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面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

  還從這個地方念起。文裡面講到『海印』,我們從一些有關的資料參考說明什麼叫海印,後面還有兩小段我們把它念下去,這是接著前面的。「三藏法數三十九依宗鏡錄於海印三昧列十義」,這十義我記得好像上次講過,「華嚴宗以此海印三昧為華嚴經所依之定」。我們把下面接著念下來,「華嚴經鈔二」,《疏鈔》第二卷,「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說涅槃經依不動三昧,故說諸經多依三昧,今說此經,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三昧是一不是二,就是正受,永離妄想分別執著。用什麼方法離的?那就有許多不一樣,佛家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每個法門就是一個不同得三昧的方法,三昧是相同的,但是用什麼方法得到的不一樣。所以佛說經,給我們說出說經之所依,這裡頭太微細,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在一般說來,佛說一切經都是自性流露,自性怎麼流露的?細說那就講三昧。三昧它是法,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只要得一個三昧,一切三昧都現前,都得到了。《華嚴經》上常說,一個法門得到,一切法門都得到,一悟一切悟,一迷是一切迷。我們凡夫起心動念是迷,把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全迷了,這個迷就是造成障礙讓它不能現前。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修什麼三昧?我們用念佛法門、用讀經的方法,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這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很殊勝,世尊在《大集經》上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就是說在一切三昧裡面,念佛三昧是最殊勝的。念佛三昧不但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同時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六方佛讚,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十方佛讚,你就曉得諸佛讚歎,那諸佛就加持,所以這是很殊勝的。我們可以從念佛三昧,一得到的時候,像這裡講的海印三昧、華嚴三昧,諸多三昧的意思統統都能現前,如果不能現前,你一接觸你怎麼會通達?

  世尊給我們示現的,我們還不太容易體會;可是六祖大師給我們示現的,我們就不難體會。因為能大師不認識字,雖然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成為第六代祖,我們在《壇經》第一篇,那就是他的傳記,我們在那裡面仔細去讀,才真正知道他連一天經都沒有聽過。五祖忍和尚在半夜三更傳法給他的時候,也給他講《金剛經》大意,因為那個時候傳法是用《金剛經》印證,我們相信講經的時候沒有經本,只是說說《金剛經》裡面重要的宗旨、義趣。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這是什麼?一時頓捨,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捨掉了,就是放下。這一放下,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照《還源觀》上這個名詞,它就現前。這一現前就一切全都通達了,宗門裡面所謂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就提出報告,說出他明心見性的境界,說了二十個字。「何期自性」,就是沒有想到自性,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是本自具足的、是本無動搖的、能生萬法的。這些話沒有到那個境界說不出來的,忍和尚一聽,就不必講了,再講就是廢話,多餘的,他親自證得了,衣缽就傳給他。

  他那是真逃難,躲避一些嫉妒障礙,旅途上,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真是緣分。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我們知道《大涅槃經》有兩種譯本,分量都夠大,《華嚴經》八十卷,《大涅槃經》一種本子三十六卷,一種本子四十卷,相當於一半的《華嚴經》。她每天讀誦,雖然天天讀誦,讀誦久了,久了有個好處,她心定了,這是關鍵。定就有可能開悟,心要不定,心要不清淨,讀經不能開悟,所以讀經要會讀。怎麼讀法?就像《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你看他老人家說的,「離言說相」,這是講聽經你不要執著言語,讀經,就離文字相,不要執著文字;「離名字相」,不要執著裡面的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就是絕不起心動念。你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心有所緣,有所攀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離心緣相。當然不起心動念很難、很不容易,至少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人才有悟處。從前修行人跟現在不一樣,以前修行人老實、持戒,不管哪個宗、哪個法門,戒律是根本,沒有不持戒的,所以持戒修定,心地清淨。她念《涅槃經》,能大師聽到了,他不認識字,他沒有接觸過,聽到之後當然非常歡喜,等她念完之後,他就給她講經裡面的道理。無盡藏比丘尼聽到非常驚訝,他講得太好了,聞所未聞,他這一講她就有悟處,就拿著經向他請教。他說他不認識字。她說: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會講?能大師告訴她,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沒交涉。那是什麼?三昧現前,什麼三昧?這裡講的不動三昧。可見得能大師能夠給無盡藏比丘尼講《涅槃經》,就跟釋迦牟尼佛講《涅槃經》那個境界沒有兩樣。世尊講《涅槃經》是依不動三昧,能大師聽她讀《涅槃經》也是依不動三昧,讓無盡藏比丘尼開悟。能大師一生在他會下開悟的四十三個人,那是第一個。

