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8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共修的這個時間,可能不同地區的同修們都遇到了用餐的時間,所以大家慢慢的吃,不要趕。我們閩南話說的,食飯皇帝大。這句話是有深意的,吃飯比皇帝還大,就是不能吵,不能影響到他。《弟子規》說:「人不閒,勿事攪。」吃飯這件事很大,所以不能叨擾到。

  尤其我們昨天一起談到傳統文化下手處,孝親尊師,尊師又在孝親的基礎,孝親又要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下手。怎麼照顧好身體?有兩個指標很重要,第一吃得下飯,第二睡得著覺,這兩件事沒有問題,身體不會出什麼大狀況。我們聽老法師講經的時候有提到,現代的人要吃安眠藥睡覺,睡覺對他來講已經挑戰了。覺睡不好,他身體的一個代謝就會有問題了。有跟大家提過,三個時間段很重要,三焦經九點到十一點,膽經十一點到一點,肝經一點到三點,所以最晚最晚十點到十點半要睡覺。我們想一想,這個假如講給現在的大學生聽的話,他說正是我剛要開始活動的時候。那這樣大學四年讀下來,你看首先他的身體會怎麼樣?垮掉了。最黃金求學的四年,居然首先是把身體給搞垮。所以孝道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下手,非常有道理。

  曾子在臨終的時候他展現了什麼?對著所有的學生,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我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這個身體是父母給我的,我得把它愛惜好。他到臨終的時候才心安,這個身體我沒有糟蹋它。機會教育點,他所有的學生我想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一幕,他在斷氣以前是教學生要愛護好身體。愛護自己的身體是一個緣分,身體是我們一個境緣,透過愛護身體,這一顆孝心時時在增長。他會不會學著學著只說我的身體不要讓我的父母擔憂,其他的沒關係?他心裡有父母的時候,他不只身體不讓父母擔心,他能去體恤父母,什麼事會讓父母很操心的,他就不願意再做了,這些壞的習慣他就主動去改了。

  這幾天我們一位老師幫一個媽媽打心經,這個心經堵得很厲害,尤其內關穴堵得很厲害,那都是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況。其實我們當老師挺好的,有些靠勞力工作,他賺錢,剛好那個時間段客人來了,他一定要全身心去頂住那些工作。你做一天、兩天那還好,做個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你說不害病都不大可能。

  大家有沒有讀過身體使用手冊?我們每一次買個電器用品,首先看什麼?使用手冊。那我們活到二十多年、三十多年,甚至更久,四五十年,我們有沒有讀過身體使用手冊?奇怪了,我們對機器都會看看它的使用手冊,怎麼對這個身體沒看看使用手冊?那我們想一想,機器重要還是身體重要?鐵定是身體重要,孰輕孰重。所以曾子這個態度我們要學,真的是不敢毀傷,怕父母擔憂,報恩都嫌不夠,怎麼還忍心讓父母因為我們的身體,或者因為我們的事業,甚至於是因為我們的夫妻關係、兒女教育問題而操我們的心?就不願意了。

  這一點我是很佩服我父母,就是說在我成長的過程,我從來沒有發現我的爺爺奶奶在操心我父親哪件事,沒這個印象。父親身體很好,比我好多了。因為父親從十幾歲擔肥,挑糞,你看那個身體都有鍛鍊過。所以這種鍛鍊,體力活,又是為父母分憂解勞,這個體力很好,受用一輩子。我就沒有這種因緣鍛鍊,在高雄市長大的,然後都是在升學之下,都埋到分數裡面去了,缺乏鍛鍊。到底什麼是福報?不能看得很短,不能看眼前。你看我父親那一輩的小時候都吃過苦,但是後福無窮。我們這一輩小時候就沒吃什麼苦,但是福報花得太凶了,到現在身體也不好,事業經營不穩定。禍福相倚,老子這段話真的值得我們審思。我們的孩子跟學生在家裡都吃不了苦,他出去能吃苦嗎?考慮不能考慮得很短淺,得考慮深遠。

  剛剛跟大家提到,像他長期工作都很緊張,心包經都會堵的,內關穴一打都瘀青,裡面都是淤的。所以我們當老師不錯,沒那麼緊張,還有寒暑假可以調節調節,我們也珍惜這個因緣福報。當然當老師不能當得很緊張,雖然責任很重,但是也是老法師說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民族的下一代,他有祖先在保佑,他有佛菩薩在加持。佛菩薩同體大悲,我們當老師最重要的,在面對這個學生的時候,把心用對就好了。我們就管我們的心念,不會很緊張吧?修身、修行要愈修愈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最好。因為平常沒有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都是在念佛的話,就像印光祖師教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能處在這種狀態,我們遇到要處理事就容易用真心。真心離念,離妄念,我們一不念佛就打妄想,常常念佛妄想就少了,離真心就近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驗過,比方說我們打佛七,一天念了七八個小時,念念念心靜下來了,覺得每個人都挺可愛的,念完之後,回到家裡覺得每個人都很可愛。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愈來愈真誠清淨了,那當然要繼續保持。理上都是在教我們恢復真心,所有的教理就是教我們離妄歸真。這是理上講,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明白我們的真心,恢復我們的真心,事上怎麼做?用念佛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要不然《金剛經》念完了,會用真心了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真心。可是我們要應無所住不容易,但是要叫我們完全沒有妄念很難,我們執持名號,就這一個念頭就好了,其他的念頭慢慢放下,這個我們做得到。

  大家看這些經教都教我們要放下妄念,《十善業道經》:「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一點妄念都不能進來,這樣就「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理上我們明白了,對,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事上呢?念頭隨時會跑掉,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不斷生處轉熟,慢慢都能提起來,你就落實《十善業道經》了。

