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四聖諦品》,鄰次十方第四段北方豐溢世界,苦滅聖諦第九句看起:

  名捨重擔。】

  這也是滅諦的名號。『重擔』是比喻,是形容。三界六道確確實實是「重擔」,背負這重擔是無比的辛苦。一旦把這重擔捨棄掉,得大自在。捨棄重擔,這是如來究竟果地的大般涅槃,不但六道放下了,捨棄了,四聖法界也放下了。六道的擔子重,四聖道的擔子比較輕,還是有負擔,還是沒有徹底放下,必須把十法界統統放下。怎麼個放下法?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十法界三途六道,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處所,佛菩薩都在,確確實實沒有離開我們。可是事實上,眾生背負重擔,佛菩薩一身輕鬆,差別在此地。

  這事實,我們還要講白一點,說真的,世間出世間沒有界線,世間出世間沒有差別。為什麼會有這些分別?有這些妄想?從佛法上來講,就是覺迷。迷了,你就有妄想分別執著;覺悟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妄想分別執著,重擔!佛菩薩應化在這世間,於一切境界當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那就是隨順性德,就是性德圓滿的流露,是性德的全體大用。凡夫將這樁事情扭曲了,怎麼扭曲的?什麼原因扭曲的?心想,他起心動念。所以佛在經論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就是一切被扭曲的法,十法界六道三途這是被扭曲的,變了形的。實際上,法怎麼會被扭曲?怎麼會被變形?不會,法真的不會。扭曲是我們自己本身,與法沒有關係。好像我們戴個眼鏡,這眼鏡有度數,戴上這眼鏡看外面境界,外面境界被扭曲了。如果是在凹凸鏡裡面,這現象就非常非常的明顯。

  凹凸鏡,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每一個人凸出來凹進去的度數不相同,所以每個人看到這世界都不一樣。只有如來果地,看到的是一樣。如來果地,我們把他從圓教初住菩薩說起,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見到事實真相。換句話說,他見到的諸法實相,沒有被扭曲,見到確實是諸法實相。十法界裡面人,多少都有扭曲,四聖法界,度數很輕,扭曲的不大;六凡法界,度數深,扭曲差別很大,特別是到三途。一真法界原來的現象,幾乎完全見不到了,因為時間長,無量劫來習慣在這扭曲的環境裡頭,把扭曲的境界誤以為真實,這就錯得太離譜了。

  諸佛菩薩慈悲應化,應化到這世間來,他來幹什麼?他來幫助我們,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回頭是岸。幫助我們找到如宗門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我們都是不生不滅,靈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真我不生不滅。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我所這現象,跟諸位說,也沒有生滅,說生滅,那是一場誤會。我明明看到他生,明明看到他死,怎麼生死是幻相是錯覺?真的,確實沒有生死。

  《金剛經》,中國人念的多,學佛的人一定念過,不學佛的人,也有不少人念過。佛在《金剛經》上說過,世界是「一合相」。「一」是什麼?一是微塵。這世界上萬事萬物,所有一切現象,都是這微塵組合的。緣聚,有緣,聚就是組合組成了,這現象現前;緣沒有了,散掉了,散掉,這現象就不見了。我們看到相的生滅,這是你的錯覺。組成的時候,微塵不生;散掉的時候,微塵不滅。

  科學家的發現,說「物質不滅」,精神不滅,物質也不滅。精神沒有聚散,物質有聚散,聚散無常,哪有生滅?你不了解,誤以為它是一個實體,在那裡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妄想分別執著,「重擔」!你想要得到,又怕失掉,其實這是真的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錯誤的思想。為什麼?與事實毫不相干。聚散的現象是剎那剎那之間不住,就是說它絕對沒有停止,剎那不住。像我們看電影,放映機裡面那個電影的底片,那個帶子在鏡頭開合迴轉,它不停,它不住。這速度之快,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不但人天無法想像,就是三賢十聖菩薩也沒有辦法想像。這是性德,法性,法爾如是,本來它就是這樣子。你明瞭,你隨順,你覺悟了,稱你為佛陀,稱你為菩薩。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在這裡面產生誤會,產生了幻覺,妄想分別執著,那就稱你為凡夫。

