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要適可而止-第357集

  眾生傲慢的習氣實在太重,我們讀《禮記》,《禮記》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由此可知,眾生這個習氣,聖人非常重視。這是障道第一個因緣,只要這個習氣在,你的道業就肯定不能成就。世出世法要想有成就,都是從謙虛當中學來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01集) 2001/3/16 

  

  讀書、修道,真正成績在哪裡看?在心平氣和。古人講的「學問深時意氣平」。你修行有功夫,一定對人很和氣,我們一般人講沒有火氣。火氣很大,常常容易發脾氣,那個人沒有道心,那個人沒有修行,那個人也沒有學問,這一定要懂得。學問跟學識是兩回事情,學問裡頭有道德,學識裡頭不一定有道德。他學的東西很多,他不一定有道德,但是學問裡頭有道德。所以真正做學問的人心平氣和,修道、學佛那就更不必說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74集) 2005/4/8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凡夫當然有欲望,財色名食睡,適可而止,不能太過分;過分,災難就來了。能夠守住這個標準,這就是戒律,我決定不過分,那你這個享受是正常的。「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時時刻刻懂得節制,就是決定不能過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5集) 2010/11/4 

  

  人之大欲,財跟色,所以聖人教給我們,「臨財毋苟得」。財擺在面前,要想想該不該得,不該得的不能要,要了怎麼樣?禍害就來了。你應該得的,沒有問題,那是你的福分;不應該得的,招災難來!不是好事情。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5集) 2010/11/4  

  

  要知道「欲海」之可怕,這個東西對於自己,無論是世法、佛法,有害而無利。初學,決定不能叫它增長。欲哪個沒有?沒有欲,就不會到六道來了。到六道裡面來投胎,欲界,你一定有欲,你沒有欲不會到欲界來。所以儒家講「欲不可縱,傲不可長」,知道這些煩惱是與生俱來的,你要能把它控制住。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02集) 2001/3/25

  

  先控制,然後慢慢的把它減弱,最後到它已經不起作用,不會影響我們,這就完全控制住了。完全控制住,在我們淨宗法門裡面講「功夫得力」。這個控制不住,講什麼功夫,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真正的功夫就是你能不能夠控制欲,能不能夠斷欲,這是真功夫。要知道,這是不善的根源。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02集) 2001/3/25

  

  欲不可縱,古人講情欲從極微之處生起來的,剛剛生,容易控制。淨宗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念「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微細的念頭打掉。要知道利害得失,這在經上常常說,我們無量劫在生死裡頭流轉,求出無期,苦不堪言。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淨宗法門,這就是說明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超越六道輪迴,有機會脫離十法界,這個機會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脫離?關鍵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要保住,念念覺悟。為什麼叫你念佛?念佛就是保住念念覺悟。

  太上感應篇(第28集) 1999/6/15 

  

  傲慢、欲望、志滿、樂極生悲,這四樁事情都是大不敬,我們能夠反過來,能夠遠離,我們自性裡面誠敬這個德行就圓滿的現前,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如果我們還有這四個字,傲慢、縱欲、志滿、貪圖五欲六塵的享樂,我們性德就沒有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6集) 1999/5/24

  

  為什麼第一句教給我們傲不可長,如果你要有傲慢,實在講它這四句就是我們講貪瞋痴慢,只要你有貪瞋痴慢,你就沒有辦法達到教學的宗旨與目標,所以頭一個是戒驕慢。在佛法裡面,諸位曉得普賢十願是佛法教學最高的綱領,第一句「禮敬諸佛」,跟《禮記》裡面「無不敬」一個意思。

  早餐開示 1998/5/3 

  

  傲要斷,所以貪瞋痴慢疑要斷,斷掉你才能超越六道輪迴。你這個東西不斷,無論修得怎麼好,六道輪迴出不去,求生西方淨土也不能去。西方淨土說帶業,是帶業,帶舊的不帶新的,帶種子不帶現行,這是佛經裡的話。種子是什麼?是習氣。現行是你發作,你現在還常常發脾氣,這不行,這不能往生。那要什麼?你要能把習氣控制住,煩惱習氣有,不會發作,這才能往生。

  2010年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大會(第2集) 2010/3/7 

  

  控制不住,常常會發作,這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跟諸上善人天天吵架,哪有這種道理?那你去,不是把極樂世界全破壞了!阿彌陀佛再慈悲,大眾不讓你去,不歡迎你,所以這個要知道。

  2010年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大會(第2集) 2010/3/7 

  

  樂極生悲,這是現在社會普遍的現象。古人兩千五百年前的教訓,現在管用。我們學了佛知道,原理我們都明白了,宇宙怎麼來的?宇宙是從念頭,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沒有別的,極樂世界的居民各個都是上善之人,那個裡面居民沒有自私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起心動念與性德完全相應。

  2010年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大會(第2集) 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