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小兒語-第2集

  來,下面四句,「能有幾句」。

  學生:「能有幾句,見人胡講。洪鐘無聲,滿瓶不響。」

  老師:這個講的是說,小孩子你年紀輕輕,剛學了一點道理,還沒有完全弄明白,就喜歡到處去炫耀,看到人就胡說亂道,這樣子不好。小孩子這樣不好,大人難道就好嗎?當然也不好。從小就是這樣教。底下是「洪鐘無聲,滿瓶不響」,他是用比喻。真正有學問的人、懂得道理的人他不會這樣。像那個洪鐘,我們寺廟裡面掛的洪鐘,不是像那個風鈴,風鈴是風一吹就叮叮叮,對不對?洪鐘不會,因為它很重,不是一些風吹草動,洪鐘就會發出聲音來。另外一個比喻,裝滿水的瓶子也不會響,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半瓶水才會怎樣?唰唰叫。「鐘雖大,不撞不鳴;半瓶水,多有聲。」道理很簡單,所以完全在於你做不做得到。常常我們就今天學了一點道理,然後很想有機會,有一個適當的場合就要分享一下。現在不是流行分享嗎?現在的風氣是叫分享。分享很好,也很鼓勵大家分享。但是分享的當下那個念頭,我們就要觀照我們自己有沒有存著一點點的炫耀的心理,如果有的話就叫做我執,那就是我執。你如果真的是站在利他,我真的要分享出去,是希望他也能夠同沾好處、同沾益處,用這樣的一個存心,你的我執就比較輕。如果真的是想要炫耀,那就是一個不好的念頭,這個就要覺察了。

  再來,「自家過失」。

  學生:「自家過失。不須遮掩。」

  老師:不消,你們這邊是什麼?不須,好好好,不須遮掩。

  學生:「不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老師:這個因為版本的問題,有一些字句會有一點出入,我盡量有校對過了,但這個是漏網之魚。還是回到我們的課本,不須。

  「自家」,自己。自己有了過失,不需要、不應該遮掩。遮遮掩掩,你遮掩那些過失,真的天底下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遮掩到永久的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對不對?除非你不做,做了遲早有一天會讓人家發覺知道。你做了,你有犯了過失、犯了過錯,你把它遮掩下來,到最後讓人家發覺了,更糟糕、更麻煩,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增添一個過失,人家對你的印象又更多一層不好,「又添一短」。

  再來,「無心之失」。

  學生:「無心之失,說開罷手。一差半錯,哪個沒有。」

  老師:好。「無心」,就不是故意的,不小心的,故意的另當別論。所以無心的過失,犯的錯誤,「說開」,把它說清楚了,我真的是不小心的,那就好了。就不需要再耿耿於懷,然後過了幾天,又在那邊對不起對不起,一直自責,那又陷入另外一種心情的一個谷底,也不好。那個佛法叫做掉悔,懊悔的悔,掉悔,一天到晚在那邊懊悔,不是好現象。懺悔是很好,要整天在那邊懊悔不已,無法自拔,又是另外一種困境,不要陷入那裡。

  「一差半錯,哪個沒有?」一差半錯就是一些小錯誤、小過失,誰沒有犯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順便就看看這一句,「一差半錯,哪個沒有?」是不是像白話?所以明朝人講的白話,跟我們現在白話也一樣。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白話文跟文言文,以前大家沒有去特別注意這個問題,認為古人說話就是之乎者也與焉哉。真的是這樣嗎?不是,古人有古人的白話。但是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年代、每一個時期的白話,它會流行一段時間,又會有新的詞彙一直累積、一直累積,一直更迭。所以我們現在看這個,他是明朝人,一差半錯,哪個沒有?跟我們現在的白話很貼近。你到唐朝,唐朝的白話,再更早漢朝,再往上夏商周,那個時代的白話,我們現在就真的看不懂。所以才需要用文言的記錄,才能夠保存久遠。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國文老師、有心之士一直在呼籲,不能夠再把文言文一直刪刪刪。國高中的文言文一直刪刪刪,一直減,減到最後,大家的語文能力愈來愈退化,閱讀能力、作文能力真的都是愈來愈退化,原因就是白話文讀多了,文言文讀少了;當然原因很多了,其中這一個是佔很重大的一個分量。

