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10集

  我們繼續下一則,「責人絲髮皆非」。

  學生:「責人絲髮皆非。辨己分毫都是。盜跖千古元凶。盜跖何曾覺自。」

  字面上的意思,「責人」就是責備別人。這邊用的「絲髮」兩個字,都是來比喻非常細微、非常瑣碎的事情。「分毫」,分毫跟絲髮兩個都是同義詞,都是比喻非常細微的事情。「元凶」,元凶就是為首作亂,一般上我們說這個人是元凶,就是罪魁禍首的意思。「覺自」就是醒覺自己的不是。

  白話解釋就是:我們在責備別人的時候,非常細微之處,常常我們也不會輕易放過,就是能罵多少我們就會盡量的去責備;我們在為自己辯護的時候,就寸土都不會讓別人攻擊,我們都會覺得說,這其實我已經做了十分,你沒有做到,我們做到了七分,但我們覺得自己做到了十分。後面他就舉了一個歷史的典故,「盜跖」是千古以來公認的一個盜首,他何嘗覺悟過自己的不是?這就是一般字面上的翻譯。

  我們常常有說道,有一句格言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常常把責備別人的心來反省自己,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但我們常常不會做到,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到自己的盲點。盲點這個東西是人人都有,但因為它叫盲點,所以我們很難去覺察。所以記得老師上次曾經說過,我們人生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找到我們自己的盲點。

  這裡舉自己一個小小的例子,就是從前在家的時候,有跟弟弟一起分擔家務,其中一個就是晚餐之後要洗碗盤。但是因為學生是哥哥,就需要去監督弟弟,所以每次每當他洗完碗盤的時候,就會非常吹毛求疵的去檢查,就是反正洗手台有一點水,地板上有一些沒有清乾淨的廚餘的話,就會非常的用很嚴厲的語氣去責備他。到自己做的時候,其實這些事情雖然已經明白,但是就不會特別去注意。每當被弟弟拿來當成話柄的時候,被抓到把柄,然後就會找一些很正當的理由說:「哦,可能當時有很急事,當時可能被母親吩咐其他事情做,所以就不能把它處理乾淨。」就會找很多很正當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

  這個其實是一個我們常常會出現,可是自己不會察覺到的盲點,別人就旁觀者清。所以母親也常常就會說,為什麼你自己沒有去做得百分之百,卻要求別人去做到百分之百?這個學生就覺得是一個大家可能都會有,也非常需要去注意的一個地方。

  後面他有用到盜跖這位歷史人物來做一個補充,這邊就稍微跟大家做一個說明。盜跖是春秋時期的人,姓展,名跖。這邊可能要注意的地方是,學生有查到資料說,其實盜跖是黃帝時期的一位大盜。春秋時代的人,因為他非常的暴力,非常的無惡不作,跟上古時期的那位大盜很像,所以就把他的名字來安在這位春秋時代的人身上,所以他的盜跖其實不是他的真名。非常諷刺的是,他是有一位很賢能的哥哥叫柳下惠,相信大家都聽過這位賢人的名字,孔子也曾經稱讚過他。所以歷史上我們一般都說,盜跖是所有天下盜賊的元首,可以說他是盜首。

  他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盜跖他雖然是天下的元凶,可是他何嘗為自己的行為去反省、去反思?所以莊子曾經有編了一個寓言說,孔子有一天去見盜跖,但是盜跖反而就是用很長篇大論的話來為自己辯駁,反而就是去責備孔子說,他假仁假義之類的話。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其實很多人在作惡的時候,其實不感到自己在作惡,而是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以下面《史記》,司馬遷先生曾經就有感嘆說:「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這也就是他的很殘暴的一些罪行,然後「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這邊他有說到,他就很感嘆,為什麼盜跖一個非常蠻橫、非常暴力的人,竟然能活到壽終正寢,他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他這裡其實是在跟前面的伯夷、叔齊兩位賢人來做比較。伯夷、叔齊是因為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下,盜跖竟然能得到壽終,這是有什麼原因呢?倘所謂天命,就是說我們不是說有天命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盜跖能活到壽終正寢,而賢人卻竟然如此而餓死?我們從佛教觀點就知道,這其實是三世因果的事情。所以就稍微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說明,謝謝大家。

  老師:好,同學把這一則講得很清楚了,而且用自己的例子做說明,關於這一點,也是一個很難得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在講課的時候,能夠把自己的不足、把自己的缺點公開講出來,能夠突破這一層心理障礙,這已經是很難能了,表示說自己深刻的體認到這一點的不對,然後公然對大家這樣坦誠,這就是所謂的懺悔。而且我們在講,與其你舉別人的例子,跟舉自己做例子,這樣子就不會得罪人。因為我們在講缺點,你說我有一個朋友他怎樣怎樣怎樣,這是講別人,講別人難免會讓當事人會難堪;那我們如果講我們自己,就是我自己在自省、自己在改過。聽的人,當然如果善聽的人、會聽的人,他自己就會自我警惕。這也是我們講課的很不錯的一個方式,講缺點我們講自己,講優點講別人,不要倒過來。

