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西方離垢世界第二段苦集聖諦。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實物,或名但有語,或名非潔白,或名生地,或名執取,或名鄙賤,或名增長,或名重擔,或名能生,或名粗獷。】

  到這裡是一段。集,這是世間的因,前面說的苦聖諦是講世間的苦報,這是說世間因果。這段所說的都是造作的一些名稱。第一句講『無實物』,這不太好懂。一般人,絕大多數的人都把這個世間法認為是真的,認為是實實在在有,所以他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分別執著的意念真可以說得上是根深蒂固,無量劫來的習氣很不容易轉變過來。

  佛菩薩在世間做種種示現,苦口婆心的教導,真正能聽得懂的人實在不多,什麼原因?一個是煩惱習氣的根太深,一個是對於眼前一切事物,實實在在看不出它是假的,所以縱然對於佛菩薩有敬仰之心,佛菩薩的教誨,你說他不能接受,他有接受、有依教奉行;你說他接受,實實在在的他做不到,他那個奉行裡頭七折八扣,真正能做到幾分,很難講。但是即使做到一分,他就有一分的受用;做到三、四分,這個人肯定不墮三惡道。聖人教誨的效果這麼大,一、兩分就能叫你不墮惡道。你要是能做到百分之六十、七十,是菩薩不是凡夫,這是真的;做到十分、二十分是阿羅漢,都叫聖人,轉凡成聖。

  所以,首先要知道事實真相,事實,果是虛妄的,因哪是實在的?因是眼前所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是真的;但是人若誤以為真,這就結業。給人的印象,或是善的,或是不善的,這個印象深刻就造成將來的果報。這經論裡面常說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什麼原因?誤以為真實,以為世間法是真實的。如果真正通達沒有實物,不但因上沒有,果上也沒有,所以才說萬法皆空。因果空不空?因果也是萬法其中之一法,因果怎麼不空。因轉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轉變成因,果也空了。說它不空,你要懂它的意思,是它轉變,永遠在轉變,是說它轉變不空,從來沒有停止轉變,相續不空,循環不空,是講這三樁事情,事上講。但是這些事,說實在,這事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相有性無,事有理無,給你講究竟真實話,就是《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這是法身菩薩所證得的;換句話說,法身菩薩的境界。

  因此,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菩薩永遠住在般若當中,也就是說永遠安住在「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境界就是佛門裡頭常說的,讚揚這些佛菩薩,「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水中的月亮,沒有;建道場,道場是什麼?道場是水月,佛事是什麼?示現教化眾生,隨心應量,有感就應,那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這確實很有意思,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六道凡夫無法理解。我們在經上聽到這些話,我們的境界是不是夢中佛事?這個淨宗學院是不是水月道場?真的,一點都沒錯。如果我們道場四眾同學都能契入這個境界,好!那這個道場真的是菩薩道場。我們希望大家認真努力,有一天能夠契入,知道一切法不實,能著所著、業因果報,無非是夢幻泡影。這個時候你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會在這個裡頭起妄念,這就叫入佛知見。諸佛菩薩的教誨,功德就圓滿。

  第二句『或名但有語』,這是從比喻上說的。「但有語」是空話,沒有實際。可是我們曉得,即使是但有語,後面依然有果報。只有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聖者他曉得世出世間法非有非無,無論是因,無論是果,一定要了解它的真相,然後你才有善巧的作用,體相用,你才不會做錯。什麼叫做錯?為什麼會做錯?不知道性相、理事、因果的真相,就會做錯;通達明瞭諸法實相,哪裡會有做錯事情的道理。那要問,他為什麼不會做錯事情?他與實相相應,他與性德相應,這就是正確的。正知正見,然後是正語正業,這八正道上所講的,最重要的還是個覺,六道凡夫不覺,所以說他的造作「但有語」。

  第三句『或名非潔白』。潔白,在古印度是表善業,這經論上我們常常讀到的,白業,黑業,他用白代表善,用黑代表惡。「非潔白」就不是善業,跟上面連起來說,「但有語」,那就不善業,為什麼?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總稱為妄語,細分說四個,合起來稱一個妄語。但是他所講的不是事實,他所講的也不能兌現,可是還是造業,還是有果報。

