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8集

  好,剛剛我們講到「學者識見,要從心得」,要有真正的心得體悟。接下來就是說,你有了這個心得,有這個體悟以後,對你的講學,因為學者,學者主要就是你,就是彼此之間交換經驗、討論學問,或者是說以後你要推廣傳統文化,你要講學、你要教學。這邊提供幾項給各位做參考,你要達成一個成功的教學,先說成功,先不講精彩,能夠成功就了不起了,成功上面再加上精彩,那就看你個人的造化、個人的發揮,要既成功又精彩就這四個條件;先不講精彩,要成功,至少要上面兩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切身體悟的再現。切身體悟就是我們剛剛所講的這些,真正由你自己的,從感受到感動、到感悟。你的體悟愈豐富的話,你能夠分享的就愈多;你的體悟愈深刻,你所能分享的也就更深入;如果是淺的,很膚淺的、很表面的,那當然就是人家得到的也只是一樣。所以有一句話說,「取法乎上」,僅得什麼?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所以你如果希望說,對你未來的一個教學能夠更順利的話,你要在你做學問的過程,你就要讓自己的體悟能夠多一點、深入一點,但是這個可遇不可求。一天到晚在我要體悟、我要體悟、我要悟悟悟,有意栽花花不成。總之這個怎麼樣去體悟,真的沒有一定的方法,就看個人,一方面是你的悟性,一方面記得勤能補拙。假設我天生悟性不好,沒關係,記住這一句話,勤能補拙。的的確確,我見過很多例子,最後成功是屬於勤勞的人,不是聰明的人。你如果本身就悟性高的話,也不要太得意,千萬記住才說聰明,就怎樣?就有障蔽。好,這是體悟的重要。

  再來,經驗。體悟是體悟,經驗,經驗就不一定要有那麼高深的體悟了,你多經歷一件事情,你多辦一件事情,多去走過一個國家,你的經驗就比別人豐富,你的閱歷就比別人多、廣。這個經驗又再加上一個可貴,我上次說過了,難能未必可貴,你的經驗當中有很多未必是可貴的,套一句現在比較通俗一點的話,有些是沒有營養的。沒有營養的,上課有時候講得太過於扯太遠了,題外話太多了,跟這個課程不相干的,那些就不是可貴的經驗,不可貴。所以我們講課、上課,要分享自己的經驗,有時候也是要斟酌,斟酌看看這個故事講起來,對聽眾、對學生有沒有利益,沒有利益的話就不用浪費,不用浪費大家的時間,這叫可貴經驗。

  再來,變通多元的教法。現在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什麼樣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還有教學媒體也很多元。現在的年輕一代、年輕一輩,從小都是三C產品陪伴著長大的,視聽刺激,不能單靠文字,單靠文字口述講授的方法,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有聲音、有影像,一個叫A,一個叫V。A是什麼?audio。V?video。一個聽覺,一個視覺,就不是單單靠聽覺,老師講學生聽,需要一些輔助的圖像或者影片,教學方法要生動活潑。

  我是最古板,我只會這樣子而已。但是媒體的教學我用得很早,我在一九九O年代就開始用媒體了。但是隨著當時媒體的發展,以前的那個投影片是,你們看過吧?就是用影印機印出來的,另外還有一種叫做紅外線的,那個比較特殊的學校才有那個設備,那個是要受過專業訓練去製作。自從有了這個電腦,投影片就更方便了,而且這個教材做了以後,你會每次使用都可以一直修改,不像以前那個大字報還要用毛筆寫,還要用壁報紙,做了以後收藏還有問題,還佔空間。所以現在這個變通多元的教學方法,對你們來講,教學媒體的製作、多媒體的製作,也是一個有必要的要學習的科目。我已經跟胡總幹事跟他建議說,你們以後可能需要開這樣的課程,教學媒體的製作。

  再來,最後就是駕輕就熟的流程。你的教學,教一次,第一次上台總是生疏,也會漏掉一些什麼。第二次,上一次漏掉了,記得這一次一定要講。三次、四次、五次、十次,反覆不停的演練同一個課程、同一篇文章、同一段,那個流程你就愈來愈熟悉。有沒有聽說過哪一位老師、哪一位教授上課從來不必帶課本?人家他就是很熟練這樣的一個課程了,這樣的一個教材。

  你想要又成功又精彩,大概就是後面這兩個條件,你要再好好的去增加你自己的能力。好,這個提供給各位做參考。「讀聖賢書」。

  學生:「讀聖賢書。字字體驗。口耳之學。夢中吃飯。」

  老師:好,「讀聖賢書」,我們現在都是在讀聖賢書,聖賢書包括經典本身,以及闡揚經典的相關的註疏,或者是一些個人的心得著作。像我們蒙學這些統統都是闡揚經典,經典是它的源頭,我們讀過的這些哪一句不是,那個精神、那個主旨不是從經典衍生過來的?都是不能違背經典,你違背經典的話,違背經典就沒有它存在的意義價值了。所以讀這個聖賢書,我們要字字去體驗,親身經歷、感受體會,這樣講出來才是你的心得,就剛剛說過的;否則就知道人云亦云,就是模仿,模仿人家說。

