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續小兒語-第5集

  今天就是從「今日用度」這裡開始,OK。好,來,我們一樣念三遍。

  學生:「今日用度。前日積下。今日用盡。來日乞化。」

  老師:好,「今日」,今天。「用度」就是指支出的費用,我們每一天都要有開銷,日常生活,食衣住行,每天都需要有種種的開銷。今日所用的,都是前日所累積下來的。「前日」就是過去,過去所累積下來。像你們還是學生,學生階段、學生時代,你所有的費用都是家裡面給你資助。這裡面講的就是指,我們一般在經營一個家庭,或者是個人的一種開銷,你所有的支出費用,都是以前所累積下來的。所以你如果用得太過於奢侈、太過於浪費,一天就把它花光,或者是很快就把過去累積的積蓄就把它花光,那明天?明天吃什麼?明天沒得吃,沒得吃的過去就是當叫花子、當乞丐。「來日乞化」,乞化就是討飯要錢,乞丐,叫花子。本來是叫化子的,後來不曉得怎麼演變就變成叫花子,叫化、叫化子,乞化。

  人生的福氣、福報、福分都有定數。台灣的俗話也是這麼講,一個人能夠吃多少、用多少都是注定的,注好好啦。就好像說銀行給你一筆存款,這個存款就是你的本金,你這個月來領多少、下個月領多少,固定的額度這樣領領領,你如果省吃儉用,就可以用久一點;你如果用得很凶,像這邊講的,譬如一石糧食,石頭的石念ㄉㄢˋ,現在比較少用,公合、公升、公石,一日一升可以吃一百日,一日一斗只有吃十日,一日一石只吃一日,自然的道理。一石糧食這個石,你們數學有用到公石嗎?公升、公合跟公石?有吧?台灣有,馬來西亞沒有。一石就是一百升,所以一百升一石,一天吃一升你就可以吃一百天;一天吃一斗,一斗就十升,只能吃十天;一天就把這一石統統吃光了,一天吃光了,那當然就沒辦法了,明天就開始當叫化子了,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節流,一方面還要開源。也就是說你不能把這一千萬或一百萬的存款,就這樣子坐吃山空,你還要繼續的去賺錢,存進你的帳戶,這樣子才能夠叫做永續,永續經營。有句成語叫做「寅吃卯糧」,子丑寅卯,寅吃卯糧就是這個月吃下個月的預算,今年吃明年的預算,就把未來的都提早享受。這就是現在所謂的刷卡,刷信用卡。幾年前滄浪有在報導那些卡奴,刷爆了,刷爆了就當卡奴,然後再去借另外一家銀行的錢來還,借新還舊,借新還舊,永遠當負債的,一輩子都在負債。這個就是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擔」,那種享樂主義,及時享樂主義。這是從西方的一些物欲思想、享樂觀念傳進來以後,很多我們年輕輩的,就常常受到這樣一個觀念影響,賺錢就是花,花不夠就預借,反正就一直借新還舊、借新還舊,等到哪一天周轉不靈,就叫做信用破產,信用破產的話銀行就列為黑名單,拒絕往來。

  總之這四句講的就是要我們惜福,要珍惜我們的福氣,除了惜福以外,還要培福、要造福,福就是福報。修福修慧,佛法講福慧雙修,福是福報,慧是智慧,你光有福報沒有智慧不行,光有智慧沒有福報都不行,像鳥的兩個翅膀一樣。所以不要折福,要惜福。

  這有一個故事,就是古書上面講的。有一位做官的人家,官宦人家,有財有勢,就是所謂鐘鳴鼎食之家。什麼叫鐘鳴鼎食?就是說他們家裡面人口很多,吃飯的時候就敲鐘,煮菜煮飯大鍋,大的鼎、大的鍋,才能夠供應足夠提供給這麼多人來吃。鐘鳴鼎食之家,極盡享受之能事。而這個家庭,這個家族大宅院旁邊有一間寺廟,那個官宦人家的廚房水溝,剛好流經這個寺廟的後門,通過寺廟的後門流到大水溝裡面。這個老尼師看到這個水溝裡面,經常從那個大富人家廚房裡面,流出很多的吃不完的米飯。吃不完的米飯竟然就這樣倒掉,就從那水溝裡面這樣排出來,寺廟的尼師看了就很可惜,就把它撈起來曬乾,曬乾了,曬乾了就變成現在那個香積飯,泡方便麵的那一種,曬乾了。就這樣日積月累,竟然囤積了非常多非常多的這種他們不要的這個米飯。

