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十面第四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從一者: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經中具明斯義。】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前面我們學過。第四這一大段是依前面三種周遍而行四德,這是四德裡面的第一德『隨緣妙用』,最重要的就是前面兩句,『依真起用,廣利群生』,這才是自性性德的根源。世尊在《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起用」是德,德的根源就是「依真」。真是什麼?真就是前面講的三段,自性清淨圓明體從真起用現出依正二報。依報,宇宙的現象發生;正報,我這個相起來,我起來了,這個我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四淨德,這四淨德講「常、樂、我、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真常,真常是什麼?自性清淨圓明體是真常,永恆不變,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就是真常,不生不滅,這是真我。真樂,真樂是裡面決定沒有苦的現象,無苦就是樂。有樂呢?樂還是苦,諸位要知道,樂是壞苦。真樂是苦樂都沒有,才叫真樂;有苦有樂都是起煩惱,苦是煩惱,樂也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裡面,頭一個就是喜,喜、樂、哀(悲哀),這都屬於情,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統統是煩惱。連歡喜這個現象都沒有,你的心才是真樂。所以有真樂、真淨,常樂我淨四淨德真有,這個地方講依真起用,真有。

  身不是我,身是會有生滅的,常樂我淨都是不生不滅。淨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能大師講的清淨,不生不滅是涅槃,「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真常、真樂、真淨。真我,要知道,有,永恆的。身是假我,這個不是真我,這個在世間很短暫,真的像曇花一現。眾生,特別是六道裡面的眾生,哪一個不是把身看作我?這就迷了,不知道真我,把假我誤會以為是真我,搞錯了,在這裡面起心動念,錯了。佛是真正覺悟,大徹大悟,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見到前面講的一體、二用、三遍,三種周遍,這真相看到了。眾生有感,如來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這都屬於因果。所以,因果也是跟宇宙依正同時發生的。

  修行人真的要想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走妄盡還源這一條路,妄就是煩惱,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講的三大類,大乘教裡面講的三種煩惱。妄想是無始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說的是一樁事情,《華嚴》跟大乘教裡面名相上不同,意思是一樣的,是指一樁事情。這三樣東西障礙了我們的真常,我們四淨德都不見了,不能夠現前,不是沒有,只是有了障礙,不能現前。我們如果真的想回頭、想還源,還源就是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用這本書裡面的名詞叫回歸自性清淨圓明體,在大乘裡面一般講究竟圓滿成佛。我們現在從哪裡下手?現在常常要提醒自己,也就是常常要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身不是我,破身見,破我執。

  《金剛經》在中國很流行,流通最廣,不學佛的人也讀《金剛經》,言簡意賅。《金剛經》上講得很明白,要破四相,四相是妄想,不是真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不是真的,身不是我,執著身是我,錯了。我相要是破了,人相是跟我相對立的,那也不存在。眾生相範圍就大了,眾生相就講到宇宙,就是能生萬法,森羅萬象都是虛幻不實,那你就見到大乘教裡常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都見到,那是眾生相。壽者相是時間,時間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謂是一念九世。我們首先要時時刻刻提醒,不要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再不要為這個身去造孽,這就錯了。你看《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道理在此地。《金剛經》一首偈子非常好,我過去把它寫出來,印在透明的膠紙上送給同修,這應該是在二十年前的事情,二、三十年前。我印的小張,教人什麼?教同修回去貼在家裡電視上,透明的,印的是紅字,就是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打開電視的時候你就看到這首偈,我們看電視要應作如是觀,看電視也是在學佛,也會開智慧,也能夠妄盡還源。為什麼這麼做?這樣做就是自度度他,廣利群生。首先必須自度,自己沒有得度決定不能度他,那度他是假的,一定要先自己開悟,才能夠幫助別人,才能夠影響別人。

