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講見思煩惱斷了,他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跟我們的境界大不同,他的心比我們清淨。我們比不上他,我們還有嚴重的貪瞋痴慢,還有嚴重的我執、有嚴重的成見,於是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跟自性愈去愈遠,這叫凡夫。所以佛菩薩慈悲,聖賢人無私,他們曉得,這就倫理上的關係,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
我昨天在台北也跟一些朋友們談到,我想我們從前念《百家姓》,小時候以前私塾童蒙念《百家姓》、念《千字文》。《百家姓》裡面有四百多個姓氏,我相信這四百多個姓氏決定都是黃帝子孫,一個家族綿延了四千五百年,人口是愈來愈多,一家人。一家人如果不團結,不能夠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為了一點小事還在爭名逐利,互相的毀謗,你說老祖宗看到不天天流眼淚!我們怎麼對得起祖宗?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做?時間久遠忘掉了,我們只能夠記得父母親、祖父母親,曾祖父都不記得,高祖父以上忘得一乾二淨,哪裡曉得現在這是整個漢族,四百多個姓肯定是一家,炎黃世冑,這是從我們中國幾千年傳統上來說。如果從佛法來講,範圍更大,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家,為什麼?都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明心見性這叫成佛,成佛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就完全清楚、明白,他知道。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不但對娑婆世界十法界眾生,對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決定沒有分別心,一視同仁,知道我們是共同一個自性。用現在的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自性,佛家講的真如本性。所以他們的性德流露出來是究竟圓滿大慈大悲,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決定沒有等待的。像小孩遇到麻煩他叫媽媽,你看他一叫,媽媽立刻就到。我們現在迷失自性的眾生,在六道裡頭受苦受難,所以我們有感,諸佛如來就有應。
為我們這些煩惱習氣很重的人、很深的人,制定許多規矩。這規矩裡面也有總的原理原則上講的,像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威儀住持有則德』。你做個人很像一個人,這個人的思想見解、言行舉止與性德相應,這是我們把這個定位掌握到,然後從這個定位不斷向上提升。人道,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層,不斷向上提升,二十八層再上去就出離輪迴。輪迴是一個數,我們講定數,它是有數量的,超越輪迴就出了數,不在數之內,不在輪迴之內,就超越了,佛法叫聖人。雖然不是大聖,在佛法稱小聖,小乘聖人,很難得!再往上提升,提升到緣覺,提升到菩薩,提升到佛,這十法界裡面的佛。佛還沒有出十法界,為什麼?他起心動念沒放下。如果根塵相接,六根接觸到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超越十法界。不起心、不動念叫破根本無明,起心動念就是叫根本無明,也叫無始無明,這個破了,破了之後十法界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我們講十法界,我們講六道、講三途,現在科學家講什麼?那是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個空間維次怎麼突破?現在科學家還沒找到方法,還不知道。可是在佛法裡面、在宗教裡面,古老的宗教真的他們有方法,他們用禪定,不是用科學儀器,突破六道空間維次,很多宗教都有。不但佛教有,中國道教也有,他們懂得靜坐、修禪,讓心定下來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心定像水一樣,沒有染污、沒有波動,它就恢復照的作用,水像一面鏡子它就能照,那個照就把空間維次突破。所以他往上看他能看到天道,看他定功的深淺,定功深的能夠看到色界天,甚至於看到無色界天;定功差一點的人,他能看到欲界天。欲界天也有六層,而四王天跟忉利天距離我們比較近,稍稍有一點定功都能夠看到。最容易看到的是鬼道,那個空間很容易突破,稍稍有一點定功就能突破,你就能看到,所以這些東西真有,它不是假的。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實驗,你把心靜下來,少煩少惱,盡量把分別執著降低,能夠攝心一處。一般人的修行,應該在一年的時間可以能做到,你就能證明這個東西是真的、是假的。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有一位同參跟我同年,我們也是師兄弟,明演法師,台北圓山臨濟寺出家的,我也在那地方出家的。