  經過幾年以後,這位官宦人家犯法。我們看一個家族也好,一個個人也好,生活態度如果是很奢侈、很浮華,又很浪費的話,你可以推測,可想而知,這個人的其他的修為大概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所以才會做一些犯法的事情,被抄家了。那麼一家老小、婦孺老幼落難了,就被收留在寺廟裡面,然後飢餓難耐,過去那種享福折福日子,不可能再讓他這樣子揮霍了。這個時候老尼師就拿出從前由他們家裡面水溝撈出來的米飯,那個乾的,為這一家人煮了一鍋飯讓他們吃。人到了窮困的時候,什麼東西,只要有東西吃,就是絕佳的美食了,怎麼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白米飯。老尼師說,這些都是你們家裡面的,從你們家裡面廚房流出來的,現在只是還給你們罷了。他們聽了很慚愧、很懊惱,當時富有的時候這麼樣的浪費,這麼樣的不知惜福,幸好天沒有絕人之路,還有這樣的一個後路,有寺廟裡面的尼師來救濟他們。

  所以雖然這個故事看起來很多,因為這種例子很多,可是問題,當我們碰到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提醒自己。譬如說你手頭寬裕的時候,你買東西會不會就出手大方,這個也買、那個也買,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很多人買的東西買回來以後,就往櫥櫃裡面一擺,就忘記了。衣服、日用品,甚至食物買回來以後,開都沒開,就一直放到過期。現在人命很好,什麼叫命很好?他看這個過期一天他就不吃了;甚至還沒過期,剩下一個禮拜,他也不吃了,他說這樣吃了對身體不好。古代的人很惜福,哪怕是,古代沒有這種什麼食品安全,什麼什麼法令規定,就算是發霉了,洗一洗還是吃,雖然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不太健康,但是相較之下,現在也是有一點過度,過度的浪費。

  所以我們在健康跟惜福之間,自己要去取得一個斟酌,取得一個平衡點,不要過度的浪費,但是也不需要太過於受這些數字的束縛。數字的束縛譬如說檢驗報告,或者是食品的標識,有一些是叫最佳賞味期,有一些叫使用期限。最佳賞味期並不表示說時間到了就完全不能吃,只是吃起來沒有那麼樣的新鮮,但是還不至於說會有毒。

  好,底下,「無可奈何」,來一起念。

  學生:「無可奈何。須得安命。怨嘆躁急。又增一病。」

  老師:好,「無可奈何」就是完全沒辦法了。什麼叫完全沒辦法?你碰到一些困境,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想要去克服這一些難題,可是真的都想不出辦法來。這個時候怎麼辦?就安命吧,安於天命。安於天命簡單的講,套一句我們常常掛在嘴巴的,就是要相信因果。因為天命這兩個字,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了解的,我們去年有講過吧。但是對各位來說,孔子不是到五十才知天命嗎?現代人哪怕你活到七、八十,還未必能夠知天命。所以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般人常常說,我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了,真的不惑嗎?惑是迷惑,迷惑顛倒還多得很。所以這個安於天命,簡單一句話就是相信因果,怎麼講我們待會再說,再詳細說。

  安於天命,相信因果。今天會到這樣的一個處境,也是有因緣果,不是無來由的,不是說莫名其妙了,就從石頭裡面蹦出這樣的結果來,不可能,一切事情都有前因後果,所以我們要知足守分。知足,要滿足,知足常樂;守分就是守住你的本分。本分是什麼?安貧樂道。我們是一個貧窮的人,我們就盡我們貧窮人能做的本分,不要做非分的想法;我們是學生就盡學生的本分;你是子女就盡子女的本分;你是父母、你是兄姐,你就盡你的本分;你是職員、你是長官,各有各的本分,這個叫做守分。如果你不安分守己,只是在那裡自怨自,那個字,那個草字頭那個艾,自怨自艾念自怨自艾,在那邊怨天尤人沒有用,在那邊乾著急沒有用,在那邊發脾氣、脾氣暴躁都沒有用,只會增加一個錯誤、一個禍害,「又增一病」。

  所以歸根究柢,還是要去了解一切萬事萬物的因果,這就是天命。天命不是說老天,當然一般人就會說這是老天爺的意思,聽天由命。什麼叫老天爺的意思?上帝的旨意,西方人是這樣講,上帝的旨意,老天爺要我這樣子。我們進一步思考一下,老天爺又是什麼?天。幾位念過中文系的知道,有一位勞思光,聽過吧?香港的一位學者,他把天分成三種意思。一個就是自然天,就是大自然那個天,天空,地球科學的那種天,那是自然天。第二個叫做人格天,具有人格意義的那個天,就是上帝,中國人叫做,或者台灣那邊叫老天爺。天,天上的天神,上天的神,上帝,西方叫上帝,中國人叫天,天神,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叫做天理。一個自然天,一個人格天,一個叫做形上天,形而上那個形上天。形而上的謂之道,道就是道理,形而下的就是器物;抽象的叫做道理,具體的叫做事物,有事、有理。所以形上天講的就是天理。

  天理又是什麼?我們常常講說這個人喪盡天良,聽過吧?所以天理,其實就是跟剛才那個老天爺、人格天,或者叫神格天,是有關聯的。上帝,上帝的道德標準應該就是最高,至高無上,上帝,或者是老天爺,老天爺的道德標準應該是至高無上。所以孔子要與天合德,孔子的目標就是學習跟上天的道德標準一樣,叫做與天合德。所以這個老天爺也好、上帝也好,他的道德標準就叫做天理,天理昭彰,老天有眼。那麼這個天理也就是我們人,儒家,儒家所追求的,人類的道德標準就是向老天爺學習。所以我們叫做摸著良心,這個良心,目標就是要跟老天爺的天理合而為一,你如果失去了這個就叫做喪盡天良,不然為什麼叫天理昭彰?

