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63集

  好,來,我們看到我們的講義。我們看到,星期二的時候,我們看到第二百七十五個姓氏,所以今天我們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百七十六個姓氏,賴這個姓氏,在我們講義的第二十一頁。賴這個姓氏在台灣算是蠻常見的姓氏,在台灣排名到第十九,可是在中國大陸就比較少見一點。賴這個姓氏在台灣,其實也有一個姓氏的特徵,大概我自己估算了一下,我也看了一些調查的數據,大概在台灣姓賴的人士,接近七成都是客家籍,所以也算是蠻典型的客家姓氏。賴這個姓氏是出自於姜姓。先前我們也講過好多關於姜姓的由來,我們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黃帝直接的姓氏傳承下來的就是姬姓。當然黃帝的子孫也派生了很多的姓氏,但是最嫡系的最直接的就是姬姓。炎帝最直接的嫡系子孫就是姜姓。所以在中國古代,姜姓跟姬姓算是蠻大宗的姓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姜姓跟姬姓在現在人口的比例上面,已經不是前幾大的姓氏了。所以這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炎帝是姜姓的人士,後來我們都知道炎帝在農耕的技術上面,也是非常的領先當代,所以我們有所謂的神農氏,其實就是炎帝的部落集團的成員,因為他務農,所以他們崇拜的就是以牛做為一個象徵,所以它是以牛圖騰為主的一個姓氏。到了西周初年的時候,周武王擊敗了商紂王而得的天下,所以就封各路的諸侯到各地方去擔任諸侯,來幫助周民族管理各地方。周武王為了要尊重古代的聖賢,所以他也去尋尋覓覓,將炎帝的後代找出來,把他分封到賴這個地方,而建立了賴國。賴這個地方因為地近長江流域,後來因為楚國逐漸的勢力擴張了,所以後來就被楚國給滅了。賴國滅亡之後,賴國的公族也就以國名為姓氏,變成是現在最主要賴姓的一個起源。還有另外一支源頭,就是周武王也有弟弟,也是受封在賴這個地方,不過賴這個地方,跟剛剛我們提到炎帝子孫所封的賴是同名而異地,後來也被楚國給滅亡了,所以也是同樣以國為姓氏。

  好,我們看到堂號的地方。賴姓的堂號有一個秘書堂。首先我們先看到秘書這兩個字,秘書,現在我們比較通寫的是禾字邊的秘,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祕,是寫成示字邊的這個祕。我要請各位想想看,到底我們在歷史的淵源,還有詞彙的演變,秘到底是哪一個秘,才是它最正確的最原始的寫法?我們都知道,部首可以幫我們在做一個字義的歸類,大概示字邊的字都會跟一些神明,或者是信仰、祭祀有關聯;禾字邊的秘,大概就會跟一些農作物有關聯。在古代,秘書工作其實它是負責什麼?負責你的主人,你的老闆,或你的上司的一些行政瑣事。這些行政的事務經常都是什麼?不可以公開的,或者是要適度的來做一些保密。所以其實秘書的秘,最早應該要寫成示字邊才是比較正確的。可是在流傳的過程裡面,後來就慢慢的跟禾字邊的這個秘,就有一點混淆,所以現在反而大家比較習慣寫禾字邊的,示字邊的這個祕反而是比較少見了。我們看到秘書堂的典故是跟唐代的賴棐有關。賴棐也是神童,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會寫文章了,二十歲的時候就能夠通九經百家之言。這邊的九經,其實是在現在的十三經過程之中,它曾經有一度只有九經,後來慢慢的擴充,到南宋的時候,才變成現在我們所謂的十三經,所以在唐代的時候,九經就是當時他們所談的經學範圍。所以他能夠通經學,又能夠通百家之言,什麼是百家之言?戰國時代有所謂的諸子百家,所以百家之言就是講經史子集裡面的子部典籍,所以算是一個通學大儒。賴棐後來高中進士,被安排到崇文館去擔任校書郎,校書郎顧名思義就是校對文書,可是後來他不願意去就職,就退居鄉里了。所以人們就將他所居住的地方,就稱之為秘書里。秘書,其實就是剛剛我們提到校書郎的,校書的另外一個稱呼。後代子孫就以秘書里這個秘書做為堂號,而立了秘書堂。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再介紹兩位賴姓的人物。第一位是賴布衣,其實賴布衣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台灣有一些鄉土的戲曲也都搬演賴布衣的故事。賴布衣其實是從北宋的晚期跨越到南宋的一位人物,其實他的本名叫做賴文俊。為什麼被稱之為賴布衣?因為他自己自號為布衣子。布衣這個詞彙,其實在古代它是泛指沒有當官的一些平民百姓,所以我們都稱布衣就是平凡人,或者是一般人的意思,所以他自稱為布衣子,因為他這個號的關係,所以在外面民間,大家就稱他賴布衣、賴布衣。賴布衣其實是在歷史上面很著名的一位堪輿學家。所謂的堪輿,其實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幫人家點風水,看地理,所以這些都可以概括為堪輿學家。當時還有另外三位,叫做楊救貧,曾文辿。這個字大家比較少見,一個山字邊,一個辵部,這個字念作ㄔㄢ,就是有捲舌的辿。還有廖瑀,他們四個人被尊稱為贛南四大堪輿祖師。這個贛南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江西南部。所以在宋朝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非常有名了。他的故事在民間不斷的被流傳,也被穿鑿附會,所以很多的戲曲、傳說,都說賴布衣非常厲害,點風水,一點就可以幫助得到風水的人家族可以興旺,所以在民間這個故事是非常多的。賴布衣在當時也真的有一點本事,所以他也幫助了很多請他去看風水地理的人,點了一個好的墓穴,所以後來也就紛紛發達。