他喜歡神通,我在台中學講經,他笑我,他說:你學講經,不錯,講經很辛苦,未必人肯聽,聽了人家不相信。我說:那怎麼辦?他說:我去學密,學神通,我學到神通,我一現神通,別人不就相信了!邏輯好像是沒有錯。他真的去學神通,那個時候跟屈文六上師,在大溪他那裡有個密宗道場,跟他學。學密一開頭要拜十萬,磕頭,磕十萬個大頭,像西藏那種方式的,整個身體拜下去。它限定是有時間的,好像是半年還是十個月,差不多一天要拜三千拜,要磕十萬個大頭。這個人很老實,有毅力、有決心,他真幹,在大溪住了一年他來找我,他說他現在能看到鬼道。他告訴我:晚上大概五點鐘街上就有鬼走動。我們人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人,人鬼雜居,是個不同維次的空間。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住在一塊沒有衝突?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執著這是真的,就好像是有;如果不執著這個身,這個身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鬼也是的,鬼他不執著人身,所以他對於人身沒妨礙,但是鬼跟鬼有妨礙,因為他執著他那個身。所以障礙從哪裡發生的?障礙是從執著裡頭發生,沒有執著就沒有障礙。這個道理以後我們慢慢的明白,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來告訴我,大概晚上九點鐘以後十點鐘,街上鬼就很多,十二點的時候那就人潮擠都擠不動,到天快亮,四、五點鐘的時候鬼漸漸少了,就很稀落。告訴我:他們的社會飲食起居跟人間相彷彿,唯一的差別就是鬼道裡面永遠好像在陰天,永遠是陰天沒有太陽,太陽、月亮、星星他們都見不到,永遠在昏暗的環境裡面。種類也很多,像《地藏經》上所講的。我就說:「好,你修得不錯,一年當中神通沒有得到,鬼通你得到了。可是你看到鬼,我看不到,我還是不相信,你有什麼方法叫我看到,我就相信。」他沒有法子。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最初接觸的時候看到還有一點害怕,以後久了就很平常。所以這種修法,當時我跟他接觸,我覺得有一點不大對,為什麼?他臉上帶陰氣,臉上不放光,臉上發黑。我到台中去,見到李老師,我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老師說了一句話:各有因緣。他四十五歲,密沒有修成,壽命到了,過世了。
我們同年,命運也相同,有人給我們算命,我們那時候師兄弟三個人,還有一個法融,法融也是跟他兩個人一起去學密,四十五歲那年二月走的,明演是五月走的。我那年也應該要走,同年,壽命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我是七月在基隆大覺寺講《楞嚴經》,講了三分之一,《楞嚴經》十卷,講了三卷得病,我就知道要走了。所以我拒絕吃藥,拒絕看醫生,我說:「醫生跟藥能治病,不能治命,人壽命到了,吃藥打針沒用處,你們幫助我念佛求往生。」念了一個月,身體慢慢就恢復健康,好了,所以我很清楚、很明白。好像過了二、三年,有一次我遇到甘珠活佛,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我們很熟,常在一起,但出家之後就很少在一起。有一天遇到,他就告訴我:淨空法師,我們在背後都議論你。我說:議論什麼?他說:議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可惜短命又沒有福報。我說:這個不必在背後,當面可以說,我很清楚,我知道我沒有福報,知道我短命。他說:你這幾年講經弘法功德很大,你的命運轉過來,不但你有福報,你的壽命很長。這他跟我說,說了第二年他老人家就過世,也走了。甘珠在密宗上師裡面是個有德行的人,我很尊重他、很佩服他,他走了之後,在佛門裡面確實是很大的損失。
所以我們真懂得了,也就無所求,學佛之後曉得人死是身死,靈性不滅。以後看到一些外國的這些書籍,討論到輪迴、靈魂這些主題。外國人也發現到,他說人確實沒死,死是身體,靈魂沒死,靈魂還會去投胎,帶著這一生的業力,那就是佛家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曉得這些事情,我們做人對於思考問題就會跟過去完全不一樣。我們想到來生,想到來生我們就不能佔人便宜,錢財上要佔人便宜,來生還是要還債;也不敢吃眾生肉,吃眾生肉要還命,吃牠半斤來生要還牠八兩,你吃牠就等於吃自己,你這吃太多了,你得還到哪一輩子才能還完?真正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會造惡業。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真正能幫助我們,放下許許多多的邪見,邪知邪見你就肯放下,你不能不放下,你就真正能夠依照古聖先賢、佛菩薩的戒律去過生活。看到這才真正是好的,是幫助我們生生世世向上提升,這就對了。如果我們與性德相違背的,你生生世世是往下墮落,那個日子不好過!人生在世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靈性,這是非常正確的,外國人講的他們用科學的方法,有科學的證據,跟古聖先賢、跟佛法裡面所講的統統都相應。這文字裡面講的「威儀住持有則」,則是原則,有規矩。
【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
