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釋迦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系列專題講座之三)——彌陀本願海 釋迦來宣說  劉素雲老師  2022/6/6  六和小院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的分享交流,是這次專題講座的第三講。分享交流的題目是:「彌陀本願海,釋迦來宣說。」在這個題目裡,重點和同修們交流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

這個問題再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幹什麼來了?

這個問題,用一句話就回答了,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就是為了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這句話雖然言簡,但卻意賅。話雖然簡單,但意義無限深遠。為什麼這麼說呢?

生死問題是人生第一大事,釋迦牟尼佛之前,無人提及、更無人能夠解決生死問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吧。眾生在無量劫又無量劫裡在六道裡苦苦輪迴,無人救度。

在無央數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世間自在王佛。這尊佛圓具三德,即: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從哪裡能看出世間自在王佛圓具三德呢?從他的名字就體現出來了。

「世間」:有智慧,才能通達世間,這是般若德;

「自在」:沒有煩惱的束縛,自在就得到解脫,這是解脫德;

「王」:王代表法身德,表從法身流現一切。

世間自在王佛,在世教授四十二劫,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這尊佛住世時間很長,住了四十二劫。當時在他座下聽法的有一位大國王,名字叫做世饒王(這個世饒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聽佛講法頓然心開,也就是頓開圓解。這是學教人的重大突破,這個突破已經超越了文字的實義。由於開解,自然歡喜。開悟之後立刻發心,這個發心是無上菩提心。

世饒王聞佛說法,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發心作佛。他捨棄了國王的王位,出家做了沙門,號曰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換句話說,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的因地,成佛是阿彌陀佛的果地。

法藏比丘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他的修行和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修行都是從小乘到大乘,從權教到實教,而法藏比丘直接修大乘,而且是直趨一乘。什麼是一乘?一乘是直接成佛的方法,不用經過阿羅漢、辟支佛,直接成佛了。通俗點說,就是跳級了。

法藏比丘出家之前是一個國王,因治國有方,國富民強,深受人民愛戴,人民送給他「世饒王」的美稱。

世饒王過去生中就是一個修行功夫很高的人,久遠劫他就成佛了。這一生示現國王身,是來表法度眾生的。就如經裡所說,應以國王身而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可見,世饒王不是普通人,他當國王時就已經成就了無上道,他是來為眾生表法的。

他給我們表什麼法?表放下之法。他把放下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把已經到手的王位放棄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捨棄了榮華富貴,放下了財色名利,放下了五欲六塵,放下了大名大利。世饒王給我們示現的是放下才能成就無上道。

法藏比丘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有何為證?《無量壽經》裡有曰:「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這四句話是盛讚法藏比丘出家後的修行之德。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四句話:

高才勇哲:「高才」,就是才能過於常人;「勇」,心志廣大而又堅強叫做「勇」,具體點說,「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總之,一切都不能使之動搖,這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這才叫做「勇」;「哲」,心明稱哲,自心明顯叫做「哲」。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見自本心。

與世超異:這是稱讚法藏比丘的大德。法藏比丘的大德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此德孤出」。怎樣理解這四個字?重點是這個「孤」字。從字面上看,孤是孤單、孤獨。此德孤出,要理解這個「孤出」的含義是什麼。我們找兩個對比,「孤出」就比較好理解了。

我們先用禪宗臨濟禪師的「孤明歷歷」來比較一下,臨濟說「孤明」,《淨影》說「孤出」,「出」是顯出、顯明,所以「明」即是「出」,「出」即是「明」,無二無別。「孤出」不正是「孤明」嗎?再看這個「孤」字,禪宗對這個「孤」的解釋是「不與萬法為侶」,就是說不與任何一法做侶伴,沒有任何侶伴,活畫出了「孤」的含義。而淨土法門不正是「不與萬法為侶」嗎?淨土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難信易行之法,也叫門餘大道。這一法門是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與其為侶的。

