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九十八面第五行看起:
「又淨影曰:神通已達,歎其德勝。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所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故知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因為時間的關係這一段沒講完,今天接著再講一遍。神通已達,達是通達。在佛法裡面講這六種神通,這六種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時候印度是宗教之國,宗教最發達,也是學術水平最高的一個地區,在全世界來講。所以佛出現在那個地方非常有道理。佛沒有出現在中國,出現在印度,就是印度的文化水平比中國高。其實,佛也在中國出世,不是以佛的身分,我覺得咱們孔孟老莊、堯舜禹湯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我過去曾經問過李炳南老居士,請他來證實一下。他聽了之後就笑起來,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事上沒證據,理上講得通。這六種能力現在我們叫它做特異功能,其實是我們的本能,一切眾生個個具足,誰沒有?統統都有。為什麼現不出來?這是有障礙障住了。這個障礙一般講業障,總的來說,煩惱。煩惱有三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東西把我們的本能、把我們的智慧、把我們的相好統統障礙住。所以佛在大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六種是德,是屬於能力,六種,也障礙住了。相是相好,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福報,這福報在佛家講是相好,都被障礙住了,原本都是平等的。
這六樣東西,最早發現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誰發現的?婆羅門教,就是現在的興都教。他們的歷史有一萬多年,我能夠相信它,我跟他們有往來。好像我們這個大樓下面第三樓是印度教。他們不重視歷史,所以沒有歷史的記載,相傳一萬多年。現在世界上研究歷史的人,承認他們至少有八千五百年。佛教照中國古代的記載,像虛雲老和尚他們一代人都是用中國古時候的紀年,釋迦牟尼佛出生相當於中國周昭王二十四年,圓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中國的典籍上都這麼記載的。如果以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圓寂到今天,應該是三千零三十七年,今天三千零三十七年,跟外國人的說法差不多相差六百年。這些事情咱們用不著去考據,那個毫無意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世尊當年出現在印度,印度已經有這樣高的文化,婆羅門教居然這五種神通他們都有,只有漏盡沒有,前面五種他都有,所以我們都不能輕看它。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生在那裡,有道理。
這種本能在凡夫如何得到?現在這種特異功能有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大概一般人在小時候你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可能都有,天真,心地清淨,沒有被染污,這個能力有。我們細心觀察嬰兒,你會發現,你看嬰兒睡在搖籃裡面,有時候他自己會笑,好像是很多動態你去看到,好像有人在跟他逗、在跟他玩,真的,他能看見,他能聽見。逐漸長大了,與生俱來的這種特異功能,最普遍的是天眼、天耳,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他能看見,我們一般人聽不到的,他能聽見,這兩種最平常,也最容易恢復。與生俱來有這個能力的,我們叫它做特異功能,它會不會失掉?會。我曾經訪問過二、三個人,具有這個能力的,二十幾歲,我問他會不會失掉?會。他二十幾歲這個能力他就比不上十幾歲,十幾歲他的能力強,二十幾歲弱了,大概到三十幾歲就沒有了。為什麼?他頭腦東西太多了、太複雜了,能力就失掉了。所以我們知道。另外一種是修道的人,佛教之外,幾乎所有印度宗教都修禪定,禪定能夠得到。得到大小就看你定功功夫的淺深,功夫深,能力就特強,功夫淺一點,能力也就淺一些,與你修行功夫成正比例。你看古印度的婆羅門,看到六道輪迴,這六道輪迴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佛說的、不是佛教的,是婆羅門教說的。他怎麼知道?他在定中看見了。定,人在禪定的這個狀況之下,空間維次突破了,這是科學家證實的,確實有不同空間維次存在。那空間維次到底有多少?在理論上講,沒有數量,但是在事實上來說,現代的科學家肯定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
這是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他是個研究科學的,對佛法造詣很深,我們今天學的這本註解就是他作的。我跟他往來很多次,是老朋友,也是我的老師,他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傳人。從這個註解裡面,我們能看到老居士,佛學的底蘊相當深厚,跟佛的緣分無比的殊勝。要照中國一般來講,那他不是普通人再來的,他跟夏老居士也應該是有使命而來的。就是把《無量壽經》重新整理,編成一個完善的本子,留給末法時期往後九千年一切眾生學佛一生得度,就靠這部經典。夏老會集完成,就讓他的學生黃念老為這個經做一部註解。這個經會集成功之後,夏老講過幾遍,黃念祖居士從頭到尾都聽過。他告訴我,他那時候有筆記,可惜寫這個本子的時候,他那些筆記資料都喪失了。而且是在病中,這是我親眼看到的,我非常受感動。