  所以老天爺,這個天既然有三個意思,老天爺;命,命有命令的意思,命還有命運的意思,運就是運轉。老天爺的指令,老天爺的命令,或者是天理的運行,這就叫天命。這樣聽懂嗎?天理,天的道理。你不管從物理科學也好,就是自然科學,物理科學有天體,天體就是星球,以我們太陽系來講,太陽率領著幾大行星?九還是十?還是八?聽說有一個被除名了,冥王星。好了,那個是科學家的認定,哪一天又把它拉回來,哪一天又發現一個新的,這個都很難說。總之太陽系就是以太陽為主,率領九大行星、十大行星這樣運行。為什麼這些行星不會相撞?金木水火土,金星會不會撞木星、撞火星、撞土星?我們只知道不會,因為從來還沒有發生過。那我們怎麼不去問一下為什麼,不知道。那個只有問那個地球科學的,問太空科學家,為什麼它們會維持平衡在那裡運行、運轉?這個是物理現象。這也叫做天命,這個命就是命運、運行,命跟運,運轉、運行,這從物理現象去了解這是天命。

  物理現象相對的有一個叫什麼現象?跟物理相對的是什麼?心理。哲學在研究,科學在研究,無非就是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是唯心、唯物?大概離不開這幾個命題。物理現象相對心理現象,心理現象也有它的一個規律,對不對?我們老天爺的,上帝,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命令,上帝當然是希望我們這些子民、這些老百姓,大家統統都能夠言行,一切都是向善向上,最終目標也是跟孔子講的一樣,要與天合德。所以上帝的旨意,老天爺的希望,老天爺的命令,無非就是要我們照著天理來走,照著天理走就是行為、言行,照著天理走,你的心就要跟天理一樣。所以天命是什麼你大概就有個概念了。

  我們現在再進一步說,雪廬老人就是雪公,李炳南太老師,他在台中蓮社的論語講習班裡面,講到天命的時候,就講了這麼一句話,「天命就是因果」。我當時在底下聽課,一聽到這一句話,我就有受到一股震懾、震撼,但是當時懵懵懂懂。我知道這句話不簡單,因為雪公太老師就斬釘截鐵的,我們俗話叫斬釘截鐵,就斬釘截鐵的說天命就是因果,這句話我一直牢牢記住,記到現在。然後這個過程當中我一直去尋找答案,為什麼「天命就是因果」?一直去思索這個問題。從民國七十一年、七十二年,到現在三十幾年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慢慢去嘗試著去解答這個答案。然後再進一步把它解釋出來,用比較白話,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話來解釋出來。現在處處都要講科學,對不對?所以我們就把雪公太老師講的「天命就是因果」,把它再闡述、闡揚,讓它淺顯一點。

  因果,哲學也好、科學也好,就稱為因果律。這個因果律是科學,很科學,非常符合科學的因果律,其實這句話是多餘的。什麼叫科學?各位是種子老師,上個禮拜跟各位講,你坐在下面聽你不要很輕鬆,反正就聽多少算多少。但是你既然是種子老師,你以後總是有機會要講這一門課,對不對?那你就要看老師怎麼講。我不是說我很會講,我也不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每一個老師都有他的方法,你們經歷過那麼多老師,你都可以吸收老師的長處。

  什麼叫科學?顧名思義,科學就是分科之學。科又是什麼?你讀什麼科的?現在叫系,以前是五專叫做科,電子科、汽修科、美容科,高職他們要分科的。這個科是什麼意思?就是分門別類。佛經不是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什麼判?對,科判又是什麼意思?判是判別,科就是分門別類叫做科。所以科學就是分門別類之學,分門別類的學問,把所有的事物分得清清楚楚的,這樣的學問就叫做科學,條理清楚。你們以前讀過生物,界門綱目科屬種,還記得吧?馬來西亞有這個嗎?界,動物界、植物界;門,什麼門?脊椎動物門什麼門;綱,哺乳綱什麼綱。界底下再分門綱目科屬種,這樣分得清清楚楚的它就是科學。不要以為科學只有自然科學才叫科學,社會科學也是科學。

  所以天命就是科學的因果律,其實科學的這三個字是有點多餘,現代人你不講得詳細一點、淺白一點,他就不太容易明白,所以我們是不厭其煩,就加一個科學的因果律,本身因果律就是符合科學的。

