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3集

  成德法師:陳校長,諸位同修大德、諸位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學習老法師對一條龍的開示,上一次我們有提到老人家說團結宗教他來做。我們弟子也從中去體會,學佛是面對境界要清楚,目前在家庭的緣分,我應該做哪些事最適合、最重要,輕重緩急。這是我們在學習經教,包含學習老法師的教導,我們說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在老人家的這一段開示當中,可以體會到他做人做事的心境,我們就能從這個心境,用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就能一即一切。

  比方說,面對境界清楚。那什麼時候要清楚?老人家知道,我現在哪一個工作我來做最重要,也最適合,那代表老人家在所有的境界他心裡都是有主宰的,怎麼應對進退。我們假如體會到這個心境,我們拉回來自己身上,那我現在面對家庭我清不清楚?我面對我自己當前的工作,甚至在弘法的團體,我自己目前的因緣最適合做什麼?最急迫要做什麼?

  學佛就是學覺,在哪裡覺?在每一個當下的境界要覺。像老法師說,有人做,我們不一定要做,隨喜功德就好了;沒有人做,又很重要的,再難我都做,這就是一個面對事情進退的準繩。但是我們也有觀察,在因緣當中,一條龍我先做的,那就有可能著在我先做。所以佛法難難在哪?難在面對一切境界不產生分別執著,這個是最關鍵的。因為之前有引到孔子有說:「老者戒之在得」,隨著遇到的事情多了,都落在心上,他就容易患得患失。

  假如不是對自己的念頭有很高度的警覺,其實不知不覺產生哪些執著點,有時候自己不清楚。但是老祖宗有給了我們一句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比方我們聽過這句話,這句話對我們的人生能起到什麼作用?我們有沒有常常去請教旁觀者、請教他人?除非我們已經在一切境界當中,我們不會產生執著了。

  我們具體舉,比方說我今天當媽媽了,在當媽媽的這個境緣會不會產生執著?對自己的兒女情執會不會提起來、增長?所以這個會不會修很重要。老和尚常常問,「你會麼?」會,就是老法師講經提的次數最多的其中一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產生情執,產生對孩子的牽掛,就隨著自己孩子的這個緣,自己有一些執著在上升。會修,面對孩子就是菩薩道;不會修,面對孩子就是執著增長的增上緣。會不會修我們常常說天壤之別,但是卻是在一念之間。不執著了,「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你把范仲淹培養出來了,那這個功德不好算。你以這個教你的兒女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往生了,因為這個世間往後會有很多人因為你的孩子而得到利益,他會「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他會「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因為你已經教會他念念要替人考慮,那你的孩子每天都在積功累德,可是他的功德裡面父母記第一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印光祖師講,組織家庭的人最大的功德是什麼?把孩子教好,奉獻社會。這句話我們也要會聽,從另外一個角度,孩子沒有教好,他自私的話,他會造很多業,我們也有因果責任。所以我們古人的制度,也都把因果展現出來,都有因果的。《中庸》裡面講了,「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這很有味道,這個父親當大夫,可是他的兒子才是個讀書人,他死的時候葬他用大夫,但是以後祭祀只用讀書人祭祀他,因為他留給世間的不是一個大夫,是一個讀書人。這個光是祭祀,很有味道。包含古代舉薦人,你舉薦的人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舉薦的人記功,因為是他的功勞。這是眼前看得到的,還有看不到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歷史當中很有名的「管鮑之交」,鮑叔牙推薦管仲,結果齊國大治,不只影響了齊國,影響了天下。孔子讚歎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可能我們華夏之邦就被夷狄給佔領了,現在就沒有華夏的文明了。誰是頭功?鮑叔牙是頭功。所以在《史記》裡面寫到了,鮑叔牙後代十幾世都是齊國的大夫,很有福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所以我們在當下的境緣,我們要會修。在家庭裡面,當父母是菩薩道,當太太、當丈夫也是菩薩道,都是用真誠慈悲在對待。在團體當中,自己是領導,也是菩薩道,甚至於是下屬,也是菩薩道。我們也看到衛靈公當時候有一個臣子叫史魚,《論語》裡面有讚歎他,「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他非常正直,死的時候還想著我要勸諫國君衛靈公用賢德的蘧伯玉,交代他的兒子,不能把他的棺木放在正廳,他覺得對不起國家,放在窗戶底下就好了。所以衛靈公一進來很生氣,「你這個不孝子,怎麼把你父親的棺木亂放?」他兒子回答,「這是我父親臨終特別交代我的」。你看這個臣子的至誠,觸動國君的善根,就罷黜了彌子瑕這個佞臣,又再次起用蘧伯玉了。所以五倫是大道,都在修菩薩道。

  所以為什麼印祖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老法師怕我們不夠重視印祖這十六個字,所以他老人家加了,「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一個人的德行在哪裡展現功夫?念頭處,所以「閑邪存誠是大德,信願念佛是大行,求生淨土是大果」。老人家加這幾句話下去,我們對這十六個字更加重視了。

  所以老法師隨時在教學當中能夠洞察到哪些是重點,而且學生有沒有重視這些重點?假如學生沒有重視這個重點,他又如何善巧的來提醒?他在講經會提醒,他在寫墨寶也在提醒,他自己,比方說《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老居士開示的,這個很重要,他老人家帶頭聽,隨時都放在兜裡面放,讓大家重視,黃老這個教誨太殊勝圓滿了。所以老法師從事教化一生,我們也都要看懂他教化的善巧、慈悲、存心在哪裡,我們看得懂才學得到,甚至我們看得懂才能跟他配合得好;假如看不懂他老人家的教化,很可能我們還扯他後腿。現在團體道場也有可能出現,每個人都說老法師說什麼,但是意見不一樣。要成就一個緣分,見和同解很重要。所以都要能理解老人家的考慮在哪,這因緣所生法。這個因緣,什麼時候不攀緣,什麼時候要積極主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沒有定法,得看著辦。