  好好念佛也落實《金剛經》了,「應無所住」,沒有分別執著,這些念頭都放下了,沒有其他妄念;「而生其心」,這句佛號又一句接一句。《金剛經》要落實怎麼落實?老實念佛,巧入無生。一般修行要正入無生,得要先斷見思煩惱,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首先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這個身體要放下也不容易。每一品都很不容易,而且還要斷這麼多品。見思煩惱斷完還要斷塵沙煩惱,分別。我們一遇到人事物就開始分別了,這種煩惱像什麼一樣?塵沙,很難算。還有無明煩惱,你說我們怎麼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身境界?這叫正入無生,幾乎不可能。可是這個法門叫巧入無生,見思、塵沙、無明都沒有斷、都沒有破,但是就老老實實念,有五分鐘其他妄念都沒有,就五分鐘作法身大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

  我們遇到這麼巧妙的方法,這是阿彌陀佛成就給我們。「洪名正彰自性」,「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所以我們真的為眾生好,一定要老實念佛,不然我們為他好變成理想。因為我們伏不住煩惱,控制不住我們的情緒,真的要為家裡人好,一講話情緒又出來了。每一次情緒完了我們也很後悔,我明明為他們好,怎麼我講話氣又出來了,然後對方又不能理解,甚至只記得媽媽很凶、爸爸很凶、老師很凶。

  「克己復禮」,這是孔子教給顏回夫子的,很有道理。克己復禮是自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自愛。明明問仁,為什麼都在談自愛?這很值得我們思考。有一天孔子跟三個學生在一起,子路、子貢、顏回,孔子就問他們什麼是仁?什麼是智?子路先說了,「仁者使人愛己,智者使人知己」,這子路說的;接著子貢說了,「仁者愛人,智者知人」;最後是顏回說,「仁者自愛,智者自知」。這個公案挺有味道的,這個公案也提醒我們,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我們冷靜想想,我們確實很愛我們的親人,很為他們好,可是為什麼我們勸他們的時候,他們比較不能接受?可能他們的心裡會覺得,你都叫我照顧身體,你自己也沒有照顧得很好,這樣他接受度就不是很高。

  所以《大學》這句話真的很有人情事理的智慧,「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有諸己是我們很多優點把它彰顯,很多經教我們把它落實,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沒有這些缺點,我們再去護念別人把這個缺點改掉。不然我們一勸,你這個優點很好,要做,他說你也還沒做到;這個缺點你要改掉,他心裡沒說出來,因為你是爸爸、妳是媽媽、你是老師,他心裡可能想你自己也沒有做到。所以真正我們要愛人,首先我們要自愛,表好法。

  在《中庸》裡面,孔子用射箭來教我們怎麼修身,「射有似乎君子」,射箭這個精神跟君子處世相應,「失諸正鵠」,箭射出去沒有射到目標,「反求諸其身」,是我的技術不夠好。同樣的,這是用射箭來比喻君子的心境,君子的心境會展現在哪?展現在他跟家裡人相處、跟朋友相處、跟同事相處。現在我勸家裡人是一件事,勸了他不聽,我接下來應該以什麼心境來面對?反求諸其身,我叫他要好好愛惜自己,我自己還不夠愛惜自己。

  我們認知清楚了,那現在重點要擺在我們自己的修身上,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人家信任我們,我們勸人家的緣才具足。不然我們又花了很多時間勸人,勸完效果又不怎麼好,自己又難過,然後很多時間都耗在這裡,自我提升反而時間很少。所以本末我們都要懂得取捨,才能夠跳出我們的一個惡性循環裡面。我們現在五倫關係好像覺得問題沒有減少,甚至還在增加。但是自己還是很用心,不然我們每天那麼忙,沒有用心,每天閒著在那浪費時間,可是我們沒有。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

  我們從愛護好身體,光是要做這件事,可能基本的中醫理論也要懂一點。所以我們上個禮拜有請楊醫師給我們講了一堂課,大家有空的時候,因為我覺得那個課聽一遍不夠。包含李炳南老師還有講《黃帝內經》,他的全集裡面有其中一本就是專門談《黃帝內經》。甚至於在諸位仁者你們的親戚朋友裡面一定有懂中醫的,我沒有說當中醫,我說懂中醫的。

  我們當老師不一定懂得當老師,這是這個時代我們必須要看清楚自己的。嚴以律己,看清楚自己為先;寬以待人。我們拿一個師範大學畢業教師資格證,我們就懂得怎麼教學了?不一定懂。沒跟孔子好好學,說要懂教學不可能的。甚至於說實在的,現在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有時候學的理論還不見得是完全覺悟的道理。我給大家舉過了,我當時學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拿狗做實驗,拿老鼠做實驗,最後拿來教人。那要把人教成什麼?明明《禮記.學記》就是要把人教成聖賢,「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在任何境界都做得了主,不會被境界誘惑,強立而不反,這是我們教學的目標。

  讀書志在聖賢,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可是我們會被這些表相,我們長期處在其中,自己不知不覺也被同化了。我有這個資格,有那個資格不見得能把那個工作做好,代表什麼?有那個福報。能做公務員有那個福報,有些人真有那個學問,他還當不了公務員,因緣沒有具足。我們看看在春秋那個時代,孔子的道德學問那麼好,他沒有當官的機會。