  在這種堪輿學家裡面,這種看來龍、看去脈、看氣場來點風水,也算是一個蠻獨到的學問。當然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我們看到另外一位,是我們台灣的一位文學家,是我們文學界的前輩,名字叫做賴和。賴和的和,我們現在是把它寫成和氣的和,其實和是他的筆名,因為他的原名本來是寫作黃河的河,因為從華語的讀音來讀,這兩個字是同音,所以他筆名就把它寫成了和,後來也就慢慢的變成是,我們經常在稱呼他的時候,都寫成了和氣的和。賴和本來是醫生,在日本時代,能夠當醫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行業,而且在當時,因為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工作,當年當然沒有什麼健保,所以他們收費其實也都蠻高的,所以很多比較清貧的人家生了病,大概就沒有辦法去看醫生,所以會用一些所謂的民俗療法,簡單的病可以自己醫治,就像剛剛我提供我自己的民俗療法,有點頭痛就吞一顆普拿疼也就好了,所以民俗療法在對付一些小症狀,大概還是有一點效果,再加上當時大家普遍沒有這種資源去看醫生,可是問題就是,如果你遇到大病的時候,遇到急症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說用一些民俗療法來解決問題,所以很多就會延誤病情。所以我們小時候,我們都聽很多我們的長輩說某某某,他們小時候就是因為發燒,發燒又沒錢看病,所以可能連續發高燒發了幾天之後,腦子就燒壞了,其實那個不是腦子燒壞了,是因為那個病毒侵入到器官或者是腦部,所以導致他有一些遲緩,或者是學習有一些障礙了。當時因為資源沒有辦法讓大家共享,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去看醫生,就延誤了病情。賴和賴醫生其實他是很慈悲為懷,其實他即便是一個非常高尚的職業,可是他經常都是義診或者是下鄉去,所以在中部這一帶很得人望。而且他當時還有一個稱法,我有點忘記了,稱他是活菩薩之類的,或者是什麼媽祖之類的,意思就是說他是救世濟民,是非常有慈悲心的一位醫生。這一位賴和醫生,他除了本業在醫術方面之外,他其實也開始從事創作,不過因為在當時是日本時代,日本時代,他們所受的教育都是日文的教育,可是他本土的民族意識很強,所以他開始用漢字來寫作。可是因為受限於他原本的教育關係,雖然說在家裡面,我們台灣籍還是主要都是講母語,可是在學校學習的時候,他是用日語,用日文,所以他在做創作的時候,他經常都會受到日文的文法影響。所以現在我們去讀賴和的文字,你會覺得好像他文句沒有很通順。他開始嘗試去做這樣的創作,在當時是第一人。我們現在讀起來是有點覺得好像也沒有非常的特別,但是就是因為他的關係,啟蒙了從日本時代往後的台灣文學的蓬勃發展,所以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到現在大家還是歌頌他,還是傳頌他對台灣文學的一個里程碑的關鍵地位。

  好,我們看到第二百七十七個姓氏卓。卓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沒有列入百大,在台灣可以排到第六十五個姓氏,所以在台灣跟大陸,卓姓的發展就不太均衡。就像剛剛我們講到的賴姓一樣,在台灣也是很大的一個姓氏,卓也是如此。卓姓起源於春秋時代,相傳在楚國有一位公子卓,公子卓的後代,於是就把他的名字做為姓氏,就流傳至今。

  我們看到卓姓的堂號,有兩個比較特別的,第一個叫做褒德堂。褒德堂的典故是來自於東漢的卓茂,卓茂這個人物的一個介紹,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名人,這邊有比較完整的敘述。卓茂也是雲台三十二將之一。大家有沒有看到三十二將,先前我們也曾經介紹過雲台,先前我們介紹的時候是雲台二十八將,這個地方怎麼變成三十二將?是不是老師你打錯了?不是,我跟大家報告一下,本來是二十八將沒有錯,可是後來又補了四位。所以卓茂,他是後來增補的四位裡面的其中一位,所以後來就變成是雲台三十二將。卓茂他其實很年輕就已經名揚京師了,所以在當時很多人都跟他學習經學,像《詩經》,還有《禮記》,更重要的是他在曆法天文上面,也是非常有成就的。卓茂這個人其實生性就是很隨和,待人接物,應對進退都非常的得體,所以在民間有很得到人望,在官場上面也得到很多同僚的喜愛,所以後來卓茂就從原本的密縣的縣令,在當地治理地方的百姓,百姓就非常愛戴他。到了後來西漢結束之後,王莽篡漢,王莽也知道卓茂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人物,可是卓茂認為王莽你篡位,你是得位不正的一位君王,所以就不願意跟王莽同流合污,所以卓茂就稱病回家。後來我們也介紹過所謂的更始皇帝劉玄,就是在王莽執政後期的時候,劉玄也自立為帝,所以當劉玄稱帝的時候,也邀請卓茂出山來復職,來擔任職官。卓茂也認為劉玄的政權其實內部很混亂,恐怕也難以成氣候,所以也就沒有在劉玄那邊待很長的時間。一直到了東漢光武帝建立政權了,後來卓茂就親自去拜見了劉秀,拜見光武帝,光武帝就授命他為太傅,給他褒封一個侯爵,叫做褒德侯。先前我們也跟大家介紹過太傅,在古代有太傅、太師、太保,這三個職官其實都是很高的榮譽。他其實不太管直接的政務,但是他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太傅的一個頭銜,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可以得到。我寫一下,太傅,在講義上面有了。再來就是這兩位,太師,還有太保。師跟傅的意思大家比較清楚,其實就是老師的意思。所以太傅跟太師其實就是皇帝的老師,他也沒有直接去管政務,他只是提供一個諮詢,也是一個榮譽。太保大家會覺得說,太保怎麼會跟太師、太傅擺在一起,保又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們看到保這個字,它在西周金文的時候它就寫成這樣,左邊是一個人,其實右邊是一個子,這邊多了一丿,這個是保。保字,現在我們的寫法是寫成了一個人部,右邊一個呆,其實呆原本是一個子,在右下角的地方多了一丿。那一丿是什麼?我的老師說,其實它原本是畫一個人張開他的手臂去抱那個孩子,所以保其實就是抱的意思,這樣可以理解。慢慢人的偏旁,就變成了現在我們寫的豎人旁,可是它也保留手臂去環抱小孩的樣子。因為中國文字在流傳的過程裡面,慢慢會注重美感,有一些平衡的原則,本來是右下角有一丿,感覺好像有一點沒有平衡,所以後來在西周中期的時候,保字慢慢的在左邊,子的左邊也撇了一丿,然後就變成了現在我們寫的呆,事實上它跟呆沒有關係。所以保其實就是保護的意思,所以它跟師跟傅都是一樣的意思,就是要保護這一位皇帝,讓他能夠在治理天下的過程裡面,可以非常的順利。所以這三位也被稱之為三公,都是很高的榮譽銜。所以這位卓茂被授封為太傅,可見光武帝劉秀對他是非常的禮敬。所以後世子孫也就以他的褒德侯來立堂號。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堂號,叫做忠孝堂。這個典故是跟宋代的卓得慶相關。在南宋末年的時候,北方的蒙古人興兵南下,卓得慶因為他是戶部尚書,原本他是直接管理天下的戶籍,還有土地,可是因為身為朝廷的大員,所以當蒙古人侵入京城的時候,他也率軍來抵抗。所以卓得慶跟他的兩位兒子,卓規跟卓權,就在抵禦蒙古人的過程裡面遇難了,所以後來他們的遺骨就被找尋,得以安葬。所以有一位黃仲元,是後來的一位文學家,就為他撰寫了墓誌銘,而且還稱這個父子三人合葬的墓,叫做忠孝父子墓。所以後來卓姓的子孫也以此為榮,立堂號叫做忠孝堂。