  你看美國艾德格凱西他的報告當中,對於口業所造業的果報,他是非常肯定,他給人治病的案例,很多很多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口業,這一生得的病苦。他說你要是了解前世今生,你才曉得這一生當中所有一切的遭遇都有前因。他清楚、他明瞭,所以他常常勸導大眾要以善心、好言、善行對待一切苦難眾生。一般人往往疏忽的就是那些貧苦的人,遇到不幸、災禍的人,自己不知不覺表現出幸災樂禍,沒有同情心、沒有憐憫心,不知道幫助人,好像在旁邊看笑話,與自己不相干。你要有這種心態,來生你會受像他一樣的果報。

  由此可知,這個業最重要的是在念頭,意念,佛家講的三業,意業。有這個意念,他身口才有行為;身口沒有行為,意起心動念已經造業。所以這幾句,我們想想《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為什麼佛菩薩要這樣說法,而且說得這麼肯定,往往讓一般世間不學佛的人毀謗,學佛的人疑惑?深入經藏之後就明白,曉得佛這一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原因?因為你有一個罪根,這個根生出來就是罪業,根是什麼?自私自利,根!佛家講三毒煩惱,三不善根,三不善根從哪裡生起來?還不是從自私自利生的。

  所以自私自利是根本之根本,我們什麼時候能把這個放下?這很要緊,學佛的人真的要在這裡下功夫。凡聖不同的根源就在這一念,聖人沒有自己,無私,無我無私。無我不得了,無我的人跟大我合而為一,大我是什麼?現代人講跟大宇宙,跟大自然,大宇宙大自然合而為一,這個話就是佛經上講的清淨法身,法身就是大宇宙、就是大自然。人是宇宙自然裡面的一分子,就好像我們一個人身,這個人身是一個全體,我們這個身上每一個細胞也是一個獨立之體,每個細胞。每一個細胞看整個身體,看全身,大宇宙,大我;小我有生滅,大我沒有生滅。我們以人身看大自然、大宇宙亦復如是。

  法身菩薩,為什麼稱之為法身?他跟大宇宙合而為一。中國古人有講天人合一,那個天的含義很深,那個天是天然,就是大宇宙、就是大自然。所以不能把那個天想做上帝、想做天神,那就錯了。大宇宙大自然的理體,大宇宙大自然的德用,從我這個身體彰顯出來,讓一切眾生得其教化的大用,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這個人就是諸佛如來,這才是我們人生真正的目的。人生在這個世間真正的意義,無非是彰顯宇宙大自然的德能。人在這一生當中,能以這個為目標,他活得就有意義,活得有價值。我們一般人講的真善美慧,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實得到。真善美慧跟自己的生命、靈性完全融合成一體,但是一迷一切迷。我們有幸、有緣(這個緣就是幸運)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大乘究竟圓滿的大法,果然能夠信受奉行,就成功了。這裡頭最重要的,真是老生常談,老生常談最精華、最簡單、最扼要的,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決定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這才能得真實利益。決定要隨順佛菩薩教誨,洗刷自己一切不善的心行,「洗心易行」,佛在《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的話,改過自新。

  第四個名稱『或名生地』。這個話是比喻,意思很多,不僅僅是雙關。從比喻上說,農夫耕種,這一片土地剛剛開墾出來,「生地」;開墾之後,經過種植,這裡面取得了經驗,現在科技發達,可以將這些土壤先做化驗、分析、研究適合某些植物,容易多了。古時候沒有這些技術,完全要靠經驗,往往在最初的兩、三年得不到好的收成,為什麼?在做實驗。現在科技進步,那是方便多了,雖然是一塊生地,也能夠曉得它適合於哪些植物。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造作,比喻什麼?迷惑!不知道這塊地這個土壤能種植什麼,不知道。往往種子下去沒有收穫,這個事情常有的。比喻什麼?比喻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對於自己,對於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的狀況也是一無所知。

  現在有些人通過靈媒,在外國常用的通過催眠,用這些手法得到一些資訊。這資訊是真的是假的,必須經過嚴格的查證,通過查證之後,發現它是真的。經過查證,這也就是通過科學的方法,但是往往這些資訊並不是十分清楚,要有智慧去觀察、去判斷。資訊裡頭無論是言語、是文字,我們常講話裡頭有話,中國人講你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知道過去未來。尤其是未來,每個人都希望知道明年怎麼樣,後年怎麼樣,十年之後怎麼樣,百年之後怎麼樣,是不是真有知道的?真有。中國、外國關於這些預言的報導,我們也看了一些。

