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11集

  我們今天就繼續上個星期還沒有講完的部分,「快意從來沒好,拂心不是命窮」:

  學生:「快意從來沒好。拂心不是命窮。安樂人人破敗。憂勤個個亨通。」

  「快意」就是指心情舒暢、稱心如意。「拂」是指違逆。所以前面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遇到任何事情,如果它都很稱心如意的話,其實從來是沒有所謂的好結果的;而相反的,如果事情不順我們的心,也不是因為我們的命運困窘不得志。如果我們一味的貪圖安逸享樂,貪圖安逸享樂的人,最後往往都是遭受到失敗的命運;而相反的,如果知道擔憂思慮,就知道勤勉努力、防患未然,到最後個個都是會通達順利的。「亨通」就是通達順利的意思。所以說一勤天下無難事。

  然後《孟子.告子下》篇裡面有講到像「拂心非命窮」的例子,它這邊舉了六位聖賢,像舜他一開始是在農田裡面耕作,然後傅說是擔任築牆的工人;膠鬲是在捕魚、曬鹽的;而管仲管夷吾他是從獄官的手裡面,就是從監獄裡面把他找出來;孫叔敖是在海邊;百里奚是在市集,他一開始是奴隸,被人販賣。他舉了這六位聖賢,雖然一開始環境是非常的困厄,但是最後他們都是有一番的成就。所以孟子這邊就跟我們講說,所以天要降大的任務給這個人,就是要使這個人承擔重任的時候,往往都會讓他遭受到困苦,就使他的心志感到困苦,然後使他的筋骨疲勞,使他的身體感受到空乏、感受到飢餓,就是讓他所有的作為都會覺得不順心,就是拂亂他的所有的作為。這些我們在外表面上看非常的不順利,但是其實這些都是為了要讓他的心性可以更加的堅韌,增加他的能力。像跑步一樣,一開始我們可能跑步覺得很痛苦,肌肉酸痛,覺得路途非常的遙遠,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持續的鍛鍊,最終我們就能攀上山頂,可以看到明媚的風光,不只體能,心性上的鍛鍊也是一樣的。像天將降大任這一段話,學生自己是非常喜歡,從國中課文看到這段之後,一直都把它拿來像當座右銘這樣,後來不管是在學業上還是後來的職場,遇到任何的挫折都是有這段話會浮現,告訴自己要持續的努力,只要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加的進步,總有一天可以成功。

  然後安樂破敗,憂勤亨通,就是一樣,《孟子·告子下》篇裡面有講到這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像開國的君主往往是在患難之中,兢兢業業,勵精圖治,而最終開創了一個朝代;相反的,末代的昏君貪圖安逸享樂,而最後就造成國破家亡。就像我們常常聽到的富不過三代,也是這樣的道理。

  再來《論語.衛靈公》篇裡面有講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是說如果我們人不知道深謀遠慮的話,就會有近身的憂患。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青蛙在溫水裡面覺得很舒服,可是最後因為不知道去考慮後面的患難,最後可能會被煮死。

  再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裡面有講到,古代的仁人不會因為外在的環境而感到開心,也不會因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悲傷;相反的,他們會在天下的人還沒有考慮到事情的時候,預先去憂患、去考慮,而要等到天下都感受到安樂了之後,他們也才可以放心。

  所以像師父上人告訴我們:「不為自身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在逆境的話,我們要隨順惡緣,不要心生瞋恚,這樣才可以消業障;而處在善緣的環境的話也不要貪戀,這樣才會福慧全現。心淨才能生慧,行善才能生福。報告完畢。

  老師:好,很好,這幾則講得很好,沒有什麼問題,這些註解大致上都大同小異。接下來就繼續:

  學生:「兒好何須父業。兒若不肖空積。不知教子一經。只要黃金滿室。」

  這裡的「父業」就是指父親的家業和事業,如果引申的話,也可以引申至祖先留下來的家業。接下來是「不肖」,不肖有不好的意思,也就是說兒子的品行和他的才能不如他的祖、父輩。「空積」的意思就是財產積累了,但是最後還是被揮霍一空而沒有用處。

  這一段的白話翻譯就是,子孫若是德才兼優,子孫何須再依靠父輩留下的家業才能過活?子孫如果德行和才能都不及他的父親或者他的祖父輩,他們祖父輩積下來的財富,最終還是會被子孫去坐吃山空的。世人很可惜,不知道教育子孫去研習經典,獲得安身立命、處事待人的良方,反而汲汲營營的去追求滿屋子的黃金。這裡滿屋子的黃金,就是指豐厚的家業和家產。