所以這六種,佛告訴我們這是本能。天神他的五通是報得的,你生到天上自然就有,還有鬼神也有這五通,也是報得的。說老實話,人也有這報得的五通,就是因為煩惱習氣太重,所以喪失掉了。我們的心愈清淨,它就恢復。你看這個經題上,學佛學什麼?雖然講是八萬四千法門,那是方法,方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很多很多,不止八萬四千,你看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真的,它沒有限量的。修什麼?不管是哪個法門,在我們這個經題上,都是修的「清淨平等覺」,就修這個。那我們今天採取的是淨土宗持名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方便,沒有任何拘束,行住坐臥都可以修。真正修到功夫相應,說實在話,也不亞於密宗的三密相應,淨宗持名跟密宗沒有兩樣。心裡面觀想,我們念佛心裡要有阿彌陀佛,這是心觀想。口裡面念,出聲不出聲都可以,默念,或者是金剛持,所謂金剛持是口動沒有聲音。手結印,我們手用念珠也是結印,不用念珠也是結印。所以這個方法非常方便,非常善巧。
要念到什麼?要念到清淨心現前,這要知道。天天念佛,一天念幾萬聲,心裡還亂糟糟的,這個雖然念,沒功夫。最重要的是功夫現前,你看《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講的是「一向專念」,這個清淨心可以現前。清淨心現前,這六種本能就漸漸恢復了。所以,宇宙從哪裡來的?萬物怎麼出現的?我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也了不起,逐漸逐漸跟佛法講的愈來愈近。可是,世尊在三千年前沒有科學儀器,他怎麼知道的?他「天眼」看到的,他「天耳」聽到的,他在定中現量境界,不是比量。今天科學家發現的東西還多半是比量,現量的觀察那是精密的儀器,不用儀器看不到,那是高倍的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觀察原子。現在愈看愈細密,看到量子,量子也叫小光子,發現粒子怎麼來的?小光子累積起來的,成為一個粒子。粒子累積起來成為原子,就愈來愈大,這微觀世界。
「他心」是別人心裡面動念頭他知道,這很厲害,有沒有這個事情?有。早年我在台灣,那個時候初學佛還不久,已經出家了,樂觀老法師,現在這些法師都不在了,老一輩的。台灣有個煮雲法師跟我是老朋友,年齡他大我五歲,也都不在了,他寫了一本書《金山活佛》,就是中國大陸南京江天寺,就是金山寺,在長江裡面一個小島,這是很有名的禪宗道場,金山活佛就出現在這個地方,他的法名叫妙善,妙善法師。那個行跡很像濟公,也是很邋遢,一年到頭就穿一件長衫,裡面一套小褂褲,外面一個長褂,不修邊幅,春夏秋冬就是這個打扮,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他有他心通。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崇拜他的人很多,樂觀法師就常常想,看看他有沒有破綻能被他發現,很注意看他。好像起心動念的時候,金山活佛都知道,他在說話當中就把他心裡想的全給他揭露出來。這法師告訴我,他真有他心通,真有他心通。你看這個法師,一生不洗澡,衣上這個領子都是油膩、都是黑的,但是你聞聞是蓮花香,這是他親自見到的。煮雲法師很羨慕,是到處打聽他的一些故事,把它寫成一本書;以後樂觀法師也寫了一部,樂觀法師是親自跟他住了四個月,對他有相當的了解。確實這些能力在他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能看到,他心。
「宿命」,宿命是知道過去一世、二世,佛說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他能知道過去未來,這是宿命通。「神足通」,神足是變化,他能分身,他能變化,像小說孫悟空七十二變,實際上,阿羅漢不止七十二變,孫悟空跟他相比差太遠了。「漏盡」是見思煩惱斷了,那就是證阿羅漢果,這是在小乘。這是舉出神通,通常佛經上講的六種神通。這六種神通,除了漏盡通之外,在印度其他許多宗教,甚至於學派,他們都修禪定,多少都得到一些。所以佛出世在那個地方,我們能夠想像而知,是應該的。在中國雖然學術也很發達,但是中國人疏忽了修禪定。也修,修身養性也講,但是沒有達到這一個程度,神通沒有發現。這在佛門裡面稱之為修定,叫未到定,他是在修定,功夫沒有到;功夫要到了,神通就現前,這個功夫一定是從斷煩惱來的。
你看佛門裡面,這本經前面我們學過,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放下了,就得清淨心,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六種神通都具足、都出現,這是阿羅漢的境界。證得阿羅漢,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印度宗教雖然修定,他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六道最高處,他出不了六道,原因是他煩惱習氣沒斷。如果真的斷掉,他就超越。所以阿羅漢修的是第九定,你看四禪八定,世間禪定就到這個地方,第九定超越了,超越六道輪迴,在佛法才算是你修行得了小果,這個小果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再往上提升,那要把塵沙煩惱斷掉,塵沙煩惱在《華嚴經》裡面稱之為分別。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分別比執著微細,這也得斷掉,你提升到菩薩、提升到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在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修行,必須把根本無明放下,根本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這是最極微細。你看世尊跟彌勒菩薩對話,透了這個信息,細到什麼程度?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把這個微細念頭放下,你成佛了,那你就超越十法界。什麼境界現前?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人講一真法界,現前了。