『行』是你走動,『住』是站著,坐下來、躺下來都要有規矩。我們生活當中總不外乎這四種威儀,坐有坐的相,站有站的相,臥有臥的相,總是要合乎規矩,合乎禮節。中國人講禮節,佛法裡面講『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禮節,要有禮,要有節制,一定要遵守。
【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這幾句說得很好。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它把底下那個數字省略掉,八萬四千,小乘三千威儀,這都是屬於規矩,你行住坐臥都有個樣子。『八萬、三千』,從哪裡來的?就是十善業道。這十種,十善業道一展開,小乘裡面就三千,大乘裡頭就八萬四千。《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歸納起來給你講幾條,展開來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所以說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那就不止八萬四千。八萬、三千,在佛教經典裡面都有條文的,這一點都不假,不是隨隨便便說的一個數字。諸位要想了解,《佛學辭典》也可以查得到,《教乘法數》裡面也給你列出來,你去看看一點都不假。由此可知,要是用這個原理原則,來看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五倫、五常展開來會不會到三千?會不會有八萬?一點都沒錯,你用佛的方法把它展開來,確確實實無量無邊。我們在前面學過,賢首國師,世尊為眾生說法,只念一個字「塵」,裡面就能夠周遍大千世界。一微塵裡頭出生無盡、含容空有,超過八萬、超過三千;一微塵如是,一一塵亦然,也是這個樣子。所以佛在教學裡面只教導我們抓住綱領,這就行了。此地大乘、小乘,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善業道,我們要遵守。身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是不妄語、不兩舌(妄語是欺騙人,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讓人起反感);意地裡面是不貪、不瞋、不痴,是十條。《十善業道經》,佛就是給我們講這樁事情,這是佛法行持上的根本,也就是住持有則。住,我們今天講,我們住在這個世間,隨著我們的壽命,我們有五十年的壽命,那就是五十年的住持,六十年的壽命就六十年的住持,有一百年的壽命你就有一百年的住持。住持,你住在哪裡?住在十善業道,這就對了。行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一定要變成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行為,也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夠離開它,這是修學聖賢大道的基礎。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五倫,五倫是道,五倫講關係,「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我們生活在這世間,這個世間跟一切人相處總離不開這關係。父子、夫婦、兄弟這是一家人,這是家內;家的外面就有君臣、有朋友,四海之內皆朋友也。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黃帝創造文字就開始有記載,從黃帝一直到今天,歷史的記載沒有中斷。維繫了五千年社會的安定和平,確實這個家起了非常偉大的作用,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就是整齊,這個家很有規矩,一點都不亂。從前的家現在人很難體會,我們中國人的家,在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的時候打掉了,這是我們中國非常大的一個損失,慘痛的損失,家沒有了,所謂家破人亡。在這之前是大家庭,我小時候,我十歲離開家鄉,抗戰前一年,那個時候我們農村裡面還是大家庭,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我小的時候我還能記得,我們住的那個圍子就是一個村莊,姓宛的,跟我們有親戚關係,這一家差不多將近有一百多人口,已經是衰了,家道興旺的時候二、三百人。旺族,一個家庭有六、七百人,這是大家,它是個社會。
家有家道,家道就是倫常,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家道,這是共同的。有家規,像《弟子規》,《弟子規》的編輯,是中國一般家庭家規裡面共同要遵守的,不是哪一家,家家都要遵守的,把它選擇出來編成一本書,這是每一家共同要遵守的,必修的。還有特別的,特別那就不列在這裡面,特別多半什麼?他們所學的不一樣,他們所經營的事業不一樣,依照他們需要訂立的家規,這種家規多半在家譜裡面。在從前我們有祠堂、有家譜,家譜是家庭歷史,不止一千零八十字,差不多要加上一、二倍,有二、三千字的,這家規。有家學,家學就是家裡面辦的私塾,家學是以自己家裡面的子弟為主,親戚朋友的小孩也可以到這邊來讀書。在從前沒有學校,每個家族自己辦學;還有家業,你家裡面經營的事業。