  所以東方的學問強調的是悟性,「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其實記問之學自己也受用不了,而且記得愈多愈障礙悟性,因為真心一法不立,結果我們死記一大堆東西。我們看前面跟大家提到了,老法師經教很通達,可是他不講經或者沒有人問他問題,他的心清淨;人家一問,隨問隨答。這是我們跟隨的善知識,我們也是要效法他這樣的目標,老人家是開示,真心應對一切境界,自自然然。

  所以用真心很重要。真心,真誠;清淨,等於我們這個世間要離欲深正念,這個貪欲要放下,清淨心才能夠慢慢恢復;平等,不能傲慢,不能高下;正覺,要用理智,要用智慧,不能感情用事;慈悲,不能自私自利。我們當老師的只要有心,又跟著老法師學,決定能夠像《禮記.學記》講的,「善待問者如撞鐘」。《禮記.學記》形容一個教學的人像撞鐘,叩之小則小鳴,叩之大則大鳴,不叩則不鳴。我們假如不了解個中的這種意境,我們當父母、當老師不叩就一直講一直講,然後講得孩子覺得很囉嗦、壓力很大。

  當父母、當老師要當到什麼?孩子很喜歡來親近你,不見到你很難過。這個李炳南老師都示範給我們看了,當時候教江逸子老師,大專佛學講座,「對不起,我得跟你請個假,有佛學講座」。江老師說,「都是學生跟老師請假,哪有老師跟學生請假的?」結果每個禮拜都能見到老師,但這個禮拜老師去大專營了,實在忍不住,跑到慈光教室外面,在那探頭,被李炳南老師看到了,「來來來,進來進來」,還留了一個正中央的位子給他坐。然後一進來,「你們大家真有福報,今天這一位同學來了,我給你們講一首詩。他假如每天來,我每天都給你們講」。底下鼓掌,他不聽也得聽了,最後就扭轉了。

  因為他見李炳南老師第一句話,「我不跟你學佛,我只跟你學詩」。十幾歲的孩子,面對一個可能比他爺爺還大的長輩,你看人家李老師一點架子都沒有,「好啊!」要攝受這麼有才華的人可不簡單,十幾歲得的獎都是大獎,宿世的天分。用藝術來弘法也是菩薩道,江老師也給我們展現了菩薩道,「孔子聖蹟圖」、「地獄變相圖」、「西方接引圖」,現在《地藏經》都畫成畫冊了。尤其度西方人,你用畫給他看他很喜歡,他喜歡藝術,藝術確實也是教化的手段。

  所以跟大家探討到,你看老人家的每一個心境都是我們的學處,他面對境界很清楚,我們學生要會配合。「宗教團結我來做,講經說法你們要做。」其實還讓老師講,自己已經是太鈍了;還沒講就知道做了,這樣老師也可以講善哉善哉。你看人家阿難尊者,佛陀還沒講他就懂得問了,「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會問的比會講的可能功德更大,你看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被阿難問出來的。

  我們在一切共修的因緣,能不能幫大眾啟問?所以像上一次我們劉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有一些老師們一起參與了,也都有一些反響,所以就達到一個人提問,而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會面對的,就在我們的現場,那我們就達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諸位大德同修,四書在哪裡?《無量壽經》在哪裡?就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一切因緣裡面。佛法叫不二法門,假如四書在書本裡,我們該怎麼處世待人還是順著我們自己,那就是二,不是一了。

  所以要入佛門叫不二,經典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那就入不二法門了。會入不二就是會學,不會入不二,學著學著又增長分別跟執著。不分別才是不二,一分別就入不了不二,分別的念頭一直相續,那當然分別執著會增長。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話給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退了,我們要不就是每天分別執著減少,要不就是每天分別執著增加了。

  光是我們學經教,學老法師開示,我們會學的話,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說,老法師上次怎麼講的?可是因緣有沒有變?變了我們還執著他之前講的,那就變執著了。所以佛為什麼說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你們有沒有被誤會過?人家在討論事情,「這個某某人說的」。你在那裡「我跳到黃河都洗不清,那時候是那時候的因緣在論事情,現在因緣條件都不一樣了,還拿著我的話」。甚至於你的位置滿高的,人家拿著你的話當令箭。所以真正要說服別人,不是拿上面壓人,那個都不懂人情事理。

  所以老祖先說我們「成事在理不在勢」,你要成就一件事情,有意義的事情,在於你做的都符合真理、符合人情事理,不在勢,不是說你的地位、權位很高,你把它壓下來,把它辦成了,這種事辦成了都有副作用,事情成了,人心都離散了,向心力沒了。有一些人很會辦事,很真心,最後事情沒有做成,可是每個人的道心都上來了。做沒有成,但是全心全意,讓人感動。所以不能著相,著著要把那個事做成,結果都不體恤所有人,都已經累得肝瘀了,舌頭兩側都肥大了,還得要吃逍遙丸,這個中藥還得加味逍遙丸。因為執著要把那個事情做成,執著點產生了,一執成病。一執著,我們本有這個真心可以體恤每個人的,因為這個執著,功能喪失了,不知不覺自己強勢也體會不到了,因為當局者迷。

  不知道有沒有跟大家講過一個故事叫「偷金子的故事」,你們搖頭那我就比較確定。不好意思,我功夫不夠,常常要接不同的頻率,早上才分享《無量壽經》,現在一下接回來。剛剛講了好幾句都是剛剛上完課的,你們不要以為我很熟,是因為剛好上午剛上完,這是因緣的。