  我做一個簡單的小地方的補充,就是在翻譯的地方,白話。責備別人的時候,細微之處一點也不會放過,這樣子意思也是正確的,也是沒有問題,如果再補一句,全部都認定是錯的,這樣的話更明確、更清楚。就是說連一點小小地方你都不會放過,意思就是說認定別人,只要是別人所做的全部都是不對的;為自己辯護的時候,一分一毫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我補這一句就是跟你後面這個相對應,一個對、一個錯,這樣的話語氣就會更明顯。

  再來,「辨己」這個辨,跟我們現在常用的中間是言部的這個辯相通,否則我們一般這個是辨別的辨,這個才是辯論的辯,爭辯的辯,這是為自己爭辯。「覺自」就是自覺,剛剛口頭上已經有說明了,就自己有所察覺。其他的大概沒有問題,盜跖這個也是很好。現在只是這有一個問題,傳說盜跖是柳下惠的弟弟,這個你的根據是什麼?出處是什麼?

  學生:以前看很多歷史故事,他們都有說柳下惠是盜跖的哥哥。但之後有查過資料說,其實他們可能是不同時代的人,柳下惠跟孔子也是不同時代的人,可能是後儒為了要宣揚一些理念,所以把他們並在一起做一個比較。不過因為剛才感覺有點離題,所以就沒有特別去講。

  老師:好,因為我們有時候講課,你要講一個跟一般的認知有明顯,或者說你要翻案,或者是要特別強調,如果能夠有根據、有出處,這樣才比較有說服力;如果只是網路上或者是一般的傳說,可能就不太適合行諸文字。像我們現在做PPT,這個PPT都會流傳出去,所以行諸文字的話就更謹慎一點。或許你可以不要在文字上面留下這些資料,可是你口頭上可以這樣講一下,但是口頭上要講到什麼程度、要不要講,都可以看實際的情況,去做一些權宜的措施。

  我們繼續。

  學生:請大家一起念「柳巷風流地獄」這一則:

  「柳巷風流地獄。花奴胭粉刀山。喪了身家行止。落人眼下相看。」

  這裡的「柳巷風流地獄」,柳巷是出自成語柳巷花街,是指妓院或者是妓院聚集的地方。風流就是形容男子處處留情,貪好女色。柳巷風流地獄,妓院和處處留情、好色的這一些習慣是地獄。「花奴胭粉刀山」,花奴胭粉是妖豔的女子的意思。花奴胭粉刀山,妖豔的女子是刀山。「喪了身家行止」,這裡的喪是指毀滅的意思,身家是身體和家庭,行止就是行為舉止。喪了身家行止,就是毀滅自身和家庭行為舉止。「落人眼下相看」,這裡的落是得到的意思。落人眼下相看是因為,只要是去了妓院,和那些女子有了肌膚之親,不僅會毀滅自己和家庭,還會得到別人的瞧不起,這裡的眼下相看就是瞧不起的意思。

  這裡引了一個《訶欲經》,《訶欲經》是一部修禪的經典。《訶欲經》云:「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這裡的「女色」是指女子的美色,女子的美色是世間的枷鎖,「枷鎖」是束縛的意思,是世間的束縛。「凡夫戀著」,戀著,凡夫迷戀,「不能自拔」,不能自己超脫。「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子的美色是世間極大的禍害,這裡的「重患」是極大的禍害的意思,是世間極大的禍害。「凡夫困之」,凡夫被困在裡頭,「至死不免」,直到離開人世間都不能免除這些情欲。「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女子的美色是世間的衰敗禍害,凡夫遭遇到她,沒有災難是不會降臨的。

  老師:好,柳巷指花街柳巷,這沒有問題,就是古代妓院聚集的地方。這裡的風流,指的就是放蕩不羈,不守禮法,專門指男子,沒有問題,好。

  現在難的難在這一句「花奴胭粉刀山」。「花奴」,我相信妳也查到很多跟這個一點都不相干的一些註解,什麼什麼哪一個帝王的弟弟,他會打什麼鼓,什麼花奴羯鼓的。所以這個地方我斟酌再三,我查了很多資料,就是找不到能夠配合上下文講得通的地方。就像我們剛才講的甘甜跟甘苦,還有是非,你要去對應上下句,對應它的句法。它的句法,像這個「柳巷風流地獄」,你們讀那個王老師跟你們講的《笠翁對韻》,或者是其他的詩文,譬如說我們七言詩,七言詩一般都是上面四個字,下面三個字,叫做上四下三,五言的話叫上二下三。像這個六言的它有幾種可能,二二二是一種可能;再來,二四;再來,四二。所以這兩句看你要怎麼斷,怎麼斷句法,你如果斷成柳巷風流是地獄,花奴胭粉是刀山,這個叫做上四下二。看起來同學是有一點偏向這樣的一個斷句法。如果把它斷成上二下四,柳巷是風流者的地獄,花奴是胭粉的刀山,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解釋了。那就要看這個胭粉是什麼意思了,「胭粉」就是指婦女,妳查漢典它有一個很明確的,胭粉就是女子、婦女。刀山是形容危險的地方。

