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群書治要》,請看第三十六條:

  【致治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謂四患。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四十六《申鑒》。這一段話比較長,我們一句一句地來看。『致治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這個「致治」就是使國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致」就是達到、達致,後面這個「治」就是指治世,也就是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達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摒除四種嚴重的禍患,才能推行「五政」。古人治國,懂得防微杜漸,只要看到這四種禍患存在,就知道很難推行仁政、德政。所以「先屏四患,乃崇五政」,先要除「四患」,才能接著推崇「五政」。「四患」是什麼?

  『一曰偽』。我們看到這個「偽」字,它的正面是什麼?正面就是誠,真誠才能凝聚人心,虛偽就失去人心。真誠,曾國藩先生曾經給「誠」下了一個定義,說「一念不生謂之誠」。一念不生的狀態,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的狀態,無所求、無所待,眾生有感就有應的狀態,也就是《老子》上所說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是作而無作,說而無說,這個就像叩鐘一樣,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他沒有一個念頭想著我要怎麼怎麼樣去幫助眾生,有這個念頭就不誠了,有起心動念了。

  古人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什麼道?得的就是真誠心、至誠心,這個真誠心與道相應,而且這個真誠心是我與眾生共同具備的,是人與人相通的,是一不是二。所以真誠心一發,就能感動人,感動人家不分彼此來共襄盛舉。我們看師父上人在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論壇上一講話,無論哪一個宗教的首領、還有信眾,都無一例外地能夠歡喜信受。這是什麼原因?因為師父上人的話是從真誠心中發出來的。所以真誠心,我和眾生是一樣的,真誠心一發出來就能感動人。

  所以澳洲淨宗學院在圖文巴進行團結宗教、團結族群的工作,做了十三年。用這十三年的時間幹了什麼?其實就是讓圖文巴城市的居民看到了自己的真誠心,相信淨宗學院的人都是好人。這叫「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如果你說的是一套、做的一套,講的話也不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都是敷衍人家、欺騙人家,人家看明白了,就再也不會信任我們了。

  真誠心從哪裡培養起來的?從不妄語開始,講每一句話都要發自真誠的心,沒有任何的虛偽、應付,不自欺欺人,這樣養成習慣,慢慢地真誠心就能夠顯現。

  人為什麼會虛偽,為什麼會偽裝?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私欲放不下,明明有私心,還要把話講得很好聽,把這個自私自利給偽裝起來。但是偽裝得再好,能夠矇騙一般的人,不能夠矇騙有道德學問的人、心地清淨的人;而且即使是能矇騙一般人,也是能矇騙一時,而不能矇騙長久,遲早有一天還是會被人看穿。

  我們看有的老師講課、分享特別有感染力,這個感染力來自哪裡?講課能否感動人,主要是看自己有沒有真誠心,或者說是真誠心有幾分。我們經常參加傳統文化的論壇,經常聽靳雅佳老師上「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這堂音樂課,那每一次聽完這堂音樂課,大家都感動得淚流滿面。什麼原因?因為靳老師她是用真誠心來唱、來教,所以和一般的歌手唱出來的歌就完全不同。所以,為什麼我們聽傳統文化的分享,每一次聽,每一次有不同的感受?為什麼我們讀經典可以百讀不厭?為什麼我們聽老和尚講經一遍有一遍的體會?就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心性的自然流露,都是從真心本性中流淌出來的,與我們的心性相應,而我們的真心透出一分,對經典的體會就會加深一分。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就看講的人自己達到什麼境界。如果講的人有真誠心,達到了華嚴境界,那麼講《弟子規》也是《華嚴經》;如果講的人摻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那麼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

  那我們要看自己真不真誠,怎麼看?我們可以對著鏡子講話,然後看自己的眼睛,看看自己的眼睛有沒有左顧右盼,或者不專注。大家回去練習練習,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平常的那個眼神、態度都不夠真誠,自己回去看一看,就清楚自己的狀態。那要練到什麼時候才有真誠心了?練到講話講到自己感動得掉眼淚,你就體會到自己的真誠。

