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25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這幾節課跟大家就老法師對於「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的開示,我們深入交流探討。這個綱我們不可須臾離也,因為老人家以佛陀還有孔子的榜樣來期勉我們,學習釋迦牟尼佛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再學習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我們說德比於上則知恥,恥心對於我們立身處世非常重要。《孟子》有提到「恥之於人大矣」,「無恥之恥,無恥矣」,就是人很懂得羞恥,那他一言一行都會很慎重,都會依照經典來做,不敢違背。《了凡四訓》也說到了,「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所以羞恥心重要。我們也提到《論語》裡面說「君子不重則不威」,自重就是有羞恥心,恥不如聖賢。

  《了凡四訓》也說:「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被這些五欲六塵給染污了,「私行不義」,做出來的行為不符合道義。我們看義這個字,一個羊、一個我,羊是我們看美字,美是莊嚴,讓自己愈來愈莊嚴,那就是自愛;不斷提升自己,恢復自己的佛性,這是自愛。所以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自重的人不會放縱習氣,自然自重的人他就會顯出一種自然的威儀、威嚴,感召別人不會輕慢他,自重人就重。

  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季康子問了好幾個問題,請教孔子,其中有一個,「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要讓老百姓恭敬他,然後效忠他,互相規勸,這應該怎麼辦到?幾個設問,孔子都去提醒他,要從你自己做起,而不是向外要求。其中孔子講了「臨之以莊則敬」,面對百姓的時候,你自己很自重、很莊重,百姓就尊重你。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不夠尊重我們,那可能我們也要思考,我們有沒有哪一些行為輕浮、隨便、有時候亂開玩笑了?有時候我們覺得小孩太隨便講話了,大人很生氣,當場罵他。有時候想想,他講話隨便是一個結果,因在哪裡?我們可不能大人想嚴肅就嚴肅,想開玩笑隨便一點就隨便一點,好像我們大人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其實當我們做不對的時候小孩也在看。

  講到這裡成德就回想,小的時候看一些電視節目、綜藝節目,都是調侃別人,覺得很好笑,不知不覺自己講話也會這樣了。念初中我們都說共人揶,調侃別人,什麼時候學會了不知道,被電視節目影響的。成年人的談話也會影響小孩,甚至是老師跟老師之間談話會影響學生。

  《中庸》裡面講的,「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它其中的精神含有這種君子之道,「失諸正鵠」,箭射出去沒有射到目標,「反求諸其身」,反省我的技術不夠。不能沒有射到目標,馬上講這個弓箭品質不好,不知道是哪裡出產的,這支箭也是品質不好,尤其今天的風太大,都把責任推出去了。當我們都把責任推出去的時候,孩子學生也在學。當我們看到,哎呀氣死我了,每一次講他統統都找藉口,都是別人的錯。當我們在那裡氣的時候也得冷靜冷靜,我們平常遇到事的時候,我們是反求諸己還是都是找藉口?

  有一位王老師他在跟我們分享課程,他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父母是原件,小孩是複印件。我們現在常常去複印資料,有原件、有複印件。小孩的情況真的我們大人是很重要的助緣,我們得首先先反思。

  老祖宗讓我們在待人接物當中挑了兩句話,真的這兩句也不可須臾離也,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老法師怕我們忽略掉這句話,他老人家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諸位老師,你們希不希望自己講的話學生都放在心上?我相信大家都希望。這個希望是一個結果,你要種因才有果,我們自己要先把自己老師的話放在心上,我們的學生才會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

  這段時間應該提過好幾次印光祖師教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都是在教我們怎麼捨妄歸真,恢復真心;從事上講不離兩個字,就是「因果」。我們所遇的一切事都沒有離開因果。那我們就反思,我依師父上人為師,他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這句話我們應該一聽到的時候不能忘了,趕緊放心上,拳拳服膺。我們要學孔夫子,也要效法顏回,「有顏回者好學」,所以顏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可以安排一節課專門向顏回夫子學習怎麼當學生。當然我們跟佛菩薩、跟古聖先賢學習重要,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要跟師父上人學怎麼當學生,因為他老人家把佛菩薩教的、把古聖先賢教的,他怎麼用在自己的學習上,他離我們最近的榜樣。我們連最近的都不一定看得懂,遠的要看懂不容易。

