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61集

  昨天我們看到第二百六十四個姓氏,薄姓。薄姓我們昨天談到了它的歷史淵源,接下來我們看到堂號還有歷史名人。堂號的地方我們看到有個格物堂。格物其實我們詞彙來講不算是太陌生,因為我們在《大學》裡面,就有講到格物致知。所謂的格物的格就是窮盡事理的意思,所以格物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窮盡事物之理,你必須要去了解這個事物的道理,來龍去脈,然後才能夠去發掘它背後的知識,再把它來做一些推演,舉一反三,舉一知十,這樣才是我們學習事物的一種方式。格物堂這個堂號的來由是跟薄珏有關。這位薄珏是明朝人,這位明朝的機械工程師他非常厲害,他家裡雖然說很貧窮,可是他對於事物的一些道理,他非常有好奇心,然後就進而讓他不斷的去鑽研,尤其稍稍長大之後他就發現,如果他在科考場上要去有所發展,他自己因為家窮,沒有受到很完整的學習,所以他科考這一條路一定是行不通的,而且他又對大地,自然之物,有非常的好奇心,所以他觀察天文,觀察曆法,數學,還有一些工藝技術,他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就轉而去朝那個方面來做實踐,他自己做了實驗室,然後有各種的設備,去反覆的研究,而且朝武器的方向去做發展。所以到了後來,崇禎年間有一位巡撫叫做張國維,張國維就邀請薄珏來幫忙製造銅炮,他們的興趣一拍即合,而且這個張國維也資助他一些經費,所以他就把他的興趣跟官場的需求來做了結合。他造的炮非常精良,而且他這個炮上面還裝設了所謂的千里鏡,在第六頁的第三行,有一個千里鏡,這個千里鏡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望遠鏡,所以在瞄準目標的時候,透過這個千里鏡望遠鏡,可以精準的去擊中目標,這個也是他的一個創舉。除了這個銅炮之外,他也製造了水車、火槍、地雷,等等這些武器。所以在當時來講,他是領先,幾乎可以說是領先全球,有這麼精良的設備。所以這位薄珏真的是一位劃時代的武器專家。

  所以我們先前跟大家講過,其實行行出狀元。在中國古代大家都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就是要參加科考,而科考就是希望能夠有一官半職,然後在官場上飛黃騰達。但是有很多人在官場這條路,其實也走得磕磕碰碰的,也不是非常的順遂。不如怎麼樣?不如找一個你喜歡的領域,然後去鑽研,去發展,這樣人生過得更有意義。

  好,我們再回來看到這個堂號。因為薄珏對於很多的事物,他都非常的用心,而且把它觀察做記錄,而且還有實驗的精神,所以他有一本書就叫做《格物測地論》,《格物測地論》就是跟地圖學有關,所以後世子孫就以這本書的書名,然後為他立了堂號叫做格物堂。

  好,我們看到薄姓的歷史名人。除了薄珏之外,另外一位女性的人物,我們也來介紹一下。這位薄姬是西漢時代的人物,她是漢高祖劉邦的嬪妃,是漢文帝的母親。薄姬的父親,其實是在戰國末年的時候,跟原本韓趙魏,戰國七雄的這個韓趙魏,魏國的宗室之女魏媼私通,然後生下了薄姬。所謂的私通就是沒有明媒正娶的,也不是一個可以公開的身分。所以薄姬她的出身,其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私生女。這個薄姬因為是私生女的身分,所以她的父親對她的照顧也就很有限,因為沒有辦法公開,所以就只有暗地裡由她的母親魏媼來撫養。薄姬長成之後,她又跟項羽的部將魏豹結了親事,所以魏豹後來被韓信擊敗之後,薄姬就被輾轉的引入到了劉邦的帳下。在劉邦的後宮也沒有得到劉邦的恩寵,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親自見過劉邦,當然劉邦也沒有臨幸過她,不過因為薄姬在年輕的時候,跟另外兩位女子,就是管夫人,還有趙子兒,她們兩個人都很交好。同時三個人都在劉邦的後宮,她們年輕的三個女生當年有過一個誓約,就是三個人裡面不管誰先得到寵幸,都要想辦法去拉拔、去提拔另外兩位。管夫人跟趙子兒先後得到了劉邦的寵幸,所以兩位美人,兩位女性就在劉邦寵幸她們之後,輾轉的就介紹了這個薄姬,希望劉邦也能夠臨幸薄姬。所以劉邦就想,這個也是年輕女孩們一個心願,所以也就答應了要接見薄姬,後來就臨幸之後不多久,就傳出這個薄姬懷了身孕,本來這個薄姬就不是劉邦所心愛的對象,那一次臨幸之後就懷了孕,懷了孕之後,當然也就再沒有機會見過劉邦了。所以薄姬一直到臨盆之後,也就非常少見到劉邦,一直生下了孩子。因為薄姬自己沒有得到劉邦的恩寵,所以這位兒子劉恆當然也得不到父親的關注。等到劉恆八歲的時候他就被封為代王。當時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還實行了郡國制,這個先前跟大家報告過,就是郡縣制跟封國制兩種制度同時並行,所以他還是封自己的子弟到各地去當王。所以代王劉恆在八歲的時候就受封了。後來劉邦就往生了。往生之後,因為他的母親薄姬生前並沒有得到劉邦的恩寵,這個兒子當然也沒有得到很多的關注,所以很快的這個代王劉恆就被遣出國都,到他的封國去擔任代王了。本來如果是生前得到劉邦寵幸的這些后妃,大概都會留在國都裡面,得到後來的皇帝的尊奉,尊奉為皇貴妃或者是其他的爵位,因為這個薄姬在生前沒有得到劉邦的恩寵,所以後來呂后就決定,讓她跟著兒子到代去擔任代王的太后,所以他們母子兩個人就到代國去了。後來沒多久漢惠帝往生了,往生之後就要另立新的皇帝。不過因為呂后家族在漢惠帝的時候,實際上是掌管全國的政務工作,所以其他的大臣其實也蠻擔心的,如果這個時候再讓呂姓的外戚再來繼續干政,恐怕大權旁落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所以一般大臣就反對讓呂姓的外戚繼續掌權,所以就由這些大臣來另立新的皇帝。大家就想來想去,挑來挑去,就挑到了劉恆,因為劉恆,第一個,他很年輕就受封了代王,所以在身分上面也比一般的皇子更早得到王爵;再來,因為他生前比較沒有跟其他的王子,或者是沒有跟其他的大臣有過從的交往,所以大家會認為說,劉恆他內心而且比較謙和,推選他來擔任新的皇帝,對於國政應該是會有所幫助,所以後來就立了劉恆為後來的漢文帝。所以這位薄姬也因為兒子的關係,然後被尊稱為皇太后。所以古人有這麼一句話說,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親跟兒子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有的時候是因為母親得寵,所以兒子也就水漲船高;有的時候是反過來,兒子被立為了皇帝,所以他的母親也就雞犬升天,這種情況在古代是非常常見的。漢文帝在漢朝來講是蠻關鍵的一位皇帝,因為在這個時候,漢文帝跟他的兒子漢景帝,他們實行了所謂的黃老之術,所謂的黃老之術原則上就是與民休息,他沒有很多的一些政務干擾,而且薄稅斂,就是降低賦稅,讓老百姓能夠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運用,所以把這些財富留在民間。經過幾十年的繁衍生息之後,國家愈來愈穩定,人口也穩定的成長。所以到了漢文帝的孫子輩的時候,漢武帝才把蓄積已久的國力來做整頓,後來才雄圖大略的去北侵匈奴,然後西域也拓展非常大的一個領域,所以到了漢朝武帝的時候,整個國勢才又達到高峰,所以這也是要有賴文帝跟景帝兩代皇帝的努力,才有後來的武帝的盛世。所以薄姬在這裡面其實也扮演了一個蠻關鍵的角色,因為她不像呂后這麼的專權獨大,因為她知道她自己的出身背景不是這麼的光彩,所以她跟她的兒子兩個人也都很守本分,把政務委託給了大臣來處置,所以她就不像呂后這麼的強勢,也讓他們母子兩個人能夠安享後半生。這是薄姓的歷史人物。