  下面,昨天我們學了,『眾生根器不等』,這個要知道。為什麼不等?眾生的根性是平等的,這個要知道,「器」是什麼?是器用、作用,不平等,為什麼?業力不相同,我們一般講業障,業障不一樣。有人業障輕,有人業障重,差別就很大,業障輕的根就利,利根,業障重的根就鈍,遲鈍,不相等。業障必須要懂得懺悔,普賢菩薩的十願,最重要的是前面四願,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這四願非常重要。這四願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懺悔,前面三種是幫助你懺悔,如果沒有前面三種,你就沒有法子懺悔,你也不懂懺悔。為什麼我們修懺悔不得力?我們的業障怎麼懺也懺不了,為什麼?你前面三個條件沒有具備,你要具備前面三個條件,業障很容易懺除。這樁事情我們同學要細心去揣摩、去體會,你慢慢就明白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懺悔?頭一個煩惱裡面有傲慢。我不傲慢,你就已經傲慢,只要有我就傲慢,傲慢是跟我同時發生的。你們學過唯識的都知道,執著是什麼?執著是末那識,末那識怎麼形成的?四大煩惱常相隨,有末那識就有四大煩惱。四大煩惱頭一個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還不是執著身。六道眾生有不要身體的,高級凡夫,四空天,四空天是無色界天,沒有身體,但是他還是執著我,那叫我見。那個我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靈魂,沒有肉體,沒有物質現象,他還執著那是我,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這個錯誤的執著是多麼厲害。他有我見、有我愛,愛是什麼?貪。有我痴、有我慢,你們想想,慢是傲慢,傲慢就是瞋恨。你看貪瞋痴,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就是瞋,三毒煩惱,與生俱來,什麼時候你有阿賴耶識,你這個東西就具足。到什麼時候才沒有?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四大煩惱沒有了,就平等,心就平;有這個東西心不平,我見、我愛、我痴、我慢。

  所以常常提醒,不要再執著身是我,常常想著《金剛經》一首偈子好,它講得很具體,「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個有為法,諸位看《百法》就曉得,除了後面六個無為法之外,前面九十四個都是有為法,包括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叫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要常作如是觀,你才能真正放下。常作如是觀是看破,不再執著、不再分別是放下,這個修行功夫快。在日常生活當中得有助緣,有幫助你的方法,那就是「禮敬」。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他在大眾相處,他不帶頭,他走在最後面,他跟人在一起他矮一截,這是什麼?謙虛。謙虛還不夠,聖人教導我們謙卑,卑是卑下,謙卑、謙下,我們一定是懂得尊重別人,謙卑自己;自己不謙卑,尊重別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禮敬諸佛就是學謙卑。儒家裡面的禮,禮的精神用一句話來說,什麼叫禮?禮就是自卑而尊人,這個自卑是謙卑,這是禮。它的作用是什麼?作用是降伏我們無始劫帶來的貢高我慢的煩惱。謙卑能幫助你斷這個東西,這也就是對治瞋恚的、對治傲慢的、對治嫉妒的,你看這個方法好不好!這是嚴重的煩惱,要學謙卑。

  要學「稱讚」,稱讚絕不是巴結,為什麼?看到別人真正有德行,他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應,要讚歎,歡喜讚歎。讚歎是對治嫉妒的,嫉妒心也很嚴重,造的業很深,人人都有嫉妒心。從前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常常告訴我們,你們都要記住,每個人都有,嫉妒心誰沒有?他說連要飯的叫化子都有嫉妒心。那種人在社會上真是最低下的人,叫貧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要飯的在社會上沒地位,是最下的,他還傲慢。他看到富人、富貴人家從他面前走過,他有嫉妒心,他還哼一下,「哼,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在笑話別人,你看看,你就知道嫉妒心是多麼嚴重。所以,稱讚就是對治嫉妒。「廣修供養」是對治我們貪心的。你看看禮敬、稱讚、供養,供養就是布施,對治我們末那識裡面的貪瞋痴慢,對治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我們就不是依真起用,我們是依煩惱起用。說老實話,我們今天起作用的話,統統是依煩惱、依貪瞋痴。依真就是得把貪瞋痴給斷掉,要斷貪瞋痴你一定要覺悟。貪瞋痴是什麼東西?貪瞋痴就是末那的元素,四大煩惱構成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執,執著有我,執著有法,我執、法執都是它,有它就沒有平等,所以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我們《無量壽經》經題裡面講的清淨平等,不再有染污你就清淨,不再有高下你就平等。所以,禮敬是平等的。稱讚就是與性德相應、與性德不相應,不相應的不稱讚,相應的稱讚。布施是平等的,布施供養是平等的。有前面這三條,我們的懺悔就有力量,真的能懺除業障。