  可是當時候當官的很多都為了自己的名利,他有位置,他有那個福報,可是問題是他享那個福報享多久?最多就幾十年。說實實在在,好像有一個研究,說所有的皇帝,兩百多個人,平均壽命多少?好像差不多四十來歲,不會太長。另外一個研究好像是高僧壽命多長,好像有九十歲左右。皇帝他已經是福報最高的了,你說他能享多久?十年、十五年,不少了。可是問題是他享完了去哪裡?那不得了,三途一墮五千劫。所以到三善道來,老法師這一句法語太重要太重要了,三惡道是消罪業,三善道是消福報。

  我記得我當時候教書的時候,我說我領的是納稅人的錢。像我母親她教書,後來退休了,政府照顧得挺好。我母親現在有學佛、念佛,我說我們得迴向給納稅人,都是他們來支持我們辦道的。因為人享福的時候不知不覺,我應該拿的,人這一個應該拿的,這一念心他善根就很難起了,他就是一直在享福而已了。所以享福能不墮落,這個人已經不簡單了。不進則退,人在享福的時候,要不感恩心愈來愈增加,要不就墮落下去了。

  我們現在觀察觀察,真正有福報的人感恩心強不強?三善道是消福報,師父這句法語太重要了。我們可不能落入常見,常見就是我這一生當人下一輩子也是人,斷見是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了,那就變成斷見了,不能落斷常見。

  其實科學家都證明了,瀕死的經驗,這個人靈魂出竅了,靈魂出去了,然後她的小叔接到電話了,因為斷氣了,身體都冰冷了,醫生已經開死亡了,開始通知家屬了。這個小叔接到電話,「哎呀,我本來要去歐洲玩的,都訂好了,怎麼嫂子走了呢?」起了這個念頭。她靈魂狀況知道,她看到了,後來回魂回來了。你說這怎麼編?去跟她小叔說,「你那時候接到我的電話還說哎呀,怎麼……」她小叔一開始不承認,後來承認了。這叫瀕死體驗。你看學科學的人,我證明你這是自己幻想的,質疑你。這還舉不是一件事情,她在中陰身的時候幾個場景來對質,有一些實在很難推翻。

  我們都還看到一個資料,那是轉世。有一個人被謀殺了,在這個村莊,人家也不知道他怎麼不見了。幾年之後,有一個小孩就說我是被誰殺的,然後說我被埋在哪裡(這是外國的,不是我們華人社會的)。然後真的去找,就挖到那個屍體了,就抓到那個凶手。他轉世了,所以哪有說人死如燈滅?

  成德當時候也有參與,剛好那時候二OO二年在澳洲淨宗學院學習,老法師也是慈悲,我們現在東方人外國月亮比較圓,外國的科學家他用科學的方法證明有輪迴。成德還拿到資料,還有上台分享了一節課。其中有一個印度人,印度小女孩記得她的前世,科學家介入,就把她帶回到本來的家。科學家在旁邊,然後她兒子出來了,就騙她,「那是妳某某親戚」。她說:「不是,他是我兒子。」然後一個小女孩看著一個大男人,因為她兒子已經長大了,就跟母親的慈愛一樣。接著進去了,進房了,看到她先生旁邊還有一個女人,因為她先生又娶了,一個小女孩馬上露出嫉妒的眼神,很吃醋。你看人這個習氣是與生俱來的,不用人家教的。

  所以從這裡,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輪迴搞煩了,不想再搞了,我們當當旁觀者吧!你看我們假如就在其中,你看著那個小女孩看著那個女人就很生氣,你說累不累!這輪迴都在搞這些事。輪迴很重要的有三種債要還,情債、命債,還有財物、錢財的債。人生酬業,有啥意思?但是欠債還錢不夠冷靜的話,對方跟你要多了,你生氣了,又變成又跟他要債。我觀察現在有的要得實在太過分,要過頭了,最後又反過來,因為要過頭了。現在人沒有學倫理道德,有時候實在是太過分,要得太凶了,超過了,最後這個還債的人被他逼得實在忍不下去了,最後還債的人變討債的人。那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真想出輪迴的人,面對別人討債歡歡喜喜還,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然後這個科學家就問這個小女孩,有沒有哪一件事是只有妳前世的丈夫跟妳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的?她說:「有,他跟我借多少錢沒有還我。」她先生就很不好意思,這個就是債、錢。

  我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有翻到這些書,其中有一本書就說了,有一個人在他朋友很困難的時候借給他錢,他朋友有錢了都不還他,把他氣得都心理有問題了,他想不通。後來就是第三種方式,催眠。催眠回到前世去了,他有一世到一家旅館去住,剛好住的時間比較長,要離開的時候才一次總結算,就住了相當長時間。結果那個老闆死了,他就不還,他沒有把住那麼長的旅費(旅館費用)給人家的家人。結果這麼一轉世,他就看到了,這個老闆這一世當他的朋友,借錢不還他。

  都有因果的,這世間的事都離不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是無上法藥,深信因果的人首先不懊悔過去的人跟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沒有過去煩惱。甚至什麼?歡喜。為什麼?我還了那麼多債。本來是在那裡懊惱,怎麼這樣對我?怎麼這樣對我?憤憤不平,深信因果了,一轉,我還了很多債,無債一身輕。深信因果不會擔憂未來,人的煩惱不就是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其實這個道理農夫最懂,我秋天要有收穫,當然我春天要種,反而我們長期在都市的人不懂,體會不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會有未來煩惱。現在,我每個念頭都是一個種子,我把心用對就好了,用真心,我也不會有現在的煩惱。不然就舉棋不定了,一舉棋不定還得求神問卜,慢慢慢慢失掉自己的理智判斷力。這個連我們修行人都很難保證,我們都有那種喜歡玄妙,好奇心,很多學佛的還是去問神,除非把這個習氣放下來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你只要持戒、依教奉行,龍天護法都會保佑你。一個真念佛的人,阿彌陀佛遣二十五菩薩隨護其人。

