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如何明辨言語的善惡-第27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使用頻率最高的方式就是言語。我們會不會聽話?能不能分辨話的正確與否?能不能分辨講話人的動機?這些都很重要。如果不會聽話,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就可能毀了我們的家庭和事業。

  「君聽臣當誅」,君假如聽了讒言,臣子就要掉腦袋;「父聽子當決」,父親假如聽了讒言,可能與孩子的關係就會破裂;「朋友聽之別」,朋友假如聽了讒言,關係就會疏遠;「夫妻聽之離」,夫妻假如聽了讒言,最後可能會離婚。

  有一句話非常有智慧:「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為什麼?因為他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一個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一定會朝著人與人之間一團和氣、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所以,他希望人人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願意看到團體失和。縱使看到惡人,他也不會批評,只會反躬自省,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使他人感動。

  有人進讒言,我們要了解他的目的何在?無非是嫉妒別人,要控制別人聽他的話。所以我們聽了之後,了解這個人的存心,要不動聲色。假如他正在講給別人聽,我們要避嫌,應該馬上離開。人要時時掌握進退的時機,不然可能會惹禍上身,這就是知所進退。

  聽話要會聽,別人勸我們的過失要聽,別人進的讒言不能聽。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魔不是外面的,是我們的心魔。

  為什麼長養一個孩子的純淨之心、長養他的浩然正氣這麼重要?因為他從小扎好根之後,所有的邪門歪道都染不上身。如果從小沒有扎好這個純善的心,又沒有正氣,邪氣一來還覺得挺親切的。所以當有人跟我們說某某人講我們壞話的時候,耳朵馬上就豎起來了,還瞪著眼睛說:「誰講的?」因此,學習要不間斷,要長期薰習,定力和正氣才能時時提起來。

  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二百口人,因為人口眾多,就要由德高望重的長輩做領導者,他就是這個家族的君,整個家族事務都要請他做決策。

  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們家七代同堂,總共有千餘人,家庭和睦。千口之家能處得好,這是大學問。明太祖非常佩服鄭濂,就請教他說:「你是用什麼方法治理千口之家的?」鄭濂回答一句話:「不聽婦言。」

  女性朋友聽到這句話不要誤會,聽話要理解其中真正的意義,不要只看文字表面。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最怕讒言,最怕撥弄是非的言語產生。因為聽到讒言的領導人一旦心裡不平,就會影響到他的言語和行為,如果他做出不平等的事,整個團體的人心都會不安,人心便開始波動,看誰都不順眼。所以一個領導者不能聽信讒言,要大公無私。

  為什麼鄭濂說經營千口之家不要聽婦言?古代有一些女子接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沒學過聖賢教誨,就不懂做人的道理,眼光不開闊,心量很狹窄;心量狹窄就喜歡計較是非得失,人心就會趨向不平,出現很多紛爭及流言蜚語。所以一個領導者要有能力去評斷哪些話不可以聽,這都要靠智慧。

  古代也有很多女性非常偉大,教育出很優秀的下一代,她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真正受過家庭、家風的教育。讀書等於受教育嗎?並非如此!受教育是懂得做人處世,而不僅僅是讀過書。

  所以婦言不僅僅是指女人的話,如果男人沒有受過做人處事的教育,常常與人計較,心量狹窄,這樣的話一樣不能聽。

  我們提到對言語的明辨,就是不能聽信讒言。有一句詞寫到:「堂堂六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要聽三寸之舌搬弄是非;假如聽信讒言,可能五倫關係就會被破壞。

  所以要懂得明辨言語,說話人的動機如何,如果是不好的動機,就要懂得進退,該離開的時候趕快離開,該制止的時候也要趕快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