  有發給大家老法師跟李炳南老師學習十年因緣,這段開示非常重要,也是不離因果,要當一個好老師是果,我們要先是一個好學生,這是因。

  「德比於上則知恥,欲比於下則知足。」我們生活都還是有需求,我們得吃飯,食衣住行。但是欲是深淵,不能一直跟人攀比去追求。我聽說有錢人都是跟有錢人在一起。因為我這一生都沒有有錢過,所以有錢人的情況我也是聽說的。比方說一吃飯,吃飯了,披著一個圍巾,你那圍巾哪裡買的?什麼牌子的?開始關心、關注。就是他穿戴都會比,都要什麼?差不多水平才行。我上一次有跟大家算過一筆帳,女人脖子以上每一天要花多少錢,要花多少時間,還不是錢的問題。假如有錢的富婆大家一起在那裡比,那個比下來,為了要跟人家比這些物質,你說她要去賺多少錢?那種日子光想都害怕,壓力很大,賺錢有壓力,跟人家攀比也有壓力。甚至於自己比了還不夠,比小孩,要去哪一家學校,那一家收費最貴的,就你上得起我上不起嗎?到時候送孩子,開車送孩子開始比車子。那種日子光想都累,不要說過。

  我們說的時候有時候笑一笑,我們真的在其中的時候能不捲進去,那也要有戒定的功夫,真的也要看得破、放得下。大家讀《論語》,「有顏回者好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不知道大家讀到這句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我記得我中學讀的時候,真的抑假的?真的還是假的?這種日子真的可以不改其樂嗎?這種東西都不是用想能想出來的,你沒有去做過很難體會。其實說實在的,我們老師自己講這個真的相信嗎?孔顏之樂。我們相應才講得出那個味道,不然講得結結巴巴的。講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真的要教倫理道德、教因果得我們堅信,甚至於是我們得要真正去行,那個體會才會深,你給孩子一講娓娓道來。

  首先我們得真搞明白,人生追求快樂,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這個很感謝老法師的教導,應該前面跟大家都有談到過了。但我們是不是真認可了、真相應了?真搞清楚了,原來真正的樂是從內而外的,從外進來的都是刺激。我們想一想,樂是要靠刺激,那刺激必須怎麼樣?愈來愈強、愈來愈強,不然還是覺得苦。我們這種所謂的快樂的方式,那個刺激都愈來愈強,我買一台名牌車子我覺得很快樂,那一定要愈買愈高級的,衣服也是一樣,甚至於吃。我聽說有錢的人,因為他每天工作壓力很大,他也很注重享受,刺激要愈大,還要請兩個廚師給他弄吃的。大家想一想,那種弄的方式一餐要殺害多少眾生、要花多少錢?你看那種惡性循環。諸位老師,我們的學生只要他的價值觀把快樂認知錯了,他的日子就是不斷的惡性循環,因為他的目標錯了。

  我們的學生大家有沒有看到,一二年級進來的時候天真、可愛,那個微笑讓我們印象深刻,到了初中、高中,上了大學。不要說他們,我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當時候看到科學家說,他做實驗的,一個人一二歲的時候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之後平均一天笑七次。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隨著這個時代的一種思想觀念,我們走的就是一條愈來愈笑不出來的路。諸位老師,你希望你學生走的是愈來愈笑不出來的路嗎?我相信沒有人忍心這麼做,可是我們不想清楚不行的。

  我記得,這是真的,有一個成績很優秀的名校碩士生,他有一天讀書讀得很痛苦,從圖書館走出來,看到人家來遛狗,看到那個狗悠哉悠哉很高興,他突然想我怎麼活得不如一條狗那麼快樂?他就很懊惱,怎麼搞成這個樣子?他拼啊拼啊,從小學讀書就很拼,拼到現在都碩士了。他就去問他的班導師,怎麼會這樣?他的班導師跟他說我跟你一樣,他聽了也很失望。觀察他們系上覺得他最佩服的老師,他去請教他,他說覺得過得愈來愈笑不出來,他最佩服的這個老師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最後更遺憾的事情,這個學生最後自殺了。這樣的孩子曾經跟我有幾面之緣,對我來講也是莫大的遺憾,最後在面對整個學習的壓力受不了了。

  其實這樣的個案我們聽了很多,但重點是原因出在哪?會不會往後是我們的學生出現這樣的情況?曾經我有跟大家問過,我們有把握孩子不得癌症的請舉手,不得憂鬱症的請舉手,不離婚的請舉手。這每一條只要發生了,可能這個孩子的人生要真正快樂都不容易。一條,這麼多境界。所以我們首先得想清楚快不快樂,孔顏之樂給我們的啟示,跟外面有多少物質條件不是直接相關的,是他的心健不健康。

  我記得老法師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乞丐過得很快樂,遊山玩水,最後他的孩子賺到錢了,人家說,「你都有錢了,你看你爸爸還在乞討,多丟臉」。他兒子聽了也很難過,把他父親請回家去奉養。過沒多久,他爸爸又跑出去討飯。為什麼?他爸爸覺得都關在家裡面挺難過的,走到哪很無拘無束,遊山玩水。

  我們假如教的是小孩,他現在所建立的觀念很可能影響他一生,等到他初中、高中要再建立這個很難。我們去觀察中學生,你要跟他講這些人生的道理,他說好好好,莫講矣莫講矣。他覺得很煩,好像他的內心跟這種義理很難起感應,「啊,又來了又來了」,他好像聽這一段,「哎呀,不要講大道理了」。教學的黃金時段,當其可之謂時,愈小的年齡,把這些做人做事給他引導正確,更重要的,父母、老師要做榜樣給他看。