  再來,「須好認錯」。

  學生:「須好認錯,休要說謊。教人識破,誰肯作養?」

  老師:這裡要特別提醒的就是「好」這個字。「好」這個字在這裡,「好認錯」,就是可以認錯、肯認錯的意思。有的人不願意認錯,不輕易認錯,打死他也要這樣子撐面子。撐到最後被揭穿了,被揭穿了,好吧,算了吧,就這樣兩手一攤。這樣的態度是不可取。我們要學的就是說,一有錯,一開始就要認錯,不要說謊。自古以來說謊的,你看看有幾個能夠撐到最後不會被揭穿,太少太少了。所以我們要有好的肯認錯的態度,千萬不要說謊,否則說謊讓人家識破了,就沒有人願意來栽培我們了,「作養」就是培養、培育。當你被認定為是一個說過謊,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一直在說謊的人,就沒有人要相信你了。沒有人相信你了,誰願意再栽培你?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不怕犯錯,就怕不肯認錯。

  再來,「要成好人」。

  學生:「要成好人,須尋好友。引酵若酸,那得甜酒。」

  老師:你想成為一個「好人」,這個「好人」當然是正面的、肯定的、積極面的、褒義的,不是時下年輕人說,這個是好人,他是諷刺語,他是講貶義詞的好人,好好先生,那就是不分是非,一味的說好好好、好好好,什麼都好。所以要成為真正的、向善的正的這一個方向前進、進取,要學好的這樣的一個人,你就是要藉助好朋友,要尋好友,交一些有益的朋友。否則你交的都是一些損友的話,怎麼可能變成好人,怎麼成材?

  底下是打比喻,「引酵若酸」,就像你用了酵母,如果是壞的、已經酸了的酵母菌,怎麼可能釀出甜的酒來呢?「引酵」,台灣念ㄒㄧㄠˋ,大陸念ㄐㄧㄠˋ。閩南語呢?發酵怎麼講?有沒有人會念閩南語?發酵,所以它也是ㄍ。如果是大陸ㄐㄧㄠˋ的話,就是念ㄍㄚ,跟我們教育的教一樣,教書(冊),酵,發酵,但是通常都會加鼻音,發酵,是這樣子演變過去的,發酵。所以你看大陸的版本,我們這個不是有大陸版的羅馬拼音本,它就是注jiao(ㄐㄧㄠˋ)。引酵ㄐㄧㄠˋ、引ㄒㄧㄠˋ,你要選用,選用那個酵母,就是要慎選,你用錯了,發酵出來的結果不是你要的。

  這裡面講到「益友」、「損友」,我們再把《論語》那一章複習一下,孔子曰,念一遍。

  學生:「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老師:這是《論語.季氏》篇裡面的。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對我們有益的有三種朋友,對我們有損的也有三種朋友。前面這兩個「友」是名詞,三種朋友。下面這個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動詞,是結交的意思。結交正直的朋友,友直;友諒,諒是誠信,結交誠信的朋友;再來,結交多聞博學的朋友,這三類是益友。損友,底下這個「友」統統都是動詞,你結交的是便辟的、善柔的、便佞的,這就是損友。什麼叫做「便辟」?善於迎合他人,很會去投人所好、投機取巧,逢人就說人話,逢鬼就說鬼話,這很極端。迎合,這個叫做便辟。再來,「善柔」。善以,就是他非常懂得用和悅、柔媚,重點是這個柔媚、諂媚,用這樣的姿態去迷惑人,巴結奉承、諂媚、逢迎,這個叫善柔。否則你看善跟柔這兩個字都很好,溫柔、良善,為什麼兩個字加在一起就變成負面的?那就是不誠,沒有誠心,假的。再來,「便佞」,就是一樣,用花言巧語逢迎,佞,仁者不佞,佞就是花言巧語。總之你要了解你要交的朋友。