  再進一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因果律。自然科學的因果律就是剛剛我們講的,譬如宇宙星球之間維持平衡。為什麼維持平衡?因為彼此之間的引力達到一個,譬如說地球的質量有多少,它跟太陽保持多遠的距離才能夠維持公轉的軌道。金木水火土,九大行星它們的直徑都不一樣,它維持一定的平衡,維持多少距離才能夠這樣子繞繞。你們玩過那個球就這樣繞,你就知道輕的你這樣繞起來很輕鬆;重的,你把那個棒球拿起來,然後如果可以裝一個繩子這樣繞,跟一個排球這樣繞,跟一個籃球這樣繞,不一樣吧?拉力不一樣。所以這九大行星就是維持相當的距離,然後彼此之間的引力達到一定的平衡,這其間有沒有因果律?有,這個叫自然科學,叫做物理現象。

  我們這邊重點不是在探討自然科學,回到我們的社會科學。什麼叫社會科學?台灣的高中都分自然組、社會組,你們幾位都讀社會組的。什麼叫社會組?念什麼系的叫社會組?中文的、英文的、法律的、歷史的,總之這些都叫社會科學,對不對?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的範圍、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就是人類社會、人類歷史的發展,對不對?這叫社會科學,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演變。你讀歷史系、讀考古人類學、讀中文系,中文系就是整個,你看中文系要修的內容是什麼?文字、聲韻、訓詁,這些都是文化遺產。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發展的軌道規則。

  你們看過《三國演義》嗎?《三國演義》一開頭,有一句話大家都朗朗上口,「大凡天下之事」,怎麼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你看中國歷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夏、商、周,唐虞夏商周,夏朝、商朝、周朝,一個朝代取代一個朝代,或者不管是三代的禪讓也好,或者是後來的革命也好,夏商周,周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就分了;最後統一,秦國統一;秦朝統一,統一十五年又被劉邦取代了;劉邦到了漢朝,西漢又變成東漢。為什麼會變成東漢?中國歷史由西往東撤退,由北往南撤退,你看西漢、東漢,北宋、南宋。這個都是朝代在那更迭變化,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這是一個最簡單的規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這個簡單的規律之下,還有複雜的、還有詳細的,這就是社會科學的因果律,根源就是人,人的根源又是心。所以自然科學的因果律,基本的表現出來叫做物理現象;社會科學的因果律,是表現在人類的心理現象上,對不對?一個是物理現象,一個是心理現象,這就是天命。孔子五十歲知天命,你覺得孔子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應該是社會科學家為主,當然孔子也不是數學完全不懂,也不是物理什麼,他也懂,懂一點,但是重點不在那裡。

  自然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這個叫做物理現象;社會科學就是人類歷史演變的規律,這叫做心理現象。孔子五十歲知天命,就是他領悟了原來人類社會、人類歷史演變是有一定的規律。你們如果背過《論語》的就知道,裡面有很多章節、很多篇章講,都是這個的印證。講到夏商周,孔子說,夏商周這些古代的禮制、制度我都可以知道,有一些不清楚,就是因為文獻不足的緣故。將來繼承周朝的,孔子是春秋時代,繼承周朝的又是如何?都是可以從這些因果法則去推理得知,其或繼周者可知也。所以孔子五十歲終於領悟了,天命就是這麼一回事,這個是領悟這個道理,叫做理悟。

  上面列的這幾行字這樣聽懂嗎?你們有些已經聽第二遍了。但是因為都還很年輕,慢慢來,不用急,你們未來大有可為,絕對會比老師們成就還好還高,因為你們吸收了那麼多老師的精華。