  其實事實裡頭,無凡亦無聖,無智亦無得,《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為什麼你要背起這重擔,你要受這麼辛苦?一切眾生哪個身上不背個擔子?覺悟的人背的輕,迷惑的人背的重,不知道放下。阿羅漢放下了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明白,不執著,超越六道。菩薩聰明,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放下,超越十法界。諸法原本是一真,怎麼能分別?二就能分別,一不能分別,所以叫一真。什麼時候你能見到一真?一心。一心所現的境界就是一真,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沒有。換句話說,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的一心失掉。失掉之後,那個一心它就產生扭曲了,產生變化了。變成什麼?變成三心二意。一心變成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二意」是三心裡面的意識、意根,末那是意根。才有念頭,才有一念,立刻就變成三心二意。

  諸位要曉得,三心二意就是背起擔子,這時候擔子很輕,剛剛迷,可是它會加速度,很快,愈迷愈重,重到你氣都喘不過來,這是事實真相。真正明瞭通達,恍然大悟,不再幹這糊塗事了。為自己背重擔,苦!為眾生背這擔子,也苦!佛菩薩應化,試問背不背這擔子?不背。為什麼佛菩薩應化在這世間不背?佛菩薩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菩薩不但無四相,還無四見。四見什麼?念頭、想法、看法都沒有了。我人眾生壽者,這種念頭、看法都沒有,所以他應化在這世間,他不背重擔。他一絲毫極其輕微的都沒有,何況重擔?我們如果了解這事實真相,試問問你要不要放下?當然放下,搞這幹什麼?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不是乘願再來的,業力來受生的。但是覺悟,覺悟了的時候,統統放下了,跟乘願再來的差不多。至少是相似位,這就產生很大很大的變化,這變化就遠離凡情接近聖智,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轉凡成聖」、「轉迷為悟」,一覺悟就轉境界。

  捨就是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也許有人問,世間法要放下,那佛法怎麼能放下?佛法跟世間法是一法,是相對而生的。有世間才有出世間,相對而生的,世間沒有了,出世間也沒有。如果說世間法我放下,出世間法我沒有放下;你統統沒有放下。這擔子是兩頭,不能說我挑這一頭,我那一頭放下;那一頭你沒放下!一頭是世間,一頭是出世間,一放統統放。諸位細細去思惟這裡面的義趣,去想想這事實真相。

  「重擔」就是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相續,不知道放下,這就是迷。所以佛救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用什麼來救?不是用金錢,不是用物質,他用教學,教你覺悟。真的覺悟,一切放下,好,你得救了,在佛法裡面說,你得度了。你放下六道放下十法界,你現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界、跟六道三途沒有兩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那扭曲的相恢復了。到這時候,你的心如如不動。縱然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教化,現身教化無量無邊眾生,絕對不會起心動念,絕對不會生起一個意思。

  諸位要知道,生起一個意思,意思是在心意識裡頭的,迷了,有一點意思就迷了。沒有是覺,有就是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在這眼前,這周圍,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自性的德用,本具的般若智慧,照!本具的德能相好,這是境界。全是自性,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你得放下重擔,這境界就現前了。真的,古人講的比喻很好,說尋師訪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哪來的災難?盡法界虛空界是一實相,這是如來果地、法身菩薩的大般涅槃的境界。最後一個名稱:

  名已除壞。】

  著重在這「已」,已經除去。『已除』是對什麼說的?對妄想分別執著來說的。『壞』是對境界來說的,三途六道十法界不見了,壞了。所以「除」是從因上講的,「壞」是從果上講的,十法界因果都不見了。這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兩句話,迷的時候,「明明有六趣」,有十法界,「覺後空空無大千」。除是除迷,壞是壞六道三途十法界的境界,不見了。所以學佛,總得要明瞭,學佛是學什麼?學覺悟。修行是修什麼?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有看法,就不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裡面,決定沒有什麼想法什麼看法,那怎麼叫正知正見?法爾如是。自性本來就是這樣,那叫做正;稍稍加一點意思在裡面,就不正。