  像我剛到中央黨校去講課的時候,因為剛剛上講台,經常自己在家裡練習備課。有一次講到西藏的藍天白雲的時候,自己講著講著,把自己的眼淚給講得掉下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真誠。所以我每次在西藏班講課的成績都是百分之百的優秀,什麼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有真誠心,感覺自己和西藏這個地方特別地有緣,所以講到西藏的藍天白雲,講到「青藏高原」這首歌的時候,自己的眼淚都能夠講下來。特別是有一次我們到西藏去參觀考察,我們去了布達拉宮,也沒有什麼感受。但是去到大昭寺的時候,走到大昭寺的門前,那時候天氣很熱,我們都打著傘,遠遠地看到大昭寺的門口,突然感覺到這個地方很熟悉,眼淚一下子就止不住流下來了,好像自己曾經來過這裡。所以我們給西藏班講課的時候,講得特別地投入,結果怎麼樣?反響都一致很好。這就是人的真誠心所感應的。

  『二曰私』。人一真誠,對待人都是念念為人著想,沒有私心,念念為人好。這一念心提起來,你的辦事能力、處事待人接物的能力就迅速提升。很多人經常分享說,講課前會緊張,為什麼會緊張?因為還是有私沒有放下,有我沒有放下。

  我第一次到黨校講課的時候,那是一九九七年我剛剛研究生畢業,也就是二十四歲。我下面的學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素質、高水平的領導幹部,他們最小的年齡要比我長上十年左右,而且這些人不像以前的黨校學員,都是工農兵大學生,現在的黨校學員很多都是博士、碩士畢業,甚至有的人是博士生導師,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不僅僅有豐厚的理論基礎,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我們年僅二十四歲,就要給他們講課。我們學校當時還有一個規定,就是每一次上課之後,都要請學員給老師打分,看看你理論是不是聯繫實際,講的對學員工作是不是有啟發等等。我們又不是學師範畢業的,一上講台就要面臨這樣的考驗,怎麼樣?還沒上講台的三個月就已經寢食不安了,吃不飽飯,睡不著覺,感覺到壓力很大。

  人為什麼會有壓力?當人有壓力的時候,我們仔細想一想,其實還是有一個我放不下,還是有一個私心放不下。我們是擔心自己的課講不好,最後成績評出來,倒數幾位,自己的面子上過不去。所以一個人想到自己的面子的時候,他就會有壓力。

  當然,我們當時很幸運,講的第一堂課就是領導心理調試,其中有一條就是壓力心理調試。面對壓力的時候怎麼做?我在備課的時候就發現,有一個關鍵的原則,就是要把你的注意力轉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受到這一個原則的啟發,我開始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移開,轉而進行這樣的思考:我這一堂課能夠給學員帶來什麼,能夠為他們今後的工作、生活帶來怎樣的啟發、甚至是轉變。當我這樣去想的時候,我發現壓力大大地減輕了,因為你的注意力沒有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促使著我翻看了更多的書籍材料,備課也非常地充分。結果我在黨校上的第一堂課,學員給我打的優秀率就是百分之百。

  這一個經驗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人常常想到自己的時候,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時候,這個能力就很難大幅度地提升。所以蔡老師講課講到一句話,說「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特別是你想念念為對方服務的時候,看到對方需要的時候,你的辦事能力、你觀察能力,全都大幅度地提升。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也講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君子就是一個學道之人,雖然沒有像聖人那樣成為得道之人,但是他能夠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看到別人有需要、有幫助,就盡心盡力地去付出,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他的心胸坦蕩、歡欣、喜悅。而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心想到自己的利益,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還想方設法地謀算別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所以總是處於鬱鬱寡歡、患得患失的狀態。所以人有私心就很累,你看分自分他,常常要想自己,要謀自己的私利,還要算計別人,還要講很多設計好的話,多累!只要我們只有一個心境,就是為對方好,這個心就非常地單純,活得也就非常地輕鬆。而當你真正這樣做的時候,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得道者多助」,一定感來很多的善緣。一個人愈是不為自己,人們愈愛護他、信任他,願意跟他合作。