  這就是給我們重要的啟示,我們如果在經教裡頭有悟處,你心不清淨怎麼行!能不能悟入關鍵在此地。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夠把分別執著捨掉,真正放下,那個悟處很難。絕不是說那個人很幸運,那個人很了不起,不是的,都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差別。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生佛不二,差別是他心是靜的,我們心是動的。他心為什麼會清淨?裡面沒有貪瞋痴慢,外面不受外頭環境的誘惑,這就是不動三昧。所以他見色聞聲都能夠悟入,道理在此地,我們學佛重點也要在此地。佛依三昧而說經,依什麼樣的三昧那是細說,總說都是依三昧。這部《華嚴經》是依什麼三昧?海印三昧。什麼叫海印三昧,前面我們都學過了。海印三昧是自性清淨心,像大海一樣,把一切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都照得清清楚楚。世尊說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他明心見性的報告,他這個報告詳細,能大師的報告簡略,一個是言簡意賅,一個是細說端詳,內容沒有兩樣。《大方廣佛華嚴經》歸納起來,諸位要知道,就是能大師講的二十個字;能大師說的二十個字把它細說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增不減。這兩個人出現在世間,給我們後學做這種示現,不可思議。在我們這個地位上來看這樁事情,我們只能讚歎如來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智慧來啟發我們。我們既然曉得三昧這麼重要,不得三昧,你所修學的是佛學,我們世間人稱之為佛學,完全落在自我的知見,不是佛知佛見,所以他不開悟,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由此可知,三昧,我們不說三昧,說三昧一般人不懂,我們換個名詞說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三昧,這個多重要。清淨心從哪裡得來?從持戒得來,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這是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的,我們如果不從持戒下手,清淨心永遠不會現前。

  持戒從哪裡下手?必須從日常生活下手,佛門裡面講到根本的戒律是十善業道,諸位看看《十善業道經》就明白了,經文雖然不長,義理深廣無際。前後世尊兩次提醒我們,從人天法,人天法是做人的道理、生天的方法,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生天的方法,這是人天法,這是沒有出六道,我們叫世間法。超越六道這是出世間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依十善業道為基礎,都是以十善業道為根本,你說這個多重要。十善業歸納為十條,展開來多少?在小乘是三千威儀,在大乘菩薩是八萬四千細行,那是十善業道展開的。這十句是總綱領,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都是一條一條給你寫出來,不是隨便說的,不是籠統講的。我們怎麼學法?所以佛在《佛藏經》上教學生,教弟子們,這是一般講上中下根,三根。像惠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他不在三根之內,那個可以頓捨、頓悟、頓超、頓證,上中下都是從漸修、漸悟、漸證。《佛藏經》上告訴我們,一定得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李老師也是先教我們小乘經,我大概學了至少有二十種小乘經,然後才學大乘。可是在中國,唐朝中葉以後,在家、出家的這些大德們就把小乘放棄了,放棄怎麼辦?他找儒跟道來代替,就是用儒跟道的基礎,行。你看這一千三、四百年間出了不少聖賢,無論是宗門、教下都有很好的成績。

  最近這幾年來,我們看到在這一代,特別是在最近這一甲子六十年當中,好像斷層了,沒有真正的高僧大德、在家的大居士出現,沒有。我們細心去觀察、去思惟,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把小乘丟掉,把儒跟道也丟掉了,這才是修行沒有開悟、沒有證果的真正因素。怎麼樣來彌補?我們才極力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用這兩樣東西來彌補,幫助我們真正做到十善業道。所以要曉得,《弟子規》裡面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太上感應篇》裡面著重在因果,都是十善業的展開,你細心去看,每一條都能夠繫在十善業的下面。我們真正能在這上面認真去學習,把它落實就是落實十善業,這是人天法。說老實話,連小乘比不上,為什麼?小乘十善業有三千條,大乘菩薩有八萬四千條,太細了。我們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悟,這個路子理論上沒錯,實際上很困難。但是我們今天用這個方法奠定基礎,念佛求生淨土就穩穩當當,這就是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的持戒念佛,就這個意思,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做到持戒念佛。從十善業我們就能持五戒,就能持十戒,這個幫助往生就沒有疑惑了,我們是走這麼一個路子。