諸位要曉得,十法界有生有滅,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生滅,這個境界現前,在《華嚴經》初住以上,圓教初住以上。到究竟果位還有四十二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四十二個位次。我們學《華嚴》的時候明白了,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等級?怎麼又有四十二個階級?有四十二個階級就不平等,不平等出不了十法界。於是我們真的明白了,確確實實那是平等法界,沒有階級。沒有階級為什麼世尊要說四十二個位次?這讓我們明白那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詳細,確實他是斷了,習氣沒斷。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無明習氣不礙事。那個見思習氣是很礙事的,那會造業的,塵沙習氣那就比較薄一點,無明習氣不礙事。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的佛果可以說沒有兩樣。這在大乘經上我們看到,他能夠在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有緣的眾生,眾生有感他就能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甚至於應以花草樹木得度他就現花草樹木身,真正叫得大自在!這種應化的能力是平等的、是圓滿的、是毫無差別的,那是這六種本能圓圓滿滿的恢復了。這是神通我們要了解,不稀奇,是本能,我們自己是業障把它障住,業障消除了,能力就恢復了。
下面簡單解釋神跟通的意思,神是神奇、不測,超越我們的常識。昨天也跟諸位分析,通達萬事萬物的真相,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通達諸法實相這就叫神,在中國人叫聖,神跟聖是一個意思,都是通達明瞭。底下通是沒有障礙,神就是通達沒有障礙。底下,「達者,嘉祥曰:達者言證」,這個意思是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這個三明還是六通,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就是說這三種能力達到究竟圓滿。實際上講,這三個達到究竟圓滿,六個都是究竟圓滿,在如來果地上稱為三明,在菩薩稱為六通,也就是功夫程度上差別的名稱。
「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阿難在世尊在世的時候,他示現的是須陀洹,只證初果。為什麼?因為多聞,喜歡多聞,也就是說,定功差了一點。別的同學都是專心修行,都能證到四果以上,阿難還是須陀洹這個身分。怎麼他也能稱大聖?這裡講雖沒得漏盡,「但以當機,應須並列」。因為阿難要傳釋迦牟尼佛的教,世尊傳法的兩個人,大迦葉尊者傳禪,傳宗門,阿難傳教下,多聞第一。實際上都是大權示現,這個大權就是法身菩薩,甚至是古佛再來。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們在舞台上的身分不一樣,背後都是了不起的諸佛如來。這把他也列在大聖。下面《淨影疏》有個解釋,「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未得無學果位」,無學是阿羅漢,這小乘四果四向,阿羅漢這個果位是無學,就畢業了。阿難才初果,初果在八個階級裡面屬於第二個。「而成無上勝妙功德,故曰大聖」。這就是他增上利根,我們中國人講一聞千悟,他的記憶力跟理解力非常好,不但在世尊座下這些阿羅漢比不上他,很多權教菩薩都不如,都比不上,法身大士就不必說了,權教菩薩都比不上他。所以也把他列在此地,稱為大聖。「於神通中,解了畢竟」,解了畢竟特別用個括弧就是「徹底了解」,叫「已達」。「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所以這個讚歎,阿難也包括在內,這是把歎德簡單介紹出來。
這下面列了五位尊者,這五位都有代表性的,每一位含義都非常的深,明白之後才曉得一切經典裡面所列的人,他一定是代表這個法會的殊勝。就好比我們這個世間會議,你看看參加會議的是些什麼人,你就了解這個會議是什麼性質,他們在討論什麼問題。請你看看這些人,你真正了解他,你就知道這部經是代表什麼,談些什麼。實際上,世尊每一會這些弟子都參加了,為什麼結集的時候要提這個名字,不提那個名字?表法的。用意在此地。「其名曰,尊者憍陳如」,這是第一個。「尊者」,這是我們中國文字,梵語稱「阿梨耶」,阿梨耶翻成中國意思是「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乃阿羅漢之尊稱」。現在我們中國習慣的也是稱這個,在中國大陸很普遍,尊敬的某某人,這個「尊敬的」就是尊者,這是最尊敬的一種稱呼。中國很多談話之間用的這些詞,很多都是出自於佛經上的。所以從前趙樸老常說,中國人如果不要佛教,話都不會說了。這個話很有道理,就是你說話裡面很多言詞全部都是出自佛經上的,「尊敬的」就是出在佛經上的尊者。有德可尊,故曰尊者,這是有道德、有地位的。「《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曰尊者」。這解釋這兩個字,他的德行、他的學問、他的地位、他的貢獻都是有特殊的,所以在社會上被大眾稱之為尊者,所謂尊敬的。