  但是我們學佛,或者是走在傳統文化這條路上,大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把非我族類,不是朋友,就把他當敵人,千萬不要這樣子,我們是各走各的。因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它對傳統儒家的經典也很推崇,一貫道也很推崇,甚至其他宗教,縱使他嘴巴講的不是傳統的中國儒家經典的語言文字思想,但是他們做出來的,他們的心裡面的觀念,道理都相通的。彼此就互相尊重,千萬不要有一種不是朋友就是敵人,那種心態也是另外一種障礙。

  接下來,「與人講話,看人面色」。

  學生:「與人講話,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須強說。」

  老師:這裡面講的就是要我們察言觀色。觀察言色,這個言有的寫顏色那個顏,臉部,察顏觀色,各有它的意思。這邊講言語就是跟人家講話,看人的臉色。

  「意不相投」,不需要講,不需要勉強。俗話說,話不投機就半句多。我們要懂得察言觀色,否則的話你講的就是叫廢話。剛剛不是說廢話,講廢話,幹嘛浪費口舌?浪費力氣。所以我們又想到《論語》有這麼一篇,跟這一段話道理是相通的,我們也一樣念一遍,來,「孔子曰」:

  學生:「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老師:好,有沒有讀過?有印象的請舉手。有一半同學沒有讀過,我們就稍微講仔細一點。孔子說,侍候於君子有三種過失。什麼情況叫侍候於君子?譬如說這裡的君子是指長輩,對老師、對師父、對上人,你在旁邊侍候的時候,常常容易犯三種過失,這個「愆」就是過失的意思。哪三種?指在應對進退的場合,長輩言未及之,長輩在說話,沒有點到你,你自己自動插嘴,這個叫做「言未及之而言」。這種情況叫做什麼?急躁,急躁,心浮氣躁。師父沒有點名,老師沒有點名,老師我知道,老師我知道,跟幼稚園一樣,搶著說話。那是小孩子,如果你也是幼稚園,當然大家都可以包容你,你都已經這麼大了,講話還這樣子毛毛躁躁的,那就叫做急躁。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長輩都已經講到你了、點到你了,你卻不說話、不發言。當然不發言、不說話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我不懂;第二個,我怕說錯被人家笑;第三個,我心情不好,就是不想講。不管你什麼原因,你總是開個口吧!不懂就說老師我不懂。你不想說,你也就說我現在,或者說你怕說錯被人家笑,你也可以委婉一點,我只是略懂一二,就怕說錯了,請大家包涵。你如果說心情不好,連一個字都不吭聲,就這樣悶悶的,這樣就很不禮貌了。這個叫做隱瞞,有所隱瞞。

  好,現在可以說了,也開口說了,「未見顏色而言」,你沒看人家臉色,人家現在是很嚴肅的,心情很悶的時候,你卻在那個地方怎麼樣?裝可愛,故意要讓,我讓氣氛更活潑一點,然後在那邊耍寶。這個叫眼睛沒看清楚,盲,瞽。

  這三句話講得多好,把我們所經歷過的種種的毛病,真的是一針見血,講得很清楚、剔透、簡潔扼要。我們好好記住,該說就說,不該說不要說,要說的時候要察言觀色,這個都是要讓我們學說話。否則想說就說,然後又胡言亂語、語無倫次,這個就不好了。說話把握兩個原則:第一個,言之有物,要有內容,不要講一些言不及義,不要講一些沒有營養的,不要講一些胡說八道的,叫做言之有物;第二個,我記得去年就跟你們講過,言之成理,有條理、有道理。你把握這兩個原則,你站起來發言,你就不至於空洞,不至於語無倫次,不至於言語空洞。