  我們看送禮,古人送禮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義,所以送的人沒有私心,送的人很幸福。他在買這個禮物的時候,就想到接受的人看到這個禮物的時候,那一種愉悅的心情。接受的人想到自己的朋友千里迢迢還沒有忘了自己,接受的人也感覺到很溫暖。現在的人送禮都是有私心、有企圖、有目的的,都是為了達到一己私利。結果怎麼樣?結果送的人很辛苦,他在挖空心思地想知道對方喜歡什麼,要投其所好,生怕自己送的禮不符合人家的心意。接受的人也很有壓力,因為今天接受了你這個禮,改天他要來求你辦事了。所以無論是送的人還是接受的人都很辛苦,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就是因為有私在裡面。

  『三曰放』。放縱欲望,一旦一個人放縱欲望,沉溺於感官的滿足,什麼孝心、恭敬心全都拋之腦後了,也就沒有了恩義、情義、道義可言了。而對於國君而言,如果放縱欲望,心思必然不在治國理政之上,他有欲望、有嗜好,也就容易被佞臣所挾制。

  在《淮南子》上記載,說齊威王的王后死了,齊威王就想立一個新的王后,但是沒有確定到底立誰好,於是他就命令群臣來商定此事。薛公田嬰他想要迎合齊威王的心意,他怎麼做的?他就給齊威王獻上了十隻玉耳飾,而且特別讚美其中的一個。第二天,田嬰便問那隻被讚美的玉耳飾在誰那裡,他知道在誰那裡了,就勸威王立那位妃子為王后。結果齊威王非常高興,從此之後對田嬰格外器重。所以,君主的意圖嗜欲一旦顯現於外,就會為臣子所挾制。所以做君主的、做領導者的要懂得節制,甚至要放下自己的嗜欲,不能夠放縱欲望。

  『四曰奢』。奢侈,這個我們以前講了很多,「成由勤儉敗由奢」「從儉入奢易,從奢返儉難」。所以一個人即使榮華富貴,生活條件很好了,也要保持儉約的生活方式,這樣生活簡單容易滿足,心地清淨。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看范仲淹他在小的時候求學,家境非常地貧寒,每天煮一鍋的稀飯,隔夜這個稀飯就凝結成塊,他把這一鍋的稀飯劃成四個格子,每一頓只能吃其中兩格子的稀飯,這樣就著鹹菜度日。他有一位同學是留守的兒子,把這件事就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很同情范仲淹,就饋贈了他很多的美味佳餚。但是范仲淹怎麼樣?范仲淹把這些美食都放在一邊,也沒有用,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全都腐爛了。這個留守的兒子看了之後就很驚訝地說:「我的父親是聽說你生活清苦,所以特意贈給你這些好的食物,但是你為什麼不吃?」范仲淹說:「我並不是不感恩您父親的美意,但是我吃粥、吃鹹菜已經很久了,已經很習慣了,現在突然吃這個美味佳餚,我怕以後不能夠再回到習慣吃粥的生活。」所以你看范仲淹難得就難得在這裡,他保持了一種儉約的生活方式,這樣不奢侈浪費,生活容易滿足,也萬事不求人,這樣就可以把心思用在求學、求道、治國理政方面。