  所以這裡頭問題就在這個花奴了,花奴,這個看起來很明顯它就是在講花街,可是它為什麼叫花奴?我也查不到一個可靠的證據,現在目前只能這麼樣的一個推測說,它的意思就是講花街。會不會明朝有這樣的一個白話,就是一個替代語,花奴就是指花街,這樣才跟柳巷才能夠搭對得上。所以這兩句怎麼講?這個柳巷是風流男子的地獄,花街是一般女子的危險的地方,妳不要去,為什麼?妳去那邊容易被誤解成妳就是煙塵女子,就給妳調戲。這樣講是不是比較講得通一點?不然這個花奴怎麼解都解不通。這樣聽清楚了吧?

  柳巷是上二下四,柳巷是風流男子的地獄,為什麼是地獄那就不用講了,你們一聽就明白了。那花街就是一般女子的刀山,那是危險的地方,沒事不要去涉足那些場所,不管男的也好,女的也好,都不要去那個地方。所以後面才會說,叫做喪了身家行止,落人下眼相看,這是另外一個版本,它明明白白就寫下眼相看,不是眼下相看。所以這個版本的問題會製造很多困擾。「眼下」,我們現在叫眼下是指目前、眼前,眼下相看講不通;應該是「下眼」,下眼就是看不起,用最低等的眼光來看你叫下眼相看。

  「喪了身家行止」,這個喪就是敗壞,敗壞你自己,還有你的家庭,家庭的我們講叫門風,都被你這樣的行為敗壞了。譬如說這個家裡面的男子,這個少爺涉足不當場所,被人家聽到,被人家看到了,傳開來,不好,你的身家行止統統都,名聲都被你敗壞了。這一家的姑娘怎麼也到那個地方去了,人家就誤解說,是不是她如何如何行為不檢,然後落入紅塵等等等,結果這一些批評就來了。所以落得,落就是得,落得人家下眼相看。

  再說這個「看」,你們讀唐詩裡頭,一般都是把它當平聲念,對不對?看看我們這一則它押的是什麼韻?胭粉刀山是平聲,所以這個地方你如果要照標準來念,應該是相ㄎㄢ,跟李白那一首詩一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好,那這樣子這則有沒有問題?了解的話繼續講下一則。

  學生:「只管你家門戶。休說別個女妻。第一傷天害理。好講閨門是非。」

  首先是「只管你家門戶」,這裡的門戶是家庭的意思,只要管好你的家庭。「休說別個女妻」,就是不要說別人家庭的是非。然後「第一傷天害理」,第一傷天害理的事情,「好講閨門是非」,就是喜歡講其他家庭的是非。這裡的「閨門」是內室的門,這裡指家庭的意思。

  學生引了《弟子規》的「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當別人在講他人的是非的時候,不關自己的事情就不要多管。

  老師:好。「女妻」有女妻的解釋,是年少的妻子,年輕的妻子。年輕的妻子才有得惹八卦,如果上了年紀就沒什麼好聊了。「閨門」在這裡是專指婦女所居的地方,所以妳前面講是家庭,可能這樣的意思還沒有很聚焦。一般我們講閨中少婦,這個閨還是指婦女所居住。這個地方借用處所來代表人,指婦女或者妻子。這裡頭的「是非」也是有特別的指射,就是我們現在講緋聞,專門指感情、婚姻方面的一些傳聞。這才會引發到下一句說,「第一傷天害理,好講閨門是非」。

  所以底下這個,「它若是實,與你何干?倘若誣枉,甚於殺人」,這個也是我剛剛前面講的,可能是那個林琴南的評點,他的評點。所以這個所謂的「是實」,當然指的就是這些傳聞、這些緋聞。這些傳聞如果是真的,是實,關你什麼事?還要過你的嘴巴再去傳?過你的嘴巴去傳,就有你一分,你就負擔共業了。如果說這個傳聞是假的,被你這麼一傳,「誣枉」,誣枉就是冤枉人家,謠言,誣陷人家。「甚於殺人」,哪一天人家被講得,被講的這一些當事人受不了了,古代的人你受不了,動不動就怎樣?自殺以表清白,是不是?就是甚於殺人。所以這個要很小心、很謹慎,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所以這整個的解釋就完全方向不一樣了。女妻,這個你去查,女妻就是指年少之妻。