再看百丈禪師的論述。百丈禪師說了八個字:「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八個字是證悟的境界。這裡的「靈光獨耀」正與「孤明」、「孤出」是同一鼻孔出氣。「孤」是無所住,「明」是生其心,無所住則離妄緣,離妄緣則真心顯現。百丈禪師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正是「孤明」、「孤出」的妙義。

《淨影》說「此德孤出」,臨濟禪師說「孤明歷歷」,百丈禪師說的「靈光獨耀」,真是佛佛道同啊!了不起的祖師大德!我們從這個對比中,可以了解和體悟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了解和體悟出法藏比丘「與世超異」的原因。正是這個妙德,成就了法藏比丘的菩薩道,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

信解明記:「信」是相信和接受;「解」是了解和開解;「明記」是記憶得很分明、很準確。這是說法藏比丘後天的勤學。他既有先天的稟賦,又有後天的用功勤學,所以他的成就很殊勝。稟賦和勤學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悉皆第一」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法藏比丘信解的能力至高無上,沒有人能比得了的;另一種解釋是,法藏所解都合於第一義諦。符合圓人說法,法法皆圓,沒有一法不是圓頓之法,無人能及。

我們上面說的就是要告訴同修們,法藏比丘因為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他既有先天的稟賦,更有後天的勤苦修學,所以才有了超乎常人的成就,他成就了無比殊勝的西方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用五劫時間,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所一流的佛教大學,可是沒有人知道啊,這就需要有人把這所學校介紹給大家,誰來介紹呢?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從哪裡來?從兜率內院來。兜率內院是什麼地方?是「補處佛」住的地方。就比如彌勒菩薩,現在就是「補處佛」,住在兜率內院,他將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就像現在的彌勒菩薩一樣,三千年前,是住在兜率內院的「補處佛」。他的前身是「聖善慧菩薩」,在兜率內院為諸天說法。他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下生到古印度示現成佛了。

我們這裡所說的成佛機緣成熟了,這個機緣成熟是指何而言呢?我們大家回憶一下,在第一集裡,我們講了悉達多太子降生的五個緣,即:眾生緣;生時緣;地點緣;國家緣;父母緣。這五個緣是缺一不可的。除了這五種緣,還有兩種緣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如果沒有這兩種緣的成熟,釋迦牟尼佛不會在三千年前示現成佛。

那麼,這兩種緣又是什麼呢?

一是眾生信、願、行具足了,成佛的機緣成熟了;

二是宣講《無量壽經》的時機成熟了,佛可以宣講這個暢佛本懷的無上大法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是在印度而不是在中國示現成佛?想必這也是同修們比較關注的問題。在這裡簡要解答: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在印度示現成佛,是因為古印度在世界上是科技大國、宗教大國。僅就宗教而言,就有九十六個教派,他們的修鍊成果遠高於世界其他各國,包括中國。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而不是在中國。

下面,我們講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也是對第一個問題的補充和完善。

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他的使命是什麼?通俗點說,他來娑婆世界幹什麼來了?

我們用一句話來回答: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這個答案看似簡單,仔細品味一下,絕非簡單。同修們想一想,什麼事大?可能大家會異口同聲的回答:生死事大!誰能解決生死問題?唯有佛陀,除佛陀之外,沒有第二個人能解決生死問題,連菩薩都解決不了。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兩年前有人問我,我會這樣回答: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回答對不對?對,沒有錯。有沒有欠缺?有欠缺。欠缺在哪裡?不究竟、不圓滿。為什麼這麼說呢?離苦得樂程度不同,有低層次的,有高層次的,有究竟圓滿的。什麼是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究竟苦是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是離究竟苦;究竟樂是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得究竟樂。解決了生死問題,成佛了,就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就是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強調的,也是同修們一定要明瞭的問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示現成佛,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是他唯一要辦的事情,除這件事情之外,別無他事,請大家注意「唯一」一詞。這正是我們這次系列專題講座的總題目「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要表達的。這裡的「唯說」和前面的「唯一」所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就是「唯一要說的」,除了這個之外,沒有其他要說的。這個唯一要說的,就是彌陀本願海。