下面說他的名字,「憍陳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憍陳如是姓」,這個姓翻譯出來是叫「了本際」,或者叫「知本際」,簡單一點,是「已知」、「無知」,有這幾個意思。老居士很用心,為了便利我們,他把無知加以解釋,「無知之義,非無所知,是知無之義」。這個意思可能初學的人還不太懂,《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知就是根本智,知道無。他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第一個開悟證阿羅漢的人,也就是《涅槃經》裡面所講的故事,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在修忍辱波羅蜜,一樣一樣修,一般人稱他叫忍辱仙人。這一天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暴虐,是個暴君,不是一個好的王,遇到這麼一個人,被他割截身體。問他,你在山上山洞裡頭住,你修什麼?他說修忍辱。好,我試試看,看你能不能忍,割你一刀,能不能忍?能忍。再割一刀,一直把他凌遲處死。歌利王說,試試看,你還生不生氣?有沒有怨恨?沒有怨恨。最後在死之前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憍陳如尊者就是當時的歌利王,說話算數,真的第一個度了他。所以他是世尊第一弟子,成就第一之人。這代表什麼?代表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第一部經,依照這部經修行就是釋迦佛第一弟子,表這個意思。這個法門就是釋迦牟尼佛普度眾生第一法門,把他擺在前面。你們看看,很多經典有沒有憍陳如的名字放在前面的?沒有,只有《無量壽經》上把他擺在這裡,這不是容易事情。
知無,這是真正了解諸法實相,正如同《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叫根本智。真的明白了、肯定了,你說他還有什麼放不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就證果,證什麼果?無上正等正覺,他成佛了。成佛也許習氣還沒斷盡,這個佛的果位就是天台大師講的「分證即佛」,他不是圓滿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跟圓滿佛理上有差別,煩惱習氣沒斷完,在相上、在事上毫無差別。因為他這個習氣不是見思煩惱,不是塵沙煩惱,見思、塵沙煩惱的習氣有作用;無明習氣,那叫起心動念,無明習氣那個不礙事,對於自行化他都沒有障礙,所以他能夠遍法界現身。
《淨影疏》裡面說,「阿」,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你看阿彌陀佛,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或者翻作智,這個名號要用中文來翻不是不能翻,尊重不翻,含多義不翻,它這兩個意思,還是用音譯再加以註解。「若之言智」,翻成中國意思是智,合起來是無智,無智是什麼意思?「證無成智」,就是無所有智,真正了解一切法無所有,「故名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所以「名為本際」,本際就是本性。本性,我們在大乘教學了這麼多年,雖然不是自己的境界,聽佛在經上講,聽的遍數多了,也略知ㄧ二,也能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可是不是自己的境界,為什麼?起心動念沒放下。大乘經教上佛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了本際,本際就是本性、真心。《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你要能參透,你的心定了。一切法心現的,就是自性現的,也就是本際上現的。
本際,本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什麼現象都沒有,但是它能生能現。惠能大師當年見性說了五句話,形容見性的樣子,讓五祖忍和尚給他證明。他第三句是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末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兩句你合起來看,自性不起作用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因為它樣樣具足,樣樣具足是樣樣都不現,它起作用的時候它能生萬法。所以不現的時候,這是隱,現的時候是顯出來,隱顯不二。隱的時候,不能說它無,現相的時候,能生萬法不能說它有。就像現在我們看電視的屏光幕,你看電視屏幕裡面,你頻道一打開,相就現前,現前不能說它是有;頻道關起來的時候,現相沒有了,不能說它無。我們用這個比喻,這個比喻很粗,容易了解,自性就像這個樣子。為什麼它會現?這佛經上講得很多,大乘經上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什麼?無明就是阿賴耶。阿賴耶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本際就是本性裡面就起了一個阿賴耶,這個阿賴耶沒有理由的,你可不能問他為什麼他會一念不覺?為什麼會有阿賴耶?你自己好好去想想,你這個一問,你看你分別出來了,執著出來了,你愈迷愈深了。你怎麼能了本際?了是明瞭。所以科學家跟這些大聖不能比,這些大聖能見性,科學家不能見性。為什麼?他會問,發現「為什麼有這個,為什麼有那個」,加多少問號。你看看從起心動念變成分別,分別是從起心動念來的,執著是從分別來的,愈陷愈深。