  那天命之後還沒完,孟子講天爵,記得嗎?有讀過《孟子》吧?有些有讀過。孟子講天爵,我一直在探尋相關的問題,只要跟天有關的一定會有關係。孟子說什麼叫做天爵,就是「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天爵也」。跟天爵相對的叫做人爵,這個爵就是爵位,有了爵位連帶了就比較尊貴。你看做官的人就配屬車子、配屬傭人、配屬司機,還有配屬宿舍,薪水也高,待遇都好,這就是叫尊貴,古時候叫做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這個就是他的爵位,對不對?這個叫做人爵。那什麼叫天爵?天爵是「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心裡面起了一個疑惑,公卿大夫這個都是很具體的爵位,公侯伯子男都是很具體的爵位,所以人爵沒有疑問、沒有問題。天爵,為什麼孟子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叫做天爵?我們有一個官位,你的官位叫做仁官、你叫義官、你叫忠官、你叫信官,有這樣的官位嗎?沒有。所以你們在探索思想的時候,義理要常常自己去思考。《論語》不是說「學而不思則罔」,罔是什麼?惘然,沒有用。你光學,光一天到晚讀讀讀讀,自己都沒有融會貫通,沒有去思考,沒有用。「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學跟思要並進並重。既然仁義忠信跟公卿大夫性質不同,用我們現在講性質不同,對不對?像我們講五戒,殺盜淫妄酒跟仁義禮智信,古時候有這樣相配的,它性質也不一樣,殺盜淫妄酒是具體的行為,仁義禮智信是一種德行,它只是相通的是精神,對不對?不殺生符合仁的精神;不偷盜符合義的精神,正正當當;不邪淫符合禮;不飲酒,酒能亂性,這理智的行為;還有一個什麼?不妄語,守信用。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為什麼是天爵?原來這是天爵的原因、成因、播種。你要這樣子去做,種下了天爵的因,它的果還在後面。後面是什麼?是荀子所講的叫做五儀,儀就是行為的規範,五儀是五種人格的規範、人格的典範。從庸人,庸人就是凡夫、一般人,儒家叫做小人。小人有兩種意涵:一個是官位,有做官的叫君子,沒做官的叫做小人,就一般叫老百姓;第二種意義是德行上的意義,跟君子相對的,君子是在位的,是有德行的,小人是德行不好的叫做小人。所以君子、小人有兩個含義,再重講一遍:君子、小人指做官的跟老百姓,一般不做官的老百姓,那個是就位階來講、地位來講;第二個意涵是跟德行有關,德行崇高的叫君子,德行不佳的叫小人。那麼你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當然也有人沒辦法跑到終點,一開始就放棄了,那就叫做庸人;進一步做是士;再努力做叫做君子;進一步到賢人、到聖人,這才叫做天爵。我們尊崇的、我們推崇的就是君子、賢人、聖人。

  原來天爵有因有果,孟子講的是天爵的因,到了荀子講五儀,這就是天爵的果。我們佛家叫做果位,聽過吧?證果位。證什麼果位?斷見思惑證到什麼果位?阿羅漢的果位。進一步修菩薩道,菩薩分五十二階,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妙覺,這個叫做果位,不是嗎?所以儒家他雖然沒有講得那麼具體,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像佛家講的這些斷什麼惑證什麼果位,可是它都散見在幾位聖賢他們的這些著作裡頭,孔子的《論語》,孟子到荀子,這些都是先秦的。

  所以什麼叫天爵?就是他的道德充實於內,德充於內,然後所顯現出來的人格典型。這些都是人格典型,當然庸人,庸人那個就不說了;從士,士就是古代的知識分子。有了這些人格典型就自然尊貴,自然尊貴就令人發自內心的尊敬。孔子有沒有當過帝王?沒有,後人給他一個封號叫素王,素,我們吃素那個素,素王。「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不要說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幾個皇帝?太多太多,數不清了,你又記得幾個?這些皇帝留下來的有很多是罵名。那你看看孔子沒當過皇帝,人家反而封他叫素王,而且孔子的後代一直傳傳傳傳,傳到現在,世世代代受人尊敬,每一個朝代,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大家都尊敬孔子,都在祭孔,這就是孔子的天爵,聖人,自然的尊貴。

  我們不講歷史,我們講眼前好了,講我們現在生活的現代環境、現代背景。現在當總統,不管你是當這個國家的總統,當全世界的、全球的球長。現在當政治領袖常常要被罵對不對?可是你只要是德行崇高的宗教領袖,我們不分哪一個宗教,像天主教有教宗,我們佛教有各個團體的精神領導人物,在信眾裡面,他們的地位是非常的崇高,是非常得到敬仰、敬重的。哪怕不是宗教人物,還有很多令人發自內心尊重的,像印度不是有德蕾莎,還有很多很多,都是讓人發自內心的敬重,因為他們德行光輝所散發出來的,德行的光輝,我們尊重的是他的德行,這就叫做天爵,這個天爵是靠修修來的。

  所以《論語》上面有一則說,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到了五十歲,將近五十歲,他還是在反省,還是在檢討,過去四十九年有很多做錯的地方。他的目標就是希聖希賢,成聖成賢。就像我們學佛一樣,我目標就是成佛,永遠不停的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

  這樣各位了解嗎?聽懂嗎?從天命到天爵,天命講的是它的道理,就是天爵有因有果,天爵的因就是仁義忠信,你要行仁義、行忠信,你要樂善不倦,這是種下了天爵的因;然後慢慢修、慢慢修,你才會成為君子、賢人、聖人,一步一步來,有事有理,所以我們這樣子來看就很清楚。天爵的因果關係,修天爵是它的因,成就五儀是它的果,從孟子講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到荀子的庸人、士、君子、賢人、聖人。

  這個表這樣各位一看就很清楚了。孔子五十知天命,知,他用一個知,知就是領悟那個道理。就是了解到你要成為聖人,必須要透過仁義忠信、樂善不倦,這樣子慢慢修,從一般人、凡人到知識分子。為什麼叫知識分子?因為古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受教育,對不對?能夠受教育的只有士這個階層,只有知識分子,士,士大夫那個士。所謂這個士也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做官的,最基層的那個小官吏叫做士;另外一個就是知識分子,有機會接觸學習、接受教育的,這個階層叫做士。接受教育,你才有辦法去學習這些希聖希賢、成聖成賢的這些大道理。這在古時候的確是如此,不像現在知識這麼普及、教育這麼普及。