  早年,我就扶乩(也叫扶鸞)這一樁事情請教章嘉大師,可不可以相信。我看過,小時候十一、二歲的時候,在福建。福建人很相信扶鸞,甚至於家裡人生病,他不請醫生,他扶鸞,請神畫符咒,或者乩壇裡面開的草藥,他相信這個,也能治好病。現在我們懂得了,佛經上講的「境隨心轉」,他的病怎麼好的?信心治好的。你對神靈有信心,神靈開的方子有效,你對醫生有信心,這個醫生開的方子有效;醫生非常高明,如果你對他沒有信心,你吃他的藥你還有懷疑,沒有效果,為什麼?這整個生理,你的情緒、身體生理上的細胞,都是根據你的意念在產生變化。你沒有信心,這個意念不好,它會產生變化,變化就是病;有信心,你的心清淨、歡喜,它整個產生變化,就恢復正常,正常就健康。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說的,事相上屢試不爽,真的是這麼回事情。

  相從心生,物質是意念集中凝聚的一種產物,所以物質把它化解,它就是能量,能量跟物質是一樁事。怎麼凝聚的?精神凝聚的。《楞嚴經》上說「色雜妄想,想相為身」,這個身是指物體,一切物的體性都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不能不了解,不能不清楚。在有情眾生分上,這叫佛性,佛性就是覺性,有情眾生他能覺悟;無情的眾生它自己不會覺悟,但是它能隨著有情眾生的意念產生變化,法性,所以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人造作種種不善,所以在六道裡頭循環、相續、輪轉沒有休息,什麼東西主宰?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業力,他自己前生,過去世所造作的。這個力量非常巨大,佛法裡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講這三種力量非常巨大,沒差別。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無明,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表這個意思。

  第五句『或名執取』。「執」是執著,「取」是取相,確確實實六道眾生不能避免的。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發生?前面說過,你不知道這個相是幻相,不知道這個現實是事有理無,是畢竟空寂,不知道,因此產生嚴重的誤會,這個誤會就是控制佔有。我們仔細觀察,控制佔有這個意念是與生俱來,這不是學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氣。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嬰兒。幾個月大的嬰兒,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他會爬,你在他爬的時候仔細觀察,他有沒有控制的念頭?有沒有佔有的念頭?你會看出來,他有。或者給一點糖放那裡,或是小的玩具,你看看他就想得到;在他旁邊他看到了,他就想得到。從這些動作裡面,我們就知道這個沒有人教他。

  佛家講煩惱有兩種,叫俱生煩惱。從這裡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人真的有過去世,如果沒有過去世,怎麼會有這些現象發生?帶著過去世的習氣,或者我們說得好聽一點,帶著過去世學習的經驗,控制的經驗,佔有的經驗,他沒有忘記。現在得人身,這種經驗念頭又起現行。學佛,真正會學的就在這上下功夫,要覺得快,要覺得早,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得快,要覺得早。覺要念念相續,不可以中斷,為什麼?偶爾中斷,煩惱立刻起現行,一定隨著煩惱習氣走了,很難回頭。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最要緊的是回光返照,回過頭來深深的檢點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說實在話,肯定有,你自己沒有發現,所以要深層的反省才會發現,發現之後,你才會改。你要是發現都辦不到,哪裡能改?發現是覺悟,改過是修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五句:

  名執取。】

  這一句意思很深很廣,在許多名詞裡面比較容易體會,不妨多說一點。世間人有『執取』就造業,你要是問為什麼?因為它不是實在的,如果是真實的東西,你要執取能說得過去。像古人的這個比喻,水中之月,你能執取嗎?你要是執取,豈不叫徒勞,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永遠得不到。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夢幻泡影,是幻化不實。現在科學家逐漸逐漸證明,證明佛所講的是正確的,有沒有物質存在?確確實實沒有,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波動的現象。

  能量快速的震動變成了物質。物質在某一種條件之下,變成了能量;能量在一定條件之下,它變成物質。幻化無常,而且這種轉變非常快速,快速到我們幾乎沒有辦法知道這個現象的存在;它的速度真正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的眼睛不行,能力大幅度的衰退,好像嚴重的近視老花,戴上很厚的眼鏡看東西也看不清楚。我們凡夫的六根遲鈍到這樣的程度。一般大乘經上常說,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他有能力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七地菩薩還不行,你沒有見到你怎麼轉法?八地見到了,我們凡夫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事實的存在。而這個事實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真的一分一秒也沒有離開它,它真正是個主人,我們起心動念它在支配。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它做主,它當家,這叫業力。它起的作用就是執取;分別、執著、取相。

