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助母往生解人難,勤修觀想開悟門

  清朝有一位范元禮居士,字用和,是浙江錢塘人。他自小學習儒家思想,踏實穩重、淳樸敦厚,對父母非常孝順。

  有一次父親生病,范居士就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下來做藥引煮給父親吃,很快,父親的病就痊癒了。

  不久,母親餘氏也生病了,范居士又用同樣的方法為母親治病。

  後來,范居士經歷了父母、妻子相繼去世的打擊,時值壯年的他,經過一次次的生離死別,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短暫與世事無常。

  因此,范居士便放下世間所有的凡塵俗事,跟隨一位道人修習長生之術。經過十多年,他把長生的秘訣修煉得非常純熟,在運用中也有明顯的效果。

  後來,范居士閱讀了雲棲蓮池大師的著書而有所省悟,於是就去雲棲寺受了五戒,一心修習佛法,持戒精嚴,不再穿戴動物皮毛和蠶絲製成的衣服。

  除此之外,范居士還完全放棄了之前所學的長生術,專門修習淨土法門。對於「觀想」一法,范居士尤其深入精研,反覆修練。

  范居士的母親在去世前,進入彌留狀態而精神恍惚、頭腦昏亂,范居士就勸母親專心觀想觀世音菩薩,母親聽了他的話,真誠地開始觀想。

  有一天,范居士的母親忽然告訴他:「我看見菩薩來接引我了,我即將要到莊嚴清淨、美妙歡樂的佛國淨土去了。」

  說完之後,母親就安詳地往生了,從此范居士更加深信觀想的功德。

  范居士很喜歡幫助別人,願意無私為他們奉獻自己的財物,還時常做放生和救濟窮人等善事,處事待人接物都十分謹慎周全,從不抱怨辛苦、勞累。

  每次遇到貧困的僧人或居士,范居士就拿出自己的錢財來供養他們,保障他們的生活所需。久而久之,他因扶危濟困而賢名遠播。

  清宣宗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夏天,范居士在城南的大洞閣閉關,在那裡專注念佛,把一百天定為一期。

  有一天,他正在安坐冥想時,年輕時學過的長生功法忽然開始顯現,范居士頓時感覺到天地之間合成一股強烈的氣流,自虛空中源源不斷地向他奔湧而來。

  這股氣流從他的口鼻貫入體內,直到丹田,與他自身的元氣相融匯聚,這時,他感到自己進入了一種無比美妙的境界,身心輕安,這種感覺無以言表。

  過了一會兒,只見一些嬰兒,從范居士的頭頂游動而出,他們只有幾寸高,從范居士的面前飄過,停留了一會之後,仍然從他的頭頂返回體內。

  從此以後,每當范居士進入清淨之極、沒有一絲妄念的狀態時,這種現象就會出現。

  剛開始范居士非常欣喜,隨即忽然轉念一想:「這不就是《楞嚴經》所說的五十種陰魔嗎?如果把它當作奇妙獨特的境界,就會受到種種妄念群邪的困擾。況且念佛的人,一生只有往生西方淨土這一個願望,如果極樂世界的聖境沒有顯現出來,那麼出現這種境界又有什麼用呢?」

  於是,范居士下定決心,以後再進行觀想的時候,時刻保持警覺,心存正念,這種景象就不再出現了。

  從此,他更加領悟佛門中常說的「一切唯心造」的宗旨,而對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的教誡,深信不疑並依教奉行。還常常對別人說:

  「這就是我今生修行路上最凶險的一道關口,一旦失去警覺,所有鬆懈,沉迷其中,就會墮入旁門左道。由此可知,學佛修行是一件多麼謹慎的事情啊!」

  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夏天,范居士在清泰門外的寂照寺靜養,當地有位姓沈的盲人老婦,喜歡念佛,卻被兒媳阻撓,范居士聽到這件事情之後,說:

  「這種事是有辦法解決的,她只是家境貧寒罷了,如果我們捐贈一些錢財、糧食幫助她們,她的兒媳肯定就沒有理由再去阻止她念佛了。」

  為此,范居士特意進城,為她們籌集到了數月的糧食,盲人老婦拿完了自己所需的糧食,剩下多餘的部分,都拿給了她的兒媳。

  她的兒媳很高興,不再阻止她念佛了。范居士又為沈老太太講述念佛的好處,並教導她要懺悔業障、發願往生淨土。

  幾個月之後,沈老太太的鄰居來告訴范居士說:「那位一心念佛的盲人老太太,已經往生西方淨土了!」

  范居士詢問原因,鄰居說:「自從老太太得到您捐贈的糧食之後,她就一心精進念佛,真誠地懺悔發願。直到某月,她竟提前知道了往生的具體時間,並告訴了她的兒媳。

  等到預知的時間一到,她自己就沐浴更衣,雙手合掌,坐在床上安然往生了,並且留下遺言說要謝謝范公。

  但現在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眼看著老太太的遺體馬上就要下葬了,她家卻還沒有錢買棺材,兒媳為了籌錢,打算賣掉自己的女兒……哎!」

  聽了鄰居的話,范居士立刻向一些親近的朋友們籌錢,籌得了一筆喪葬費,交給沈老太太的鄰居,叫她趕緊給沈家兒媳拿過去。

  十天後,范居士前往沈老太太的家裡拜訪,剛到門口就看見一位手拿念珠、口中喃喃稱念佛號的女子,正是沈老太太的兒媳。她一見到范居士,就趕緊上前歡喜地迎接並一再表示感謝。