  好,我們來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六十五,印這個姓氏。印這個姓氏非常的少見,在台灣跟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印姓是出自於姬姓。它的緣由我們來看一下,在第一行的後半段這邊有提到。春秋時代,鄭穆公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綸,他的字叫做子印,公子綸因為他的字叫子印,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子印的印做為姓氏,流傳於後世。這是第一支。第二支來源是跟官位有關,先前我們也曾經講到,在古代掌管虎符,掌管璽印,這是有專門的人員來做管理的。的確,這樣的職官在古代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虎符跟璽印就代表了這個官員的身分,所以不可以隨便的去用印,不可以隨便的去搬動虎符。璽印的這種重要性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如此。如果我們在家裡面有一些,譬如說跟稅務有關,或者是跟財務有關,往往政府機關都要我們用印。當然我們現在這幾年受到了西方的影響,用印章或者是本人親自簽名,都有法定的效力。可是印章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歷史,其實就等同於個人身分的一個表徵,所以印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工具。所以在古代,對於印章的使用是非常小心謹慎的,於是就有專門的人來負責這方面的工作。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官吏的名稱叫做印曹。這個印曹顧名思義就是主管印章的。所以你要用印,就必須要跟印曹來請示,來登記,然後由印曹來審核你用印的條件之後,才批准能不能用印,所以這個印曹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印曹這個職官,後來他的子孫也有人以這個印做為姓氏,也就流傳至今。這個印曹其實除了分衍為印這個姓氏之外,印曹的曹這個字,後來也有一部分印曹的子孫,也把它當作姓氏,所以印曹這個職官後來就分成兩支,有印姓,還有曹姓,分別流傳到現在。

  好,我們看到第二個部分堂號。印姓有個堂號叫做御侮堂。這個侮很多人會把它念作欺負的負,其實欺負的負是另外一個字,並不是這個字,如果是寫成這個字的時候,我們要把它讀成欺侮ㄨˇ,御侮ㄨˇ,這個侮,就是從外面給我們帶來的一些羞辱。所以御侮堂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我們抵禦自外而來的一些羞辱。這個典故是來自於宋朝的一位大夫,叫做印應雷。這個印應雷,他在朝堂上面位階也當得蠻高的。因為在南宋的時候,北方的蒙古人開始南下侵略中原,當時蒙古兵去包圍鄂的時候,這個鄂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湖北這一帶,在當時宋朝這個地方有一個鄂州。這個州就是我們現在寫亞洲的洲把三點水拿掉。這個州字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蠻常見的地方行政單位的名稱,就像我們先前有講到有郡,還有縣,所以它跟這個州一樣,都是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鄂州因為是在宋朝的時候,是在湖北建立的一個行政單位,後來輾轉到了元,到了明清以後,我們逐漸就把鄂變成是湖北省的一個代稱。所以中國大陸現在還是用這種代稱法,把湖北省簡稱為鄂,所以它的源頭就從宋朝開始。蒙古兵包圍鄂州的時候,印應雷在當時就在附近擔任職務,所以趕快率兵去救援,也就解了包圍的這個危機。印應雷因為能夠主動出擊去抵禦外辱,所以印應雷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立了堂號御侮堂,用來紀念這位祖先。