  這邊提到了墓誌銘,在往後我們講一些文言文內容的時候,可能我們也會提到墓誌銘。什麼叫做墓誌銘?其實是在古代所流傳的一種應用文的文體,就是人往生了,我們基於對於這位往生先人的禮敬,我們會為他撰寫他一生的行誼事蹟,所以就有點類似後來我們所謂的祭文,或者是追思文這樣的一個用法。現在我們在台灣,殯葬業也有這樣的一個習慣,如果喪家的家人願意的話,他們也可以來安排讀祭文,或者是追思文的,在我們的公祭或家祭的時候,可以安排這個段落。現在有一些家屬會認為說,那樣的話我們也沒有辦法寫文章,因為大家的文筆也沒那麼好,所以有一些家屬也就省略這一段,但是殯葬業者是有提供這個服務的。所以墓誌銘在古代,我們看到像唐宋古文八大家,他們的文集裡面就有很多墓誌銘的文章。很多人會認為說,墓誌銘是一種應用文體,而且基本上就是對往生者生前功業的一個褒揚,會不會流於一種形式?很多人都有這樣的一個懷疑,所以就變成看看我們主筆的人,他的心態是什麼,如果要把它當作是一個應酬文章,寫墓誌銘是最好的應酬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應酬文章。怎麼說?就是往生者已經往生了,基於我們傳統所謂的隱惡揚善,我就盡量去書寫他善的部分,值得歌頌的部分。有一些文學家,他基於為了要跟往生者的家屬有一些交誼,所以在這個地方他都會刻意的去渲染。所以有些人就利用寫墓誌銘的機會,他也可以跟很多有權勢的人有這樣的一個連接點,所以這樣的人當然也是大有人在。不過這樣的文章,其實讀起來你就發現它千篇一律,因為那些歌功頌德的套語,它就會經常出現。但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墓誌銘,他就跟人家不太一樣,他會去點其中的一二件事情,寫得特別深刻,他不用一些所謂的套語,他去真的把事蹟,他把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感人,或者是能夠得到很多人的共鳴,他去凸顯,而不是去做應酬文章。所以我們在讀八大家的墓誌銘的時候,頗能夠看到那位往生者在世的一些典範。這個是我們可以來嘗試來觀察的。