  從前我們學教,李老師常常給我們做比喻,好像這小杯子,這杯子裡頭盛的是醍醐,醍醐是最好的飲料,甘露醍醐。不能有一分一毫一釐,那個毒藥不能摻進去。摻上一毫毒藥,這一杯都變成毒了。李老師用這比喻告訴我們,醍醐甘露比喻法性,毒藥比喻我們的妄想,無明妄想只要摻一點點,全部都變成無明了,全部都變成妄想了。所以,一妄一切妄,一真一切真,要把你法性裡面這根本無明洗刷得乾乾淨淨,你就成就了。菩薩在洗刷、在清洗,還沒有到完全乾淨。你看看法身菩薩他幹什麼?他就幹這事情。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那叫『已除壞』,得救了。等覺菩薩還在「除壞」,還不能說「已」,他正在除壞。法身大士,他們在幹這個。這事情急不得,得慢慢來,為什麼?習氣是無量劫累積的,不是一天造成的。你要把它除掉,還是要慢慢來,也不是一次就把它除乾淨。

  這境界,我們還用一個比喻來說,十法界裡面的修行人,跟一真法界裡面的修行人,有什麼不一樣?譬如我們比喻,把這個當作一個酒瓶,十法界裡面的修行人,酒瓶裡的酒裝得滿滿的,現在把它除去,在這裡倒。倒怎麼樣?裡頭還有酒,還沒倒完,慢慢倒慢慢倒,統統倒完了,裡面確實沒有酒了。確實沒有酒,那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的業因,因果統統盡了,斷盡了。但是聞聞這瓶子還有味道,還有酒的味道,酒真的倒乾了,一點都沒有了,還有味道。那個味道是很長時間盛酒它染上的,這叫習氣,那就是一真法界裡頭,所謂四十一品無明習氣。它確確實實煩惱沒有了,我們把酒當作煩惱,沒有了,它還有味道。這味道絕對不是一天不是一時能夠斷得掉的,不是像酒一樣,一下可以倒乾的、可以倒掉的,那個味道,你除不了。要怎麼?慢慢來,時間久了,它自自然然沒有了,到完全沒有了,這就成佛了。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真的是統統都斷掉了,習氣猶存。習氣不是那麼容易斷掉的,習氣要在一念不生之下,也要長時間,它自然就沒有了。

  諸位從這比喻裡面去體會,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相同的地方。我們把這酒瓶比做法身,法身在凡也好在聖也好,它沒有變,是一不是二。真正覺悟了,我們這身是不是法身?是,沒錯。清淨法身,這身怎麼樣?不生不滅,它有聚有散,聚散無常,聚散是緣,它絕對沒有生滅。法性它不是色法,它不是有為法,它是無為法,所以它永恆存在,因為它不是緣生的。所有現象是緣生的,緣有聚散,所以相有生滅;法性非緣生,所以法性沒有生滅。性相是一,不是二。這些道理要透徹,事實真相要認識清楚,你就沒事了,身心自在。即使大三災現前,覺悟的人如如不動,一絲毫的損害都沒有。世界成住壞空,我皆不動。這一些都是事實真相,那問問,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契入?答案是肯定的。

