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頁最後這一行。
賢首大師舉出十波羅蜜,我們學到願,願我們學完了。今天接著學第九「力度」,一般大乘教裡面有個簡單的解釋,「行思擇力與修習力也,謂思惟諸法而修習之也」。它也講三種,力度也講三種,簡單的註解裡面說了兩種,一個就是思擇力,一個是修習力,還有一種叫變化力,有這三種。有願,這才能有力;如果沒有願,力就出不來。我們學佛,有不少同學修行都經過了很長的歲月,我從聞佛法到今天五十八年,五十八個年頭這時間不短,講經教學也五十一年,在十波羅蜜裡我們有沒有一點力?不能說沒有,實在講不夠,差得太遠!從古人,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淨土聖賢錄》看過,在《五燈會元》裡面看過,這麼長的時間,縱不能證果也有大悟;不是大徹大悟,也到大悟的境界。所以不能跟古人比,跟古人比我們就非常慚愧。得力於五十一年教學講經沒有中斷,所以有一點力度。
我們看到經教裡面這一段的解釋,什麼叫思擇力?這是說思惟選擇一切法門而得其力。我們有沒有選擇?有選擇。章嘉大師教導我的那是總的原則,契入佛門,契入就是證果,祕訣是什麼?是看破、是放下,這是總的原則、總的方向,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在哪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選擇的太多,經教不是一門,修行也不是一門。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思擇就有力,學習也就有功夫,我們疏忽了這一點。年輕,老師是菩薩再來,現在我們明白了,我們搞了半個多世紀才搞清楚,老師是什麼?老師恆順眾生,不勉強你。真的,我們自己回想一下,當年年輕二十幾歲,氣很盛,老師要不能隨順我們,嚴格對我們要求,古人講「嚴師出高徒」,我們不是那個材料,老師真的一嚴格,限制嚴格我們就走了,不跟他學!這個地區很多法師,很多大德居士,你限制太嚴了,我就跟別人去。所以老師的教學尺度放寬了,放得很寬鬆。那真的要靠自己的運氣,看你在長年修學過程當中,能不能自己悟入?
我也很感激老師,我這個不成材的人,老師以這種善巧方便,佛菩薩也保佑我,給我這麼長的壽命,我才有這麼一點悟入。如果我的壽命短,真的像過去算命先生所說的,四十五歲壽命就到了,我就沒有辦法悟入現前的境界,這是三寶加持壽命延長。這樁事情,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求得到。我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福報,只是一心一意把心用在經教上,重點還是用在淨土上,我在二十年前真的歸淨土了。三十歲那個時代,雖然李老師把淨土法門介紹給我,勸我修淨土,我接受、我相信,可是行願的力度不夠,為什麼不夠?對淨土認識不清楚。對大乘經教非常嚮往,《華嚴》、《法華》、《楞嚴》、法相唯識,門門都有興趣,門門都想學。好學!這能錯嗎?現在這個社會一般人說這不錯,好事不是壞事。可是在力度裡面講,這個力量產生不出來,力量怎麼樣?一定要一門深入,你選擇的太多不行。尤其選擇這些大乘經,這大乘經很深,深度,沒有真正善知識來指導,自己想入門那是有一定的難度。世尊在大經《華嚴經》,大論是《大智度論》,在這些經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是佛法沒有善知識指導,這個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他沒有辦法教導你,為什麼?世間聰明智慧的人沒有放下分別執著,他對於經教就有一定的障礙,這真的不是假的。現在我們完全明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就成佛,一切經教他不必學,自然就貫通。
今天到哪裡去找一個人,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這找不到。別說三種障礙都放下你找不到,放下一種都找不到,一種是執著,執著放下了這個人是阿羅漢,這個人成了正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找不到。別說阿羅漢,再降低一點,降到最低的須陀洹,須陀洹是小乘初果,在《華嚴經》裡面是初信位的菩薩,找得到找不到?找不到。為什麼?須陀洹,《金剛經》講的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到哪裡去找?如果還有我相,執著這個身是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那是凡夫,那不是須陀洹;須陀洹決定沒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沒有。須陀洹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不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內心裡把這個放下了,不與一切眾生對立,與一切眾生矛盾沒有了、衝突沒有了。你去找,到哪裡去找一個這樣的人?