  我們上面所講的「偽、私、放、奢」,針對的是整個國家的治理,但是實際上治國和治家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看如果一個家庭,夫妻都不講真話了,都虛偽、互不信任,同床異夢,這個家能夠幸福嗎?如果這個家的每一個人都是想著自己的私利,私心很重,這個家能夠和睦嗎?如果這個家沒有家規,從上到下都放縱、奢侈了,肯定會敗亡。所以,《群書治要》裡面的智慧是小大圓融,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統統用得上。所以我們走到哪裡,看一個家族,看一個團隊、企業、國家能否興盛,怎麼看?就從這四點看。如果一個家族、一個團隊、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彼此真誠相待,不是虛情假意、只做面子上的功夫,沒有私心,處處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又有嚴格的家規、規矩,不放縱自己的欲望,嚴格要求自己,生活節儉,不奢侈,這個家族、單位、團隊、企業、國家肯定興盛。

  在十八大之後,我們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反對「四風」,這四風是什麼內容?就是要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實際上這四風是用現代的語言詮釋了這四個字。我們看形式主義,那不就是虛偽、不真誠嗎?偽才會搞形式;官僚主義就是自私自利的集中體現,升官是為了發財、擺闊、耀武揚威,不是為了服務人民,而是讓人民服務於我;享樂主義那不就是放嗎?放縱自己的欲望,享受人生;奢靡之風那就是奢,奢侈浪費。所以和這四個字完全對應。

  下面我們看這句話接著分析了,『偽亂俗』,虛偽就會擾亂社會風氣。現在的社會風氣普遍是應付別人。我們看商場禮儀小姐的微笑,都是皮笑肉不笑,笑得讓人會生一身雞皮疙瘩。還有一些大會服務的禮儀小姐,看似彬彬有禮,舉止似乎文雅,但是中看不中用,為什麼?因為一問三不知,她也看不到別人真正的需要在哪裡。還有,孔老夫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她盡是給你講好聽話,目的是什麼?她不是想真正給你做好服務,而是想賺到你口袋裡的錢。這都變成虛偽的引導,不是盡本分,不是發自內心,而是想為了賺到錢應付應付。這整個社會的風氣都變成了見利忘義,乃至於假冒偽劣充斥,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對好人好事缺乏信心。

  像我有一個朋友,他到廬江湯池鎮去參觀之前,他說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無私利他的人,他認為那都是輿論宣傳的。到湯池一看,才能夠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真有一批人能夠做無私利他的事業,才被感動了。

  『私壞法』。自私就會破壞法令綱紀,這個「法」必須公正,古人常講「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才能夠貫徹法律。如果一有私心,和我關係好的人統統不需要守規矩了,這個社會的正義、法令就亂了。所以一個團隊要有團隊的規矩,而且這個規矩是領導者要先守,領導者不守,團隊的規矩整個就破壞了。像我們經常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問題誰首先應該承擔責任?領導者自己。如果領導者遇到問題都是推卸責任,那麼整個團隊也會是「各相責,天翻地覆」,遇到問題互相推卸責任。所以一個團隊的規矩會被破壞掉,往往是領導者自己沒有率先遵守。所以這裡就講到有偏私,就會破壞法令制度。

  在《史記.循吏列傳》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李離是晉文公手下的法官,他因為誤聽了證詞而殺了人,於是就把自己拘禁起來,以死謝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面的辦事人員有過失,這不是您的罪行。」結果李離怎麼說?李離說這一句話,對我們很有啟發,他說:「臣居官為長,不與吏讓位;受祿為多,不與下分利。今過聽殺人,傅其罪下吏,非所聞也。」這一句話,當領導者的要常常來提醒自己。他說:「我的官位很高,沒有讓位於下屬;接受的俸祿很多,也沒有與下屬分利。現在誤聽了證詞而殺了人,卻要怪罪下屬,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道理。」於是他就推辭了晉文公的赦免令。文公接著說:「既然您都自以為有罪,那我不也是有罪嗎?」李離說:「法官也要受法律的約束,判刑失誤就要受刑,判死罪失誤就要以死謝罪。您因為我能聽微決疑,所以才讓我做法官。但是現在我誤聽了證詞而殺錯了人,這是我的罪過,應當死。」於是他就不接受赦免,以劍自刎而死。由此可見,要秉公執法的人,首先要以法律約束自己,尤其是職位愈高,所負的責任也就愈大,也就愈應該率先垂範、承擔責任,「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李離的這個做法,確實是大公無私到了極處了。