這樁事情佛在大乘經上說了,這是三千年前說的,他跟我們講八識,講每一個識的作用。阿賴耶,用我們現在來講,記憶,我們經歷的事情為什麼會記得?過去生中的事情記不記得?還是記得。怎麼知道你記得?你看現在外國的催眠術,能夠把一個人,讓他回去過去好多世。我看到一個報告,大概那是很不容易的,他回到過去八十多世,每一世的情形他都清楚。八十世,那個時候四千多年,還住在洞穴,沒有房子,他能夠說出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況。他怎麼會記得?阿賴耶是個資料庫,我們生生世世經歷的事情、資料都保存在那裡。你看催眠能夠把這個資料調出來。再來就是正常的是定功,你在禪定裡面能夠把過去生生世世的這些記憶全部調出來。阿賴耶是記憶,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前五識只有照見的作用,沒有其他作用。我們眼見、耳聽就好像照相機一樣,眼就像照相機,把外面的色相收進去,它的作用在此地。眼識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第六意識怎樣見的?第六意識沒有見到外面,見到眼識照的那個影像,第六意識緣眼識的相分,這個相分是從外面照進來的,緣這個相分,在這個相分裡面起了分別。第七識又緣第六識的相分,從第六識的相分它起執著,虛妄!沒有見到外面真正境界,外面境界只有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它是現量境界。
所以,六識、七識,阿賴耶所緣的,阿賴耶有現量境界,六、七識沒有現量境界,它真的是從比量上,那是虛妄。你看看它在那裡起分別、起執著,還不就是像我們看電視一樣,從電視的形相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那不是現場。什麼時候能到現場?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你就見了現場了。你沒有轉識成智的時候,你沒有見現場,我們現在以為這是現場,錯,不是!不是現場。唯識心理學高,現在大學裡面心理學系跟唯識一比較,那就差太遠了,它講得真微細,講得真有道理。所以我們天天人造業,你說造得多冤枉,它不是現場。真正見到現場,不造業了。現場是什麼樣境界?你就看到真相,佛經上講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非常難得,現在量子科學家他發現了,跟大乘教愈來愈靠近,他發現阿賴耶的三細相。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有四分,心所也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見分。這是佛法大小乘裡基本的常識,你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沒有方法作觀,那個止觀你就無法修。止觀這個修行方法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要了解事實真相。
現在科學能夠把世尊跟彌勒菩薩這個談話他搞清楚了,彌勒菩薩講,這是佛問「心有所念」,我們凡夫動個念頭,心裡動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多少微細念頭顯現出來的?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個相分,有幾個見分?見分就是識,相分就是形狀,我們講物質,所以相分就是境界相,見分就是轉相。為什麼?它能轉變,唯識所變就是講的轉相,它能變。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今天我們的科學是用秒為單位,時間用秒為單位,一秒鐘我們彈指能彈幾次?我彈的大概還不夠快,我相信有比我快的,我能彈四次,我相信可以彈到五次。一彈指,我們把它算起來,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那要算一秒鐘彈五次的話,一千六百兆,單位是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微細念頭。這個念頭出現什麼?出現物質現象,也出現精神現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永遠分不開的,科學家發現了,他說這個物質現象無中生有,速度太快,好像一生馬上就滅掉。我們現前看的物質現象是什麼?就是意念的累積連續發生的幻相。這是現代量子力學家發現的,跟彌勒菩薩所講的真的是不謀而合。佛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說這回事情,就像我們在電視頻道一打開,屏幕上現的相,就這個樣子。你看我們屏幕上現相,是小光點連結起來的、組成的,不是真的。每一個小光點不就跟彌勒菩薩講的一樣,一秒鐘閃光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一秒鐘,哪裡是真的?我們眼看花了,誤以為是真實的,還在裡面起分別、起執著,在造業,你說冤不冤枉!而不知道這些聖者他們看得很清楚,「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現相你可以欣賞,你千萬不要去執著它,別要起個念頭去控制它、去佔有它,那你全錯了。根本就沒這回事。
那我們就得學諸佛菩薩,應該怎樣看這些現象?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這是態度,決定不執著。用什麼心態?用純淨純善的心態來看宇宙,宇宙完全保持正常的現象。這個正常,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最健康的、最圓滿的、最善的,中國人講止於至善,純淨純善,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宗教裡面講的天堂,佛門裡面講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其實華藏跟極樂跟我們有什麼兩樣?給諸位說,一樣的,一點差別都沒有。可是世尊給我們介紹,差別很大。差別怎麼來的?差別是心想不一樣,差別就大了。你心裡面想善,這個世界就樣樣都美好;你心裡面想貪瞋痴慢,想自私自利、是非人我,這個世界就沒有一樣是善的。佛在經上講得好,相隨心生,境隨心轉,你的念頭可以轉變世界。量子力學,在我想頂多三年會普遍全世界,大眾都能接受到之後,我們這個居住的地球會改變,為什麼?人了解了,事實真相明白了,只要我們念頭善,地球上所有災難都沒有了,因為它是境界,境界是心現識變的。