  好,接下來這一段,「當面證人」。

  學生:「當面證人,惹禍最大。是與不是,盡他說罷。」

  老師:這一段裡頭,很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證人那個「證」,你如果是自己去網路上查,有一些解釋不太正確,有一點偏離,他說你當著人家的面做證人,去所謂叫做對證。不是那個意思,這個「證」是諫,直言規勸,諫正。直指,直話直說去規勸,去指出這個人的錯誤,當著面,重要的是當著很多人的面前。當著很多人面前,不顧情面的直言規勸,這種說話方式惹出的災禍最大,最容易得罪人。我們有一句話叫做,規過勸善,「揚善於公堂」,規過於哪裡?私室。揚善,就是要表揚他的長處、他的優點,你要在公開的場合,揚善於公堂;規過,規勸他的過失,你要在什麼地方?私下的場合,私室。你不要倒過來,倒過來他會恨死你的,尤其你在公家機關、在上班場合,不管你是當部屬也好、當主管也好,你統統都要記住這一句話,這是領導心理學一個很重要的。你的部屬有什麼樣的一個長處、優點,在今天開會的時候公開給他表揚;然後他如果有什麼小錯誤,你千萬不要在這個場合揭露他,私底下跟他講就好了,他就會很感激你了,以後你要推動什麼樣的一個事情,障礙就會少一點。

  後面說「是與不是,盡他說罷」,意思就是說,當這個人有做錯事情,不是你能夠、不是你有資格去指責他,甚至當面去勸告他的,你要看你自己有沒有那個分量,是不是那個合適的人選,否則的話你講了也沒有用,所以就任他去說吧!這個話是這樣子,各位要善聽善讀,千萬不要從此以後你統統都是,變成一個什麼事都不管,隨它去的。所以我們讀書,讀古書、讀現代書都一樣,有些東西要活,活用,不能夠死在句下。如果是這樣,你說好吧,任何人講什麼是非善惡,統統都不關我的事。適當機會該跟他駁正、批駁的時候,你要看情況,該表達是可以表達。如果你確實認為這個說了等於白說,你就不用浪費口舌,但是還是要在適當時機要去扭轉、去改變,不是任由它這樣一直下去。

  接下來,「造言起事。」

  學生:「造言起事,誰不怕你?也要提防,王法天理。」

  老師:這個也很簡單,就是「造」,製造謠言,惹出事端。當然你如果是一天到晚在那邊造謠惹事的人,當然大家都會怕你,沒有錯,但是你也要小心,這樣做你的後果還會涉及到法律問題,就算法律躲得掉,還有因果,因果報應,這個叫做王法跟天理。因果報應是自然的規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就看你信不信,信到什麼程度。有的人就說,不會那麼倒霉吧?很難說。

  再來,「我打人還。」

  學生:「我打人還,自打幾下;我罵人還,換口自罵。」

  老師:打人、罵人會遭到人家的反駁、還手,到最後還是一樣,就像自己打自己,自己罵自己一樣;跟對著鏡子一樣,你對著鏡子笑,鏡子裡面就笑,你對它哭,它也哭。這個都是很簡單、很淺顯的道理。所以在《孟子.梁惠王》裡面有講到說,曾子,曾子講的,「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出乎爾者」,大家要警惕警惕,出乎爾,從你身上發出來的,不管是說話,不管是出手動腳,這個叫做出乎爾者,最後還是會「反乎爾者也」,這個反跟辶部那個返回的返意思一樣,你怎麼送出去的就怎麼樣接回來,這是現在有一個成語叫做出爾反爾的原來原本的本義是這裡。聽過出爾反爾嗎?聽過,可是現在的用法、現在的意思,已經跟這個不一樣了。現在變成什麼?你這個人一下這樣一下那樣子,一下說好,一下又不要,那個叫做出爾反爾;一下答應一下又後悔,那叫做出爾反爾。那是現代的用意,可是回到它的本義是這個。