  我當時候大學就看了一本《前世今生》,那時候是暢銷書,那個作者講凱瑟琳,那個書裡面說她回憶了八十幾世,好幾千年前的人一直輪迴。然後裡面有一個重點,她在學同樣一個東西沒有學會,就像我們修行沒考過關,今天沒過關,下個月還要再考;今年沒過關,明年還要再考;這一世沒過關,下一世還是要再考。所以我們昨天談到什麼是功夫?放下是功夫,真放下了就不考了,過關了,不用再考了。

  跟大家談這些,這是用科學。其實人為什麼現在什麼都敢做?因為他不相信因果,他不覺得有來世,他敢這麼幹,他敢這麼縱欲。所以其實都可以善巧教導學生這些生命的真相。現在學校裡面有沒有生死學?我看有一些畫冊就是在引導學生面對家人的死亡。他也會遇到,他爺爺奶奶,甚至是曾祖父輩、曾祖母,這些都是機會教育點。

  好,那我們要從自愛下手,我們用一點一滴的提升改變,來讓我們跟家人、朋友的信任更深,緣分就更具足。《論語》說:君子「信而後諫」,信而後才好勸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他不夠信任我們,他會感覺我們看他不順眼,在批評他、毀謗他,就造成誤會了。所以佛家說隨緣隨緣,這兩個字是智慧,他在面對境界很清楚,我跟他的緣分信任這個條件夠不夠?

  我們看《論語》裡面都是指導我們,面對境界應對進退很清楚。「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就是他的水平不夠,你不好跟他講,不契他的機。我們要看你不契他的機,你講多了,他不歡喜聽你講話,這個緣也在影響。就像當學生覺得我們父母老師很囉嗦的時候,這個緣也會有一些障礙。我們也看過當父母的人他很好的提升自己,然後都是孩子說:「爸你可不可以給我一點時間,媽妳可不可以給我一點時間,我跟妳吃頓飯。」然後因為你修得很好,很多人會找你,然後你就把你的Schedule(日程安排)拿出來,說:「兒子,你是有VIP的,我排哪一天給你。」他追著你,他不會嫌你囉嗦的,他希望你多給他一些時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還是有道理的,他來求的他會珍惜。妳講到他說:「好了好了,媽,好了啦好了啦。」那我看效果也不是太好。所以這是隨緣不攀緣,這個可不能變成口頭禪,這句話很不簡單。

  所以「言語」孔門四科排在第二,還是很重要的。其實我們問問自己,我們跟親戚朋友、同事談話,你談完話你能感覺到他的接受度嗎?這是面對境界清楚。我們有沒有觀察到他聽完我的話的表情怎麼樣?是不以為然還是心悅誠服?這個我們要判斷,不然我們處在高位,當然人家不聽也得聽。出言要順人心,處在高位也是要有這個敏感度。甚至於你的言語要讓他感覺什麼?你設身處地,你體諒到他了。這非常重要,這調劑人情,你一開口就讓他覺得,領導你很能體恤我。就像我們今天是在道場工作,做義工也好,我們同時也在面對家庭、事業,做義工是在我家庭、事業之外。假如我們在道場的領導,「你就放下就好了」,你說這個話他馬上接受?他又不是二祖,「把心拿來,老僧幫你安」,「覓心了不可得」,開悟了。那他是二祖可以。現在你首先「你壓力很大」,「對」,聽聽他實際的狀況,他的心情就很好了,他苦悶有稍微舒緩了。調劑人情了,你再用教理去引導他,他容易接受。所以為什麼李炳南老師說,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佛呆子、是書呆子,拿著道理硬壓給別人,這樣會傷天害理的,不行的。

  昨天跟大家提到,雍正皇帝他指出來,「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他的「上諭」裡面其中有一句話很重要,佛家治心,首先要治自己的心,不是治別人的心。我們那個控制要求的心念沒有放下,要去護念別人的心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我們的心起控制的念頭了,對方會很容易接受?不可能的。老法師講經都是心法,都是他自己用功過來的,他老人家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我們一著急了,一有那個要求了,我們已經不在真心裡面。真心才能換對方的真心,我們用的是妄,有貪瞋痴、有情緒了,一定是調動對方的情緒,這是互相感應。

  儒家治世,這個五倫關係怎麼相處?有時候我們直接就學大乘,這些部分也不是很深入。敦倫盡分,怎麼盡?敦倫盡分是四個字,展開來,你每天隨時隨地都在五倫的關係裡面,怎麼應對進退?這個要學。就像剛剛跟大家說,隨緣兩個字可不簡單。孔子這些話都是教我們言語的進退分寸,「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你可以點他你不點,你對不起他,「過不規,道兩虧」;「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你講錯話了,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三家都應該學習,儒家要學五倫八德,修身、齊家、治國。團體,《群書治要36O》,這些幾千年傳承下來怎麼做領導者,我們得要對照對照。這些聖王都不是自己發明的,都是傳承下來的。那一句「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再傳給,就這樣傳下來了。孔子也沒有說他發明什麼,他老人家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作之君」這個部分我們在前面有跟大家交流過,成德剛好有一個機會在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跟我們所有幹部有一場座談,題目就是這九個字:「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總共談了好像是四個多小時。隨時我們的心念跟君親師相應,這一言一行是對的;跟這個精神不相應,那我們的言行變成造業。相應那就是積功累德,不相應我們變造輪迴業了。