  但是各位你也不要會錯意,好,那我一開始我就不要模仿。一開始就不要模仿,跟寫書法一樣,一開始就我自己來,可能嗎?自己來寫出來就是沒有規矩、沒有筆法,很隨性。所以一定要一步一步來,剛開始是人云亦云沒有錯,註解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在你還沒有成熟之前,你就是模仿,你就認分。但是你要告訴你自己,我不能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所以如果你是模仿的,你是幼稚階段的,那個叫口耳之學,只知道一些耳朵進去嘴巴出來,這邊學,這邊現買現賣,現學現賣。有些東西,我們固然是像錄音機一樣轉述沒有錯,孔子也說他述而不作,以前雪公太老師也是說他是錄音機,他沒有自己的見解,那是他謙虛。該是如實的呈現,應該要按照古人講法來轉述的、來述而不作的,那個部分是沒有問題。但是,你講學講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這個講出來才比較能夠打動人心,才能夠感動人。

  所以耳朵進去嘴巴出來,人云亦云,道聽塗說,這個叫皮毛的知識,沒有真正的學識、學養。真正的學養是自己融會貫通,涵泳在內心,用自己的話把它講出來。所以那種口耳之學像夢裡面吃飯,作夢當中吃得津津有味,醒來以後肚子還是空空的,而且會更餓,叫口耳之學。

  口耳之學這句話是從《荀子》裡面出來的,來,這一段各位念一下,「君子之學也」。

  學生:「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老師:它這裡面就是把做學問,有君子的做學問、小人做學問。君子做學問,「入乎耳」,從耳朵進去,然後「著乎心」,「著」就是顯著、顯明,在你的心裡頭清清楚楚。所謂清清楚楚就是說,你對這個句子、這一個章句、這一個篇章它的意義弄得徹底明白,在內心了然於心,而不是模模糊糊,而不是叫做不求甚解。

  還有「布乎四體」,「布」就是散布、分散。為什麼叫做分散到四體、四肢?就是全身,不只是你的心,包括你的身,身心都要通暢。有些,這個不曉得各位有沒有那個體悟,你心裡面明白了,心裡面安靜了,你的身自然就放輕鬆了,不曉得各位有沒有那個感覺。你念佛念得很專注,念三十分鐘很投入的話,你的腿就不會覺得很麻;你如果心很亂的話,不要說三十分鐘,五分鐘你就覺得腰酸背痛、腳麻、皮膚癢,什麼到處都不舒服。所以當你讀通一段文句的時候,你會覺得不只心裡面像燈光那麼明亮,身體也會很舒暢,這個叫做布乎四體。而且「形乎動靜」,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行住坐臥都會覺得很從容不迫。

  然後你要講話的時候,「端而言」,你講出來話都有條有理,條理清楚,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蝡而動」,「蝡」就是蟲慢慢在動,你看那個蟲,毛毛蟲,慢慢爬、慢慢爬、慢慢爬、慢慢爬,那個叫做蝡。所以你動作也是這樣從容不迫,就不會毛毛躁躁了,這叫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一」就是全,全部都可以做為法則。也就是說你求學、你讀書,讀通讀懂了以後,身心輕安、言談自如、動靜自得,這就是真正的學問是可以讓你這樣,這叫做君子之學。

  小人之學,「入乎耳,出乎口」,這裡聽進去,這邊就賣弄出來。口耳之間四寸而已,距離四寸而已,這個形容非常貼切、非常巧妙,因為來得快去得也快,完全在你這個地方停留得很短暫,這叫現買現賣。現代人很多都是這樣子的毛病,速成,急就,反正你要記得,很多東西是沒有辦法速成的,釀酒你就是要固定,一定要多少時間才能夠釀得出來。水果成熟,瓜熟蒂落,沒有成熟的水果你強要把它摘下來,你吃了就是酸的、澀的。所以沉潛醞釀很重要,急不得。

  所以這樣的小人之學,「入乎耳,出乎口」,「曷足以美七尺之軀」,這個曷跟人字邊的何,人可何相通,怎麼可能足以讓我們的七尺之軀得到更加的滋潤、更加的潤飾?美,美就是美化;善就是給它改善,美就是善,這裡的美可以通善。當然你講真善美的時候,真是真,美是美,善是善。前面有八尺之軀,這裡講七尺之軀,你不要計較這個到底是八還是七,這個都是一個形容詞。而且古代的尺跟現在的尺不一樣,現在的台尺一尺是三十公分多一點,你如果這樣算,七三二十一就二百一十公分,那很高,八三二十四就變成姚明了。古人有一百八十公分就很不錯了,所以以前的尺不到三十公分,還會更短一點,到底多短就不可考,除非你現在地下出土說,這個叫做古代的尺,去量,等於現在幾公分,這樣才能夠去換算。我們不要被這些數字把你給綁死了,他講七尺之軀講的就是這個身體。

  好,接下來,「男兒事業」。

  學生:「男兒事業。經綸天下。識見要高。規模要大。」

  老師:好,所謂的「事業」是指有條理、有規模,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要對大眾有利益的,這個才能叫事業。你如果在製造社會動亂的根源,那些毒品,那個不叫事業;你賣的是黑心食品,也不能叫事業;你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事業的招牌,做的事卻是危害大眾的這些事情,也是不能叫事業。現在還有一個名詞叫志業,那比事業還更崇高一層,志業。