  那就有一個故事說到了,有一個小偷對金子特別敏銳,好像他要去偷一戶人家的金子,他就可以感應到金子放在哪裡。結果他有一天大白天就到一戶大戶人家去偷金子,他很快的速度就找到金子了。但是因為大白天,大戶人家那麼多人,一下就把他抓住了,把他帶到衙門去了。到了縣太爺那裡,縣太爺一了解情況,有點不解,「你怎麼大白天到人家家裡去偷金子,你沒看到旁邊很多人嗎?」這個小偷說:「有嗎?有人嗎?我只看到金子。」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人一執著起來就是這股勁。

  比方說你很在乎你孩子的成績,這種執著就會一直放大,最後,他熬夜了身體不好了,你也體恤不到。我們曾經都遇過,鋼琴第一名,結果得了名之後記者問他:「你得這麼大的獎,你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事?」他可能想說小朋友說:「我得獎了,讓我爸爸帶我去玩。」結果這個孩子說:「我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把那個鋼琴給砸了。」他父母一直逼他,練啊練啊,練到他已經厭惡了,雖然彈出來是第一名,感覺不到他的心。

  說實實在在話,你假如問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說:「我的孩子很喜歡鋼琴。」因為他執著了,看什麼事情不客觀了。所以這個真正的功夫,確實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練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曾經也在因緣裡面看到這個團體,他最先做某件事情,他就著在這個,這個地區我是老大,我先做的,好像別人不夠尊重他,他就生煩惱了。那這太冤枉了,你護持淨土法門,你應該這一輩子去作佛的,怎麼會產生這些執著?再來,都是打著老法師的旗號,處世待人都沒照他老人家的做。老人家是什麼?別人做了,我們就不做了,隨喜他功德就好了。「那個我先做的」,有人做了,讓給他。帶動風氣不為先、不為師,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就教我們進退之道。

  所以我們看老人家也在進退,講經講了六十多年,現在聯合國的因緣出現,其他弟子不一定能做,不是不一定,不可能做,在那樣的因緣,那威德智慧要達到才行。你看老人家在因緣當中也有他的取捨,我們跟著老人家配合。老和尚說幹啥的我全幹,那你也幹不了,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可不能喊著,「老人家讓幹的」,出現一個執著點,幹到團隊都快累趴了,幹到自己的家都不顧了,然後還逼著家裡的人,「老和尚讓幹的」,你們家裡人也聽老和尚講經,敢怒不敢言。所以這個都不能執著。所以重點,不能執著,應無所住。

  剛剛說的,連言說相都不能執著。你看老法師說了,「我跟大家交往憑什麼?四攝法」,跟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往來,四攝法。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看到愛語,產生了一個認知,好好的跟人家講,都是輕聲細語,我們覺得這樣是愛語,產生一個執著了。那佛門還有怒目金剛,怒目金剛對還是不對?你給他和顏愛語,他知道這就是你的底限,他就愈加放肆。所以「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不能因為你自己寬厚,造成別人利用你的寬厚,那就變慈悲多禍害了。都要循中道,仁慈也不能仁慈出執著點,都要中道第一義,不能過,不能不及。

  所以這個愛語,在《了凡四訓》裡面講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講得很清楚。因為一堆讀書人去見中峰和尚,跟中峰和尚說,打人、罵人是惡,禮敬人、讚歎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他禮敬人、讚歎人是有他自私自利的目的,那就是惡;他呵斥人、訓斥人,他的心是為對方好,還真的把對方給罵醒了,善。大家可不能聽我這麼一講,可以訓斥人。這個話不能聽一半,訓斥人之後人家醒了,這個才是善;訓斥人之後跟人家結怨,這個是太攀緣了。君子「信而後諫」,他信任你,你才好勸他,「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我們看《論語》裡面都是人情事理,你得條件具足才能做,不能攀緣。他相信我就是一個必須存在的條件。所以這個愛語可不能又著在自己領會的這個文字相而已。

  所以為什麼要聽經?有時候我們依文解義,三世佛喊冤枉,而且我們又覺得自己看法沒錯,就有可能因為這個認知不對學偏了。學傳統文化的很容易學成什麼?鄉愿,好好先生,誰都不得罪,誰都說是好人。孔子不認同學成這樣,「鄉原,德之賊也」,「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你看假如學成鄉愿,就沒有包青天。包青天外剛內柔,也是剛柔並濟,你講得有道理,包拯大人都能接受;你無理取鬧,馬上威武,你就不敢造次了。

  但是我們觀察,學佛就是不能著相,精進也不能著在精進的相,每天念十幾部經,這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是把戒定慧修出來,手段,熟悉經典之後落實在經教,不能變成念愈多愈精進,他就產生一個對於精進認知的執著。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強調「以調伏習氣為精進」,這個就是重實質,不是重形式。我們看祖師這些法語,都是在破我們的執著。

  所以這個愛語,老和尚說,你真正能利益對方,罵他也是愛語。這就怕我們又著在相上變成鄉愿,那又學不對了。尤其大是大非面前要站出來說話,不然付出很多的人,還被人家批評,還把矛頭都指向他,沒有人出來說公道話。你說這個付出最多的人,接下來會怎樣?不如歸去,付出那麼多,最後還惹來那麼多的毀謗、批評。這個時候你站出來了,他受到鼓舞了,你可能就讓一個發心的人沒有退心,這是請佛住世。可是學成鄉愿了,那這些大是大非面前,可能就不會站出來說話了。慢慢慢慢變成什麼風氣?少做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就沒錯。整個團體的風氣假如變這樣,那絕對不是很健康。