所以人貴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我常常跟諸位在講席裡頭報告,我講的是真話,我的根性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人。上根人要是通過五十八年的學習,那他真是高僧大德,真有大成就,確確實實可以做到生死自在!所以這是人不能夠不自知。中下根性,老師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來調教,通過這麼長時間學習,終於明白了。所以我勸人,就比我的老師當年勸我要懇切得多,真肯聽,你的成就必定超過我,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我沒有嫉妒心,我希望別人都比我好,我是最低的標準,我們就有信佛。不能把我擺在最高,要把我擺在最低,佛法就興旺起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有救。我是最低水平的人。
所以我們思惟、我們選擇,講到這個地方,太重要了。思惟選擇絕對不是一個標準,為什麼?人,你看世尊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他就把它分為上中下三根,根性不相同。所以他開了八萬四千法門,他開了無量法門讓你選擇,只能選擇一門,你不能同時選擇兩門。我們的虧吃在哪裡?就是一開頭選擇的門太多!你看我當年最初出來講經,大概那個時候四十歲左右,我一個星期講五門,五門不同的功課,是天天都在講經,但是不一樣。星期一講《華嚴》,每到星期一就講《華嚴經》,星期二講《無量壽經》,星期三講《阿彌陀經》,星期四講《金剛經》,星期五講《地藏經》,是這樣講的。那時候為什麼這樣講?也受李老師的影響。老師說現在人工作很繁忙,每天來聽經做不到,他沒有辦法。所以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他老人家每個星期講一天,就星期三固定的,固定的場所、固定的時間,你到星期三晚上六點鐘,你就到慈光圖書館聽他講經。六點到八點兩個小時,三十八年如一日,每個星期是這樣的,一次。所以他能夠把自己工作時間分配好,把聽經的時間留出來,因為一個星期一次他不會缺課,你天天講,他就沒有時間聽。
所以那個時候我一個星期講五天,每天講一種經,你喜歡聽《華嚴》星期一來,喜歡聽《法華》星期二來,我是這樣。我並不要求大家你天天來聽經,你一個星期選擇一門,你一門深入。我用的是這個方法,我自己是天天講,天天講是自己練習,這也是老師常常說的,講經要天天練。他老人家舉例子,他說古時候諺語所謂「拳不離手」,學打拳的人天天要練;學唱歌的人天天要吊嗓子,「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講經也是這樣的,不能離開講台,你才能學得成功。可是我們那個時候想,一個星期只講一堂課太少了,到哪一天才能練得成?所以就想天天上講台。天天上講台,聽眾就問題出來,所以聽眾你一個星期只要來一堂就行。我開六、七門功課不一樣,這很熱鬧,彼此雙方很歡喜。與這個思擇力相違背,與修習力也相違背,我們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在一點。到現在我們是完全明白了,我不希望別人學我。大乘佛法的弘揚,我現在還是念念不忘。陳彩瓊居士辦了這個電視台「華藏衛視」,這電視台是她辦的,裡面專門播我講經的節目。我給她講過幾次,這並不是很妥當,我希望也能播其他法師大德的節目,在這個電視台同時播出,不要專播我一個人。盡可能把當中所插的念佛,或者不相干的這些東西減少,完全做為一個佛教教學的教室。多開幾門課,多請幾位法師,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對於大乘佛法的弘揚會起一定的效果。
講到選擇法門、選擇行門,這是智慧,第一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也就是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你修學就容易契入,要適合你的程度。選的經教太深太高,你學習起來很困難,那很難收到效果。同時還得要實用,學以致用,如果所學非所用那就變成玄學,於自於他都沒有實際上的利益,所以這一點就很重要。今天想想我自己最缺乏的是什麼?現在社會上最需要的是什麼?一定要從這裡下手。世尊為我們指導的原則好!我們沒有留意,沒有細心體會,沒有遵照教誨,所以我們浪費許許多多寶貴的時間而不得力。這些年來我們也走遍了世界,每個地方的同修我們都接觸到,得到一個總結,就是出家的同修疏忽了《沙彌律儀》,在家的同修疏忽了《十善業道》。所以縱然是老修行,像我這樣的年齡,我看得多!八十多歲,說念佛往生有沒有消息?講真話,沒有一個人有把握。這個問題嚴重!那修其他的法門,你有沒有開悟,有沒有得定?全是問題。那就是古人講的,古大德說的,這一口氣不來怎麼辦?一口氣不來人身失掉,再得人身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我們知道六道裡面第一個業因,人道守五戒、中品十善,我們有沒有能做到這個標準?五戒修得好,十善能夠到中品,也就是說十善在考試可以能夠拿個七、八十分,這是中品;上品是滿分,九十五分以上是上品,天道,生天。如果我們自己覺得,我們的十善業拿不到七、八十分,來生到三途去!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所看到的現象。