第三個問題:釋迦牟尼佛怎樣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

宣講暢佛本懷的彌陀本願海《無量壽經》,也就是用宣講《無量壽經》來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首先要了解《無量壽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為什麼這部經能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

關於《無量壽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我們在第一次、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專題講座中都已經講過。為什麼這一次還要講呢?一句話,這部經太重要了,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就靠這部經救度。跟同修們說一點我的感受吧:

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圓滿於二O二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到我寫這篇稿的時間二O二二年四月十六日,這中間是二百五十二天,我安坐下來,讓身心都安下來,把第二次複講的《無量壽經》的第一至一百集聽(看)完了六遍。越聽越愛聽,每聽一遍都有新意,都亮小燈泡。

如果是二、三年前,這話我未必敢說,我怕被人誤會,說我不謙虛,妳這不是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嗎。現在我敢說了,因為有三句話給我墊底呀。哪三句話呢?

講經者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威神之力慈悲加持;

聽經者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威神之力慈悲加持;

講經道場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威神之力慈悲加持。

記得在沒有這三句話之前,和同修們分享交流時,有幾句話我一直沒敢說,就是「《無量壽經》只有佛能講,連菩薩都不能講」。我知道,這話不是我說的,是高僧大德說的,但畢竟是我在複講啊。這話從我嘴裡說出來,別人會誤會的,妳這是自吹自擂妳自己是佛呀!我知道,我的這種擔心是夾雜著私心雜念的,不就是怕人誤解嗎,但是我當時就是這麼想的,實話實說嘛,我也是個凡夫啊!

你們記得嗎?「佛力加持不可思議」這句話我說過多少遍了?我說這話不是套話,不是官話,不是假話,是真話。有同修說妳那是謙虛。同修們,千萬別這麼想,千萬別這麼說,千萬別迷信我,我跟你們說的都是真話、實話。我前面說的那三句話,你們還不信嗎?我在這裡跟大家說,就是全世界的人都不信這三句話,我信!為什麼?因為我親身經歷了,我不能騙自己。

我為什麼說了上面這麼多話?就一個目的:告訴同修們這部《無量壽經》重要。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示現成佛,就是為了宣講《無量壽經》,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

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成佛機緣讓你遇到了,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這個機緣了。問問自己,你的生死問題今生能夠解決嗎?都什麼時候了,還在搞人我是非,今天看不上這個,明天看不上那個,天天牢騷滿腹,你想上哪道?

我的第二個感受是,又一次對阿難尊者生起了無限感恩之心,這種感恩之心是發自內心的,用語言難以表達出來的。

首先,我感恩阿難尊者的請法,他請出了這部解決眾生生死問題的《無量壽經》,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阿難請法,沒有這部《無量壽經》,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靠什麼得度?

大家都知道,眾生請法,佛應機說法;眾生不請法,佛無法可說。據我知道,只有一部經例外,那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是佛不請自說的。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佛不請自說呢?因為眾生不知道有極樂世界,不知道怎麼問啊,問不出來呀!沒那個境界嘛。所以佛只好不問自說了。

阿難尊者請法的功德有多大?《無量壽經》曰:

「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功德百千萬倍。

超過「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世尊讚歎阿難代眾生請法:「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能問出如此微妙之義的人,也是稀有難逢的,只有阿難這樣偉大的心,才能問出這樣殊勝微妙的問題。

如果沒有阿難尊者請法,如果沒有這部《無量壽經》,末法眾生靠什麼得度?六道輪迴何時出離?永無出頭之日啊!