  剛剛一直跟大家探討,三善道是消福報,這句話聽懂的人,那我不消福報,有福供養眾生。捨得捨得,愈捨愈得,得了之後再捨。現在好多的人,我自己賺的,我一定要把它花掉,都有這種觀念。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沒有社會這整個機制,我們怎麼可能有機會產生財富?享福很少有不墮落的。我們在人道稀有,天道太快樂了,很難修行;三惡道都在受苦,談不上修行。但是我們現在在人道,我們不造業。因為享福了,他只要覺得應該的,他不感恩。我們現在看到下一代沒有教他孝道,糟蹋父母的錢他都不覺得心痛。我都遇過企業家,說兒子出國留學就好像扛著一袋鈔票往大海裡撒。一到海外去了,脫韁的野馬,車也要開好車,住都很講究,那都是血汗錢。

  我們今天要自己覺醒過來,自覺才能覺他,先覺才能覺後覺。我們處在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時代,我們自己要完全跳脫出來,我們要君子無所爭。君子喻於義,怎麼考慮都是道義。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白鹿洞書院?處事,處理事情老祖宗只留了一句話,「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我們任何時候處理事情的心念就是道義,沒有其他的目的,沒有功利的目的。在《寶雲經》裡面有提到,修忍辱有十個角度,其中有一個是「非所為忍」。不能因為對你有什麼好處你才做這個事情,甚至於是他跟我關係很好,給他方便,這是人情做佛事,這種心念都不妥當。孫中山先生的墨寶,「天下為公」,這才是真正自愛,真正愛你的親人、愛跟你關係好的人,不然都是害自己、害對方,一起在福報當中墮落。這個我們得看清楚,真的愛他們嗎?我們沒有護住我們的正念,有感情、有私心,就不自愛了,把自己往三惡道送了。

  我們看每個朝代形成團體了,跟自己不同黨派的就排斥,這造業造很大了。你說他也是有福報的人,那短短人生就墮下去了,他找的那些人全一起墮了,你說他真為他們好?所以有理智、有智慧才能真愛得了人,不然我們都意氣用事、感情用事。「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得要忍住私心,忍住感情用事。

  《了凡四訓》講得好,公則為真,私則為假;根心者真,襲跡者假。你發自內心的,不是做樣子給人家看的。現在領導比較注意我,我就表現好一點;領導比較不注意我,我就鬆懈一點,那真是冤枉,把自己大好積功累德的機會都變成去造罪業了。所以佛說可憐憫者,這個不只是指說可能是沒飯吃的人、病苦的人而已,還有一點是指什麼?我們已經遇到聖教了,我們還在隨順習氣,在道場裡面造業,這比現在吃不上飯的人不知道可憐多少倍。

  我們修行要有前後眼,不能只看眼前。這個行為,我們深信因果,在十方道場,在接受大眾供養,哪怕是納稅人的錢,我們有私心夾雜在裡面,這個因果就不好算了。納稅人假如有兩千萬呢?納稅人假如有五億呢?所以古人留了話給我們,「一世為官九世牛」,因為他要還的對象太多了。所以我們得很冷靜,怎樣才是自愛,怎樣才是愛人。孫中山先生那四個字很重要,現在應該還掛在中山樓,陽明山上,「天下為公」。

  所以我們老師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雖然有一個教師資格證,我們要懂得怎麼當一個好老師,重要。我當一個中醫,我有一個中醫執照,我真的深入中醫了嗎?我真的能把人的病治好了嗎?這得我們自己問自己,這個得打破自欺一關。那同樣的,我們現在在從事傳統文化的弘揚,我真的懂傳統文化了嗎?理我有貫通了嗎?事我有解行相應了嗎?

  所以老法師這些開示是真正愛護我們,希望我們積功累德。有時候可能一些話不是很好聽,「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我們要走修行,一定要聽得進忠言,我們才有善友為依。尤其我們這麼難得遇到師父上人這麼好的老師,他真的給我們講圓滿,也給我們表演得很圓滿。一個人德行能夠感召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他一個辦公室,很不簡單,這都是把儒釋道用出來了,表演得很圓滿。

  我們這麼具足的師生緣,我們就要珍惜這個緣分。一珍惜了,師父每一句話我們都覺得就是講給我聽的,句句都有受用。像師父上人講到了,我們從事童蒙養正的教師,這個要求是要很嚴格的,必須是經過專業的訓練與嚴格的篩選。這個對於我們領導者來講,我們不是要做大,我們是要把它做成。做大也是好大喜功的習氣,我們看每一個朝代,這也是一個挑戰,皇上只要好大喜功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很多問題可能就看不到了,好大喜功,不知不覺就不喜歡人家提意見。所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我們這個時代很重要的提醒,我們要把榜樣做出來。你再大,最後垮下來了,人家不只不認可,還可能會否定。現在的人要讓他產生信心不容易,要讓他懷疑very easy。這個我們都可以觀察清楚。

  印祖離我們七八十年了,他老人家說道場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印祖已經是有暴露身分,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看看菩薩的這個法號,大勢至就表智慧,他每一句話都是鏗鏘有力、毫不含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文鈔》?有一本書大家真的抽空一定要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整套怕大家時間不夠,《菁華錄》,有很多我們四眾弟子很慈悲,怕後面的人時間不夠,《菁華錄》。印祖講到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這是他的智慧,洞察這個時代,人一多是非就容易多。那假如一個道場是非已經出來了,怎麼表法?進來的人什麼時候會接觸到是非?很難避免。我們建道場是清淨地,信眾他來結緣,人多都沒有關係,但是核心的人不能很多,到時候核心的人出是非來了,麻煩了。那你說一般來接觸的大眾一聽到你們核心的人有是非,你說他的信心不會受影響?度德量力很重要,我們把它做精,不是做大的時節因緣。