  印姓的歷史名人除了印應雷之外,我們再來看有一位叫做印光任。這位印光任也是蠻特殊的,他跟澳門有非常深的淵源。印光任是在清世宗的時候,他就受到了地方人士的推舉,他就擔任廣東的地方官,後來也歷任一些地方的知縣。他在擔任官務的過程裡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曾經調任為澳門同知。這個所謂的同知,其實就是一個地方行政長官的副手,就像我們現在講有省長,有副省長,所以這個同知就是所謂的副首長。所以澳門地區的行政長官的副首長,就是澳門同知,後來他不久之後就調任了廣西慶遠跟太平兩個府的知府,這個知府就是地方的首長了。所以一個叫同知,一個叫知府,同知就是跟隨著知府一樣,他有知府的副職,所以顧名思義叫做同知。他在澳門的時間不長,後來就被升遷為知府去了,可是他在澳門的這段期間,卻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他跟後來的澳門同知張汝霖兩個人合作,編寫了一本關於澳門的專門著作,叫做《澳門紀略》。《澳門紀略》就是詳載了葡萄牙怎麼樣來經營澳門,然後澳門這個地方地理的險要,島嶼的水道,社會的風情,如何如何,他都做了很完整的記錄,是目前為止可以被查考,澳門地方最早的文獻記載,完整的一個文獻記載。所以這本書在不多久之後,也因為乾隆皇帝要編撰《四庫全書》,所以印光任的這本書也被收錄其中,這也是蠻特別的一個經歷。因為澳門這個地方很早就跟葡萄牙有了接觸,所以這本書裡面它也記載了,他怎麼樣來管理葡萄牙人的一些商船,做生意的一些規範,在書裡面也有很完整的記錄,所以算是一個地方志形式的一本書籍,也開啟了澳門後來的一些相關的記載。

  我們再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六十六,宿這個姓氏。宿這個姓氏在台灣也算是蠻少見的,在中國大陸一樣也沒有進入到百大,都算是蠻稀罕的一個姓氏。我們看到宿這個姓氏它出自於風姓,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伏羲氏,先前我們曾經講到伏羲氏,伏羲氏它因為在當時來講是很發達的一個部落,所以人口眾多,然後賢才濟濟,他自己本身又很有能力,所以在中國典籍裡面留下了很多很輝煌的記錄,包括傳說中的造字也可以推源於伏羲,然後八卦也是伏羲所創造的,同時期伏羲這個部落,也對於農業非常的擅長,所以農業的一些經營的技術,也可以推源於伏羲氏。伏羲氏按照文獻的記載,它的姓氏是風姓。所以宿姓是從伏羲派生而來的,怎麼說?我們看到第三行這個地方有提到,周武王打敗商紂王之後,他就把以前古帝王的後代也紛紛尋找了出來,對於古帝王的一個尊敬,所以也把古帝王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去當諸侯,所以周武王就尋找到了伏羲的後代,然後把他冊封在宿這個地方,所以後來宿國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氏。因為伏羲本來是風姓,所以宿姓有一支是從風姓派生而來的。還有另外一支宿姓,是在北魏孝文帝的時候,少數民族定居到洛陽,為了漢化的關係,所以慢慢的把幾個字的複姓,他把它簡化為單姓,其中也有改換為宿姓的。這個也是宿姓的來源。不過相較於前面這一支,後面這個改姓的後代子孫的人數,就沒有第一支來得眾多。

  好,關於宿姓的堂號我們來看一下,有一個太原堂。這個太原堂典故是跟漢朝的宿倉舒有關。宿倉舒年紀很輕的時候就遇到了荒年。這所謂的荒年就是農作物歉收,可能是遇到了乾旱,所以沒有很多的收成。遇到荒年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擔心,會怎麼樣?會餓死,對不對?所以在中國古代只要遇到了饑荒,很多老百姓就會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照顧,所以就會很多人往生。往生之後,接下來還會有一連串的一些問題產生,譬如說像疾病,傳染病。因為往生之後人很多,同時往生,沒有辦法好好的去掩埋,所以這些大體就會腐敗,腐敗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傳染的疾病開始蔓延,所以緊接而來的這些所謂的瘟疫,也會再一次帶來傷害。很多當時的百姓沒有米糧可以吃,所以吃什麼?首先他們會去挖草的根部,挖那個草的根部,因為它有水分,所以還可以有水分,然後還可以止飢。當這個草挖完了以後,接下來吃什麼?吃樹皮,大家想說樹皮這麼硬怎麼吃?可是當你真的沒有東西可以止住飢餓的時候,樹皮也是勉強可以來食用。不過樹皮它不是整片樹皮都吃,他是扒下來之後,他是吃裡面那一層比較細的纖維的部分,外面那個很硬的部分大概沒辦法,咬不動,也吞不下,所以裡面那個纖維還是勉強可以充飢的。樹皮也吃完了,怎麼辦?就開始吃一種叫做觀音土。大家大概沒聽過,觀音土它其實就是一種類似於陶土的,黏稠性比較高的一種土質,這種所謂的觀音土吃下去,它不會馬上發生肚子的絞痛,它不會,它大概會在你的胃裡面停留二三天,二三天之後,它的後續的效應才會發作。很多人吃了觀音土之後,因為根本沒辦法消化,你只是止住了你肚子餓的這種感覺,可是問題它會推延到二三天之後,首先它會先絞痛,絞痛之後,你吐也吐不出來,因為它有黏稠性,吐不出來,當然也排不出來,然後它在胃裡面會一直的絞痛,絞痛之後它會發漲,因為受到了胃液的影響,胃液因為一直沒有辦法消化,它會一直在分泌胃液,然後觀音土它吸收了這個胃液之後,它會膨脹,所以到後來,吃了觀音土再二三天之後,慢慢的肚絞痛,肚子絞痛之後大概到再過一二天,就會肚子發脹,最後大概五六天左右人就會發脹而死,就是脹死的。這個都有文獻的記錄,所以這個是很悲慘的情況了。可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危機管理的制度非常薄弱,所以一旦遇到了凶災,如果沒有很快速的反應,這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位宿倉舒他又怕家裡面小孩多,父母親遇到荒年,怕父母親為了要照顧孩子,然後饑荒而死,所以他自己主動要求父母親,把他賣給附近的一個大戶人家,到王家去當養子,然後可以換取一些錢財或米糧,才可以保住父母親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然後這個王家其實也宅心仁厚,他知道其實這個是幫助貧窮人家,所以雖然說是給了錢糧,過繼了這個養子,可是他也沒有要求宿倉舒要改姓為王姓,還是讓他繼續姓這個宿姓。然後這個宿倉舒在大戶人家,也得到很好的照顧,也受了教育,所以後來也輾轉的在官場上發達了,後來擔任上黨太守。這個太守就是郡的行政長官,所以一個郡的行政長官,等同於我們差不多現在是一個省的省長,這麼大的一個地方官。所以這位宿倉舒就想要,想回家去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打聽到父母親的消息,也就是因為他孝心感動天,所以後來就在回鄉的過程裡面,在太原南廊這個地方,居然跟母親巧遇了,跟母親巧遇。當然這個過程沒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但是因為宿倉舒當時被轉賣到王家的時候,他已經七歲了,七歲已經很有記性了,他大概依稀會記得母親的模樣。所以後來母子兩個人就相遇了,就迎母親到他的任所去奉養。所以宿倉舒的子孫,也就非常感念他的這一位祖先,非常的孝順,就以他當時在太原遇到他的母親,以此為典故而立堂號太原堂。所以這個也是孝子的一個很好的典範。