所以從前養老育幼沒有問題,父母或者福報不足,能力、學術不足,小孩生下來之後沒辦法教養,家族養你,他有家學;年歲大了,不但不擔心衰老,家族養老。所以一個人出生下來之後,這一生為什麼?就為家庭,一生為家庭,家庭養你,家庭照顧你,所以老的時候有天倫之樂。你看看你的晚輩,你子孫那一代幾十人,真有天倫之樂。現在這都沒有!所以從前那種真叫幸福美滿的人生,在現在沒法子。但是它維繫了中國幾千年的安定和平、長治久安,靠什麼?靠中國人的道德,靠中國的家。家實踐道德,把道德帶動了,生活化了。我們看看今天社會的動亂,道德觀念沒有,家沒有了,怎麼能不亂?人活得很辛苦,人生在這個世間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些年來我常常想這個事情。所以我想到就鼓勵企業,希望企業能夠把中國傳統的家道精神繼承下來。一個企業的老闆就像從前的家長一樣,要把員工都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員工是我們的親戚朋友、兄弟姊妹;員工的下一代他的兒女,是我們這個族群裡面的子弟,下一代,我們要辦子弟學校培養他;員工的老人,我們要辦養老院養他們,員工的父母也就是我們的長一輩、上一輩,我們有養老的義務,養老育幼真正擔負起來。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大家庭,從前這個大家庭是血緣、血統關係,現在企業是道義關係,一個企業是一家人,把中國五千年良好的家道再能復興起來,會對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做出很大的貢獻,也就是說團體是家庭。
我們在十幾年前,應該有二十多年,在美國,那時候我想到做彌陀村,彌陀村是我們念佛的同修道友大家住在一起,變成一家人。我這個念頭,好像是一九八二年,我第一次到美國,在舊金山做了幾場講演。場所是在美國的老人公寓,那個公寓是猶太人辦的,辦得很不錯。它是一棟大樓,像公寓一樣,一個單位是合我們台灣講十五坪,一個單位裡面有個臥房、有個小客廳、有廚房,還有個小陽台,這是退休的老人他們住在一起。它有四百多個單位,所以是個很大的老人公寓。這猶太人很聰明,它樓下的一層還是兩層,他辦個幼稚園、幼兒園,就讓居住在公寓的這些老人他們的孫子,他們兒子不在一起住,自己有地方住。孫子,每天兒子媳婦上班,就把小孩送到這個幼稚園,小孩下課就會到祖母祖父的房門去敲敲,跟祖父祖母去玩玩,十分鐘他就走了,他就上課去,所以他每天都能夠跟兒子媳婦、孫子見見面。我看得很歡喜,我覺得這個老人公寓確實很好,很難得附設幼稚園。所以我就想起,因為在那邊講經,好像講了六天,我就講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該是這種方式,不要再建寺廟。就是像這樣的老人公寓,讓學佛的人統統住在一起,天天在一塊學經教,天天在一起共修,彌陀村這個想法就從那裡來的。但是想了這麼多年還沒有搞成功,緣不足,要是有這麼好的因緣,就是彌陀村居士林這種方法。要依印光大師所說的,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道場愈小愈好,住眾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為什麼?生活來源容易,有三、四個得力的護法就能照顧,你不要向外去攀緣,心是定的,定下來才能辦道。心常常往外面跑,把你的道業全破壞。這是祖師他的想法、他的教導,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要是真正能遵守的話,同修少,各個都會有成就。這是我們心目當中所尋求的。
淨宗成立之後,我們在行門,因為這是完全講的行門,提出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為淨宗同學說出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必須要遵守。無論在家、出家,無論是你自己個人修行,還是有同伴在一起共修,都必須要遵守。第一條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這條是做人的根本,你能夠做到這個,你才像一個人!否則的話,你就不像人。孝親尊師怎麼做法?把這個一展開,給諸位說,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弟子規》。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落實在《弟子規》,這是基礎的基礎。底下一句「慈心不殺」,我把它落實在《太上感應篇》,裡面給我們講業因果報,「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因果教育。末後一句「修十善業」,這是根本。所以佛經,我們一展開,你會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第一條做到就叫善男子善女人。「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就是我們講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才是佛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具備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你才能學佛。