  我們都聽過林則徐先生說過一句名言:「子若強於我,要錢做什麼?子若不如我,留錢做什麼!」這句話就很白話,大家應該都能明白。我們的祖先,學生的祖父、祖母也曾教育我們的父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兒孫自有他們之後處世立命的路,不需要我們長輩為他們操心。但是很多人還是不能明白這句話,所以就留了很多財產,認為自己已經為孩子鋪下了很好的路、未來的路,他們自己可能以前有苦過,就不希望兒孫再重蹈他們的覆轍。可是佛家有句話說,財產是五家共有的,就是王、賊、水、火、惡子,這惡子就是指不孝的子孫。就是你留再多的財富,兒孫如果他們沒有自力更生能力,或者是他們沒有那個福氣去享受,終究會把你的財產給敗光的。

  所以後面這句話說,「不知教子一經,只要黃金滿室」。這句話其實最早的出處可以從《漢書·韋賢傳》找到,它說:「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滿籯的意思就是整個竹簍、竹筐,就表示把豐厚的家業留給子孫,不如教孩子去研習經教。所以黃庭堅先生有一句話說:「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我們都能看到很多富貴人家,到他們第二代、第三代的時候,常常就會因為爭家產而去訴訟於法庭,這個可以說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為學生對這句話感覺很深刻,是因為學生的祖父輩,從大陸到南洋的時候,就因為非常的刻苦,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之後,很可惜卻沒有平均的分配,而造成祖父一輩爭家產的事情。雖然之後以各得其所為結局,但是這個已經造成了祖父一代兄弟之間的不睦,或者是父子之間的不合。所以這句話非常深刻,就是跟我們說,讀書才是最重要的,金錢只要夠用就好。

  學生的報告就到這裡。

  老師:好,講得都很好。我補充一點就是,這個「不肖」的肖跟「孝順」的孝,這兩個不肖有什麼不一樣?孝順的孝,不孝那就是不孝順而已;這個肖指的是,我們講肖像,照相相片那個肖像,肖就是相似的意思,所以不肖就是不相似,品行不好,沒有出息,孩子跟父親,沒有像父親那樣的品行優良,所以這個不肖指的是這個意思。其他的都沒有什麼問題,就是這個黃金滿籯最早的出處,同學已經找出了《漢書》,平常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就是《三字經》:「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這個是跟我們蒙學相關的部分。

  還有一則,「君子名利兩得」。

  學生:「君子名利兩得。小人名利兩失。試看往古來今。惟有好人便益。」

  這裡的「君子」指的是人格高尚、才德出眾的人。古來「小人」這個詞有非常多的意思,它可以指平民,它可以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這邊指的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人格卑劣、品行不好的人,基本上這類人都是與君子相對的。「試看」是古代常常會出現的一個詞,就是請你看或者是且看的意思,有希望讀者去延伸思考,或者是深入的探究這件事情的意思。「便益」就是方便或是便利,在這句話裡面它就轉成得到了便宜。

  整句話的白話意思就是:正人君子們,他們不求眼前自己的蠅頭私利,為了眾生、為了大眾去服務,最後而流芳百世。奸邪小人,他們可能貪得他們眼前的一些小利,但他們的結局卻通常不好,而且名聲是遺臭萬年,得不償失。所以請看看從古來到現在,真正只有好人,正人君子才能得到了便宜。

  有一句話說,「君子落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落得為君子,也有人說是「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君子落得為君子?那是因為君子知天命,他們知道因果循環,他們知道報應的道理。小人他們不畏天命或是他們不信因果,不信因果就會造成自身的一些損失。所以我們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他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爭最終也是自己分內的事情,損失也是應當要損失的,所以他們不會汲汲營營的去追求人世間的一些名利,或是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小人因為他們不信因果,或是他們不知道因果報應這件事情,所以常常非常的用心,他們非常的用心去追求他們所謂的人生的成功,可能就是自己的名利,或是一些物質方面的享受。物質享受當然是一般人最想追求的東西,不過小人他們要追求,通常就可能是用損人利己,或者是不正當的方法去追求,所以常常搞得自己患得患失心神不寧,常常以為可能自己所做的事情、錯事會被揭發。所以這邊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其實是《論語》裡面的一段話,它說的就是君子和小人心態上最大的分別。這邊「戚戚」就是剛才所說的患得患失,和忙於算計他人。所以小人為什麼會長戚戚?就是常常會行險以僥倖,他們認為可能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應該不會被其他人發現,不過這就造成了自己的提心吊膽。

  黃庭堅先生在七歲時,他曾經作過一首《牧童詩》。這首詩跟一般的《牧童詩》有一些差別,很多人寫《牧童詩》都是聚焦在牧童的輕鬆跟他們的悠閒的生活上,但黃庭堅先生他這首詩寫的,就是把牧童的心境跟大人的心境做了一番比較,所以說「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很多人在算計的當兒,就忽略了本身內心的一些良知,或是他們可能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所以黃庭堅先生就很感慨說,機關用盡不如君,縱機關算盡,終是命中注定。

  學生的報告就先到此。

  老師:好,講得很好,舉的例子都非常恰當。這裡我稍微補充一下,「君子名利兩得,小人名利兩失」,「名利」,君子的名利,君子之名當然就不用講了,君子有什麼利呢?君子之利,君子所得到的利,跟小人所得到的利是不一樣。