  如果不是佛菩薩在經教裡面為我們開導,我想我們在一生當中,絕對不會有一念會想這種事情,它對我們的害實在講太深太重,無量劫來的生死輪迴,它是主導,它是第一個因素。所以佛千經萬論常常教我們放下,尤其是「執取」,因為你這個不能放下,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比分別還要嚴重。執取放下了,分別放不下,你離不了十法界;換句話說,不但執取要放下,分別都不能有!人離開一切分別,平等性現前。平等性是真心,真心現前無明就破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怎麼破的?平等性現前。這些事不能不懂。

  所以控制佔有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甚至於不能往生的根本原因,第一個原因。念佛堂堂主口裡頭一天到晚掛著「放下身心世界」。不是身心世界不要,說老實話,那你就完全搞錯。放下對身心世界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是這個。念頭是要放下,事還是有,事不妨礙,妨礙的是念頭。這個念頭決定不能有,沒有這個念頭,所有一切事相那叫清淨業。淨宗同修常常講的修淨業,什麼叫淨業?心清淨,那你身語意造作都叫做淨業。只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佔有的念頭,你得清淨心,自然就轉成清淨業。第六句:

  名鄙賤。】

  這是說六道凡夫所有一切作為不是什麼高貴的,明眼人眼目當中真的是『鄙賤』。什麼是高貴?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萬般皆下品」,鄙賤是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話也有道理,讀書是什麼?清淨身心,提升境界,也正是佛法裡面所說的,能帶得走的。世間,諸位想想,你的地位,你的權勢,你的財富,你的眷屬,你的房舍、田園、土地,哪一樣你能帶走?這裡頭大家最重視的金銀珠寶,沒有一樣你能帶得走。你把你的時間,把你的精神,把你的精力,完全用在控制這些東西、佔有這些東西的事上,這個錯了,大錯特錯,一樣都帶不去。所以佛法裡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真正聰明覺悟的人,他對這些東西全盤放下。名聞利養,權力、爵位、田園宅舍、金銀珠寶,甚至於連自己家親眷屬,統統放下,為什麼?帶不去,這絕對不是說無情無義,那你錯了。他成就的是道業,真的是有情有義、有恩有德,為什麼?道業成就了,回過頭來才能幫助家親眷屬,才能幫助社會一切眾生。你自己沒有能力,所謂是自身不保,你怎麼能保別人?所以佛家講大孝,只有佛一人,真正盡到究竟圓滿的大孝,如來果地上一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他孝不圓滿,所以真正是大恩大德,大仁大義,唯有真正的覺者、法身菩薩他們才能做到。

  一切有緣眾生,過去生中跟我是親屬,或者跟我是冤家對頭。自己成佛之後,平等的度脫,怨親平等,這個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緣。有緣就是他歡喜跟你接近,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他不認識你,不想跟你接近,你有再大的德能,幫不上忙,頭一個條件必須他認識你,他喜歡跟你接近。過去生中有關係,這一生當中見面就會很親切。冤家見面也親切,最初是親切,不定什麼時候翻臉。

  所以緣深到極處變成一家人。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家庭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裡來。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什麼現象?報恩的很少,報怨的很多,所以兒女不孝父母,兒女瞧不起父母,帶給父母是災難不是幸福,所作所為叫父母寒心。成年之後,遠離父母,把父母忘掉,報怨的。討債是父母前世欠他的,討足了,他走了;還債的是他欠父母,他在這個社會上工作賺錢,養活父母,對父母沒有孝順心,這還債的。只有這項報恩的好,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對什麼人布施恩德?