所以佛收弟子的條件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才能到佛門裡面去拜老師,求授三皈,受三皈就是正式拜老師。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的條件,這都是屬於小乘,小乘建立在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礎上。我們能把三皈、戒律做好,一舉一動都有威儀,再進一步提升就學大乘,所以第三條是大乘,大乘第一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頭一個要發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四弘誓願,你要把心量拓開,「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能夠包容,你不能說這個我喜歡他,我度他;那個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你就沒有菩提心。發菩提心不能帶條件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哪些哪些眾生我不度他,你還附這個條件嗎?沒這個道理。所以要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真誠心,去普度一切苦難眾生,這才叫大乘,菩薩心腸。深信因果,我初學佛,我對於這一句就碰到障礙,為什麼?那是菩薩,菩薩還深信因果,我就感到奇怪。如果這條它放在第一段裡面,我一點都不稀奇,如果第一段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深信因果」,這個我一點沒有問題,我覺得是應該的。前面兩條都沒寫,擺在第三條我就不懂,這因果講什麼?我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凡夫都知道,難道菩薩不知道嗎?想了好幾年才想通,這個因果是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這個因果很多菩薩不知道,這是什麼?這是淨土宗,念佛成佛,這個要深信不疑,你一生成就。你要不相信這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你去修修看,修哪個法門,一生都不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一生能夠成佛,這個因果是太稀有了。尤其我們就想到,佛在經上說淨宗法門知難行易,是難信之法,但是很容易修,所以叫深信,那你這一生決定成功。「讀誦大乘」。這三條十一句,十句都是屬於自利,都是講自己,自己成就之後要幫助別人,後面一句是幫助別人,「勸進行者」,這就是我們講弘法利生,你要勸別人。沒有相信的,要勸他信;已經信的,要勸他學經教,理解;已經明白,要勸他修行;已經修行,要勸他證果,決定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頭一個,這都是屬於威儀的指導原則,這很重要!佛接著後面講,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所有這些修行人成佛,都不離開這個原則,都是依照這個原則修行成就的。你說這多麼重要,我們怎麼能疏忽!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把修行選了五個科目,這是第一個科目,最高指導原則。
第二個科目,我們淨宗同學大家在一起,在一起一定要有規矩,沒有規矩這個團體就亂,這個規矩我們遵守佛陀的教誨,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就能組成一個僧團,大家在一起共修,依照六和敬修行。如果我們台灣能夠出現這麼一個僧團,整個台灣人就有福報,為什麼?六和敬的僧團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保護這個地方。有一個道場出現的話,諸佛菩薩、龍天善神都保佑這個地方,你說多難!六和,頭一個「見和同解」,第二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建立共識。我們在一起學習的人,我們的想法、看法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才能真正和睦在一起。所以和敬,這第一條是根,如果我們看法、想法都不一樣,就會有爭論,一爭論,和就破掉,不和了,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見和同解建立在哪裡?建立在經教上,我們天天學習經,天天研究佛陀的教誨,把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我們一切都依照佛的教誨,才能做得到,這是初學。到最高級的時候,那真的,高級什麼?每個人都把我們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那就真的和,就真正和睦,隨緣妙用。可是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雖然研究經教,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解釋方法,還要辯論,這都是很難避免的事情,所以這不能不知道。在淨宗,我們方向、目標是相同,這就容易,方向,我們都是向西方極樂世界;目標,都是要親近阿彌陀佛,同生極樂國。