  范居士剛坐下,周圍的鄰居也成群結隊地來到了沈家,爭著想要見范居士一面,進屋之後又爭先恐後地講述著沈老太太往生的奇事,具體細節和之前那位鄰居所描述的完全一樣。

  隨後,又有人指著一個小女孩說:「這就是那位承蒙您慷慨解囊,而免受賣身漂泊之苦的小女孩。」

  范居士問:「已將老人家妥善安葬了嗎?」

  大家說:「自從將老太太安葬後,我們都在議論,人家城裡人范先生,都肯不辭辛苦遠道而來為我們村裡做善事,我們作為鄰居,怎麼可以視而不見呢?於是大家湊錢又買了一塊地,將沈老太太的兒子久停未葬的棺材也在同一天安葬了。」

  見到一切圓滿,范居士便欣然地回家了。

  那年冬天,范居士總是一再叮囑所做的善事要盡快完成。

  第二年正月,范居士依次拜訪了所有的同參道友,並懇切的與他們交流討論,好像他即將要遠行一樣。後來,他的兒子要出遠門去松江辦事,范居士對兒子說:

  「你出門在外,要認真做事,我年事已高,假如發生了什麼事,千萬不要為我擔心,更不要固執任性,慌張倉促地放下正事趕回來,辜負別人的委託和信任。」

  他的兒子點頭答應,也沒多想,認為這只不過是老人的憂慮之言。

  正月二十四這一天,范居士一大早就起來,告訴家人說:「今天我感覺自己的呼吸格外急促,似乎要發生什麼事情。」

  然後就像平常一樣喝粥,喝完之後,又到鄰居家轉悠了片刻,回到家後,就在客廳中端身正坐,稱念佛號。侄子輩中有人向他探問是否要通知他的兒子,范居士擺了擺手,示意不必這時通知。

  到了中午,范居士的氣息漸漸微弱下來,接著就安祥地往生了。

  直到第二天傍晚入棺時,范居士的頭頂還是溫熱的。那一年是道光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年),范居士六十三歲。

  

  【原文】

  范元禮。字用和。錢塘人。幼習儒。履踐篤實。事親孝。父有疾。刲股和藥以進。遂霍然。母余氏病。復刲之而愈。迨父母沒。妻隨亡。時甫壯年。慨然卻塵緣。從養真家遊。經十餘年。頗著功效。後閱雲棲書。有省。遂於雲棲受五戒。壹志堅持。乃至獸毛蠶吐。不以著體。盡棄所習。專修淨土。於觀想一法。尤為精密。先是其母臨終時。彌留瞀亂。元禮勸以專心觀想觀世音。其母從之。一日忽謂曰。我見菩薩接引。將到勝妙處矣。言訖。安然而終。故元禮深信觀想之效。性慈善好施與。作放生恤貧等事。審慎周詳。不惜勞瘁。遇貧難僧眾。供養不缺。一時緇白。無不耳其名者。道光八年夏。掩關城南大洞閣。為百日念佛期。一日方靜息間。壯歲玄功忽現。覺天地之氣於虗空中。縷縷然。汩汩然。從口鼻貫入。直至丹田。與己之元氣和合。此時輕安之境。不可言喻。頃有嬰兒。長數寸。由頂門出。游漾於前。經時許。仍由頂門入。自此以後。每至靜極忘念之際。輒有嬰兒出入如前。初意甚喜。既轉念曰。此得非如楞嚴五十種陰魔之謂耶。若作奇特。將受羣邪。且念佛者志在西方。聖境不現。奚以此為。遂時時覺照。正念現前。嬰兒乃不復出。從此於唯心之旨。深有契悟。信行願力。愈加純摯。常語人曰。此乃生平第一險關。少不省覺。便墮旁門。以知修行不可不慎也。十一年夏。養靜於清泰門外寂照寺。其地有瞽目沈嫗。志念佛。而為媳所阻。元禮聞之曰。是可轉也。彼所患者貧耳。若助以資糧。自當無辭。遂入城。為募月米數斗。嫗取給外。有餘則逮其媳。乃歡然不阻。元禮復為演說念佛利益。并教以懺悔發願。閱數月。其鄰人來告曰。曩者念佛老嫗。生西去矣。問其由。具言自得供養後。如何精勤念佛。如何懺悔發願。至某月。預知去期。以告媳。及期。沐浴更衣。合掌坐逝。曾遺言致謝范公。唯尚無棺殮。媳將賣女營辦。奈何。元禮即謀諸善友。得殮資若干。交其鄰人持去。旬日後。元禮詣其家訪之。至則有手數珠。口喃喃持佛名者。其媳也。一見元禮。歡然迎謝。甫坐次。其鄰舍人麕至。爭欲識范公面。旋交口為述老嫗近事。一如向者鄰人之言。復指一幼女曰。此即蒙恩免賣者也。問嫗安柩在。則曰自棺殮後。鄰里共議。彼城中人。尚肯遠來作善。我等鄰舍。豈可坐視。遂集貲買地。并其子久停之棺。同日安葬矣。元禮欣然歸。是年冬。其所經紀善事。促了之。明年正月。法侶所。以次過從。殷殷敘談。若將遠別者。其子有松江之行。語之曰。汝出外。好自作務。吾年老。倘有變故。慎勿倉皇。遽拋正事。負人委任。其子領之。謂是老年人過慮語也。至二十四日。早起。謂家人曰。今日殊覺氣急。然又如常食粥。粥後。復詣鄰舍盤桓刻許。歸家。則就堂中端坐念佛。姪輩有問。搖手止之。至午。氣漸微。遂終。次日酉時入殮。其頂猶溫。年六十三。時在道光十二年。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