  我們自己成年了,會開車了,「媽,要不要我載妳回去看看外公外婆?」媽很高興。那我們為什麼會主動去做?小時候看著媽媽這麼做感動,這種身教的力量是很無形的。回去看看外公外婆,對自己的心靈都是一種洗禮。自己回想讀小學,回到外婆家,你就看外公話很少,看到你牽著你的手,到仔店去,叫做雜貨店,拿一箱汽水回來了。雖然汽水對胃不好,我以前確實汽水喝太多。所以小朋友喜歡什麼,你還得冷靜冷靜,還是要比較沒有防腐劑、比較健康的東西給他吃。

  我曾經做汽水給學生看,那個汽水,橘子汽水哪來的橘子?沒有,它是從石油裡面提煉出來的酚,幾種化學東西加在一起,嗤,汽水出來了。我那學生都看傻了,啊?這就是我們喝的,就是從石油裡面煉出來的這些東西。看一看他比較有臨場感,這些東西吃下去對身體不好。大部分的學生看了之後印象深刻,但是迷得很重很重的,其中有一個學生,他現在的長相我都還印象深刻,他吃得身體都是變形了,矮矮胖胖的,才小學而已臉上都有痘痘,做完實驗下了課,他跑過來很小聲的跟我說:「老師你那汽水可不可以給我喝?」看到這種情況不只不能生氣,要憐憫,你看中毒中得多深。

  我們就想到,佛菩薩度眾生有耐性,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多次,這一生不行下輩子,生生世世隨逐於我。省庵大師把這個真相講出來了,「隨逐於我,心無暫捨」,因為佛菩薩是同體大悲。我們當老師也要效法佛菩薩的慈悲。我們從《梵網菩薩戒經》了解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第八千次到我們娑婆界來,而且這一次說法四十九年,累我化現八千次,為汝說法四十九,最後一次是四十九年。

  其實當我自己讀到這裡,首先覺得不能再辜負釋迦牟尼佛了。我們自己也曾經,比方自己課業焦頭爛額,突然有一個同學來幫你解決了,那種感恩,「這個禮拜天我請你吃飯」,感恩很強烈。其實父母的恩、本師的恩,像我們師長為我們說法六十多年,這種恩比這個不知道多多少,我們不能忘懷。

  對本師的恩怎麼報?依教奉行,就像《無量壽經》說的,「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我們一心為教育、為正法久住、為學生、為苦難眾生。就像剛剛我們想到的,孩子假如思想觀念不對,他走的就是愈來愈笑不出來的人生,那太苦了!我們憐憫學生,這就是報本師的恩。《無量壽經》末後在流通分,「付囑汝等,作大守護」。讀《無量壽經》一個很重要的心態,我是當機者,佛講給誰聽的?講給我聽的。「付囑汝等,作大守護」,這一句經文我隨文入觀,就是囑咐我的,「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

  我們學習的態度很重要,我們假如讀經、聽經都是當機者,就是講給我聽的,句句都有收穫。就像《地藏經》,釋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薩頂,整部經裡面好幾次,交代我滅度之後到彌勒菩薩來這期間,苦難眾生就交給你了,不要讓他們墮落,交代地藏菩薩。假如我們是用當機者來受持這部經,菩薩表修德,四大菩薩表我們的修德,我們都要效法。

  真用心讀,讀《地藏經》的時候會覺得自己頭頂發熱,真的會感覺到釋迦牟尼佛,因為我們真的隨文入觀,我們的心境就跟地藏菩薩的心境一樣,這叫受持,受持經典。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怎麼好學?落實這句好學。常常讀誦記住了,記住了隨時可以觀照自己,不離這些教誨。受持,放在心上,慢慢慢慢本來這些壞的習慣就淡了,因為常常都是提起經典,生處熟,熟處生,慢慢經典熟悉了,我們以前錯誤的這些思想觀念就淡掉了。

  當時首先聽到釋迦牟尼佛來八千次,自己不能再辜負師恩。進一步,我是學生,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他那麼有耐性,我現在又在從事教學,我也要效法釋迦牟尼佛的耐性,我不能跟學生講一二次,他沒有記住我就很生氣。我也沒有這個資格,因為我現在在末法,我還沒有脫離輪迴,那代表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我也沒有聽話,那我沒有資格去說學生不好,我也沒有比他好。「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自己聽話了,我才好帶動他聽話;我自己沒有這些壞習慣,我才好引導他改掉。我們真的要是一個好學生,才能教學生如何做好學生。