我是長年講經教學,就會想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這種現象也只有在現代有。在我之前的,我老師那一代比我們就強,他們真幹,我們幹得不如他,無論是解門、行門都比不上!那老師再前一輩呢?修得就更好。這樣一看,得到一個結論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這一代到了低谷,再比我們差的,人身得不到,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細心去觀察什麼原因造成的?擇法上出了問題。實際上說,我們上一代這些老師們,如果嚴厲的來跟我們說,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能接受;沒有講得清楚,沒有嚴格要求。在我們這一代以後,說是用嚴格的方法要求不可能,現在社會上法律不允許,講求人權、講求自由,你不能限制人,這個問題就更困難。所以現在這個社會,父母不能教訓兒女,老師不能教學生。甚至於學校,這真的不是假的,學生跟老師打分數,這個老師教得好不好,讓學生來投票。如果學生說這老師不好,學校下學期就把這個老師解聘,不要他。於是老師為了飯碗的問題,來巴結學生、來討好學生,這還能教得好嗎?所以老師在學校裡混飯吃,學生在學校裡混文憑,彼此都混。這不是現前,這是半個世紀之前。
我學佛,很多同學都知道,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跟方老師的時候我是二十六歲,五十八年前。方老師就常常跟我講,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所以他自己常說,「我們在學校教書,幹的這一行叫誤人子弟」。說實話!我想到學校去聽他的課,他不讓我去聽,因為我真想學,真想學他說學校學不到。所以他很慈悲,非常難得,每一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上一堂課,在他家裡,在他家裡客廳小圓桌,我們這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上課。我作夢都不敢想,他能這麼慈悲。以後想想為什麼?我跟他又不認識,非親非故,為什麼會這麼優待?沒有別的,對老師尊敬,尊師重道。這是從小父母教的,知道孝順父母,知道尊師重道。所以以後我想想,可能老師在學校教書這麼多年,遇到一個學生尊師重道的很少,所以遇到之後他就不放手。看到我是一張白紙,很想學、沒有學過,這先入為主!所以他不讓我到學校。到學校會學壞,到學校認識老師多了、認識同學多了,就又亂掉、亂套。所以他老人家很負責一個人教,指我一條路,這是中國古時候的師承。所以我這是很幸運,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沒有別的,就是對老師尊重、對學業尊重,肯認真學習。
我們認真去反省檢討,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基礎教育疏忽。所以古人成就是基礎教育好,我們上一代都是念私塾出身,真的是嚴師出高徒,從小受過嚴格的教訓。李老師大我三十九歲,章嘉大師也是大我三十九歲,方老師大概大我二十多歲,將近三十歲。我這個年齡生長在農村,還念過一段短時期、不長的私塾,我這個年齡以後私塾就沒有,就改成短期學校,課程完全變了,我沾了一點邊緣。所以想到基礎教育,紮根教育重要。我們現在這一代的人沒有,他的上一代,他的父母可能也沒學到。你看我八十三歲,沾到大概兩年的邊緣,八十歲就沒有機會,可能就沒念過私塾,對這完全不懂,這個問題多嚴重。所以我就想到如果不從根本下手,這沒救!一定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儒釋道的三個根,要從這裡下手才有救。儒家的根是根之根,我們選的《弟子規》,《弟子規》實實在在說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不是教他背的,是怎樣教小朋友?教嬰兒,不是教小朋友。是父母把《弟子規》上一百一十三條事,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讓嬰兒看。小孩從出生他眼睛張開,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在學習。所以父母言談舉止完全落實《弟子規》,他天天在看、天天在聽,他到三歲這一千天根深蒂固。《弟子規》他也不認識、也沒念過,《弟子規》裡面所有一切他全懂、他全學會。所以中國古諺語才說,「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這有道理。現在講這個話都講不通,現在三歲怎麼看八十?就紮根的教育是在三歲之前,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這是紮根教育。我們現在缺少這個。