  『放越軌』。放縱就會助長越軌的行為,人一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逾越禮教,逾越禮教雖然不是犯法,但是禮教一破壞,整個社會就會物欲橫流、人欲氾濫。所以古人把禮比作洪水的堤壩,認為洪水的堤壩沒有用而把它廢棄,必然導致洪水氾濫,傷害的人一定會很多;認為舊的禮沒有用而把它廢棄,一定會導致人欲橫流。所以古人制禮作樂都是防患於未然,因為他知道人的欲望一打開,就像洪水一樣,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像我們現在男女關係混亂、放縱欲望、過著頹廢的生活,怎麼扭轉?很難扭轉。所以禮教它是防微杜漸,是保護人的清淨心不受污染的高度智慧。但是我們後代子孫認識不到這一點,還批判禮教吃人,所以說這個話的人,都是造了很大的罪業。結果導致的就是,現在的年輕一代教育不好,行為完全失去了禮的規範。這就是「放越軌」。

  『奢敗制』。奢侈就會敗壞禮法制度。在古人那裡,什麼級別的官員就穿什麼樣的衣服、坐什麼樣的車,百姓看到了就知道恭敬,為什麼?因為你對國家有貢獻。所以古人說:「爵一,齒一,德一」。讓我們尊重有爵位的人,換一句話就是領導幹部;尊敬上了年紀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這是倡導一種尊賢、敬老、尊敬有德者的風氣。而我們現在社會,人只要有錢,我可以買別墅、買高級轎車,他覺得這樣可以顯示他的社會地位,只要有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這引導的是一種一切向錢看、唯利是圖,甚至是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風氣。所以古人治理社會他考慮得很深遠,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為了引導向善的社會風氣。

  譬如說《韓詩外傳》上就記載,說「古者必有命民」。什麼叫「命民」?就是古代的君主親自下詔封賞的平民百姓。為什麼要封賞他?下面說:「民有能敬長憐孤、取捨好讓、居事力者,命於其君。命然後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罰。」這句話是說,在平民百姓之中,有的能夠尊敬長輩、憐恤孤兒,在取捨上能夠推讓,做事盡心盡力的人,就會被他們的君主下詔命加以封賞。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古人的制度設計他都是順著人情去設計的。

  在《韓詩外傳》上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它說:「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這句話反映的是我們古聖先賢高度的治國智慧。也就是說,古人知道人都有七情五欲,這是正常的,那麼要順著人的情欲愛好來治理國家。人們都愛好什麼?人們愛好發財,喜歡當官,喜歡受人尊重,這是人之常情,治理國家就要順著這個人情去治理,人們才願意接受。

  怎麼樣才能夠發財?怎麼樣才能當官?怎麼樣才能受人尊重?古人說了,在《傅子》上有一句話說「爵非德不授」,這個爵位就是領導的位置,沒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這樣的制度一設計,人們會爭先培養自己的德行,因為你沒有德行,你就不能夠處在這個爵位上,不能夠得到這個領導的位置。下面一句話是「祿非功不與」,這個「祿」就是古代講的俸祿,用我們現在話來說就是工資、獎金,沒有功勞就不給予你工資、獎金。這樣的制度一實行,人們會爭先恐後地去建功立業,想對這個國家多做貢獻,因為你貢獻愈多,你的俸祿就愈豐厚。