  其實老和尚講的每一段教理,對於我們現在教學都很關鍵,就像老人家把什麼是樂分析給我們聽,它從內而外的,助人為樂,為善最樂;孔子有溫良,溫良善良;孟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天倫之樂。天倫之樂對人身心很有安定的力量,這是很無形的,但它的力量很大。對我個人來講,成長過程你哪怕遇到挫折不愉快,都會覺得家是我永遠的依靠,你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壓力不能承受,那是無形的安定力量。

  教育第一個目標,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這個不恢復,他要從內而外的歡喜,這種暢懷大笑不容易。當然暢懷大笑不是說笑的聲音很大,我們看事情不能看著相。我觀察自己認識的親戚、朋友、同學,有一些人笑聲震天,你看起來他很開朗,有時候他是在掩飾他內心的苦悶。我有觀察平常哈哈哈笑得很大聲的,當然那笑聲你要聽不一樣,有一些笑聲真的是很樂觀的笑聲。當老師的,曾國藩先生有一本書叫《冰鑒》,看看這個孩子的福報怎麼樣。當然命可以改的,包含音聲,女孩子的音聲很粗比較勞碌。音聲可以改的,命可以改,但是要改心。

  大家有沒有留心到老法師他講經的音聲一直在變,聲音愈來愈渾厚。照理講年紀愈大音聲應該會比較不渾厚才對,但是你看老人家音聲,到八十多歲、九十歲講經音聲很渾厚,這是命轉過來了,年輕的時候講話音聲比較沒有那麼厚。

  因為老法師也提過,李老師當時候面對學生比較沒福報、短命,都會勸他要修福、講經。我們真的看到那孩子福比較薄,趕緊要引導他多行善。其實老和尚講的每一段我們拉回來,我們自己當前當老師都能用的,我們不能聽老和尚講經的感覺,他講經是講經,我教學是我教學。老和尚講經給我們聽就是在教學,他用的那個心境我們可以效法,他講的那些義理都是相通的,雖然人物背景可能不一樣,但那個理是通的,完全我們學會了,舉一反三,都可以運用過來。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也是人生的一樂。這我們都知道,但我們現在是不是達到這個心境?「仰不愧於天」,有沒有躺下去還有一些會煩心的事情、遺憾的事情?想跟他道歉面子又拉不下。這些事都不能放在心上,心上只能放阿彌陀佛。心上還有其他的東西,無常一來就跟著它走了,心上還放不下。就好像我們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常常被什麼事拉過去了,這我們要警覺。我們身體還強健的時候念佛的力量都會被它拉過去,那臨終怎麼辦?所以不能小看念佛的時候被這些人事拉走,有警覺性的修行人要提醒自己,這些都是留戀娑婆的念頭。

  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段在開講《無量壽經》,「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這句法語一開始,亦無希求,我很想怎麼樣;不希求想,我不想怎麼樣。黃老一開示,希求,喜歡;不希求,討厭,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這話就重要了,為什麼?都是情見,情感起作用,情愛,所以才有愛憎的心。是,有一個人會讓我們生氣,我們就有可能因為他再留在娑婆界。為什麼?報仇去,討厭他,放不下。所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心上這些人事都要放得下。說實實在在話,心上有很多人事放不下,要把書教好挺難的。

  剛剛跟大家說,你接觸這個學生你能看出來他有沒有福報,其實人心地清淨的時候感受力很強,甚至於這個孩子最近怪怪的你都能掌握到,適時護念提醒他。一切行門,我們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目標修清淨心,以淨心為要,最重要的目標。

  人的心要清淨,首先把自私自利放下。有我了就很難心平靜下來,有自私自利,我愛、我瞋、我慢就容易起作用了。老法師說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自私自利。人都是很講道義,每天盡力去承擔責任、去付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比較自私,不肯承擔,常常還要找理由、找藉口,還把責任推給別人來做,常常還要想什麼方法,我這個工作我不用做給別人做,動這些腦筋,太累了,心都不清淨,而且沒福報。我記得老人都有一句話:會做是福氣。我們還能做、還能服務人,福氣。首先什麼?我身體好;再來,你在做的時候你就是在積福氣。老法師說吃虧是福,學佛首先學吃虧,首先學擴寬心量。

  《孟子》還提到一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時候想想,人生也已經過了一大半,中年。曾經看過老和尚算的,二十歲以前春天,二十到四十歲夏天。我們一些同仁大學畢業到廬江去,二十二歲、二十三歲,現在呢?我說你快到秋天了,還這麼不用功不行。四十到六十秋天,六十到八十冬天。

  到了中年,人生太快了。大家有沒有發現二O二一年到了十二月,我對這個數字陌生感已經沒有了,它就要離開我了。真的是歲月如梭,我還有幾個一年?這不是開玩笑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自己到底有沒有個消息,現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那麼多妄念,這個能伏得住我自己就有消息,做得了主,就安了,無常隨時來我也不怕它了。以前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passport要辦好。這個比喻很好,我們要移民。李老要往生前說的,這個世界亂了,唯一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不然我們還是只能長劫輪迴,這個我們得要認真對待,尤其到了中年。

