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孩子從夾菜開始-第17集

  最近常常聽到有人說「平等」一詞,父母跟孩子平等、老師跟學生平等……但這個詞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

  在人格上是應該平等的,我們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不是把孩子附屬在我們身上。然而,孩子還小,他的人生經驗、人生智慧與我們無法平等,我們需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因此,有了長幼尊卑,孩子對長輩才能生得起恭敬之心,才能虛心接受長輩的教導。

  飲食、坐走都是生活當中的必需,當孩子有長幼尊卑的觀念,他才知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當有好的食物,一定是讓長者先吃。

  我常聽爸爸講,在他小的時候,吃飯一定要等爺爺奶奶、等父親回來,為什麼?因為家庭的生計都是父親辛勞工作的成果,做子女的要尊敬、感恩父親的付出,所以要請父親先吃。

  我們還要教導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位子怎麼坐。主位一定是對著入門的方位,因為坐在主位那裡的人能掌控整個餐廳或這個空間的情況。所以主位要讓給長者坐,晚輩盡可能的坐在門口旁邊,常常有什麼事要處理或端菜,就可以幫忙。

  還要教導孩子,假如桌子有條紋,那個條紋一條一條的不能指著主位的人,這樣沒有禮貌。這麼細微的地方,孩子都能提得起恭敬心,他以後在辦大事的時候就能沉穩,從這些小地方增長孩子的善根相當重要。

  「或飲食」,我們也要學得通權達變。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都互相夾菜,還有夾給對面的,我們一夾過去,所有的人都很緊張,還要幫我們看衣服有沒有被菜弄髒了。其實,如果太遠不方便,只要心意到了就好。

  通權達變就是我們有這個心意,夾一點,之後每個人想吃什麼就自己夾,這樣就不會出現我們拼命給旁邊的人夾菜,結果這個菜對方又不喜歡吃,我們夾了對方又不得不吃的尷尬情況。假如我們是跟長輩坐,而這個長輩在吃飯的時候,還要忙著跟很多的朋友做溝通,這時我們就可以主動服務,幫長輩把菜夾好,因為他跟朋友在溝通,夾菜的時間都比較少。所以任何時候都要伺機而動,觀察時機。

  有一個小朋友,學了《弟子規》以後,一天他跟媽媽到朋友家裡,他母親站著在接電話,他就對母親說:「媽,您坐下來聽電話。」他媽媽說:「你趕快坐。」他接著又說:「媽,您坐吧。」他媽媽說:「叫你坐就坐,你怎麼都不聽?」他說:「媽,您沒坐,我不能坐。」學聖賢學問首先要老實,所以孩子這樣老實,很容易有成就,我們當長輩的要成就他這種心。所以當孩子讓我們坐、給我們夾菜,我們都要歡歡喜喜的接受。

  在坐電梯的時候,就不能讓孩子後走,因為孩子小,怕他們控制不好電梯門會造成危險。所以,這雖然是原則,但也要會變通才行。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個習慣啟發孩子的恭敬心,這個習慣也會幫助孩子往後事業的發展。

  當孩子處處都有進退之禮,我們交他辦事會很放心。所以主管帶下屬去赴宴,都是帶那些夾菜夾得好、倒水倒得好的人去。這都是從小養成的好習慣,長大了就有大用處。所以做家長的也要有這個態度,為下一代的未來鋪好路。這個禮儀雖然是生活裡的一個小細節,它最重要的是要長養孩子的恭敬心。所以真正的學問就在他的存心,處處為人著想,這才叫第一等學問。

  范仲淹給自己的大兒子取名范純仁,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給兒子取的名字叫純仁,期待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仁」是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這兩個人就是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待,自然而然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往這個方向努力。

  范純仁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有一次,范仲淹跟他講:「我這裡有五百斗的麥子,你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在途中,范純仁遇到了父親故友的父母去世了,沒錢安葬,生活狀況窘困。范純仁馬上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結果錢還不夠,他又把運麥子的船也賣掉,才湊夠錢送給這位長輩。

  范純仁處理完事之後,就回京城向父親匯報在途中遇到的情況,當他說到把五百斗麥子賣了,但是錢還不夠的時候,范仲淹就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范純仁說:「爸爸,我已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范家有仁厚之心,所以有大福。

  能長養學問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裡變?從心!比如說,孩子在讀《弟子規》中所教誨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些經文當中,他慢慢會去實踐。當孩子在實踐的時候,就會從外慢慢內化成他的存心,孩子這分恭敬心就會愈來愈紮實。恭敬心紮實,自然就會變化氣質。所以,當孩子讀經文而不去做的時候,效果就相當有限,所以學貴力行。

  假如我們現在拿到一顆很好吃的巧克力,第一個會想到要給誰吃?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提出這個問題,剛好有三個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說:「趕快吃下去」;後面兩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幾歲,她說:「留給孩子吃」;再後面一點,有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說:「先給父母吃」。

  三十幾歲,第一個念頭想自己;四十幾歲,想孩子,很多人肯定會慷慨激昂的說:「對!」您假如回到兩百年前,人家會覺得我們沒有智慧。因為當我們拿到好吃的東西是先給孩子,我們已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他會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我們已經在長養孩子的自私了。假如這塊巧克力是先拿給爺爺奶奶,孩子在旁邊看爺爺奶奶笑得這麼燦爛,他會很感動,這就是我們給孩子種了為人子的孝道。

  孩子要從夾菜開始學。小事情大學問,每個動作做出來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夾起菜來,馬上給父親:「爸,多吃一點。」我們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親在行孝道,他內心會很感動,因為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大學》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後順序對了,道才能建立起來。所以,我們菜夾對了,就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子之道。

  當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長輩,他的恭敬心就會落實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比如當孩子一看到菜,是先給長輩吃,他的德行就在這夾菜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