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如何規勸父母-第10集

  現在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中國文化說孝順,什麼都要順是不是愚孝?」事實上如果讀過《弟子規》就知道,親有過要諫使更。這個「順」的前提是父母給我們的提議、期許是正確的,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當父母提的不正確、做法也不正確,我們要順勢而為規勸他們,不要跟他們當面衝突。

  勸諫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勸諫是否得當,可以從以下四種態度來看:一、從存心看;二、從態度看;三、用對方法、時機;四、要很有耐性。

  其實這四種態度,在《弟子規》的教誨中都有提到。所以,「親有過,諫使更」是一片孝心,而態度就是「怡吾色,柔吾聲」。

  「親」這個字,我們將它的意義延伸開來,就是我們所有的親人、朋友,如果他們有過失,我們都有責任規勸。

  古時候有位讀書人,叫孫元覺,他們那個地區有個不好的風氣,當父母年老、生病了,就把他們背到山上去丟棄不管。孫元覺的爺爺生病了,他勸父親不要把爺爺背上山,可父親不聽,他就跟父親一起用竹簍子背著爺爺上了山。

  父親把爺爺放下以後,轉身就要回家,孫元覺就過去把竹簍子撿回來。父親對他說:「這個竹簍子不要拿了,放在這裡就好。」孫元覺對父親說:「不行,這個我要帶回去,以後等您老了,我再用它把您背上來。」他父親一聽,趕快把爺爺又背回去了。

  孫元覺善巧的規勸了他的父親。所以,我們也要常常觀機而行,用非常柔和的言語來規勸父母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