為什麼從前環境那麼好,科學發達之後,災難會這麼多?也就是以前人心淳厚,欲望很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幾乎沒有欲望,一生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他老人家一生做給我們看的。什麼都沒有,他什麼都不要,每天講經教學,身分是什麼?老師,用我們的話來說,職業教師。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教學,一天不中斷,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經上常講,老人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講經的會就像我們現在辦班教學,他辦班辦了三百多次,時間有長有短,小的,幾個人、幾個小時;大的,有好幾年,討論一個大的專題。這樣大大小小的法會很多,他給我們所示現的,絲毫沒有執著,非常開放。有國王大臣有花園、有別墅,請他到那裡去,住在那裡講經,他也答應,他也不是一定要,我一定要住在山上,他不是的,他隨緣,非常隨和。經講完了,別的地方有人請他去了,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了。多活潑,多自在,絲毫拘束都沒有。
這些我們要深深去觀察、去了解、去學習。所以他老人家真做到隨緣自在,一絲毫欲望都沒有。為什麼?他真做到無我,所以無我才是佛教真正入門。你看須陀洹,身見破掉,不再以為身是我;邊見破了,邊見破了就再不會對立,邊是二邊,對立,對立才有矛盾、才有衝突。所以這統統沒有了。成見沒有了,見取見、戒取見都是屬於成見,成見說二種,佛講得比較細一點,一個是因上的成見,一個是果上的成見,二種;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末後一種是邪見,錯誤的看法,那叫邪見。這些東西統統放下,統統斷掉,證須陀洹果,在《華嚴》大乘裡面,初信位的菩薩,這就是聖人,這才入門!入門很難,入門之後就容易了,真的叫一帆風順,步步高升。
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跟出家人接觸,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這裡頭是大學問,高等哲學,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章嘉大師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契入了。真的,他沒有說假話,第一天和盤托出,學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功夫用的什麼?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兩樣東西相輔相成一直到如來地。從哪裡開始?先從放下開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你從這裡下手。你不從這裡下手,你沒有辦法看破。看破之後,幫助你更深的放下,這個功夫相輔相成,這是佛法裡頭的祕訣,沒有別的,說穿了,一點都不稀奇,超凡入聖。今天量子科學家說一切法都屬於無中生有,生時就滅,生滅同時,這是我們了本際所說的,這就叫了本際。
「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時,首先悟道」。他證阿羅漢果,首先證阿羅漢果的就是他。《法華文句》裡面說,《法華文句》是智者大師作的,「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這句話很重要,這個經典上如果放的有他的名字在裡頭,表法的,那就是這個經是釋迦度眾生的第一經,他表這個意思。「《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這是釋迦牟尼佛對尊者的讚歎,就像孔老夫子讚歎他的學生裡面的成就,夫子常常讚歎顏回,顏回最難得的是「不貳過」,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這叫真懺悔。聲聞弟子當中第一比丘,第一個證阿羅漢的。寬仁,寬宏大量,仁慈博愛;又好學,博識是好學,我們講知識淵博。善能勸化,他教學非常成功,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在當時沒有現代這個科技,佛要普度眾生一定要這些弟子們幫忙。他的這些學生每天出去托缽,都是教化眾生,托缽的時候一定要給齋主說法,不能說托了就走的,沒這個道理。人家是以財布施,布施你一缽飯,出家人對他回答是法布施。如果他有問題來問,你一定要幫他解答;沒有問題的時候,你要懂得觀機,給他說法,就是無問自說,你要給他說法。如果都沒有,最後至少要給他祝福,我們講祈禱祝福,要給他祝福,你才能接受人家這個供養。沒有說接受供養白接受了,後頭都沒有,這不可以。所以那就是機會教育,普世的教育。