  有很多成語是統統都已經跟原意本義不一樣了。像「不絕如縷」,聽過吧?不絕如縷,有沒有讀過這個成語?有。現在是什麼意思?是形容很多還是很少?不絕如縷,是形容很多吧?舉辦一個什麼展覽,很多人來參觀,不絕如縷。可是它的本義是少的意思,是那個繩子,繩子在那個磨磨磨磨磨,繩子那個麻繩不是由很多細的纖維質捲成的嗎?磨磨磨磨,磨到最後,不絕就是沒有斷的,沒有斷剩下二、三根而已,那叫不絕如縷。那就是少的意思,而且很危險了。所以很多的成語演變到現在,它的意思都跟原來大不相同了。

  總之這裡面出爾反爾還是原意,「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你怎麼樣待人,人家就怎麼回報你。所以不要打人、不要罵人,打到最後、罵到最後,還是罵自己、打自己。這跟佛經裡面講的,抬起頭來向上吐口水,最後那口水掉到自己臉上,叫仰面自唾。

  接下來,「既做生人」。

  學生:「既做生人,便有生理。個個安閒,誰養活你?」

  老師:「生人」,活著的人。「生理」就是生計,就是你的職業。我們閩南話,台灣閩南話說做生意怎麼講?做生理,就是這兩個字。維生的方式、維生的道理、維生的理由叫做生計,就是你是做什麼,從事什麼行業,做生理。不過現在講做生理就是做經商的。既然是一個活著的人,你就要有一個靠著吃飯,靠這樣子養活你自己的一個行業工作。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安閒,「誰養活你」?爸爸媽媽養,現在不是有一批啃老族嗎?不上班,爸爸媽媽還有一點積蓄,就讓他繼續啃啃啃,啃到最後父母親也莫可奈何,就自求多福了。好,這個都很簡單。

  再來看,「世間藝業」。

  學生:「世間藝業,要會一件。有時貧窮,救你患難。」

  老師:好,這裡我又漏掉一個校對,課文是「藝業」。「藝業」就是技藝。我們剛剛講不是說我們一輩子都在造業嗎?畢業以後就去謀職,去找一個職業,找到職業以後,不管你是從事哪個行業,都是業。這世間種種的技能、這些行業,一定要學會一種。「有時貧窮,救你患難」,特別是當你窮困潦倒的時候,碰到困難的時候,一技在身,它就會幫助你度過難關。各位的未來或許說,都已經有規畫了,我不用擔心了,是嗎?沒有關係,這些技藝,像譬如說你喜歡書法你練練書法;你會樂器的,你多學幾樣;你會其他技能,多學幾樣,對你將來弘法,對你弘揚傳統文化絕對有幫助的,不嫌多。

  這些技能,世俗叫才藝,我們不叫才藝,我們這些都是,孔子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最後,「游於藝」,道德仁藝,這是孔門的四個綱領。孔子的學問,道德仁,第四個字是藝術的藝,還不是禮義廉恥的義。「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游,你看那個游是什麼意思?像游水一樣,優游自在。你寫書法有沒有得到樂趣一點?有的話我們就繼續寫;如果說沒有樂趣的話,算了,不要了,不要弄得大家那麼辛苦幹什麼,對不對?你如果會樂器的人,在那邊不管是彈、吹、拉,徜徉其中,自由自在。這些都可以幫助你在以後要從事傳統文化,推廣弘揚教學都有幫助,所以不要放棄。你如果小時候已經有學了,就繼續,不要放棄。有的人說,我原來學法律的、學商的、學醫的,對以後有沒有幫助?還是有幫助,所以你從前學什麼,都不要放棄就對了,都可以跟你的道業相結合。

  《顏氏家訓.勉學》篇說,俗話講:「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你的財產累積了成千上萬,千萬億,「不如薄技在身」。怎麼講?你那些財產不是永久不變,不是永恆的。如果我們有歷史眼光,你看看過去從清朝到民國,從民國又這樣幾年下來,有的人過去的舊的貨幣,舊的這些家財萬貫,改朝換代以後歸零,歸零,真的歸零,重新來。就算沒有這些,也有天災地變,財產不是五家共有嗎?五家共有。所以當你一切財富統統都歸零以後,怎麼辦?還是靠你一技在身,至少你要能養活自己。

