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全1集

  清明節,中國人祭墳掃墓、追思先人的傳統節日,也是凝聚親情、和睦族群的重要節日。

  

  五年前的清明節,為向族人頒發新修的家譜,家族在故鄉召開了一次隆重的「清明會」。那一天,散居各地的兩百多位族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懷著期盼激動的心情,齊聚在鄉村祖地。

  

  家譜是一個家族最重要的靈魂紐帶,它維繫的不僅是族人的親情血脈,更維繫著整個家族的精神命脈。我們這支家族在當地算是大姓,從入遷始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我們一直沒有自己的家譜。多年來,雖然族中一些前輩曾經嘗試修譜,但受種種條件限制,最終都半途而廢,讓人遺憾不已。

  

  近些年,因為各方面條件成熟,經族中有識之士倡議,修譜重新提上日程,並得到族人的廣泛支持,出錢出力,踴躍參與。當時一位已病入膏肓的族人,聽說家族要修家譜,他在臨終前幾日,特意叮囑上過大學的兒子:「你一定要配合族人把家譜修好!」

  

  經過兩年的艱辛努力,家譜終於修成付梓,多年的家族願望變成現實,所以在清明會這天,族人激動的心情自然溢於言表。

  

  頒譜之前,家族舉行了莊嚴肅穆的祭祖儀式。族人恭恭敬敬把珍藏多年的祖人牌(祖先神位)迎請出來,放在供桌上祭供。這塊像舊黑板一樣的祖人牌,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歷代先祖的名諱。它最早是祭供在族中祠堂裡,但因上世紀六十年代「破四舊」時祠堂被毀,一位族人悄悄把它藏在家中牛圈的夾層裡,才躲過被砸毀的厄運。

  

  如今這塊祖人牌成了家族最寶貴的文物,在清明會上,當它被族人迎請出來時,感覺好像祖先們都在看著子孫,為子孫的孝行高興。

  

  迎請祖人牌的是兩位年近花甲的族人,其中一位事後告訴我,當他抬著祖人牌從族人的行列後面走出來時,心底無比的感慨,眼淚差點就滑落下來。

  

  我能體會族人的心情,因為我也參與了家譜的編修,在那兩年的修譜過程中,隨著對傳統姓氏文化深入,越發體會到祖先對後世子孫的那種慈憐和愛護,那種希冀和期盼,真是難以言表。

  

  譬如編修家譜時,我追溯了本族姓氏的由來。我是陳姓子孫,我們的血緣鼻祖是上古時期的大舜。而通過對大舜身世的了解,我才發現,在我們的姓氏背後,原來潛藏著先人的良苦用心。

  

  舜自小生長在一個沒有溫情的家庭裡,父親、後母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整日想置他於死地。雖然受盡種種折磨,但舜沒有逃避、叛逆或報復,而是「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非」,時時反省自己、改過遷善,盡心盡力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最終憑藉赤子真心,喚醒了家人本具的良知,感化家人棄惡從善,和睦相處。

  

  舜處處以誠待人,所到之處都能感化他人,帶動民風向善。帝堯知曉後,通過對舜的種種考驗,認定舜是堪當大任之才,於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繼位後,以五倫五常教化世人,天下大治,國泰民安。

  

  舜逝世後,經夏商兩朝,至商末,紂王背棄先王聖道,荒淫無度,失信於民,世風日下,天下大亂。周武王順天意民意,起兵伐紂,建立周朝。為恢復聖道,周武王尋聖王之後追封,其中得大舜第三十四世孫媯滿封於陳國(今河南淮陽),以奉舜祀,彰舜明德,讓天下人都記取、學習舜的孝義精神。唯此,人才有人的樣子,家才有家的樣子,國才有國的樣子。

  

  媯滿後人從此以國號為姓,媯滿成為陳氏得姓始祖,尊為陳胡公。所以我們的姓氏裡,含藏著聖祖彪炳千秋的孝義精神,寄託著先人對子孫講孝守義的殷切期望。

  

  在修譜過程中,通過對家族世系的梳理,我還發現了潛藏在我名字中間的另一個「機密」。因為過去的一般人家,都是按照字派(字輩)來取名。在字派中,我的祖父是「忠」字輩,父親是「厚」字輩,我們這一代是「紹」字輩,下一代是「家」字輩,每代人的姓名中間,都有各自相應的字派。

  

  從小到大,我對於這些並不在意,而老輩人多不識字,也不明白其中道理,只要是字派的同音字,別人怎麼叫怎麼寫都行。而通過整理家譜,我找到了家族的字派,這才發現我們數代人的字派並不是孤立隨意的,它們串連起來其實是一句詩:「忠厚紹家聲,正德應奉立。」

  

  我這才明白:原來這個字派裡頭也含藏著老祖先的苦口婆心!因為在過去,為家族擬定字派的,必是族中知書識禮、眾望所歸的賢達人。他擬定的字派,多是一首四言、五言或七言詩。通過字派,不僅能辨別親疏,體現尊卑有序,更重要的是:在字派詩裡,有時還蘊藏著先人修身齊家的智慧經驗,有祖先對子孫殷切的叮囑垂訓,它巧妙的鑲嵌在代代子孫的姓名中間,需要子孫咀嚼體味,銘記傳承。

  

  在修譜過程中,除了明白了姓氏來源和字派的用意,我還了解了傳統姓氏文化中另一個重要的精神指歸:堂號。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譬如我們陳氏,傳統的家族堂號叫「德星堂」或「德聚堂」,這是源於陳氏先祖陳寔的典故。陳寔是東漢時一位清正廉明、德行出眾的地方官,他的子侄也以孝賢聞名。有一年,他帶著子侄去許州拜訪好友荀淑,荀淑父子也是賢達之人,大家相聚一堂,言談甚歡。

  

  當晚,觀察天象的太史官發現許州上空有「德星聚集」,於是奏報朝廷:「德星聚奎,五百里內必有賢人。」朝廷派人查訪,原來是陳、荀兩家聚會。陳氏後人就以此典故,命名家族堂號為「德星堂(亦作德興堂)」或「德聚堂」,意在提醒子孫:凡言語舉動,都要順應性德,因為「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謹言慎行。

  

  在百家姓中,類似以先祖懿行典故命名堂號的姓氏很多。譬如楊姓的「四知堂」、田姓的「紫荊堂」、周姓的「愛蓮堂」、張姓的「百忍堂」、孟姓的「三遷堂」、范姓的「麥舟堂」等等,每個堂號背後,都有先祖功德的映照,德蔭後人,垂範千秋。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身為中國人,不能不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祖德流芳、光照千古的文明國度而感自豪。因為說到根本處,百家姓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個老祖宗,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祖先就在我們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我們的血液裡注入了文化基因,庇佑著我們成長,去營造和諧清明的幸福家園。

  

  我們是祖先的子孫,將來我們也會成為子孫的祖先。我們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休戚相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