「戒和同修」,這個戒基本的是十善,在家同修在一起,五戒、十善,三皈、五戒、十善,這是一定要把它做到,你在這裡才是一個佛門的僧團。嚴持戒律,把我們一些不好的習氣、不好的習慣統統要改掉。現在人因為缺乏倫理道德的教育,社會風氣不好,總是看別人的過失,總是說別人的過失,看別人的過失,我們的心壞了。常講良心、良心,你的心本來都是善良的,把別人的壞處統統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良心就變成壞心。變成所有人壞心,你的良心是它的垃圾桶,全裝那些壞東西,你就變壞了。你再說出來,你口造惡業,你怎麼能修行?你沒法子修。所以頭一條,我們要學著,我們決定不看別人不善的,我們看別人善的,不看別人不善的,絕不把不善的東西放在自己心上,修行要從這裡下手。天天改過,天天反省,天天自新,你就有進步。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學,我們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佛家經典裡面講得更清楚、講得更多,三人行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看到人家的善,想一想我有沒有?我有,很好,要保持;我沒有,要向他學習,善人是我的老師。看到惡人,我馬上反省我有沒有作惡,如果有,改過;如果沒有,就警惕自己,不要犯他的錯誤。你想想看,善人是老師,惡人也是老師,於是我們感恩的心就生起來。我們對於善人感恩,對於惡人也感恩,因為他是我們一面鏡子,我們自己有很多過失,自己不能夠發現,看到他,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沒有?立刻就發現。我們在一切眾生要修平等心、修恭敬心、修感恩的心,這就對了。在生活方面一定要互相謙卑,懂得自己謙卑,尊重別人,生活在一起,天天見面都要這樣。禮決定不能缺,決定不能衰,這才是個興旺的樣子。不能說天天見面,馬虎一點算了,不可以,規規矩矩。在中國古時候兒女對父母晨昏定省,你天天要做,不能說每天這長遠就可以省略一點,不可以,省掉之後這個家就要敗,為什麼?規矩廢弛,這個家要衰要敗,必須很認真的去做。所以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是團體。
底下有「身和同住,口和無諍」。口業,《無量壽經》是把口業擺在第一位,這跟其他的經不一樣,其他的經總是用身口意,《無量壽經》是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才「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第三句「善護意業」,所以它是把身語意,語擺在第一,為什麼?最容易犯的。要學不爭、要學隨順,沒有意見。可這裡頭要用真實智慧,小事情無傷大雅的不爭,對我個人的事情,絕對不爭,聽到人家教誨,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決定不爭。如果是對團體的利益,這是要仗義、要爭取的,不是為眾人的事情不爭,這必須要知道。「意和同悅」,住在一起天天見面,天天看到你的笑容,跟人見面沒說話之先,先是滿面笑容,那人生歡喜心。喜悅從哪裡來的?喜悅從道心裡面來的,從學習裡頭來的,真的喜悅。《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我們就懂得,喜悅從哪裡來的?喜悅從學習,把你所學的東西統統做到,那快樂。「利和同均」,真正做到利和同均,好多爭論都沒有了。凡是爭論多半是利,爭利!大家都能把利放下,心就平等,爭論就沒有了。所以三福之後,我們第二個科目就六和。
接著是三學、六度,最後是普賢十大願王。「三學」是戒定慧,要懂得,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修學是以智慧為目標,智慧從哪裡來?從定來的,心清淨就生智慧。戒就是規矩,一定要遵守規矩,你的心才定,才不會亂。所以學東西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學雜、不能學亂,學雜、學亂了,你得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只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得的是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智慧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不同,知識許多問題解決不了,縱然解決會留下很多後遺症。所以中國古人教學是求智慧,佛法教學是把智慧定在修學的目標,就是為了開智慧。