佛所講的怎樣宣傳到一般群眾耳朵裡去?讓一般群眾都聽到佛的教化來依教奉行,那這些弟子,一般經上都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個經上講比丘眾一萬二千,一萬二千人,這多了,跟《法華經》是相同的。所以你就曉得佛陀當年在世,佛教是什麼?是教育,道道地地的教育。佛沒有變質,一直到他圓寂七十九歲,完全是教學,這我們要知道。今天佛教變成宗教,我們這一代的後來這些學生是大不孝,怎麼把老師搞成宗教、搞成迷信!就憑這一點,我們就該墮地獄,我們怎麼能對得起老師。所以今天我們有使命,要替老師平反,怎麼替他平反?我們自己以身作則,我們走向佛陀教育,讓大家看看我們不是宗教。宗教裡面有神,佛教裡頭沒神,我們跟很多宗教接觸,宗教都說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我們說真神是本性,真心是自性,宇宙是心現識變這麼來的。他說真神造宇宙、造萬物,心現識變,我們給他這樣講,他能接受,很難得。所以希望信仰宗教,好好的學習宗教教育。宗教這兩個字用中文來講,好極了!外國語傳到中國,當年那時候我們中國人真的是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用宗教兩個字來翻,翻得太好了。宗怎麼講法?你們去查查字典,三個意思,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學、教化。合起來看,宗教連起來是什麼?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我們拿這個名詞的意思,在世界上對各個宗教給他說明,沒有一個不歡喜。
經不是叫你念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經本,我們知道經從什麼時候來的?釋迦牟尼佛往生之後,學生從過去聽老師教誨,記憶當中記下來變成文字留傳給後世這叫經典,經典是這麼來的。老師當年教學都是口說的,連個講稿也沒有,大綱也沒有。你聽明白了、聽清楚了,要去照做,去落實,依教奉行。每一堂課最後的時候,那都是依教奉行,信受奉行,常常用這四個字,對老師講的相信不懷疑,完全接受,接受就照做,這叫學佛。光念經,不能夠把經裡面的教訓義理落實,這叫迷信,那這種宗教對社會有什麼好處?我上個月,六月初,隨同馬來西亞的宗教訪問團訪問梵蒂岡,跟教宗、跟教廷裡面一些主教做過交流,聽他們的報告。陶然樞機告訴我們,我們這個時代,信仰宗教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他們有統計,不信宗教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他們很憂慮。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我也有談話,我也做了報告,我說為什麼當年教主創教的時候,有那麼多人相信,有那麼多的信眾、學生都能夠依教奉行?好的教育!你看,重要的教育、主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誰不歡喜?世世代代綿延到現在,天主教在全世界擁有的信徒超過十億,要跟基督教合起來,他們是一家,合起來超過二十億,這是世界上宗教最大的。伊斯蘭教估計,至少他們也超過十三億,佛教少一點,大概六、七億的樣子。這是世界上大宗教,這三個宗教合起來人數佔全世界的人口三分之二。
現在看到衰退的現象,為什麼會衰退?以前的宗教是教學,上課。特別是佛教,佛教傳到中國,寺院庵堂是學校,不是廟,廟是祭鬼神的。佛教稱寺,大家曉得寺的來源是什麼?政府辦事的機關,直接歸皇上管的叫寺,寺在政府辦事機關裡地位是最高的,而且永久設立,不能變更的。諸位如果有機會到北京故宮去看看,你看故宮裡面九個寺,九個辦公室,牌子都掛到外面,辦事的機構。屬於宰相的稱部,部是可以撤換的,是可以增加、可以增設的,也可以取消的。寺不可以,寺是永久設立的,所以佛教傳到中國,帝王那麼樣的尊重,把它的機構命名為寺。所以皇上底下十個寺,也圓滿,以前九個,加上一個佛寺,十個,圓滿。皇上帶頭,老百姓尊敬皇上,所以佛教教育比儒道的教育普及得快,全國到處都是的,影響很大。寺裡面都是教學,釋迦牟尼佛教一輩子,所以寺院裡面那些出家人有德行、有學問,真教!教哪些人?多半是讀書人,所以從前沒有學校,國家沒有建學校,學校很少,一般喜歡讀書的人到哪裡去?到寺廟。你看中國歷代,這些狀元宰相多少,全都是在寺廟念書的。范仲淹大家知道的,典型的,他書在哪裡念?在寺廟。寺廟為國家培養人才,書念好了參加考試,那考試就是考到學位。從前學位,縣,秀才,省,舉人,中央那叫殿試,進士。就像現在的博士、碩士、學士一樣,考取功名,那叫功名,功名就是學位,拿到這個學位,政府就任命你為國家服務,分配職務給你。所以它是學校,儒釋道都是學校。
我這一次參加他們的活動,因為聽到這些信息,當時我就說:宗教一定要恢復到教育,對社會就真的有貢獻,不再是迷信了。搞形式不行,光有這些儀規沒有教學,肯定要走上滅亡的道路。人家不相信你,祈禱有沒有用?有用,但是人家說你那不合科學,你是迷信。一定要教學,耶穌當年在世教了三年,他被人害死的,穆罕默德當年在世教二十七年,釋迦牟尼教四十九年,哪一個不是教學!都是非常好的老師,真有德行、有學問,這我們一定要知道。走釋迦牟尼佛這個老路就是教育的佛教,現在寺院裡這些超度儀規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完全沒有,連早晚課都沒有,你自己怎麼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天天就偕大眾在一塊上課,你有疑問可以提出來討論,在佛經上有一問一答的。所以要維持宗教的存在,一定要重視宗教教學,宗教教育。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發達,交通便捷,地球已經變成一家人,不能像過去老死不相往來,那個時代過去了。所以現在必須要想想這些聖賢,大聖大賢,他們教化眾生,我們現在明白了,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方法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接觸每一個宗教的經典,取同存異,來豐富我們現前教學,幫助自己提升境界,幫助這個社會解決問題,特別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世界和平。這樣宗教對這個世界、對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誰不擁護你!誰不讚歎!衍生的一些事業可以並存,宗教的佛教也可以存在,也不必去改變它。現在在我們中國還有觀光旅遊的佛教,學術的佛教早就有了,一般大學用佛教經典去開課,這是學術的佛教。現在聽說還有搞企業的佛教,都行,都可以並存。