倫理道德的教育,那是小孩五、六歲上學,聰明的小孩有五歲就上學,上私塾,念《三字經》、念《千字文》,那有一套小學生的這些科目,老師教你念。十一、二歲的時候老師就跟你講,跟你講解,教你去背四書五經十三經,背這些東西。因為十二歲之前記憶力好,利用你這個優勢,把應該背誦的這些課程全部完成,不講解的,就叫你背。背,古人真有一套辦法,測驗你的記憶力,那就是說這一篇課文,有六、七百個字,叫你看著念,念十遍你就能背下來,你就用這個進度,每天背七百字。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減少兩百字,五百字看你念十遍,就十遍要能背,就成誦,用這個做標準。這算是天分高的,五百字以上是天分高的。沒有這個能力,再降到四百字、三百字,到最少的時候一百個字,根性差一點,你的進度就是每天一百字。十遍他就能背,然後背多少遍?背一百遍這是最少的。聰明伶俐一點的,老師督促他背一百遍;如果笨一點的、記憶力差一點,背兩百遍,他背熟!而且每天上課的時候,把昨天的課要溫習、要背過,前面學的統統背過再上新的,再念新的這一個段落,這樣教法。這個教法,他一生不會忘記。
我們跟李老師在一起,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已經七十多歲,寫文章引經據典不要查參考資料他全記得,小時候背過的。老師給我說有的地方挨過打的,還跪過磚頭的,老師真嚴格。所以他一生,你看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用去查參考資料,他這麼熟。現在都沒有受過這個訓練,找一篇東西你就得去找資料,找得很辛苦。好在現在什麼?印刷術發達、方便,圖書齊全,找什麼都有;從前找不到,沒那麼多書,那你不背行嗎?誰家裡有這麼多書籍?沒有。家裡藏的有圖書那叫大戶人家,那不是普通人家。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我們的老祖宗對教育很重視,對教育太清楚,有智慧!所以真正教下一代從什麼時候?懷孕的時候就教,中國人講求胎教。現在外國人用科學的方法也證實,胎教是非常有道理。這個小孩在懷孕期間他有感覺,父母起心動念他都有感覺、他都有影響,養成他的性格,這多重要。所以今天我們疏忽了這個教育,我們也沒有辦法再回去,只有勉強我們自己要認真去補習,這很重要。《弟子規》我們認真學習,補習行,來得及,它並不長,你看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如果說一天背一百個字,十天你就把它背完,花個十天你能背完。這裡面一百一十三樁事情,認真努力把它落實。
我們過去在湯池做的實驗,三十幾位老師很難得,他們兩個月背熟、做到,然後開始教別人,做出樣子來給人看,這個教育成功。所以這些老師兩個月能成就,我們加一倍四個月,或是半年肯定做到!所以嚴格要求自己把這個根紮下。有《弟子規》的根,然後再紮《感應篇》的根,《感應篇》長一點,《陰騭文》短一點,《陰騭文》只有七百多字,裡面有七十八樁事情,裡面講七十八條,也像學《弟子規》那樣,統統把它落實。《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是屬於因果教育。那在現在的修學,我懂得印光大師的意思,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這三十多年前,住在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辦的,我去的時候倓虛老和尚圓寂了,由他的學生暢懷法師來接圖書館的館長。我在那裡住了兩個月,講《楞嚴經》。圖書館裡面收藏弘化社的書,收得很完全,弘化社就是印光法師辦的。印祖一生所收的一切供養,就做一樁事情,印經流通,他不做別的。重大的災難也得要救濟,他從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來做救災。他是把印經擺在第一,四眾供養的,他自己沒有用一分錢,所有錢都拿去印經。所以開了一個弘化社,自己有個印刷廠,鉛字排版。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李老師是印祖的學生,他是皈依印光大師,接受印光大師教他修淨土。所以他到台灣,在台中首先創辦台中蓮社,發揚光大老師的教誨,就是印光大師的教誨。
印祖一生最重視的因果教育,從哪裡看?從印這個書。我看弘化社的書,我看到他老人家印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書我看它的版權頁,印了幾十版,每一版數量最少的一萬冊,最多的五萬冊,幾十版!我給它稍稍統計一下就這三種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差不多將近三百萬冊!我那時候一看這個版權頁,我都呆了。老和尚一生,這是後來稱為淨宗第十三代祖師,對於佛法沒有這樣弘揚,印的佛經我們去看版權頁,一千冊、二千冊,頂多三千冊。為什麼這些書印的數量最多,一版是五萬冊,而且不斷在印,我想了兩個星期,他為什麼這樣做法?才想到因果教育,看到《安士全書》,周安士有兩句話說得好,「人人深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我這就明白了,為什麼?現在世界亂,為什麼亂?不信因果。所以信因果這樁事情,比《弟子規》重要、比《十善業道》重要。相信因果,《弟子規》跟《十善業道》落實,那真是踏實,你真心在學習。如果不相信因果,《弟子規》跟《十善業道》都是表面的,不是真的,外面有這個樣子,裡面不一樣。所以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印祖的用心,他要救這個世界、要救這個劫運,這是一個大劫難。我們怎麼救自己?怎麼幫助別人?印祖這一生做出這麼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深信因果,要學因果、要講因果。今天在全世界都要極力發揚,要說明因果教育的重要。