  「經綸」本來是講整理蠶絲叫做經綸。經是指縱的線叫做經,橫的線叫做緯,經緯。「綸」是有條理的,你們如果上過文字學,从侖,右邊這個侖,只要是它的字裡頭含有這一個部分的,大部分都是有條理的意思。人倫的倫,人和人之間有一定的規範、條理;還有車輪的輪,車子是圓的,車輪是圓的,圓有圓的規範;還有什麼侖?這是糸部的綸;還有一個什麼侖?人部、車部、糸部,還有言部,理論,理論本身就是有理,有條理,《論語》,《論語》一章一章一章,裡面講的是人倫的大道理。所以只要从這個侖的都有條理的意思。

  好,整理蠶絲,但是,這邊比喻用來籌劃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經綸天下。「天下」是國家大事,現在所謂的天下還要邁出國家,跨國叫國際,現在是地球村,所以你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胸襟,就不只是一國之內而已,是跨國的、國際的。所以「識見要高,規模要大」,我們常常講見識見識,包括知識、包括見聞,但是這個都還只是某一個層面,比較普通的層面而已;一般我們講那個見識是更崇高的,很有見地、很有見解,而這個見解不是偏見,佛家叫做正知正見。正知正見不是那麼容易,現在社會叫做邪說橫流,真的是一些莫名其妙、顛倒是非的這些言論,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上到處都有。你們看網路上有一些,只要任何一個主張,一定有正反兩面的意見,這個正反兩面的意見常常在那邊罵來罵去,很難,有的人愈看愈困惑。你看以前是平面報紙上面有民意論壇、民意廣場,通常編輯他一定會正反兩面並陳,讓讀者自己去取捨。可是實際狀況往往是看到最後,莫衷一是,尤其有一些年輕的,他自己本身沒有什麼見解,常常愈看愈迷糊,愈看愈不知道怎麼辦。

  所以真正要有見識、有見地,你要樹立正知正見,就是要有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在你還沒有定見之前,你就是以你的信仰為主,所以佛家叫做以戒為師。當你遇到一些模稜兩可的看法的時候,最後怎麼裁決?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弟子問說,佛陀入涅槃以後,我們就找不到老師了,怎麼辦?佛陀就說:「以戒為師。」再不然還有法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還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等等,這個你們自己再去研究。最主要就是依法不依人;還有依義,義就是正義的義,意義的義,不依語,語就是語言文字,你不要看語言文字表面,你要看它的精神義理所在。

  「規模」就是格局,格局、制度。制度要建立完整,可大可久,就是格局要完備。

  什麼叫做大?「識見要高,規模要大」,大家都會講大大大大大,大到什麼程度?去年我在跟各位講大學生的時候,有講到大對不對?有沒有?大學生要具備什麼條件?複習一下,寬大、博大、宏大、偉大。這是我在學校上四書、上《大學》的時候,給大一的同學,他們從高中剛上來,感受到大學生的身分了,那是表面上,表面上你是一個大學生了;既然是一個大學生,我就要讓你循名求實,你真正大了沒有?都已經是大學生了,怎麼還回去高中跟你的學弟妹搶籃球場,回到國中去欺負國中生,這叫大學生嗎?所以我後來給他歸納出,大學生應該具備四個條件,至少。至少就是不當然,不只這四個,光這四個就夠做一輩子了,不是說你大學四年就可以達成這樣的目的了,還早得很。

  寬大、博大、宏大、偉大,不過這四個還只是形容詞而已,也很抽象對不對?重點是什麼東西寬大?心胸寬大。心胸寬大,大到什麼程度?就看你自己的修為,你的心量,講具體一點,你的自我,佛家叫我執,你的自我抬得愈高,你的姿態愈高,你的心胸就愈窄。就像這個東西一樣,你愈高,你固定的體積,你把它拉得愈高,你這個寬度就愈窄;你把它壓得愈低,你降低一半的高度,它的寬度就乘以兩倍,降低四分之一就變四倍,降低八分之一,它的寬度就變八倍,降到很低很低很低,接近於零的時候,這個寬度就是多少?就是無限大。這個高度就是我們的貢高我慢,就是我執,所以你我執愈小愈低,你的心胸就愈大,這是數學問題。

  但是你要放在現實生活當中,就是要自己去省察、去覺察。怎麼樣讓你的自我降得愈低?就是要常常去為別人著想。你這個車子停在這邊會不會妨礙別人,還是說管他去的,我方便就好;你在這裡大聲大叫、大聲唱歌,已經晚上十一、二點了,你有沒有考慮到別人的安寧,你把人家吵醒了,有的人被你吵醒,就到天亮都睡不著了,你要他第二天怎麼辦。種種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夠處處替別人著想,這就是把自我降到最低,能夠這樣做,你的心量就會愈來愈大。