  所以見義勇為也是我們念佛人一定要修的。應該是有跟大家交流過,印光祖師有一段話,「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我看大家的嘴巴都沒動,這個不是你們的問題,因為我還沒有講二十一遍,我才講第三遍還是第四遍而已,因為科學家證明,要講二十一遍才記得住。「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其實我們在團體裡面,一定會出現那種混淆是非的時候,這個時候能勇於站出來,這個才是見義勇為;不要去做那種放馬後炮的,「我當時候也是這麼想的」,那就是馬後炮了。事情都已經造成是這個樣子,你站出來講完,緣還是沒有辦法修正過來,那你已經盡力了。我們不能變成,我覺得我對了就變成強勢、就變成強求,那也不對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講到這個四攝法,這是佛傳給我們的人際關係法。俗話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際關係和諧,這個家、這個團體才能興旺。所以《弟子規》說:「言語忍,忿自泯。」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弟子規》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講怎麼言語,「信」,那是從頭到尾都是講言語,包含「泛愛眾」裡面也是,「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己有能,勿自私」,你有這個能力,在很多時候該可以勸人,你不辭勞苦的去護念大家,都是靠言語。所以孔門把言語排在第二科,還是很有道理。

  我們老法師針對言語有一段開示,成德想,這個是「德行言語應當學」,有發給大家嗎?現在再可以秀出來讓大家看一下,我們看一下這段開示,五分鐘我們再回來。大家先看一下,我們再進一步來探討。

  我們看老人家這一篇教誨。《無量壽經》也是提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而且一個人積功累德,言語佔了很大的比例。人家受委屈,我們能夠幫人家申明;人家沮喪,我們能講幾句話,讓他受到鼓舞,勇於去面對;包含他迷惑了,我們能讓他醒覺過來,這個都是功德無量的事。從這段開示我們也感覺,言語的力量差異非常大,用對心、用不對心,整個家庭跟團體的氛圍是完全不一樣。

  「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抱怨帶來記恨」,團體是這樣,家庭也是一樣,假如長輩很會抱怨,那鐵定孩子、你抱怨的那個人他可能就恨,再來他一定也很會抱怨。「父母是原件,小孩是複印件」,這個是我們加拿大王老師的一句名言。我們現在寫論文都要交代出處,我不能亂用。

  「多說寬容的話」,我們可以想像家庭、團體的氛圍決然不同。小孩在抱怨的氛圍,他身心不健康。我們也見到讀的都是名牌大學,甚至還讀到碩博,可是很會抱怨。到現在三十幾歲了,買個東西不歡喜了,就告人家。每天忙很多這些事情,你說這個孩子能快樂嗎?學歷很高。所以健康的人格才是幸福的關鍵。

  「寬容乃是智慧」,他的智慧展現在哪?不是只顧眼前發洩情緒,他能考慮得深、考慮得遠。人生哪有哪件事都滿你願的,要學會寬容。而且寬容才能給孩子做表率,這都是智慧的展現。

  「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受過三皈依,皈依,實質,不是形式而已,是六祖大師教我們的,皈依覺、正、淨,其實就是自愛,隨順性德,皈依自性三寶。人的念頭起了抱怨、諷刺了,就不是皈依自性,是隨順習性。所以章嘉大師做個比喻,三皈依就像你坐火車,上火車拿著火車票,到你到達目的地,這個火車票沒有離開身體,這個是皈依了。假如這個火車票你丟了,人家一檢查票,沒有,請下車,那就達不到目的地了。儒家《中庸》修學的理論,開頭就告訴我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要隨順自性。「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就跟這個火車票不能離開自己的身體,不然就要下車了。所以真正自愛的人,我的念頭跟覺正淨不相應了,我要趕快轉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講抱怨的話,心已經動了,身心都不舒服了。不能糟蹋自己的慧命,趕快轉念,那就轉成尊重的話,不是諷刺的話,諷刺就顯得輕視別人。要「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就容易禮敬諸佛。

  「尊重增加了解」,確實,當對方感覺到我們的尊重,他就很願意跟我們交心,然後就更深入的互相了解。當然人家把心裡的話告訴你,家裡的事都告訴你了,我們不能給人家講出去。「密事相語,不相發露。」因為這些這麼隱私的事情,他為什麼還跟我們講?信任我們。可是他又很苦悶,這些問題又沒有人給他一些建議。所以當我們聽到別人把一些祕密的事告訴我們,我們也要先感受到人家對我們的信任。信任背後是有一種責任在,有一種道義在。不然一講出去的話,那可能人家就很傷心了,甚至於人家在人群裡面就很尷尬了,不能做這樣的事。

  「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大家去感受一下那個話出去的磁場,差別很大的,對自己身心,對整個家庭、團體受用差別很大。「傷害形成對立」,我們有時候觀察那個青少年,跟他父母在的時候,那個臉很凶,好像父母欠他很多,我看那個跟父母都有對立的情緒了。當然不是說一定都是父母錯,但俗話又提醒我們,一個巴掌拍不響,五倫之間會形成對立,一定都有錯。你們可能聽我這句話不是很認可,你們馬上腦海裡就浮現了哪一個關係,都是他錯。我們冷靜去觀察一下,父子關係,舜王全對,他父親跟後母全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他成為聖人了,「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連他的後代子孫都被他庇蔭了,你說他吃虧嗎?假如舜王當時候說,袂堪得凝(非常生氣,氣到說不出話)。對不起,我很久沒有練習講閩南話了,讓我練習一下,解解鄉愁。因為很多話用普通話講不出那個味道出來,這個閩南話有押韻,袂堪得凝,味道就出來。