我們衷心感恩阿難尊者的請法,並隨喜他請法的功德。

我的第三個感受是,夏蓮居老居士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門大德,他對於佛教、尤其是對於淨土宗的突出貢獻將永載史冊。我們大家知道,《無量壽經》一共有十二種譯本,流傳下來的有五種譯本。這五種譯本被塵封了一千多年,為什麼?沒有善本。是夏蓮居老居士掩關十載,為我們會集出了《無量壽經》的最善本。

我們衷心感恩夏蓮居老居士,永遠懷念這位了不起的佛門大德。

我的第四個感受是,二十二歲始開悟的黃念祖老居士,是禪、密、淨集於一身的、在佛門裡並不多見的一位大德,在他身上充滿了神奇色彩而又並不神祕。他開啟了以經註經的先河,抱病註大經,為留給後世作慈舟。他給後人留下了太多寶貴的東西。他對《無量壽經》的註解,可以說是天下第一註。我看他留下來的註述,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講得透徹。比如有關密宗的,我覺得黃念老講得一語破的,不學密的人也能看得懂,真不愧是一代宗師、大家、大德。可惜的是老人家的《無量壽經白話解》沒有完稿就走了,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我們要永遠懷念這位面帶笑容、講經說法時語言風趣、幽默的大德居士。

我的第五個感受是,上淨下空老法師是兩土導師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派到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使者,他是來代佛傳法的。傳什麼法?傳《無量壽經》這個暢佛本懷的無上大法。事實已經見證了這一點。《無量壽經》老法師已經宣講了十五遍,這在當今的佛教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了。

二O一四年,我去香港看師父,湊巧正趕上師父過生日,就是那一次,我說上淨下空老法師是當代一位可遇不可求的聖僧,這一句話,沒有經過大腦思惟,是脫口而出的。那天,我不知道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會安排我講話,我是臨時即興講話,沒有講話稿。「聖僧」就是在那種情況下說出來的。一晃八年時間過去了,回想當年,那個場面仍然歷歷在目,多麼溫馨、美好的時刻,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中。老人家永遠是我人生路上的老師,永遠是我學佛路上的導師。不管老人家的境遇多麼艱難,他永遠是我心中的聖僧。那首「學習恩師好榜樣,感謝恩師教化我」,就是表達我的心聲。

我的第六個感受是,上淨下空老法師給我們推薦了兩位作證轉的好榜樣,一位是出家眾代表上海下賢老和尚;一個是在家眾代表劉素青老居士。這是一位聖僧的高瞻遠矚,我們這些凡夫踮起腳來也企望不及,我們沒有那個境界呀。老法師倡導我們向上海下賢老和尚學習,向劉素青老菩薩學習,如今十個年頭過去了,有多少人認真學了?有多少人學到真東西了?不能說沒有,但可以說寥寥無幾。

想當年,誹謗謾罵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看風使舵者有之,表裡不一者有之,不屑一顧者有之……,有人說,一個大字不識的老和尚、一個窩窩囊囊的老太太,有啥好學的?我們有眼無珠不識貨呀,我們缺少一雙慧眼吶!所以是:

十年時間空空過,

學佛一點沒收獲,

還有幾個十年吶?

什麼時候得解脫?

說說我自己的認識。老法師推薦的兩個作證轉的佛門榜樣,我都認真學了。老和尚的光碟我看了兩千多遍,老菩薩的光碟我看了若干遍,隨時在看。看是看了,但對兩位佛門榜樣的認識高度不夠,眼光短淺,格局不大。舉個例子說明:

二O一八年,我第一次複講《無量壽經》,于世傑做的片頭小樣上面有五個人,有我姐姐。世傑拿給我看,我告訴他:把我姐拿掉。世傑問我為什麼?我說因為她是我姐。雖然世傑不太甘心情願,但我堅持,他還是照我的意思辦了。我之所以說格局小,就是這個。

二O一九年,我講《無量壽經》專題講座,那個片頭上本來也是沒打算把我姐放上,是老法師親自為《喜送姐姐回家》那本書寫了個「序」。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給我發過來了。在那個「序」裡,老法師對劉素青老菩薩的評價之高讓我感到震驚,有這樣幾段話:

「歲次戊戌孟冬,余旅居巴黎,偕眾共學《喜送姐姐回家》系列光碟,深為感動。此乃余有生以來,學佛最極真實之收穫。」

「此為極樂菩薩來娑婆世界之表演示現,救度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

「劉老居士表法證明,淨土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究竟圓滿之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一生成佛之第一法門!我等幸遇此法,實為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何不寶諸!」