  我們再看到下面的歷史名人的第二位,第二位是一位女性,也是中國古往今來非常有名的才女,是西漢的一位才女卓文君。卓文君其實是富家千金,因為她的父親卓王孫,是在蜀郡臨邛這個地方的冶鐵鉅商鉅富。冶鐵在當時還是一個寡占的生意,也就是說,朝廷要讓你有這個特許,你才能夠去做這門生意,所以不是普普通通你什麼人都能夠來經營的。所以卓王孫就是跟朝廷的關係非常好,所以他才能夠有特許來冶鐵。因為鐵器是民生必需品,舉凡農具,舉凡家裡面的鍋碗瓢盆,都是運用鐵器,當然武器就不用講了,所以它基本上是一個半國營的企業,一種經營的門類,所以卓王孫是非常富有的。卓文君這個女兒其實她曾經嫁過一次,嫁過一次之後,後來又回到娘家來,回娘家來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卓文君很有才氣,又很漂亮,更重要的是她爸爸很有錢,所以當地很多的有錢的公子哥們,其實都有跟卓文君示意,也跟卓王孫提親,可是卓文君都不喜歡,因為他們這些人都是市儈氣息太重了,她不喜歡。後來,司馬相如當時他還是一個窮書生,有一個機會,就到了卓王孫家裡面去作客。聽說司馬相如很會彈琴,彈古琴,文采又很好,雖然說是一個窮書生,可是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卓文君就聽說今天的座上賓有司馬相如,於是她就躲在後面偷看,偷看司馬相如到底是長得什麼樣子。結果一看,帥哥,又風流倜儻,口才又很好,後來卓王孫就說,既然聽說你很會演奏,是不是為我們帶來一首曲子。其實司馬相如也知道卓文君很漂亮,而且他也有瞄到,其實在後堂,有一個女孩子在那邊躲躲閃閃的,他就大膽猜測那應該是卓文君,所以既然卓王孫說要求他演奏,於是他就演奏了一個古曲,叫做《鳳求凰》。我們講鳳凰鳳凰,其實先前跟大家報告過,其實鳳凰是一公一母,鳳是公的,凰是母的《鳳求凰》。光曲名就知道,是什麼意思?是男生去追求女生,所以他特別挑這一首。其實是演奏給誰聽的?演奏給卓文君聽的。卓文君也是心思很敏捷,他什麼曲子不好挑,挑這一首,那就很明顯是在暗示她,我對妳也是一見鍾情。後來在那一次的宴會之後,兩個人就有一點點私通款曲,在私底下進行。後來卓王孫知道了,爸爸就很生氣,就說我這個女兒真是傷腦筋,這麼多富家公子來追求妳不要,妳就偏偏喜歡窮光蛋,妳說他會寫文章,他會彈琴,這個哪能當飯吃?所以爸爸就反對。卓文君也算是當代,漢朝的時候,也算是非常走在時代尖端的女性,所以她就跟司馬相如私奔,就跑了。跑了以後就到成都去,因為兩個人私奔,卓文君家裡面很有錢,可是也沒帶多少財物出來,所以慢慢的能賣的就賣了,能當的就當了,到最後要怎麼辦,生活還是要繼續過,後來他們就說,不然我們兩個人做一點小生意,所以後來他們就弄了一個小酒鋪,卓文君就親自當掌櫃的,在那邊叫賣。在古代來講,一般來說普通人家就算了,因為生活所需,生活所迫,所以男生女生大概也都要拋頭露面,都要去工作,可是富家千金基本上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卓文君放下她的身段就為了追求愛情,所以當壚來賣酒。各位猜猜看生意好不好?鐵定好,酒好不好喝不重要,老闆娘漂亮就好了,所以現在很多的生意也都請美女工讀生,賞心悅目,所以這是人之常情,慢慢的生意就好轉了。爸爸其實也四處去打聽,打聽我女兒到底跟窮書生跑到哪裡去,以他的人脈,隨便一打聽就打聽到了,所以後來卓王孫也偷偷的好幾次去看她女兒,心疼,一個女兒家私奔就算了,還這樣拋頭露面,所以後來就說算了算了算了,拗不過妳,妳就回來吧。後來他們就成了親,司馬相如也在他的岳父的支持之下,慢慢的也結交上了一些權貴,名揚京師,當然後來的生活就好轉了。司馬相如也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很好,也變成當代很知名的文學家。所以卓文君的故事有很多戲曲會搬演,因為這是很特別的一個愛情故事,尤其是在西漢年代,民風還是比較相對保守的時候,有這樣為愛情犧牲奉獻的女性,當然是比較少見的。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二百七十八,這個字乍看之下好像是蘭花的蘭,其實注意看,其實不是蘭花的蘭,這個字念作藺ㄌㄧㄣˋ。藺的姓氏在台灣在大陸都蠻少見的。藺姓是從韓姓派生而來。春秋時代晉國有卿大夫韓厥,韓厥的曾孫叫做韓康,到了曾孫韓康的時候,其實晉國早就已經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時代已經進入到了戰國,韓康原本是韓國的公族,不過後來有一些原因就沒有留在韓國,反而到鄰國趙國去,在那邊擔任職官,後來在趙國的表現很好,所以也得到了一塊封地,就到藺這個地方去就封,所以韓康的後代也就以藺這個地名做為姓氏,就變成現在的藺姓起源,所以藺姓是從韓姓派生而來。