  老和尚曾經講經的時候說,四個人要見和同解不容易,兩個人住在一起都吵架,因為我們不是從小學的。印祖那個時候說不要超過二十個人,我們現在呢?這個我們要動態觀察,不能生搬硬套,印祖那時候不能超過二十個,現在大家看著辦。隨緣,不要攀緣,志同道合的緣具足,大家一起做,不只不會有是非,法喜充滿。為什麼?互相體恤,一心只為佛法、為眾生。那個做起事來痛快,人逢知己喝喝茶都很有味道。我不能說千杯少,佛家戒酒。我也接觸過,他核心團隊六七個人,特別團結,幹啥都是一心一意,一下就把事做起來了。

  這一段對於我們主事的人,人才,人事權在你手上,嚴格的篩選,而且還要專業的訓練。剛剛跟大家敘述了,我們在一個大環境裡面,我們會不知不覺形成一種心態、習慣,自己都不知道。比方說我們現在功不功利?我們也沒去想我要很功利,沒有,它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你看工業革命,一下子物質生產很方便,可是人不是物質,人不是產品。現在怎麼培養社會人?語言、數學;數學、語言。就像現在的農作物吃什麼大家知道嗎?化肥,化肥就是氮、磷。給它催得很大,有沒有?你看那個有機的、天然的,小小的,沒人買;那個好大的,裡面很多農藥,都是催出來的。

  農作物被催出來,現在人有沒有被催出來?走流水線,分數不到哪,淘汰、淘汰,到放牛班去了,就跟生產線一樣,喀、喀,不行,劣品;然後優質品,優質品都要符合他的要求,什麼東西加進去、加進去。可是我們現在問問自己,你大學畢業出來了,是不是人才?我們有聽說某知名大學大一新生心理測驗,有心理問題的超過三成。知名大學,現在都不能具體講,點到為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你整個生產線,現在所謂最知名的大學都是這些問題,都是功利,把人就看作物質,你沒重視他的靈魂,沒重視他的慧命,人來了,幫我幹活。我們不能道場也變成這樣,道場是辦道的,每一個人來我們是護他的法身慧命。我現在剛好缺一個煮飯的,人手來了,高興。我們都著在這些物質的層面,觀照不到心靈層面。「有人幹就好了」,明明流動率很高,誰在care,誰在關心?流動率就代表很多跟我們有緣的人退心了,甚至於是誤會了,不信佛了,一個我們都不願意看到。

  「專業的訓練」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不是要用人而已,而且你用不是替你完成工作,你用他是他在這個緣分道業在提升。一個在道場要服務信眾的人他都沒有法喜,你說他在服務信眾的時候信眾會很法喜?會,一次、兩次,長期的,他的煩惱也會跟信眾開始交流。所以儒家這個次第很重要,修身、齊家、治國,由內而外,「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就像我們辦學校,我們教職員工大家依照經典做事,我們才好去教學生,這是內而外。這不是說要要求我們,因為教育裡面身教最重要。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上行下效。所以教育首先第一個重點不是在學生身上,在自己,在我們教職員工,由內而外。

  儒家治世,這個部分儒家講得不少。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假如道家的治身我們沒有重視,那我們身心的表法可能就大眾不一定認可。我們儒家的治世又不懂,我們的修身齊家,包含帶領團體都展現出一些大眾不認可的現象,流弊又出來了。所以儒釋道不能分開,在我們這個時代有凸顯出它的重要性。

  我們當老師、當下屬,我們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也是接受訓練,接受篩選。因為領導者他是為公,他不選我我們就不高興,那我們還是私心。不能情緒化看待事情,不然我們都是在福報當中墮落。儒家這些教誨重要,「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憂患我沒有一個位置,憂患什麼?我真的有一個位置了,我能不能立住,我能不能扮演好那個角色。君子的心境是我有這個能力,人家不用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們現在是沒有到那個能力跟德行,我們還去要那個位置。這樣會造很大的業,你要那個位置,你又沒有做好領導,你又領比較高的薪水,這裡面都有因果。君子要素其位而行,而且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儒家治世這些教誨真的才能讓我們安身立命,不然我們的心念也很容易受整個功利享樂的一種氛圍的影響。我們冷靜想想,今天我的這個位置、我的執掌,我自己沒有辦法做好,我自己把自己降下來,不用我的主管降我,這才是一個君子的風度。有人的能力比我好,我馬上推薦他擔任我主管的位置,不然我們就在境界當中貪。范仲淹先生每天睡覺要想,我今天所做的對不對得起我這個俸祿?假如覺得對不起,今天睡不著了,明天多幹一點心才踏實。古人這些心境真的是我們的學處。

  師長接著說,童蒙老師必須具有真誠的愛心,持恆的耐心,周全的細心,才能把小孩教好。愛心、耐心、細心,不是我們拍著胸脯,「我願意有愛心,我願意有耐心,我願意細心」,馬上就變了。這都得從孝道下手,愛心,「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所以我們在篩選老師也要看看他跟父母的關係如何。用人不是一件小事,俗話講請神容易送神難。尤其我們佛門不願意跟眾生結怨,處理事情,等有狀況的時候再處理,都很難比較圓滿,很難避免跟人家結怨,最好是慎於始。這跟治病一樣,你真的要用藥,或多或少都會傷到身,最好是防範於未然。