  古來高僧大德,在家的高士,善男子善女人,一生修行契入這境界的人,有,不是沒有。《高僧傳》裡面看到,《居士傳》裡面看到,《善女人傳》裡面看到。由此可知,這些人能夠修學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說老實話,能與不能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得好。遇緣這事情,難!不是人人都有這機緣,機緣講是太不容易。緣裡頭最重要的,善知識,善知識是第一個緣,第一個因素,遇到真正的好老師。第二,第二個重要的緣,好同學,同參道友切磋琢磨。第三個緣,重要的緣,修學環境。這三個緣,你要是都遇到了,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功。這三個緣是外面的緣,自己呢?自己只要具足一個條件,精進,我們一般講好學。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永遠往前進,永遠不退轉,這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世間法善根三個:無貪、無瞋、無痴;出世間的,出世間法善根只有一個:勇猛精進。你遇到這三個緣,這三個緣具足,你都不能成就,那是什麼?你懈怠,你懶惰,你不能成就,這是很困難的一樁事情。

  可是世間有一等真正具足大善根、大福德,這都是本身具足的無量劫修養薰習成就的大善根、大福德。他遇不到善知識,但是他遇到了正法經書,他能夠讀誦,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他也能成功,這數量就更少了。他能成功的因素就是依教奉行。他沒有善知識指導,這是經書,經書去讀不見得完全能懂,懂多少就做多少,懂得多就做得多,懂得少就做得少,這人肯定成就。懂得不殺生,凡是對於一切生物知道愛護知道尊重,沒有一絲毫傷害的念頭,他做到了。縱然這些動物要傷害自己,傷害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也不會有一個惡念對牠,他成功了。

  你要問問為什麼?他明白這道理,他沒有恐怖,沒有畏懼,他知道真性不滅,知道真相是緣聚緣散,聚散無常,真相也不滅。真相,佛法講微塵。所以這身體受傷害,被毀滅了,無事,若無其事。就如同我們的身體被人家糟蹋了,被人家殺害了,就如同我們一件衣服脫下來。你看,他把這衣服扯破了,把衣服毀滅了,他把衣服燒掉了;明白人還在旁邊笑。身體就跟衣服一樣,想要一個身體,再去找一個身體,很容易。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脫衣服一樣,一絲毫掛礙都沒有。不想要個身是正常的,要這身幹什麼?要這身是為眾生服務的,換句話說,幫助眾生覺悟的。如果不是為了幫助眾生覺悟,要這身幹什麼?這身是重擔,是負擔,是累贅。真的看破了,真的放下了,即使有身也沒有負擔,也沒有累贅,這就對了。這就真的是「捨重擔」、「已除壞」。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北方最後的一段,苦滅道聖諦,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寂滅行。或名出離行。或名勤修證。或名安隱去。或名無量壽。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或名難修習。或名至彼岸。或名無能勝。】

  到這地方這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出世間的因,前面是講果,這地方是講因。第一個名號,『寂滅行』。「行」是講的行為,行為歸納不外乎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造作,口的言語,心裡面的念頭思想見解是意業的行為。凡夫這三大類的行為,總是不能避免業力在主宰,所謂是「隨業流轉」,生生世世六道輪迴是業力在推動的。菩薩,這一段是講菩薩在因地,他有沒有三業的造作?有。菩薩也是人,既然有了這身相,菩薩即使是法身菩薩,乘願再來應化在六道,他受生,他的靈性接受這身體,身體跟大家是一樣的,靈性跟大家也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就是他覺,六道凡夫迷。除了覺迷之外,沒有什麼兩樣,這是真的。

  迷人的行為是染著,行為染著、言語染著、起心動念都染著,障礙了心性。覺悟的人他不染著,一切造作不染著,言語不染著,起心動念也不染著。這是什麼原因?他念念與法性相應。法性是什麼?法性是寂滅,清淨寂滅。念念跟清淨寂滅相應,這就是菩薩行,這就是佛道,菩薩走的是成佛之道。我們要懂得寂滅是真的,真常,真就不是妄,常是永恆,不是間斷。所以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講,「寂滅行」裡頭有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性德,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是迷染,把自性德不能現前,雖有不起作用。實在講,不能說它不起作用,說它不起作用,它不就斷掉了嗎?它也起作用,起什麼作用?起煩惱了。

