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面第六行當中,「問」這個字看起:

  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

  這裡是一段,我們就先看這一段。這是大師為我們說了前面這一大段,就在一微塵裡面,就能夠看出遍法界,用現在的名詞叫全宇宙,整個宇宙裡面的性相、理事、因果。這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諸法實相,為我們說出來了。總不免,也可以說應該有不少人聽了之後他有疑惑,他會問,大師在此地代他們問出來。根據前面所說的,『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性理,自性裡面的理,法性上的理,法相上的理,我們講物理,物理是法相上的理。心理,心理是法性上的理,但是心有真心、有妄心,妄心在佛法裡面講是阿賴耶,真心就是自性。『事無不融』,為什麼?事理是一不是二。前面跟我們講的,講得很好,事與理相容相攝,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由事顯,沒有事,我們沒有辦法發現到有理;沒有相,你就沒有辦法體會到性。它雖然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它能現相,在某一種因緣條件之下它能現相,這是佛法裡面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相宗典籍裡面常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些大道理就在一微塵裡面就顯示出來。『文無不釋』,文是講經文,『義無不通』,文跟義,義是義理,文是前面講的事,義是前面講的理。由此可知,世尊要為大家說法,舉一個塵就行了,就把整個宇宙的奧祕、華嚴奧旨就說盡了。但是這個事情必須是法身大士才能夠理解,十法界以下的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他不能理解。這一段問答好!代我們問的,我們這些人聽了之後很難體會。

  他說『今時修學之徒』,今是現在,賢首大師是唐朝初年的人,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是最盛的時代,叫黃金時代,高僧大德,出家的高僧、在家的大德(這是居士)太多了。這樣的大經大論稱性極談,在那時候沒有問題,傳到我們今天,佛法衰微到極處,讓許許多多人對聖教產生誤會,誤會由來的原因很複雜,這樣殊勝的東西沒有人懂、沒有人傳,你說多可惜。所以他提出,現代人,特別是講我們現代,『云何曉悟』,我們怎麼能夠明瞭,怎麼能夠悟達?達是通達,我們能悟入,我們能通達,在一塵之處,『頓決群疑』,把所有一切的疑慮完全化解。世尊在世的時候確實是如此,世尊能觀機,應機說法,機有上中下三根,這是大分。佛為大眾講經說法契機契理,不需要很多的言語,聽的人他就能通達,就能夠頓決群疑。我們現在遇到這些經典,聽了之後沒有辦法頓決群疑,可能一部分的疑惑化解了,還有一部分還不能夠明瞭。為什麼?煩惱習氣障礙住。大乘教裡面世尊常說,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所以疑被列入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六條它列在第五,貪瞋痴慢後面就是疑,嚴重的煩惱。這個煩惱不是平常的懷疑,是對於聖教的懷疑,對於古聖先賢的懷疑,那你就算遭了難。凡夫迷失了自性,哪能沒有疑,當然有疑惑,有疑惑是正常的。這種疑惑找誰?得找諸佛菩薩,得找古聖先賢,他們能幫助我們解決。他們現在人不在了,人不在沒有關係,他們的典籍在,他們的教誨在。如果我們對他們有信心,信心表現在哪裡?信心表現在恭敬,印光大師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就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這是什麼道理?你有誠敬心,你才能接受。如果你心浮氣躁,你向老師請教,對老師打了很多問號,對老師有很多批評,這個老師是如來下凡,這個老師是大聖大賢,他也沒有能力教你。為什麼?你對他懷疑,你不能夠接受他的。

  人不怕根鈍,不怕愚痴,就怕懷疑。如果你愚痴,不怕,遲鈍也不怕,我們過去跟同學們在一起報告的,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那是愚痴,那人真笨,可是他對諦閑老法師相信,他不懷疑,聽話,依教修行。諦閑老法師教他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就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以後準有好處。他也不知道什麼好處,他也不問,他也不會問諦閑法師,我念了將來究竟有什麼好處,不問,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好處得到了。往生還站了三天,站著走的。走了以後第三天,諦閑老和尚來了,替他辦後事。一般人做不到,諦老對他讚歎:你沒有白出家!你這三年,許許多多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不如你,叢林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你成就了。他靠的是什麼?他沒有懷疑,對老師相信。我們今天學《妄盡還源觀》,我們對於賢首國師,這篇文章是他寫的,我們對他尊敬,我們對他不懷疑,我們讀了他的書,就是聽他給我們開示,能聽懂的很好,聽不懂的,信,不懷疑,我們就得受用。為什麼?依照方法去修行,清淨心現前就明白了。懷疑障礙你的清淨心,你的心永遠不清淨,懷疑是染污,分別是波動,像水一樣,這水染污又有波浪,它的照見就失掉,照見是智慧。所以他不生智慧,他生煩惱,智慧能解決問題,煩惱不能解決問題。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把心定下來,心定下來頭一個就不能發脾氣。