  各位讀過《孟子》,義利之辨,有沒有讀過?有背過?「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就是義跟利怎麼區別、怎麼分辨?簡單的講,就看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動機,如果你是以利為出發點,或者是你從義為出發點,就不一樣。如果你是一切都以私利,以個人的利、欲望為出發點,很有可能就會不擇手段,有可能就會做一些不義,不義的動作、不義的舉動。以利為出發點,處處都是唯利是圖,就有可能做出一些不義之舉。如果你是以義做出發點,義就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合宜的行為,以義為出發點,以義為出發點未必就不利,誰說講道義的人就一定是窮酸一輩子?不見得。而且這樣以正義、以仁義為出發點的,他所得到的利,有時候可以超越世俗的這種利益。就像我們一般講,過年大家在恭喜發財,恭喜發財,發的是世間財,還是我們佛家叫做功德法財,聽過嗎?功德法財,法就是法門的法,佛法的法,功德法財就是我們修福修慧,讓我們智慧提升,現在有一個法律名詞叫做智慧財產。我們所謂的智慧財產,倒不是一般世俗那個你侵犯我的創意,所以我要告你侵犯智慧財產權,那個是世俗的智慧財產;出世法無漏的智慧財產,那是至高無上的,這叫做功德法財。所以君子所得到的利是這種利,得到的名就是君子之名。君子之名我們去年講過,這個就是天爵,天然的尊貴,比人爵都還尊貴。人爵就是世俗的這些公卿大夫,世俗的這些高官,做大官的這些官位,那個叫做人爵,爵位的爵。所以孟子講天爵、講人爵、講義、講利,這個精神都是在這個地方。

  這個段落我們就做個結束,接下來是底下的新的進度,「厚時說盡知心,提防薄後發泄」。

  學生:「厚時說盡知心。提防薄後發泄。惱時說盡傷心。再好有甚顏色。」

  這邊的「厚」跟「薄」是指交情,就是交情的深厚跟淡薄。「知心」是指知心話,就是互相了解對方內心私密的話語。「發泄」是指發散宣泄。所以前面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兩個人交情很深厚的時候,我們常常可能會跟對方互相訴說,內心的一些比較私密的想法,但是可能要提前防範,如果當兩個人關係疏遠的話,對方有可能會把你的祕密洩露出去。

  再來「惱」是惱恨憤怒,「傷心」是指使人內心受傷難過的話,「顏色」是指臉色,這邊是指面子。所以最後面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有時候可能因為生氣,可能都會口不擇言,說一些傷害別人的話,可是當氣頭過了之後,心情比較平復了,這時候哪會還有面子再去求要跟對方和好?所以這邊有講到朋友的相處,我們可能會常常聽到人家說,不可以沒有防人之心。可是如果我們一直懷著提防別人的心,那我們可能事事都會一直懷疑,懷疑別人是不是要害我們,到最後都會造成自己心勞身苦,苦的也是自己。

  就像師父上人有講說,防人其實就是一種染污,就是因為你一直提防,你的心就不平、不清淨。所以我們對待眾生應該是要把他當佛菩薩看。而且像佛經上有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我們不要懷著一直懷疑的心,因為到最後苦的也是自己。相反的,我們如果朋友之間相處有了問題,我們應該是要反省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看自己在比如說像選擇朋友方面,是不是符合君子之交?言行是不是忍辱慎言?有沒有符合君子九思?這三個是交友處世之道。

  首先是君子之交,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其實出自於《禮記》,然後《莊子.山木》篇裡面也有講到,是說君子之間的來往就像水一樣的平淡,而小人就像甜酒一樣的甜蜜。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在晉朝的葛洪的《抱朴子.疾謬》篇,裡面就有解釋到:君子之交他們是道義的結合,就是以道義交往,他們是因為志同道合而在一起,所以念念都是成就對方的心,雖然彼此的來往平淡,但是最終還是可以持續下去。而小人則不一樣,小人是因為權勢、利益的結合,他今天因為在你身上他想要得到某種利益,或是他看到了有個利益的趨向,所以來跟你親近,然後可能阿諛奉承、諂媚,雖然表面上是很甜蜜的,但是哪一天這個利益沒有了,或是他已經得到他想得到的,他最後也是會跟你分道揚鑣,甚至如果有利益衝突的話,還會跟你成為敵人。

  像《中說.禮樂》篇裡面就有講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就是這個道理。《論語.衛靈公》篇裡面就講,君子莊敬自持而不與人爭,與人和諧的相處,但是不會結黨營私,道不同不相為謀。《孟子.萬章》篇裡面有講到,我們交友是要因為他的德行而來往,而不可以夾帶任何的目的或私人利益。

  在忍辱、慎言,唐朝的寒山大士有說道,瞋就像心中的火一樣,它可以燒掉功德林,所以我們要忍辱才能維護我們的真心。就像清涼大師有講過,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也是這個道理。

