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白話文)

  顏之推:「愍楚,你過來,我們接著上一次的話題繼續。死生之事,無免至親。士人君子,喪則盡禮,唁盡情誼,內合乎孝悌,外無悖禮義。切記,切記!」

  愍楚:「是啊,父親。面對至親的離世,誰能不哀戚悲痛呢?《孝經》中說:『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孩兒想請教您,喪親之人悲痛時都是如何表達的呢?」

  顏之推:「愍楚,遭遇喪事,我們可以從哭泣的方式中判斷他們與亡者的親疏關係。《儀禮.喪服》所規定的喪服,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由重至輕,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孝服的人,哭起來竭盡氣力的呼喊,聲氣一發而盡;服齊衰孝服的人,哭起來還會留些氣力,換氣後再哭;服大功孝服的人,哭起來更可以轉折幾下且留有餘音;至於服小功、緦麻孝服的人,哭的時候只要表現出悲哀的樣子就可以了。這是哀痛從哭聲中所表現的方式。」

  

  愍楚:「父親,我明白了,原來喪服重哭泣的程度也重。那哭泣的方式是不是也有南北的差異呢?」

  顏之推:「是的愍楚,你要知道,哭泣的形式和程度,雖然根據喪服、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它是人對於親疏關係的自然流露,不是教條化的。《孝經.喪親章》說:「痛哭不留餘音。」這是說在哭的時候,有質重、文輕的不同聲音表現。就禮俗說,在痛哭的時候,夾帶著言語的訴說稱為號;這樣說來,即使在痛哭時也有用言辭表達的。

  江南喪親的人痛哭,時有哀痛訴說的言語;而黃河以北的人遭逢重喪,只是痛呼蒼天,服期服(喪服期滿一年)、大功、小功以下的人,就僅發出悲痛的聲音,這只能說是呼號,而不是哭泣。

  對已經喪親的人來說,在元旦的早晨以及冬至這一天,要是沒有父親,當叩拜母親、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姊的時候,難免都要哭泣;要是沒有母親,當叩拜父親、外祖父母、舅父、姨母、兄、姊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人之常情啊!

  

  愍楚:「父親,孩兒明白了,親疏不同,則心中哀痛淺深有別,所表現出來的哭泣方式也自然不同。可是父親,孩兒曾聽人說,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遭遇喪事,則不能哭泣,這是否合乎禮儀呢?」

  顏之推:「愍楚,這樣的說法是不合乎情理的。陰陽家說:『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所以不可以哭泣。』東漢王充在《論衡.辯崇篇》中說:『在辰日遭逢喪事不可以哭泣,如果哭泣就要再遭喪事。』可現在也沒有教誰說,如果在辰日有喪事,不問輕重,全家都要清靜,不敢發出哭泣的聲音,還要辭謝前來弔喪的人。

  道家的書也說:『在月末唱歌,初一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要剝奪他的壽命。』照此說法,假如喪家適逢初一、十五,心中又特別哀痛,難道寧願珍惜壽命而不敢哭泣嗎?真是使人無法理解。」

  

  愍楚:「父親所言極是,孝子喪親的哀痛,其悲戚之情,實為至真至孝的流露啊!」

  顏之推:「嗯,愍楚,你理解得很好。就連天子,也會以悲戚程度來評判喪親之人的孝心。在江南,朝臣喪亡,子孫的喪期已滿,初除喪服的時候,依禮要朝見皇帝及太子,在朝拜時都要哭泣,皇帝、太子也因為他的悲泣而感動得改變了容顏。但其中也不乏膚色潤澤,看不出有什麼哀感的,梁武帝對這種人就加以薄待,多被斥退。當裴政初除喪服,去拜見梁武帝時,形體削瘦憔悴,痛哭失聲,涕泗橫流,梁武帝目送他離去時說:『其父裴之禮的祭廟將永留世間,不會荒蕪了。』」

  

  愍楚:「是的父親。孝子之哭,聲當徹天,淚當徹泉,見聞者又怎能不為之動容呢?父親之前曾教誡孩兒有關稱名的避諱之禮,避諱也是為了防止觸動心中的悲痛之情。”

  顏之推:「是的愍楚。在古代,名是用來表示一個人本身,而字是用來表示一個人的德業操守,所以人去世後就不再稱他的名,而字則可以做為子孫的姓氏。孔子的學生記載事情的時候,都稱呼他們的老師為仲尼;呂后微賤時,也曾稱呼漢高祖的字為季;到了漢代,爰種稱呼他叔父的字為絲;王丹和侯霸的兒子談話時,稱呼霸為君房;而江南直到現在,是仍不避諱稱字的。可是黃河以北的讀書人完全不加辨別,連名也呼為字,字就一定呼為字了。

  如尚書王元景兄弟,都是號稱有名望的人,他們的父親名雲,字羅漢,父親去世後,名、字全都避諱不言。有名望的人尚且如此做,其他人的名、字俱諱,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愍楚:「父親,孩兒明白了。江南不避諱稱字,北地則名、字皆要避諱。那麼,如果是朋友不幸遭遇喪事,又有哪些需要遵循的禮俗呢?」

  顏之推:「在江南,凡是遭逢重喪,若是相互知己的朋友,又住在同一座城中,若是三日內不去喪家弔唁慰問的,就斷絕往來;以後就算是見面了也回避不打招呼,為的是埋怨對方不憐憫自己的不幸。如果因為有其他事故或道路遙遠不能親自前往,寫一封信表示哀悼就可以了;假如不寫信慰問,仍要絕交。而北方的習俗就不是如此。

  

  愍楚:「父親,沒想到南北的禮俗竟有這麼大的差異。除了您剛剛講到的這些,還有哪些禮俗是需要注意的呢?」

  顏之推:「愍楚,南北地區類似的不同習俗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人在冬至日或過年的時候,不到有喪事的人家去慰問。假如沒有給他們寫信,就在年節以後穿戴整齊到喪家去,表示慰問之意。但是北方人在冬至日、過年的時候,卻非常看重弔唁的禮儀;這樣的風俗,由於《禮書》中沒有明文記載,所以我並不贊同。

  南北方的差異不止於喪事。南方人在賓客來時,不出門迎接,只是用拱手禮來表示敬意,而並不作揖,送客的時候,也只是走下席罷了;而北方人迎客送客,都要送到門前,相見時則作揖表示敬意。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的行禮方法,我認為對客人迎送至門、相見作揖的做法是非常美善的。」

  

  愍楚:「父親,孩兒明白了。遇喪事,所作所為要合乎禮儀,根據親疏遠近,而有不同程度的悲戚。若是朋友遭逢喪事,則根據南北風俗的不同,應當親自前去弔唁或寄書信表示哀悼。感謝父親教誨,孩兒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