  想到文天祥先生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總要留一些留得下來的東西,給家族、給團體、給傳統文化、給佛法。剛剛講到,都是對我有莫大恩德的因緣,家族養育了我,我總不能不回報它;傳統文化長養了我的快樂人生,不然我現在也是愈來愈笑不出來。好像今天大家笑有超過七次,這樣把平均值往上拉,不然這個數字有點悽慘。遇到佛法我們才知道宇宙人生的道理,不然我可能福報都折完了,佛法救了我身命,也救了慧命。報恩的人生最充實的、最快樂的,今天能為佛法、為眾生盡點力,覺得今天沒有空過。人其實就怕每一天這樣晃過去,覺得很對不起自己。每個人其實都有他的良知的。

  《孟子》這話講得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老法師曾經講過進賢受上賞,為團體、為國家推薦一個非常好的人才,得到上天的賞賜,降福於他是最快的。歷史當中鮑叔牙推薦管仲,這在《史記》上都有記載,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是名大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現在是培養聖賢學生,他將來會為他的家族、為整個社會民族做出貢獻。我們得到這樣的學生來教,這人生的樂事,因為我們必將也要離開這個世間,見義勇為,這個世間需要太多真正為國為民的人才出來。而且我們真想把他們教好,對自己真的是鞭策,我們不只要深入經藏,把理搞清楚才好引導他們,我們還要用身教帶動。所以其實是太感恩學生對我們的信任,給我們一個教學相長的機緣,也是他們的眼神,那個渴望的眼神讓我們不會懈怠。

  怎麼快樂?念恩就快樂,感恩就快樂,幸福在一念之間。轉抱怨為感恩,把這個顛倒轉過來,念恩忘怨。真的這麼轉,自己會感覺每個人都不一樣。其實不是他們不一樣,是自己變了。你對親朋好友、對這個人有怨,你馬上把它轉成想他的好,你見到他的時候你的心態都不一樣。結果你心態一變,他跟你的互動也不一樣,真是依報隨著正報轉。轉自私為付出,轉應付為真誠,轉分別為平等恭敬,轉意氣用事、情緒化為理智,正覺。《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轉染污、貪求為清淨、放得下,萬般將不去,何必苦苦營求?知足常樂,就是這個心念決定幸福與否。

  世間好話真的聖賢、佛菩薩說盡了,孟子、了凡先生都提醒我們羞恥心的重要。我們以本師、以孔子為榜樣,做得到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我們的念頭裡面覺得自己做不到,障礙不在外面,在念頭。真正的真相是什麼?事事無礙。自己回想起來,一開始聽老法師講經,好多觀念不知不覺建立起來,老法師很善巧。比方老法師說了,佛菩薩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是應機說法。釋迦牟尼佛今天跟你講這部經,講完之後跟你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這不是跟你開玩笑嗎?我聽完這一段,經典都是我們做得到的。老人家講這一段話就是讓我們建立對經典的態度,不是理想,是做得到的。這個心態建立起來了,聽老和尚每一段教理聽完,怎麼做到?不會想做不到,不會懷疑經典,也不會懷疑自己。我們往往煩惱起來了,要不懷疑自己,要不懷疑他人,要不懷疑經典。疑是愚痴的核心,那個心念一動起來了,緊接著這種煩惱相續不斷。我們自己要去觀察看看,真的煩惱都跟疑有關。把疑放下了,信為道元功德母。沒有懷疑,在正思惟的時候,善根在增長,甚至於我們那種思惟都能帶動別人積極向上。

  我從老人家的身上就看到寧為成功找方法,這積極向上的態度。給聯合國介紹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真能解決問題,專家學者說是理想,做不到。老法師說那得做一個實驗給他們看,不然信心危機太嚴重了。只要信心危機了,所有東西方聖哲人的東西沒人肯學。要解決所有的問題,首先得先解決信心危機。他不氣餒,沒關係,做實驗。老和尚這種寧為成功找方法的態度我們學到沒有?這樣的態度對我們的人生、對我們學生的人生重不重要?在這個時代沒有這個態度,我看要不得憂鬱症都難,因為面對的境緣挑戰不少,他都要去解決,他都要去突破。

  首先我們自己的信心要建立起來。我們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他講六信,第一個就是信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想一想,我不相信自己,我能相信學生嗎?我遇到一個同修,他說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我說你這個邏輯錯了,你相信釋迦牟尼佛應該相信他講的真相,他老人家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第一句你都不相信。