  老祖先的話很多,你一聽那個味道很濃,你沒有經過人生閱歷,有時候聽起來你還輕視這些話。「吃虧是福」,肯吃虧的人心量擴大了,量大福才會大。剛剛我們提到,「成事在理不在勢」,不是你手上權位很大,我說了算,這樣也不見得能成得了事,甚至會壞事。「服人以誠不以言」,讓別人心悅誠服,不是靠你言語把他壓下去,讓他沒說話的機會,是你的真誠讓他感動。古人這些話都很有人生的哲理。那我們看到兄弟都不計較,讓,最後把對方感動得痛哭流涕。夫妻也是,我們在佛門好像有一本書叫《歡喜菩薩》,她的先生外遇了,她不跟他先生計較,還是對她先生很好,甚至對另外那個錯誤的女人也很好,最後大家年紀都大了,她先生跟這個女人跪下來給她懺悔。這個比看連續劇還圓滿,一起念佛求生淨土。人要看遠,你計較,計較又能計較什麼?帶得走什麼?什麼都帶不走,身體都帶不走。一計較,輪迴心造輪迴業,又得繼續輪迴,不要再幹這個傻事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別搞了。

  我小時候很鈍,我記得我初一到圖書館去讀書,我們班一個女同學,因為我旁邊坐了一個男同學,這男同學出去了,就有一個女同學寫了一句話:「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說:「哎喲,這啥意思?看不懂。」所以不要太早熟,這個天真保持得愈久愈好,這個是古人強調的。後來才了解。

  佛門有一句話叫「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一生不受後有就是不要再去投胎了。我們有一個同事她就叫春花,有一天吃飯她就坐我對面,我看著她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她看著我,不知道怎麼接。我說下一次人家這麼跟妳講,妳就告訴他,「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順便提醒自己不能再搞輪迴了。

  所以真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人全對了,最後就感動對方了。「可是他錯得多。」他錯八成,我有錯沒錯?我錯兩成。兩成不也是錯嗎?幹嘛這麼計較!大家要冷靜下來觀察事物發展的規律,你講他的八成,他鐵定講你的兩成錯;你講你的兩成錯,他的良心被你的態度喚醒了,「明明我錯得多,只是我不承認而已,你還講你自己錯,沒有沒有沒有,對不起,我也有錯」,交感了。所以這個人一轉念,世界就不一樣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現在還有過不去的,想著想著的一些人事境緣,會想到睡不著覺的,別跟自己過不去了,佛法講放下便是。極樂世界在哪?能放得下便是了。能放得下,能接受老法師的教導,那就可以過上「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了。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是很願意過這樣的日子?願意。

  所以我們看事物的發展,你講傷害就形成對立了,「關懷獲得友誼」,而且那個風氣就會互相照顧。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命令的話,心就比較堅硬,沒有調柔,跟菩薩行不相應。「命令只是接受」,那個接受也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商量才是領導」,這是領導的智慧,因為肯商量,大家就放寬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集思廣益進來,這個決策下得考慮到方方面面,大家都歡喜。能夠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這個團體蒸蒸日上。

  「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其實這些話在五倫關係每天都在發生,我們面對學生也是一樣,我們不抱怨,我們寬容;我們不諷刺,我們尊重他;我們不講傷害的話,講關懷的話;不講命令的話,講商量的話;不講批評的話,講鼓勵的話,這一念轉變,整個教室的磁場都不一樣了。

  應該前幾次有講到那個事例,他的朋友欠他錢,結果有了還不還他,他非常生氣,拿著刀要去找他算帳。後來一看到他的老父老母,看到還有小孩在玩耍,心軟,算了算了,就回來了。結果他一來一回,經過一個修道人住的地方,就跑出來跟他說:「你剛剛是去做什麼事?」他就敘述了一下。這個道人說了:「你剛剛從我這裡走過去的時候,旁邊都是惡鬼羅剎;但是你走回來的時候,千祥雲集,好多天神在你身邊。」念頭。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我們的念頭,念頭對了,班級、家庭、團體都會開始變。

  老法師教言語教得很仔細,老人家還教我們「現代生活十則」,怎麼生活、處事,這個也發給大家看一下。有智慧的人他講話就很簡單,但是讓人很有啟發。老人家說:「嘴巴甜一點,腦筋活一點。」這沒有苛刻要求我們,一點一點轉變。「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做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肚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說話輕一點,微笑露一點。」這個老人家一點都不苛刻,慈悲。

  我們看這個「生活十則」,我們剛剛講要不能著言說相,「嘴巴甜一點」,我們就把這個甜都是說好話了。心是根本,怎麼嘴巴甜一點?首先把自私自利都要放下,沒有什麼目的,不然那個甜一點,讓人家一聽,雞皮疙瘩掉一地,變諂媚,有自己的利益在裡面。你們應該有遇過那個,一跟你講好話,你雞皮疙瘩都起來的有沒有?那他心用錯了。這個甜一點,是心裡面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付出,這是普賢行,禮敬、稱讚如來。那自然一跟人家交流,首先都會肯定人家的付出,你那個茶泡得很好喝,你都有放在心上;你那個煎餅做得很好。

  「腦筋活一點」,就是不要死板。但是腦筋不能快到人家跟不上,人家有不理解的,適時要解釋一下,不然前面的決議已經變了,你轉得很快,人家還不理解,那跟你配合工作就搞不清楚狀況了。所以只要是團隊合作,還要有一個很敏銳的心,能夠去感受到別人的狀態,適時的提醒,不然會造成誤會,適時的要說明情況。

  「行動快一點」,這也是提醒我們不要拖拖拉拉的。這個拖拉對我自己來講,也是一個要重點對治的習氣。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閒時要忙」,不然一放鬆就拖拉了;「忙時要閒」,這個事比較時間緊迫,但是心不能緊張起來,不然會事勿忙,忙多錯,都是歷事練心。所以祖宗說:「緩事宜急幹,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隨時要調整好這顆心,不能被煩惱習氣做主了,還是要用真心。