  這些大經大論可以學習,特別是《華嚴經》,前清彭際清居士說得很好,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曉得,《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所以讀《華嚴經》,學習《華嚴經》,你對西方淨土無論是性相、理事、因果,你就更清楚、更明白,於淨宗法門斷疑生信,你有堅定的信心,我們是為這個。而這篇文字太好了,賢首國師他老人家寫的,把這麼大的經、這樣複雜的這些理論與現象,他能用這麼短的文字,有條不紊的給我們一樣一樣列出來。前面三段是講體相用,自性是體,依正是相,三遍是作用,後面三條是佛華嚴,四德是佛,五止是華,六觀是嚴,你看多不可思議,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與極樂世界就完全相應,現在還沒到極樂世界去,但是已經過相似極樂世界的生活,所以能夠得到法喜充滿,真正能夠做到萬緣放下,清淨心現前。

  大師告訴我們,「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海印是什麼?海印是真如本覺。真如是大乘教裡頭很重要的一個名詞,古大德教導我們不著名字相,這是名詞,名字要懂,不要執著,不能說不著名字相就不求解,那是錯誤的,不求解你總是有疑問。斷疑生信,你疑問沒有斷的話,它會產生障礙,所以什麼叫真如,我們也要找一些相關的資料來學一學。在《三藏法數》裡面比較簡單的給我們說明真如,什麼是真?真就不是假的,假的就不是真的,「真名不偽,如名不異,謂常以妙觀觀於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這裡本具兩個字重要,「速令顯發,是名真如」。我們在這裡得用比喻來說,古大德講到這個地方,常常用金跟金器來做比喻,把金比喻作「真」,把器比喻作、講作「如」。黃金製作的器皿很多。我有一年,那時候韓館長還在,我們同修當中有做首飾的,他有個相當大規模的工廠生產首飾。他做的還不是真的,假首飾,但是也不能完全算是假的,做鍍金的。我們到他展覽室裡面去參觀,大概總有將近兩萬種的品種,琳瑯滿目,他那展覽室大概有我們這個攝影棚兩個大。我一進那個展覽室,讓我想到佛經裡常常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真好看,它是鍍金的,琳瑯滿目。金跟器不能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是真,器是如,金如其器,器如其金,無論多少品種,一、二萬個品種,統統都是金,都是真金。所以,器不異金,金不異器,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名的意思,名的真實義。

  佛菩薩教導我們,這個地方所講的真是真性、是心性,是真的,也就是我們第一段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真的,在哲學裡面講這是宇宙的本體,從科學上講,是一切萬事萬物發起的根源。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根源就是自性。這個地方說,「常以妙觀」,觀是觀察,觀察怎麼叫妙?我們的觀察能不能算妙?不妙,為什麼?全把事情看錯了。為什麼不妙?因為我們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不妙,有這些東西是凡夫的觀察,不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觀察心性、觀察萬法,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就妙,為什麼?他能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佛經上的術語叫諸法實相,諸位常念《金剛經》,有這個名詞,諸法實相你見到了,你見到真相。所有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是精神,或者是自然現象,你能看出它的性、體性,看出它的現相,看出它的作用,作用是事理、因果,在佛法大乘教裡常用這六個字,這六方面你都看清楚了。李老師當年教學跟我們講八個字,這也是一般大乘初學常講的,你觀察一個事物,你要看它的體相用、因緣果、理事,從八面看,你才能把事情看清楚,看八面。這是什麼?看一樁事情的表面,我們平常一般人看,怎麼能曉得看一樁事情看八面?要是深入,每一面裡頭都有八面,那就八八六十四面,看透了,深入;六十四面,每一面又有八面,其深無比,其廣無邊,所以才有八萬四千細行。你就曉得,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諸佛如來多厲害,他對於一樁事情能看無量無盡的方面,我們粗心大意,連八面都看不到。在一般祖師大德跟我們講的是六,六跟八裡面意思完全相同,性相就是講的體相用,理事,因果就是講因緣果,所以六跟八的意思是完全相同。所以,什麼叫妙觀。

  諸佛如來能看到這個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的生滅,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生滅的緣起看到什麼?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種生滅你就看到了。這麼極短的波動裡面,裡頭有成住壞空,有四相,再乘四倍,這就微細了。我們相信世尊講的,八地菩薩見到了,大概八地菩薩見到的是什麼?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個現象生滅他看到了。如果在這個現象裡面能看到成住壞空,八地菩薩恐怕還不能,可能到九地、十地才能看到這個現象,愈來愈細,到等覺、妙覺位才看到圓滿。這個叫妙觀,觀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這就是能大師開悟第三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真如之理,具足真如之事,就是真如的體、相、作用。真如在哪裡?我們現在人不叫真如,叫真理,真如跟真理實在講是一個意思,但是講真理不如真如這個名詞好。真理跟真如比,真如好像是很活潑的,如裡頭有變幻無窮,理裡面有,但沒有如那麼樣的明顯讓我們感覺到。也就是,從事上講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從理上講就是真如;理上面,我們現在人稱它為哲學上的問題,事上面就是科學上的問題,科學、哲學都達到究竟圓滿。