  大乘教裡面,佛教菩薩修學六大綱領,這六大綱領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我這麼一說大家就懂了。六度裡面,在手段上說、方法上說,兩條主要的,《金剛經》說得特別多、特別詳細,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忍辱。布施是什麼?放下,捨掉。捨什麼?我們今天講捨名聞利養,不要貪這個,捨五欲六塵,那是小事,那不是根本。根本捨什麼?根本要捨自私自利,根本要捨我執,要捨對立,那就得大受用。不要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常常在講席裡做報告,要捨對立,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老祖宗傳統的教育,自滿清亡國之後到現在一百年了,民國今年是九十八年,再兩年就一百年,五代了,丟掉了五代。這個五代沒有人教倫理,也沒有人講道德,所以形成整個社會動亂,人活得很苦,身心沒有皈依處,沒有依靠,所以他的見解錯誤,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思想錯誤,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宗教,認為宗教是迷信。我這個年齡,小時候生長在農村,比較好一點,落後,落後就保守,農村裡面有祠堂、有家廟、有佛廟、有道廟、有神廟。農村裡面的人民還知道拜拜,還知道尊敬,城市裡面就不行了。接受西洋先進的文明,破除迷信,外國人說我們都搞錯了,拜祖宗也是錯誤的,拜佛、拜神更是錯誤,要信他們的洋教,把整個中國社會搞亂了。要知道中國社會五千年來,確實儒釋道三家的教學讓這個地區的人長治久安,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最近這一百年來苦不堪言,到今天,我們的價值觀丟掉了。我們古老的價值觀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幾千年來敬祖宗、敬神明,感謝大自然眾神靈的恩德庇佑。《華嚴經》在前面單單講神道講了四十多種,我們前面都學過。有沒有?有,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大家念《地藏經》念得多,堅牢地神,那是閻浮提的土地神,各個地區的土地,我們講土地公,南洋叫大伯公,都是屬於地神。海神、水神,這屬於龍王,有沒有?真有,一點都不假。

  我記得我第一次講經,台東佛教蓮社講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翻譯的人安世高大師。我們介紹安世高,安世高那個安是他國家的名稱,安息國,世高大師。他是安息國的王子,父親死了之後他繼承王位,做了半年,他把王位讓給叔叔,他出家。跟中國的緣很深,非常聰明,很短時間就把中國文字學會,翻經翻得好,他翻的東西我們都喜歡讀。在他傳記裡面我們看到,他過去有個同學,前世的同學,在一起學道的,他學成功了,他那個同學做龍王去了,在鄱陽湖,江西鄱陽湖的龍王,他到最後就度他。這個同學,他的介紹是明經好施,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有智慧又喜歡布施,有福報,為什麼他做龍王去了?他在分衛,就是托缽的時候,托到的菜飯不好,他心裡就難過,就有一點怨恨,並不嚴重,心裡有一點怨恨,還是很有修養,表面上不露出來。就這麼一點點原因,墮落到神道去了,就當龍王。龍王做的時間很長,周邊一千多里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養他,他有福報,過去修布施。很靈,有求必應,為什麼靈?他過去是講經的法師,明經好施。就這麼一點小小的毛病,沒有成正果,墮落去當龍王。壽命將要盡的時候,安世高知道,安世高特地到龍王廟裡面跟龍王說話,超度他。龍王很聰明,他知道他壽命到了,知道他同學要來度他,告訴這個寺廟裡面的住持,明天有個出家人來,好好的接待,他是我的同學,把寺廟裡面所有的這些財產全部捐贈給安世高。安世高拿了這筆錢,在江西(就是現在的南昌)建一個佛寺,那個佛寺的功德主就是龍王,這是江南第一個寺廟,佛教寺廟,是宮亭湖的龍王出錢建的。