「六度」,六波羅蜜。「布施」,布施就是捨、放下,得真放下。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都要去做,時時刻刻都想著去做。而且布施的果德是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是雙重的。你施財得財富,現在人都喜歡發財,他不知道財是怎麼發的;佛教給我們,你要發財你就修財布施,愈施愈多。財多了不是好事,趕快把它施掉,所以把那個得到的東西也要施掉。佛法裡面講捨得,捨是布施,布施後頭有得,把那個得也要捨掉,你的身心才清淨,你才得到真正的福報。愈施福報愈大,把你度化眾生的事業擴大,普度眾生,這就對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我們看到,老人晚年時候沒有兒女照顧,生活貧苦,身體很可能就多病,這在人生一生當中是最痛苦的一個階段。我們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把養老的事業做好,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我們能夠想到照顧老人,幫助老人度幸福美滿快樂的晚年,這個福報比什麼都大!這果報是健康長壽。現在養老是全世界一個社會問題,老人愈來愈多,年輕人,中國還比較好一點,現在學外國,外國年輕人是不養老人的,老人是國家去養他。國家要有這個能力才行,國家要沒有這個能力的話,它也做不到。最早國家養老應該是從美國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是世界上最強、最富的國家。所以美國人沒有積蓄的觀念,他老了國家養他,也只限於物質生活,缺乏精神生活。我參觀許許多多的老人院,每到一個國家地區我都會去看,看了都很難過。許多老人行動不方便,肯定病很多,為什麼?憂愁,甚至有怨恨、煩惱,這放不下。我們中國人講坐吃等死,讓我們真的有這種強烈的感觸,怎樣幫助老人解除這個困苦?所以我想到養老院應該變成學校,老人大學,讓他天天去學習、去聽課。課程講什麼?講故事、講歷史,講古代的東西,老人喜歡聽。講經典、講宗教,帶他念佛,帶他祈禱,讓他生活不會寂寞,天天還有事情幹。所以要把老人院辦成老人大學,辦成老人文化交流中心,辦成老人的藝術館,讓他們生活得很快樂,這很重要。再看看小孩也是令人擔憂的一樁事情,現在兒童教育有問題,有嚴重問題,為什麼?沒有倫理的教育、沒有道德的教育、沒有因果的教育,這不得了。這事讓我們想到下一代怎麼辦?問題可嚴重!這是今天社會的大問題。我們講到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包括在這個範圍當中。
持戒,都是從自己做起。六度裡面的「持戒」,實在講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講的、提到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要做出一個榜樣給社會大眾看,都要從自己做起。戒律是規矩,把倫理、把道德、把因果做出來給別人看,自己做好了,你就影響一個家庭,一家學你。具體的就是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身體力行!一家做好了,你就會影響你的親朋好友、你的鄰居,鄰里鄉黨就產生影響。從什麼地方做起?從謙卑做起,從和顏悅色做起,跟人一見面知道行禮,不要怕人笑。禮有節度,我常常在想四十歲以下的,我們行禮都應該九十度鞠躬禮,恭敬禮;四十到六十,四十五度;六十歲以上的十五度,年歲老了,老人彎腰比較困難!能做出一個好榜樣,好,社會風氣就改變。我前幾年在湯池小鎮做這個實驗,統統是九十度的鞠躬,所以那個小鎮人與人相見面都會敬禮。有很多人到那個地方看到這奇怪,好像在日本一樣,日本人見面九十度鞠躬禮,從哪裡學來的?其實日本是學中國的,學去之後他還保留到現在,這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我們中國反而把它忘掉。表示謙卑、表示尊重別人。要學著知足常樂,要認命,這很重要,這都屬於因果上的,絕不妄求,把倫理道德做出來。中國倫理道德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做出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家庭、在你的工作崗位、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改變社會風氣,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日久天長住在這個地方,我相信一個人真肯這樣做,一年、二年、三年,你居住的小範圍之內肯定產生影響,大家都會這麼做。都市裡面我們住公寓的多,平常雖然大家都關了門,可是在公共場所、在電梯裡面,我們見到有人會不會打招呼?很多人不會。我們給他一鞠躬,問個好,不管他回不回,我們一直就這樣做,就能感化人。我們居住在同一棟大樓裡面,這也像一個村莊,你這裡面有幾十戶人家,人人見面都那麼和睦,磁場就不一樣。這一棟大樓、一個公寓裡面就是一個小村莊,只要有這麼一個人帶頭幹,各個將來都會受影響,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帶頭。
「忍辱」,這非常重要,忍辱就是忍耐,要有耐心,要能忍,能忍、能讓,所以忍跟讓常常也是連在一起,忍讓。忍讓提升是謙讓、謙虛,再提升是禮讓,這是一個和諧社會的根。大家在一塊,為什麼不能互相包容?就是不能忍,所以一定要學忍。中國古代特別是讀書人,對辱看得很重,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所謂「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經的這些大德,你們把辱看得這麼重,好,「忍辱」,就把這寫上去,辱都能忍,就沒有什麼不能忍,全都能忍。所以梵文裡面不是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特別對中國這個環境,翻譯的時候選擇這麼一個字,這是翻經人的智慧。唯有忍才能精進,才能向上提升,所以古人講「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耐幫助你「精進」,精進才能幫助你得「禪定」,禪定才生智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生。