  再來,什麼東西博大?忘了?學問,學問就是要博大。我們現在的身分是學生,學生的職責就是求學,讀的愈廣博愈好。當然博之後還要約,「博學於文」,後面,「約之以禮」。這個「約」很多人都把它解釋成約束,約束也可以啦,問題是你願意不願意,我要約束你,你要嗎?所以這個約是簡約的意思,一個博、一個約,一個廣博、一個是簡略。約分,數學不是叫約分,約成最簡分數。約之以禮,就是把它簡化成可行的,可以落實在生活上面的禮節規範的。所以你的學問再多,再多也都沒有用,要可行的,落實在生活上面的,叫約之以禮,要把它簡略、簡化成可行的規範。學問博大,但是博大之外記得博文約禮。

  再來,什麼東西宏大?志向和器識要宏大,志向要遠大。所以我剛剛說不止這四大,你要五大、六大、七大,很多,講不完。器識宏大,我們剛才講的都是講見地、器識、氣度,這跟心胸也有關係,心胸寬大,再來見解。

  最後一個偉大是什麼?精神偉大;還有嗎?就是人格、德行,人格偉大。不是叫你做大官,是叫你人格感動人。古今中外受到人格感召,人格最偉大的,你看就孔子,上次我們說過;西方有蘇格拉底、有耶穌,這些都是他的人格感召的。很少是這些政治人物、帝王,帝王有的是他的豐功偉業,對這個民族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那種影響力是國家疆土的開拓,或者是典章制度的製作。真的能夠影響久遠千秋萬世,東方就是一個孔子。

  這些我們再進一步看,你首先要有容器,你的容器就是心胸要寬大;容器夠大,你才能夠裝得多,你的內容物,就是學問跟你的見解,才能夠學問博大、器識宏大;最後整體展現就是你的人格。所以各位不管你已經大學畢業了,或者以後將要去念大學,這四個目標就讓你去一輩子實踐,一輩子去努力。

  接下來,「待人要豐」。

  學生:「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老師:「豐」,豐厚、多。「待人」就是你要給別人東西,你要給別人的時候,你就是要把好的,拿最好的給人家。所以我們常常家裡面有什麼蔬菜水果,自己種的,要送給人家吃,你會挑那個淘汰的去拿出去送人嗎?當然不好意思,都挑那個長得最好看的、最甜的送人家,剩下一些貨底,我們叫做貨底,自己吃吧。其實有時候不見得哪個好吃,又大又美的不見得更甜,反而長得醜醜的被蟲咬過的,吃起來怎麼特別甜;可是你要拿這個去送人,除非真的是好朋友,告訴他說你不要在乎外表,他就可以接受。要不然的話,我們送人當然就是要最好的,這個就是「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的享受,要節儉,要簡單簡約。

  可是反過來在責備的時候,責備自己,指責過失的時候,你就要強烈的,要強一點、深重一點,重重的、深深的去指責自己、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這個時候就要多。反過來要求別人、責備別人的時候,你就要少一點、輕一點。很多人剛好顛倒,我們講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偏偏他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這個都是看你怎麼做,嘴巴大家都會講,道理大家都說得頭頭是道,真正要面對事情在你眼前的時候,利害相關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見真章,才看得出你的私心有多少,你是公還是私,常常這裡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聖人是全公,沒有私,完全是公,沒有私。聖人、賢人、君子、小人,就從公私的比例來見真章,小人是完全私沒有公,君子公私各一半好了,賢人公多於私。那我們自己是君子是小人?自己去稱一稱、量一量。

  來,「一飯為(之)恩」。

  學生:「一飯為(之)恩。千金為仇(售)。薄極成喜。愛重成愁。」

  老師:這裡又有一個版本的問題,課本是「千金為仇」,是冤仇的仇,仇人的仇;我看另外一個版本是「售」,販售的售,這個售它的意思變成酬謝。他講到這個「一飯之恩」,講的是韓信的故事,所以如果是仇的話,千金為仇,我找不到相對應的歷史故事。所以既然有兩個版本,我想就把這個售,各位把它補在旁邊做參考。

  「一飯之恩」,講的是漢朝韓信年少的時候很貧困,遇到一個洗衣服的老婦人給他飯吃,解決了他的飢餓問題。後來他封為楚王回到故鄉,用千金、千兩黃金來酬謝洗衣服的漂母,所以叫做「一飯之恩,千金為售」,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你如果要把它解釋成,按照那個千金為仇,就變成這是兩個故事。兩個故事,一飯之恩,我找得到故事去對應;千金為仇,仇人的仇,怎麼找都找不到這樣的故事。

  因為《續小兒語》這個本子它有很多,沒有像四書《論語》這種著作那麼嚴謹,而且在流傳的過程當中,可能有一些人抄寫,或者是說字句常常會有一些更動,有些不一樣。我們要講課講書,講這個書的時候就面臨這樣的問題。面臨這樣問題以後你們也都會遇到,你如果有辦法,你可以考證確定是如此的,確定是怎麼樣的,你就把那個證據攤出來;如果不確定的話你就並存,留給後人有更進一步的證據的時候,再去做決斷。