  所以我們要放下什麼?我常常講,我們放下對一切人的對立,人對不起我,我們好心對他,他以惡意來相向,要不要原諒他?要原諒他,為什麼?他可憐,他無知,他沒有學過倫理道德,他不懂事。我們要慢慢去感化他,這一點重要。我們今天跟這些眾生不能講理,理是講不通的,他根本不懂,你跟他怎麼講法?他不懂得什麼叫孝,父母給他的,他說應該的。他長大了不知道報父母恩,父母好不容易把他養大,父母老的時候他不養父母,太多了。老師更不必說,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所以這個世間會有許多的災難,原因在此地。我走遍全世界,台灣是福地,怎麼說台灣是福地?台灣到處許許多多法師、居士在講經,大家都歡喜在一起來聽經,在一起來念佛,這就是福報。雖然我們這一代跟上一代比不如,但是我們跟全世界其他地區比,我們就很殊勝,就要知道滿足。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向上提升,不能安於這個境界,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我們專修淨土,不搞其他法門,為什麼?其他法門難,真難!頓決群疑,念起來容易,做起來真是不容易。一心一意,就像鍋漏匠一樣,老師教我的決定不懷疑。淨宗世世代代有承傳,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初祖是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傳人,我們有師承,對老師要相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不成就的。在台灣這一個甲子,六十年來,念佛往生成就的人很多很多。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你看有多少站著走的,在台灣有站著走的。應該是有四十多年,佛光山開山到現在四十四年,那就是四十六年前,佛光山開山前兩年,將軍鄉的一位老居士,一個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走的。前一次我到高雄來,中山大學校長請我做一次講演,我提到這樁事情,我下了講台,還有幾位同學告訴我,他說他們知道,這不是假的,就在這個地區,念佛站著走的,三年。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有人在,我們不能懷疑。

  聽經多少沒關係,有機會聽,聽經有好處,好在哪裡?幫我們斷疑生信,堅定我們的信心,堅定我們求生淨土的願望。日常修行當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一定要記住,要牢牢的抓住。心裡不管什麼念頭起來,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只要有念頭起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不要讓妄念相續,阿彌陀佛是正念,讓正念相續,不要讓妄念相續,我們就成功了。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想心開意解,要想常生歡喜心,要修什麼?要修忍辱波羅蜜。無論別人用什麼不善的態度對我,一笑了之,絕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放在心上我們就會有怨恨,怨恨會給自己帶來疾病,這錯了,這個不值得。最近中國大陸劉有生善人,大陸稱他為善人,他講病,有好幾片光碟流通到台灣,我們看過,講得好。他講世間人的疾病從哪裡來的?疾病的根源他說有五個,煩、惱、怨、恨、發脾氣,你準得病。諸位去聽聽,非常有道理。如果我們說是不煩、不惱、不怨、不恨、不發脾氣,他說你身體健康,永遠不會得病。這個我們要常常記住,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別煩惱,總保持著心平氣和,心是定的。如果境界現前,自己控制不住了,煩惱習氣很重,控制不住,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統統化解,這樣好。不要再想住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太苦,六道輪迴太苦,人一定要有大志、有大願,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但要脫離六道輪迴,永遠要脫離十法界,這就對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希望要成佛、要成菩薩,自己成就之後再回過頭來倒駕慈航,來普度娑婆世界這些苦難眾生。

  這些年我也遇到許多,用科學的話來講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在佛門講就是確實遇到不少這些鬼神。我曾經問他們,我說:你們為什麼來找我?他說了一句話,他說:因為你相信。我相信有,所以他們就來找我,他為什麼不找別人?別人他不相信,找他沒用,找他什麼?話不投機,沒有緣分。我們相信。這些年來,我們在佛門裡面聽一些老和尚跟我們講的一些事實,往生的事實。諦閑老和尚還有一個參禪的徒弟,死了以後去做土地公,這就是到鬼神道裡面去了。他常常用這兩個例子來比喻,參禪的最後當土地公去了,念阿彌陀佛的鍋漏匠,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值得我們警惕。參禪的徒弟也很用功,很有善根,不過他是半路出家,他以前結過婚,有一個小女兒,以後捨家出家了,出家太太又不同意,太太跳河自殺。他修行不錯,有護法神,太太是他冤親債主,找不上門。以後年齡大了,在寺廟裡面地位高了,在金山寺當了首座和尚,這地位高。一個寺廟就像一個大學一樣,住持是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你就曉得他地位很高。地位一高,皈依的也多,信徒多了,供養也多了,慢慢傲慢的習氣就生起來。傲慢習氣一生,護法神就離開,他的冤親債主找來了,是誰?就是他死去的太太,纏著他,老是叫他去投河自殺。他去投了兩次都被人救起來,他也莫名其妙,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金山寺看到首座和尚怎麼老是要想跳河自殺,就把這個事情通知諦老,諦老是他的師父,諦老就把他帶回去,到金山寺帶回去。帶到溫州,以後真的在溫州還是投河自殺了。自殺把他屍首撈出來,在寺廟裡面給他做一場佛事超度。正在這個時候他的小女兒來了,小女兒哭哭啼啼來看老和尚。老和尚說:你來什麼事情?她說昨天晚上她做了個夢。他說:你夢到什麼?她說:夢到我的爸爸媽媽當土地公,今天才上任。諦閑老和尚馬上想起來,他投河是他從前太太投河死的,他太太陰魂不散追著他,把他也帶去了。這一想,廟旁邊正好有個小土地公廟,才蓋好,可能就是這個廟裡面土地公、土地婆,他們兩個到那裡去了。就到土地廟裡做超度,超度的時候,諦老就講:既然你做土地公了,你得顯個靈給我們看看,讓我們大家相信。就在佛事桌子前面有一陣旋風,小旋風在那裡轉,轉了很久,他在那裡顯靈。