  我們每天在生活當中,煩惱習氣情緒千變萬化,這是什麼東西?這就是性德起用,性德在迷起的作用,就是起惑造業,起這麼個用處。那個性德正常的作用沒有了,見不到了,現在起的作用很不正常,那就是迷惑,把性德扭曲了,使性德的作用變形,不正常。所以修行,不會修的,從生活裡頭點點滴滴把身語意改正過來,這很難。所謂是入海算沙,到哪一年你才能夠統統糾正過來?聰明人厲害,他從根本修,他不搞這些枝枝葉葉的,從根本。性宗、禪宗從根本修,根本就是直截了當,修心地的寂滅,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要清淨寂滅了,身口焉有不清淨的道理!這聰明,這是方法殊勝,比教下高明多了。但是教下開頭是從枝葉,他也很聰明,逐漸的就把它跳到根本,藉著枝葉就跳入根本,大開圓解,大徹大悟。

  對我們現前來說,我們不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像性宗、禪宗那個方法,我們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教下,尋枝摘葉,我們又不甘心,這時間太長、路太遠了,不甘心不情願,換句話說,一事無成。這一生縱然遇到了佛法,緣很殊勝,依舊空過,這叫真可惜。那要怎麼辦?所以枝葉還是要,剛才講了,我們要踏上這枝葉,要很快的把根本找到,這就聰明。枝葉是什麼?枝葉是持戒、修善。斷惡修善不能不做,修行的標準要拿捏得很穩當很妥善。我們淨宗遵循祖師大德的教誨,用「三福」扎根,打基礎,決定不能夠疏忽。你要疏忽,你就沒有基礎,像一棵樹怎麼樣?你沒有根。沒有根,連我們這小草都不如。這小草雖然是個盆栽,它有根。沒有根什麼?像花瓶裡頭插的花,雖然很美,它底下都剪掉了,沒有根。兩、三天就枯了謝了,當垃圾處理掉了,沒有根。我們要不認真的去修三福,你就沒有根,你修得再好,花瓶裡面的花,看起來是很好看,兩、三天死了。這就叫什麼?只有形象,沒有實質,這錯了。

  「三福」頭一個,「孝養父母」,你有沒有做到?「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經》。你要曉得,孝親、尊師、慈心統統落實在十善業道,沒有十善業道,這孝親、尊師、慈心全都落空。所以這一條四句話落實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你懂不懂?明不明白?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懂不懂怎樣落實?這四句果然落實,做到了,你是人天善者,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有分。這四句的義理,給諸位說,也是遍法界虛空界,境界深廣沒有邊際。什麼人做到究竟圓滿?諸佛如來才能做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不圓滿,為什麼?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對不起父母,孝養不圓滿;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對不起老師教誨,奉事師長不圓滿。你才知道佛法,任何一字一句都通一切法。

  從總的綱領上來講,菩薩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修什麼?就修這四句,自始至終,永無改變。這四句是根本的根本,後面第二條、第三條,不過是這四句的擴充,這四句的提升。根是這四句,我們能明瞭嗎?不可不知。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自行化他都在裡頭,這第一個科目。第二個科目,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菩薩六波羅蜜。第五個科目,普賢十大願王。我們淨宗只取五個科目,要落實,要做到。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妄想習氣,一定要把它做到。這就是認真努力去做,然後進一步求與清淨心相應。實在講,三福最後的一條頭一句「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你的行就是寂滅行。菩提心是什麼?「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菩提心。自自然然三業行為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相應,那你修的是寂滅行。菩薩行,因是寂滅行,果是寂滅果,寂滅果就是無上大般涅槃。

  第二句,『或名出離行』。這一句也好懂,不難懂。在我們《華嚴經》上,清涼大師把全經分成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就是「信、解、行、證」。從經典文字分量來說,最大的一分就是「解」這一分,這單元分量最大。「行」只有一品,這品的題目叫《離世間品》,你看看,出離行。《華嚴》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那個「出離」的意思是什麼?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到後面「證」的那一分,那就是契入一真法界。所以你要出離!