  其實我們看我跟這個同修對話的過程,不知道大家體會到什麼?人很難跳出他自己思惟的邏輯。我們既然要跟釋迦牟尼佛學了,我們要把我們的想法、看法放下,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要放下。那個感受也常常起來,「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其實這些負面的情緒也很厲害的。有時候也要想想,我自己是在跟釋迦牟尼佛、是在跟師父上人學,還是都是順著自己的想法、看法?這我們得看清楚。其實這一點都不容易,成德觀察,一談話,教理不少;真正辦事情,都是自己學佛以前的習慣。那只能跟佛法結個緣,當生要成就不大可能,但是這都要我們自己本身去觀察才觀察得出來。

  說實在的,這個時代善友為依很重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是縱使旁觀者清,他們能不能幫上自己也是我們決定的,聞譽恐、聞過欣是我們的態度,才能感來這些助緣。自助者天助,天是自然,自然之理。一個人聞過欣,自然能感來直諒士漸相親,唐太宗就能感來魏徵。說實在的,哪個朝代哪個皇帝他身邊沒有像魏徵這樣的人?我想幾乎都有。商紂王那個時候不得了,身邊有比干、有箕子、有微子,那都是聖人,他不聽他們的話。所以真的是知難行易,我們真的要了解,真的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會有多大的利益,我們真明白了,就不會一直顧著面子。其實我們也得去感受感受好面子舒不舒服,明明知道不對,又不肯道歉,撐在那裡身心受損。

  我記得我第一年當班主任,學生六年級的,很多男生都比我還高。有時候我做錯事了,老師也會決策不對,我在那裡解釋,自己都冒汗,身心不放鬆,然後那個孩子看你的眼神就愈來愈怪,我也有點講不下去了。後來心念一轉,承認錯誤,給他們鞠個躬,孩子看你的眼神是發亮的,老師也道歉。我們得要表現得真實一點,我們又不是一修就修成放光了,一修就變成一點缺點都沒有,不可能的,我們要把真實呈現給孩子看,不管是當父母還是當老師的。

  真的我們得靜下心來去感受,用真心身心愉快,用妄心苦了自己,這個面子苦了自己;再來,讓愛我們的人都幫不上忙,還替我們著急,所以我們修學先把面子賣掉才行。不知道現在台灣的行情怎麼樣,面子一斤賣多少錢?都賣給我吧。我也曾經跟大家提過說,最了解我們的,我們身邊的親人,甚至於可能是另一半。我們都在講學,老法師說福在受諫,能接受別人的提醒、勸諫這個人有福報。講我們也會講,我們有沒有曾經問另一半,請教你我有什麼缺點沒有?請他給我們指出來。這要放下面子,不然這個話講不出來,我也跟大家提過不止一次了。修學不能好面子,得放下,得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儒家的次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我們要去利益社會,假如連身邊最親的人都不認可我們,我們真的要去弘道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好像之前還跟大家提過,我也聽不止一個同修說了,家裡的人最難度。其實不是家裡的人難度,自己最難度。我說好像這句話我在經典裡面沒聽過,也沒有聽過哪一個留名青史的聖哲人留下來一句家裡最難度。其實這又是我們另一個念頭,找藉口、找理由。我們的觀照也要動念即乖,開口便錯,我們不觀照好心,一講話就是講錯話,一起念頭都是找藉口的慣性、都是對立的慣性、都是先想自己的慣性。了凡先生說:「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我們要學習老法師、學習經典這些教誨,我們首先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聖與賢可馴致。再來我們有羞恥心,常常以佛陀、孔子、老子為榜樣,以師父上人為榜樣,這就很有鞭策力,要慚愧、奮發,差距在哪,下決心、有毅力去效法。

  夏老有一段話很精彩,他老人家講:「天錫之福」,上天要賜福於這個人,「先開其慧」,先開他的智慧;「天降之罰,先奪其魄」,一個人可能災禍要現前以前,看這個人六神無主,魂魄都不全了,道家講三魂七魄。怎樣是先開其慧?其實這個首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再來你可以去觀察學生,這很重要。「慚愧、奮發、改過」,這是天開其慧。我們一生慚愧心,期許自己勇猛精進,不計成敗、不顧生死,我一定要把這個習氣突破,奮發、改過,這天開其慧。天奪其魄呢?是「悠忽」,恍恍惚惚的,每天都沒什麼目標;「昏惰」,懶懶散散的,懶惰,腦子都不清楚;「自欺」,自己騙自己;「飾非」,就犯錯都在掩飾。其實一直在掩飾自己過的人,他自己都會心神不寧的,心都定不下來,怕人家看出來、看到了,這是天奪其魄。我們去觀察學生身心安不安定,他是愈來愈有福報還是愈來愈沒福,這都觀察得出來的。

  我們有這個信心、慚愧心來學,老法師說到的,外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我們看到老人家講到的,傳統文化的老師必須溫文儒雅,處眾和睦,心平氣和,和顏悅色,讓人有和藹可親的感覺。夫子的學生形容老師,「望之儼然」,很有威嚴;「即之也溫」,親近他的時候覺得很親切。我們讀到這裡,勘驗我們要溫和,那得要把脾氣放下,把情緒化放下,情緒化的老師學生很害怕的,情緒化的父母孩子壓力也會很大的。