最近有同參道友送一本書給我看,我在這幾天時間就把它看完,王鳳儀先生的《言行錄》。這個人我知道,二、三十年前我就知道這個人,但是很少看到他的一些資料。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民國初年,往生的時候是在民國初年,出生在同治年間,同治以後是光緒、宣統,民國元年的時候他四十八歲,他七十四歲走的。看了之後我非常受感動,這是一個農民,沒有念過書,雖然沒有念過書,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受良好的教育沒念過書,好像聽起來很矛盾,其實中國人講受教育,跟念書是兩回事情。中國在舊社會裡面沒有這麼多學校,特別是婦女讀書的人太少。古人講「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也是安慰婦女,因為她們讀書的機會太少,但是有教育、有教養。這個教養是什麼?中國人非常著重教養。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胎教開始,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父母要有很好的心情,你愉快、安定對胎兒影響很大,將來小孩出來,決定是個聰明的、有智慧、有德行。小孩出生,要知道他睜開眼睛他會看,他已經會聽,他已經在學習、在模仿。所以跟他接近的那些大人,言談舉止都要端莊,所有一切不善的不能讓他看見,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真正叫紮根教育。所以諸位要曉得,《弟子規》不是給小孩念的,不是給小孩講的,那是什麼?那就是三歲之前,做父母、做大人的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嬰兒看,他到三歲的時候,《弟子規》裡面那套東西全學會了,這個根了不起!中國古諺語裡面講「三歲看八十」,他到八十歲都不會變,你看這個根紮得多好。誰教他的?父母教的,特別是母親,母親能夠在這上教小孩,那個母親是聖母,你將來的小孩是聖賢。這個根紮下去之後,到五、六歲,聰明伶俐的五歲就上學,六歲上學是比較多,上學是老師做給學生看,跟父母一樣,所以師徒如父子。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的典型,身教,他不是言教,老師大概帶他到十三、四歲,這個根多重要!
老師那時候教書教句讀,教他念,不講解,教他背誦,為什麼?智慧還沒有開。這個時候,人的一生記憶力最強的時候,應該要記得的東西全部讓他記住,這是中國的教學方法。古時候十三、四歲上太學,這國家立的學校,國家辦的學校,進入這個學校裡面完全是公費,國家來養你。那個地方的老師給你講解,你過去所念的這些書、背誦的這些書,現在開始講解。講解的時候可以不要帶書,學生都背過,老師也背過,說到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知道。你說中國人不科學,中國人非常科學,古時候的書籍一行二十個字,一面十行,無論哪一家,那時候刻版印書統統是一樣的。不管是哪一家出版的,你問幾頁幾行,統統是一樣的,這個方便,對於教學帶來特別的方便。不像現在每一家印的書,頁數、行數不一樣,這有了困難。中國幾千年都是這樣的,這是個好的傳統,應該要保留。所以老師不帶書,學生也不帶書,念書快樂,老師帶著學生,帶著酒菜。學生服勞役,挑著擔子,老師帶著他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講到哪裡,快樂無比,所以讀書樂!哪有像現在念書這麼苦,你看小學生背的書包,我有一天在電梯裡面看到一個學生,我把他那個包提一提,可憐,這個人不能當,下次不可以到這世間來。小的時候就背這麼大的一個包,背這麼重的,多苦!好在我過去上學,書包只有三本書,書包很輕,沒有這麼重。太辛苦、太可憐!我們那時候念書有的時候書不帶回家,書桌抽屜可以放書,上完課就放在書桌底下,就不帶回去;現在不行,這麼大的書包,好累,真辛苦。從前讀書樂。學生聽老師講,講完之後跟老師討論,他真開智慧。你看小時候他都背,背誦的時候,聰明、記憶力強的至少背一百遍以上,他永遠不會忘記;天資稍微差一點的要背兩百遍,他一生不會忘記。寫文章的時候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必要去查參考資料,古人真的會享受,懂得享受。不像現在,現在一般人要靠電腦,如果哪一天停電,一切都完了,這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這個大災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肯定有那麼一天,所有電腦都停機,都不能用。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危機重重,應當要有危機感。所以定生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