  見到理了,「速令顯發,是名真如」,你見到之後,速是個形容詞,是不是真的速?是真的,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念頭他就變成凡夫了,他沒有起心動念。令是令誰?是令在十法界迷惑還沒有覺悟的眾生。十法界裡面誰是當機的?這個要知道,當機的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是當機的。因為什麼?他已經到大徹大悟的邊緣,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我們就知道,惠能大師在沒有開悟之前,沒有大徹大悟之前,他的境界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所以五祖那麼一點,他就豁然大悟,速令顯發,他就契入,就大徹大悟。如果不是在這個境界,點不醒,譬如聲聞、緣覺他就沒有辦法,權教菩薩,十法界裡的菩薩也不行。菩薩雖然分別執著跟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斷了,他起心動念沒斷,他跟佛還差一個等級,起心動念快要斷了,這才到佛的境界。我們從這裡面細心去觀察,這個事情慢慢的就很清楚,對於我們學佛很有幫助,至少我們對這個世界逐漸看清楚了,看清楚哪些東西該放下。特別是我們在生活裡面所謂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們知道怎麼處理,這就非常難得,不再跟人結怨,能忍辱、能包容、能隨緣,不計較。你真正入這個境界,你要是對這個事實真相一無所知,忍無可忍,它有限度,到時候要爆炸。這個事情統統搞清楚、搞明白就化解了,真的是一般世間人所說的,「忍人之不能忍,行人之不能行」,能做到!

  又說,「真如者,乃真實無妄之理,即法性土之體也。此清淨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無相,土亦如是,身土雖分,體原不二,故真如為體也」。這在哲學裡面講,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可是佛講得清楚,比哲學家講得清楚。從理上講,我們用科學、哲學來說,從哲學上來說,真如是真實無妄之理,從科學上來講就是法性土之體,這是從事上說。可是這個境界高,太高了。法性土有沒有土?你看「清淨法身所依之土」,清淨法身沒有相,換句話說,清淨法身不是物質。怎麼會有個清淨法身?我們曉得,用現在的話說,清淨法身是一個能量,沒有物質,是個能量,能現形相。現在科學家講物質是無中生有,無中怎麼會生有?無中是能量,如果沒有這個能量的話,怎麼會有現象?肯定有能量。現在科學家發現能與質的轉變,質是有形相的,物質是有形相的。物質現象其實很小,現在科學家用儀器發現了,大概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很好的眼睛能看到分子,原子就看不見。我們將物質分析,分析得很小就是分子,分子再分析就是原子,原子再分析到電子、中子、核子、質子、光子,那幾乎都是能量,已經在裡面看不到物質了。可是物質從哪來的?現在科學家講到基本粒子,而且也不是一種,科學家發現基本粒子有三十多種,如果連同振態,振動這個動態裡面所產生的現象,那就有三百多種。所以我們也不能不佩服這些科學家。

  科學家永遠沒有辦法證得實相,原因是在哪裡?他沒有辦法離開分別執著,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換句話說,他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有兩種方法能夠看到物質現象,一個是用禪定,四禪八定,一個就是現在用科學儀器,科學儀器所發現的不如禪定的真切。雖然用禪定功夫發現了,譬如修四禪八定能見到,他依舊脫離不了六道輪迴。禪定的功夫能伏,把分別執著能夠控制住,它可以不起作用,但是起心動念他伏不住,所以他出不了三界。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見思、塵沙他能伏,可是無明煩惱他伏不住,所以他出不了六道。出六道,根本無明雖然沒有斷,枝末無明斷了,這在十二因緣裡面看到無明緣行,十二因緣裡面講的無明是現六道輪迴的因,那個生因,那個他斷了,就是枝末無明他斷了,所以六道就沒有了,但是四聖法界現前。這些現象確實在大乘經上講得透徹。所以,法身沒有相,法性土也沒有相,都是講的能量。身土不二,所以「身土雖分,體原不二」,這使我們想到彌勒菩薩講的一念,「念念成形」,形,一個是身的形,一個是土的形;「形皆有識」,身有見聞覺知,土也有見聞覺知。為什麼?它是法性,性本自具足,具足見聞覺知,它本自具足,它雖然現成物質現象,它裡頭還是有見聞覺知。所以,精神跟物質是分不開的。體有先後,但是先後的速度太快,那不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是講現形,形裡面這些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的生起那還要講四相,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還要講這四相,所以愈分就愈細。真如是本體,在哲學上講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裡頭有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是從它而生,它自己本身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