  王鳳儀善人發明的「說病」,是用說明你這個病的因素,你真正聽了之後覺悟了,從內心裡面真正懺悔,病就好了。這個道理大小乘經裡面佛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一般人都疏忽了。他很難得,他是生長在東北農村裡面,農民生活太苦,很多疾病醫治不起,沒錢!看醫生要錢,買藥要錢,住醫院是更要錢,沒錢,生活都成問題。所以他就想,能不能有個什麼方法治病不要花錢,不必請醫生,也不必吃藥,病就能治好,這個方法就妙極了,他天天想這個方法,想了一百多天。守墓的時候,他父親死了,他守墳三年,在這個期間當中豁然開悟,把這個道理想通了。從他這段經歷來看,跟禪宗裡面的參究那個原理跟方法、功夫完全相同,一心專注就想這個問題,這是禪宗裡頭的疑情。沒有答案,到心完全定了,沒有雜念,豁然開悟。所以疑情,古人講的,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他這是一樁事情,同情窮苦人沒錢治病,把心專注在這個問題上,他也能開悟,悟了之後居然就能治病,一直傳到現在還非常有效。他當年在世的時候,跟他學這種方法說病的,我看他的傳記裡面就有五、六十個人,跟他學的,個個都有效,不僅是他一個人,你學這個方法都有效。我從他的傳記裡面,把這一段節錄出來,文字不長,他用的原理與方法,諸位每個人要學會了,你們個個都有辦法給人治病。這利益眾生,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利益眾生,先要利益自己,我們想度眾生,先度自己。王鳳儀自己本身有病,先把自己的病治好,然後才有把握幫助別人,愈試愈靈驗,遇到有病的人,說一個好一個,說一個好一個,信心十足,真的是得三寶加持。

  眾生根性不相同,信受、信解差別很大,『樂欲不同』,所以『應機授法』,這就是智慧,『應病與藥』。所以說病也是一門大學問,你一眼就看出這個人是什麼病,先看出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他講的根性跟佛法講的根性不一樣,他講的根性是五行的根性,金木水火土。你在算命的時候,算命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來排的八字,中國天干地支裡面就有五行,五行裡頭又有陰陽,偏重在哪方面。他會看,一看就曉得,你是屬於五行裡頭哪一類的,你應該會得些什麼病,你的病是怎麼得來的,他全知道。給你一說清楚,你自己聽明白了,想想沒錯,真的。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到底錯在哪裡?把錯誤說出來,這就是懺悔。真心懺悔,後不再造,那個病就出來了,吐出來,會嘔吐。這個道理,病跑出來了,它在五臟六腑裡面它是病,它只要跑出來就沒事。我們一般治病,中醫治病發汗,病毒從汗裡面、從出汗裡面出來,刮痧、推拿都屬於這個道理。嘔吐、大小便溺,都把病毒向外排除,你裡面乾乾淨淨,什麼毛病都沒有了。所以在治病總的原理上,病怎麼好的,這原理原則上完全相同。他不是迷信,他不是不合科學,你細心去觀察你就明白了。

  這個地方講的「與藥」,這是方法,這些八萬四千法門,教他學習哪一個法門。能不能有效?那就是最後這一句,『令得服行』,他肯不肯依教奉行?如果肯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人不成佛。佛給我們最高的、最微妙的、最殊勝的,這個方法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雖有佛性,把佛性障礙了,佛性不能現前,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就完全平等,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一樣的。德能裡面我們講一個,無量無邊的分身,這個能力多殊勝,我們現在失掉了。可以分身,分無量無邊身,千變萬化,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可以同時同處現無邊身,現許許多多身;同時異處,時間相同,不在一個地方現無邊身;異時同處現無邊身,不是一個時間,在一個地方也能現無邊身,昨天現了,今天現了,明天還現。神通廣大,不必要靠任何機械、儀器,無需要,自性裡頭樣樣具足,萬德萬能。這個裡頭有關鍵,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信心。

  王鳳儀先生給人治病也談到這個,他信什麼?那個就最靈。所以他給人治病的時候,他先說出病情,最後要問他,你信什麼教?信什麼教,你就向那個教主去懺悔,他就靈,信就靈。不信宗教,家裡面供灶神的,我就信灶神,那你就向灶神懺悔,灶神就靈。如果實在沒有的,你就向祖宗懺悔,向父母懺悔,這不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嗎?「一切法從心想生」。信什麼,什麼就靈,天經地義,你不能搞錯了。我信仰基督的,今天我叫你找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不靈,你去找耶穌,耶穌就靈,為什麼?你信他。基督徒找耶穌很靈,找觀世音菩薩不靈;佛教徒找觀音菩薩靈,找耶穌就不靈。你信觀音菩薩找觀音就靈,你找地藏菩薩就不靈,信心要專一,那就非常靈。你要是信很多?很多就不靈,這一點要知道。你信一個人,那個人會關照你,你有二、三個人,不要緊,我不照顧他,還有別人。那個人推了,沒有關係,還有那一個,結果個個都落空,那你就錯了。這個道理並不深,但是是事實,你不要搞得太多。