  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我有偶爾會想到,我以前念國小的同學,念國中的同學,因為國小的同學,國中的同學,我們畢業之後就沒有再聯絡了,所以我就想說我就google看看,他們在網路上面有沒有一些訊息。我也有輾轉打聽到,我有一位國小的同學姓高,他現在在台中當眼科醫生,然後因為在google很方便,而且還有照片,所以我就打開照片一看,果然我一認得就是我國小的同學,因為同名同姓的很多,可是我一看到他那個模樣,就跟國小一樣,一模一樣,只是可能稍稍的發福,可是臉型不會變,所以我就知道這是我國小同學沒錯。他後來的發展不錯,在眼科擔任醫生,而且在當地也蠻有知名度的,所以我們七、八歲,大概印象都會蠻明確的了,而且那個樣子,大概七、八歲的時候就定型了,臉型的變化不會太大。所以我相信宿倉舒七歲的記憶,一定能夠認出母親來。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個歷史名人。這位宿姓的女性,也值得跟大家來介紹一下。戰國齊國有一位採桑女,她的名字叫做宿瘤,她姓宿,可是本名不知道了,因為這個採桑女,她脖子這個地方有一顆瘤,很大的瘤,所以當地人就消遣她,就稱她叫宿瘤宿瘤,所以她就被這樣叫下來了,反而她的本名沒有被記錄下來。有一年,齊湣王到東郭這個地方來出巡,很多人聽到大王要來了,所以很多人就在道路旁邊等著大王,要看大王的風采,只有這位宿瘤她依然在採桑。採桑採的是什麼?採的是桑葉,因為採桑葉要餵養蠶寶寶,讓蠶寶寶吃。所以很多鄉下的女性,就是要負責製作衣物,製作衣物,包括養蠶採桑都要一手包辦。這位宿瘤她就依然故我,她也不受到旁邊人的一些煽動,她還是專心的來做她採桑的工作。等到齊湣王來到了這個道路的時候,他就覺得很奇怪,大家都爭相來目睹我的風采,為什麼獨獨妳這個女孩子不理我,還是做自己的工作?所以他就特別停下了車子,來問了這位宿瘤。結果宿瘤就回答大王說,報告大王,我是受了父母之命來這個地方採桑,我沒有受命來看大王。所以齊湣王一聽,這個女孩子反應很好,而且她開口閉口都是談到父母之命,所以是一個孝女,所以他很感慨說,真是一位奇女子,可惜了,可惜了妳的脖子上面長了一顆瘤,所以覺得有點惋惜。結果這位宿瘤回答說,我們生為女孩子家,就是要好好的聽父母親的命令,父母親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如實的去做,我們能夠做好自己為人子女的本分,這樣就夠了,跟我臉上脖子上長瘤又有什麼關係?這個大王一聽,不僅是一個奇女子,還是一個賢能的女子,所以就非常的讚佩,就跟她說,那這樣好了,我就把妳帶回王宮裡面去好了。他希望把她留在身邊。這個女孩子說,那不行那不行,我現在如果跟你走的話,我怎麼去跟我的父母交代,我必須回家稟報父母親,然後我才能夠跟隨著大王回國都去。好,所以齊湣王一聽有道理。而且這個女孩子還說,如果今天大王你要把我帶回去,你必須要怎麼樣?要明媒正娶,不可以就這樣拋下一句話,就把我給帶走了,那我算什麼?所以齊湣王就準備了一百鎰的黃金去迎娶她,去禮聘她。父母親當然覺得受寵若驚,因為是大王親自來迎娶,而且他沒想到自己家的這個長了瘤的女兒,還會驚動到大王,而且由大王重金來禮聘,所以父母親就說,一定要好好的梳妝打扮,把妳送到王宮裡面去。這個宿瘤女說不行,大王喜歡我,就是喜歡我這個樣子,如果我現在梳妝打扮了,大王就喜歡的不是我後來的那個形象,所以她堅持就是原原本本的樣子,跟著大王回到了國都,回到了王宮去。回到王宮去之後,齊湣王很高興,能夠在路上在民間找到這位奇女子,很賢能的一個女孩,然後還希望能夠立為嬪妃,甚至於他希望能夠立她為王后,所以回到王宮之後,很多的嬪妃聽到了齊湣王讚歎這位宿瘤,都覺得很好奇,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大家一看,哇,傻眼,居然是一個這麼平凡的女孩,而且脖子上還有一顆這麼大的瘤,所以大家都覺得大王你的眼光很奇特,而且還居然這麼樸素,大家都覺得有點嗤之以鼻。可是大王說裝飾其實比不裝飾更不好,所以我喜歡樸素,不經雕琢,不經裝飾的,然後宿瘤也附和說,對呀,對呀,裝飾有什麼好的?原原本本,純純樸樸的才是好的。所以她舉了例子,你看在古帝王裡面有堯舜,堯舜當年他們生活過得很簡單,身為天下共主的堯舜,他們住得很簡單,吃得很簡單,可是他們專心的來治理國家,來善待百姓,所以他們的名聲名揚於後世。可是反過來像夏桀,像商紂王,他們是如此的豪奢,把宮殿裝飾得如此的美麗,大家穿的都是錦衣繡服,可是他們留下來的罵名也是遺臭萬年。所以裝飾還是不裝飾好?我個人覺得還是純樸一些比較好。所以這些嬪妃聽到了宿瘤的這一番大論之後,哇,啞口無言。所以齊湣王也深受感動,就決定立她為王妃,而且當下就把所有的一些奢侈品,還有一些精美的食物統統裁撤掉了。沒有一個月的時間,連一些鄰國都聽到了風聲,都紛紛來朝見齊國,所以齊國在湣王時期就非常的昌盛。不過好景不長,當宿瘤往生之後,齊湣王又故態復萌,所以沒多久之後燕國就打敗了齊國。燕國打敗齊國就是先前跟大家講過的,就是由燕國統領了五國聯軍,一路打到了齊國。所以齊國剩下最後兩個城池,最後是靠著田單火牛陣才復國成功。後面這段歷史我們先前曾經提到過。所以齊湣王跟宿瘤的這個故事,真的是可以做為我們後代的一個典範。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位宿進。不好意思,我脫一下外套好了,實在是有點太熱了,穿不住了。我們看到這位宿進,宿進是明朝的官員,他為人非常的忠心耿耿,而且嫉惡如仇。為什麼嫉惡如仇?因為他擔任的職官是刑部員外郎。先前跟大家介紹過刑部,就是主管司法審訊這方面工作的單位,所以這樣的人格特質,到這個地方來是最適合的。不過明朝的時候因為劉瑾專權,宿進幾次彈劾劉瑾都沒有得到回響。一直到後來,劉瑾圖謀不軌,而且事蹟愈來愈明顯。最後在張永參奏的時候,明武帝才決定要處理劉瑾。劉瑾被處死之後,宿進這個時候又快馬加鞭,又擬了奏摺要來彈劾依附劉瑾的這些大臣們,還有當年被劉瑾給陷害的忠良,能夠給予平反跟撫恤,而且也對那些曾經揭發劉瑾惡行惡狀的這些大臣給予獎勵。所以這些其實都是蠻正面的一個舉措。不過後來明武帝還是把他廷杖革職了。這個所謂的廷杖先前跟大家介紹過,就是在朝廷當場用杖刑來羞辱他,然後還把他革職查辦。宿進為什麼後來會遭明武帝革職?原因是他在奏摺裡用詞不當,他本來是要彈劾那些依附劉瑾的大臣,可是他在用詞的時候,就讓明武帝覺得,是我明武帝縱容這些大臣依附劉瑾,而且你的言辭裡面,彷彿在影射我明武帝沒有及早處理劉瑾,他在遣詞用字就沒有很妥當,所以引發明武帝的不滿,反而牽累自己也捲入漩渦,最後被革職查辦。所以從這個宿進的事情,真的是給我們一個啟發,本來我們是要做好事,可是我們在做好事的時候,我們在用詞,在對話,在文字上,其實我們又要更謹慎,更小心,否則的話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所以我們在很多的地方,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真的還是要小心謹慎為上。