  所以這個「生活十則」都是用真心。「效率高一點」,不能因為自己太慢了影響事情,甚至影響他人,不忍心,給人不好的影響。

  「做事多一點」,不要計較,說實在的,多做多福氣。尤其不計較就是放下自私自利的過程,不只修了福報,還修了智慧。我執愈淡,煩惱就愈輕,智慧就愈長。人家給我福慧雙修的機會,歡喜接受。

  「理由少一點」,理由多了,自己就看不到問題,甚至於會把錯誤推給別人,那這個造的業就更大了。所以修行要愈修愈簡單,這也是我們台灣一位出家的高僧,成就很高,他荼毗的時候那舍利子成百上千,他是上圓下因法師。他自己在精進的時候寫了一段話,我們淨宗學會都有流通,「蓮池警策」。真的要往生到蓮池海會,哪一些教誨要記住。它裡面都寫的,黃念祖老居士說,李炳南老居士說,蕅益大師說什麼。也在表演給我們看,述而不作。他說愈學愈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愈學愈謙虛,謙虛到什麼程度?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代表他把印光祖師這句話放在心上了。而且這句話很重要,有這個心境就是善財童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那只有他自己是學生,善財童子表的就是當生成佛。愈學愈簡單,愈學愈謙虛,這法語就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學錯了。愈學愈慚愧,慚愧到好事與他人,這個事做成了,都是他們的功勞,讓功於眾;出現問題了,是我不好,把責任攬身上來,壞事向自己,這樣愈學愈慚愧。所以這個理由少一點,不能把錯推給別人。

  「肚量大一點」,因為我們是跟阿彌陀佛學,首先學他老人家的心量。他的心量就是,「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這就是他的心。他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他怎麼可能不能包容哪個眾生?那我們每天念《無量壽經》,要把「一切皆成佛」念到我們的心裡面去。每天念迴向偈也要念到心裡面,「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希望一切眾生都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希望跟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諸位同修,我們不會在念這句話的時候說,「同生極樂國,某某人例外」,不會這樣吧?每一句都要念到心裡面去,佛法沒有別的,教我們擴寬心量,肚量大一點。

  「脾氣小一點」,「火燒功德林」,老和尚知道我們積累功德不容易,不要一把火把它燒了。

  「說話輕一點」,和顏愛語,勸諭策進。現在人都比較敏感、比較脆弱,你話講太重,他就誤會你了。

  「微笑露一點」,所以佛門說:「面上無瞋供養具」,你都沒有笑就看起來像笑了,那你隨時在供養別人。所以大家不經意的時候觀察一下,照照鏡子,把自己的表情定格一下,然後去照一下鏡子,然後一看,嚇一跳,那以後不能用這種表情對別人。我們有研究面相學的同修,他說不笑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往上,往上舉一點。人有時候刻意往上,看起來是在調身體,調身也是調心。還會提醒自己不要太酷了,要帶點笑容。這個「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出妙香」,心裡無瞋講出來都是柔軟語、安慰語,都是給人正向的影響。這是「現代生活十則」。

  所以我們布施、愛語,其實這個「生活十則」裡面,布施包括在裡面,做事多一點。利行,是利益他的好事,叫成人之美,這都是利行。人比方說我有教學經驗、教學資料,面對新進的同事,我們很歡喜供養他們。包含我們修行,我們走過的路,總結總結,可以利益剛進來的人。所以那個十八羅漢有一個叫看門羅漢,就是人家一進道場首先看到他,看門羅漢。我們說第一印象,進入這個道場一看到,很莊嚴,面帶笑容,他就生歡喜。所以我們有機會做看門羅漢,那就可以把,比方說建立正知正見,《認識佛教》,就可以把這個書介紹給對方。你自己又很用功,又侃侃而談,他可能一開始方向就對了,你就功德無量了。

  有一次,成德剛好跟我們悟行法師在聊,說這個看門羅漢很有意義。聊完悟行法師說:「那你來做看門羅漢吧。」也感謝悟行法師的信任,當時候我還不到三十歲,那時候應該是二十九歲,福報不夠,當不了看門羅漢。所以我們還是安住當下,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這個是利行。

  再來同事,跟著他一起做,這個難度更高。所以我們看舜在雷澤,他跟當地百姓一起做事,他沒有去要求別人,他自己身體力行去禮讓、去謙讓,最後這個地區都被他帶動了。但是這個同事的前提功夫要夠,和光同塵,結果最後被眾生給度走了,這個也要度德量力。所以一開始修行,佛門說「阿蘭若」。什麼是阿蘭若?就是連牛叫聲都聽不到的地方,比較清淨,自己先能靜下心,好好正知正見建立好,然後有機會了出去鍛鍊。

  都是要理智來面對境界,不然自己基礎還不夠,「沒關係,大隱隱於市,好,我現在就到菜市場去練定。你看那個五十三參裡面鬻香長者,人家在菜市場練禪定」。那人家是那個境界,你不能學相,學什麼還得要客觀看看。所以學什麼都不能產生執著,度德量力,審勢擇人。現在的形勢,不能違背國家法令,「不犯國制、不謗國主、不作國賊、不漏國稅」。這也是老法師講經常常講到的,這個是審時度勢。

  這樣還不夠,緣都成熟了,擇人,把人用對,不然一個很好的因緣搞砸了,用錯人了。知人善任,一個班級班主任選對了,這個班級安定了;一個部門領導選對了,這個部門安定了,人存政舉。用錯人,那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可能每天人事紛爭少不了了。所以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個君裡面知人善任是重點。