  後面又跟我們解釋,「離妄曰真,不異曰如」,離妄要知道,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妄,妄太多了,無量無邊,這四個是根,這四句是根,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無量無邊的虛妄都從這裡生的,這個沒有了,真就現前。真是什麼?真性、自性現前。「不異曰如」,不異是說什麼?說這個虛妄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色相,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雖然出現這些妄相,它跟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不是二。就好像金跟金器一樣,金是真的,離妄是真,所有金器它的體,它根本就沒有離開自性。所以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妄相跟真如沒有兩樣,是真如變現的相,相就是真如,真如就已經變成相,這個很難懂。古人用金跟器來做比喻,比喻得不錯,可是我們現在用的比喻,比金跟器更要貼切,我們今天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電視的屏幕就是真性,為什麼?它不變,它什麼都沒有,它不變。妄是什麼?妄是現相,是頻道,我們一按頻道,色相、音聲就出來,這是虛妄的,為什麼?屏幕上沒有這個東西,但是它現在屏幕上,它跟屏幕合而為一。我們看電視,注意力都看到妄相上,把電視屏幕忘掉,這叫凡夫。諸佛菩薩看這個現相,妄相不離屏幕,屏幕是真如,真如不離妄相,真妄是一不是二,這叫不異曰如。電視上的現相,頻道上的相,就類似十法界依正莊嚴,十個頻道,顯一個,如是,十個頻道同時顯出來,亦如是。同時顯出來它雜不雜?不雜,像我們講堂裡面的十盞燈一樣,十盞燈都打開,光跟光交融,它是不是真的交融?不是,為什麼?你熄掉一盞燈,那一盞燈的光就沒有了,並不是我熄這一盞燈會連累到其他的,沒有,是交融又互相不妨礙。所以在頻道上,十個頻道同時打開,我們現在還沒有這種機器,你只能看一個,你不能看兩個。如果將來技術更高明,十個頻道同時開,十個頻道你都能看到,每個頻道並沒有干涉,這叫不一不異。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做比喻,比喻真如的意思,什麼叫真、什麼叫如就更容易理解。

  這是說什麼?「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這就是諸佛的境界。特別顯示在哪裡?顯示諸佛應化在我們世間,像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間,六祖能大師應化在世間。在中國證得,不是頓悟,是漸悟,漸悟也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很多,宗門教下都有。念佛法門我們知道也不例外,念到理一心不亂,也入這個境界。在相上,我們凡夫接觸的相上,釋迦佛當年在世,能大師在世,跟我們沒有兩樣,天天往來,其實境界不一樣,完全是兩回事情,凡夫不知道,他清楚,我們不清楚。這就是《華嚴經》裡面常講的「境隨心轉」,每個人境界不一樣,他生活環境不相同,有人生活在這個環境裡,悲觀、痛苦,沒有歡樂,有人在這個世間法喜充滿、樂觀。不是同樣的環境嗎?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而且差別很大?這就是心不一樣。心清淨的他就樂觀,為什麼?境界裡頭沒有一樣不清淨;心染污的,境界裡頭沒有一樣不染污;心善的,你看到芸芸眾生、山河大地都善;心不善的,你看到芸芸眾生、山河大地沒有一樣是善的。這就是天台大師所講的百界千如,大分為十法界,再細分,每個法界都有十法界。