  今天下午剛好也是應我母校之邀,回母校去演講,我要去演講的題目就是,教這些馬上要畢業的同學寫自傳跟履歷,其實自傳言辭的使用也要很小心,怎麼說?很多人都認為說,中國人傳統的美德就是謙虛,所以很多人在寫自傳的時候,都寫得很保守,寫得很謙遜,可是自傳其實是你在求職的時候的敲門磚,這個敲門磚你要寫得得體,你才能夠有進一步的機會去被公司請來面試。所以如果你在自傳寫得太保守了,太委婉了,應聘的長官會覺得說,好像你也沒有很出色,其實你本來應該是很有條件的,可是因為你寫得太保守,反而喪失了一個機會。好,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你在自傳裡面,你非常的吹捧自己,感覺好像自己很有能力,當然有一些主管會認為說不錯,你很有自信,可以把你請來面試,不過有一些主管會認為,你好像又太過的驕傲。所以怎麼樣去遣詞用字,這個在自傳上面就有一點點小小的技巧。所以就類似我們今天所談到的宿進,他在奏摺上面所寫的,所以遣詞用字如果過度的激進,反而就得罪了明武帝,讓自己受到了不白之冤。

  OK,來,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二百六十七,白姓。白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是人口排名第七十三,在台灣稍稍的少一些些,排名八十二。白這個姓氏最早可以推溯到炎帝,炎帝有一個主管水利的官員叫做白阜,因為治水非常有貢獻,所以白阜的子孫後來就以白做為姓氏。這是第一個來源。

  第二個來源是春秋時代,春秋五霸秦穆公的時候,有一位名臣叫做騫叔,騫叔有一個兒子叫做白乙丙,白乙丙曾經跟隨著部隊去征討鄭國,可是在回程的時候被晉國給打敗了,所以被晉國給俘虜,後來白乙丙的後代就在晉國發展,所以有一支就是白乙丙的後代。

  還有另外一支就是楚平王的太子,叫做建,建的兒子叫做熊勝。熊勝後來因為他的父親被奸臣費無極所剷除,熊勝為了不被牽連,所以趕緊就逃到了吳國去。後來到了楚惠王的時候,熊勝就被召回了楚國,然後又重新把他起用,而且封在白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在《史記》,在《左傳》裡面稱他叫做白公勝,是白這個地方的縣長,所以在文獻裡面稱他叫做白公,後面那個勝是他的名字。白公勝的後代就以白這個地名做為姓氏,也流傳於後世。

  前面這三支是現在白姓的源頭,比較人口眾多的,所以是比較主要的來源。當然還有其他的是比較相對少數的一些來源。隋唐五代的時候,有一些地方的人士也改姓為白。譬如說,唐代曾經封突厥人白元光為南陽郡王,所以白元光的子孫也以白為姓氏。唐代的時候,也在廣西的博白這個地方設立了白州,所以白州人也以當地的地名為姓氏。此外還有像唐代的吐谷渾,還有回族也都有白姓,所以少數民族白姓的人口,也流傳於後世。這是白姓的起源。

