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全1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童蒙養正——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三個都已經消失,唯獨中國還存在,這是什麼原因?歐洲學者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注重「家庭教育」的緣故。

  確實,家庭教育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之根。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子有親」,首重孝敬父母,並將此天性的孺慕之心、親愛精誠,終其一生保持不變。進而,能夠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由此擴大到愛社會、愛國家、愛全人類。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志在聖賢的童蒙教育

  清代大儒陳弘謀先生在《養正遺規序》中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大易以山下出泉,其象為蒙。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義至深矣。」這段箴言指明了童蒙教育的重要性。

  童蒙養正的家庭教育首重父母尊長的以身垂範,其目標是成聖成賢,是正知正見的智慧教育。《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語道出了童蒙養正教育的真諦。人性本善的「善」不是善惡的善,而是純淨純善。聖賢教育就是教人從習性恢復到本性本善,實乃超凡入聖的教育。

  

  周朝皇室的童蒙教育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教育的民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代出賢人。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胎教典範。

  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她懷孕之時,眼不看邪曲不正的事物、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她從不歪著身體睡,也不斜著身體坐,亦不曾跛著腳站;她不吃氣味不正、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坐擺放不正的蓆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的賢明,聖德卓著。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她仁厚和順、生活儉樸、恭敬老師且深明大義。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她。太姒效仿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行,勤勤勉勉,相夫教子,恪盡婦道,培養出一代明君聖哲——周武王和周公旦。

  周武王過世時,兒子成王才十歲,所以是由周公攝政,延請聖賢人來教導成王。蒙受父母的栽培、老師的教導,周成王果然不負眾望,將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在位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刑措四十餘年不用」,成就了周朝最為鼎盛的「成康之治」。

  

  言語步趨中的真實學問

  在陳弘謀先生《養正遺規》所選錄的朱夫子《童蒙須知》序文中說:「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可見,中國古代童蒙養正的家庭教育,都是從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飯、讀書寫字、灑掃應對進退等事宜之中,培養孩子的至誠恭敬之心,成為日後進修上達的階梯。

  在教導子女穿衣吃飯、言語步趨等童蒙養正教育方面,宋朝二程的母親侯氏蔚為典範。侯氏自幼德才兼備,聰慧好學,「好讀史書而不為詞章」,且於政事頗有見地,深得父親疼愛。侯氏七、八歲時,讀到古詩:「女子不夜出,夜出秉明燭。」從此之後,她日暮就從不走出房閣。長大之後父親將其許配給河南青年才俊程坰,程坰乃名臣之後,史稱其「溫恭待人,率以清慎」。

  侯氏嫁到程家後,對公婆非常孝順,與夫君相敬如賓,雖小事未嘗自專,必稟之而後行。且治家有法,對晚輩仁愛寬厚,對庶子視若己出。侯氏前後育有五子一女,但僅有程顥、程頤活了下來,她親自教育二子,對其嚴加管教,未曾溺愛。

  在母親的教導下,程氏兄弟都成為賢德之人,且名揚天下。程頤十八歲就上書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引起朝野震動。後來二程都師從周敦頤求學。宋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六歲的程顥金榜題名,出任主簿官職;二十五歲的程頤以布衣之身在京師授徒講學,以致「斯文大興」。後來,他在宮廷中出任經筵講官,成為宋哲宗的老師,可謂是備極殊榮。仁宗皇帝追封程母侯氏為「上谷郡君」,以示表彰。

  

  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教育,是千百年來的祖先智慧經驗的總結,是代出聖哲的不二法門,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瑰寶。普願華夏子孫能夠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家庭教育為核心,進而擴展至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延續亙古永恆的燦爛文化,為世界締造長治久安的永久和平。

  

  文章選編自《乙未清明祭祖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