  然後《大智度論》裡面有講到忍辱有兩種:非眾生數的忍辱就是指說外在的無情之物,像自然環境,譬如說風、寒、水、火這些;然後眾生數就是指有情眾生,對我們可能加惡或加害。如果我們面對這些逆緣都能安然忍受,不會心生瞋恚,那麼這就是忍辱。就像《金剛般若》裡面有講到說:「一切法得成於忍」。

  《增廣昔時賢文》裡面有講到:「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如果以不好的語言去傷害別人的話,會造成別人對我們的怨恨,這種怨恨往往是非常難以消除的。《妙法聖念處經》裡面有講到,所以我們不能以舌根去說染著欲望的事情。《論語.衛靈公》篇裡面就有跟我們說,言語要忠誠信實,行為要篤實恭敬。所以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樣的話,即使在野蠻的地方,也可以處處通達無所阻礙。

  再來《論語.季氏》篇裡面有講到君子九思,就是說君子有九項是需要去思慮的。雪公太老師就有講到說,這九項其實是有一定的次第,不可以混淆。就像首先是對境,對於外在的環境我們要考慮、思慮我們看得是不是明白,聽得是不是清楚。如果我們對外在環境都清楚明瞭之後,再來是我們自己的表態,態是態度,就是我們的臉色是不是溫和,對待人的容貌是否謙恭有禮。再來是出動,就是去執行事情,我們的言語是否忠實誠信,然後處理事情是不是有認真盡責,是否有一顆恭敬的心。最後是防非,就是防止過錯,像我們如果有疑問的話就要去問;然後如果我們有生氣憤怒的話,就要考慮到,如果我們把這個憤怒發出去的後果,可能會造成後面的困難;然後見得思義就是說,我們不管是得到名利,還是財位什麼的,都要考慮到它是不是符合道義。就像孔子有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就是要以道義為準。

  所以師父上人有常常以「六和敬」還有「四攝」勉勵大家要遵守施行,就是要以一顆誠敬謙和的心,所以這樣對於人我的是非我們就不會在意,慈悲喜捨,就會常常念佛。

  報告完畢。

  老師:好,很清楚,舉的例子都很豐富。剛剛這個君子九思我再稍微補充一下。後面這個防非,「疑思問,忿思難」,這個難也可以念作ㄋㄢˋ。如果是讀作難ㄋㄢˊ的時候,就是剛剛同學講的,當你在生氣的時候、在憤怒的時候,你就會想到,我們常常講退一步海闊天空,那你如果怒火一燒,火燒功德林,把以前過去你對他的好,統統都一筆抹殺,很多事情就從頭來了,好不容易建立的關係,建立的功德,統統都消失了。所以事情是不容易的,那是就難ㄋㄢˊ來解釋。那讀作難ㄋㄢˋ就是災難,你就想到了後果就帶來災難,這個叫做忿思難。

  「見得思義」,有利可得的時候,你就要思考合不合義、合不合正義、該不該得。所以這三個,一個是貪,一個是瞋,一個是疑,疑思問,貪瞋疑。

  這個是一連串的,面對外面的環境,外面的境界,看得清楚、聽得清楚。看清楚聽清楚以後,你怎麼樣表現你的態度,也是一樣溫良恭,「色思溫,貌思恭」。這個色跟貌有點差別,「色」就是臉色,「貌」是整個身體的動作。再來出動,出就是說話或者是做事,就是言行,一言一行,「言思忠」,做事要敬,敬業,敬業的精神。這個是君子的九思。

  接下來這一則:

  學生:「事到延挨怕動。臨時卻恁慌忙。除卻差錯後悔。還落前件牽腸。」

  這邊的「挨」是指拖延磨蹭的意思。「臨時」就是指說事到臨頭,接近截止日期的時候。「恁」就是如此這樣。所以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往往我們在事情任務剛開始交辦,就是剛開始接到任務的時候,我們可能都會推遲拖延,然後害怕而不願去動手執行,最後往往拖到快要接近截止日期的時候,才如此的慌亂匆忙。如果像這樣子的拖延,不及時完成事情的話,不止會出現差錯讓人心生後悔,還會使人,就是我們可能做後面那一件事情,還會一直記掛著前面沒有完成的事情。「落」就是得到。「牽腸」這邊就是指非常的掛念無法放心。

  這邊就是遙想當年,學生有想到小時候可能考試都是拖到,什麼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都是拖到最後一天才複習,寒暑假作業也都是拖到後面幾天才開始趕,這樣子往往都結果不是很好,不盡理想。所以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你今天是不是拖延了?拖延我們可能有這些原因,就是所謂的理由:我們可能有無根據的安全感,就是覺得說反正時間還很久,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去做;或者是因為自己懶惰懈怠,而不願去行動;或者是想各種的理由,覺得現在不是做這件事情的時機;或者是說別的事情好像應該要先做,就先做別的事情,然後把重要的事情而拖延;或者是自欺欺人,覺得說沒關係熬夜就可以完成了。但是這些拖延,最後都會造成我們事到臨頭,接近截止了才會很慌亂匆忙;往往也讓自己壓力很大,身體影響健康;也會有時候容易出差錯,浪費更多的時間,這些都是拖延的代價。

