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答謗佛者二三問(白話文)

  思魯:「父親,您之前將世人對佛教的批評歸納為五類,孩兒對其中『行善、作惡得不到及時報應』的問題苦苦思索,不得其解,還望父親能為孩兒解說的詳盡一些。」

  

  顔之推:「思魯,你要知道,人們行善或作惡所感得的果報,就像我們的影子跟隨著我們的身體一樣,就像聲音的迴響一樣,感應是非常快速的。我親耳聽到、親眼看到這樣的事情有很多,有的人因為真誠心不夠深厚,善惡的因緣未能及時感應,在時間上可能會遲緩一些,但最終都會得到果報。善惡的行為,是禍福的根源。九流百家,都認同這種說法,為什麽只批評佛經是虛妄的呢?

  如項橐(tuó)、顔回的短命夭折;伯夷、原憲的挨餓受凍;盜跖(zhí)、莊蹻(qiāo)的福壽雙全;齊景公、桓(huán)魋(tuí)的富有強橫。若能了解到這些人前生的所作所爲,知道他們後世的果報,就能說得通了。如果因為行善而偶然遭逢禍事,為惡而碰巧得到善報,就心生怨恨,認為因果報應是一種欺騙詭詐的說法;也就等於認爲堯、舜所說的話是虛假的,周公、孔子是不誠實的。那麼,讓我們安身立命的誠信,又將以什麼作為依據呢?

  

  思魯:「父親,孩兒明白了。就像一顆種子在土壤中,要有陽光雨露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而人們所作的善惡,也要遇到緣才能感得果報,所以不能立即顯現。況且佛說因果通三世,又怎能將目光局限於短短的一生而妄加懷疑呢?

  父親,請問對於『僧侶破戒就是不應當的』這種看法,該如何看待呢?」

  顔之推:「自開天闢地以來,本就是不善的人多而善良的人少,又有什麼理由來責求所有的僧侶都要精純高潔,不犯戒呢?為何看到高僧大德高潔的行為,放在一邊不提;反而看到普通的僧侶稍有犯戒的行為,就批評詆毀呢?況且學習的人不勤奮,這豈是教學的人的過錯呢?一般的僧侶學習佛經戒律,與世人學習《詩經》、三禮有什麼不同?如果用《詩經》、三禮中的教化標準,來裁度朝廷中的士人,幾乎沒有人的行為是完美無缺的;用佛經戒律的禁忌,來裁量出家僧侶的行為,為何卻要偏偏責求他們絲毫沒有犯戒律呢?

  況且,行為有缺失的大臣,仍能求取祿位,那沒有完全遵守禁律的僧侶,為什麼不可以享有世人的供養呢?

  他們一穿上袈裟,便是僧寶,走到哪裡,都能給人種下佛的善根。他們一年中要做的,無非是持戒、講經、誦經、修行,祈求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與一般人相比,就不止山高海深的差距了吧!」

  

  思魯:「是啊,父親,學習經律的人不精勤,並不是經律本身的錯誤,況且佛門中也有諸多德高行深的僧人,怎能因少數犯戒的僧侶而將佛法全盤否定呢?

  父親,還有些人認為,出家人影響國家的賦稅徭役,又不能創造實際的價值,是有損於國家的,如果人們都出家了怎麼辦?對於這種看法,又應該如何看待呢?」

  顔之推:「思魯,信仰佛教有很多途徑,出家為僧、尼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罷了。假如能夠心存忠孝,以仁惠為根本,像須達、流水二位長者一樣,不一定非要把頭發、鬍子剃掉;又哪裡需要把所有的田地都用來建寶塔修寺廟,讓全部的百姓都出家為僧、尼呢?這都是由於施政者不能作出適當的節制,以致讓那些非法的寺廟,妨礙了人民的耕種,沒有正業的僧俗,使國家的賦稅空虛,這並不是佛經教義原有的宗旨。

  再進一步說:求道的人,是為自身作打算;愛惜經費的人,是為國家來考慮。要知道身計、國謀,是無法兩全的。忠臣為國家、君主犧牲而無法奉養雙親,孝子為了安養父母而無法顧及到國家,他們的行為都各有自己的考量。

  有學養的大儒,有的不願屈事王侯而堅守其高尚的志節;喜歡歸隱的人,不惜辭讓王侯將相的職位而隱居山林。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以僅僅考量他賦稅勞役的多少,就認為他是罪人呢?假如能夠教化所有的百姓,全部到佛寺中來,進入極樂世界,就會有不用耕種而自然生產的稻米,無窮無盡的寶藏,就不用求取種田養蠶的微小利益了。」

  

  思魯:「父親,聽了您的解答,孩兒明白了。學佛不是非要出家不可,若能常存真誠、仁愛、慈悲之心,於紅塵中亦可修清淨梵行;身計、國謀難兩全,只是人各有志而已。

  父親,孩兒還想請教您:對於認為『怎可讓現世的甲辛苦,而使後世的乙享樂』這種看法,又應當如何解答呢?」

  顔之推:「人的肉體雖然是死了,但靈魂仍然是存在的。人活在世上,對於身後的事情,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關聯,但是等到死了以後,就和生前的身軀一樣,好像仍與家人老少朝夕相處。世間有的靈魂,能在人的夢中示現,祈求福祐的事例,也不算少了。今人對遭逢貧窮、鄙賤、疾病、痛苦,沒有不怨恨自己前世不修德業的;以此說來,怎麼可以不預先為來生修一個安樂之地呢?

  人有了子孫之後,子孫也只是天地間的一個百姓而已,與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人們對子孫後代尚且加以愛護,並遺留基業給他們,何況是自己的靈魂,難道頓時就能把他拋棄不管了嗎?一般人的眼睛都被蒙蔽,看不見未來,所以才說前世與今生不是一體;假如能具有如來的佛眼,看到剎那間連續起滅的現象,生生世世不間斷,怎麽可以不畏懼呢?

  再說,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居處於世,最可貴的就是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歸於禮義,匡濟時勢,惠利人群。治家的人希望一家幸福,治國的人希望一國良善,男僕、女奴、官吏、人民,與他們自身又有什麼關係,而值得替他們勤苦修德呢?這也就是唐堯、虞舜、周公、孔子心繫天下,不獨自享受歡樂的原因了。

  一個人修道,能濟助多少百姓使他們度過生死之海?又能免脫幾個人的罪過?希望你們能作周密的思考!你們假如有顧及世俗的打算,想建立家業,那就不能捨棄妻子,什麼都不管不顧地出家;但也要兼顧修習戒律善行,注意誦讀經典,以此作為來世通往極樂世界的資糧。人生短暫可貴,你們千萬不可虛度啊!」

  

  思魯:「父親,孩兒明白了。人的靈魂是常存不滅的,因此才有生生世世的輪迴流轉。唯有行善積德修梵行,才可度生死海,到達極樂世界。感謝父親的耐心教誨與警誡,糾正了世俗的偏見,讓孩兒心中對佛法教義的信心益加堅定,孩兒定會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