  所以一個講修,事修又講理悟。我們佛家不也是這樣子嗎?你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的就成佛了嗎?你頓悟了空的道理真的就成佛了嗎?有那麼容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還要來這個世界多少次?還要三大阿僧祇劫,這不是矛盾的嗎?明心見性只是悟了那個道理,見性成佛只是往成佛的路邁進而已,不是你現在真的就成佛了。每一個人都是理即佛,這是天台宗講的,大家都有佛性,理論上,在道理上來講,在理論上來講大家都是佛,都是未來佛,那是未來,不是現在都是佛。所以見性成佛,只是你見了性,悟了那個本性,悟了那個真如本性,悟了那個理而已,後面還要修。所以你看禪宗的祖師大德,開悟了以後,開悟了以後做什麼?就去廚房做那些苦力勞力的。你不要小看,那個也只有開悟的人做得來,沒有開悟的人做不來。在廚房裡面做這些勞力的事情,掃廁所、煮飯、洗米、挑水,這個就是在磨你的貪瞋痴,這個都是在修。理悟跟事修是兩回事。

  所以回到剛才我們講,無可奈何你就安命吧,你就安於天命吧。所謂安於天命你就要相信,這一切都是有他的因緣果報,你能夠改變的因緣果當中,因已經種下去了,有些已經既成事實,已經結成果了,現象都出現了,無法改變,無法改變既成事實。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說,我這樣講是同樣的兩個因都種下去了:甲這個因所結出來的果,果報都已經呈現了,無法改變事實;乙這個因已經種下去了,果還沒有成熟,你還可以從緣去下手,「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所以在因緣果當中,你種了善因別得意,假使你沒有繼續給它善緣,它是不會結善果的對不對?不小心,不是故意的,種了惡因,怎麼辦?整天在那邊提心吊膽,我不曉得什麼時候要受這個惡報。也不用太過於做無謂的擔憂,你只要不繼續提供給它惡緣,這個惡因就不會結成惡果。但是它的因還是在,還沒有斷除,只是它不會繼續發展,不會結成惡果。這跟播種種子一樣,種子播下去的話,你如果給它陽光、空氣、水分,這些叫做緣,他就會一直的發展,最後萌芽、茁壯、開花結果。那你把這個種子播種下去,也不給它水,也不給它空氣,也不給它肥料,沒有水的話連發芽都不會,更不要說長大。所以因緣果當中這個緣很重要,善緣,廣結善緣,不要結惡緣。

  所以我們要安於天命就是這個意思,既成事實了,你就要面對這個果,面對這個結果;還沒有開花結果的,還在發展當中的,你就不要再去加惡緣。所以相信因果,不是就坐在那邊什麼事都不做,該做的還是要做。該做的就是廣結善緣,繼續去改變,改變條件、改變環境,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它的善因繼續增長,讓它的惡因沒有機會再發展,這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在那邊怨嘆躁急,又增一病。我們上次講惑業苦,你那邊惑,迷惑,迷惑顛倒又造業,造業,要解除這個迷惑,你不是釜底抽薪,你又在那邊揚湯止沸,又更增加另外一個苦果來。

  好,接下來「仇無大小」。

  學生:「仇無大小。只怕傷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老師:好。你如果跟人家結了仇了,結仇這個仇有大有小。譬如說古時候講最大的仇叫做殺父之仇怎麼樣?不共戴天。殺了他的父親,所以他的孩子就要報仇,然後這個孩子為了報殺父之仇,又去殺了這個人,這個人的兒子又繼續這樣報仇,有沒有完?沒完沒了,冤冤相報何時了。好,那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我們是講,這個仇不管是大、不管是小,不是說很大的仇恨他才會來報,一點點小仇,哪怕是你對不起人家,虧了人家的一百塊,或者是你打破了他的一個杯子,這個杯子價值不多,可是這個杯子對他來講意義很重大,他損失這個杯子幾乎要了他的命,這叫做傷心。不論大仇小仇,不在仇的大小,重點在於是不是傷到他的心。殺父之仇當然是傷心,一個小東西,或者是說你哪一天在公開場合讓他,你羞辱他,羞辱他其實跟殺父之仇比起來算小了,可是你嚴重的損害他的自尊心,你傷了他的自尊心,他一定要報仇。所以「仇無大小,只怕傷心」,這是講報仇的部分。

  再來報恩,「恩若救急,一芥千金」。你對他的恩惠,哪怕是小小,很小的小恩惠,可是對他來講,這是他的很重要的一個危急。譬如說這個人落難,落難到身上身無分文,已經好幾天沒飯吃了,這個時候你賞他一頓飯吃,一頓飯不算什麼吧,可是對他來講很重要很重要,救命之恩,這個時候叫做「一芥千金」。這個芥本來是小草的意思,用這個來比喻很輕微、很細小的事物,哪怕是像一根小草那樣子,也跟千兩黃金一樣那麼重大。