  所以我們要怎麼戰勝拖延?首先要勇於面對自我,要類似跟自己的內心對話,找出自己拖延的原因,到底為什麼拖延?是因為害怕還是因為懶惰?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再來就是分解目標,有時候我們看一件事情,可能會覺得它很龐大不知如何下手,覺得很害怕,但是如果我們把它試著拆解,分成一項一項的小目標去完成,一項一項的克服,就可以比較容易去執行;再來也可以設定期限,我們不一定要把事情都壓到它的底限,我們可以提前幾天,設定屬於自己的期限,這樣就可以提前完成而不會一直拖延。

  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從當下出發,遇到任何事情就要立即去做。

  報告完畢。

  老師:好,講得很好,有切身的體驗。其實大家都差不多,暑假作業沒有人第一天就把它全部做完。但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譬如說十天後的事情,十天後要交差的作業,真的有人第一天把它做完,剩下九天就逍遙自在;有人拖到最後一天才做,前面九天忐忑不安;當然也有人都忘了那一回事了,所以他前面九天也很逍遙,可是到最後一天就是慌慌張張。

  底下有幾個補充的。同學的大意翻譯寫得已經很不錯了,不過我提供兩個小建議,讓妳那個語義、語氣更加明確。

  「事到延挨怕動」,這句不大好講,一開始也不太好理解。因為我們今天是最後一次了,以後碰到這種六個字的,六言的,你要確定它的斷句。通常都是二二二,但是這個二二二當中,有時候會上二下四,有時候會上四下二。上四下二跟上二下四,斷句斷得不一樣的時候,那個解讀也會有不同。「事到」,這個解得很好,不過如果再補充一下這個註解,事情出來的時候。事到,這個地方就要斷句,延挨怕動,所以這個句法就是上二下四。不是上四下二,上四下二的話就是事到臨頭事到什麼,往往會解釋成事情演變到了什麼什麼階段。在這個地方這個到,指的就是初來乍到那個時候,事情初來的時候,所以妳把它翻成任務剛開始的時候,翻得很好。

  不過這一句,如果前後順序把那個因果關係確定一下,讀起來就會比較順暢了。推延害怕動手執行,應該是說你因為畏懼動手執行,導致一再拖延,這樣子的話,語氣、語義就會更加明顯、明確。就表示我們的心態,我們通常碰到一件事情,事情來了,我們會評估一下這個事情是棘手嗎?還是說輕而易舉?輕而易舉當然就很輕鬆了;如果是很棘手,於是開始就有一點畏懼,不想去碰觸這個問題。譬如說你如果當過老師、當過家教,碰到一個棘手的學生、碰到一個棘手的家長,今天小孩子出了一點事情,你不得不跟家長電話聯絡,為了什麼時候要打這個電話,心裡面就一直很不想打,很不願意去打這個電話,就這樣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後還是得打,可是你拖得愈久事情就更加的複雜。類似一些危機處理,當機要立斷,沒有當機立斷,只要拖多花一小時,多延誤一天,你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所以我們講,因為你的心理障礙是怕,「怕動」。這個怕動很不好講,你一乍看之下什麼叫怕動?因為我們在前面那個序言講,有一些措詞就比較通俗一點,比較俚俗一點,沒有像作詩那麼文雅。如果是作詩的話,這樣的用詞其實不是很高明的作詩手法。你們都作過對聯、作過詩,詩可以一再的錘鍊錘鍊錘鍊,錘鍊到增一字減一字都不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了解他,當時可能就是遷就一些俗語,通俗一點。

  所以就一直拖,拖拖拖到接近截止的時候,「臨時卻恁慌忙」。現在就是「恁」這個字的解釋。恁這個字的解釋有很多,如此這樣也是其中一種,還有一個是任憑,所以這裡頭,這兩種解釋你都可以並存。你想說拖到截止的時候,反而如此慌忙,慌亂匆忙,也講得通;或者是說只能任憑他慌亂匆忙,也可以的,讀起來跟文字的意思並沒有相違背。其他的就沒有問題,就照原來所講的這樣子。

  接下來是「往日真知可惜」:

  學生:「往日真知可惜。來日依舊因循。若肯當年一苦。無邊受用從今。」

  這邊的「往」就是指過去、以往,「來」是指未來、將來,「可惜」就是令人惋惜,「因循」就是指遵循舊有的習慣而不知改變。所以前面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對於我們過去的時光,我們好像都會覺得知道說要去可惜,說當時為什麼沒有好好的去珍惜把握,但是對於現在乃至未來的時光,我們卻仍然像以前一樣不知去把握它。如果我們過去的時候,我們以前如果肯勤奮努力,而不會怕吃苦,這邊的「苦」是指刻苦勤奮努力,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得到廣大無邊的益處,受用無窮。