以上是上淨下空老法師,給予劉素青老菩薩的極高評價。看到這個評價後,世傑建議我,這次的片頭上應該把劉素青老菩薩加上,這樣,五位大菩薩組團來表法就圓滿了。夏蓮居老居士會大經、黃念祖老居士註大經、上淨下空老法師弘大經、上海下賢老和尚、劉素青老菩薩為大經作證轉。一個出家眾代表,一個在家眾代表。我同意了世傑的建議,所以,在《無量壽經》專題講座和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的片頭上五位大菩薩同時出現了。

對於我姐姐的往生,我知道她不一般,層次很高,但我的認識高度和老法師的極高評價是沒法比的。可能是我心裡有個框框吧,她是我姐,別多說。我這麼低調,還引起了軒然大波,被捲上了風口浪尖,當了好幾年「騙子」。有人勸我:「別淨說大實話,要學會自我保護。」這個善意的勸說我接受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隻字不提我姐往生的事。

直到二O一八年,我去香港,師父跟我說:「把妳姐姐往生的事再跟大家說一說」。我說:「師父呀,軒然大波剛剛平息,咱就別說了,一說又得很長時間不消停。」師父說:「為了子孫後代,得說呀!錄個影,留存下來,現在不公開,二十年以後會有用的。」就是那一次,我在香港只住了一個整天,協會安排我講了兩個小時,專題講我姐姐往生。

回想起這件事情,我很慚愧,也很自責,對不起師父。我這不是自私嗎?為了自保,該說的話也不說了,這不是我的性格呀!

學習兩位表演作證轉的大菩薩,要落實在行動上。同樣是上寶山尋寶,為什麼有人滿載而歸?為什麼有人空手而回?想想看,你是哪一個?

就說六和小院吧,有多少同修朝思暮想要來小院,可是因為條件有限,一時來不了,又受一些條件的限制,和同修們的交流、分享、溝通暫時還不太順暢。不管怎樣,我們都要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入住小院一年零九個月了,我們安排一撥又一撥的同修來小院,一直沒停止過,我們盡力了。我稍感遺憾的是,有的人不知道珍惜,空手而來,空手而歸,太可惜了。六和小院是幫助根熟眾生回家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我的第七個感受是,提高了對五位大菩薩組團來表法的認識。

我認真回憶,「五位大菩薩組團來表法」這句話我是什麼時候說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二O一四年我去香港說的,「蓮念淨海青,組團弘大經」。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話不是我用思惟想出來的,如果我說是佛菩薩點化的,你信嗎?

還有,片頭對五位菩薩每人用四句話的概括,這也不是我用思惟想出來的。現在我都清楚的記得,寫的時候那個順吶,法喜充滿,一氣呵成。大家每次聽經,你們注意這個片頭了嗎?今天,我們不妨重溫一下,看看有什麼新的感受!

夏蓮居老居士——會大經 憫群生

歷經十載 會大經第一善本

圓融無礙 化眾生回歸淨土

黃念祖老居士——註大經 傳佛燈 

佛門龍象  二十二歲始開悟

抱病註經 傳後世苦海慈舟

上淨下空老法師——演妙法 度群萌

獨一無二 講經教學六十載

悲心可鑒 弘傳正法覺有情

上海下賢老和尚——為大經 作證轉

幹活念佛 九十二年不拐彎

平凡一生 表淨土非凡大法

劉素青老居士——發宏願 作證轉

大慈大悲 慈悲喜捨皆無量

平淡無奇 石破天驚九千年

重溫五位老菩薩的行持,我的新感受是,我們學菩薩沒學像,為什麼?因為我們嘴皮上的功夫有,但沒有篤行上的功夫,我們的所謂功夫是花拳繡腿,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一動真格的就露餡了。和自己對對號,你學菩薩學像了嗎?

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

菩薩無念,以眾生之念為念;

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

菩薩於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之道,微妙難思。這種境界,哪裡是我們世智凡情所能測度的!

以愛示眾,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德服眾。這是佛陀的偉大之處,只要你肯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偉大的佛陀!

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