  所以仇不在大不在小,只怕傷了他的心;恩惠也不在大不在小,重點是不是對他來講是很急迫當中的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比起那個錦上添花,你錦上添花沒什麼意義,他已經不在乎這些多一個少一個,雪中送炭那就不一樣了。

  來看一下淮陰侯韓信的故事,這是《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原文。來,讓你們念一遍,「淮陰侯韓信者」。

  學生:「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老師:好,我還是簡單的講一下。「淮陰侯韓信」,淮陰侯是後來他被封的,因為他的故鄉在淮陰。淮陰在哪裡?淮是哪裡?淮是什麼?淮河。淮河又在哪裡?你們在馬來西亞有沒有讀中國地理?有,淮河應該知道,在北部、中部、南部?中原地帶。淮陰是淮河之南還是之北?山南水北叫做陽,山北水南叫做陰,所以淮陰就是淮河之南。他被封為淮陰侯。

  「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原先他是布衣,布衣就是老百姓,還沒做官。貧窮、無行,這邊念ㄒㄧㄥˋ,品行又沒有特別好。「不得推擇為吏」,古時候有一種舉薦孝廉,聽過嗎?很孝順的、很廉潔的,自然有人推舉你去做官,韓信還沒有到這個程度,所以沒有被推薦。「又不能治生商賈」,又沒有辦法做生意。「商賈」就是買賣,經商買賣。「治生」,治生我們前面不是講過嗎?生理,就是謀生的技術、謀生的技能。他又不能做生意,又不能夠自己經濟獨立,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也不行。所以常常從人寄食飲,「寄食」,寄飲食、搭伙,到別人家吃飯,這一戶、那一戶、好朋友,今天到你們家吃頓便餐好不好?好吧,就這樣東一戶西一戶。到最後「人多厭之者」,不歡迎,吃久了都不歡迎,幹嘛要養你?而且古時候人家,大部分家庭經濟也不是挺好,養活自己都有困難,何況要多一個白吃白喝的?於是最後只好去找誰?台灣現在也是,那些遊民最後不行了找里長伯,找里長伯去了。

  「常數」,「數」就是一次又一次,「從其下鄉南昌亭長」,「亭長」就是現在的里長,「寄食」,講好聽就是叫寄食,講難聽以後就是賴上你了,而且一寄「數月」,要幾個月。因為我是亭長,我不得不照顧我的里民,所以里長不好說話,這個時候壞人就由誰當?夫人,里長的妻,「患之」,覺得很討厭,覺得很受不了,一看到他來了就給他臉色看。於是又想了一個辦法,因為我們中國人畢竟是比較厚道的,他不會翻臉,不會用惡言惡語相向,不會把他攆走,他就是委婉的讓當事人知難而退,這就是叫做「溫柔敦厚,詩教也」,中國號稱禮樂之邦,號稱詩,詩的民族。所以一般人受過這樣的薰陶,不管他讀不讀過《詩經》,總之都有受過這樣的溫柔敦厚的薰陶,這叫文化素養。她想了一個辦法,就讓他碰軟釘子,叫做「晨炊蓐食」,早晨起來、起床,很早就把早餐做好了,就在,蓐就是床褥,就是床上席子,草席上面,就在房間吃早餐,不去餐廳。因為餐廳,就是廚房餐廳,平常吃飯的地方,提早開飯而且轉移陣地,韓信到了早餐時間,平常都是七點半,七點半來,「抱歉,我們吃飽了」,「不為具食」,就不再替他準備早餐了。韓信也知道他們的用意了,就很生氣,好,不給我吃,我就走人,「絕去」,就這樣餓肚子。

  底下這一段我們再念一遍,「信釣於城下」。

  學生:「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

  老師:飯(反)信,念第三聲,動詞。

  學生:「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老師:好,韓信就這樣子沒飯吃了,就去城下,城牆下面釣魚,看看有沒有釣一、二條魚可以果腹。旁邊有一些婦女在那裡洗衣服,「漂」就是洗衣,或者是古時候絲、蠶絲,必須要在那邊洗洗、清洗。其中有一個洗衣婦,漂母看韓信,其實他是長得一表人才,看他瘦巴巴的,餓得不成樣子,於是就同情他、憐憫他。「飯信」,這個地方念飯(ㄈㄢˇ),就是動詞,拿飯給他吃。《論語》的飯疏食,曲肱而枕之,《彌陀經》裡面也有,「飯食經行」,可是一般人好像都念飯(ㄈㄢˋ)食經行,正確的應該念飯(ㄈㄢˇ)食。就這樣子「竟漂數十日」,就這些洗衣婦,在這邊洗衣服洗了幾十天,這一位漂母就這樣天天給他飯吃。韓信好開心,就告訴這個漂母說,我將來,只要我發達了,我一定會好好的報答您,重報,「重報母」。結果這一位漂母也很有格調,她很生氣說,你這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活到這一把年紀,還沒有辦法養活你自己,我只是覺得王孫,「吾哀王孫而進食」,王孫是對他的客氣的稱呼,我看你也是一表人才,將來你努力的話也是一個大將之才,我只是覺得很可惜,你這很可惜,所以才給你飯吃,你以為我是希望你報答才給你飯吃嗎?你也太把我低估了,低估我的人格了。她是當然沒有這麼講,是這個意思,「豈望報乎!」幾句話就把這個漂母的崇高的胸襟顯露出來了。這是講他過去的事情。