  底下,「飽食足衣」。

  學生:「飽食足衣,亂說閑耍。終日昏昏,不如牛馬。」

  老師:「閑耍」,這個字是耍,不是要,要上面是東西南北的西,這個是而。「閑耍」就是閒暇的時候在那邊嬉戲、在那邊遊戲、在那邊消遣。「飽食」,吃得飽飽了。衣服穿得漂漂亮亮,也不冷也不熱。衣食足了,剩下的時間在幹嘛?胡說八道,閑耍,在那裡遊戲。以前的遊戲是真的幾個人在那邊玩球,在那邊跳格子什麼的遊戲。現在小孩子是高檔的,是電子化的遊戲,而且會傷眼睛,會傷那個小肌肉。一摸一玩,玩一、二個小時,小孩子的那個肌肉都還沒有發育成熟,最後都僵化了;眼睛都戴眼鏡了,厚厚的近視眼鏡,都傷身體了。古代有古代的煩惱,現代也有現代人的困擾。

  「終日昏昏,不如牛馬」,「昏昏」,糊塗不辨是非,根本就連牛連馬都不如,牛跟馬都還會耕田、都還會拉車,人不如動物。《論語》上面這兩章講的就是這一群。「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篇」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用心指的是用在好的地方,用在向上向善的地方。他不是用在那裡,用在哪裡?底下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言不及義,講話沒有一句是義,義就是正當合宜的,現在叫做喝咖啡聊八卦。群居終日,古代的群居是真的人,一群人在那裡,現在是line群組,一天到晚送那些、傳那些貼圖。我因為參加很多群組,不好意思退出,每天都要消,刪掉很多無聊的。早安,一直在那邊揮手,一直重複反覆出現。因為你退出了以後,那個是我的學生的他們班的,他說,老師怎麼拋棄我們了?不好意思,每天花在刪那些就花不少時間。好了,就算不是學生輩的,同儕輩的,退休同學會的,一天到晚傳養生訊息,你看來看去都是張飛打岳飛,各說各的,你到底要遵守哪一套?算了,都不要看,太多太多了。

  這些訊息,這種是叫訊息。各位要分辨,訊息、知識不一樣。什麼叫知識?知識是從訊息裡面提煉淬鍊出來的,至少像我們編進教科書的,勉強算得上知識,但是這裡頭也有一些錯誤的,不是編上教科書了都百分之百正確。好了,從訊息提煉淬鍊到知識,知識還不等於智慧,對不對?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叫做智慧,智慧還要再經歷過,這個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講,經歷過實踐,尤其是這個是敦品勵學的這些知識,然後累積人生的閱歷,到最後才能夠成為你的智慧。

  接下來,「擔頭車尾」。

  學生:「擔頭車尾,窮漢營生。日求升合,休與相爭。」

  老師:這個「擔頭車尾」講的就是說挑擔的,挑扁擔,拉車的。這個「頭尾」其實就是一個詞,擔頭擔頭,就什麼頭什麼頭,碼頭碼頭,就是這個意思。不管是挑擔的、是拉車的,這個都是窮苦人家謀生的工具、謀生的工作,每天他賺的那個利潤很少,我們不需要和他們在那裡爭得蠅頭小利,在那裡討價還價。

  「日求升合」,容量單位,「合」我們現在很少用,現在最小單位就是公升,一公升,或者是一般常用就是幾CC多少ml,很少用到合。一百CC叫做一合,然後十合叫一升。

  這個在《常禮舉要》,你們有接觸過《常禮舉要》嗎?有。裡面有沒有一則,「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講的都是這些道理。所以我們讀了蒙學,很多很多的不同的冊子,講的道理都一再的強調、一再的重複,問題是你能做幾分?