  他常常用這個比喻,兩個例子說出來,告訴大家:念佛好!而且縱然你有一點名氣,不能有傲慢心,一有傲慢心馬上墮落,護法神就離開。護法神沒有情面,他看你真有德行,他擁護你,你的德行一缺,傲慢心、嫉妒心、貪瞋痴的心,這個東西一起來,護法神就走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好好的抓住現前這麼好的緣分,台灣沒有任何禁忌,宗教信仰自由,你拜神、拜仙沒有人障礙你。對於這一切神仙我們要恭敬,我們要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請他做佛門的護法,做我們道場的護法,做我們自身的護法,這就好!我們看他是我們的同修,是我們的同學,我們一起成就,這樣就好。我們再看,大師這篇文章確實非常難得,他講得這麼細,底下接著說:

  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

  在『一塵』,一粒微塵裡面,什麼是染?

  云何名淨。】

  什麼是淨?染淨一對。

  何者為真。何者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名涅槃。】

  你看都是,染淨一對,真俗一對,生死涅槃一對。在這一塵裡面,什麼是生死?什麼是涅槃?

  云何名煩惱。云何名菩提。云何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

  就在一塵裡面,一塵裡頭這些怎麼講法?

  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請』是請求,『垂』是上對下,垂憫、垂慈,『開』是開示,『決』是給我做決定。這個問得好,你看下面大師解答的。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一塵而耀全身。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

  我們先看這段,這段的意思非常的深,完全是事實真相。頭一個條件,『大智圓明』,我們沒有,我們怎麼沒有?我們本來有,現在沒有了。現在為什麼沒有?現在有障礙。什麼障礙?世尊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我們有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我們有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只要有這些東西,我們的「大智圓明」不見了。這四個字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六道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智圓明是如來智慧,如來是講自性,我們自性裡面有圓滿的大智。怎麼失掉?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起了妄想,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是妄想。我們從妄想就起分別,從分別就起執著,大智圓明變成什麼?變成妄念、煩惱,變成煩惱,變成妄念。前面這四句是如來智慧德相現前,就是恢復了,我們經題裡面「妄盡還源」,妄盡還源就大智圓明。我們現在妄,諸位記住,妄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無明,叫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大乘經裡面佛常講的,這三大類的煩惱統統盡了,妄盡就還源,還源就大智圓明。這個時候你見到,『纖毫』是指汗毛端,就在一毛端裡面『而周性海』,周是圓滿,圓滿的把法性,海是比喻,比喻深廣無際,廣沒有邊際,深沒有底。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為什麼?海還是有底,怎麼沒底?還是有邊際,這是形容而已。但是法性確實沒有邊際,確實沒底,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到,佛舉的一塵,一塵裡面有世界,像我們現在所看到這整個宇宙的世界,一塵裡頭有。那個世界裡面又有很多微塵,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世界,重重無盡,沒底,沒有邊際。這個事很難懂,理太深,事相上我們也沒有法子體會。賢首國師,就是寫這篇文章的這個人,他講《華嚴經》講十玄門,當時皇上在聽,聽他不懂,重重無盡,他對這個有疑惑。賢首國師請皇上建一個亭子,建個八角亭,這很容易,皇上下個命令,沒幾天這個亭子建好了。他請皇上,八角就是八面,每一面立一個鏡子,大的鏡子,上面也放個鏡子,下面也放個鏡子,照做了,請皇上到亭子當中站站,你看看就明白了。他到那個亭子當中一看,鏡子裡面照著他那個相沒有邊際,恍然大悟,真的沒有邊際。現在我們用幾面鏡子互相照,你看那個鏡子裡有沒有邊際?邊際在哪裡?找不到。賢首國師聰明,做了那麼一個實驗,讓皇上明白了。『真源朗現』,真源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一塵而耀全身』,在一塵裡面就把整個宇宙森羅萬象理事、性相、因果全都明白了。