  我們人法界裡頭有佛法界,像釋迦他們示現的,他們是佛法界,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是菩薩法界。他不會從菩薩法界裡頭墮落到這裡,沒這回事情,哪有這種事情!他的現身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他有起心動念他就退轉了,他就變成凡夫,沒這個道理。他的示現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換句話說,他有沒有示現?沒有,不現而現,現而不現,這妙了。我們要不是這麼多年來在大乘教裡鍥而不捨,我們連這個消息都不知道,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入這個境界,我們從解悟當中能領會到這個境界,能肯定這個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然後再觀察,就在我們現前大眾相處之下,每個人境界不相同,我們生活環境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千變萬化。這種感受是什麼?這種感受就是你的念頭在變,真妄、染淨、善惡在那裡起變化。修行人之可貴就是你能保持,凡夫他保持不住,他心是浮躁的,他不是定的,保持不住,所以喜怒無常,外面變幻莫測。如果他保持得住,那就有一點定功,這個定功不能突破空間維次,這叫未到定,如果真的定功成就,他就突破空間維次。我們自己現在還不能突破空間維次,能把握到一些,這就屬於未到定的層次,不能說沒有定功。因為你跟一般人比,你的心比他們清淨,你對於境緣的變化能控制住,你不是像他們那樣顯得心浮氣躁,對自己情緒不能控制,現在在這個社會上,這樣的人太多了。從這個地方看到我們修學的成效,不是沒有效果,有,希望這個效果不斷的增長。

  我們在這裡看到佛所證得的真實無妄之德,這個德是什麼?就是這篇文字後面所說的四德,這四德真實無妄。我們有沒有?我們有,顯不出來,偶爾顯出來一點,可是會被境界轉。學佛的同修要在這裡注意,如何叫它逐漸的能把這時間延長,那就是進步,就是好現象。四德,頭一個「隨緣妙用」,隨緣我們當然都有,就是我們沒有妙用。什麼叫妙用?隨順性德就是妙用。我們講得很具體,講我們現前的境界,在隨緣裡面你能夠與五倫相應、與五常相應、與八德相應、與戒律相應,那就是妙用,這是非常淺顯的。真正的妙用是什麼?真正的妙用是自自然然隨緣。你自己沒有起心動念,它就是這樣的,那是如來的妙用;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倫常統統都做到,是菩薩的妙用;有分別、有起心動念,沒有執著,是阿羅漢的妙用。我們今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具足,我們努力學習,也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能夠與倫常八德相應,也叫妙用。為什麼?它是性德,雖然沒有見性,我從佛菩薩那裡學來的。哪一天執著沒有了,就是阿羅漢的妙用;分別沒有了,這是菩薩的妙用,你節節高升;到不起心不動念,做出來完全一樣,這是佛的妙用。隨緣妙用,這是第一,後面都從這裡生起來的。第二個「威儀有則」也是這個意思,菩薩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講大小乘,在我們一般講,這是什麼?這好像是為一切眾生做示範。其實他本來就是這樣,性德流露他就是這樣,不是學來的,也不是自己有意思要這樣做,不是,自然的,他就是這樣。也跟前面一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都沒有,自然就是這樣的,這是如來的威儀;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的威儀;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的威儀。我們凡夫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妄想分別執著都有,我們認真努力學習,也學得這個樣子,人天威儀,這是性德。這裡舉出真實無妄之德,就是他真正遠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後面所講的,第三個所講的是「柔和質直」,末後一句所講的是「代眾生苦」,都是這個意思。一層一層的境界不一樣,我們以前學佛的時候搞不清楚,只是在那裡念,現在明白了。

  「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這是如來所證的。為什麼?他沒有生滅心,生滅心是假的。沒有生滅心,當然就不遷不變,永恆不變,性德自然流露,你證到某個境界就不斷向上提升。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我們到人間來,這一生當中,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價值是什麼,我們就找到真實,我們要不斷向上提升。就好像念書一樣,我要升級,我不能留級,更不能降級。可是一迷了怎麼樣?迷了就留級、降級;念念不迷,你就不斷向上提升。不斷向上提升,你就想到那多快樂,真的像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喜悅是內心的、自性的。自性裡面的喜悅,決定沒有煩惱,它不是外面刺激得的快樂,不是的,是內心裡面的喜悅往外流露。特別是要學聖賢教誨,學佛菩薩,才有這種顯著明顯的快樂、喜樂。絕不是世間文藝表演、歌舞之樂,不是的,那是刺激,那不是從自性裡面生的,是從外面環境的刺激,那不一樣。

  這個名詞在《佛學大辭典》裡面,它收集的材料就更多、更豐富,因為這個名詞非常重要,希望我們能加深印象。第一條裡面講,「真如,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如常,「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我們想想,這是諸佛如來他們對於宇宙現象的看法,他看到是真的。我們第一句沒話說,我們沒有疑問,「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沒話說,我們的問題在下面,「常住而不變不改」,我們沒見到。我們所見到的,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自然現象有成住壞空,無常,它怎麼不改?我們所感官的世界裡頭千變萬化,這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細心回味一下,佛在《華嚴經》裡面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這個意思就懂得了。我們為什麼看到這一切法千變萬化?我們的心想念念在起變化,妄想,所以外面境界也起變化。諸佛菩薩為什麼看這一切法常住不變不改?他心沒有動,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在他的境界裡面,法沒有生沒有滅,我們能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現在說的時候能,能體會到。