  好,接下來下一則。

  學生:現在從「人侮不要埋怨」這邊開始,請諸位學長一同念這一句。

  「人侮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數說。人極不要跟尋。人愁不要喜悅。」

  「人侮不要埋怨」,這邊的人侮,侮就是被人欺負、輕慢。人侮,我們被人欺負輕慢的時候,不要去埋怨,不要去抱怨。當別人已經感到羞恥、感到恥辱,我們就不要「數說」,數說就是責備的意思。當別人已經表現不好意思,對自己的過錯感到恥辱,感到覺得抱歉不好意思的時候,就不要再窮追不捨,加以責備。

  「人極不要跟尋」,這邊的「極」查到的部分是,有同古字的另外一個「亟」,就是緊急的意思。當我們人到極處的時候,別人到了極處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窮逼不捨。「跟尋」就是跟蹤、尋找,追隨對方、窮逼不捨的意思。「人愁不要喜悅」,當別人感到憂慮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在旁邊表現喜悅的樣子。

  這邊「人侮不要埋怨」,有聯想到一則故事要跟大家分享,就是唾面自乾,可以跟這一句話相呼應。在《新唐書》婁師德傳裡面,有一則故事是,婁師德是唐朝武則天時候的宰相,有一次他弟弟被派赴任代州的刺史,在跟他哥哥赴任道別的時候,他的哥哥婁師德有交代他說,學會忍耐是非常重要的。弟弟就說,我明白,如果今天有人吐口水在我臉上,我就會把它抹掉。這時候婁師德先生就教導他的弟弟說,不,如果今天人家吐口水在你臉上,就表示那個人已經非常的憤怒,對你有生氣怨懟,你又把口水抹掉,只是讓他更加的憤怒、更加的恨你,你就讓它自己乾吧。

  從這一則故事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到,婁師德先生他的忍耐修養的度量是非常的大。這也是我們這一則裡面要教導我們的,就是當被別人輕慢、被別人看不起的時候,不是一股腦的都是自己的情緒,要做反擊。

  學生也有回憶到在老法師講經的時候,也有提到年輕的時候,有他的朋友生氣的時候打他,他就讓他打,對方打了,見他不還手,推他,老法師他就倒在地上,這時候人家也不好再繼續,就不知道再怎麼打下去了。所以其實這是在面對別人對我們輕慢侮辱的時候很好的一個方式,雖然學生自己還做不到,但是,聽師父上人的這段開示的時候也想,是啊,如果對方都一個巴掌拍不響了,如果對方一直在用很刺激性、攻擊性的,不管是言語或者是行為,在對我們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夠不與他去相附和的話,久了,他自己講久了他也會累,就不會再繼續,都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聲音,他也就不會再繼續這樣無謂無聊的爭吵。

  「人羞不要數說」,這邊是指當別人做錯事情,已經表現羞赧,表現抱歉、不好意思的這樣狀態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一直加以責備。如果在這種狀況下我們還加以責備,就必須同時間也反思一下自己的心量、心態,是否得理不饒人,是不是這時候也是自己的情緒在做主宰,而不願意讓人家有台階下。

  接著「人極不要跟尋」,這邊引了劉向的《說苑.復恩》,「楚王絕纓」的這個故事,與這句話相呼應。相信這個故事,在座的許多學長都有印象,對這個故事有印象,學生在這邊再簡短的跟大家匯報這一則故事的大綱意思。

  有一次楚莊王在平定一個大亂之後,就宴請群臣,他就請他的兩位非常寵愛的姬妾,就是許姬跟麥姬也一起助興,陪所有的文臣武將一起喝酒。就在敬酒的時候,忽然就一陣疾風吹過來,把蠟燭都吹熄了,這時候就有一位大臣在趁整個都黑暗看不清楚,昏暗之中就拉住許姬的手。許姬為了要掙脫,就把她自己的衣袖撕斷,然後同時也拉了這位大臣的帽帶。她這時候就跑到楚莊王身邊,跟楚莊王報告這件事情,並要楚莊王替她做主。

  這時候楚莊王就跟這位許姬講,今天寡人為什麼要設這個宴席,就是要犒賞獎勵那些部下們,融洽君主之間的關係。大家喝了酒之後難免會比較豪放,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就難以加以控制。今天是我們賜酒給人家喝,又因為別人這樣比較失禮的行為,就要去加以責罰的話,會大煞風景。所以就跟所有的群臣講說,今天大家要喝得盡興,在宴會上都要能夠開心歡愉,然後要大家把帽帶都拉下來,這時候才命人把燈都點上。