  出離,怎麼個出離法?前面我們講得很多,世間跟出世間沒有界線,那怎麼出離?如果有個邊界,好像我們地球上,國家跟國家它有個邊界。佛法裡面沒有邊界,不同維次空間也沒有邊界。正如同我們現在這傳播,無線電的傳播、衛星傳播,它有沒有界線?它沒有界線。每一個電台發射出來的電波,都是周遍全球,無論你在哪個地方,你都能收到。雖然各個都是周遍,它這裡頭還有一點不同,什麼不同?頻率不相同。你要接收,一定要接收它那個頻道,你就能看到能聽到。如果頻道不對,它雖然是周遍地球,你還是接收不到。佛給我們說法,就好像是這種狀況一樣。

  佛講十法界,十法界就好像是十個不同的空間維次,這是大分;細分,每一個境界裡頭無量無邊。人這一生最可貴的,最難得的,最有價值的,就是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不是世間功名富貴。為什麼?世間功名富貴帶不走,你享受的時間不長久,你還是沒有辦法脫離業力的主宰。假如你把這些事情搞清楚之後,業力主宰不了你,你出離了。出離什麼?出離業力的範圍。在事上講,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你說這多有意義,這多有價值!人生還有什麼能跟它相比的?沒有了。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老人家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話,當時聽了似懂非懂,好像是懂了,實際境界不知道。這五十多年的修學,對於這句話的體認理解與日加深。換句話說,我今年所體會所明瞭的,比去年的多,比去年的深,到明年一定比今年體會的,又要深一層又要廣一層。這一句話深廣沒有極限,你要怎樣才能體會到?你要真幹。真幹就是你要真的肯出離,也就是你要真的肯放下。我得力這兩個老師,一人教我一半,我得大受用。方先生教給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提醒我。章嘉大師教給我是具體的修法,具體的修法,他跟我講「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出離了。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捨。前面我們在苦滅聖諦裡面讀的「捨重擔」,樣樣都要捨。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捨,佛法也要捨。

  我學佛,可以說沒有走冤枉路,一開頭就遇到這兩個善知識,這就是講緣殊勝,可遇不可求,緣殊勝。我自己本身的條件,我尊重老師,我重視老師對我的教誨。這尊重不是心裡頭有、口裡頭有了,沒有用處,你要真正依教奉行,這才叫尊重。口裡尊重、心裡尊重,沒去做,那是假的,那個尊重得不到實質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到我現前工作之中。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沒有障礙,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能放下,放下成見、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點點滴滴去做。

  這當中,「讀誦大乘」很重要。為什麼?修學過程當中,沒有人時時刻刻提醒你。如果沒有人提醒,很容易就被外面境界所轉,被世俗所染污,這很可怕。什麼人來提醒我們?只有經書。所以決定不能離開經書,經書天天要讀,天天要學習,要把自己所讀到的,自己所理解的,都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就得受用了。「出離」也是漸進的,也不是頓超的。頓超,我們不是那種根性,怎麼說頓?嘴巴上頓,心行上沒有辦法做到。所以遵循經論教誨,慢慢來。這慢慢來,裡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你的壽命,你壽長可以慢慢來。壽短了,你的道業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就是《八大人覺經》上講的「死魔」,沒有修成功,壽命到了。這個身死了,死了,你的靈再去投胎,再去找一個身,這樣一捨身一受身,縱然靈性不滅,修得很好,至少你要耽誤二十年。

  因此,長壽是福報。為什麼?長壽不是講你壽命長能享福,那就錯了,我們不要這種長壽。我們要壽命長怎麼樣?壽命長可以多學,天天在學,這樣長壽有意義。決不是享受,決不是造業,我要學習,要有長時間。因此,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學習最佳的環境,一切諸佛世界裡頭都找不到。什麼原因?無量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無量壽,哪有不成就的!就算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無量劫,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問題,肯定一生圓滿。其他什麼條件都不談,單單這一條,我們就決定要取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修學不會耽誤,一生成就,不要等第二生。換句話說,生生世世,隔陰之迷這個苦難,你就沒有了、就脫離了。