  我們從來沒有對人布施恩德,哪有人來報恩?這一生沒有,也許我前生有。沒錯,前生真有,你這一生一定會帶著這個習氣,什麼習氣?布施恩德,最明顯的你自己能夠孝養父母,因為你前世有這個經驗,阿賴耶識裡面有這個種子,這個種子它會產生力量,會表現在你這一生生活當中。你見到老人,見到孤苦伶仃的人,你看到世間人遭遇到不幸,你自自然然流露的同情心,你會難過,你會流淚;如果看到世間人受罪,很殘酷,你完全沒有同情心,看到之後,好像還很歡喜。從這些地方,只要深層的思惟觀察,知道過去生中的習性,你生生世世學習的經驗,慢慢會發覺。

  所以人要冷靜,這就是這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為什麼修禪定?為什麼修沈思?許多宗教裡面的沈思、默想、默念,跟佛法的禪定是相同的,原理原則都相同,只是方式上不一樣,也都包括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能生智慧,能突破空間維次,能找到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業緣。現在最容易探索這一樁事情的是催眠,特別是深度的催眠,但是這只是偶然用用,不能天天用。還是要自己修德,那是真正得到,用其他的方法叫你暫時獲得,那不是永恆的。

  所以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值得世間人尊敬。所以世間人稱釋迦牟尼佛為世尊,世尊是什麼意思?世間值得人尊敬的人。在中國,現在一般尊稱人都稱尊敬的某某人,某某先生,前面加一個尊敬的。世尊就是這個意思,尊敬的釋迦牟尼佛,尊敬的阿彌陀佛。世尊就是這個意思,是一種敬稱,這是「鄙賤」的反面。你看看一切放下了,才是世尊,名實相副。第七句:

  名增長。】

  清涼大師有註解,「集名增長者,從惑生惑業故」。這《鈔》裡面引《俱舍論》,還有解釋,我們不念了,我們只看這一句。這一句裡頭很重要,為我們說明從惑生惑業。大乘經裡面常講惑業苦,起惑、造業,感得苦報現前。『增長』這個名詞是在集裡頭,所以就不說苦,苦是在苦聖諦裡面,那是講的報,現在不講報,只講迷惑造業,所以從惑生惑業。第一個惑(迷惑)是根本無明;這個惑,生惑是生枝末無明,這要講起來很麻煩,很細。法相唯識宗裡面的經論講得很透徹。也許同學們學過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頭一個就是無明,那個無明是屬於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生枝末無明。無明緣行,過去生中的;行緣識,識緣名色,那是現在這一世的,由過去世轉變到這一世;老死是來世,所以十二因緣這十二條是講的三世因果。根本無明非常微細,不但我們不知道,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不知道。我們能夠覺察到是很粗很粗的,就是所生的這個惑,枝末無明,這要說起來我們能體會、能夠懂得。

  落實在現前就是愛取有,愛就是無明,取就是業。取是什麼?前面講的「執取」,你造業了,為什麼會造業?迷惑,就是那個愛。那個愛是個廣義的,你喜歡的貪愛,你不喜歡的也貪愛。這話怎麼說?喜歡的,貪愛要得到它;不喜歡的,貪愛把它除掉。用一個字來做代表,你要得到或者你要把它除掉,都用一個「取」字來做代表,為什麼?這有行動。你有這個意念,這是迷惑,你沒去做,但是這個惑也是業,意業,也造了業,這個業比較輕,如果發動身口去造,這個業就變得很重。

  果報,要看你造作的影響,如果影響的面很大,時間很長,這個罪就很重。影響的面不大,受害只有一個人,時間也不長,這個罪業就比較輕。你將來還,總而言之都是要還債的,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所以這個世間很公平,說哪個人佔了便宜,哪個人吃了虧,那是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言語是錯誤的,觀念是錯誤的。事實真相決定有報應,報應絲毫不爽,報應不在現前,決定在來世,或者在後世,這佛法講得很清楚,因果通三世。這一世當中報應的,這叫現世,現報;來世的叫生報,來一生的;第三世以後的叫後報。果報為什麼有先有後?緣不一樣,這是佛法常講緣生,不講因生,你這個業沒有遇到緣,它不起現行;一定要因緣具足,果報就現前。

  所以這個愛,世間人觀念當中的愛,跟聖人的愛不一樣,所以佛法在聖教裡面不用愛這個字,用慈悲,慈悲就是愛。為什麼要換成慈悲,不用這個愛字?世間人這個愛裡頭,他有感情,他是自私的,他是佔有的;真正覺悟的人這個愛是無私的,是沒有佔有的,是不求報償,這個愛,那是智慧,世間人這個愛,那是無明。所以慈悲不生無明,愛是無明。在西方許多宗教都是用這個愛字,但是我們要知道宗教裡面講的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它沒有私心,它沒有佔有,它沒有控制,如果有私心,有佔有,有控制,那是惑不是智慧,那是無明。這一點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無明有沒有破,從這些地方能夠檢查得出來。