  這句話也是出於同樣的道理。這個平民百姓雖然身分、地位很低,但是他有德行,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社會風氣的好轉都能夠起到引領的作用,給社會大眾做出了一個好的表率。你看他尊敬年長之人,憐恤孤兒,這可以培養、激發人們的仁慈之心。如果人人都有恭敬心、有同情心,社會風氣就自然會轉好。這樣的人他能夠給社會大眾做表率,對社會有這樣的貢獻,國君就會下詔給他封賞。

  「取捨好讓」,就是面對利益的時候,能夠謙讓為先、禮讓他人,這樣的人國家不能夠讓他吃虧。如果他是愈謙讓他就愈吃虧,那結果是什麼?人人都會去爭、都會去搶了。所以現在有一句話說:「不哭的孩子沒奶吃。」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結果會導致什麼樣?大家都會通過哭、通過鬧去獲得自己的利益了。現在上訪的人為什麼這麼多?因為你不上訪,就不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通過上訪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利益。這不是鼓勵人們紛紛去上訪嗎?所以人愈是推讓、愈是謙讓、愈是禮讓,就愈不能讓他吃虧,愈是要給他封賞,有了這樣的鼓勵,人們就愈願意謙讓。

  「居事力者」,就是做事很負責任、盡心盡力地要把事情做圓滿,這樣的人要給他封賞,這就是樹立榜樣,告訴大家,我們應該向什麼樣的人學習。

  「命然後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皆有罰」。「飾車駢馬」,就是兩馬並駕的一個車子,而這個車子還裝飾得很華麗。也就是說你有上述這些德行,受到君主的詔命,給以封賞,那你就可以乘坐裝飾得很華美的、兩匹馬並排拉的車子出行,這是給你特殊的榮譽。如果你沒有得到君主的詔命、封賞,你再有錢,你也不能夠隨便乘坐這樣的車子,乘了這樣的車子就會處罰。

  所以「故其民雖有餘財侈物,而無禮義功德,則無所用其餘財物」。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個人即使有多餘的錢財,但是他不講禮義,沒有對國家建功立業,沒有德行,他也沒有辦法使用他多餘的財物。

  我們看這個制度和我們現在的制度就大大地不同,我們現在的社會風氣都是向西方學習,一切向錢看,誰有錢就尊重誰,這都會促使人們想方設法地去謀取財利,甚至不擇手段。譬如說,不管這個車子是不是領導級別的車子,只要有錢你就可以買;只要有錢,你坐飛機就是頭等艙、商務艙。像我每次去機場的時候都很有感慨,經常聽到喇叭裡喊:「請頭等艙和商務艙的人先行登機。」這是一種號召,這就是鼓勵人們去追求財富而不是追求道德。如果我們改了,我們講:「請道德模範先行登機,請教師先行登機,請孕婦和老年人先行登機。」這是引導什麼?這是引導人們尊重有德行的人,尊師重道,讓我們尊老愛幼,這就是另一種引導了。

  所以古人設置制度都是培養人的德行,讓人們願意去做一個有德行的人,使有德行的人受到尊敬,而不是把財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事事都是金錢至上,以一個人的金錢多少來評價這個人的價值,那我們就是在引導見利忘義、笑貧不笑娼。所以我們社會為什麼食品安全問題這麼多?因為人們見利忘義,為了追求財富而不擇手段。所以我們說制度有問題,制度不完善,制度的問題根本在哪裡?制度問題的根本就是沒有設計一種合理的制度,來引導和鼓勵人們向善、培養德行,使有德行的人受到尊重、受到提拔、受到重用,這才是我們制度最應該考慮的地方。而古人的制度一設計,它對社會風氣的好轉就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後面還接著講,「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凌弱、眾不暴寡」。你看古人分析問題都是有連帶的因果關係,古人把它看得很清楚。因為人們把財利看得很輕,把仁義看得很重,就不會去爭奪財物;不爭奪財物,就不會出現以強凌弱、以眾欺寡的事情。這都是從制度的設計上培養起人們的向善好德之心。