  接下來,「兄弟分家」。

  學生:「兄弟分家,含糊相讓。子孫爭家,廝打告狀。」

  老師:這個都是古人講他們的經驗談。歷史上很多這些爭家產的,乃至於到現代還是一樣屢見不鮮。我們看看很多一些很有錢的人,亡故之後,他的子女,還有什麼大房、二房、三房,好幾房的,等到名分上有的都分完了以後,過幾年又冒出一個名分外的,爭不完。所以這裡面講的這些有關兄弟分家的事情,也是很值得我們,雖然我們的財富還沒有到那麼多,但是它講的是一個原則,只要是有這種分財產的情況,該分清楚就是要分清楚。

  說「兄弟分家,含糊相讓」。本來相讓是一件好事情,對不對?「兄弟分家」,哥哥說弟弟年紀小,分多一點;哥哥年紀大,弟弟又禮讓,你分多一點,兩個人就讓來讓去,讓到最後含含糊糊,當下是美事一樁,可是留到後一代,完了,紛爭來了。你看古人講的智慧,直接切入這個情況、這個場景來談,而不是談那個禮讓,是超越禮讓另外一層了。禮讓固然是好事,但是禮讓也要讓得清楚,不是親兄弟明算帳嗎?這個真的是人情世故不得不懂,不要只是一味的讓讓讓,讓到最後反倒製造出事端來了。如果含糊相讓,含糊就是馬虎不清,交代不明,造成日後的爭端,子孫為了爭奪家產導致拳腳相向,甚至官司訴訟,就紛擾不已。「廝打」就是相打。所以相讓固然是美德,也必須讓得適宜、讓得清楚,千萬不要含含糊糊。

  《論語》裡面這一章說:「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是有錢;貴是有地位,地位高。富、貴、貧、賤,不一樣:貧富只是有錢沒錢,跟地位無關;貴賤是地位高低,你做官,我沒做官,我是平民。所以富貴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所想要的,但是不以其道得到。什麼叫不以其道?不合理的,不按照正常方法你得到的。這個正常的方法就包括剛才講的,你相讓讓得模模糊糊,讓得馬馬虎虎,講不清楚。比如說這塊田,哥哥讓給弟弟,弟弟讓給哥哥,兩個人讓來讓去、讓來讓去,後來說不然你耕一半我耕一半好了,好了,結果就是口頭上說說,法律上沒有給它劃清楚,這個就是留給後代一些紛爭的地方,這個也叫做不以其道。所以「不處也」,不處就是不要接受,不能夠承受。

  再來是四言的最後一則,「強取巧圖」,念:

  學生:「強取巧圖,只嫌不夠。橫來之物。」

  老師:橫ㄏㄥˋ。

  學生:「橫來之物,要你承受。」

  老師:「強取」就是靠著我的暴力,我有堅強的靠山,這個叫強取。巧取豪奪,「巧圖」,「巧圖」就是巧取,圖就是謀求,據為己有。不厭其多,只嫌不夠。「橫來」,不講理,巧取豪奪,凶暴,憑著你的暴力,暴力討債集團,類似像這樣的用暴力去佔據地盤,這樣子得來的「橫來之物」。「要你承受」是什麼意思?遲早會招來災禍,意想不到的災難。非理所得,豈能常保?好不過三代,這還是一般正常的,更何況你是非法所得。

  我們看這裡有四個圖片,這是台北,靠北海岸那邊有一個金山知道吧?有一間廟叫做慈護宮,它的正殿有四張壁畫,叫做「四不足」,有四個人那個心很貪,貪得無厭,永遠不滿足。哪四個?看第一個是漢武帝,當皇帝了,皇帝已經是人間的至尊了,他還不滿意,他還要長生不死,「漢武為君欲作仙」是第一幅,漢武帝;第二個是晉朝的一個大臣,叫做石崇,巨富,他已經橫征暴斂,富甲天下,富可敵國,他的財富跟國家的預算一樣多,可是他還是一天到晚覺得不夠用,錢不夠用,「苦無錢」;第三個是嫦娥,常常在照鏡子,希望她自己能夠更漂亮一點,「嫌面醜」。嫦娥都覺得自己很醜了,我們一般人不是要跳海了嗎?還有一個「彭祖焚香」,一天到晚燒香,希望我還要再更長壽,「祝壽年」。總共有四幅畫掛在那裡,你們有機會經過那邊去看看,不過看到這邊大概就可以自我警惕了。