  接著,三年後,晉國與楚國交戰,有一位大臣就衝鋒陷陣,都在前面奮勇殺敵,就是毫無膽怯懼色的樣子。等戰爭結束之後,他們也打敗了晉軍,等戰爭結束之後,楚莊王就對於他這樣英勇的行為,心中有所疑惑而問:寡人德薄,也沒有對你有特別的好,那為什麼你這樣出生入死為我呢?這時候這位臣下才說,他就是當年那一位喝醉失禮的人,大王就是隱忍他這樣的行為,不加以責罰殺他,所以他一直對這樣的恩德感念在心。

  這也是我們為人留後路,當人已經走到絕境的時候,你不是在落井下石,而是能夠讓他有台階下,留一線人情、留後路。這也是自己應該對於受陷在這樣絕境的人,應該有的同理心跟寬恕的心,而不是一再的窮逼不捨。

  老師:好,謝謝。我們就直接來看,「人侮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數說」,這個都沒有什麼問題。就是「羞」這個地方,白話翻譯的地方講,別人已經感到恥辱。恥辱跟羞恥有一點點不太一樣,恥辱,辱是我被侮辱、被羞辱;羞恥只是我自己感到慚愧,沒有別人給我的羞辱,這樣了解嗎?所以我們在用字的時候,不要習慣性的恥就是恥辱,要稍微有點區別,所以這地方用羞恥比較恰當一點。這個「感到」是妳漏掉的,漏掉感到。其他的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就是這個恥辱跟羞恥的差別而已。

  再來第二個問題就是,「人極不要跟尋」,這個跟尋,極是著急、急切,跟那個亟相通,沒有問題。這個跟尋,剛才因為妳前面是翻成窮追不捨、追殺,追殺這樣講也是講得通,然後再配合楚莊王那個故事,這樣沒有問題。現在這個是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它是跟隨追逐。這個極就是說,這個人是他已經六神無主,慌張至極了,你不要跟著他,像這樣無頭蒼蠅跟著他亂跑,盲目追逐,那就不同,前面那個解釋就不太一樣,都講得通,這裡沒有衝突、沒有矛盾,看你怎麼講都可以。

  底下每一句後面都有一個,只當寬解、只當回護、只當放鬆、只當憂念,也可能是林琴南加的評點,你們參考看看。說人家對我的侮辱我不要埋怨,我只需要原諒他,心胸放寬一點,寬解、諒解他,這樣就好了。人家已經感到羞恥了,不要再數說,再進一步再責備,只當回護,回護就是有一點在袒護的意思。人極不要跟尋,只當放鬆,就是剛剛講的,他已經急得團團轉了,你不要跟著他盲目的這樣子轉,你就心情放輕鬆,也勸他放輕鬆,大家都放輕鬆。再來,人愁不要喜悅,只當憂念,人家已經都滿臉愁容了,你卻在那邊沾沾自喜、幸災樂禍,這樣不行,你一樣陪著他分擔他的煩惱。好,這一則大概是這個意思。

  後面,「大凡做一件事」。

  學生:「大凡做一件事。就要當一件事。若還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這邊「大凡」就是大抵、大概。大概來說,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要以慎重的態度好好完成。「若還苟且粗疏」,這邊苟且就是敷衍了事、馬虎行事。如果我們還敷衍了事,細心度不足,「定不成一件事」,這邊的意思就是就會產生錯誤疏漏,無法將此事妥善圓滿的處理。

  這一句話學生在看到的時候,是它的文字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學生覺得這句話很有力,就是在跟大家提醒,平常我們每天在面對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管是大事或是小事,都是要有始有終的,好好的把它處理好。學生也馬上在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反省到自己前幾週到銀行去辦事情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急著要匯一筆款項到國外。接到通知之後,就急著要從台南再趕回去嘉義匯款,就把東西匆忙的收拾,需要帶齊的那些匯款的一些資料,就想說都有存在手機裡面,就不需要再多加留意。真正到了銀行在臨櫃辦理的時候,才發現存在手機裡面的一直找不到,就更加的緊張、更加的慌亂。因為幸好就請了在台南這邊的姐姐,幫忙看了那一份文件上的東西,拍照給我。那時候心裡就在想,如果這時候台南也沒有家人可以幫忙的話,那是不是事情要再繞了一大圈。就全部的事情都接近辦完,剩最後蓋章的步驟的時候,印章蓋下去才發現,那印章是媽媽的印章。這時候就想說,可是印章是自己的,怎麼會這樣?才發現原來媽媽又刻了一個是跟我一樣的印章,但是都是因為自己覺得太篤定了,想說就只有這顆章,拿了就走。

  這時候爸爸就非常慎重的提醒學生說,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妳不要抱持著妳已經很清楚,也不是說僥倖,但是就是不夠細心的態度。今天去辦一件事情,就也想到《弟子規》裡面講的,「事勿忙,忙多錯」,因為忙,欲速則不達,愈要趕著去辦好一件事情,反而兜愈大圈。那時候還請家人再開車到嘉義送了另外一顆印章。家人就有提醒說,要去做什麼事情,就仔細的想過一遍,需要帶齊什麼樣的東西,需要做什麼樣的步驟,那些東西也都要核對過是不是正確的,一次就把一件事情做好,不要每次東漏一塊西漏一塊,那也會影響到自己在辦事情時候的心情。謝謝大家。