  所以,沒有智慧怎麼行?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本有為什麼失掉?這個要懂得,就是佛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經裡常常用水,講到都用海、海水來做比喻,把我們的自性比喻作大海。這個大海海水要是乾淨的,沒有染污,要是平靜的,沒有波浪,這個海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景觀全部照在裡面,叫照見。你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他照見,他不是用思想,不是想想我就明白了,不需要。一接觸,照是講眼,眼一接觸就明瞭,耳一接觸就明瞭,凡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用一個照字,為什麼?他不通過意識,不需要去想像,就清楚、就明瞭。染污,記住,執著就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五欲六塵,五欲是欲望,指什麼?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講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把我們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全部都包括在其中,這都是染污。波浪是什麼?波浪是不平。《無量壽經》的經題上,告訴我們修學的綱領,是什麼?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選的經題,好!他選的經題是兩種原譯本的經題合起來,漢譯的叫《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漢譯《無量壽經》的經題。宋譯的,最後一次是宋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他把這兩個經題合起來,這個合得好,這種會集會集得自然,沒有加一點東西進去。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福德,世出世間法都講壽命是第一德,你要沒有壽命,你全都落空,把壽命擺在第一,無量壽。莊嚴就是我們講的真善美,這是講果報。西方極樂世界,簡簡單單給你介紹,那是有圓滿的智慧、無量的壽命、真善美好,那個地方找不到一點缺點,缺陷找不到。這是果,怎麼修來的?後面經題是講修德,清淨、平等、覺,清淨沒有染污,平等沒有波浪,這兩個重要。清淨就是我們講的把執著放下,心清淨,不再執著;把不平放下,把傲慢放下,心平等;把無明放下,起心動念放下,覺了。你看這個題目好不好?就這麼一個簡單的經題,二十個字,把整個淨宗顯示出來。我們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裡面也說得很好,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如果自己修成清淨平等覺,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一智慧德能,這樣就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所以,智慧不現前,華嚴境界你見不到。我們今天還是在迷,沒有開悟,我們非常幸運,我們看到佛的聖教,我們讀到祖師大德的開示,我們今天漸漸也明瞭,這是解悟,這不是證悟。我們是聽佛祖這樣告訴我們的,我們對佛、對祖師有信心、有恭敬心,沒有懷疑。所以我們在今天,不但要幫助自己,我們還有使命,這個使命是什麼?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怎麼弘法?我自己修好、做好,就是弘法,弘法不一定上講台。我做出這個樣子,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學校裡尊敬老師,在社會上我們能夠敬重長輩,能夠尊敬領導,能夠友愛眾生,凡是人皆須愛,把一切眾生都看作兄弟姊妹,把一切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把小孩看作自己的子女,這是菩薩。你真正是在行菩薩道,你真正是在弘法利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從我們自己做出來給人看,這就對了。不管別人懂不懂,我們只管做自己的,久而久之慢慢才能感化別人。現在度眾生用教化不行,教他,不聽你的。從前祖師大德是用教化,現在這個時代不行,你教,他不接受,他不相信,只有用自己真誠的心、行為,做出來感動他,他才會相信。所以這個時代弘法利生有一點點難度。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老師反覆的叮嚀、教誨,告訴我們,他說:你們到我這裡來求學,都是跪在我面前接受教誨(那是真的,我們在老師面前是跪著求法),將來到你們講經教學傳法的時候不一樣了,要倒過來,你們拿著佛法跪在地下想送給人,人家未必要你的。老師這個話對我說過很多遍,我記得很清楚,我這一生當中走遍許多地方,弘法教學的狀況就跟李老師所說的完全相同。老師把話說在前面,所以我們遇到這個境界,一想老師講過,沒有話說,我們得修忍辱波羅蜜。我們對他是真心,沒有惡意,他懷疑,他認為我們有企圖、別有用心,他是這個想法,那有什麼法子?他這個觀念不能改變,到最後我們只有離開。離開之後,我們對於這個道場、對於人事沒有一句話的批評,這個要記住,我們要以德報怨。他對我有誤會,我對他沒有誤會;他對我有懷疑,打很多問號,我對他沒有懷疑,我一個問號也沒有。可是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他慢慢發現我們講的話不是假話,是真的,真做到了,他從內心裡頭有感悟。雖有感悟,為了面子問題,他不願意說出來,心裡面對你也佩服,口裡頭決定不提。好,是好事,為什麼?我們做得還不夠好,再要往上提升,我相信到最後他也會讚歎。