  我們看到堂號,堂號有一個治生堂。治生堂的典故來自於戰國時代的白圭。什麼叫做治生?治生這個生其實是生民百姓的意思,所謂的治生,就是怎麼樣來安頓生民百姓生活所需,所以安頓生民百姓所需。這個是古往今來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位白圭是戰國時代非常重要的一位算是經營學家,他自己做生意也發了巨富,所以也是戰國時代很有名的巨商。他有一個做生意的理論就是,人棄我取,人取我予,什麼意思?當人家不要的時候白圭就去收購,當人家不要,表示說這個東西數量很多,所以數量很多,價格自然會下跌,價格下跌的時候,白圭就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去收購這些貨物,貨物的消費是有週期的,當這個消費週期慢慢的變成物品愈來愈稀少的時候,價格自然會愈來愈高昂,物以稀為貴,當價格高昂的時候,白圭就把自己囤留的這些貨物再把它賣出,就可以取得比較好的價格,所以中間的利潤就比較豐厚。其實白圭這個理念,用我們現在的管理學或商學的理念來講,其實是很簡單的一個概念,可是在戰國時代,他率先把這樣的理論把它提出來,所以變成是很早就有這種平抑物價的觀念。所以每一年如果到了秋天的時候,米糧開始豐收,所以糧價就會下跌,糧價下跌的時候白圭就去收購米糧,等到了隔年的春天糧食慢慢短缺了,他就把米慢慢的釋放出來,所以就會有比較好的價格。古代這樣的觀念,其實後來也被官方給運用,所以在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年間,他就重用了這個理念,然後達到了平抑物價的效果。所以我們民間有這麼一句話說,穀貴傷民,穀賤傷農。大家有聽過吧?稻穀米糧價格很昂貴的時候,傷害的是誰?傷害的是老百姓,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花比較多的經費去買糧,買白米。可是反過來,如果稻米價格太低賤,誰會受到傷害?農民,因為沒有利潤。所以怎麼樣去達到一個平抑物價,這個就是古代這些朝廷官員他們要去關注的議題。到現在其實民生物資的價格,還是受到全民百姓的一個關注,像前幾年油價上漲,油價上漲之後它就帶動了什麼?電價也上漲。油價跟電價有什麼關係?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台灣,有一大部分的發電除了核能之外,有一大部分是火力發電,火力發電,它其實就伴隨著是我們在煉油的過程裡面,它順便也發電,所以當石油的成本提高了,煉油的成本增加,所以發電的成本也就增加,所以油價提高就會帶動電價。油跟電一旦上漲,其他的物資就會跟著上漲,像食衣住行,基本上都跟油都跟電脫離不了關係。所以民生物價一上漲之後,要跌下來的機率很低,非常低,因為像這種物資價格都是只漲不降的,能降的機會非常非常的微幅,所以一旦漲上去,套一句年輕人用的話,就是再也回不來了,漲上去之後就回不來了。所以平抑物價,這個是古往今來政府官員很重視的一個觀念。白圭也因為這樣,所以就致富。我們在白圭的歷史名人這個部分,倒數第二行,白圭還提出了一個農業經濟迴圈說,這個很有意思。他也是依照他自己的觀察,他發現農業經濟大概十二年會有一個循環,十二年會有個週期,當然這是依據他實務的經驗,來做一個推估。可是這個農業經濟迴圈說,在現在恐怕也就沒有辦法真正的被印證,因為現在的經濟條件已經跟古代不一樣了,因為以前主要的經濟還是靠農產品,現在的經濟很多元了,有國際貿易,有很多的譬如說半導體,農業只是佔了其中很小的比例,所以這個說法在現在恐怕就沒有辦法得到印證。

  這邊提到一個十二年的週期,除了這個十二年是白圭自己的觀察之外,其實十二年,在古代還是一個大家很喜歡用的數字,因為在天干地支裡面地支是十二,所以後來這個十二往往都跟時間有關聯,所以我們看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一紀是十二年,這個一紀十二年就是十二生肖輪一遍,所以只要是跟時間有關的,往往都跟十二有關係。所以在史書裡面,好像也隱隱的去暗合了這個神祕數字。在《左傳》裡面有十二公,魯國的歷史,孔夫子當年在寫《春秋經》的時候,他就只寫了十二位魯國的國君。《左傳》當然是依照《春秋經》,所以它也是十二公。孔子他能夠看到的史料一定可以更早,可是他只有選取十二公,大概也有暗合十二這個數字的要求。《史記》裡面其實也有這樣的用法,《史記》裡面有十二諸侯年表,它也是十二。所以後來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大概是古人慣用的一個數字,而且是跟時間相關的時候,就經常採用十二。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到另外一位歷史名人白起。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人,他是秦國很重要的一位將軍,因為在秦國,從秦昭王開始就積極的要去併吞東方六國,為後來的統一做下基礎,白起就在這期間參與幾次的大戰,而且率領秦國的將士取得勝利,所以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所以我們在史學上面,就把他跟廉頗,跟李牧,跟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我們先前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過的,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最後是在白起的率領之下,打敗了趙國,而且把趙國的四十萬大軍,有一個說法是二十萬大軍,統統把他坑殺。所以我們有句話叫做一將成名萬骨枯。白起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可是他做的這些凶殘的事情也不在少數。當然很多人會說,戰爭哪有什麼慈悲心可言?因為戰爭是很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對,沒有錯,戰爭的確是很殘酷,所以我們盡量不要發生戰爭,可是一旦發生戰爭了,當然在戰場上面是很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可是在正常的作戰之下,譬如說我們對待俘虜,其實我們應該有更人道的方式來處理。像白起他除了正規戰之外,他對於趙國的降將,他居然用坑殺的方式來處置俘虜,那個就是退一萬步都說不過去的卑劣的行為,所以白起他所造的這一些冤孽事,也讓後來的史家批評很深刻。所以這一些名將之後,其實所造的這些罪孽事情,也是非常令人所感慨的。