  我們來介紹一下藺這個姓氏,在古往今來最知名的人物就是藺相如。藺相如的故事,我們就擺到堂號裡面來跟大家介紹,藺姓有個堂號叫做完璧堂,完璧堂的典故,就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戰國時代趙國得到了一個和氏璧,和氏璧先前我們也曾經在前面介紹過,其實和氏璧原本是楚國一塊很大很漂亮的璧玉,輾轉就到了趙國去了。當時秦國很強大,他也知道趙王手上有一個和氏璧,和氏璧是當時的珍稀,當時的珍寶,所以秦國就想要得到和氏璧,而且就跟趙國說,來,你把和氏璧讓給我,我割讓十五座城池給你,是一個蠻不錯的生意。所以趙王就覺得說可以考慮考慮,可是有人就跟趙王說,報告大王,秦國要是他拿了璧玉,他不割這十五座城池給我們怎麼辦?我們還能夠跟他要嗎?當時秦國這麼強大,所以如果他真的要賴帳,我們還真的沒辦法跟他得到這十五座城池,如果你又不給,萬一他生氣了,他用搶的,我們又得不到十五座城池就算了,和氏璧也拱手讓人,更重要的是,還會有無辜的百姓財產生命受到損害,所以就在給不給這兩邊左右為難。後來還是覺得說,好吧,我們還是去試探試探,總是把璧玉送過去,再看看情況怎麼樣,再來做決定好了,所以就派了藺相如帶和氏璧到秦國去。結果秦王拿了和氏璧之後非常的高興,就傳給左右大臣來欣賞和氏璧。藺相如一看苗頭不太對勁,拿了璧之後就絕口沒再提說這十五座城池該怎麼來交割,怎麼樣來轉換國籍,也都沒講,所以藺相如就想說糟糕了,萬一現在賠了夫人又折兵,我怎麼樣對趙國交代?怎麼跟趙王交代?所以他靈機一動,他就說,報告大王,其實大家都說和氏璧是稀世珍寶,不過大家沒有發現璧玉上面是有瑕疵。我們看到瑕疵瑕疵這個詞,瑕跟疵,瑕是玉部,玉部的字一定是跟玉有關,瑕字就是講玉上面的斑點。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身上有佩戴玉,玉環,玉佩。一般我們的玉大概是主要兩種顏色居多,一個是翠綠色,另外一種是顏色稍微白一點點,接近於乳白色,所以這兩個顏色你去注意看,它有的時候不是純翠綠的,也不是純白色的,大部分都不會有,還是會有一點點不同的顏色,這一點點的顏色,淡一點點的是呈現橘色,稍微深一點點的就變成是咖啡色了,像那個就叫做瑕。如果你的玉,祖傳的這個傳家寶是整尊翠綠色的,或整個都是乳白色的,完全通透,那就有兩個情況,第一,它真的是稀世珍寶,要好好的寶貝它,非常的有價值;第二,是假的,因為很多玉事實上也可以加工,去製作的,但是大部分,一般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還是多多少少有一些瑕。那疵是什麼?疵我們看到字,它是疒部的字,疒部的字都跟什麼?疾病有關,所以疵其實就是小毛病,所以像我剛剛跟各位報告的,有點頭痛,落枕,小毛病,就是疵。所以瑕疵瑕疵,後來就連在一起,變成講不完美的,有一些小小缺陷的地方就叫瑕疵。所以藺相如就用這個方式,就把和氏璧又從秦王的手中拿回來了,拿回來之後,他當然就不能夠再失去這個機會,所以他就拿這個璧去要挾秦王說:報告秦王,我們家大王為了要尊重秦國,在派我帶和氏璧來送到秦國之前,他可是齋戒沐浴三天,結果你們看,我今天帶入宮,你們就那邊傳來傳去,一點都不尊重,所以你們現在要尊重我們和氏璧,尊重我們國王,所以你們也要齋戒沐浴三天。如果你們不願意做的話,我就當場,我就把和氏璧給它給敲破,你什麼都得不到。秦王就想說,好吧好吧,既然這樣,璧玉在你手上,那你就先請回到旅館去暫歇,三天之後我們齋戒沐浴了,我們再請你來,再來談交換的事情。結果藺相如順利的回到了驛站,回到了旅館之後,想一想,大概秦王準備要食言而肥了,所以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三天之後他就去見秦王,跟秦王報告說,報告大王,我知道您大概準備不願意交割十五座城池給我們,我已經把和氏璧悄悄送回趙國去了,所以你現在派兵去追也追不到了,如果你覺得我要為這個事情負責,要殺要剮,悉聽尊便。結果秦王也沒奈何,如果今天為了一塊璧玉,殺了趙國的名大夫藺相如,是國際的紛爭,想一想還是算了吧,於是人跟璧玉也都平安的回到趙國。所以後來就有完璧歸趙的故事,所以藺相如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立了完璧堂來做為紀念。

  藺姓的歷史名人,除了藺相如之外,我們再介紹幾位,第一位叫藺道人。藺道人是唐朝人,他是一位醫生,但是他也是一位僧人,在當時唐朝,其實佛教道教都非常的興盛,所以在唐朝前期,國家比較興盛的時候,全國的道觀、佛寺加起來很可怕,因為有人去做統計,那個是超過十萬所,十萬間,非常多,道觀跟佛寺裡面都有僧人道士,比丘,比丘尼,很多,都是幾十萬人。可是到了唐朝中期的時候,國力慢慢的中衰,都覺得說那是不是可以讓這些僧侶出家眾可以還俗,讓他們可以回到家中去從事生產?更重要的是在當時,唐朝因為他們重視佛教道教,所以這些道觀跟寺廟,他們的土地事實上是國家撥給的,而且還撥給土田,那些其實都是國家的,可是讓寺廟讓道觀來使用,所以國家沒錢了,所以現在要把它收回來。收回來,就一定要讓這些僧侶出家眾還俗,否則的話他沒有辦法養活自己了,因此在當時就有下了命令,所以當時還俗的出家眾有二十六萬人。各位可以想想看,數字是很龐大的,還有道觀、寺廟本來是政府撥給的空間,現在也收回來,所以當時唐代中期,收回來的寺廟跟道觀就有四千六百所,很多,全國各地這樣加起來也是蠻龐大的。所以藺道人原本是僧人,可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被迫還俗,被迫還俗之後,他就想說,好吧,那我就過著隱居的生活,他就尋尋覓覓,就找到了江西宜春這個地方,就隱姓埋名,過著躬耕的生活。他到這個地方來,有一個鄉裡的彭老先生,對他就很照顧。有一天彭老先生的兒子,去幹活的時候頸椎受傷了,還有肱骨受傷了。我們講股肱股肱,肱就是上臂,還有頸椎,所以上臂如果受傷,沒有好好的醫治,手會廢了,就沒有辦法再使用,頸椎更可怕,因為頸椎如果你不好好處理,會怎麼樣?輕則就是我們脊椎會變形,那整個人就會歪掉,走路,坐,睡,都是整個不協調的,那也會影響到行動跟作息,嚴重的話就會半身不遂。所以當時這位藺道人,因為彭老先生這麼幫助他,所以就把他原來在寺廟裡面,也幫人家醫治這個骨科的拿手絕活,就重操舊業。本來他是隱姓埋名,不想要讓人家知道,碰到這個時候,他只好要幫這個忙了。所以很快的這個年輕人就醫好了,彭老先生就很感謝他。所以很多人就慕名要來請藺道人來幫他整骨,處理一些經絡的問題。藺道人也就覺得這樣不是他本來的初衷,因為他本來要隱姓埋名,過著隱居的生活,現在這麼多人來求醫,感覺好像打擾他生活的節奏了,於是他就想,好吧,我就把我這一門手藝,我就教給彭老先生還有他兒子,讓他們代替他來醫治這些百姓,自己又再過著隱居的生活去了。所以藺道人的故事,在江西這一帶,民間其實也蠻多的一些傳說。好,我們看到第二十四頁,另外一位藺姓的人物,我們介紹這位藺剛中,是明朝末年的大臣,藺剛中,他剛開始當官的時候是南京給事中。先前也曾經跟大家介紹過,原本明朝的國都是在南京,可是從明成祖朱棣篡位之後,後來就把國都搬到了北京去,可是他為了要還是符合國家的體制,所以他在南京還是有設立一個等同於國都的官署系統,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明朝的官員裡面,都會有南京什麼什麼職官,南京什麼什麼職官,同樣的職官,如果它在前面沒有加南京,職官就是在北京,了解我的意思?所以它在南京,事實上也有另外一套等同於北京中央政府的規模,在南京還有一套,為了有所區別,所以如果是在南京的這一套中央職官,它前面就會加南京。大家會說,那樣子不是疊床架屋嗎?國都已經有一套中央的體制,為什麼南京還需要?其實是為了什麼?第一個,保留明太祖朱元璋建都的舊規,因為南京本來是國都,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他把它變成是兩個行政的中心,也就是說,在南京以南的這些行省,這些衙署,如果他要匯報給中央的時候,就直接匯報到南京,就近在南京匯報,從長江以北,一路往北到東北這一帶,就是在北京來匯報,就變成是雙國都的一個規模,在行政效率上面也有一些提升,因為不必南方的省分要到中央到北京去,在南京,就省了一半的路程,所以也是當時他的一個考量。