  你說,我們要用多大的忍耐功夫!這是什麼?這就是學佛,這就是修忍辱波羅蜜。我看這些對我們毀謗的人、侮辱的人、陷害的人,我沒有把他們看作壞人,我把他們都看作菩薩,都是善知識,為什麼?他來幫助我修忍辱波羅蜜的。沒有這種境界,我的忍辱從什麼地方看到提升?看不到。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必定,三人是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惡人必定是我的老師。善人我跟他學善的,他有些好的地方,我想想我沒有,我要跟他學習;惡人是反面教材,也是我的好老師,他那些惡行想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都是好老師,一樣的感恩,一樣的報答,沒有分別心,這就對了。這一善一惡就把我們成佛了,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才能成佛,才能作祖。如果我們有分別,錯誤,我們還要怪他,那就更錯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不能怪人,為什麼?他沒學過倫理,沒有學過道德,他不懂因果,他做一切不善的事情都要原諒他,都不可以放在心上。如果放在心上,不是他錯,是我錯了,他沒錯。這個道理要懂,要懂得透,你才能夠做得到。自己無論在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人事環境裡面,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不被外面環境所染污,我清淨心現前;我沒有高下,沒有分別,我平等心現前;只要不迷惑,我的智慧就現前,覺就是智慧現前。我們做得夠不夠?不夠,還差得很遠,我們用什麼做標準?用佛做標準,究竟圓滿佛果,要以這個做標準。你到等覺菩薩還感覺得不夠,還差一級,這樣做就對了。

  接著下面兩句,『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這個能斷我們許多的疑惑,這是大問題,從理上講是哲學問題,從事上講是科學問題。萬法是宇宙,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明心見性,他告訴我們,宇宙萬物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怎麼生的?起必同時;換句話說,也是佛門的術語,叫一時頓現。宇宙的來源、萬物的來源、萬法的來源,就像幻燈片一樣,我手上拿的這是電影的幻燈片,這裡面大概是一秒鐘二十四張,我這裡拿的是四秒鐘的。一秒鐘二十四張,它裡頭一格一格的,每一格就是一張幻燈片。所以電影動不動?不動,這是真的不動。放映機的鏡頭一打開,一張幻燈片照到銀幕上是一個照片,再把鏡頭關起來,再打開,第二張,換了一張。它換的速度快,一秒鐘換二十四張,你就被它迷了,認為它真的是在動,一張都沒動。幻燈片打在銀幕裡面,是不是慢慢顯示的?不是的,鏡頭一打開,整個畫面同時出現,沒有先後,這叫一時頓現。這就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森羅萬象它生起是同時的。什麼時候生起?就是現前,沒有先後。電影底片打在銀幕上,它沒有先後,它就是這一時,一時頓現,它的速度快。

  我們現前這個宇宙森羅萬象的速度就跟底片一樣,現在科學家也用這個做比喻,我們講經用這個方法做比喻,科學家也用電影做比喻,好懂。然後你才曉得物質的世界、精神的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現實世界,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多少張,這是靜的靜物,多少張的畫面?這個我們讀得很多,這個經文是《菩薩處胎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一段對話,佛問彌勒,心有所念,我們凡夫動一個念頭,心動個念頭,佛就問這個念頭裡面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先是念頭,諸位要知道,念頭在法相經典裡面就是一念不覺,這叫無明,就是一念不覺。幾相?相就是阿賴耶的相分。幾識?識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也叫做轉相,相分也叫做境界相,阿賴耶的三細相。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你要搞清楚,一念不覺沒有原因,所以它叫妄念,如果有原因那就是真的,沒有原因。也沒有時間,佛講當下就是,沒有先後。要知道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都是從我們錯覺裡產生的,你智慧圓明的時候,在這個境界沒有時空。時間跟空間,在《百法明門論》裡它排列在哪一法?在不相應行法。時間它叫時分,空間它叫方分,空間講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它講方分。方分是空間,時分是時間,排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名詞來講,抽象概念,不是事實。你看看佛法裡面,幾千年前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彌勒菩薩回答,他說一彈指,一彈指時間很短,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這是單位。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妄念,你說這個念多快。這個妄念是什麼?就是電影放映機鏡頭的開關。一彈指開關多少次?開關三百二十兆次。現在我們電影片你要記著,它的開關是二十四次,我們現前的宇宙,它的開關是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我們現在一般用秒做單位,我們彈指,一秒鐘能彈幾次?大概可以彈四次,再乘上四。乘上四,那就是一秒鐘妄念生滅多少次?一千二百八十兆次,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有人知道,所以佛法是科學,科學是講證據的。誰看到?大乘教裡面佛說,八地以上看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換句話說,你有能力看到,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還沒看到,再放下,你放下得不夠。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佛告訴我們,最高層的那五個位次他看到了,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再來就是佛,把佛包括進去,一共是五十二個階級,最高層那五層看到了。他心定,定到什麼程度?一秒鐘,這是講波動、振動,一秒鐘裡面振動多少次?一秒鐘裡面一千二百八十兆次那種微弱的振動,他體會到,八地菩薩體會到,愈往上愈清楚,所以這不是假的。