  這麼多年來,我讓同學供養阿彌陀佛,我們都是淨土宗的,阿彌陀佛我也是主張供一尊佛像,就是你一生永遠供這一尊佛像。到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就是你供養的佛像這個樣子,他來接引你,你肯定不會錯。好多不同的樣子,到臨命終時,到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這一個錯的念頭,把機會就錯掉,你就去不了,你看這個多重要!所以說供哪一尊阿彌陀佛像?你喜歡哪一尊你就供哪一尊,你一生都不要改變。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本尊供養在你家裡,出去旅行的時候,把他照一張照片帶著就行了。無論到什麼地方,旅館裡面你在房間,把阿彌陀佛像供在旅館裡面,你天天還拜他,天天看他,天天不離他,就是一個像,你的印象才深刻。我這麼多年來,供阿彌陀佛像就一尊,大家看到的藍底白瓷的,這一尊像的本尊在華藏圖書館,在景美,景美華藏圖書館。我常常在外面旅行,我就帶照片。現在這張像印得就很多,到處都是,在全世界到處我都看到,像很莊嚴,你愈看愈歡喜。這個很重要,不要看到是小事,對我們修學影響可不小,《維摩經》中對於這個意思就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又。】

  他每個小段,用個『又』開始。

  以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為妙用。】

  慈悲、智慧都是性德,都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我們現在也迷失了,為什麼?因為有分別、有執著,有執著,智慧就沒有了,有分別,慈悲就沒有了。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慈悲有四種。從凡夫來講,凡夫有沒有慈悲?有,叫「愛緣慈悲」,父母對他的兒女慈悲,這是愛緣慈悲。父母愛子女是真的,子女愛父母也是真的,在什麼時候?現在看起來應該三歲以下差不多。三歲以下,一歲到三歲,愛父母是真的,再大一點就變了,慢慢就變質,變到他成年結婚的時候,他就不愛父母。他被這社會嚴重的染污,對父母的那點愛心完全沒有了,甚至於只顧自己,他會愛他的小孩、顧他的小孩,對父母不照顧。這就產生什麼?上行下效。你到成年的時候遺棄父母,到你養小孩,小孩養大的時候,你的兒女會遺棄你,一報還一報,很現實!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如果要想將來兒女對你能行孝,你一定要孝順父母,你要做給你兒女看。你兒女從小長大,看到你怎樣對待父母,他將來縱然有染污,他也不忍心遺棄你,他還是要照顧你。家和萬事興,叫愛緣慈悲。比這個心量大的,就是讀了聖賢書,像《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我愛我的父母,我愛我的家族,我愛我的鄰里鄉黨,我愛我的族群、愛我的國家,到最後凡是人都能愛,這叫「眾生緣慈悲」。這就是我們一般講世間的聖賢,大愛、博愛,他有這種胸懷,看到眾生苦,他會伸出援手去幫助。

  第三種,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叫「法緣慈悲」。他接受諸佛如來的教誨,知道佛經上常講的,一切眾生與我們是一體,是同體,這個同體他沒有證得,因為他沒見性,沒見性之前,學習佛菩薩。所以他是以佛法為緣,能夠愛一切眾生,這個比眾生緣的慈悲要大,眾生緣只是講有情眾生,法緣慈裡面包括無情眾生,也就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自然現象,沒有不愛的。這是佛陀教育教出來的,他能愛大自然。最高的,明心見性,見性的人那個慈悲叫「無緣慈悲」,講緣是條件的意思,沒有條件,那個真的叫大慈大悲。上面加個大,沒條件,無緣慈悲才稱之為大慈大悲。慈悲這是隨緣,他會幫助眾生,但是隨緣他有智慧。智慧反面是感情,情識,情識是煩惱,他的慈悲常常會變化,有的時候喜歡你,有的時候討厭你,那是無常的。可是智慧就是理性的隨緣,他是真的,他不會變的,永恆不變的,你隨順他,他喜歡你,你叛逆他,他還是喜歡你,他不變。就像一個慈母對她的兒女一樣,她兒女孝順,她歡喜,她兒女不孝她、背叛她,父母還是掛念兒女,還是沒有把兒女放下;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永恆不變。所以佛告訴我們,佛菩薩他覺悟了,他依智慧,依智慧起作用,他不是依感情,那就是妙用。下面一種說法,他說:

  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

  這是真正見性了,不見性沒有到這個境界,就像我們前面講的這三大段,一體、二用、三遍,確實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如果起心動念沒有放下,因果不空;起心動念要是放下了,習氣也沒有了,因果也了不可得,為什麼?完全回歸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那你就想想,性相是對立的,理事是對立的,因果也是對立的,所有對立的全部都沒有,這是圓滿的回歸自性。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只有如來沒有因果了,等覺菩薩有沒有?有,《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只有究竟圓滿的叫妙覺位,那個沒有了。雖然沒有,在度化眾生上顯出來又有,你看眾生有感,這不就有應嗎?佛菩薩就有應,那就是果,感應道交,又有這個現象出來。我們真起心動念的人有因果,可是佛菩薩雖然起這種作用,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妙就妙在此地,真是妙用!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真的叫博地凡夫,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什麼?學放下,真的要常常想著,它就真的會放下。前人給我們很多經驗,天天想著我要放下身見,我不能執著身是我,我要放下邊見,我不跟任何人對立,我要放下成見。常常這樣想,好!想久了,真放下了。哪一天真的一放下,你就狂歡,你現出跟平常的樣子就不一樣,超狂歡,那是什麼?開悟了。那個悟是小悟,但是很有受用,我們不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嗎?必定得生,你在淨土裡拿到保證書了。而且你往生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你是生方便有餘土,品位高。

  如果還在人間,我們壽命還沒到,還在人間,繼續努力,為什麼?還可以向上爬。人間雖然艱苦,苦是逆增上緣,所以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有這麼一句話,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個地方難修,西方極樂世界太容易了,這裡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一百年。我們住在這個地方不能白住,要把煩惱習氣統統給它修掉。你看看,無我,邊見,不對立,無論是順境,順境善緣一點貪心都沒有,貪戀的念頭沒有;逆境惡緣一絲毫瞋恚都沒有,把這個習氣修掉,煩惱習氣修掉,我們品位就提升。所以根本的,就是最基礎的,還是身見、邊見,見取見跟戒取見都屬於成見,我們常講這三樣東西,不對立了,成見放下了。不是什麼都是我要怎樣怎樣,那是成見,我們就不能隨緣。隨緣是什麼?別人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想什麼樣都好,我都能隨順。但是我隨順有個標準,你所行的、所說的與性德相應,隨順,與性德不相應不隨順,這就是智慧。如果是一昧隨順的話,叫你幹壞事情你也隨順,殺盜淫妄也隨順,那就錯了,那就隨順到地獄裡去。我們是要隨順到極樂世界,要成佛,這個我們隨順,往三途我們不隨順,這樣就好,這才叫做妙用。

  度眾生、幫助眾生,自己做出樣子來就是幫助眾生,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全世界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都沒落,沒人相信。現在必須做出樣子給人看,人家才相信,你要做不出樣子,別人不相信你的。現在人相信科學,科學實在是什麼?真能懂得的並不多,但是有一個大家普遍知道,拿證據來。科學拿證據來、拿證明來,所以我們要做樣子證明給人看,他才會相信,要不是做出好樣子,他不相信。我們做人有做人的樣子,我們把倫理做出來,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做出來,把道德做出來,把因果做出來,把我們堅定的信心做出來,這樣就好,別人看了他自然就會感動,感動你才能教他。他要沒有感動,你就別教他,為什麼?沒用處,他對你沒有信心。

  所以老師教學生,現在的老師應該不多了,像我親近的老師,他們都還是用傳統的方法,對學生雖然教,不關注,你聽多少學多少,隨緣。但是真正有好的學生他很關心,那個好的學生是什麼?對老師尊重。老師並不是希望學生尊重,不是這個意思,那老師就錯了。尊師重道是性德,你有這個性德,你能夠接受老師所教的,所以老師他認真教你,不認真教你對不起你;你能接受,你能信、你能解、你能行,要不教你的話對不起你。如果教給你東西你不相信,你也不理解,你根本就不去做,那教等於白教,不要太浪費那個時間,不要去浪費那個精力,他就不教,課堂講講就算了。所以這些我們都要知道。我們遇到老師,老師能夠特別照顧、特別關懷你,時時刻刻會提示你,這就是我們有這幾分誠意向老師學習。他跟父母不一樣,父母跟兒女太親了,自己沒法子教,所以自古以來所謂「易子而教」,它就有道理了。經常在一起,太親密,這有個毛病,太親密都看到你的缺點,沒有看到你的好處,恭敬心生不起來。天天在一塊,你有哪些毛病我都知道,可是你有好處沒看到,淨看別人壞處,所以印象都不好,恭敬心生不起來。世出世間法都從恭敬裡頭求,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跟一個老師,你能得多少?那個比例從哪裡來?你對老師有多少誠敬你能得多少,這非常有道理。

