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師節 |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是一年教師節。常言道: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成敗,繫於教師。一語道出教育意義之重大、老師地位之崇高。

然而,在這本該是鮮花與掌聲的節日裡,我們也常聽到做為老師所發出的感嘆:學生難教,老師難當!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的迷茫,因為優秀的中華文化本身也是優秀的教育文化,我們不妨走進中華文化,走近古聖先賢,從他們的身行言教中,或許你能發現充滿智慧的為師之道,享受到為師的自在與快樂。 

在歷史上,就有兩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們做為老師,教學都非常成功,值得我們效仿學習,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釋迦牟尼佛。

孔子一生桃李滿天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言傳身教,深深的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他的學生們衷心的尊敬老師,以對父親之禮對待孔子。他的學生端木子就曾讚歎孔子,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做為當今好老師的標準形象也不為過。

一者溫和

溫文儒雅,對人心平氣和,和顏悅色,讓人有和藹可親的感覺。

二者善良

心地善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把中國文化仁慈博愛的精神展現出來。

三者恭敬

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正如《曲禮》所說的「毋不敬」。

四者節儉

養成節儉的美德,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上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五者禮讓

忍讓、禮讓、謙讓,「讓」是性德。我們能讓,境界提升了,德行提升了,智慧也會不斷增長。

另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但他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從事教學工作,教學的態度與孔子一樣,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且個個成就顯著。

那麼,我們從佛陀的教育中可以學到什麼?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有五種煩惱,那就是「貪瞋痴慢疑」。我們若能放下這五種煩惱,就真正能夠體驗到「人生的最高享受」。

一者放下貪

《禮記.曲禮》說「欲不可從」,就是告誡人不可放縱自己的欲望。欲望是無底深淵,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為欲望的奴隸,理智就受到了蒙蔽。

二者放下瞋

《周易》說:「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養是克制憤怒,抑制嗜欲。《論語》講「不遷怒」:不要讓怒氣在心中繼續遷移發展,更不能發洩在別人身上。

三者放下

《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所以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去發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和潛能,個別的加以培養,那麼每個學生都能成材。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教學時,便是針對不同人的根機,就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內容。

四者放下慢

《曲禮》說「敖不可長」:傲慢心不可任其擴大。一個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別人,這樣的心態已經很危險了。

五者放下疑

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

無論是孔老夫子給我們展現的「溫良恭儉讓」,還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放下「貪瞋痴慢疑」,都體現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胸襟,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若我們能懷著這樣偉大的志向,向古聖先賢學習,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內外兼修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