  《淮陰侯列傳》,你們有機會也可以讀一讀《史記》,增廣見聞。《史記》是一個很好的歷史著作,還有文學著作,太史公的文筆非常的優美,尤其這些列傳讀起來,那些人物就好像活活潑潑的,生龍活虎一樣呈現在你的眼前。中間那些我們就跳過不講了,他後來怎麼樣去得到劉邦的重用,然後中間又有經過幾番的這些懷疑,然後起起落落等等等,我們就略過不講,直接看到他後來功成名就以後。還沒完,還有一段,這一段也很重要,「胯下之辱」。來,我們念一下,「淮陰屠中少年」:

  學生:「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

  老師:長(ㄔㄤˊ)大。

  學生:「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老師:好。「淮陰屠中」,「屠」就是屠宰場,市場,有一群少年,其中有人侮辱韓信、羞辱他。怎麼說呢?「若」,若就是你,你我他那個你。你雖然身材長得很高大,長就身高很長、很魁梧,不能念長(ㄓㄤˇ)大,是長(ㄔㄤˊ)大。又「好帶刀劍」,身上都帶著刀、帶著劍,好像很威風的樣子,不過我看起來,你那個刀劍只是虛張聲勢,只是給你來一個壯膽用的,我覺得,我認為「中情」,中情就是你的內心,你的內心很怯懦、很膽小,才需要帶一把刀劍,帶一把劍在那邊壯膽。於是第一個開口,其他的人就跟著起哄,也是一樣羞辱他說,韓信,你如果不怕死,「能死」就是不怕死,來,刀拔出來,你刺我;你如果怕死,「不能死」就是怕死,你如果怕死的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鑽出去,鑽過去,就這樣子。

  於是韓信,「孰視之」就是一個一個眼睛仔細端詳,套句現在的話,我要好好記住你們,君子報仇三日不晚,是不是?那是現代人的心態,韓信是另外一種胸懷,不一樣。他只是,他當然要認清楚,看看今天是誰在侮辱我,以後怎麼做再說。於是仔細端詳一下,就「俛」就是彎身,從他的胯下就這樣子爬過去,蒲伏就是我們現在另外一個寫法的匍匐,匍匐前進那個匍匐。整個市場的人統統在那邊嘲笑,嘲笑韓信說膽小鬼、膽小鬼。

  好,中間的過程我們就略過不講,最後他回到他的封地。大家再念一遍,「信至國」。

  學生:「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老師:好。韓信後來被封為淮陰侯,就回到他的封地,這個國就是他的封地,於是召所從食的漂母,「賜千金」,就把他當年在他飢餓難耐的時候,給他飯吃的那個洗衣服的婦女,給她千兩黃金。還有下鄉的南昌亭長,給他一百錢,他說里長,里長先生,公也是尊稱,你是個小人,「為德不卒」,為德不卒就是說做好事沒有持續。這個只能怪老婆,但是當時那個情況也怪不得人家。但是你看韓信他不是在報仇,他只是在報恩,只是說恩惠分等級。還有召那個羞辱自己那個少年,叫他從胯下爬過去的人,封他一個中尉,這是有氣度。然後順便「告諸將相」,告訴他左右部下說,他是一位壯士,當年他在羞辱我的時候,難道我不敢殺他嗎?我可以殺他,我也殺得了他,但是「殺之無名」,我要殺他的理由不夠充分,只是為了這樣子就取人家一條命。你看古人,古人講道義,不像現在喝酒,甚至為了多少錢就取人家一條命,現在的人是盜實在是無道,古代是盜亦有道。殺之無名,沒有充分的理由,「故忍而就於此」,所以我當時忍下來了,才能有今天;如果我當初把那個人給殺了,我就被抓去坐牢了,也就沒有今天這樣的一個事業,沒有這樣的一個成果了。

  好,這是現在淮陰侯的故里,裡面有一個報恩亭就是漂母墓,還被保存得這麼良好。大陸上有很多類似這樣子的一些事蹟。

  所以我們剛這一段講到報仇跟報恩,大家盡量朝報恩的正向思惟去學習,報仇那個我們就寬宏大量,君子不計小人過。

  這節就先講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