  如果你能體會到彌勒菩薩所講的,現象存在的時間多久?就算是他所講的,我們現在能領會到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個念頭,不管是善念、是惡念,是淨念、是染念,它都是這麼短的時間,它能存在嗎?第一個念頭沒有了,第二個念頭起來,可是第一個念頭不是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不是第一個念頭。這就像我們看電影,電影放映機裡面的膠捲一樣,你看一格一格的,這個大家知道,上面一格不是下面一格,下面一格不是上面一格,念念不相到,這佛經上常講。有沒有?沒有,真的不變不改,這是如。我們今天沒有看到這個,我們看電影只是在銀幕上看到的,看到什麼?看它的相似相續相。我們迷在這個現相,不知這個現相張張都是幻燈片,張張都沒有動,只是它開關快速動作,把我們眼睛搞花了。你看那膠捲,哪一張它動了?那叫如。所以菩薩很厲害,能夠在銀幕上看到張張不動的幻燈片,我們是被它快速的動作迷了。我用這個比喻來解釋好懂,要不然很難懂。

  再一個比喻,現在大家使用照相機,這很普遍,半個世紀之前,五十年前,照相機是奢侈品,很名貴的,很少人用它,現在太普遍,大眾化,人人都有,連手機都可以照相。照相機的快門,我們看到噴射機飛過,五百分之一秒快門你一按下去,飛機動了沒有?你洗出來它沒動,這是什麼?這是你的速度跟它的速度相等,相等就不動。好像我們同樣開車,速度相同的,我們在公路上走,我們的車看你的車,你看我們的車,好像沒動一樣,其實很快速都在移動。速度不相同的就看出在移動,速度相同的看不出移動。我們對於動的這種感應,要能追得上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樣的速度,我們看物質生滅你就看它不動,你在同速度之下。現在我們不同,我們的動作太緩慢,它太快了,所以沒有覺得它的存在,其實它是存在的。雖存在,它時間又很短,所以說生它就滅了,說滅下面又生了。佛對於這個現象,告訴我們不生不滅,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這不叫廢話嗎?這講不通。真有生滅,生滅不可得。所以彌勒菩薩說得很好,決定不能執持,持是你要保有它,不可能的事情,你捉不到,它太快了,這才是諸法實相,才是真相。我們只好依著大乘經上所說的,八地菩薩能證得,就是他見到了,他心地清淨的程度能感受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頻率,他能感受到;粗心大意的人不行,感受不到,我們必須是很大頻率的振動,我們才感受到,微細的感受不到。所以常住不變不改,真有這個事情。

  下面引《唯識論》,《唯識論》第二,講《唯識論》就是《成唯識論》,第二卷裡頭有這麼一段話,「真謂真實,顯非虛妄」,這個容易懂,「如謂如常,表無變易」。真的,生即不生,不生即生,生滅不二,無論是物質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在起心動念的時候現相,這就是唯心所現,至於這個現相會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唯識,識是什麼?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只有起心動念,現的相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不是十法界,所以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也稱為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分別執著變現的,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有執著就有六道。所以要曉得,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從心想生,你心裡沒有這個想,就是沒有分別的想、沒有執著的想,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都是講十法界的真相。你知道真相,你就不要再執著它,不要再分別它。在這個事實現象裡面,我們要求的是什麼?要求突破,也就是要求脫離。如果有要求突破、脫離這個念頭,又錯了,能不能脫離?永遠不能脫離,為什麼?你還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話很難講,要求脫離,又不能有要求脫離的念頭,你有這個念頭你就脫離不了,這是佛法的難處,很難體會到。你不出,不出在裡面受苦,受苦受難,這個受苦受難很冤枉;應該要超越,又不能有超越的念頭,又不能有超越的分別執著。只有上上根人他能得利益,中下根人慢慢來是很不容易。所以,在無量法門裡面有這麼個淨土法門,太稀有、太難得了,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這個法門,也有許許多多菩薩希望有這個法門,沒聽說,這是緣分不同。因為我們有希求、有願望脫離,只有從淨土法門可以,這是個特別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行,你有分別執著都不行,唯獨這個。