  我們再往下看到藺剛中,當時他也遇到了山東的饑荒,山東饑荒好多年都是非常的嚴峻,所以藺剛中那時候就報請了中央,希望能夠清查戶口,來解決民死丁存,田荒賦在的積弊。什麼意思?因為戶政系統,為什麼在古代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職官?因為所有的賦稅,包括徭役,包括去服兵役,你都要有很明確的戶政,你才能夠去找到人,去徵收賦稅。所以如果戶政沒有經營好,它就會抽不到稅。有些人就會躲避,他就隱匿起來了,他就去躲藏,不負義務。這種情況是在當時逐漸浮現出了這個弊病。更重要的是,當時戶政已經好多年沒有普查了,明明這個人就已經不在世了,可是他名字就還一直都在地方首長的戶籍簿裡面,那個人還在,可是人已經往生了,就變成說我要徵調這個人來服徭役,徵調去當兵,可是他這個人就不在,就找不到這個人,所以就變成說在行政效率上面有很大的困難。再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田籍也是一樣,田明明早就已經,譬如說被河岸被侵蝕掉了,或者是淹大水整個埋沒掉了,根本就已經沒有辦法再耕作了,可是田籍還是存在的,好了,你田籍還在,每一年要抽稅的時候,我查稅的人就來你家,同學,妳那個田在簿子裡面,你們家有多少畝地,來,繳稅。同學說,大人,沒有,我們那個田老早就已經被沖毀了,我們窮到家徒四壁了,我哪有稅給你。不行不行,妳簿籍上面還有,不管,來,妳就是要繳稅,就會有這種狀況。所以他就要求朝廷要普查,要重新來清算,否則的話這個問題一直都沒解決。所以後來也在藺剛中的要求之下,至少山東有開始來做整頓。所以也因為他很有見地,朝廷也知道他辦事很用心,所以後來也就升任為山西副使。一直到了明代的最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闖王打進了太原,當時藺剛中正在山西任官,所以他因為不願意投降李自成,最後也就被殺害了。這個是很可惜的,一位非常剛正不阿的官員。

  我們看到第二百七十九屠這個姓氏。屠這個姓氏,在大陸、在台灣都是少見的姓氏。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起源。我們都知道,黃帝曾經跟蚩尤在逐鹿這個地方,曾經有一場對戰,最後的結果是黃帝勝而蚩尤失敗,後來蚩尤被打敗之後,黃帝為了要好好的整頓蚩尤的部落,所以就把他們分散到各地去,不要讓他們糾集在一起,免得再作亂,所以蚩尤的部落成員有一部分就被搬到了屠,有一部分就被分到了鄒,這兩個地方,所以這兩個地方的蚩尤的子孫,有一部分也就以地名為姓氏,所以現在的屠姓,有一個來源就是蚩尤的後代。另外一個起源,就是春秋時代有一個職官叫做屠人,屠人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去屠殺這些牲畜的職官,所以就等同於後面我們所講的屠夫工作,當然,屠人是負責國君日常的飲食,所以這個職官也就在朝廷裡一直存在。先前跟大家報告過,在春秋以前,很多的職官其實都是世代相承的,父死子繼的,所以屠人職官也是一樣,所以也都是一代傳一代,所以屠人的後代子孫,也有人就乾脆以職業做為姓氏,所以這也是屠這個姓氏的來源。

  大家可能會覺得說宰殺牲畜,它也算是一個很特別的行業嗎?需要有父死子繼世代相傳的需要嗎?如果各位有讀過莊子的庖丁解牛,你就會發現,其實在各行各業,它都有它自己獨到的地方,很多人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慢慢摸索,達到一個登峰造極的境地。所以這位庖丁在解牛的時候,按照莊子的敘述,他基本上就可以不必用眼睛來看,因為他太熟悉了,他該什麼地方要做轉彎,隨著經絡,隨著骨骼來做解剖,所以都可以得心應手,所以他已經到達了一個神乎其技,爐火純青的一個地步。所以任何的行業其實都值得被尊重,也都值得來存在。所以屠也是一樣,也是有它歷史上存在的一個過程。