  在現前,我們一定要懂得,天天要學出離,念念知道出離。知道出離,你就要懂得六道十法界的因不能再造。但是佛又教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要不要做?要做。做這些事情,著相,就是六道的業因;離相,那就是出離的業因。所以不能著相,相著不得,最好,斷惡也好、是修善也好,做完之後,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就是出離心。我們世間人常說的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才是真正的出離心。但是這一樁事情談何容易,人往往做一樁事情,善事也好、惡事也好,多少年都忘不了,怎麼能不落印象?十二因緣裡面「愛、取、有」,不落印象就是「有」斷了。他有「愛」、有「取」,那是造作,他沒有「有」,他出離了。

  這一著是難,但是要學。覺悟的人能做到,我們所謂困難,好不容易學,是不覺,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事實真相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不難做到。真的,佛法是知難行易,我們所有一切困難,知道的太少,這知道講的是事實真相,對事實真相知道的太少,所以造成的困惑。這樣子說來說去還是要學,不學則不知;學了要教,不教則不稔。教學相長,好處在此地,教學能夠幫助你的智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菩薩一切時一切處,他都在教化眾生,實際上,教化眾生,自己也不斷在學習。教跟學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到成佛之後了,那教跟學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沒有成佛之前,教、學是一樁事情。喜歡教就是喜歡學,喜歡學肯定喜歡教,自利利他。

  第三個名字叫『勤修證』。這三個字,在學習過程當中非常重要。頭一個要勤奮,好學勤學,永遠不懈怠,不會懶惰。「修」是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修是修正、是修改,佛家常講的懺悔法。「證」是與自性相應,是與性德相應,是性德的自然流露。回歸性德,那就是證。從這兒證實,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是自性,自性的德能、自性的相好,通達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是般若起用。般若在哪裡?在自性裡頭。不但般若在自性裡頭,德能也在自性裡頭,相好也在自性裡頭。再給你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沒有一樣東西不在自性裡頭,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讀了《華嚴》,我們這才明白了,不是自己悟到的,是《華嚴經》上佛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法性,一切是宇宙萬法,宇宙萬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宇宙萬法。所以法性沒有大小,法性沒有來去,法性沒有生滅,因此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統統跟自性相應,妙不可言。六道眾生,迷而不知;四聖法界,知而不究竟。到一真法界,才能知能覺能受用,所以到一真法界,你就證得三寶。這三寶是什麼?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有四淨德,常樂我淨;般若、解脫也有四淨德,統統具足常樂我淨。常樂我淨,遍法界;常樂我淨,遍虛空。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迷了,迷失了。覺悟之後,真的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是。

  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個「勤」字,勤就是六度裡頭的精進波羅蜜,我常常講好學。修行證果的人,功夫得力的人,功夫成就的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勤。換句話說,功夫不得力,功夫不能成片,什麼原因?懈怠,懶散。你要不能改過來,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世出世法不管大小,事業的大小,成就都在「勤」。勤勞的人,必定有成就。怎樣能把勤勞這德行(勤勞是性德)能夠顯示出來?為什麼他那麼歡喜、那麼勤奮的去做,不疲不厭?這裡頭有知,他真知道。因此,精進心發不起來,精進行提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無知,還是迷惑,這樣造成障礙了,使你這美德不能現前。縱然有善知識指引,你沒有留意,沒有認真。

  我相信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絕對不是說他一生只對我一個人講。他對很多人講過,有些人聽聽不在意,沒有注意沒有留意到;我聽了就很在意很留意,循著這指引,我認真去找,去尋找。所以師生的關係叫師資道合。你不能真的接受到的時候,沒有用處,耳邊風,吹過就完了。我把它抓住,在這裡頭鍥而不捨,真的東西發現了。所以「勤」這個字比什麼都重要。「勤修證」。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