  所以這個一飯之恩,千金為酬謝的酬,它是這個酬,但是他是用售。售本來是賣的意思,賣就是我付給你什麼東西,你就給我等價的金錢,所以就引申為酬謝。

  「薄極成喜」,薄是輕視、冷淡的意思。對你很冷淡,甚至到刻薄,刻薄到極點,只要給你一點點小恩惠,你就很高興了,是這個意思。「愛重成愁」,愛重成愁,就愛,對你非常的厚待,對你非常非常很多恩惠。重,重跟那個輕是相對。對你很好、對你很好,好到極點,結果只要稍稍一點不如意,就變成你就起煩惱了,甚至你就因為這個仇,也有另外一個版本,這個地方剛好變成仇人的仇,你變成把我當仇人來看待了。

  所以我們看一下那個《菜根譚》裡面就是有這麼一則,他說:「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翻成喜也」。這個是洪應明,這是《菜根譚》的作者,我去查一下他這個出生年代,是比《續小兒語》還後面,所以不是《續小兒語》學他,應該是他參考它的。但是也不是他參考,因為這個古代的一個故事,個人的解讀、個人的應用各不相同。所以《菜根譚》裡面說,「千金難結一時之歡」,意思就是說,你就算對這個人好好好,你送他一千兩黃金,他也未必喜歡,因為千兩黃金對他來講,說不定他還有更多,他已經不在乎了。你對一個有錢人家,富豪人家的子弟,你給他獎品,他也一點都不在乎。現在孩子很多是這樣,老師給他什麼獎品他都不在乎,給他鉛筆,算了吧,他的鉛筆盒裡面一、二十支筆,不知道哪一支用得到,太多太多,物質太方便了,所以物質對他來講沒有誘因。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講的就是韓信,一頓飯、一碗飯讓他一輩子感激。

  「愛重反為仇,薄極翻成喜也。」愛到極點,一點點對他不如意,他反過來怨恨你、埋怨你;對他很冷淡很冷淡、很刻薄很刻薄,反過來有別人,或者是你自己再對他一點點好處,他就很高興了。這個只是在描述人之常情。一般人的心理狀態我們必須要了解,了解之後,你怎麼樣去處理人和人之間的拿捏分寸,對他好要好到什麼程度,對他不好也不能夠一直這樣子,沒有一個斟酌。

  這是網路的一個故事,可以參考。有個小女孩,父母很寵她,可是只有某一次一點點的不如意,她就離家出走了。現在很多孩子常常會這樣子,小小年紀,她說我要離家出走,她真的離家出走了。這個女孩在大街上面遊蕩,肚子很餓,來到一個飯館門前,沒有錢,老闆就可憐她,給她一碗麵,非常感激這個老闆。這個女孩子一邊吃麵一邊流淚,很感恩這位老闆。老闆就問她為什麼?妳為什麼流眼淚?女孩子就如實回答。結果老闆說:「我只給妳一碗麵妳就這樣感激,可是妳的父母親,從小到大煮了幾千頓飯、幾萬頓飯,妳卻怨恨他,妳還像個人嗎?」說完就把女孩子趕出去了。女孩聽了哇哇大哭,她也知道講得很有道理,非常後悔,趕緊跑回家向父母親認錯。這個結局還算是喜劇,就怕她聽不懂,聽不懂還繼續離家出走,那這樣這個故事就沒什麼好說了。

  其實這個就講到我們人的心理,有時候常常就是,這個也就是剛剛講那個盲點。我有一個同學,那個同學是女同學,後來她也在一個學校教書。教書她因為得了一種病,這個病讓她行動不太方便,於是同事就來幫她推輪椅,每天就是這樣伺候她,來幫忙她,推著她進進出出。久而久之,染病的這個同學好像覺得理所當然,習以為常,只要是稍微一不如意,她竟然對她發脾氣了,這種事例很多。最後,她們兩個人本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再怎麼樣要好,怎麼會忍受得了妳這樣的脾氣?最後連這個朋友也走了,沒有人要理她了,下場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人心很脆弱,人心很容易這樣養成一些理所當然的。人家對你好,好到變成習慣,你就認為理所當然,等到哪一天稍微一對你不如意,不稱心如意,你就對人家大發脾氣,結果就打翻了前面所有的一切恩情。

  好,接下來,「鼷鼠殺象」。

  學生:「鼷鼠殺象。蜈蚣殺龍。蟻穴破堤。螻孔崩城。」

  老師:「鼷鼠」就是小型的家鼠,所謂家鼠就不是野鼠。老鼠還分很多種,有一種叫做錢鼠,吉祥的,因為台灣一般民眾看到錢鼠不會打,因為聽說會帶來財富,所以叫做錢鼠。錢鼠走的時候會叫,唧唧唧唧,唧唧唧唧;一般家鼠不太會叫,除非你打到牠,牠會哀嚎。錢鼠叫聲一般人聽了會高興,牠會給我帶來財富,所以就放牠一條路。這個家鼠,還有更小的就叫鼷鼠。小老鼠牠竟然可以把象給殺死,你不要小看牠,牠從鼻子裡面鑽進去,大象就沒辦法。