  後面我們接著看,『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這四者不除,德政是沒有辦法施行的。為什麼?因為整個民心都在墮落,所以必須要趕緊推行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才能亡羊補牢、扭轉乾坤、力挽狂瀾。因為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俗亂則道荒』,風俗混亂了,道德就淪喪,道德一淪喪,即使天地也不能保全人的本性。因為什麼?因為墮落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經常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人經常接觸自然、親近自然,就能夠體會到自然的這種心胸,能夠感恩自然,自己的心胸也會開闊。

  結果現在怎麼樣?現在我們都住在都市叢林裡面。像在二OO三年的時候,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出來,看到這林立的高樓大廈,裡邊露出的點點燈光,突然想到人其實很可憐,就像住在鴿子籠裡一樣。結果住在這麼小的空間裡,還想著怎麼樣地爭名奪利,心胸愈來愈狹隘,迷失了善良的本性。現在的人欲望太強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這個心沒有辦法和天地萬物化育交感,不能夠感受到天地的這種無私的胸懷,也不能夠和天地萬物的化育相交感,所以「天地不能保其性」。

  『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禮法制度都破壞了,整個社會處於無序的狀態,即使是君王,也很難堅持守護這些法度。為什麼?因為積弊已久,要再扭轉就很不容易。就像我們現在國家習主席非常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難度很大。為什麼?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誤解,已經成為思惟定式了,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封建的、落後的、過時的,是糟粕,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階級利益,對被統治階級的精神鴉片。這種思惟方式已經形成,要扭轉過來談何容易?

  不過幸好還有像湯恩比先生和我們尊敬的師父上人這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認識的人在,能夠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所在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特別是我們的師父上人,還曾經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在湯池做和諧示範鎮,現在在澳洲的圖文巴又做多元文化的和諧示範市。這些榜樣的出現,才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生起了信心。

  『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常規被超越了,禮義教化也會消亡,縱使聖人來了,也很難維護正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現代社會,可以利用網路、電視這些高科技,天天講述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相信也不出三、五年的時間,社會還是可以恢復正常。重要的就是看我們是不是對傳統文化有信心,是不是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來推行傳統文化。

  『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沒有禮法的約束,欲望就會橫行,而沒有任何顧忌。雖然國家土地遼闊,也沒有辦法滿足你的欲望和消費。我們讀到這裡,又想到了美國,你看美國過著很奢侈的生活,很會花錢、很會消費。它的國家很大,土地很遼闊,可是現在是全世界欠債最多的國家,而且他們的錢已經花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子孫,透支了。老祖宗其實早都提醒我們了。所以美國人特別需要學習《群書治要》,了解這些道理。

  『是謂四患』,這是「四患」。這四個禍患去除了,還要「崇五政」。哪「五政」?『興農桑以養其生』,提倡農業生產,讓人們衣食無缺,好好生養百姓。『審好惡以正其俗』,這個「審」就是明察,要明察人們的喜好和厭惡,然後「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人民都喜歡什麼?喜歡「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人民的喜好和厭惡,它一定是和道相應的。通過明察人民的喜好和厭惡,來糾正整個社會的風氣。『宣文教以章其化』,這個「文」就是文字、文章、禮樂、曲調等等。特別是我們師父上人,現在特別提倡學習漢字、學習文言文,提倡祭祖、祭孔,這都是「宣文教」。「以章其化」就是彰顯整個國家實施教化的決心和政策。『立武備以秉其威』,建立軍備來確保國家的威嚴不被踐踏。古人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有了軍備,別的國家才不敢輕舉妄動。『明賞罰以統其法』,嚴明獎賞和懲罰來統理國家的法律。什麼該賞、什麼該罰,不能夠僅憑個人的好惡,要做到有法可依。所以我們國家現在也強調依法治國,就是要嚴明賞罰的標準,還有它的原理原則。『是謂五政』,這就是最重要的五種政治措施。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