  我們在學校服務,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所以諸位老師,我們要不要學《論語》?半部《論語》治天下,我現在又不搞政治,但是你帶領一個班級,也是個小社會。大家不要說,《論語》那是最後的課程,《四書選講》。諸位老師,成德有沒有跟你們交流過《論語》?有沒有?好像我們每一堂課沒有一堂沒有講到《論語》。大家可不能執著,這個成德法師都還沒講四書,都還沒有講三根,《弟子規》還沒講。我今天《弟子規》講好幾句了,「言語忍,忿自泯」,「己有能,勿自私」,都講了,講了不少句。

  這個其實都是相通、相融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當中的。所以面對境界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個就是學佛,沒有糊裡糊塗的去處理事。所以老法師很清楚,我做團結宗教。

  大家有沒有發現老法師做事從來不考慮要多少錢,我跟他老人家辦事十幾年了,我還沒看過他老人家說,「研究一下、研究一下,要多少錢?」我沒見過。後來看到孟子講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他都是用傷害的言語、諷刺的言語、批評的言語,那連親戚都不跟他配合了。但是「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我們現在在台灣做一條龍,依照老法師教誨做,我跟大家保證,全世界的支持力都會過來。這不是我講的,孟子講的。你現在歐洲要做、北美要做、東南亞哪裡要做,真正依照老法師理念做,得到的幫助不可思議。所以老人家很相信這一點,他不會擔心未來,只問我現在這個念頭跟經教相不相應。

  大家看一下這一段後面,因為前面跟大家交流過了,老人家就是真心應對一切境界,許許多多問題,是問的人一問,隨口就答出來,不問不知道。大家可不要覺得老和尚不知道,那個不知道是什麼?清淨心,不能解錯了。般若無知,就是清淨心,人家一問,緣來了,無所不知。無知跟無所不知是一不是二,這個叫不二法門。你去看一個人,「這個我知道,那個我知道」,我跟你打包票,他一定有所不知,因為他有知,他就有所不知。老法師說,「這種能力佛菩薩加持」。這句話我們學到什麼?從來不居功。這一點就不容易,這都是老人家處世的心境。

  我們有沒有曾經感覺到委屈?一有委屈就是有居功。遇到境界,「拜託一下,我做了那麼多,你怎麼還批評我?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煩惱就來了。不居功,統統是佛菩薩加持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心地清淨。一付出放在心上,心不清淨了。不清淨會幹什麼?等著人家肯定,等著人家讚歎。所以像我們講課的人,假如生執著了,一講完課就在那裡等著,「趕快來讚歎吧,趕快來讚歎吧,怎麼還沒來,還沒來?」後來人家不講還很生氣。這麻煩了,那就在講課當中墮落掉,把自己給賣了,清淨心沒了。

  我們看老和尚說,沒學過,沒人教過,佛菩薩保佑是真的。我們看到這裡,「老和尚不是說他跟著李炳南老師學了十年嗎?沒學過?沒人教過?」沒學過叫學而無學,沒人教過是教的人教而無教,所以這句話境界很高。一個是學而無學,我們一學了死記在那裡,「老師你上次是這樣講的,你怎麼變了?」跟老師抬槓。所以為什麼李炳南老師說「三個條件,你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不然又在那抬槓。學而無學就是什麼?完全領會了,心上沒東西,不是死記硬背,但是論到哪、情境到哪,這個教誨浮起來,自然應對。

  學而有學就著在那個學,學而無學。教而無教,不然我們教而有教,「我給你講幾次了?」就教而有教。「我給你講幾次了?」火就上來了,那就不是教而無教。佛門這個很有意境,般若無知,實相無相,亦無不相。我們頭就有點暈,到底是相還是不相?無相是從體上說的,你心地清淨,相是它呈現出來的現象、境緣,可是它呈現的時候他的心還是清淨的,所以無相跟相是一不是二。教得很認真,心是清淨的。

  這就是佛門常說用真心,真心像鏡子,緣來了,照得清清楚楚,很認真;緣走了,心清淨。而且不是緣走了才清淨,在緣當下也是清淨。這個很有味道,大家慢慢去體會。以一種無求的心去做事情,你會很有靈感,甚至講起課來頭頭是道。有心插花花不發,備課備到半夜一點,結果隔天頭昏腦脹;不備了,隔天去,無心插柳柳成蔭,講得很順暢。好,我講完了,你們不要隔天又說,「成德法師說不用備課」。我什麼都沒說,要備而無備,無備而備。備,很認真,但是不執著,不能備而有備,一去上課就昨天備的要往上套,那孩子又不是機器人,他講什麼話你事先都能算得到,不可能的。

  實相般若就在哪?就在我們用真心的時候,就在每個境緣,能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跟生心不是二,也是一,無住是清淨,生心是清淨起作用,慈悲他人。

  接著老人家講,「弘明做成功了,了不起的一樁大事情,我們心裡頭想了一輩子,想到了」。大家感受到老人家的喜悅沒有?別人做成了他好高興,心裡頭想了一輩子,老人家把蒼生放在心上一輩子,自己小時候失學了,希望大家都能讀聖賢書。

  再來,希望這個學校普及全世界,不是只有華人,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出人才,希望各個國家民族都有真正的棟梁人才。老人家看到現在教學只是重知識技能,都是死記硬背,很痛心,講經的時候說,「不要把孩子教成漿糊」。一節課都還沒定下心來,又換另外一節了,這學得腦子都有點脹了。諸位大德同修,你們以前學的時候頭腦脹不脹?我覺得挺脹的,當時候念初中,胃炎,有時候一天考試三科、四科、五科都有,壓力很大的。那個最黃金的那些歲月現在記得什麼?也想不起來了。輕重緩急,哪怕還是在體制內,也要自己拿捏輕重緩急,也要懂得變通,不然你實驗就做不成了。說實實在在話,政府在乎的是什麼?你不能把孩子耽擱了,最重要是你有教他,你不要死在一些死的規定上,要把它用活了。不然你是自己綁自己,綁到最後你實驗沒出來,你要再去告訴別人傳統文化很好,人家也不相信。你可以再去解釋嗎?我因為這一條、那一條、這一條限制,所以我怎麼樣,人家也不聽這些。要運用靈活的智慧,掌握原理原則,把擁有的空間發揮到最大。因為畢竟我們是十方在支持,呈現效果,給了人信心,這個就是功德無量。信心比什麼都重要,他不相信了,他就不肯學了。