  「蜈蚣」,蜈蚣很小,可以殺死一條龍。這個都是講一個極端的例子,所以就是告訴我們不能小看一些小的東西。還有「蟻穴」會破堤,螞蟻把這個堤防挖那個洞做蟻穴,螞蟻挖洞會做穴,做巢穴。從小洞到大洞,到最後穿了,整個的堤防都被挖穿了,大水一來就潰堤了。

  還有「螻孔崩城」,這個螻就是螻蛄。牠跟蟋蟀很容易被搞混,蟋蟀。各位看這個螻蛄牠有翅膀,牠的前腳已經進化,進化成可以挖土的。有沒有看到這個地方?可以挖土、可以挖地,牠還咬農作物的根。牠不是蟋蟀,蟋蟀也會鑽地,但是蟋蟀鑽得比較淺,螻蛄挖得比較深。所以當你這個城牆底下,有看到被螻蛄挖了孔以後,你不能大意,你要任由它,最後那個城牆說不定就會崩下來了。

  所以重點就是要「人休忽微,事休忽小」,對人、對事你都不要去忽略那個細微的地方。小事,小事一樁,小事會變成大事;對人,這個人一個小毛病,沒有關係,小毛病你就縱容他,最後就養成姑息養奸,到最後變成個大奸人。

  再來,「意念深沉」。

  學生:「意念深沉。言辭安定。艱大獨當。聲色不動。」

  老師:「意念」,意念就是你的心,要深要沉,「沉」就是讓你沉著穩重,「深」就不要膚淺,心思不要膚淺,「言辭」說話要安定,這樣你才能夠「艱大獨當」,「艱大」就是艱巨,就是很繁重、很困難的任務叫做艱巨,你才能夠獨當一面,獨自擔當,獨當一面。什麼叫獨當一面?你可以一個人扛得起來。如果你有在學校教過書,學校一個班級現在是三十個學生上下,我以前那個時代,中小學都是五十到六十,一個班都五十幾個學生,你要壓得住五十幾個學生。還不是說都是這樣子,那就是獨當一面,當導師,你要帶領這五十幾個學生。帶學生如此,你出來社會面對,你帶兩百個,譬如說你是一個兩百個員工的公司主管,兩千個、兩萬個,甚至更多,其實道理都是一樣,你只要守住那個原則,不是人多少的問題,而是你原則對不對的問題。能夠獨當一面,艱巨的任務能夠獨當一面。「聲色不動」,聲色不動就是在任何緊急情況之下,你的說話、你的神態還是跟平時一樣,「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非常的鎮靜。

  所以重點還是前面這幾句話,「意念深沉,言辭安定」。其實這兩句話你如果找得到源頭,就是《禮記.曲禮》一開頭,「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這以前雪公太老師在講《禮記》、講《曲禮》的時候,他就把這三句對照佛家的身口意三業,就很清楚了。「毋不敬」就是心,內心時時刻刻存著恭敬心,我們待人處事你存著恭敬心,現在叫做敬業。什麼叫敬業?就是恭敬心,交代你這件事情你辦,你用恭敬心來,就不會把它輕忽,就不會草率,這個就是敬業,毋不敬。

  再來,「儼若思」,這個講的身業,你不要看到這個思,思不是心嗎?它是若,好像若有所思。一個人若有所思的時候,那個表情是怎麼樣?是沉靜的。這個儼,儼就是儼然,儼然就是莊重的樣子,很莊重,就好像在那邊思考事情一樣,講的是他的形態、態度,整個身體展現出來的姿態、儀態,這是身業。

  第三個就是口業,「安定辭」。什麼叫安定辭?安定辭就是說話有條有理、有內容,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急不徐,不會語無倫次。語無倫次就是顛三倒四,一下講東、一下講西,然後再補充一點,又忘了兩點。這樣你自然就能夠安民。這個民也很多含義,剛剛說過,你帶一個班級五、六十個學生,這也是在安民。你帶兩百人的員工、兩千人的員工,乃至你是一個國家的元首,幾千萬的人,幾億的人口,也離不開這三件事情。

  所以各位如果做到儒家這些,真的是可大可久。而且遇到任務給你,你就不會畏縮,哪天要你出任什麼樣重大職務的時候,你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思考一下我足不足夠,一想,沒問題,然後你就很爽快說,OK,我答應,爽快。結果老師讓我回去想三天好不好。三天回來,老師,我還是覺得我不行,氣魄就不夠。當然你也不能逞強,你真的不行你不用,老師,沒關係,讓我試試看,不行再說。不行不行,不行再說就來不及了。總之很多事情沒有一定的原則,都是要通權達變,而且自己要了解自己,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

  再來,「相彼兒曹」。

  學生:「相彼兒曹。乍悲乍喜。小事張皇。驚動鄰里。」

  老師:這個「相」就是看,觀察、查看。有一種叫做相人之術,看過吧?面相學、手相學。手相、面相那個是名詞的,現在把它改成動詞,就是查看你的面孔長相,查看你的手紋,查看你的各種,從徵狀裡面去歸納、去分析。就看看那些「兒曹」,兒曹就是兒輩,有些乍悲乍喜,一下子高興、一下子哭,「乍悲乍喜」,碰到小事情就慌慌張張,「驚動鄰里」。小時候看他是這樣子,長大大概也成不了什麼大器。