  末後一句說,『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這是妙用。這是什麼?度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不居功。你的學問、德行是我教給你的,老師如果有這個念頭的話,不是真正善知識,為什麼?他著相,他還有嚴重分別執著。所以他曉得「眾生性空」,相是幻相,了不可得,幫助他開悟,幫助他修行,幫助他悟入,這是應該的,就像父母對子女一樣,天經地義,在佛法裡面法爾如是。他的成就是他自己成就的,為什麼?煩惱習氣是他自己放下的,老師沒有辦法幫他們放下,老師只能夠說明。你再想想看,像王善人,現在在大陸上的劉善人,幫你治病,你的病怎麼好的?你自己治好的。是不是他治好的?他方法教給你,你要不相信的話一點用都沒有。你要不肯照做也不能用,可見得你相信、你照做,你自己度自己,自己把自己治好了。老師呢?老師是個增上緣,佛法講四緣生法,「親因緣」是自己的,「所緣緣」是自己的,「無間緣」也是自己的,老師就是最後一個「增上緣」,他在外面幫助你,那三個緣是你自己本身具足。所以覺悟的人了解,幫你治好了,居不居功?不居功。如果老師講我對你有恩德,我幫你治好的,這是有用,不叫妙用,這個用是俗用,世俗的。

  真正佛菩薩,我們在世俗上也要表演,知恩報恩,尊師重道。可是真正的老師,他心地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是你尊敬他他真生歡喜,你不尊敬他他就不歡喜,這個老師沒開悟,開悟的老師絕對沒有這個念頭。但是我們學生要不要這樣做?要這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做給別人看的。我跟老師兩個都演戲,演給社會大眾看的,教導社會大眾尊師重道,這就妙用。悟入的人,無論是老師、學生,真正悟入,都知道眾生性空,《般若經》上講的,諸佛菩薩度無量無邊眾生,最後一句話說「實無眾生而得度者」,眾生自己度自己,他自己成就的。如果真能得度的話,我們不必修了,他都教我們成佛菩薩,那才叫他真有本事度眾生,他做不到。所以眾生的成就,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得度,這是真的,這是面面都要能夠覺察到。下面他愈說意思就愈深。

  又理即事故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

  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沒有事,這個理顯不出來,事要沒有理,這個事就不能夠成立。所以一定要曉得,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再換句話說,事是相、現象,相裡面一定有性,性裡頭一定有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有時候把理事跟性相合起來講,事是什麼?事相,理性或者是性理,有體有用。理就是事,這個可以說是隨緣,理遍法界,它不是形相,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是沒有物質現象,它也沒有精神現象。給諸位說,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屬於事、都是屬於相,理是講自性清淨圓明體,那是理、那是性,它起作用的時候就變成現象,起二用,這個二用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起這兩種作用。所以起作用的時候,這就是性體隨緣,理就是事。我們今天看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什麼?這是自性隨緣,『理即事』,性就是相。『事即理』,那就是『妙用』,真是妙用,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你開悟了,你大徹大悟,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哪裡見?在事上見的,在事上見什麼?在事上見到理,在相上見到性,你看是不是妙用!哪一個菩薩修行證果不是這樣的?我們哪一天在事上、在相上豁然開悟,就是見到性了。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言下,在言語之下豁然大悟。老和尚給他說法是事,他在事上見到理,見性了,提出他心得報告,他五句話是他心得報告。他悟的什麼?「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是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也沒有染污過,不生不滅,「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妙用。

  為什麼他聽了起這樣的妙用,我們今天聽了一點作用都不能起,這什麼原因?他心地清淨,所以他起用是妙用。我們今天心不清淨,我們有自私自利,我們心裡有名聞利養,我們還有貪瞋痴慢,所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起的作用依舊是煩惱,不能見性。不是佛法不好,五祖忍和尚是這麼講的,現在這些法師、大德、居士也是這麼講的,我們聽的遍數也聽多了,甚至於我們也能講得出來,就是起不了妙用。你說佛法不靈嗎?在惠能大師為什麼就靈;你說它靈嗎?在我們這裡為什麼不靈?由此可知,佛法沒有什麼靈不靈,靈不靈在人!人沒有障礙就靈,有障礙就不靈。現在這個事情我們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要佛法靈,佛法靈是法法都靈,為什麼?它都是事,沒有一法不靈。

