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全1集

  《易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七卦名「家人」,卦辭是「家人,利女貞」。註解說「家人之義,各自修一家之道」,意思是說:一家人在一起,各人本分不同,互相配合以成就一個家庭。孔子說「家人之義,以內為本,故先說女也。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正家而天下定矣」。這是說家為本,因此首重女子,因為男主外,女主內,這是天地之間重要的道義所在。果然能夠讓家道正,則天下太平就可以實現了。

  

  釋「家」

  「家」這個字,宀(表示居所)寶蓋頭下面有一個豕字(即豬)。這是為什麼呢?考察上古的聚落,可推知「豕」字的深意。

  在內蒙古赤峰市的興隆窪,考古學家在草原上發現了一個聚居遺址,幾十戶人家聚居在一起,排列井然。考古學家發現,我國在八千年前就已經發展出非常燦爛的玉文化,並且在兩千年後,被位於遼寧的紅山文化所繼承。

  

  興隆窪文化的風俗是居室墓葬,也就是在房屋內挖掘墓穴,埋葬先人,而子孫依舊居住在裡面。其中有一個遺址,先人埋葬在屋子的正位下面,旁邊又埋了一對完整的豬。考古學家楊虎說,這是祭祖所用的豬。當時的人們,生活需要狩獵,故用豬來祭祖。可想而知,豬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財產,子孫用貴重的豬來祭祖,用珍貴、精美的玉玦來陪葬,顯示出後人對祖宗的恭敬、孝養之心。

  

  「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家這個字,就是在向後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有了祭祖,才有了家;有了四方輻輳,共同來祭,才有了國家。

  所以,共同祭祀是家與國得以形成的重要教育活動。如何承繼祭祀?全在母親,母親生養兒女、教養兒女,就是承繼祭祀。因此,古人對婚禮非常恭敬、謹慎。《群書治要·禮記》云:「昏禮(即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並在註解中說:「敬則能終,苟則易離」。結婚是兩個家的結合,對上能夠祭祖、傳承祖宗家業,對下能夠立德以為子孫萬代所憑依。

  這段記錄端正了我們對於家庭的觀念。如果對於婚姻採取非常恭敬的態度,對於自己即將迎娶的太太、即將嫁入的夫家上下都非常恭敬,這個婚姻必然得善始善終。

  由此可見,家庭的幸福始於對婚姻的恭敬、謹慎;成就於通過傳承祖德,承繼家道;反應在定時祭祀、報本反始。

  

  釋「女」

  《說文解字》言「女」字為象形字,《文字蒙求》說這個字像女子「斂抑之狀」。「女」字所蘊含的教育就是,身為女性要謙卑、含蓄(即斂抑)。

  

  為什麼對於女性要特別強調斂抑呢?此中有很深的教育意義。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有言:「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意思是說,在教育小孩子的過程中,想讓孩子有教養,不能打鬧,師友對他的教誡,都不如母親的指導;想要讓一般人放下競爭、鬥爭的心,告訴他們堯舜之道,都不如妻子對他的勸諫。因此,身為母親,她的德行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幸福,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吉凶。一個充滿愛心、誠敬謙和的母親,才能培養出喜悅、安詳、有禮的孩子,才能令內外一團和氣。

    陳弘謀在《教女遺規》中講到女子在家中,對家裡的每個人都能謙讓,都能平等的禮敬;心中總是想著別人,而不是自己;從來不會誇耀自己,但是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也是勇於認錯、勇於改過。她還要承受許多委屈,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她非常恭敬謹慎,不讓他人生煩惱,讓一家人都能高高興興的生活。

    我們常將母親比作大地,大地胸懷博大,忍辱含垢,而令萬物得以生長,正好可以喻母親之聖德。母親之神聖,在於身處低位、平等承托一切,從而令生命得以茁壯成長,這就是謙卑之德。《易經》的謙卦,意象是高山在大地之下,以示謙卑之至。謙卑至此,必然萬事吉祥,所以女子是給家庭帶來吉祥的。