  所以有些人小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你們有沒有讀過司馬光小時候用石頭砸破水缸,救出他同伴的故事?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司馬光從小就有跟一般小朋友不一樣的一些器度、膽識,看到小朋友掉到水裡面,其他的人都嚇呆了,就逃跑了,他不慌不忙趕快把水缸打破,救了他一命。之前不是有報導,一些國中生跑去河裡面玩水,或者是海邊玩水,結果有人溺水了,那些孩子竟然嚇壞了,大家都跑回家,都不敢講,錯失了救人的黃金時刻。這些以後大概都沒什麼用,不然你至少要報個案,通知一一九來救人,連這個都不會,都不如那個三歲小孩,有一些三歲小孩就可以打電話通知警察。

  總之有識有度才叫做大器,有見識、有器度,這才叫大器,從小可以看未來。

  再來,「分卑氣高」。

  學生:「分卑氣高。能薄欲大。中淺外浮。十人九敗。」

  老師:「分」就是你的名位、你的職責,還有你擁有多少權力,這個力應該是力量的力。今天你是職員,有職員的職責跟權力,你是組長、你是主管、你是協理、你是經理、你是董事長,各個不同。當你的職位權責是低下的時候,你就不要意氣高傲,那個叫「分卑氣高」,氣焰很高漲,凌駕了你的上司,這些都是禍端。

  有沒有聽過老二哲學?不懂老二哲學就變成叫做大老二,大老二總有一天會被老大把你的頭打下去。有一種遊戲不是頭冒出來就打,頭冒出來就打,玩遊戲大家都玩得津津有味的,可是面臨自己的處境的時候,常常就是這樣冒冒失失,頭冒出來就被打下去了。

  「能薄」,能量,能力才幹很少、很微小,可是你的企圖心卻很大,欲望。現在這樣的人還不少,明明就是自己能力不足,自己能力不足,你還嫌一個月二十二K太少,希望一下就能夠後面加一個零,這叫「能薄欲大」。

  總之「中淺外浮」,「中」就是內,內在。內在膚淺,外表很虛浮,這樣的話,十個人有九個都會失敗,十個人九敗。現在的社會都是注重虛浮的外表,現在都是教一些什麼人際溝通術,講人際溝通術。有些學校會開一些課程,就是去應試、去面試的時候,要怎麼樣打扮、怎麼化妝,講話要怎樣怎樣怎樣。那個都是短暫一時的,就算讓你僥倖通過面試那一關,進到公司裡面去,你禁得起考驗嗎?一般都有三個月試用期對不對?試用期一完就拜拜。所以我們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內在,內在為本,至於你那些什麼術什麼術,也無妨偶爾用一下,但是重點是你能不能禁得起時間考驗,這才是真才實學的重要。

  再來,「坐井觀天」。

  學生:「坐井觀天。面牆定路。遠大事業。休與共做。」

  老師:「坐井觀天」這個大家都知道,叫井底的青蛙,坐在井裡面,天空就這麼大而已,哪一天離開這個井以後,看看外面的世界,哇,原來天空還不只那麼一小面,還有這麼大的世界。所以,我們的眼界如果是在井裡面看的話,就很狹窄,所見有限。

  「面牆」就是面對著牆,面壁,一無所見;或者是指不學無術,毫無才能。這個也是出自《論語》,「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篇的。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讀《詩經》的「周南」、「召南」,就好像你在面壁一樣,什麼都看不到。《詩經》,《詩經》現在在中文系裡頭也不見得是必修了,很多學校變成選修,一般人大概也沒有機會讀《詩經》了。孔子不是說過「不學詩」怎樣?「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難怪現在大家不但不學《詩》,也不學《禮》,所以不會說話,講出來都是失言,一天到晚在補救,失言。

  《周南》、《召南》,它是《詩經》裡面的兩篇,都是教我們怎麼樣?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是這兩個原則。學習《詩經》裡頭那些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婦之間、朋友之間,五倫關係怎麼樣相處,從這裡面學習。所以不學這個,你就好像站在牆壁前,你什麼都看不到。「面牆」,面對著牆壁,你又要決定你的方向,決定你要走哪一條路,這怎麼決定?什麼都看不到你就決定你要往哪裡走。

  你們騎車也好、開車也好,現在有導航,導航不能百分之百信任它,有時候會把你帶到荒郊野外,甚至帶到海邊,不過怎麼樣你總是有個參考依據。當你完全迷航了、完全迷路了,你還能走嗎?走愈遠的話,迷路迷得愈嚴重,人家要找你的話更累。所以當你迷路了,要找你的人他會告訴你,你不要動,你站在那個地方,我去找你,這樣是最保險的。如果我在動,你也在動,兩個人碰面的機率就減半;一個不動、一個動,還容易找得到一點。

  所以,一個坐井觀天的人,一個面牆定路的人,你要做遠大的事業,就不要跟他合夥,「休與共做」,不要跟他做,這種人千萬不要當作你的事業夥伴。

  接下來,「冷眼觀人」。

  學生:「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老師:四句都有一個共通的「冷」。冷看你怎麼樣用,在這邊最主要是要你冷靜;有時候是冷漠,冷漠跟冷靜有一點點不一樣。所以這個「冷眼」重點是要冷靜客觀。主觀、客觀,主觀就是一切以我為主,客觀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待這個事件。一方面冷靜,一方面要跳脫出來,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講大家都會講,真正面臨事情的時候,我覺得、我覺得、我覺得,我認為、我認為,對不對?