但是教育的佛教是根,原始佛教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中國人最重視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在從前是家,大家庭,家庭裡面最重要的是教育,家教!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是大家庭,一個家庭像《紅樓夢》裡面所寫的那是普通家庭,這一個家庭的人口大概都是三百人左右,這正常的。人丁興旺的,六、七百人,很衰的也有一、二百人,大家庭。所以,沒有教育不行,一定重視教育,重視規矩,《弟子規》是家規。所以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齊家就能治國,你把家管好,你就能管國家政府的事情,擴大就是了。我們現在可憐,沒有家了,中日戰爭之後,我們最大的損失不是生命財產,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家被打掉,沒有了。抗戰之前有,抗戰之後找不到了,這是讓我們最痛心的一樁事情。但是中國的家對於幾千年來社會的長治久安,對國家做出的貢獻,全世界找不到的,它發揮好大的效果,這個東西太好了。所以人愛家,他就愛鄉土,他自然就愛國;家沒有了,你要談孝親尊師,談愛護別人,很困難。
我今天早晨起來,我不看報紙的,幾十年不看報紙,但是我們現在住公寓房子,門一打開,隔壁就是另外一家,他們那個報紙白天就放在門口,我走那裡經過看一下門口的新聞,第一條是什麼?十五歲的小孩把媽媽殺掉了,把妹妹殺掉了,這成什麼話!天天都看到這個東西,這在以前可不得了。李老師以前講經給我們講過一樁事情,好像是清朝時代,有一個縣城,出了一個不孝的兒子把父親殺了。朝廷知道了,這個大事,報到朝廷,縣長撤職了,知縣撤職了,這個知府記大過二次,巡撫(就是省長)記過一次。另外還怎麼樣?從前城牆,城牆拆掉一個角,拆掉一個角,羞辱,你這個城怎麼會出這麼一個壞人!你看現在這種新聞,殺母親還得了!自古以來有聽說殺父親,沒聽說殺母親的。今天的社會到這種地步,這什麼原因?人不懂得倫理,不知道道德,不知道因果,這現在全世界都缺乏。這三種教育正好是宗教把它承擔過來了,任何宗教經典裡面都強調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高級宗教裡面,有哲學的教育,有科學的教育。宗教能把這個教學肩負起來發揚光大,自己認真學習,感化眾生,那宗教對於社會就真有貢獻了。早年,創教的這些教主如是用心,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是講到憍陳如尊者善能勸化,這個善能勸化最重要的以身作則,自己沒有做到,叫別人做,人家不相信,自己先要做到。將養聖眾,這個將是帶領,你看他做示範,他帶頭,帶領這些同學,確確實實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釋迦牟尼佛這個團體沒有組織,你看優秀的這些學生都是一般學生的好榜樣,不失威儀。這是《還源觀》上四德裡「威儀有則」。
「今經首列尊名」,你看這部經,上首第一個就列他。「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皆是第一弟子」,這都是兩重意思,第一個是你能聽到,聽到這部經是什麼人?是釋迦如來第一弟子。你能夠接受,依教奉行,那你的身分就跟憍陳如一樣,是憍陳如一類的人物。「本經《非是小乘品》曰」,經文上有這麼一段,「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是舉本經來作證,證明憍陳如在上首裡面列名第一所含的意義,這都不是隨便擺上去的。這一句經文重要,你看得聞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名號多不容易,聞要能解其義,你才能夠修行。聞聽到這個名號,名號意思不懂,也種善根,阿賴耶裡面也種了種子,但是在這一生當中不容易起現行,也就是它不容易起作用。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聽經比什麼都重要!釋迦牟尼佛當年講了四十九年,這些常隨弟子一堂課都不缺,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是一堂課不缺。我們自己這一生的經驗,我出家的因緣,是接受章嘉大師的勸告,他老人家勸我出家,而且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我聽話,我真的就走釋迦牟尼佛的路子,一生學習,教學。我學習七年,開始教學,學習七年出家,一出家就教佛學院,也就接受外面邀請講經,開始教學,五十二年。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我走了很多國家地區,沒有退轉、沒有變壞,靠什麼?靠經典,每天不離開經典。不離開經典就是不離開釋迦牟尼佛,天天跟佛在一起。外緣盡量把它斷絕,外緣誘惑人力量最大的,電視,我們那個時代沒有網路,現在有網路,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這些媒體我一概拒絕了,幾十年不接觸這個東西。人家問我,我覺得這世界不錯,每天都太平,都沒有事情發生,不聞不問,天天接觸釋迦牟尼佛,天天接觸諸大菩薩。所以,喜愛佛陀教育的心天天增長,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體會到古人所講的「世味哪有法味濃」,六道人間天上的滋味比不上法味,你要真正能嘗到,你就會生歡喜心了。皈依瞻禮,如說修行。一定遵照佛陀的教誨,把我們自己毛病習氣行為,不善的統統修正過來。這是講淨宗。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是淨土法中,這不是其他法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記住,憍陳如他的表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