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朱暉:道義的人生-第51集

  在漢朝的南陽,有一位讀書人朱暉,他的父親朱岑曾在太學讀書。朱暉是家裡的獨生子,不幸的是,父親在朱暉五歲那年去世了,母親就帶著他去外祖父家生活。

  朱暉十三歲那年,時值西漢末年,時局動盪,外祖父一家帶領鄉黨去宛城避亂,不料在路上遇到劫匪,妄圖掠奪財物、搶劫婦女。朱暉見表哥他們都嚇壞了,不敢動,就立即從馬車上跳下來,亮出佩劍說:「車上的東西你們都可以拿走,如果誰敢碰一碰婦女,我今天就同他拼命!」強盜被這位勇敢的少年震住了,連強盜的首領也很欽佩,笑著說:「小孩!還是把你的刀收起來吧!」說罷就帶領眾人退走了。

  後來,漢光武帝在洛陽建立東漢,想到當年的同學朱岑為人很正派,就請他出來做官,沒想到他已經不在人世,於是禮請朱岑的獨生子朱暉代父親入朝。

  在洛陽的朝廷上,還有一位高官也是宛城人,就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張堪。張堪年幼時便以神童著稱,在朝廷很受尊重。朱暉剛剛入朝,他為人正直的名聲已是滿朝皆知。張堪主動與朱暉交談,把他當作朋友看待。有一次,張堪握著朱暉的胳膊說:「將來若有不測,還望將妻子兒女託付朱先生。」那時,朱暉剛剛入朝,覺得張堪的名望遠遠高過自己,不敢答應,也沒有說話。但從此之後,兩人再也沒有機會見面。

  後來,張堪在駐守邊疆時去世。朱暉聽說他的妻子、兒女在南陽非常貧困,就去接濟他的家人。當時正遇荒年,張家的生活更加窘困。朱暉看了很不忍心,把家裡所能拿出來的食品和財物都送給了張家,張堪的妻子非常感動。從此,朱暉每年定期向張家送上糧食和布匹。

  朱暉的兒子朱頡看到很不理解,問父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張大人是您的朋友,為什麼要照顧他的家人呢?」朱暉回答說:「張大人在世的時候,曾經對我說過知心的話,將妻子兒女託付給我,我心裡已經答應他了。」朱暉的誠信已經超過了語言,能夠做到不違背自己的心念,這樣的德行,只有真正慎獨的君子才能做到。

  在朱暉的慷慨相助下,張堪的家族後代得以保存,不僅孩子們沒有淪落街頭或賣身為奴,而且張家的家學也得以承傳下來。後來,張堪的孫子張衡出世,成就中國古代科技跳躍性發展。朱暉沒有想到,他的一念堅守,常年接濟,竟然幫助成就了一位被後人載入史冊的科學家張衡。朱暉如果知道張衡對後世兩千年的貢獻,一定會覺得喜出望外吧!善心善行,無論大小,只要真心為之,結出的善果之燦爛美好不可思議。

  朱暉對朋友之義,在他不忘同鄉髮小陳揖的重託上也得以體現。陳揖和朱暉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可惜的是,陳揖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了一個兒子陳友,朱暉因而也常常接濟陳家。

  後來,司徒桓虞在任南陽太守的時候,想請朱暉的兒子朱駢去做官,這在常人而言,都是不可失去的良機。然而朱暉卻回絕了,轉而推薦故友陳揖的兒子陳友,稱他的文字功夫、辦事才能都在朱駢之上。太守於是禮請陳友,果然勝任,深得桓虞的信任,在南陽傳為佳話。

  朱暉的義舉不僅感動了當時,也成為後世宋朝《三字經》的註解。經文「曰仁義,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對於「朋友有義」一條,作者就以朱暉做為實例,幫助後人了解待友之道。

  把工作的好機會讓給朋友的兒子,是不是就斷送了自家孩子的大好前程呢?當然不會!朱暉的孩子不僅做了官,而且還青史留名。兒子朱頡做了漢安帝的宰相,孫子朱穆、曾孫朱野都成為儒家學者,傳承、發揚了儒學。至於日後宋朝的碩儒朱熹,也認為自己是南陽朱氏的後代。

  至於朱暉的同鄉陳氏,後來被稱為宛丘陳氏,在東漢滅亡之後,許多族人逃往南方,在福建、浙江等地安頓下來,開枝散葉,成為江南、閩南的文化家族。

  古人常勉勵人們:不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善念、一個善行,對於一個家族而言,可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對於一個民族乃至人類社會而言,個人的力量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卻在歷史的洪流中形成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