  《群書治要》裡面,知人善任很重要。可是你要了解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所以《群書治要》裡面,你可以觀察他的朋友,跟他交往很久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觀察他的家庭,他自己的小孩,家庭是他的依報,隨著他的正報轉。而我們是為大眾的事、為公的事情,我們也沒有自己的私人目的在其中。我們不是說看某個人不順眼,這種事不能幹,因為這一念心我們就是輪迴心。但是畢竟我們是有責任在身,尤其領導者最重要的是做對決策、用對人。領導者每天忙東忙西的就不在本位上了,忙那麼多事情有時候都忙到底下人的事,最後,好,你要做,那就讓主管做了,到最後還感覺自己很辛苦,也很無奈,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說到這裡我就沒什麼底氣了,因為我每天真的很忙。大家假如在下個月或者下下個月,看到成德的臉比較圓了,就代表我比較有放下。

  我們剛剛談到,你要觀察一個人,他交的朋友、他的家庭都可以觀察。再來,他的面相可以觀察。甚至於你假如懂中醫的話,他的舌頭你就能觀察,他整個臟腑的情況,因為每個臟腑都有對應它的,比方說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你看舌頭他腎氣很不足,他可能常常會很害怕什麼事情;喜傷心,你不能太高興;悲傷肺。現在有一個理論叫全息理論,人體就是個小宇宙,整個宇宙的奧妙真的深入了解人體就感受到。《華嚴》說「重重無盡」,一年有春夏秋冬,一個春天裡面有沒有春夏秋冬?你這樣給它分啊分,重重無盡。陰陽,陽裡面又有沒有陰陽?中華文化很有意境的。《華嚴》重重無盡,都可以觀察的。

  剛剛一開始跟大家提到了,兩件事沒問題,身體不會有大狀況,睡得著,然後吃得下飯,是很想吃飯,不是「又到吃飯時間了」,那是沒有胃口,那有問題了。我們現在體會到這兩件事很重要,所以千萬不要主管同事在吃飯,你跑過來報告一下,他本來很放鬆的,你一說,思傷脾,他又開始思考了,他的脾胃,本來血液都流到這裡來了,一下子你去請示問題,欻跑腦部來了,你說他那一餐消化好不好?

  我們能把一天安排好都不簡單。我們把一天安排好是自愛,我們才可以教給學生怎麼把一天安排好。我們每一天忙得死去活來的,那怎麼去教他?所以吃飯前、吃飯中、吃飯後不要談公事,還有睡前,不要打一通電話談公事談了一個小時,我看他躺下去要睡著比較不容易。這些地方都能體恤到。

  成德也在體會、也在觀察,我們處眾當中產生的不足、問題點,很可能在跟父母相處當中也有這樣的問題。《孝經》裡面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為什麼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孝順父母,他的真心透過孝順顯發出來,他一看到老百姓的父母,他那種尊老的態度就出來了。

  我們自己有一些感受,到同學家,「這是我姐」,我也有姐姐,他一說這是我姐,我好像有一種尊重的心境自己就冒起來了;「這是我爸」,伯父你好,那種對父親的尊重自然就起來了。所以為什麼「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愛的根本在孝悌,我們怎麼對父母兄弟姐妹,一跨出家門,很可能就是這樣去對待別人。處眾裡面的問題,我們找到最根源的,很可能就是跟父母的相處。這個僅供大家參考。因為我們修行人治心病,中醫他要治病他要找到病根,這個病根是在肝還是在脾,病根,才能對症下藥。我們護持自己的道心、道業,我們也要把我們心偏頗處的根源找到。

  地藏菩薩表的就是開發自性的心地寶藏,怎麼開的?孝親尊師。我們不斷把跟父母的關係當中的這些煩惱執著點放下,父子有親恢復,那人的智慧、能力會提升不少、會恢復不少。所以教育第一個目的,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第二個目的,把這個天性延伸到對兄弟、對親族、對鄰里鄉黨,以至於凡是人皆須愛,進一步凡是物皆須愛。就像湯王網開三面,不是網開一面而已,網開三面。你們實在要捕殺這個動物,網開三面,牠自己撞過來的,就是很仁慈。

  我們不管是要篩選老師,還是我們自己發願要做傳統文化的老師,那這幾句話就很重要,我們要有真誠的愛心、持恆的耐心、周全的細心。周全的細心也是要鍛鍊的,不斷在做事當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愈考慮愈周到,這都不是激動能做的。有時候我們會說發心就好了,真發心他會表現在行為上的,假如真發心沒有具體的努力精進,這叫一時激動,甚至於更嚴重的只會講空話。所以我們修學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不能講虛的。就像儒家也很期許為往聖繼絕學,這個目標很高遠,但是得從我們先照顧好自己下手。

  最近剛好王老師到我們漢學院來,他帶幾個小孩來看看,希望小孩能以這裡為目標,他當父親、當長輩也是用心良苦。他看我的手掌,你很多經絡都不通,他就開始幫我打。當然要會打的,不能亂打。他打、打,他說好了,今天就打到這了,你的體力不夠。因為打會痛,痛會消耗能量。打到那個痛點真受不了,還沒有到叫爸叫媽,但真的很痛。他在打的時候,他就跟我說:「反求諸己不容易吧!反求諸己不容易吧!」印象深刻,這句反求諸己終身難忘。為什麼要反求諸己?父母生給你的身體,你怎麼搞成這樣?反求諸己。身體跟我最親,我都不能好好愛護它,身體以外能保證嗎?所以欲愛人者先自愛還是很有道理。

  假如依我的耳朵來看,我的先天應該是生得不錯,所以父母已經對我很好了,這是我自己後天不注意,包含姿勢不正。因為我從小照相,用我們閩南話說的三角翹,就是這個肩膀都不平,有點歪。那你肩膀都是歪的,你的脊椎鐵定是歪的。父母有沒有提醒?有。修行靠個人,還是自己的問題。假如再過兩個月我沒有變胖,我看我們這個課程就結束,因為我也沒啥底氣再跟你們講了。我會努力看看,不能用看看,要盡全力來調整。