  有分別執著,生凡聖同居土;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生的是方便有餘土;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生實報莊嚴土,這是極樂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極樂世界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樣,其他世界,四土有不同維次空間的障礙,西方極樂世界雖有,沒有障礙,沒有時空的維次,四土在一起。在一起,古大德說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也等於生到實報莊嚴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住實報莊嚴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天天跟他們在一起,這是空間維次沒有了。這個緣太殊勝了。你跟他們在一起,你就永遠不會墮落,你出了問題,他會拉你一把。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有進無退,沒有聽說退轉的,進步有遲速不同,決定沒有退轉。進步最慢的也有時節因緣,在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的,能夠提升到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要多少時間?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這裡算是很長,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量壽,所以就不難。這是什麼?這是最低的限度,十二劫決定提升到實報土。如果你的緣殊勝,你天天跟這些大菩薩在一起,天天去拜十方佛,聞法、供養,修慧修福,你可能十二劫,二劫就成功了,這太可能了。就看你自己修行的勤惰,如果勤奮就很快,如果懈怠懶惰一點,也不過十二劫而已。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是極樂世界非去不可,你不走這條路,真的是很困難,走這條路是快速道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的。

  接著底下講,「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我想這一句我不說大家也能體會。這裡頭重要的一句就是「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應該可以體會,這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真如在哪裡?真如就在一切法裡頭,這一切法我們現在講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從前宗門裡面開悟、見性了,老師考考學生,你見性了,性在哪裡?隨拈一物。老師點點頭,肯定,給他印證。無不是!伸出一個指頭叫一指禪,伸出指頭,是啊,也是,怎麼不是!所以很奇妙,你真的是能體會到。這個體會到,就是真正見性的人是什麼樣子?後面三段他全落實,你都看到了,就是四德、五止、六觀,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那是真的。如果四德、五止、六觀還沒有現前的話,那他沒有證得,那個悟就像我們現在講的解悟,他不是證悟。證悟,就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看他處事待人接物、看他生活,就是四德、五止、六觀自然現前,沒有一絲毫造作,那是真的。所以悟有兩種,有解悟、有證悟,證悟就管用。解悟就是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看破,幫助你放下,你要不了解事實,你放不下,我為什麼要放下?明白之後,應該放下,不應該執著,不應該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有平等的看法。

  底下一條說,「或云」,就是或者說,「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一點都不錯。所以你一個明白,這些你全明白了,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相?這是佛陀智慧的教學、慈悲的教學,說出很多名相叫你不要執著,怎麼說都可以。你真懂得,怎麼說都可以;如果你執著的話,說一個你還是不懂。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也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的,不執著名字相,就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心緣相,這一招是真的,為什麼?心緣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把這個都放下,你一聽、一見、一接觸就明瞭,這個明瞭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證法身。這些名相,名字不相同,都說的是一樁事,同體異名。

  底下《唯識述記》是慈恩大師他的著作,第二卷裡面有這麼一段話,「真以簡妄」,簡就是揀別,那就真,不是妄的,「如以別倒」,倒是顛倒,就是我們看錯、想錯了,如就是不顛倒,「初簡所執,後簡依他」,真就是揀別所執著的,所執的是妄不是真,後面是講如,如是揀別依他。前面一個是講真性,後面一個是講法相,如是從相上講的,這樣講大家更清楚了。真是從性上講的,性是真的,不是妄的;相是妄的,不是真的,所以相講如。好比器,前面一個「真」是講金,是講體,後面這個「如」是講相,是講器,器如其金,這樣講你就好懂了。

  「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簡無漏,非有為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唯識法相宗的解釋,真是實義,如是常義,這就是真如。真是永恆不變的,常是有變化的。雖然千變萬化,不離真實,這就是說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相,有沒有離開真實?沒有離開。真如有沒有動?沒有動;真如有沒有現相?沒有現相。我們今天用電視屏幕來說就容易懂得,真是講屏幕,相是講屏幕裡面的現相,頻道,各種不同頻道現相。常是什麼?常是永遠它沒有離,頻道無論怎麼變化,沒有離開真如,就是沒有離開屏幕;離了屏幕,沒有現相,它現不出相來。所以現相跟螢幕是一不是二,從相上講是常義,從屏幕上講是實義。我們用這個比喻你就更好懂。所以真妄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從這裡慢慢體會。體會到有什麼好處?你分別執著就放下了,你知道這裡頭不能分別,也不能執著,分別執著是真錯了。真如後面還有意思,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