  這邊一樣,學生要反省一下自己。英文單字學生從以前不知道為什麼,英文其實這個科目不會討厭它,但是對於英文單字特別的討厭,都非常討厭背,然後文法也是。每次背英文單字就覺得很痛苦,所以就一直去逃避它,就像鴕鳥一樣,埋在土裡,就覺得看不見它這樣子。可是就一直拖到現在,現在像要準備雅思的考試,開始後悔說為什麼當初不多背一些單字。學生都會跟朋友開玩笑說,可能人一輩子都注定好要背多少的單字,學生時代不好好的背,現在還是要還。所以學生現在知道,要好好的保持冷靜,努力用功,不然到時候可能將來年紀大了,還要戴著老花眼鏡背單字。

  所以這段話是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好好的努力。就像《論語.子罕》篇裡面有講到,孔子看著河川有講到說:流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日夜都不會停止,一去不回。再來,漢代的樂府詩《長歌行》裡面有講到,少壯的時候不努力,老來就只會徒然的傷悲。陶淵明的《雜詩》有跟我們講,年輕年少的盛年時光是不會再重來的,所以我們要及時努力,不然就會像岳飛的《滿江紅》裡面講的說:「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再來朱熹的《偶成》裡面有講到:「一寸光陰不可輕」,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握時間。然後明朝的錢鶴灘也有講到,《明日歌》裡面就是說,我們一直說明天,就等明天再做,一直都拖明天,可是明天有很多的明天,我們如果一直都等待著明天,萬事都沒辦法有所成就。

  所以我們要及時向學,要終身學習。漢朝的劉向的《說苑.建本》篇裡面有講到,年少的時候學習就像太陽剛升起一樣,光芒萬丈,非常的容易;而壯年,古代的壯年是指三十歲,三十歲以上再學就像中午時候的太陽,雖然不像剛升起的太陽那麼明亮,但是也還可以;但是如果到了老才學習,就像點燃蠟燭的燈火一樣,就是比較昏暗,但是老來學習總比不學習好,你點燃蠟燭的明亮,總比你在黑暗中摸黑行走還要來得強。所以《大戴禮記》裡面有講到,君子會珍惜時光去學習,及時的落實實行,對困難的不會去逃避,也不會貪圖安逸。《周易.文言.乾卦》就講到,君子進德修業要及時,學無止境。

  《三國志.王肅傳》裡面有提到「讀書三餘」,告訴我們有三個空餘的時間可以利用。像冬天就是一年當中的空閒時光;夜晚就是一天當中的空閒時光;再來,陰雨的下雨天也是空閒時光。就是告訴我們隨時都要把握這些時光,好好的讀書。

  所以胡適就講到「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我們要好好的把握當下。往往這些道理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卻沒有去好好的實行,所以要「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活在當下,知足常樂」。像印光大師又勉勵大家說,學道之人要念念不忘「死」這個字。我們常常想到我們總有一天會離去,那麼我們時間是有限的,才會知道好好的把握當下去努力,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報告完畢,謝謝大家。

  老師:好,同學舉的例子都很豐富,資料來源很多元、很棒。

  底下看看,一樣有一個小地方提供妳做參考。這個「真知」,妳可以解釋為真的知道或真的了解,但是也可以解釋成真知灼見那個真知,明確的見解,都講得通,只要講得通都可以並存。所以如果解釋成真知灼見,前面這一句的意思就可以變成這樣,往日的真知灼見的確是值得珍惜。過去,因為我們對過去所發生過的事情,所經歷過的這些體驗都是刻骨銘心,我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那樣做是不可以的,怎麼樣做可以更省時、省時間、省力氣,知道;知道是一回事,重點是你往後的日子,你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才有積極的建設性。如果你明知道這樣做不行,明知又故犯,這就是後面說「來日依舊因循」,你往後的日子還是沒有改,那就沒有用了。

  所以第三句才說「若肯當年一苦」,當年就是說,你知道這樣做不行的話你要改變,改變是需要一點勇氣,需要吃一點苦,吃苦耐勞。這樣無邊的受用就從當下就開始,從你改變的那一刻開始,從今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給妳兩個解釋可以斟酌參考。

  好,接下來就「東家不信陰陽」:

  學生:「東家不信陰陽。西家專敬風水。禍福彼此一般。費了錢財不悔。」

  這裡的「東家」是東邊的鄰家。「東家不信陰陽」,東邊的鄰家不相信陰陽,這裡的陰陽有真理的意思。「西家專敬風水」,西家是西邊的鄰家,西邊的鄰家唯獨敬仰風水,這裡的專是唯獨的意思,敬是敬仰。「禍福彼此一般」,這裡的彼此是對稱詞,有你我的意思,雖然你我得到的禍福很平常,這裡的一般是平常。「費了錢財不悔」,這裡的費是消耗,悔是懊惱過去做得不對,但消耗了錢財也不懊悔。