  好,轉換一下心情,我們看到第三位跟第四位,兩位兄弟都是唐朝很有名的文學家,白居易是哥哥,白行簡是弟弟。兄弟兩個人,大家可能比較認識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先前我們也曾經在元姓的時候,曾經介紹過元稹,白居易跟元稹,是在中唐時候非常有名的一組詩人。怎麼說是一組詩人?因為他們兩個人共同推動了新樂府運動,希望把詩歌的創作能夠回歸到淺白,而且能夠反映民生疾苦的這個理念上,他們兩個人又是好朋友,所以共同來推動了這樣的新樂府運動,在當時來講造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文學史上,就把元稹跟白居易並稱為元白。白居易還有另外兩個名稱,一個就是詩魔,另外一個是詩王。我們都知道後代對於唐朝的詩人有一些尊稱,譬如說詩仙是講李白,詩聖是杜甫,還有一位詩佛是王維,詩魔大家可能就覺得好像有點陌生。為什麼白居易會被稱為詩魔?因為他自己說,他很喜歡創作詩歌,而且他創作詩歌是非常苦心經營的,他不像有一些天才型的詩人,像李白,隨便喝了酒,然後就可以寫出很好的詩歌,不是,他是苦心經營,他經常都要反覆的吟誦,而且他讀書非常的努力,所以他寫詩經常就是彷彿走火入魔一般,每一天都規定自己要寫詩,所有他真的寫詩非常的勤奮,而且寫完詩不是寫完就算了,他經常把舊稿拿出來修訂,不斷的修,所以現在所留下來的這個版本,都是他千錘百鍊之後的成果,所以他自己也在詩裡面,說他自己彷彿走火入魔一般,所以後人就稱他為詩魔。至於說詩王,也是因為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執著,所以後來也有人稱他為詩王,他的作品很多,比較膾炙人口的,就像《長恨歌》、《琵琶行》,這一些我們在國文課本裡面,在早年都還有選錄。尤其《琵琶行》,它其實就是敘述了一位琵琶女的身世,所以它也有反映民間的一些小人物的生活背景。所以他的詩歌為什麼能夠貼近人心?就是因為他講出了普羅大眾的心聲,所以很多人很喜歡就是這個原因。

  好,來介紹他的弟弟白行簡,白行簡的傳世比較著名的不是詩歌,而是我們看到白行簡的倒數第四行,他有一篇所謂的傳奇流傳下來,叫做《李娃傳》。什麼叫做傳奇?傳奇是當時唐時對於這一類文體的稱法,其實傳奇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小說。先前跟大家講過小說,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就有志人的小說、志怪的小說開始萌芽。志人的小說代表的作品是哪一部?就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志怪的小說也在當時慢慢的萌芽了,但是他們都初具了小說的雛形,可是還沒有完全達到小說的標準。因為小說的標準有三個條件,我們講過好多次了,要有人物,要有對白,要有劇情,所以志人的小說,志怪的小說,在魏晉南北朝只是初具它的雛形而已。後來的小說的標準能夠達到,要到唐代的傳奇開始,唐代的傳奇就是篇幅不長,大概只有幾千字,可是它已經有人物有對白有劇情了,所以已經是標準的小說了。這一些傳奇故事有部分保留下來,但是篇數不多。白行簡的《李娃傳》,就是以李娃這個女子的故事為基底,反映了唐朝在庶民生活裡面的一些現象,所以也為後世所推揚。所以白行簡主要是這一篇唐代傳奇流行於後世,比較著名。他在官場上,主要還是跟著他的哥哥白居易,因為白居易在官場上的歷練也蠻多的,所以白行簡就一直依附他的兄長,他的兄長在哪裡當官的時候,他也去協助幫忙,擔任幕僚的工作。白行簡的作品到了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又被發現了另外一篇,就是在敦煌石窟裡面發現的,他有一篇《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這篇賦的名字感覺好像很特別,其實是當時在敦煌石窟被發現的時候,因為敦煌石窟裡面有一些洞穴,早年的時候是被封起來的,被封起來,裡面有很多從唐到五代的一些寫絹,它是用絹帛寫的,有些是用紙張寫的,就一絹一絹的,一冊一冊的,就被封在石窟裡面,後來是因為這個石窟的那個封的牆後來被發現,好像是空心的,所以後來就被打開來了,才被發現說,裡面居然保留了這麼大量的寫絹,所以當時很多像英國的,法國的,這一些考古學家,大量的就帶回到他們的國家去,然後在後人陸陸續續整理的時候,就整理出來了這一篇賦。為什麼知道是白行簡的作品?因為上面有署名,但是這個署名的白行簡的作品,並不是白行簡他自己寫的,是傳抄的,大家可以理解,被傳抄的,所以被保留在敦煌石窟裡面。後來這一篇賦,因為是法國的漢學家,他所帶回到法國去然後整理出來,後來就把它翻譯成了法文版、英文版,所以在歐洲就很多漢學家了解,原來這一篇賦是白行簡所寫的,而且裡面的賦的內容其實也蠻特殊的,在歐洲就很有影響力,所以也流傳回中國來,當然中文裡面我們看漢字的本文,就又更精彩了,因為畢竟翻譯,在華文跟外文的翻譯,還是有一點點隔閡,所以後來影響我們文學史,也把它記錄在史書之中。

  最後一位白姓的歷史名人白樸。白樸也是一位文學家,他是元朝的雜劇作家,雜劇顧名思義,它是一種戲劇演出的形式,這個戲劇演出的形式,它有動作,有對白,然後有唱曲,唱曲的部分就是用元曲來歌唱,在雜劇裡面,其實唱曲的比例還蠻多的,動作是一定有的,對白的部分就比唱曲的部分少很多。可能大家很難想像,到底雜劇是什麼樣的形式?我講一個很通俗的大家都知道了,大家有沒有看過國劇?在台灣大家一定看過歌仔戲,歌仔戲是不是有對白,有唱曲,也有動作?所以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國劇,歌仔戲,它那種戲劇演出的形式,其實就是從元雜劇流傳而來的。所以他是很著名的雜劇家,跟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最著名的就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講的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的愛情故事,所以女主角是誰?就是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所以這個故事在歷史上也不斷的被搬演。所以《梧桐雨》在當時演出的時候,深受市井小民的喜愛。在元朝,在明朝,包括宋朝也一樣,因為民間的生活愈來愈富庶,所以對於娛樂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基本上白天大家都士農工商,各有各的工作,晚上的時候就有一些娛樂活動的需求,所以在晚上經常大家都相約去什麼?去看戲,看戲,當然它沒有辦法一齣完整的在一個晚上演完,所以它就是演一個部分,然後今天就到此為止,明天再來看第二個部分,所以它把一齣戲切割成好幾段,就跟後來我們看連續劇的道理是一樣的,它這個劇就要連續搬演好幾天,所以就把它稱之為一折一折,這個折就是打折的折,一折大概就是演出一個段落,大概就是一個晚上,或者是一個下午,因為他們有些是在放假的時候,也有戲曲的演出,所以一折一折演出,就跟後來我們連續劇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也帶動了這些庶民的經濟,因為看戲當然要買票,你進到戲館裡面,當然茶水點心一定是免不了的,所以在當時的茶館,要麼就是有戲班子來演出,要麼就是有說書人來講故事,所以庶民生活的娛樂活動愈來愈多元,也帶動了庶民經濟。