  所以老法師也給我們表演,他老人家一生都在做實驗,學釋迦牟尼佛走得通,他老人家做到了,不然後面跟著他老人家弘法心裡沒底。倫理道德幾千年了,還能不能用?做實驗,離婚率、犯罪率快速下降,成功了。

  成德再發,現在在大陸有一位退休的官員,非常非常難得,他深入,我看他護持的地方可不少,監獄系統,他念了好幾個系統,他對他們的情況都很了解,真的是退而不休。退休這個詞也是外來語,我們老祖宗留了四個字,叫告老還鄉,好像沒有講退休。還鄉幹什麼?教書。不然還鄉,你一輩子的智慧、學問,還有閱歷,你把它埋到黃土去,那不就罪過罪過了嗎?教學是福報,我們一輩子都在教學相長中,愈活愈有價值。我差點就講愈活愈值錢,覺得這兩個字不是很好,忍住了。值錢這個錢是指西方財,能幫助人家積功累德。所以我也不要執著,自己覺得講錢太俗氣,我也有執著點,我們這個錢是西方財。

  這一段話我們有沒有放心上?希望普及到全世界。以師志為己志,我現在的實驗好好做,我是要供養全世界的。我們現在看到一些教學點,有加拿大去跟他們取經,有美國去跟他們取經,有不少地方去跟他們取經,因為教出來效果很好,孩子整個心靜下來了,三天《大學》背起來,還可以默寫,十二三歲的孩子,《中庸》七天背起來。我當時候聽完,我馬上想到老法師的一段話,老法師說,「說現在的人不如古人聰明,我不相信」。我聽到這個結果,這段話我就浮起來了。真的,我們沒有不如古人,問題是有沒有遇到這樣的緣分。

  我們自己做實驗,自己其實說實在的也沒那麼有底。當時候老人家辦學,在故鄉,我們在跟老人家請教的時候,老人家意思也是做個二三年看看有沒有效果。沒想到三個月效果出來了,我們信心也是隨著做實驗增長的,人真的是可以教得好的,「人之初,性本善」。老人家說,最優秀的,懂得倫理道德、因果報應,這樣的人才出現了,才能拯救國家,才能拯救世界。這個話很深。

  有官員,官員是福報,他有了倫理道德、因果報應的觀念,他就造福一方;但是假如是高官,他不懂倫理道德、因果報應,那就麻煩了,這個國家地區就要遭殃了。所以得要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拯救國家、世界。現在全世界不乏官員,可是好像每個國家現在的問題愈來愈難解決。這個根源就是教育偏失了,沒有重德,就不能怪這些犯錯的人,風氣錯了。我們看到一個人當了很高的官,小學老師都站出來,在那「你看,我的學生」。可是這個高官出問題了,他的小學老師都沒有出來道歉,都是喜歡名利,真正出事了,都沒有良心站出來檢討。我們看,「當那麼高的官,這個老師很成功」,話都不能講太早。現在五欲六塵的挑戰比起一百年前不知道多多少倍,古人從小從胎教就學,有時候都頂不過這個五欲六塵。現在擁有權力、擁有高位的人,只要倫理道德因果根基不牢,很可憐的,造的都是三惡道的業。人一生的福報太短了,一下就過去了。三途一墮五千劫,不是開玩笑的,禍福相倚。

  老人家說了,今天我們有這個緣分,有緣才做,也不攀緣。我也不曉得供養這麼多,多我們就曉得我們任務多,用在哪裡?全部是教學為先,都用在教學。把人教好了,問題全部解決了,功德無量無邊。

  我們有沒有感受到?老人家用錢他也不是死板的。印光祖師當時候最重要的做哪一件事?印經典。那我們現在是印祖的弟子,老法師是印祖的徒孫,那他現在要不要學,我就學印祖,只幹印經的事。老人家確實做了,老人家出家以後印法寶最多,全世界都是歡喜免費供養法寶,光是《大藏經》超過一萬套,《四庫全書》一百一十二套,《四庫薈要》三百三十多套。

  但老人家他心安了,安什麼?不可能斷了,我們文化的經典不會因為一次大災難沒了,沒這個擔心了。但是老人家是好人做到底,假如沒有人能把它深入學清楚,進而把它講清楚供養給世人,甚至於能夠用外國語言介紹給全世界,那它只是廢紙。那要培養弘法人才,弘法人才怎麼培養?沒有十五年不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這簡單一句話,全部用在教學,那都是對整個世界現在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很清楚。

  上天給我們的錢要會用,不會用他不給我,那我一分錢都沒有了。現在知道這個用法,用在教學上絕對正確,幫助自己的宗教,幫助別人的宗教。宗教與宗教之間,我跟他們關係為什麼那麼好?最主要的財布施,你有困難,我拿錢幫助你,他們感恩。他要照我們走這個路子,上帝也會給他錢,他也能做得成功。所以我們走的這條路,成佛之道,太幸運了!這一生遇到成佛之道。而且是究竟又很方便,持名念佛,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我們不求世間的福報,我們要脫離輪迴。

  我怎麼看大家的眼神不是很願意脫離輪迴的樣子?我們今天要共同發起「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要下這個決心。然後我們就教而無教,無教而教,保持清淨心。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