  這裡它要告訴我們的是:其實真正能改變自己的未來的命運,你去禍增福其實不單單只是靠風水,而是我們自己的品行道德要達得很好。如果自己做到了很好的品行道德,就可以完全的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實也不一定要完全靠風水。它這裡的意思是,一般人都不太會明白真理,而是去花錢或者是浪費體力,去請風水師,或者是依照風水來改變自己家裡的位置,或者是買房子的時候,要選一些風水比較好的位置。其實風水只是表面上一般的形象,其實真正能改變命運的,是自己的品行道德、自己的造作。

  這裡的陰陽是古代哲學的概念,古代把萬事萬物概括為陰和陽,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風水是認為房屋或墳地的方向,以及周圍的地脈、山勢、水流等,能決定吉凶禍福的傳統見解,常用於興建房舍或埋葬死者。

  學生報告到此。

  老師:好,這一則的意思大家現在要聽仔細一點。關於這個陰陽的部分,剛剛同學舉了這段解釋,如果是純粹就《易經》的陰陽那個哲學概念,沒有錯,是照這樣講沒有錯,不過在我們這裡頭,「東家不信陰陽」,這裡頭的陰陽是指陰陽五行,還是指風水,風水就是講陰陽的。因為《易經》有幾個派別,《易經》本身有數字,有數理的、有圖像的、卦象的,還有義理的。後來很多學《易經》的,那個動機都是為了看風水,變成圖像相數派。其實《易經》教到最後,還是告訴我們做人品行最重要,品行勝過一切。所以這裡頭的陰陽其實還是風水,你查那個漢典它會講,講風水、講看命的那種人就叫陰陽,它是另外的引申義,風水是照這樣講沒有問題。

  所以這裡頭第一句的意思,東邊的鄰家不相信陰陽風水。其實它上句講陰陽,下句講風水,其實是同一件事情。一個專信風水,一個不信風水,到最後禍福都一樣。這個「一般」是指一樣的意思;平常,這裡一般就不能解釋為平常了,你信風水,我不信風水,結果我們的禍福都一樣,是這個意思。西邊的鄰家唯獨敬仰,這裡也不太適合用敬仰,應該是說,專敬這個敬就是非常謹慎遵行,非常的謹慎按照風水之說。民間有一些相信風水,今天要出門一定要翻那個什麼曆,農民曆看看,大利東西,不利南北;然後家裡面的擺設,門口一定要有一個什麼招財的什麼;辦公室辦公桌的位置要怎麼樣,所以那個大官上任要整修他的辦公室,這個都太信風水了。其實你只要,風就是空氣流通;水,水質好;再來陽光,陽光充足,這個是最符合自然,就是符合自然的風水,這樣才健康。那有的人說這個地方有窗戶不好,那就把它封掉,又不通風、又不採光,對健康有影響,想要求健康,結果是背道而馳。

  所以這個陰陽是指專門替人占卜、看風水、擇日的那些人,就叫信陰陽,就是信這些風水師。所以既然信風水不信風水最後得到的禍福結果都一樣,而這個西家就始終執迷,一直都執迷,他還是要信風水。執迷到什麼程度?我花了多少錢我都不心痛、都不懊悔,是這個意思。

  好,接下來這個「德行立身之本」。

  學生:「德行立身之本。才識處世所先。孟浪癡呆自是。空生人代百年。」

  這裡的「德行」是品行道德。「立身」是建立自身做人處世。「德行立身之本」,品行道德是建立自身做人處世的根本。「才識處世所先」,這裡的才識是才華和器識,處世是與世人相處交往。才識處世所先,才華器識是與世人相處交往的首要條件。「孟浪痴呆自是」,這裡的孟浪是言行輕率、冒失,痴呆是愚蠢笨拙,自是是自以為是。言行輕率和愚蠢笨拙還自以為是。只是「空生人代百年」,這裡的空生就是自己不攜帶任何東西,百年是一輩子、一生的意思。只是自己不攜帶任何東西,在人間時代過一輩子。

  這裡要告訴我們的是,其實做為人類,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品行道德做好、培養好,這個是我們做為人的根本。如果想要與世人相處交往的話,必須要有才華和器識,才能在社會上發光、發熱。如果自己言行輕率隨便,或者是輕慢,還有愚蠢笨拙,如果這樣子還自以為是的話,只是自己在這世間空過一生,就是什麼都沒有。

  學生報告到此。

  老師:好。這裡有幾個建議,先把這個註解的部分弄清楚。「處世」,處世是待人接物,應付世情,剛剛同學講意思是一樣,是這個世,不止做事,因為還有人,待人,做事是接物的部分。還有「空生人代」,人代就是人世,世代,一世一代,是這個意思。