  我們舉石崇的例子,稍微進一步說明一下。這個石崇他的故事,在《世說新語》裡面有介紹,誇奢,誇耀、奢華,「鬥富誇奢,禍及親人」。這是他的傳記上面的記載說,「石崇少聰慧」,年紀小小的時候就很聰明,有勇而且有謀,有的人是有勇無謀,他是既勇且謀,勇就是勇猛,謀是頭腦好。他的父親叫石苞,臨終的時候分配遺產給他的幾個兒子,獨獨不分給石崇。父親太了解他了,知子莫若父,他認為這個孩子,以後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致富了,就可以當一個有錢人了;其他的孩子,力量不如他這個小的,所以就把所有的家產都分配給石崇以外的孩子了。這個父親也真有眼光。

  我記得看陶朱公的傳記的時候,范蠡也是講到他的兩個兒子,你們有興趣的都可以去看《史記》,看這個《陶朱公傳》,他兩個兒子,長子跟次子。長子接受了父親的使命、任務,然後要去說服一個人,父親知道這個孩子去了一定沒辦法使命必達,甚至連命都可能送掉了。既然知道這樣,為什麼還要讓他去?時勢所逼,他非去不可,孩子堅持要去。於是就派第二個兒子,之後他也另外再派他小兒子去接續完成他的任務。這個都是做父親的人,深深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優缺點。了解,可是孩子他就是固執,他一定要那麼做,連父親都改變不了他的命運。

  好了,我們再看,進一步看看這個石崇是怎麼樣變成有錢的。從史書上面這麼寫,《晉書》說,「石崇為荊州刺史」,他來到荊州擔任刺史。底下幾句話,歷史的記載就是這麼簡單扼要,「劫奪殺人,以致巨富」,八個字,夠了。是褒還是貶?就是貶,不用多說了。劫,搶劫,奪,還殺人。這種財富你想看看,你用得安心嗎?他不但安心,而且還有增無減,這種人居心是可誅。好,看看他的下場。他跟一個當時朝廷的大臣叫王愷,爭豪誇奢。王愷是誰?皇帝要叫他舅舅,這個在歷史上叫做外戚。一個是宦官,一個是外戚,這個宦官跟外戚在歷史上興風作浪的很多。王愷有朝廷做後盾,石崇跟他爭豪誇奢。

  我們就舉有一個例子好了,有一天,皇帝賜給王愷一支珊瑚做的如意,珊瑚大家知道吧?珊瑚做的如意,就差不多像我們旁邊這個孔子像這麼長吧,他就很得意。很得意,第一個就去石崇家炫耀一下,你看,皇上賜給我的,就這樣。石崇說好了,借我看一下,拿過來看一下,然後就故意不小心,啪掉到地下去,碎掉了。王愷,你竟然把皇上賜給我的寶貝的如意,珊瑚如意給我故意砸碎了。我是不小心,不小心故意的,來人,送他一支賠他,搬來一支那麼長的。王愷一下鼻子摸摸,回去了,下一次再來。他們就是這樣子在那邊鬥,叫爭豪誇奢。這樣一回合一回合之下,心裡面就藏了怨恨了,對不對?

  後來就有機會,綠珠是他的一個寵姬,寵愛的一個歌妓。王愷就藉機會叫石崇把綠珠送給我好吧,你家裡面歌妓那麼多,送一個給我。石崇最寵愛這一個,不要,就這樣得罪了孫秀,孫秀、王愷他們都是同一個派的。得罪孫秀,後來綠珠因為這樣就跳樓,墜樓而死。結局來了,孫秀就誣陷石崇,古時候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於是就把他逮捕,處決在東市,然後綠珠就跳樓,連帶著他的母親,他的兄長妻兒,總共十五人同時被誅殺,才五十二歲而已,這就是他的下場。

  好,後面是六言的,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