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第50集

  公元761年,安史之亂的征戰、混亂還籠罩著唐朝,四十歲的杜甫剛剛在成都安頓下來的草堂卻被風雨破壞。但杜甫在顛沛流離中想到的是所有身陷困頓之中的百姓,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種胸懷感動了他的時代,也感動了後人。杜甫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文明亦非一代之功。杜甫在唐朝橫空出世,他的家族淵源卻可以回溯至500多年前的另一個亂世——三國。

  杜畿是杜甫在500多年前的祖輩,他少時最為人稱頌的就是對總是折磨自己的繼母很孝順。母親去世之後他回鄉奔喪,路上遇到盜賊,大家紛紛逃命,只有杜畿哪裡也不去。盜賊打算射殺他,他淡淡的說:「先生所需要的不過是財物,我現在沒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為什麼還要對我下手呢?」

  漢朝滅亡之後三國鼎立,杜畿時任河東太守。眼見時局動蕩、民不聊生,杜畿希望讓百姓能夠儘快安居樂業。他一方面拿出杜家的家學,懂法律、明訴訟,有效的處理好當地人因為社會秩序混亂而糾纏不清的官司糾紛,讓百姓感到有法可依,繼而懂得遵紀守法,從而讓他轄下所治之處,人民能夠安心從事農牧業生產,順利互通有無,逐步發展經濟。

  恢復社會秩序,首要恢復法制,讓老百姓不再因為坐冤獄而無法從事生產,也讓經濟活動因為有法可依而蓬勃發展。同時為了穩定社會環境,他還在鄉下找尋孝子賢孫、賢妻良母的榜樣,鼓勵大家向他們學習,把家庭經營好。很快,杜畿治理的河東郡就走出戰後滿目瘡痍、百業蕭索的困境,社會秩序得到了恢復,老百姓的日子也富裕了起來。

  此時杜畿說:「既然老百姓都富裕了,就不能不發展教育。」於是他又設立學校,親自拿著古書教授學生。到了農閒的冬天,他又讓農民來習武,訓練民兵,以備戰亂。在他的教化下,河東郡成為三國時期難得的好地方。杜甫所說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個了不起的理想,在他的祖先杜畿那裡可以說取得了一個初步的、局部的成就。

  後來杜畿的兒子杜恕繼承了父親的實幹精神,為曹魏撰寫建議,講述如何讓國家從戰亂走向安定,從安定走向繁榮。這些政論都被史書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在惜墨如金的時代,杜恕的政論能夠佔據大量篇幅,足見其價值彌足珍貴。例如他說「安民之術,在於豐財;豐財者,務本而節用也」,這是主張如果希望老百姓安居樂業,要想辦法讓人民富裕起來,這就需要國家發揮它的功能,社會發展關乎國計民生的事業;與此同時,國家不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這些建議在戰亂紛紛的魏晉時代,可謂針砭時弊。

  再後來,杜恕的兒子杜預又將祖父和父親傳下來的有關立法、律令的知識拿來服務晉朝,成為《晉律》的作者之一。雖然當年他的父親一直勸諫魏國建立考察官員政績的「考課制度」未果,他卻成功把它搬到了晉朝,不僅讓考核官員的政績形成制度,還和祖父、父親一樣大力發展農耕,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人的歷史總是循環往復。五百年后,杜甫說起家世,還說自己是杜預的後代。杜甫在歷經安史之亂,親眼目睹國家走向衰敗、民族走向沒落後,寫下了「長夜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的詩句;看到老百姓因人禍而飢寒交迫、民不聊生,又寫下了「南山豆苗早荒穢,青門瓜地新凍裂」。此時的杜甫,不知道有沒有想到他的先祖在河東郡濟世救民的舊事?

  無論人生如何坎坷,杜甫都希望報國以復興家國,百姓安居樂業,不再任由當權者魚肉宰割,成為殺伐征戰的工具。他的這種心繫天下的情懷與其先祖杜畿、杜恕、杜預一樣,在兼濟天下的實踐之中,代代遙相呼應,血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