我們落實三個根,一定要知道因果教育是最重要的一個根,有這個,儒的根、佛的根才能紮得穩;沒有因果,儒跟佛的根都沒有辦法生,生不了根,你說這多重要。這是我們今天講到擇法。真正學佛、真正求自度,在家的同學希望我們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在這個時代依舊能過上美滿幸福的人生,不是做不到,做得到,你紮這三個根。多少時間?一年夠了。先用半年的時間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引導我們,它講這個理講得很清楚,了凡先生自己為我們做了示範,是從因果下手。他的功過格就是《感應篇》,依照《感應篇》裡面的條目每天反省,有違背的馬上要改過來,做到的要勉勵自己不要忘記,繼續去做,這個對,從這裡紮根。《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教育,有這些基礎你再學《十善業道》,這是佛教教育,一點都不困難。這個根紮下去之後,用一年時間,然後你在大乘經論裡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這一生成就!選擇經論不要好高騖遠,要選得很踏實,實際的,我這一生當中真能成就的,那就對了。
我最近這幾天講經提到一個人,北京胡小林居士。我聽他最近五月四號,就這個月,在青島他們一個企業家的論壇,他裡面做了個報告,講他自己修行的經過,給大家來分享,講得非常好。他學佛兩年半,怎麼成就的?就是思擇力跟修習力,他真得力!我很佩服他,他比我強,他聽我的話。我過去很聽老師的話,不是百分之百,我聽老師的話大概百分之九十,沒有到百分之百,他聽我的百分之百,所以他超過我了。兩年半之前我們認識在新加坡,他在新加坡跟我見面,問我修行的方法,我就介紹他念《無量壽經》。他說:怎麼念法?我說:你先念三千遍,你的心就定了。他初念的時候是感到困難,但是他堅持、他有恆心,他念到一千多遍的時候,好像慢慢就開悟、就明白了,愈念愈歡喜,落實《弟子規》。這就是什麼?持戒念佛。每天的功課很長,他整個上午不上班、不工作,讀經、念佛。在家庭、公司待人接物,完全依照《弟子規》的標準,落實了,這兩年半非常可觀。《無量壽經》他還聽講,他聽我的光碟。我介紹他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白話解》,介紹給他,他有!我告訴他,看了沒有?沒看。為什麼不看?他說「我一門深入,我只聽淨空老和尚的《無量壽經》註解、《無量壽經》光碟,其他的人都不聽。」這比我厲害!我在台中學習經教,老師教我看哪些註解,我都看。他能專到什麼?統統都捨掉,真的一門深入。你們說行不行?行,在大乘教裡面理論上沒有問題,一門容易得定。他沒有妄想,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完全對了,所以他得到力度。得到力度,前面這個他統統都具足,這好比蓋房屋一樣,這十層大樓,力度是第九層,那前面當然統統有,他沒有他怎麼能單獨蓋第九層!所以現在他很樂意上講台,把自己修行的這些經過,貢獻給大家做參考,聽的人沒有不感動的。
所以我們思惟選擇法門,一門深入,不要求多,所謂「貪多嚼不爛」,你這一門成就,門門都通了。佛說過、菩薩說過、祖師大德也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通是什麼?通是見性,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你找到源頭,你怎麼會不通!樣樣都通。理論基礎建立在這個地方,你得要曉得。選擇之後重要的是學習、修習,修是學,學習經教。習是什麼?習是把你所學的經教統統用在生活上,那就變成殊勝的妙行,真得其力。我聽他在講台上答問,他們專門有兩個小時,兩個小時還沒有答完的時候,下面要求能不能再多給一點時間?他們兩個人很歡喜,他跟鍾茂森居士兩個人,應該是有兩個半小時以上的時間,答問精彩!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得出他的權智,就是應對,權巧方便,破除大眾的疑惑。這是要靠習,最重要是在習,修學。
經典是絕對的標準,這個你自己要有認知,要肯定。我們的思想、行為跟經典對照,你讀誦就對照,對照不一樣,你趕快要依照經典的標準修正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看法,再修正自己的做法。言語、行為修正之後要真正落實,你真用上,你把它變成日常生活,你把它用在工作上。用在家庭裡面家和,一家和睦,這個家庭裡面,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家庭多和樂!所以家和萬事興,這是佛教家庭。應用在公司,公司上上下下所有這些員工,各個都認真工作,各個都落實《弟子規》,都學著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公司的聲譽上升,這社會上沒有不敬佩的,聽說你某家公司都另眼相看,影響到企業界。他這次做報告,這是青島那邊辦的第二屆企業家論壇,參加的人數一千二百多人,都是企業的老闆,國內講一把手。二把手講話不算話,他們不收,他們就收董事長、總經理,一千二百多人,影響他們。家和,企業公司和,社會就和諧。