  第二,善良。當然這些都不是刻意去裝的,都是《中庸》說的「誠於中,形於外」。其實我們真的受持佛法,要做到這些不難。我們學《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一禮敬諸佛,那我們真的相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看到學生他是一尊佛,我們就會溫和、就會恭敬,都跟我們相不相信這個真理有關。信為道元功德母,一相信了,我們對學生會恭敬、會供養,廣修供養,我們上課和盤托出,利益他的心。因為我們相信他有佛性,我們很容易找到他的閃光點,都是從信裡面來的,就能稱讚如來。我們一相信,要做這些普賢行也沒有那麼難。

  再來,善良。傳統文化老師必須心地善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把傳統文化仁慈博愛的精神展現出來。

  那一天看到一個視頻,有一位醫生,他是非洲人,他到大陸,他是學醫的,學西醫,結果到大陸去剛好有機會看到中醫師用針灸,他看到效果這麼好,他就想學中醫。他一個中國字都不認識,他就開始學中國字。我們想想難度高不高?二十多歲的人,他就開始學。學到中醫博士,出來行醫了,結果病患一進他的診療室,看到黑人就跑了,沒人敢給他看。所以人都是著相的,容易著相。結果實在沒辦法,他衝出來把一個老太太抓住了,他說我不收妳錢、我不收妳錢,治療有效了我再收妳錢。那個老太太也是挺善良的,給他機會了。他真很厲害,馬上病就給她改善很明顯,慢慢就有人來給他看了。後來他的診療室都排長龍。然後他拿的薪水很少,他基本上不給病患亂開貴的藥,開很少,所以他的獎金很少。他上面的主管,你看病看最多,你領的錢最少,勸他。他說不行,我不能違背我的信仰。他中國話現在講得很好,不能違背我從醫的初心。結果待在那個領域,都是重要賺多少錢,不相應,他離開了,走入民間幫老百姓看病,培養了幾千個醫生。

  我們看這事例,真的聽了頭皮都發麻,自慚形穢,人家那種精神、那種大愛。真的人能秉持初心,一定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因為佛菩薩、祖先都會加持他。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想想我現在來學英文也不晚,我高中以前還學過,你看人家黑人,一個中國字都不識,他都可以學到中醫博士。而且那中醫的理論還不是看得懂中國字就能學的,還得懂《易經》,還得懂《黃帝內經》。真的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善良體現在哪?體現在都是為患者著想。我們想一想他為什麼培養那麼多人?因為他再怎麼看他一天能看多少人?看著那麼多人還在生病他不忍心,培養人,他就能夠去照顧更多的人。我們看今年在大陸有兩個國家級貢獻的人物,吳孟超先生,肝膽科權威,帶出一大批肝膽科的醫師,九十幾歲還在拿手術刀。其實他拿那個不單是治病,帶學生。馬來西亞的華人,回到自己祖先的地方奉獻一生。所以真的是菩薩在哪?各行各業。這《華嚴經》的表法在哪?就在我們的世間。另外一位國士袁隆平先生,他是水稻專家。十幾億人,這糧食是個大挑戰,他投注一生,讓多少人不用餓死。就像我們剛剛說到文天祥那一句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善良的人會為學生、為他人考慮得很深、考慮得很遠、考慮得很細。像成德到我們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進到台中蓮社大雄寶殿,很莊嚴,大雄寶殿在二樓。我們看兩邊印祖的法相,另外一邊李老的法相,還有舍利子,這都是常念師恩。李老見過印祖一次,在蘇州靈巖山。見過一次,印祖給他的教誨、給他的囑託一生都不忘。弘揚淨土,那個貢獻太大了,他老人家講學三十八年,出家在家都依止他學習。學淨宗幾十萬人,往生的人好多,我聽都不知道聽多少個了。而一樓講經堂有一個牌子一直立在那裡,「講經之地嚴禁募款」。李老為什麼考慮這個?他考慮得很細,講經的地方假如放個功德箱,突然有人拿出錢來投下去了,旁邊的人很尷尬,投還是不投?在那個年代養家活口可辛苦了,但人家拿出來自己不拿不好意思,那時候的人也很憨厚。拿不出來下一次要來聽經有點壓力,有點壓力他可能就不來了。我們看李老他們考慮事情特別的細緻,所以能跟隨他們處處都是學處。