  我告訴各位,我學了十年才改變了我的口頭禪,以前也是我覺得、我認為,十年我才慢慢改正成我建議,我建議你這樣。我建議你這樣跟我認為這樣不一樣,對方聽起來感受完全不同。你說我認為,他偏偏就是排斥,我幹嘛要聽你的?你如果說我建議,聽起來不是稍微舒服一點,還讓我有一個裁量權,讓我考慮要不要聽你的,因為是你建議,你的建議而已,說我建議你怎樣怎樣。我認為你要怎樣,我覺得你就是要這樣,非這樣不可,硬邦邦的,毫無轉圜的餘地。所以客觀就是要跳脫出自我的執著,凡事都是我對,那就太主觀了。

  你要先冷靜,叫冷眼來觀人,來看一個人,先擺脫你過去對他刻板的印象,先拋掉那個有色眼鏡。你一聽這個人是鄉下的孩子,鄉下的孩子一般都是怎樣怎樣怎樣;這個人是都市來的,都市來的都是嬌生慣養,先有那個成見了,那就不夠冷靜了。所以我們觀人,過去的刻板印象可以當參考,然後你就慢慢的透過時間再進一步觀察,他是不是跟一般鄉下人沒什麼兩樣,跟一般都市人沒什麼差別;還是說不一樣,雖然來自鄉下,但是視野蠻寬闊的,雖然從都市來的,可是他不會嬌嫩,這要冷靜的去觀察。

  「冷耳聽語」這個一樣,冷靜的耳朵來聽他講話。「冷情當感」,冷情也是一樣,冷靜的,定靜沉潛,不要讓你的情緒過於容易浮動、過於激動;當感是面對感受。前面不是講你有感受,然後有沒有感動。面對人家給你的一番話,或者是聽到一件事情,發生什麼事情,你面對這些感受,你能不能冷靜一下,稍微沉潛一下,再決定你要怎麼反應。不要像乒乓球一樣,飛過來、彈出去、飛過來、彈過去,快速的一來一往,一不小心就出界了。這個叫做冷情當感。

  再來,「冷心思理」。總之,這個冷都是冷靜,冷靜的眼睛、冷靜的耳朵、冷靜的情緒、冷靜的心思,去面對所有的人、話語、感受,還有一些必須要思惟的事理。事情背後有一些道理用理智來思考,這個叫做「思理」。你要冷靜才能夠出智慧。頭腦,冷靜講的是頭腦,頭要冷,但是心要熱,要熱心。你不能頭冷心也冷,反過來心冷頭熱。一頭熱聽過嗎?最後會變成什麼?無頭蒼蠅。我們最怕的就是你當一個團體的領導者,可是卻是無頭蒼蠅,這個團體就會被你帶得團團轉,帶著一群人團團轉。

  好,最後一則,「理可理度」。

  學生:「理可理度。事有事體。只要留心。切莫任己。」

  老師:這裡講到理和事。理就是可以透過理性的思惟、理性的推測,那個叫做「理度」。抽象的理論,抽象的法則,這個叫做理。《易經》上面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道跟理有時候可以劃等號,道就是理;當然有時候道是道,理是理,那個以後有機會再跟各位講。形而下者叫做器,器就是事物、器物,具體的事物或者是器物。理,事有事的體,理有理,可以思惟的,事體就是事物的格局、規矩。

  我們舉個例子來講,這個是投影機,對不對?投影機要到哪裡買?電器行。電器的器是哪個器?有兩種寫法,你有時候會看到空氣的氣,有時候會看到這個器物的器,一般都是器物的器,但是有些會講電氣,他會把空氣的氣連在一起。我們現在說這個是器物,對不對?「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個是機器。這個機器,它必須要用哪些物理原理才能夠運作?有誰是念機械的嗎?妳,是不是?告訴我們這裡頭有哪一些原理的應用。第一個,要有光,對不對?光學原理;還有?電學原理;還有機械原理,它要伸縮,機械;有光就會有熱,要散熱,那叫什麼?熱學原理;還有沒有?有沒有美學?

  學生:外觀設計。

  老師:對,外觀設計就是美學。當然還有其他,因為你把它拆開裡面有很多,那些都叫做理,而這些具體的叫做事,有理有事。有道有器;有形而下的,有形而上的;有具體的,有抽象的,統統都歸納成事跟理,這樣了解了?

  所以理是可以透過思惟可以度,度就是揣度、推測;「事有事體」。總而言之,一切事理只要你「留心」,留心就是用心。「切莫任己」,任由己意,放縱你的心。任何事情,萬物靜觀皆自得,就可以有得於心,而不是浮光掠影,不是走馬看花。做事情如果這樣表面的,膚膚淺淺的,那跟那個口耳之學一樣,停留在心裡面時間太短暫了,一點效果都沒有。

  好,四言講完了,時間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