在中國過去幾千年來長治久安,靠什麼?固然是靠教育,教育用什麼方法來推行,影響整個社會?是家。所以家在中國過去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家沒有了,中國家被完全摧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八年戰爭把中國的家毀掉,這是中國人最大的損失,五千年傳統沒有了,所以現在社會亂。中國人講家是大家庭,不分家的,你看看從前的宗譜,五代同堂,一個村莊,那一個村莊就是個家庭。你走進他們這個家庭,他們有大家長來管理這個大家,五代同堂。家裡面人數少的,差不多將近三百人,這麼大的家族;普通,我們講一般普通這個家庭,五百人左右;如果說旺族,人丁很興旺的,七、八百人,歷史上還有記載一千多人的,那比較少,那真正是旺族。一個家庭就是個社會、它就是個組織,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規,《弟子規》是家規,人人要遵守。有家學,也就是我們今天講子弟學校,在從前就是私塾,所以家學。有家業,他們家庭從事的事業、生產的事業,老字號、老招牌幾百年,子子孫孫繼續幹,愈做愈精彩,這是中國古代的社會。所以它這個家學、家規起了很大作用。社會上呢?社會上沒有惡人,所以長治久安這麼來的。在過去古老的中國,這社會上各行各業,哪一個行業最舒服、最快樂、最幸福?給諸位說,做官的。做官的人最舒服、最快樂,為什麼?沒有案子辦,人人都是好人,沒有作奸犯科的,一個月有一、二件案子那就很多,人人都是好人,沒事幹。不像現在,現在這個社會各行各業裡頭最辛苦的是做官的,辦不完的案子。
我這次回到台灣,我們的司法院院長跟我見了面,司法院院長就給我談這個,現在案件之多,辦不完!刑事案件一年超過一百五十多萬件,平均每個星期好像有兩千多件。辦不完的案子,多辛苦!什麼原因?家沒有了。在從前人人懂禮守法,所以做官的人最樂。你看中國很多的文學作品,《古文觀止》大家常看,裡面多少篇文章都是一些縣市長,他們沒事做,每天寫文章、寫詩、遊山玩水,多半都有方外的朋友,道長、法師常常訪問的,他有這個閒情逸致。現在哪有時間?這就是從前有家,有家學、有家規,讓這個社會上沒有壞人,人都教好了。人是教得好的,你要好好的教他。現在沒人教了。有,誰在教呢?電視在教、網際網路在教、報紙雜誌在教,教的內容是什麼你們比我清楚,這社會怎麼會不亂?教育最大的功能是防非止過。所以教育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再要向上提升,那是少數人的,那不是全民教育。全民教育除了農工技術教育之外,它的根是倫理、道德、因果。倫理教什麼?教你懂得關係,人跟人的關係。我們老祖宗世代相傳五倫,這五大類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君臣是你在社會工作,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關係你要懂!
在佛法裡面,不但講到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跟花草樹木的關係、跟山河大地的關係、跟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個天地鬼神就是現在科學裡面講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關係,都要處好。人跟人的關係處好,處好的標準就是道德,道德是教我們把關係處好。人跟人之間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你說這個人間多美好。人跟大自然的關係處好,就不至於破壞地球生態環境。現在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就是我們跟地球關係搞壞了,搞壞了怎麼樣?所謂自然災害就發生。關係處好,自然災害沒有了。人際關係處好了,不會有戰爭,人禍沒有了,天災沒有了。再能跟不同維次空間生物關係處好,就跟天地鬼神處好,宇宙和諧,中國人教育內容是這個東西。再向上提升,那是少數人,所謂高級知識分子,那是什麼?哲學跟科學。
佛經裡面的哲學跟科學都達到頂峰,現在這個世界上,哲學跟科學裡解決不了的問題,全在《華嚴經》裡頭。我們今天讀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裡面就是最高的科學、最高的哲學。一開端給我們講宇宙的源起、生命的源起,宇宙跟我同時發生的,沒有先後。所以佛講經用比喻很多,比喻最常用、最多的是「夢幻泡影」,佛用作夢的比喻最多,這作夢比喻很有道理。你想你作夢的時候,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沒有山河大地?有。夢中有沒有我?你們想想,你哪一天作夢夢裡頭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夢,肯定有我,有我才有夢。同樣一個道理,整個宇宙,有我才有宇宙,沒有我就沒有宇宙,就像作夢一樣的,夢是宇宙起源的一個縮影。佛舉的比喻舉得好,怎麼起源的?自性是根源,自性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頭一段學的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它能生、能現、能變,整個宇宙是所生、所現、所變。這個本體是自性,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存在,但是你沒辦法知道它,你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想也想不到;它真有,能生萬法。
