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今天是九月十日,教師節。在世人的心目中,教師是光榮神聖的職業。《呂氏春秋.尊師》云:「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無論族群、地域,無不把尊師重教做為普世的價值取向。

  

  教師的社會影響深遠,有這麼一則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師肩負的職責重大——

  

  說的是從前有一位大夫,給人看病經常把人治死,大夫去世後,被閻王判墮十八層地獄。他天天喊冤枉:「我是好心,但我的醫術不行,我是誤殺,不是有心殺的,不應該墮十八層地獄。」在那裡又哭又鬧又跳。

  

  他在跳的時候,聽到下面有聲音說:「老兄,你不要跳了,灰塵都落到我身上了!」大夫覺得奇怪,就問:「難道底下還有十九層嗎?」那人說:「是!我在十九層。」大夫問他:「你是做什麼的?」那人回答:「我是教書的。」大夫這才明白:原來教書誤人子弟,後果比庸醫殺人還嚴重。

  

  故事可以當笑話聽,寓意卻耐人尋味。在道家《太上感應篇彙編》裡記載了一則案例,說的是從前有位讀書人,到了六十多歲的時候,跟他的妻子說:「我這一生,雖然不能夠發達,但是有幸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教書職務,才得以成家立業啊!」

  

  這天晚上,讀書人做了個夢,夢到去世的父親責罵他說:「你的命本來應該是可以考取功名的,只因為你擔任教學職務不能盡心盡力,而且還偷懶曠職,文昌帝君已經削去了你的功名,你卻不知道,還在那裡自鳴得意的誇口呢!」

  

  在傳統中國社會,人們普遍相信因果報應,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行,就會感召什麼樣的果報。在清朝陳鏡伊編輯的《道德叢書》「考試佳話」篇裡,也記載了一則真實的因果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與上面這位讀書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從前有位叫王誥的讀書人,有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自我感覺考得不錯,很是得意。走出考場,遇見一位相士,就讓他給算算,自己是否金榜題名。相士說:「你的相貌清高,文才必美。但是過於清寒,恐怕不能考中發達。」後來張榜,王誥果然名落孫山。

  

  王誥又去找到這位相士,請他再算算自己的人生前程。相士說:「看你現在的面相,我不敢輕許你命裡有功名。但是相由心生,如果你能種德行善,一定有回天之力!」

  

  王誥回到家後,仔細思量:自己家境貧寒,沒法子用財物去幫助別人,但是平日看見的那些教書先生,大多不負責任,都是在誤人子弟,如今自己也身為人師,今後一定要盡心盡力教好人家子弟,這應當也是在種德行善吧!於是王誥就以非常認真負責的態度盡心教書。

  

  三年後,他又去找相士看相。相士告訴他:「從你相上看,你命裡有功名。」王誥說:「為什麼您以前說我命裡沒有,現在卻說我有?」相士說:「找我看相的人太多,我記不得你以前是什麼樣了,你是不是做了什麼大善事?相隨心轉,命運也變了。」

  

  王誥說:「三年前您教我種德行善,但我只是個窮書生,沒有多餘的錢財去做善事。承蒙您指教後,我只是努力盡好自己的本分,盡心盡力教好學生而已。」相士說:「教人成德成才便是大善,你去應試,必中無疑!」後來王誥去應試,果真金榜題名。

  

  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真實不爽。所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在歷史上,這種因為一念存心而產生的感應故事舉不勝數。

  

  歸根結底,教師所從事的是心靈建設,學生人格的塑造、國民精神的鑄就、社會風氣的引領、民族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教師的功勞,所以古人才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世人學習的楷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為人師者的自身修養,不僅關乎其教學成敗,也關乎國家、民族的前程未來。

  

  在過去,教師做為古代鄉村的知識分子,備受當地百姓的尊重。一位有良知的教師,他會自覺主動的擔起做為知識分子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在鄉村社會,教師除了教學之外,還承擔了幾乎所有和知識有關的社會工作,譬如:為別人的孩子起名字;為人撰寫墓表、墓誌銘;逢年過節為別人擬撰並書寫對聯;幫助本族甚至其他宗族編修家譜,擬定鄉規民約等等。

  

  除了自己謹學慎行、躬自踐履之外,很多教師還教導鄉民,勸善規過,落實儒家禮儀,維繫社會風氣。他們既是一個鄉村中的知識精英,也是一方道德秩序的看護人,是「鄉曲之導師,地方之柱石,一方文教之重鎮」。如果說「村塾所在,即為一方儒學中權、道德推動據點」,那麼塾師便是其中的關鍵,所謂「學校為觀摩之地,紳士乃教化所先。惟閉戶潛修,立品敦行,庶可表率四民,儀型鄉里」。

  

  在明末劉宗周的《人譜類記》裡,記載了宋朝時期一位鄉村私塾先生的事跡,從他的身上,可以窺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經世情懷——

  

  這位私塾先生姓王,以教授村童為業。他訓誨教導啟蒙兒童非常的盡心盡力,而且不計較學費的多少。他常常對人說:「天地君親師,這五個是併列一齊的啊!所以只要小孩拜我為師,那麼他終身的成敗榮辱,我這個做老師的都有責任啊!所以若是不能盡心盡力教導子弟,反而誤人子弟的話,那麼這個罪過就跟庸醫殺人的罪過是一樣重啊!」

  

  王先生平時喜歡為小孩講孝悌的故事,他說:「求學問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術,而後才學習文藝;先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後才施仁。例如一個人在孝悌方面有所虧欠的話,縱然他才華蓋世,也是不值得重視啊!」

  

  王先生一生為鄉村啟蒙教育傾注心血,他晚年得子,他的兒子王曙後來成為仁宗皇帝的重臣,並做了一代名相寇準的女婿,德行出眾,受人景仰。大家都說,這是他善教子弟所得到的好報啊!

  

  千秋功業,莫不始於「人之初,性本善」;萬世豐碑,無不本乎「苟不教,性乃遷」。中國歷朝歷代,正是因為在社會底層有著無數默默奉獻的私塾先生,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文明、維繫和諧,社會才得以不斷發展進步。厚德載物,功莫大焉!塾師雖然久居鄉村,生平行跡可能不出四五家煙村,甚至貧寒困頓,但「鄉邦群黎依信仰望,已崇若嵩嶽,戴為一方文宗,奉為當代聖賢」。

  

  今天,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的社會待遇一直在不斷提升,生活水平非昔日塾師可比。祈願今人繼承發揚前人道統,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懷,化育學子,栽培棟梁,讓民族復興之路起於三尺講台。

  

  老師,在教師節這個特別的節日裡,向挑著重擔辛勤耕耘的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