  沒有私心,沒有佔有,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確確實實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恭喜你,你覺悟,你真的覺悟。你對待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是平等心、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決定沒有染污,這個染污是什麼?你喜歡、不喜歡就是染污。你平等,有染污就不平等;你喜歡你待他厚一點,你不喜歡,你對待他薄一點,都在這些事相上顯示出來。所以心地清淨,我們說心思細密觀察入微,一看就知道了。

  真有修養,這不要說什麼太高深,修道。從前讀書人,真正有修養的人,心氣平和,他不會浮躁,所謂是心平氣和。我們看出這個人的修養,看出這個人的德行,再仔細觀察,這人有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是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一定會熱心主動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他總是盡心盡力,無私無我,絕不希望我做好事情,將來要有好的回報,沒這個念頭。但是果報是必然的,佛說的話不是假話。你財布施一定得財富,但是他布施財,絕對不是希望得財富;如果修財布施,目的希望得財富,他無明沒破。無明沒有破,說老實話,這個無明是很粗的無明,不是微細的,就是十二因緣裡面講的無明,不是很高的,這個無明什麼?是六道的根,也就是說六道輪迴你決定出不去,可以斷定你是六道凡夫,你還得繼續不斷的搞輪迴。

  歡喜布施,沒有一絲毫求果報的念頭,這個人得大智大富。完全不希求回報,歡歡喜喜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佛說這種人功德不可思量,不是福德。有一念希求自己回報,那是福德不是功德,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要認真努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鍛鍊,要知道自己煩惱習氣是無量劫養成的,養成什麼?吝嗇、小氣、自私自利,根深蒂固。要在這一生當中很認真努力學習,把這些毛病改掉。真改掉了,得大利益,那個利益是沒有辦法想像,也沒有辦法說明。可是你心裡頭有沒有想利益?沒有,從來沒有想到。佛一定要把這個事情真相說清楚、說明白。你得的利益愈大,你布施的面愈廣。

  到諸佛如來,那是講到究竟圓滿,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真是遍法界虛空界,他做什麼?我們仔細去觀察,他所做的就這三樁事情: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決定沒有一絲毫求回報的念頭,所以他布施功德圓滿。圓滿之後,他布施的能力能做到千百億化身,同時在所有不同的世界、地區幫助一切有緣的眾生。只要沒有明心見性,都叫做苦難眾生,他在十法界,無論在哪一界都是受苦受難,十法界裡頭佛法界,受什麼苦難?無明沒破,受這個苦難。都有能力去幫助他們,所以沒有別的,永遠就是幹這個事情。

  他這個布施可了不起,那個錢財不曉得哪裡來的,怎麼會那麼多?愈施愈多,愈多愈施,絕對沒有一點貪心,我自己生活過好一點,這個念頭一動,這是凡夫,功德變成福德;福德有量,功德無量,就在一念之間。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把福德轉變成功德;沒有覺悟的人做種種布施,把功德變成福德,差別太大太大。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財法無畏這三種布施,以法布施為主。眾生智慧開了,財跟無畏(就是財富跟健康長壽)他自然就得到,他自己會修,所以法稱之為寶;財施是不稱寶,無畏施不稱寶,法施稱寶,道理在此地。

  我們再仔細觀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聲聞緣覺都有能力應化在九法界,幾乎全都是以法布施,展現給我們看統統是法布施。這什麼意思我們要多去想想,在這個裡面我們就學到。如果是迷惑顛倒,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無明還生無明,這就是迷還會增長你的迷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你細心觀察,太多太多,所以是愈迷愈深,迷惑顛倒。迷,他就要爭取,現在人講競爭、鬥爭,拼命去爭取,希望控制,希望佔有。得到了,想盡方法去怎麼樣把它保住不會丟掉;沒有得到的,想什麼方法把它得來,天天搞這個,這叫苦不堪言,這是此地「增長」的意思。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芸芸眾生,他幹些什麼、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你就知道他苦不堪言,這個苦是自作自受,完全不了解宇宙之間一切事實真相;曉得真相的人,這個念頭就熄掉,這煩惱就斷了。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