  賢首大師在這篇文章裡面,他舉一塵做例子。一粒微塵,那是事、那是相,在這一微塵裡面有理、有性,你能夠悟出這個理,能夠見到性,叫妙用。禪宗裡面的參究、參話頭,它的原理原則就是這樣,說起來很簡單。譬如像大師在這裡舉出來的微塵,一粒微塵,這一微塵是事是相,這裡頭有理有性,你什麼都不想,統統放下,就想這個。這微塵裡頭理、性在哪裡?一微塵裡頭有理、有性,你就想這個問題,這叫參究。把心專注,專注到其他念頭都沒有。其他念頭都沒有是什麼現象?別人說話你聽不到,外面境界的東西你也看不到,為什麼?心不在焉,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這就是你的精神完全集中專注在一點。真能專注到這個程度,古人通常講一百天,三個月的時間,開悟。三個月不開悟,六個月,六個月不開悟,九個月。參禪開悟的原理原則就在此地,把精神統統集中在一點,不求答案,求答案是打妄想。我就要在這裡見性,就這麼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叫疑情,這個疑情是大疑,大疑大悟,為什麼?你要見性,見性是最大的,你不是見別的,它就起這個妙用。我們今天沒辦法,不要說把整個精神集中,實在講你能集中在十分鐘都做不到,你妄念太多了。你看你一秒鐘裡頭起幾個妄念?一分鐘裡起幾個妄念?前念滅後念就生了,你不能夠在一個念頭上。讓一個念頭不起第二念,他就成功。我們念佛道理也是這樣,念佛求往生要多長的時間?十分鐘、二十分鐘足夠了,真就能往生。你要是用參禪這個道理來講,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確實沒有第二個念頭,功夫做到家的時候,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就一個阿彌陀佛。這樣用功,《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根利的、善根深厚的、煩惱輕的一天就能往生,頂多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古人講念佛的功夫,用比喻來講,風吹不透,雨打不溼,功夫像銅牆鐵壁一樣,這叫真念佛。

  我們現在念佛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夾雜著妄念,夾雜得太多,還沒有念幾聲佛號,一個念頭起來了。尤其現在人,身上帶著手機,電話多的人,你自己想想你一天接多少電話?在電話上講多少句話?你的功夫怎麼能成就?真要念佛,全部把它杜絕,不跟人講話,什麼事情統統放下,沒有攀緣心,功夫才能成就。那你先要看破,看破是什麼?這世界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輪迴是苦的,你就不會留戀,你就徹底放下。有度眾生、幫助眾生這個弘願,但是現在眾生都不聽,他不接受,我暫時離開,我求生淨土。這邊眾生什麼時候緣成熟了,在想我了,我就來,眾生有念就感,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沒成功也可以再來,為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他,他能夠像法身菩薩一樣倒駕慈航,這太殊勝了,十方世界沒有的。我怎麼知道這個?四十八願裡面講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不是假話。阿惟越致是什麼?七地以上,七地以上就八地,八地、九地、十地,這樣的菩薩。是不是我們一往生到那裡就證得?沒有,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給你的,加持給你,這是無比的稀有殊勝。因為你不是靠阿彌陀佛,靠自己修,修到那個得相當長的時間,修到七地要相當長時間,不是容易事情。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個地方,蕅益大師講得好,他在《彌陀要解》裡面講得很清楚。你說他是菩薩,他不是,他煩惱習氣沒斷;你說他不是,他起作用的時候他真有這個智慧、真有這個德能。阿彌陀佛借用的,不是自己修的。所以這個法門十方諸佛讚歎,真的是難信之法,成就這樣殊勝,方法這麼簡單、這麼容易,真是萬修萬人去,這個用才真正叫妙用。

  我們今天學了之後,最重要相信,信難!真是難信。我跟同學們報告很多次,我學佛不是仰慕淨土進門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進門的。而方老師介紹我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對於這部經也有莫名其妙的愛好,說不出理由。他介紹我,我一看真歡喜,尤其看清涼大師的《疏鈔》,跟這個法門、跟這部經有緣分。可是對淨土就生不起信心。早年,民國四十年代的時候,我離開了工作,到埔里跟懺雲法師住茅蓬。那時候茅蓬裡面五個人,三個出家的,兩個在家的,出家人有懺雲法師、有菩妙法師,還有一位達宗法師,兩個居士,朱鏡宙老居士,那年他老人家七十歲,我三十歲還是三十一歲的樣子,我們五個人住茅蓬。所以茅蓬裡面所有的工作我一個人承擔,年輕!燒飯、洗衣服,照顧他們生活,我在那裡做義工。懺雲法師給我定的功課,讀經、拜佛,拜佛規定一天拜八百拜。在茅蓬裡面,晚上八點鐘就休息睡覺,那時候沒有電燈,點蠟燭,早晨二點鐘起床,點個油燈讀經、拜佛,早課是三百拜。拜完佛之後就準備早飯,廚房工作是我做的。上午拜二百拜,下午拜三百拜。指定我一些,那時候最主要的是《印光大師文鈔》、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還有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懺雲法師要我看,還要我把它科判畫出來,畫成表解。這表解畫了之後,才曉得佛法不可思議,一部經一目了然。我在那裡住了五個月半,我離開懺雲法師,到台中李老師那裡學經教,去聽經學經教。好像我離開那裡兩個星期,八七水災,茅蓬也受了一點損害。這是那個時候,住茅蓬的時候接觸了淨土,但是沒興趣。