  今天我們這個世界上科學是用精密的儀器來觀察,佛法不需用借用外界的力量,完全用自己的清淨心,心愈清淨,愈是微細的波動他能感受到。心清淨到極處,就是那樣微弱的波動全都清楚、都明瞭,這是科學。理上講是哲學。我學佛,老師給我介紹,從哲學入門的,方老師告訴我,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我們現在通過了中國人講將近一甲子的學習,我們現在明瞭,佛經是高等科學。這個問題,宇宙的問題,生命的問題,也就是宇宙從哪裡來?我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跟哲學都沒有答案,許多人相信宇宙是大爆炸來的,你們相不相信?你要問我,我也相信,我為什麼相信?因為他們在望遠鏡裡面看到宇宙在膨脹。什麼原因在膨脹,我知道,他不知道,我說他不相信。什麼東西膨脹影響外面宇宙?我們貪瞋痴慢在膨脹,你們想想對不對?現在地球上這些居民的欲望在膨脹,欲望膨脹,所以說境隨心轉,外面的環境跟我們念頭有密切關連,我們動什麼念頭,外面就產生什麼變化。我們的欲望在膨脹,所以他看到宇宙在膨脹。如果我們的欲望沒有了,他再去觀察,宇宙就不膨脹,就靜止,就不動了。境隨心轉。

  我們今天災難為什麼這麼多?不善念頭起來的,貪心重帶來什麼?水災,連海水都要上升,貪心感應的災難。火災,包括現在氣候溫度不斷上升,瞋恚、發脾氣。所以諸位要記住,你一發脾氣,地球溫度上升,真的不是假的。脾氣不能發,害自己也害別人,破壞大自然的規律,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愚痴,風災。不平、瞋恨、嫉妒帶來是什麼?地震。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台灣居民這二千三百多萬人,如果我們各個都明白,各個都把瞋恚心、嫉妒心放下,平等了,台灣這個地區永遠不會有地震。我們各個覺悟了,不愚痴,這個地區永遠沒有颱風。你相不相信佛說的話?境隨心轉。我講經的時候講過很多次,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差別?理上講,一點差別都沒有;事上講,差別大了。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美好?世尊為我們介紹,說極樂世界的居民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你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地球上居民,現在適得其反,我們是上惡之人俱會一處。他們是上善,人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所以世界那麼美好。如果我們這裡居民也學他那樣,我們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無二無別。念佛求生淨土,憑什麼求生的?心淨則佛土淨。你要記住,就是《無量壽經》前面五個字「清淨平等覺」,就生淨土,自自然然就感應道交,你跟極樂世界就起感應道交。明白這個道理,一點迷信都沒有。

  我們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換句話說,就是修不發脾氣,就是修不把別人不善的事情放在自己心上。不但不善不能放在心上,善的也不放在心上,為什麼?真心裡面本來沒有東西,放就錯了。惠能大師說得很好,真心是什麼樣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善惡都沒有,這個要知道。真心裡頭沒有染淨,連染淨都沒有,哪來的善惡?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頭沒有染淨,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頭有染淨,所以染淨分為四層。六道凡夫裡面這是染污,染污裡面才有善惡,善惡都是染污,這個要記住,都不是清淨。善惡統統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真得清淨了。所以佛慈悲、佛偉大,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你不要被佛法染污了。佛法好,佛法殊勝,把它記在心上,被佛法染污了,清淨心裡頭沒有佛法。所以宗門有句話說,清淨心是無佛無眾生,眾生是染,佛是清淨,那才真正還源。我們現在還不了源,所以我們留一個佛,佛之外我們統統放下,統統捨掉,留一個佛。留一個佛什麼?到極樂世界去,只留阿彌陀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阿彌陀佛放下,那就圓滿,真的還源。我們現在是分兩段還源,第一段到極樂世界,第二段再回到常寂光,分兩段。

  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沒有憂慮,沒有後悔。清淨平等覺裡面有真正的法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那是什麼?那是性德。法喜這種歡喜是清淨心裡頭本來有的,你只要一得清淨心,它就現前。這個東西在佛法裡面比喻的是滋養身體的,佛經裡面常講甘露,甘露是什麼?甘露是天人的飲料,最美好的飲料,養身體,不但讓你身體健康,而且永遠不生病。這是六道裡面的天道。佛法比天道高得太多,諸佛菩薩用什麼來養他的生命?他不需要飲食,諸位要曉得,在欲界有飲食,到色界就沒有了,色界天人財色名食睡都不要,他用什麼來滋養自己的生命?真的,他用禪定,禪悅為食,就是清淨心,就是清淨心裡面的法喜,歡喜。諺語有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要遇到快樂的事情,你一身就舒暢,比什麼養分都好,就這麼個道理。自性裡面有喜悅,那個喜悅是滋養法身的,是滋養慧命的,這個要曉得。悟了,智慧、德能、相好一時都現前,一時頓現,沒有先後;迷了,煩惱、業障、果報也是一時頓現,這個道理要懂。凡夫跟佛沒差別,就是覺迷不同,他一念覺,念念覺,凡夫一念迷,念念迷,除此之外沒有差別。