  老師:好,很好。人一生的成長過程,就是不經一事就不長一智,點點滴滴、大大小小,就是這樣汲取經驗跟教訓。

  這些大致上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跟剛才一樣,有一些遣詞用字可以讓妳更精準的。我們講「粗疏」,妳的原來的解釋是心性疏略而不注意瑣事。一般用「心性」這個詞比較偏我們在探討本性,以佛家講就是真如本性,探討這樣的一個場合會用心性,如果講說做事情就用心思就好了,就不必用到心性這麼大的一個名相、名詞。「疏略」也可以,粗略,粗疏、粗略,這個倒是比較其次的問題。後面這個「瑣事」,不注意瑣事,詞彙一般來講,有所謂的有褒義詞、貶義詞,或者是中性詞,我們說這個瑣碎的事情,你可以不用太在意,所以你不注意瑣事這是好的,但是我們講的是,你做得不夠細緻、不夠細心,所以這個用字就稍微有一點點不同了。不注意瑣事,不注意瑣事,對,我們要注意大的重點根本的地方,大處著眼,但是著手就要從小地方,所以這個地方是要講做事情不夠細心、不夠細緻。比起你說不注意瑣事,因為不注意瑣事倒不是缺點,不注意瑣事,就是我把那個瑣碎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我可以忽略掉,這反倒是好的。

  我們接下來繼續:

  學生:「少年志肆心狂。長者言必偏惱。你到長者之時。一生悔恨不了。」

  這一則字面上的解釋,首先註釋的地方,我們先看到「志肆心狂」的肆,肆的意思是恣意妄為。然後再來是「長者言必偏惱」,偏的意思是很、最的意思。所以這整句話大致上是在指年輕人氣盛狂妄,對於長輩的規勸常常會覺得感到惱火,不想聽,可是等到自己年紀也大了,到了長輩這個年紀的時候,往往就會悔恨自己當初不聽老人言,但是雖然後悔,也已經枉然,沒辦法改變了。

  接下來引申的部分,學生是覺得滿有趣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不管是故事或者是童話電影當中,就是常常會有一些智者出現,這些智者通常都是老人、長者的形象。而且我們也常常聽到大家在說,俗語有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聽老人言,到老不周全」、「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這樣的說法。老師剛剛也提到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其實長者就是把他的經驗跟閱歷淬鍊成人生的智慧,而要傳達給我們年輕人。可是偏偏年輕人很氣盛,自視甚高,常常會覺得勸諫的話很刺耳,而就是堅持要一意孤行,甚至有時候是會為了反對而反對,都要到了失敗了,或者是老了時候才來後悔。

  在《孔子家語》裡面就提醒到我們,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其實願意勸諫我們的人,常常是真心愛護我們的,所以對於別人的勸諫,我們一定要能夠虛心接受,而且要能夠自我反省,才能夠避免一步錯步步錯,最後沒辦法挽回的狀況。

  接下來這一句,學生引到一個偈語,它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其實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學習到先人長者的智慧,而發用於生命當中,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而且修身養性是要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所以如果有老年人、長者願意將他的生命閱歷傳遞給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然後,接下來學生想到師父上人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其實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教學為先,但教學為先應該要先從自身做起。剛剛講的那些道理其實大家都知道,可是為什麼還是需要一再的被提醒?其實我們可能不能怪年輕人,說他不願意變好,而是整個社會風氣,或者是同儕的力量使然。所以如果我們希望風氣能改變,就要從自身做起。所以這邊引了兩則大意都是在講,就是要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老師:好,謝謝。再補充一下,剛剛那個楚莊王故事,還有那個唾面自乾的故事,上面可以再把妳要扣住的那個標題列出來,扣住的那個正文的標題,把它列出來會比較清楚,說這個故事是在扣住哪一句,這個故事扣住哪一句,像這樣子有一個紅色的標題,這樣會更明顯。

  好,再來這個「偏惱」,妳剛剛那個是把它解釋為最,最生氣的最,然後這很生氣,也可以;這裡也可以解釋為片面的怨怒。長者的話,只要是長者的話,你就是片面的怨怒。就好像我們現在逢什麼必反,逢什麼必反,只要你說了我就反對就對了;只要是長輩講的話一概不予認同,甚至生氣,是這個意思。就這樣而已,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OK,再來,「改節」。

