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全1集

  今天是9月28日,孔子誕辰。2571年前,即公元前551年的今天,孔子誕生在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彼時正是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的春秋時期。孔子應劫而生,為挽世運人心,一生不辭艱辛,身體力行,弘傳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被國人譽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不是孔子的發明創造,它是中華先祖與歷代先賢通過不斷實踐,所證悟的自然之道和人生真理。而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前人的經驗智慧進行歸納整理,結晶成四書五經,以啟迪世人,匡世救民。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近代學者辜鴻銘說:「孔子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嘗試把社會和文明引入正確的途徑,給它一個真正的基礎,以阻止文明的毀滅。」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而成為中華文化的道統。中華民族珍視自己的文化道統,數千年來代代相傳,自戰國以迄今日,歷代的治亂興亡,有時政統可斷,而道統始終不斷。就因為道統不斷,所以每次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重建國家新秩序的人,大多是確信儒家思想的學者。

  

  晚清時期,中國的政統已經沒落到底谷,民不聊生,受人欺凌。由於西強我弱,當時國內不少的知識分子紛紛向西方尋求救亡圖存的真理,翻譯了《天演論》的嚴復就是其中的代表。嚴復曾留學英國,他與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是好朋友。有一次朱爾典返國時路過福州,當時正在福州的嚴復獲訊後,登艦前往送別。談及國事,嚴復因擔心中國已面臨滅亡關頭而傷心淚下。

  

  朱爾典於是對他說:「中國不會滅亡,因為中國有一大寶藏,只要能固守堅持,善加利用,中國不會滅亡。」他更進一步說:「我憂慮的倒是歐洲的前途。」嚴復驚奇的問:「什麼寶藏?」朱爾典說:「四書五經。」

  

  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國內一些激進知識分子把中國的落後歸罪於儒家思想,甚至提出要「打倒孔家店」,主張全盤西化。而一個土生土長的西方人,卻說四書五經是中國人應固守的寶藏,真是耐人尋味。

  

  其實否定民族的文化生命,只會墮入民族虛無主義,喪失民族自信心。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中華文化的道統,正是因為它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經得起實踐證明的真理。

  

  譬如儒家思想注重倫常,倫常就是人類生活的正當方式,不僅順乎天理,而且應乎人情。背棄人倫,紊亂綱常,必會發生傷天害理、引發社會動亂之事。

  

  在《論語》裡有一則故事,可以從中看出孔子做人的態度。有一次,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到達楚國,他專程拜訪了葉邑的行政長官葉公。葉公向孔子誇耀:「我的家鄉有一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去官府告發父親,讓父親受到懲罰。」孔子說:「我的家鄉正直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蔽,兒子為父親隱蔽,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一生力倡仁義,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認為,仁義的根本是孝悌,孝悌是人之天性,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在所有的人倫關係中,唯有父母與子女的愛,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世間的一切倫常道德,都是從「父子有親」(包括了母子)的關係中衍生,推己及人,而有「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國的穩定和諧,社會的發展進步,無不肇基於此。

  

  在孔子看來,做父親的偷羊固不合法,但做兒子的去舉報父親,這種傷及倫常根本之事,若人人起而效仿,久之必然產生惡劣的連鎖反應,導致父子不親、兄弟不和、夫婦不順、君臣不義、朋友不信、長幼不序,其對社會危害之深遠遠大於偷羊之害。孔子並非主張親人之間可以相互包庇縱容,而是兩相權衡取其重,要看到事情的影響與流弊。

  

  孔子是通達世理人情的智者,他指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並非宣揚愚孝。在《孝經•諫諍章》中,曾子向孔子請教:「請問老師,兒女完全順從父母的要求,這可以稱為孝順嗎?」

  

  孔子聽了曾子的提問,連聲訓誡他說:「這叫什麼話呀!這叫什麼話呀!父母若有敢於勸諫的兒女,就不會做下不合道義的事情。做子女的,不可以不規勸父母;為人臣子,不可以不勸諫君王。所以兒女若遇到父母做不義之事,一定要善加規勸。假如只知道一味的盲從父母的要求,那又怎麼能稱為孝子?」

  

  正所謂「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揆諸歷史,可以發現,當儒家思想被打倒廢棄,人間便多倫常乖舛,世風日下,亂象叢生,正如《左傳》所云:「人棄常則妖興」,社會停滯不前,歷史倒開車輪。而當儒家思想被倡導與重視,社會必然風清氣正,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在儒家思想裡並非僅有倫常教化,實則也有因果教育,如《書經》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倫常教化啟發人的良知良能,使人羞於作惡;因果教育則告誡人善惡到頭終有報,使人不敢作惡。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了一則因果故事。孔子在齊國時,齊景公去看望他。兩人正在談話,景公的手下就來報告說:「周國的使者剛到,說先王的宗廟遭了火災。」景公追問:「哪個君王的廟被燒了?」孔子在一旁說:「這一定是釐(xī)王的廟。」景公詫異的問:「夫子怎麼知道的呢?」

  

  孔子就說:「《詩經》上講,『皇天在上,它安排的都不會有錯。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報給有美德的人。』災禍也是如此。釐王改變了先祖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製作色彩華麗的裝飾,宮室高聳,車馬奢侈,而無可救藥,所以上天把災禍降在他的廟上。我以此做了這樣的推測。」

  

  景公說:「上天為什麼不降禍到他的身上,而要懲罰他的宗廟呢?」孔子說:「大概是因為文王和武王聖明的緣故吧。如果降到釐王身上,文王和武王不就絕後了嗎?所以降災到他的廟上來彰顯他的過錯。」過了一會兒,有人來報告:「受災的是釐王的廟。」景公吃驚的站起來,向孔子行禮說:「善哉!聖人的智慧超過一般人太多了。」

  

  除了倫常與因果教育,在儒家思想中還有哲學與科學教育。譬如在《中庸》裡,有系統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屬於高深的哲學思想。曾寫下科普巨著《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易經》是「涵蘊萬有的概念之庫」。1977年比利時科學家普里高津獲得諾貝爾獎,他自稱在《易經》得到一定啟發,並說「中國的思想,對於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的範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

  

  願我炎黃子孫都能重拾祖先承傳的文化瑰寶,自強不息,為聖教的復興與世界的永續和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