  我們看下面大師給我們解答這些問題,就在一塵你就見到了。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塵是依報裡面最小的;正報最小的是毛端,我們身上汗毛,汗毛端,也講毛孔,正報裡面最小的。實際上,講毛端、毛孔都是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用顯微鏡可以看見,非常微細的物質。底下說:

  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

  『一塵』從哪裡來的?這一塵就是彌勒菩薩講的念念成形,是佛所問的幾相,用現代話就是物質的現象,物質現象生起來。生起來立刻就滅了,這是《楞嚴經》上佛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滅的時間你要記住,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生滅,它的速度這麼快。彌勒菩薩說得好,這種速度我們沒有辦法執著它,你還沒起心動念,它已經沒有了,它滅掉了。它念念相續,你看的是相續相,這個相續還要加上兩個字,叫相似相續相,它不是真的相續相。真的相續相,前念跟後念是完全相同的,這叫相續;不同,像我們電影底片一樣,沒有兩張是相同的,所以是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真的跟你講,張張是獨立的,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彌勒菩薩說得清楚。念念成形,形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是精神現象,就是見聞覺知、受想行識。在一真法界裡面有見聞覺知,在十法界裡面還有受想行識;超越十法界,受想行識沒有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我們就曉得,像《華嚴》裡面,初住菩薩就沒有了,只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見聞覺知在迷的狀況之下變成受想行識,覺悟它就沒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它是『虛相』,不是實在的,雖是虛相它能夠障礙你,好像眼睛長了白翳,你看不見。它能障礙真,真是什麼?真性,讓你不能見性,這就叫染。在一塵,或者在一毛端、一毛孔裡面,你就看到染淨,這就是染。

  由此塵相空無所有。即是淨也。】

  還在這一塵上,你著相就是染,你不著相就是淨。我們今天,就像我剛才跟諸位同學做的報告,別人來毀謗我、來侮辱我,我要是把它放在心上,就染了;我根本就不在意,我不把它放在心上,那我就是淨。染淨在不在外面?不在外面,在自己。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他染不染?他不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在我們這個世間,住世八十年,他老人家,我們中國算虛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中國人說八十。住在這個世間八十年,跟我們一樣,他有沒有染?他沒有染。為什麼他沒有染?什麼事他都不放在心上,他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我們為什麼沒有清淨心?什麼都裝在心上,你說糟不糟糕?諺語所謂「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說的人隨便說,聽的人他裝在他心上去,他就被染污了。不是有人想染污他,是他自己染污自己。這也是我們常常勸導同學的,我們染污變成習慣了,什麼都放在心上,你要是覺悟,裝人家好的東西,別裝壞的;裝好的還能講得過去,把人家惡的、不善的東西統統都裝進來,你不是把你的良心當作別人的垃圾桶?你高明嗎?別人什麼壞東西你統統都收起來,你是別人的垃圾桶。良心變成別人的垃圾桶,誰錯了?自己錯了。別人沒往你良心裡頭丟東西,沒有,你是收,你拼命接收;如果你不接受它的話,你永遠保持自己的良心,多好。

  收好的,好的是什麼?佛法是好的,古聖先賢教誨是好的,你收這些好的。收這些好的,你能夠得受用,但是你要知道,用完之後要把它丟掉,用完之後你還放在心上,你就糟了。所以佛高明,佛不欺騙我們,佛對我們好,告訴我們法尚應捨,就是佛法也要丟掉,也不能裝在心上,裝在心上錯了!讓你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裡面,連一微塵,你在裡面都見到遍法界虛空界,你心裡放東西就糟了,一放東西這個能力就喪失掉。你要靠你這些資料,除這些資料之外,你自性的圓滿智慧不能現前,你虧吃大了。所以淨的意思我們懂了,我們不收別人東西,就保持清淨心,千萬不要把你的清淨心、你的良心變成別人的垃圾桶,你就錯了。可是我們細細去觀察,哪個人良心不是垃圾桶?都是。這問題嚴重。我們學佛的人聰明,從這裡做起,決定不收別人的垃圾,決定不受外界的影響。外面來了怎麼辦?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它排出去。讓我們心裡面充滿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是淨。心淨則佛土淨,決定得生,品位高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