  好,我們看到歷史人物,第一位屠睢。屠睢是秦朝的武將,他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屠睢就被拜為國尉。國尉是秦朝的職官,等同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部長,統領全國軍事的人員。屠睢曾經率領五十萬大軍出征,去鎮壓地方的一些叛亂,可是屠睢在鎮壓的過程裡面,有一些其實也不是他要去鎮壓的對象,可是屠睢就有一點濫殺無辜,所以造成地方上很多的百姓,就非常的反對中央軍四處掃蕩,四處劫掠。他們來到了三羅地區的時候,地方人士早就已經在樹林中埋伏了,所以等到大軍進入到樹林的時候,亂箭齊發,所以很多的部隊人員也就中箭而亡。屠睢自己也身中兩箭,而且這兩箭都是被塗抹上了巨毒,所以馬上就發病,就往生了。而且在這一次的軍事行動,因為五十萬大軍大概都是從北方被徵召來的,所以到南方的時候,就會發生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所以不但沒有順利的敉平叛亂,反而折損得非常嚴重,幾乎全軍覆沒。所以屠睢也在這一次的過程裡往生。

  我們看到第二位屠勳。屠勳是明朝人,他也是很年輕就已經是學貫經史,諸子百家非常的嫻熟,後來也就順利的考取了進士,也在官場上有一番歷練,而且他在辦事的時候特別的用心。尤其在一些司法審訊的案件,他格外的小心謹慎,因為他知道司法審訊如果萬一有一個誤差,可能就會造成誤判的情況,也會造成一些人命財產的損失,所以如果有一些疑案,有一些比較錯綜複雜的,他都會非常謹慎的來辦理。所以在當時,在司法審訊的場域,他也就很有名氣,所以一旦長官碰到一些比較棘手的案件,都會委由屠勳來辦理。而且他能夠明辨是非,能夠追蹤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基本上都可以很完美的達成任務,也都可以得到很公平的一個審訊。

  再來第三位屠隆。屠隆是明代人,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還很特別,他還是一位戲曲家。我們星期二曾經跟大家說明過,在元朝的時候有一種戲曲叫做雜劇,那種戲曲,它原本是在舞台上可以搬演的,可以來演出劇情的,雜劇基本上必須要有三個條件,就是它要有唱的部分,唱曲,也要有對白,要有動作,就是雜劇的完整形式。屠隆做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他自己是寫劇本的劇曲家劇作家,而且他自己也上台粉墨登場,有的時候是自編自導還自演。而且他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就是,他有些創作是完全沒有唱曲,純粹就是對白,還有動作。如果只有動作跟對白,就跟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所謂話劇、舞台劇,那就是基本上是一樣的形式,所以現在的話劇跟古代的戲曲,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唱的部分,所以它也算是一個話劇的雛形,所以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開端了。

  我們看到第二百八十蒙這個姓氏。蒙這個姓氏很多在台灣的發音,台灣人大概都發得不太精確。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我們台灣人碰到ㄥ的時候,經常都會發一個ㄨ的介音。所以蒙這個字,很多台灣人會念成ㄇㄨㄥˊ,蒙古,他就多了一個ㄨ,事實上是沒有ㄨ,要念作ㄇㄥˊ蒙,蒙古才對。蒙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沒有進入到百大,也算是少見的姓氏。它的起源也跟黃帝有關,黃帝有一位孫子叫做顓頊。顓頊的子孫後來到了夏朝的時候,夏朝的君王也非常敬重古代的偉人,所以也去尋覓古代偉人的後代子孫,所以顓頊的子孫也被找尋到了。而且被夏朝的君王就封到了蒙雙城,封到了蒙雙城之後,顓頊的子孫後代也有一部分就以蒙雙城的蒙,或者是雙為姓氏,所以也就派生了蒙姓跟雙姓。這是最早的起源。另外蒙姓的起源也有在周朝產生的一個源頭,就是周朝的時候朝廷在蒙山有設祭壇,就是專門來祭祀蒙山。所以有一些官員就在這個地方辦差,所以在蒙山主持祭祀工作的這些官員的後代子孫,也有一部分就轉以蒙做為姓氏。這是第二支主要的來源。

  好,我們看到第二個堂號的地方,有一個獻典堂。這個典故跟春秋時代楚國有關,先前也曾經跟大家介紹過,伍子胥,因為楚王殺了他的爸爸跟兄長,所以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去,經過了一番的歷練之後,說服了吳國的君主,吳國就溯長江,興兵來犯,所以把楚國差一點打到亡國。那個事情就是柏舉之戰,在《左傳》裡面有很明確的記錄,很詳盡的一個過程。柏舉之戰就是發生在楚昭王的時候,我們先前也講過,楚昭王那個時候落難,就逃到了隨國去,申包胥眼見著楚國搖搖欲墜,所以他就到秦國去搬救兵,後來秦國搬救兵來了,也跟楚國的殘餘部隊聯合起來,慢慢的掃蕩吳國所侵略的地方。吳國自己本身後來又發生了內亂,所以吳國就撤兵了,有驚無險,楚國也就因此保住了國家。可是這一次雖然說是有驚無險,可是也元氣大傷,所以楚昭王回來國都之後,他就在思考,我們應該要重新整頓國家,重新來治理國家,可是他發現,當時吳國的部隊打到國都來,一片劫掠,很多東西都被搶光了,有價值的都被搶光了,沒有價值的就被破壞光了,被燒光了,所以很多典章制度,很多的文獻資料都不在了,所以楚昭王就很傷腦筋,他想要重新整頓,可是又不知道從哪裡整頓起。楚國有個大夫叫做蒙觳,字的讀音就是讀作鬍鬚的鬍,鬍那個讀音,他就幫楚王來重新製作一套新的典章制度,當然就是以舊有的制度為基底,來做一些變化,來做一些因革損益,所以後來楚國就運用這一套新的,由蒙觳來制定的典章制度,來治理國家,來安頓百姓。所以蒙觳的子孫就以此為堂號,立堂號獻典堂來紀念蒙觳。