怎麼生的?科學現在也發現了,波動。這個波動是念頭,是心的波動,心理上的波動極其微細,微細到我們不能夠覺察。要怎樣才能覺察到?要把心定下來,定到一定的程度,你能夠感受到那個微細的心動,宇宙跟我出生了。在佛經上說,要什麼樣的定功?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才能夠感覺到阿賴耶的存在。這從理上講是高等哲學,從事上講是高等科學,佛法這門學問真的是了不起!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對於佛經哲學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學佛是跟他在一起學習的,從哲學入門。我們學哲學,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為什麼不幹?我選擇這一門,就是因為老師這幾句話教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多誘惑人!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所以我一生感激老師,要不是他的話,我永遠不會知道。接觸到經典大概兩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方老師是學哲學,佛學算是他一門課程;章嘉大師是專家,專搞佛學的。所以他也非常慈悲,像方老師一樣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我跟他三年,我佛學的基礎是他給我奠定。他老人家往生,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認識台中的李老師,李老師勸我學講經,我跟李老師十年。三個都是好老師,非常難得,所以我學佛沒走冤枉路。
但是不是上上根人,所以成就不大,不能說沒有成就,成就不大。我自己也很安慰,我懂得怎麼提升自己,如果老天爺再能多給我幾年壽命,我會提升得很高。為什麼?現在理明白、方法清楚,現在就是此地所講的修習力,我在這上面提升。所以同修們一定要曉得,你提升不上來是因為你沒有根。哪個不想提升?怎麼提也提不上來,沒根!花盆裡面插的花很好看,幾天就枯死了,沒有根。你就一定要曉得《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道》,這是根,你有這個東西。我們現在真的明白了,經典選一門,選擇這部經人數最多,古今中外成就無比殊勝的,你要曉得哪一部經?《佛說阿彌陀經》,選擇這個人多,依照這本經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
今天有一個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一份資料給我,「具行禪人修行略傳」。他的法名叫具行,他不是禪人,他是虛雲老和尚的弟子,不認識字,出身非常辛苦。以後親近虛雲老和尚,在道場裡面做長工,做了幾年大家對他都很歡喜,為什麼?他做事情很認真,很少說話,人很老實,老和尚看重他。祝聖寺傳戒的時候,他向老和尚請求他想出家,老和尚同意他,給他剃度。因為他不認識字,做苦工的,所以老和尚就傳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他接受之後,他做工念佛不間斷,不做工的時候念佛也不間斷,念了幾年成功了,預知時至往生,往生火化用什麼?用自性三昧火。他是盤腿坐在那個地方,火把自己身體全部燒成灰,衣服一點都沒有燃著,手上拿了一個引磬,引磬把子燒掉,引磬還在,三昧火。所以,在他往生焚燒自己的時候放光,光明很大,外面人以為是寺廟失火了,都去看,這不是凡間的火!走的時候四十九歲,真功夫。虛雲老和尚看到他整個燒化之後,身上都是灰的時候他不散,他還是人的形狀,老和尚拜他、祝福他,他真成就。然後把引磬撿起來敲三下,告訴他你可以走了,這個時候身體一下塌下去,就變成灰。這篇文章裡面記載得很清楚,這是什麼?一門深入。他這個一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成功的,不在多。寺廟裡頭什麼事都幹,盡找苦事、難的事情,別人不願意做的他做,一點怨言都沒有,為大眾服務。行住坐臥都是一句佛號,這真叫一門深入,經都不需要,成功了。