  《周易》有言:「敬慎不敗也」。女子果然能夠守謙、守敬,必然能夠感得一家吉祥、家道恆昌。所以,對於和睦一個家庭,敦親睦族,首先是謙德;對於培養一位比德於玉的謙謙君子,母親的謙德十分重要。東漢史學家曹大家說:「謙則德之柄,順則婦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

  

  釋「貞」

  《說文解字》說貞,「卜問也」,這是貞字的本意。《康熙字典》言貞又有正、定的意思。女貞,本意是指女子得其正,心念得其定的意思。也就是說,女子必先守住自己的家,安住自己的本分,如此家得以安。故漢字造字,將女子放在房屋裡,便得「安」字。心念得其定,身得其正,這是「家人利女貞」的第一個含義。

    家人利女貞的更深一層含義是,女子是維繫家風、家教的第一位老師。所以,母親除了全身心持家、相夫、教子以安家之外,更要將心念安住於本善之中。因此做為母親,首先就要堅信家中每個人都是本性本善;堅信每個孩子,無論天資聰愚、習氣厚薄,皆是孺子可教,假以時日,皆可成聖賢君子。由此生出對家人無限的愛心及恭敬,在這愛敬存心之中智慧自然生起,明白如何改過以引導家人遷善,這分愛心、智慧以及忍辱,就能逐漸把傳統文化的教育帶回家中。

  

  實踐誠敬謙和

  曹大家將女子在家中力行聖賢之道,總結為三個方面:一、謙讓恭敬;二、勤勞儉樸;三、清靜自守。以下分述之:

  我國古代女性常常勸告夫君、孩子不要爭名奪利,處處禮讓。秦朝末年的時候,鎮江一帶有一位叫陳嬰的人,因為世亂而被當地人奉為王。他的母親連忙說:不行!自從我嫁進這個家,一直都貧賤、窮困,現在突然富貴恐有不祥,不如把你的兵權交給別人。陳嬰聽了媽媽的話歸順漢軍,後來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

  傳統中國女性的勤儉、吃苦耐勞,是許多現代女性對於祖母、曾祖母最深刻的印象。她們從早到晚,安安靜靜的在家中勞作,一切都井井有條。即使是八、九十歲的高齡,只要能動,也是終日勞作不息。她們一生,每天都做出豐盛的飯菜給家人吃,自己卻往往吃一些剩菜、剩飯,還怕家人不好意思,就念叨說:這個菜我愛吃;我們把餐桌上最好的魚挾給祖母,她們會說:我不愛吃魚,你們小,多吃點。

  在寒冷的冬天,祖母總是把暖和的新被子留給家人,自己用舊被子,覺得實在是冷了就搭上棉襖,可棉襖也是破舊、落了許多補丁的。我們怕祖母冷,和祖母睡一個被窩,祖母還會把我們冰冷的手放到她的心窩裡,問我們冷不冷。許多鄉村的老太太雖然沒有讀過書,也沒有出過幾次遠門,但她們的愛心、敬讓、勤勞儉樸,令許多現代女子望塵莫及。

  女子除了勤儉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德行就是貞靜。古代大家族成員眾多,難免人多嘴雜,因此守靜就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貞」的含義所在,故古人常將「貞靜」連用,言女子端莊嫻靜。女子能夠端莊,別人望之不生煩惱生歡喜。所謂端莊,是穿著舉止都很得當;嫻靜是女子不多言,亦無是非人我之心。端莊嫻靜,以德化人,則家中種種不和、怨懟皆能隨著家庭主婦守住心念、清靜待人、謹慎做事、無私無我逐漸得以化解而一團和氣。

  

  印祖有云:女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夫婦之結合,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不可不恭敬、謹慎對待。一門和順就是在積功累德,是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家是社會的細胞,家之成,在於愛、敬。真正能夠成就一個家的關鍵,在於女子真正能夠心無旁顧、守貞守靜、一心一意護佑家人。成就一個家之和諧安寧的,是女子誠敬謙和的品德。

  

  文章選編自《乙未清明祭祖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