  好,我們看到下面,第二百六十八個姓氏懷姓。懷這個姓氏非常的少見,據說在上古炎帝時期,中原地區有一個很有名的部落,叫做無懷氏。無懷氏這個部落,其實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裡面,就有提到這個無懷氏。無懷氏這個部落,後來他們的子孫就以懷做為姓氏。所以這是懷姓的一個來源。此外像周成王,也把他的弟弟唐叔虞分封到唐這個地方,後來唐叔虞又被改封到晉這個地方。所以先前我們講到晉國,它的原始就是從唐國改封而來的。當時為了要去把殷商的遺民,來把他做分流,不要讓他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分流到各地去,方便管理,也不會讓他們糾葛在一起,有謀反的一些想法,所以有一部分商朝的子民,就被唐叔虞給看管。這個就是所謂懷姓九宗,懷姓九宗,後來也以懷做為姓氏,也保留下來了。好,這是第二個來源。第三個來源是出自於子姓,其實就是周朝建立之後,把殷商的後代封到了宋這個地方,宋這個地方就有子孫,後來也輾轉從子姓派生為懷姓,這是第三個來源。第四個來源,也有出自於姬姓的,懷它也是個地名,所以後來周王室的子孫封到了懷這個地方,後來也輾轉以地名為姓氏,這是另外一個從姬姓派生的來源。再來,還有從羋姓派生而來的,就是楚懷王的後代,楚懷王先前我們也介紹過,他是跟屈原很有關聯的一位楚王,所以楚懷王的後代子孫,也有部分以懷這個謚號為姓氏,這個也派生於羋姓,鄭國,春秋時代的鄭國,也有大夫被封在懷這個地方,不過被封在懷這個地方鄭國的大夫,跟剛剛我們提到周天子分封周王室的子弟封在懷,是同名而異地,這種現象在古代很常見,所以鄭國的大夫封在懷,後來也是以姬姓派生為懷姓。最後一個就是從戴姓改姓而來的,這個時代就相對的晚了很多,是從明朝開始改姓的,明朝有位太監叫做懷恩,他原本是姓戴,後來改姓為懷之後,懷恩的養子也就跟著姓懷。

  談到懷姓的歷史名人,我們就來介紹這位懷恩。懷恩剛剛提到他本來姓戴,可是入宮當太監之後,就被皇帝賜姓為懷,賜名為恩,就是皇帝希望這個小太監能夠感恩戴德,能夠懷抱著感恩之心,所以取名叫做懷恩。在明憲宗的時候,懷恩就被提升為宦官單位的最高領導者,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是掌管明朝宦官,掌管太監的一個單位,叫做司禮監,司禮監的長官就叫做掌印太監。各位看到掌印,這個印就是璽印,掌的印是誰的璽印?就是皇帝的玉璽,所以剛剛前面我們介紹過,那個璽印是很重要的一個象徵,當時在明朝的時候,皇帝的玉璽就是由太監,由掌印太監來管理,所以他是最高的太監的領導。在明朝我們都聽過,明朝為了要很嚴密的控制民間,尤其是卿大夫,這些大臣,所以他有所謂的特務機關,特務機關,從明太祖就開始設立了特務機關,就是錦衣衛。大家有沒有聽過錦衣衛?穿著很漂亮的,繡了很漂亮衣服的官服,他的制服很漂亮,所以就被稱之為錦衣衛。後來又紛紛設立了所謂的東廠,西廠,那個廠就是工廠的廠,也都是特務機關。後來為什麼要設立東廠西廠?因為錦衣衛權勢太大,為了要制衡錦衣衛,所以後來就有東廠。東廠出來之後,他把錦衣衛的聲勢給壓下去了,可是它又獨大,所以後來又設置西廠要來平衡東廠,後來就變成三個特務機關互相的牽制,所以就變成有三個特務機關同時存在的情況。這種特務機關,不要小看人數,他們的人數三個加起來大概有破萬人,一萬多人。東廠跟西廠主力是太監,錦衣衛當然掌管權力的是太監,可是錦衣衛的這些人員,有一部分是所謂的武將,武官,可是掌管的是太監,所以我們把它說,它也是太監為首的情資單位情報單位,也是可以的。在當時,因為這種特務非常的多,所以也鉗制了這些大臣的言論自由。所以先前我們講到,在明朝的時候兩股勢力互相拉扯,就是宦官跟卿大夫,跟這些大臣,所以他們就彼此的有一番的角力,在權力上面有一番的爭奪。這位懷恩他非常的知進退,他雖然掌握了這麼大的權勢,掌握了特務的機關,可是他卻非常的保守自持,他幾度,在明憲宗往生之後,他保護了幼年即位的明孝宗,所以明孝宗對懷恩非常的感恩,當懷恩往生的時候,還特別批准建立顯忠祠,來供奉懷恩,所以也是感恩他,在明孝宗幼年的時候護主有功。在當時太監都有一個習慣,就是為了要繁衍子嗣,可是他們自己已經沒有生育能力了,所以他們會收養子,這些養子當然也就是跟著太監的姓氏,所以懷恩他這一支,其實就是由養子傳遞下來的子孫。所以懷姓的子孫有一部分就感念懷恩,以此為姓氏,然後繁衍於後代。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稍稍休息一下,好,等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