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師節 | 師道尊嚴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兩個精神就是孝道與師道。

  

  教師的重要性

  《群書治要·淮南子》說:「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意思是說,法律能將不孝的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他們的孝行和情操;法能夠處罰盜竊的人,卻不能讓人有伯夷、叔齊這樣廉潔的德風。孔子培養了學生三千人,都可以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他們說出來的話都成為人們依循的做人準則;他們的行為都成為大眾的表率。他們能影響一方、教化一方,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禮記·學記》告訴我們:「玉不琢,不成器」。古人用玉來比喻,人要培養、鍛鍊才能成才。每個人都需要聖賢教育,都需要老師的教導。漢朝大儒楊雄說:「師哉師哉,童子之命也」。這個孩子從小能否扎下倫理道德的根基,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尊師方能重道

  尊重老師才能尊重道德學問。《禮記·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重老師最難能可貴,它也是最關鍵的根本。老師受到尊重了,然後道德學問、真理才會受到敬重,人民才會認真恭敬的學習。

  

  振興師道

  「自重而後人重」。為人師表,「表」就是表率,要自重。要視學生如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他們。父母、老師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無私奉獻,所以才受到尊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是為人師的本分。所謂「道」,是指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做人、做事不違越這個法則,就是「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抓住了整個道德的綱領。

  傳道授業的老師需要真正深入經典、理解經典,落實經典。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落實得愈多,真心的流露就愈多,也就愈容易跟學生產生共鳴。

  

  教育工作者的典範——至聖先師

  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就要期許自己做現代的孔子,真正向孔子學習。

  

  一、孔子之治學

  第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所講一切經教,都是古聖先賢教導他的。一個人有這樣的態度就謙卑,謙卑就能受教。

  

  第二、好學。《論語·公冶長》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子說:十個大家庭所居住的地方必定有好的德行特質者。但是,人雖然有很好的本質,還要後天勇猛精進用功才會有好的成就、學問。好學最主要體現在恆心,有恆為成功之本。

  

  第三、格物。《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格除物欲,這是大根大本。

  

  第四、力行。學了要馬上去做。夫子就是有這樣的風範,才能有這麼高的成就。他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第五、抓住綱領。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便是忠恕之道。其實,所有的學問離不開「忠恕」。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二、孔子為師之風範

  智慧

  智慧表現在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大根大本找到了,假如不從孝道開始教起,就不叫教育。

  智慧在於因材施教。你很了解他的程度、心態,才能很好的指導他。「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夫子的智慧體現在抓住機會教育上。時節因緣剛好發生了,學生也信任老師,這個時候可以指點他,他會印象深刻。

  

  仁德

  仁德首先體現在以身作則。夫子為什麼能影響這麼長遠,關鍵在於夫子所說的他自己都做到了。為了早一點利益學生,自己不辭勞苦的用功提升自己,是仁愛的動力、利益人的動力。

  仁德的第二個體現是「耐心」。夫子在《論語》裡展現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仁德的第三個體現是有教無類。只要肯學的,都盡心盡力教。

  仁德的第四個體現是,胸懷天下的蒼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夫子一生都在往這個目標努力。

  

  勇氣

  勇氣首先是改過。夫子強調,「過則勿憚改」,勿憚就是不要擔心、不要害怕,要勇於改過。

  勇氣還表現在立志。人的心量要像虛空一樣大,心願要比金剛石更堅定、不改變。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一個人要有成就,要「發勇猛心,立決定志」。

  勇氣的體現是教學相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從事教育工作,敢反省自己的不足,這也要有勇氣。

  

  夫子的行誼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遠遠看到夫子,非常有威儀;親近他的時候覺得很親切;一講話,震懾心靈,句句都是義正言辭。這是夫子真心對人們的愛護流露出來的威儀,所謂「誠於中,形於外」。

  老師不因身分而尊貴,而是因為他的行為而尊貴。為人師表者,自己做出來的行為值得人家尊重,自自然然實至名歸。

  

  內容整理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