  那我們再想想,要周全細心,要持恆的耐心,一個老師這麼去做了,能帶幾個學生?現在台灣我當時候在的時候,三十五個。三十五個我們都要了解他心裡想什麼,還要很好的抓住機會點去護念他。我要帶三十五我看我現在辦不到了,精力顧不過來。這個就要實際情況,我們辦學要真辦出效果來,珍惜每一個家庭跟孩子的緣,一個老師能帶多少學生我們可以評估看看。

  互相體諒很重要!夫妻要互相體諒,君臣也要互相體諒,不是要求來的。要求、貪求,對方會有壓力,甚至適得其反。你要求他,他也要要求你,互相交感。你體恤他就帶動他體恤你,都離不開感應。

  正如古人所說的,唯有聖賢君子的教師,才能教出聖賢君子的學生。童蒙老師站在教育的最前線,是在為國家民族、為全世界培養下一代的聖賢君子,責任非常重大。這是真的。我們其實在成長過程也有形成,家庭裡面講的話都太高了。在社會的風氣,口號都喊得太高了。無形當中,當我們看到一些理想的東西,可能我們那些舊有的一個印象會出來,「可能嗎?有那麼重要嗎?」我們也很容易受以前成長過程中落的痕跡的影響。

  我們真的冷靜看看,這個世界何去何從?下一代現在的素質怎麼樣?我父親那一輩的,沒有看過父母操他們的心,現在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讓父母操心?最根源的問題,東西方都一樣,忽略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除非再有從小扎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聖賢人一個一個出來,他就感動有緣的人,慢慢慢慢扭轉世界的共業。所以我們真的要培養全世界下一代的聖賢君子,這不是口號,而且任重而道遠。

  我們馬來西亞有一個彌陀村,當時候在辦手續的時候很困難,重要幹部折騰了那麼多年,然後就去請教老和尚,我們可不可以把這塊地賣了?賣的錢可以做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情。老法師說到,禪宗從達摩祖師東來,傳到六祖才一花開五葉,禪宗才開始發揚光大,六代單傳,你們怎麼現在連一代都等不了?這個公案我聽了頭皮發麻。我們不能很急著要馬上開花結果,現在是扎根,才能茁壯起來、才能開花,不能一下子我們的目標就要看到開花結果。禪宗要六代單傳,諸位大德同修,我們現在處在倫理道德的谷底,這一個工程可能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做。很可能你現在全心全意培養的這個小孩,往後可能就是那個最關鍵的傳法人。沒有人傳會斷的,我們是用這個心境來培養每一個學生。

  所以應該由最優秀的人才來擔任,社會也應該投入最好的資源來培養童蒙老師。這給教育部長一聽完,幼兒園老師要加薪,他最重要。無論什麼人從事這項工作,都應該深刻體認到肩上責任的重大,要堅守崗位,百年樹人,提升自身的道德與學問,努力把童蒙教育做到最好。希望有志、有德、有能之士發心來承擔這項使命。

  成德念到這裡想到了一句《弟子規》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師長呼,應勿緩;師長命,行勿懶。我們想一想,能聽老和尚的話積功累德,為什麼?他老人家有智慧,現在幹什麼事影響最深最遠。假如不聽老和尚的話,能不能往生?因為我們學佛的人一聽到能不能往生耳朵就拉大,最關心的就是能不能往生。

  當然大家聽我這段不要著相,我們在當前的緣分,我們有沒有依照老法師的教誨去做榜樣?不是說我這麼跟大家一交流,每一個人都要來做傳統文化的老師才行,我不是這個意思。就像成德,我沒有成家,我現在出家了,老法師又這麼強調這個,我不去做,那我就對老師的話不夠重視,那我的尊師重道不及格,尊師重道不及格我下輩子要當人都難,我怎麼去作佛?老法師常常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佛號的力量能不能抵過其他的力量,本分的力量、孝親尊師的力量能不能抵過名聞利養,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

  我們看師長接著說,古代童蒙養正教育都是在家族民辦的學校,就是私塾中進行。家族的族長會非常認真的挑選道德高尚、學問優良的教師。這不能一時激動,找老師都要了解得比較清楚,因為這攸關所有學生的法身慧命。你可不能找一個老師,他說他跟成德法師關係很好你就用他,到時候有問題當然我也有責任,就是大家不能聽這種虛的名的東西,都要很客觀的了解他真實的情況。來教導自家私塾的學生,因為每一個家長都了解,唯有把弟子教育好,家族才會出人才,才能持續興旺。所以整個社會都把童蒙養正教育看得最重要,最好的教師都被聘請來做童蒙養正的教育,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兒童時期基礎教育做好了,日後各種教育就很容易進行,這是根本。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從這裡可以看出現代與古代的不同:古代請最好的老師來教育兒童,現代對童蒙養正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這種做法上的差別,是為什麼古時候代代都能出大師級的人物,現在卻出不了大師的主要原因所在。出不了就很遺憾。而且這個大師級,各行各業都會出大師級。我們冷靜去觀察,清朝末年有一批留學生,他們十幾歲出去留學,可是他們都是從私塾出來的,這一批人最後都變成在各行業做重大建設的人才,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但是以後就改成國民教育了,課本打開來,小貓叫、小狗跳,我的書包裡有書也有筆,好像我小時候一打開是先念這個。這一段話也是苦口婆心,希望我們承擔起這個責任。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