同學們再去找找,過去有這個資料。諦閑和尚講的鍋漏匠,你看那也是念佛三年,就一句阿彌陀佛,三年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具行功夫高,他要不得念佛三昧,他沒有三昧火來焚化,就是他肯定得念佛三昧,否則的話沒有這個能力。鍋漏匠還沒有到念佛三昧,他還是老和尚替他辦後事的。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他出身在農村,貧困交加,那時候走投無路,到寺廟裡面來求老和尚,你們寺廟裡有沒有需要做工的,我來替你們做義工,只要有飯吃就行,沒有待遇。有這麼大的成就,第一個是艱難困苦出身,他知道人生的苦滋味,得到這個法門之後決定不捨棄,認真念到底。跟鍋漏匠一樣,諦閑老法師教他這句阿彌陀佛,你就這樣一念,你也不要去問、不要去想,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他念三年成功了。具行這個人,在福報上講鍋漏匠比他大,鍋漏匠還有個人侍候他,幫他煮飯、幫他洗衣服照顧他;具行沒有,他在廟裡照顧大家。但是工作歸工作、念佛歸念佛,不相妨礙,這一招太厲害,他對於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貪著,沒有留戀。對一切人尊重、和睦,因為他自己感覺到沒有一樣能跟人家相比,永遠守著卑賤,守這個本分。所以他知道尊重別人,為大眾服務全心全力,不怕難、不怕苦,幾年的時間成功了,他是預知時至。因為老和尚想建一個塔,就放骨灰的,叫普同塔,他搬石頭砌牆建那個塔,工作幹得很高興,笑眯眯的跟虛雲老和尚說,那時候出家,「師父,這個塔蓋好之後,我來守這個塔好不好?」老和尚一聽愣住了,這是禪機!就是說他蓋好之後,他就死在這塔裡頭。老和尚不吭氣,他連著問「好不好,好不好?」老和尚最後說:好吧!答應他。塔蓋好,確實他的骨灰是第一個送進塔裡。別人聽這個話聽不懂意思,虛雲老和尚一聽就明白,那就是預知時至,自己給自己安排。
所以,修習的力就非常重要了,修行能不能成就關鍵在哪裡?關鍵在你能不能放得下。你對這個世間無論是人事物有絲毫貪戀,你就沒辦法,你就做不到。徹底放下!你看人家修行時間都不長。我過去讀《淨土聖賢錄》、讀《往生傳》,我很感動,大多數的人,這裡面超過半數以上,都是三年成功。所以那個時候我常常講經,就有人問我,他說《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很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壽命就到了?問我這麼一個問題。我想不是,哪有那麼巧?一個兩個可能有,怎麼可能那麼多?那不是壽命到,他功夫成就,他壽命不要,這樣才能夠講得通、才能夠講得圓,功夫到了。鍋漏匠也是功夫到了、成功了,具行也是功夫成就了,不必留戀在這個世間。走現這個瑞相,這就是弘法利生,讓大家看這事實證明,他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問題就你肯不肯做?他有個長處就是什麼?他在寺廟裡面做苦工,他一無所有,沒有牽掛。那我們這些資生之具太多,你捨不得丟!你還貪戀它,這個事情麻煩大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做榜樣,他一生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沒有寺廟,釋迦牟尼佛沒有建寺廟,沒有牽掛、沒有累贅。晚上住在哪裡?樹下,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什麼牽掛都沒有。這是做出一個好樣子給我們看,所以這是幫助我們修行功夫成就;有絲毫牽掛就完了,全功盡棄!道場,出家人的寺院,你對這個寺院有留戀、有牽掛,捨不得離開,你死了之後沒有往生,到哪裡去?你也沒有造過什麼大罪業,多半是畜生道。寺院裡面沒有男女交配,你得不到人身,寺院有老鼠,寺院裡有蟑螂,就投這個胎,還是在寺院裡離不開,很多!有些寺院裡面養狗養貓,那裡面就有這寺院裡過世的這些出家人,他到畜生道,他來了,還是來看守這個寺廟。所以佛告訴我們要捨、要放下,不能有絲毫留戀。讀書學教的人,收藏一些經書也很麻煩,如果這些典籍你當作法寶,你捨不得離開,將來死了之後還到書裡面去,書裡有什麼?書裡頭有蛀蟲。所以得那種身沒離開書本,你說冤不冤枉?我們如何來選擇?如何叫我們功夫得力?
第三種變化力,善巧方便、神通變化,幫助別人覺悟,屬於這一類。這一類的範圍非常之大,我們講到底下一段,示三遍裡頭,「出生無盡」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什麼?這是智慧的起作用,智慧起作用就是神通!不但你接引大眾是隨機應變,你每天接觸一切人事物,不定是什麼一個緣觸動了,你豁然大悟,你明心見性!可是這個必須前面兩種力都得到,你才會有第三種,你有這種能力的話就廣度眾生。現在這個世界由於倫理、道德、因果,佛教的教育丟得太久。現在人迷信科學,說這個東西是迷信、是宗教,這是最大的、最嚴重的障礙。所以教化眾生要特別懂得身教,我們自己做出來給人看,人家才能相信。像具行他做出來給你看,走的時候放光,幾里路外面人看到的時候,都趕快跑到道場,以為道場失火,這才真正感動人。三昧火焚身,衣服不壞,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你叫人親眼看到,你還有什麼話說!是一個不識字的人、是一個人人瞧不起的人,他這一句佛號這麼大的成就,虛雲老和尚給他頂禮三拜。這是從網路上下載的,我們多印幾份可以跟人結緣,好榜樣,要認真,他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要看破、要放下,就成功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