  學生:「改節莫云舊善。自新休問昔狂。貞婦白頭失守。不如老妓從良。」

  字面上的解釋,首先第一句,「改節莫云舊善」,改節是指改變節操、操守的意思。「自新」的意思是改過向善。所以這整句話的大意是說,假使自己犯了錯,不要去想用過去自己做了很多的善事來掩飾當下這一個錯誤。如果是遇到他人願意改過向善,我們也不要去揭人家過去的瘡疤,應該要給予他這一分肯改過的心,要給他肯定。

  接下來第二句,「貞婦白頭失守,不如老妓從良」,它是用一個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選擇做了善事,可是卻不能夠堅持到底,還不如過去雖然犯錯,但在最後能夠醒悟自新改過的人。

  這邊引到這一則,是要讓大家看到改節,就是改變操守這個意思。在《孔子家語》裡面有講到,第三行的地方指,有學生他去問孔子說:「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就回答他說,如果改節的話,還能夠稱為仁廉嗎?所以就可以知道在孔子的標準裡面,改節的人並不能算得上是君子。

  接下來對原文做一個引申。首先第一句話引到《菜根譚》裡面講的,「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所以如果一個人有再多的功勞,都不能夠自大自傲,否則這一些功勞也只會助長我們的貪瞋痴,而變成是以後禍患的惡因。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可以真心發露懺悔,能夠放下屠刀的話,也能夠立地成佛。

  接下來第二則引到的是《論語.子罕》篇,這則大家應該都比較熟,它其實是在講恆心毅力的重要。引這一則是想跟大家分享,做好的事情、做對的事情,也是需要這樣的恆心、毅力,要擇善固執,堅持到底。我們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跑到了終點以前我們才放棄,就跟剛剛原文所引到的白頭失守一樣,其實都是功虧一簣的。

  第三則的地方是在講,「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君子犯錯就像日蝕還有月蝕,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可是「更也,人皆仰之」,如果我們能夠改正錯誤,那麼這樣的一分勇猛心,我們說「知恥近乎勇」,是值得大家來欽佩的。

  講到改過,學生引了一個大家應該很熟悉的故事,就是周處除三害的故事。第一面是背景的部分,周處他住在義興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三個很大的禍害,分別是邅跡虎,是老虎;還有水中的蛟龍;第三個最大最大的禍害,就是周處這個惡霸他自己。於是就有人說服周處,請他去除掉老虎跟水中的蛟龍。當地的人民說服他做這件事情,是想說至少三害除掉兩個,剩下了一個我們會比較好過。但周處他自己並不知道,他就準備出發去除掉老虎跟蛟龍。去了三天三夜都沒有回來,鄉里的人以為周處已經過世了,所以大家就互相道賀,我們鄉里最大的禍害已經消除了。

  後來周處回來之後,他才知道原來自己在鄉里人民眼中,是如此的造成大家這麼大的困擾,於是就有悔改的意思。他要悔改,但是他怕自己年紀已經大了,是不是會一事無成。這時候清河就勸告他說:「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所以周處聽了他的話之後就改過,而成為忠臣孝子。雖然他是這麼大的一個禍患,也能起這種改過的心,他這樣的行動力以及勇敢改過的心,是我們應該肯定而加以學習的。

  最後引了一個歐陽脩的小故事。歐陽脩晚年的時候,他把他生平所寫的一些文章都加以修改。夫人就覺得很奇怪,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歐陽脩都已經是別人的老師了,也沒有老師可以笑罵他、責罵他。歐陽脩就笑著說,我其實不是怕先生罵,我怕的是後人笑。學生引這一則故事,是想跟大家分享,互相勉勵。就是可以從周處,他是被動的知道自己的過失;到了歐陽脩,他是主動的去預防自己犯錯,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後世子孫的典範。謝謝老師。

  老師:好,資料很豐富,故事也都滿恰當的,都很有故事性,聽起來都很吸引人。不過就是說,妳到時候真正要講課的時候,要考慮到時間的因素,時間夠長就多講一點,時間不夠就縮減一些,是這樣子。

  這裡有一個補充,「改節」就是改變節操。「莫云」這個云是他自己說,改變節操的人,就是晚節不保的那個人自己說,我以前也不錯,我以前做過什麼了不起的好事,不要這樣說,就是自己講。那個「自新休問」,這個問是別人問,對方都已經要自新了,你還說你現在自新有什麼用?你過去什麼什麼我們都還記得,就不要講這種潑冷水的話。一個是自說,一個是問他,就是幫助我們聽的人更清楚明白那個立場。

  再來就是「貞婦」、「從良」,必要的時候就再補一些註解。尤其從良可能對某些,尤其是剛剛講的外國人,他們對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口語,或許他們不見得那麼樣的熟悉。你們以後很有可能會去接觸外國人,上人說請你們去陪他們喝咖啡。