  所以第一句「德行立身之本」,這沒有問題,品行道德是建立自身做人處世的根本。「才識處世所先」,所以這一則它的斷句就是上二下四,德行是立身之本,才識是處世所先。「孟浪痴呆自是」,這個是二二二,各自獨立的,二二二。「空生人代百年」又是上二下四。先確定它的斷句。所以「孟浪」就是言行輕率,「痴呆」,愚蠢笨拙,自以為是。這個剛剛說二二二,你也可以把它解釋成上四下二,本身孟浪痴呆又加上自以為是,都可以,都講得通。

  比較大的問題是後面這一句,「空生人代百年」,其實意思就很簡單,你如果這樣子的話,就是空活了百年人生,就是這個意思而已,其他的解釋太曲折了。空生沒有錯,我們就是空空的來、空空的走,但是我們在翻成白話的時候,有時候必須要再稍微把它的意思婉轉一點,講得更明白一點。有時候你為了要遷就那個註解,還有遷就那個文字,經文本身,難免就會造成我們的那個翻譯、那個白話會比較拗口,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有一點取捨,重點是要傳達那個大意。翻譯不是要信、達、雅嗎?信就是要如實,達就是要通達,第三步要雅。

  好,這一則,「謙卑」。

  學生:「謙卑何曾致禍。忍默沒個招災。厚積深藏遠器。輕發小逞凡才。」

  首先是「謙卑何曾致禍」,這裡的何曾是未曾的意思,致是招引,謙卑未曾招引禍害。「忍默沒個招災」,這裡的忍默是容忍且默不吭聲,就是自己把自己的脾氣給忍下來,然後世間那些自己認為不如意,或者是讓自己有點憤怒的事情,自己都不會把它記在心上,自然也不會說出來。容忍且默不吭聲,沒有一個是招來災難。「厚積深藏遠器」,這裡的厚有多的意思,多累積自己的學識和深遠的胸懷;這裡的深藏是出自成語深藏若虛,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露鋒芒;遠器是深遠的胸懷,這裡的器是胸懷的意思。「輕發小逞凡才」,這裡的輕和小是小小的,發是發揮,逞是施展。只要小小的發揮施展,成為平凡普通的人就好。這裡的凡才就是平凡普通的人。

  這一句經文要告訴我們的是,謙卑是人類的本性,它未曾招來禍害,容忍且默不吭聲,也不會招來任何的災難。在世間要多累積自己的學識和深遠的胸懷,有了這些學識和胸懷,還有智慧,只要小小的發展它,成為平凡普通的人就好,不用特地的去把它炫耀讓世人都知道。如果這樣子小小的、慢慢的,把它一點一點的發揮出來,得到別人的敬仰或得到的效果,會比把那些自己的智慧還有才幹直接發出來的效果更好。

  這裡引了《弟子規》的「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才幹和智慧很深遠高大的人,聲望自然就會很大,人們所服從的,不是他有多麼的厲害的誇耀自己。

  學生報告到此。

  老師:好。這一則前面兩句沒有問題,比較有問題的是後面兩句。「謙卑何曾致禍」,謙卑未曾招引禍害。「忍默沒個招災」,容忍,這個默不吭聲,一般我們講沉默是沒有錯,是默不吭聲,不過在翻成白話的時候,就用沉默就好了,默不吭聲是比較屬於口語。容忍沉默就是忍默,沒有一個遭到災難的。

  後面這兩句,可能你的解讀有一點方向不太一樣。這兩句一樣是上面四個字一斷,後面兩個字一斷,厚積深藏這是遠器,輕發小逞這是凡才,一個是遠器,一個是凡才。那什麼是遠器?是具有深遠胸懷氣度的人。凡才是平凡普通的人沒有錯。這個輕發是輕浮顯露,發,發就是愛發表、愛現。小逞就是炫耀小聰明,逞就是逞強,一點點的小小的成就,就要誇耀一下、展現一下。所以我們的這個白話,意思是輕浮顯露、逞強愛現,這樣的人只是一般的普通凡夫而已,成不了大器。你的意思是我們這樣就好了,那是另外一個程度、另外一個層次的講,要平凡、平實、平常。我們在解釋平凡、平實、平常的時候,你可以用平凡來自我勉勵,但是在這個地方它是跟前面那句,是大器,是遠大之器相對比,變成一個是可取的,一個是不可取的。

  好,這樣子這邊這句沒有講到。深厚累積、藏而不露,這是器度遠大的人;然後輕浮顯露、逞強愛現,只是一般普通凡夫。兩個做一個強烈的對比,言下之意就是要我們學習前面的,不要像後面的,這樣大家明白了。

  上次一開始我就跟大家講,同學之間互相觀摩,彼此之間的長處互相吸收,所以你們以後的成就,都有可能比老師更好、更強。我這次看大家這樣子努力的準備這個資料,我覺得比我自己一個人在那裡找找找找來找去,所得到的這些成果你們都更加的豐富,我自己也學到很多。因為時間也差不多,我們後面的就留待下一節,今天應當可以把全部都講完,告一個段落。

  好,我們這一節課就先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