  蒙姓的歷史人物再介紹兩位,這兩位是兄弟黨,蒙恬是哥哥,蒙毅是弟弟。蒙恬跟蒙毅,哥哥的名聲大家比較有知曉。蒙恬其實是秦始皇時期的一位大將軍,他在戰國末年的時候協助秦王來統一六國,他也立了汗馬功勞。在建立秦朝之後蒙恬也受秦始皇之命,率領大軍鎮守北方,來防堵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略,而且也在蒙恬的指揮之下,把北方本來幾個國家,他們所建立的幾段長城,也把它接續起來,做為防堵匈奴南下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線。先前跟大家介紹過。其實秦始皇他用的築長城他是用接的,而不是用築的,接長城,所以也是蒙恬在指揮這個工作。蒙恬除了這個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工作就是去修築直道,直道的直就是直接的直,道路的道,這個直道也有另外一個稱法,稱作馳道,奔馳的馳,直道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所以是非常寬大,平整。直道就是因為從六國統一之後,版圖這麼的遼闊,所以從國都要到各個地方去,都必須要有很快速很完整的交通網絡,所以就必須要修築直道,所以有一部分的工作也是由蒙恬來督辦,所以蒙恬也算是非常操勞政務。可是蒙恬深受秦始皇的寵信,可是問題來了,秦始皇後來在東巡的過程之中駕崩了。駕崩之後,本來應該是由長子來繼承皇帝的寶座,可是二世皇帝矯詔,他改了詔書,變成說,秦始皇下遺詔要把長子給賜死,讓他自殺,由二世皇帝即位當皇帝,所以後來就變成有這種狀況。二世皇帝登台之後,他也擔心蒙恬會造反,所以就另外又下了遺詔,說秦始皇在往生之前有一道命令,要你蒙恬自己自殺。蒙恬當然有所掙扎,可是他相信秦始皇應該有他的安排,所以他就服毒而死。所以很可惜,蒙恬這一代勇將,最後的下場是如此悲涼。蒙恬在文化上面也有很大的貢獻,先前也跟大家報告過,我們先前都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其實發明這個觀念,以我們現在的角度,跟古人他們所判斷的是不太一樣的,現在我們講的發明就是從無到有,如果是已經本來有了,你把它變得更好,更精良,我們叫做改良,發明就是從無到有,這是我們現在的一個定義。其實在古代,毛筆早就已經存在了,也是一個改良的過程,蒙恬讓它變得更方便書寫,更低廉的價格可以取得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所謂的發明的頭銜給了蒙恬。其實他是改良,就跟蔡倫改良紙張一樣,是同樣的道理。

  他的弟弟蒙毅就是跟蒙恬一文一武,蒙恬是武,所以帶兵在外面駐守邊關,蒙毅就一直留在秦始皇身邊,幫他處理國政。同樣的,也是秦始皇最後,他在途中往生之後,二世皇帝也是矯詔,假傳聖旨讓蒙毅也被殺害了。所以他們兄弟兩個人其實都很可惜。為什麼秦胡亥,為什麼二世皇帝會那麼的擔心?就是因為這兩位兄弟檔,其實跟秦始皇多年在一起,所以他對於秦始皇的一些習慣,一些想法都很清楚,這兩位如果繼續存在,可能會影響二世皇帝登基,或者是治理國家的一個過程,因為他在擔心這兩位兄弟會不會起來反對二世皇帝,如果這兩位起來反對他登基即位,那不得了,因為他們兩個人深受秦始皇的寵信,一旦他們登高一呼,很多人也都跟著,也都會起來反對,所以就容不得他們兩個人存在,所以就一定要想辦法把他們給除掉,所以蒙氏兩兄弟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被迫蒙上不白之冤,也因此而往生。

  好,我們來看到第二百八十一個姓氏,就是今天我們手上拿到的第二份講義,二百八十一這個姓氏,池。池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也不多,算蠻少見的。池這個姓氏的起源有幾個源頭,有一個源頭其實也是蠻有趣的。先前也跟大家講過,在古代其實我們這個城市的發展,在最早的時候,其實它就是一個沒有城牆的聚落,它是沒有城牆的,人口慢慢的聚集。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聚集?大致上有一些地理上面的條件,譬如說它是一個比較開闊的地形,所以大家可以在這邊修築房子,耕種莊稼,耕種農作物,開闊的地形比較適合聚居,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取得水源便利,它可能都在河岸邊,溪流旁邊,所以可以取得水源,如果沒有就近有水源,它必須也要有地下水,所以打井,鑿井能夠取得水源;第三個就是地形很險要,地形險要,也是人們去選擇居住開發地區的另外一個條件,大致上不出這幾個要求。所以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很單純,大家聚集在一起,慢慢的人口多了,就會在聚落的四周圍,用木頭來做成一些簡單的防禦工事,柵門或柵欄,不過都是很簡單的一個工事。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發現說木柵木欄其實沒有辦法抵禦外侮,所以慢慢的就會修築城牆。修築城牆的時候,你必須要取得土壤,你才能夠築城牆,於是大家都想到了,我就就近挖一個壕溝,挖壕溝挖起來之後的土,就可以來築城牆,城牆外面的壕溝,我們再把它注上了水,引水把它導入,它就變成一個護城河,所以它就變成了另外一道工事,外面有護城河,裡面有城牆,一舉而兩得,所以就有了這樣的一個發明。所以我們講城池城池,城就是城牆,池就是護城河,所以後來也因為有這樣的淵源。所以有一個說法就說,池姓的來源就是住在護城河旁邊的人,就乾脆以池做為姓氏。好,這是一個來源。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戰國時代秦國有一位公子池,在朝廷裡面擔任大司馬,大司馬這個工作其實就是我們剛剛也介紹過的,國防部部長,掌管全國的軍事人員,所以是一個大權在握的職官。所以這位公子池,他的家族當然也非常的興盛,所以公子池的後代子孫也就以池,他的名字做為姓氏,也就流傳於後世。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休息一下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