  剛剛妳舉的那個孔子、子貢、顏回那個,其實那個故事如果妳用在別的場合,後面這一段很有得發揮,很有故事性。就是子貢看到顏回在偷吃飯是不是?然後就去告小狀,結果後面其實是,你看他在告狀的時候,他也不是像我們這樣子冒冒失失的告狀,他只是問說,「仁人廉士」,意思就是君子亦有窮乎,會改節嗎?孔子說不會。顏回呢?顏回他不會改節。大家還是不相信,孔子說,好,我去調查。孔子怎麼調查?後面這個故事各位也可以看看,孔子是最擅長這種危機處理。他去問他說,我們最近遭遇到這些逆境,還稍微能夠有一點飯吃,是我們祖宗祖先保佑我們,現在飯煮好了,我們去祭祖,去拜一拜。你看用旁敲側擊的,他不會說顏回你有沒有偷吃飯?不是這樣問,不像這樣拷問。結果這樣一問,顏回說:「不行不行,不能吃。」為什麼不能吃?因為剛剛如何如何,灰塵掉下去,我把它撈起來,撈起來要丟掉又怕浪費,於是我就吃了,既然被我吃過了,就不能祭祖。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終於真相大白。最後,「二三子由此乃服之」,才真正心服口服。不是孔子說顏回不會變節、不會改節,不是這樣一句話就能夠服大眾的心了。所以你看孔子的智慧,他就很善於處理危機。

  好,接下來,「自家痛癢」:

  學生:「自家痛癢偏知。別個辛酸哪覺。體人需要體悉。責人慎勿責苛。」

  「自家痛癢偏知」,痛癢就是痛覺跟癢覺,就是比喻疾苦。偏就是特別的意思。所以說對於自身經歷的疾苦,我們自己總是能夠特別的知道。「別個辛酸哪覺」,辛酸就是指辣味與酸味,都是一些比較刺激的味道,就引申比喻悲苦。所以我們雖然對於自身經歷的疾苦都能特別知道,但是對於旁人遭逢的痛苦患難,卻又哪裡曾經稍有察覺?

  再來,「體人需要體悉」,體悉就是深知別人的苦衷而體諒他。就是說我們體諒別人應該要設身處地,詳盡的理解知道他的苦衷。「責人慎勿責苛」,責苛就是指過於嚴厲殘酷的指責過失。所以我們責備他人的時候,則需要小心謹慎,切勿嚴酷的指他人的過失,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有愛心。

  再來就是同理心。《論語.衛靈公》裡面有講到,子貢問說,是否有一句話或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孔子說,那就是恕。恕我們拆開來看就是如心,就是待人如己的心,所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願意遭受的,也切勿將它用來對待別人。再來,《論語.雍也》篇也有提到,所謂的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希望有所成就、有所自立,也要使別人也能通達自立。所以如果能從自身取譬,就是能近取譬,能就近從自身做比喻,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這就是所謂的仁的道理,也就是說最美麗的心就是同理心。

  再來,責人的部分。《論語.衛靈公》篇裡面有說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就是說我們對於自己的立身處世要反躬自省,要深厚的反躬自省,但是對於別人的過錯,則不能過度的責怪,如果這樣子做的話,就可以遠離別人的怨恨。就像清朝張潮的《幽夢影》有提到,「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待人處事要像春天一樣的溫暖,嚴於律己,要像秋天一樣的肅穆。就像淨空上人,師父上人也有說到,「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是我們反躬自省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時間看到別人的過錯?

  再來佛家也有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是對於眾生都要像自己一樣看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就是條件,對於眾生要無條件的愛護。這邊的同體就是佛家都有說,一切法唯心造,萬法由心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心想生,唯識所變。既然眾生與我們是這樣子的共同的生命體,我們怎麼可以不能以平等慈悲的心去愛護?

  最後一樣以師父上人的墨寶跟大家勉勵,就是說「放下我痴、我見、我慢、我愛,一心隨順如來真實教導,悟道仁者受持」,就是當我們放下我執,心才會寬。「誠敬謙和。」和諧的世界,都從我們每個人的自心開始。報告完畢。

  老師:好,謝謝。這個「痛癢」都沒有問題,比喻疾苦。「偏知」,特別了解。體人。就是這個「體悉」,前面妳可能把悉解釋為了解、熟悉,是不是這個意思?

  學生:學生這邊是做設身處地的去詳盡了解對方。

  老師:詳盡了解,好。那個悉如果把它特別標出來註解,這樣會更清楚,因為悉它也有認識了解的意思,但在這裡面是全部、詳盡,跟後面這個責苛,還有偏知,這個都是互相前後對應的。「苛」是過於嚴厲求全,也是全。但是體諒人家,你就不是體諒一部分而已,體諒全部,全部的體諒、全部的包容。苛責人家,就不要全部的一點一滴都不漏過。這是用兩個極端來對應。

  就先到這邊,好不好?好,謝謝大家。

  學生: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