  親近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淨土是他傳的。他老人家確實苦口婆心,把淨土介紹給我,我不懷疑、不反對了,但是沒有興趣接受。李老師甚至說出這麼一句話,他說:不管怎麼樣,你看古今多少法師、大德、居士都修這個法門,我們看到前人的樣子我們也來試驗一下,如果真的修不成功的話,那別人也上了當,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用這種話來勸我,我很感激老師。我什麼時候才相信淨土的?我講《華嚴經》講了一半,講了一半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善財童子修什麼成佛的?五十三參一生圓滿成就。《華嚴經》講了一半,往後翻,翻到後面,文殊、普賢到《華嚴經》最後,統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仔細看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我講過一遍,都沒有留意到,只是照清涼大師《疏鈔》去講,你看多粗心大意。再用心細細觀察,善財是文殊傳法的弟子,得意門生,肯定是跟老師學同樣的法門,老師是求生淨土,文殊菩薩求生淨土,那善財當然不例外。再一看果然沒錯,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我們中國人講先入為主,這第一個善知識很重要,表法的意思很深,先入為主。

  再看最後,第五十三個,五十三個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看到這個地方我很受感動,真的不是假的,淨土真殊勝。《華嚴經》到最後,文殊、普賢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我從這裡才相信、才接受了。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師沒有把這個理跟我講清楚,他要給我講清楚,我會相信,我不會懷疑。我到我自己講《華嚴經》的時候,從頭到尾細心去觀察,看到了,才知道這個法門殊勝無比。以後老師把夏老的《無量壽經》註解給我,我看到梅光羲大師的一篇序文,就死心塌地了,才真正接受了淨宗法門。我接受之後,我那個時候發心,這一生當中專講《無量壽經》,不講《華嚴》了。所以這次《華嚴》,前天給諸位報告,是開心法師、黃念祖老居士跟韓館長三個人啟請的,我答應他們我把《華嚴經》講一遍,真的是隨緣妙用。下面賢首國師還有,我們再看底下。

  又真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

  法確實是妙法,這就是真俗不二,『真』是自性,『俗』是業報,六道是俗,十法界也是俗,十法界接近真,六道遠離了真,雖遠離,實際上並沒有遠離,真俗永遠是沒有辦法離開的。為什麼我們說遠離?我們迷了,雖然在面前不認識,所以就遠了,古人說「道不遠人,人自遠之」,就是這個意思。道就是真如、就是自性,不遠我們,我們自己把它看遠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六道三途的依正莊嚴,不就是『真不違俗』嗎?自性隨緣,隨十法界的緣,隨六道的緣,隨三途的緣,沒有不隨緣的,不隨緣相怎麼現前的?這是隨緣。我們能夠在俗裡面見真,那就是妙用。所以見性之人常說,沒見性的時候,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到處尋師訪道,希望遇到真正的高人點一點開悟,遇不到。趙州和尚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八十歲沒有開悟,還行腳,還要到處去參訪,那個心也是真,天天都在想著怎麼悟入。一旦開悟,說一句話,「得來全不費工夫」,為什麼?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道就是性,他怎麼?他在俗裡面見到真,在相裡面見到性,這就妙用。惠能大師開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也是這樣。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每天晚上都看星星,沒有開悟,這一天豁然開悟,這從相上見到性了。一定要緣成熟,緣不成熟不行,這個機緣是非常的巧妙,像我們世間人開保險櫃一樣,號碼對得很準確,差一點就打不開,必須對準,一下就打開。

  這是講開悟的那個緣分,也就是心真正凝聚在一點,這個時候剎那之間,一點妄想都沒有。我們懂得這個原理,這是賢首大師在這本小冊裡講得很清楚,這一剎那的時候,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你的緣成熟了。不定什麼緣分,外面的緣分,或是見色,或是聽聲音,或是聽人跟你說法,一觸動就悟入。如果自己沒有這個條件,什麼緣都沒用處。就是真正練到是,某人將悟未悟,到了開悟的邊緣上,這個時候高明的人他要幫助你。這個邊緣上是你的心已經放下執著分別妄想,那就妙用現前,一觸動,豁然開悟,如來智慧德相現前,一時頓現。頓現什麼現象?前面講的三種,你見到自性清淨圓明體,見到從體起二用,二用皆具足三種周遍。物質的現象、精神的現象統統都具足三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叫明心見性,這叫大徹大悟,這叫妙用。這一段還沒有講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