  就好像我們看《論語》,真正會學的,我超越時空,就好像跟在孔子旁邊。你看孔子招待一位樂師,樂師眼睛瞎掉了,他專注在聽。孔子接待的時候很細緻,「階也」,有樓梯了,都事先提醒他;「席也」,可以坐下來了;「某在斯,某在斯」,誰坐在你的右手邊,誰坐在哪,他看不到,得講清楚現在有哪些人,他言語才知道有所顧忌。一段話當中,我們感覺到孔子接待人那種細緻。我們會學了,這個細緻用在哪?用在一切待人處世,那這段《論語》就有大用了。我們從心地去效法聖賢、祖師,那個念念為人想就變習慣,這樣去用功煩惱很快就輕了,善良的心常常提起來,把仁慈博愛的精神展現出來。

  第三,恭敬。溫、良、恭,恭敬。真正恭敬一切人事物,其實是真正恭敬自己的本性,是自重;我們不恭敬人事物,其實就是不恭敬自己的佛性。聖賢教我們什麼?自愛。正如《曲禮》所說的「毋不敬」,任何時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我們可以自己去感受感受,我們真的一直提醒自己對一切人事物恭敬,這一整天下來自己的感受怎麼樣;我們有不恭敬人事物了,我們的感受又是怎麼樣。真正感覺到了,就很歡喜依照經典去做。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要給學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樣。

  第四,節儉。儉是德之共也。我們應該都讀過「訓儉示康」,司馬光先生寫給他兒子司馬康的一篇教誨。而我們細細去分析,安分守己、無求於人是儉產生的一個美德,可以養廉,儉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以賙極苦之人」,我省下來的錢去救助最可憐的人。大家記不記得有「飢餓三十」,非洲餓死的人不少,甚至於還有辦一些活動,讓小孩親自到現場。我們聽說真正去現場回來的孩子都變得節儉了,以前吃東西一大堆都浪費掉,去看了那種感受的震撼,還有那麼多人連吃的都沒有,這些孩子回來都會積攢錢去幫助人。所以有時候也要帶學生親自去感受,「可以廣德」,自己的仁愛心增長。「忍不足於目前,留有餘於他日,可以福後」,這也是一個態度,就是不會只顧眼前享樂,他能考慮長遠;這也是我們中華兒女重視儲蓄,這都是應對無常的一個很重要的態度。但是這個美德要好好再傳承下去。尤其一個東西出來以後挑戰很大,叫信用卡,都變成先刷了再說,先享受再說,那就變得很奢侈了。所以不能隨俗,容易隨波逐流。大家小時候都有撲滿,撲滿,一隻小豬,我們都零錢放進去,那個就是在培養我們儲蓄。

  所以養成節儉的美德非常重要,如老子在《道德經》上所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這是老子給我們很寶貴的教誨,第一慈。人的福報,福田心耕,大分三種:恩田,懂得知恩報恩的人有福報;第二悲田,慈悲,這真的是寶,都可以讓我們廣積福報;第三是敬田,恭敬三寶、恭敬聖賢、恭敬經典。《了凡四訓》說:「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沒有法眾生分不清是非邪正。經是佛母。我記得有一次剛好看到有一些經書放在地上,那個地不是很乾淨,又趕緊了解,趕快讓同仁不能把經典放在地上,要恭敬。當然我自己沒帶好,大家還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甚至於經典你不能把它一半放在桌上一半懸在空中,那護法神還得托著,護法神很恭敬經典。所以敬田重要。

  有一個讀書人確實很有實力,怎麼考都考不上,結果遇到一個高人,他說你有一次拿著一本大乘經典當枕頭睡。其實他是忽略掉了,因為他的包袱裡面有放經,他恭敬心不夠忘了,結果睡覺就拿來躺了,這個罪業就消了他的福報。《金剛經》有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經是佛母,每尊佛都是因為深入經藏他才成佛的,所以我們對經要恭敬。

  以前都是強調要惜字紙。我們都知道宋朝有一位名宰相叫王曾。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像沒聽過。宋朝文風鼎盛,出了很多名宰相,王曾、王旦、寇準、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就是趙普說的,難怪湯恩比教授說最嚮往的就是宋朝。王曾他的父親非常愛惜字紙,因為字紙一般都寫著聖賢經句,所以要惜字紙。他的父親只要在路上看到字紙,恭恭敬敬拿回來,用水清洗乾淨然後去焚化。結果有一天他作夢,他已經上了年紀,夢到孔子撫著他的背,「你年紀已經比較長了,我派曾子來做你兒子」。後來他太太就懷孕了,所以他的兒子叫王曾,就是這個典故,恭敬字紙感來孔子派曾子來做他兒子。所以諸位年輕的老師,你們好好愛惜字紙,到時候就有個七十二賢投到你們家,這樣我們傳統文化就增加一個強有力的人才。感應是不可思議的,這個誠心有感有應。

  這是「一曰慈」,福田心耕。「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儉的好處還很多。不敢為天下先其實就是我們儒家講的謙,謙讓,謙卦六爻都是吉。我們手上有五千年的智慧,都是寶,我們鐵定可以把人生經營得幸福快樂,就怕我們不肯用這些寶而已。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