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60集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五十八,剛剛談到了幸這個姓氏的來由。我們看到下面的歷史名人。我們看到第一位幸南容。幸南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幸顯。幸南容幸顯曾經擔任過國子監祭酒。先前也跟大家說明過,國子監其實就是等同於我們現在的國立大學。祭酒就是這個學術單位的領導,所以是非常有學術地位的人才能夠擔綱到這個職官。幸南容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名了,所以他的文才其實相當早就已經開始被大家所重視,而且他後來去參加進士考試,很年輕就考上了進士,而且跟柳宗元同榜。當時的名士,像柳宗元、劉禹錫、李絳,都非常欽仰年紀比他輕,可是又學問比他好的幸南容,所以幸南容跟這些人的交往就非常的密切。幸南容雖然說發跡早,成名早,不過也很年輕就往生了。所以當時往生的時候,唐憲宗聽聞噩耗,還特別派劉汝霖前往祭奠,那也表示對於國家失去這個人才,唐憲宗是感到很痛心的。也因為他很早就往生,所以對於他的事蹟留下來的就不多。也可以知道說,幸南容在當時的確是蠻有影響力的。

  看到第二位,叫做幸夤遜。夤這個字大家是比較少見的。幸夤遜這個夤有另外一個寫法,是寫成子丑寅卯的寅,因為這個夤跟子丑寅卯的寅,都有寅這個偏旁,所以可能在版本的流傳裡,上面那個夕有的時候有些書籍有保留下來,有一些典籍可能有脫漏,所以夕這個偏旁就不見了,所以後來的寫法就有這兩個版本。當時幸夤遜是後蜀時期的職官大臣。後蜀就是我們剛剛前面所提到的五代十國這個時間。後蜀的君王喜歡擊毬,這個擊毬,毬又是什麼東西?這個毬它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類似足球的觀念,它不能夠用手去碰,不能用身體去碰,只能用腳。可是它又跟足球的玩法不太一樣,又有點像是我們現在踢毽子的那個動作。它是用藤做成的球,然後在腳上踢,兩隊人馬可以互相的進攻,得分。所以如果要做一個比較簡單的比喻,就比較像泰國的藤球那種玩法。當時這個是蠻新興的一種娛樂活動,從唐朝開始就很受到歡迎。當時後蜀的君王很喜歡,大家又不敢規諫他,所以皇帝就經常拉了群臣來玩這個擊毬的遊戲,就不理朝政了。可是就只有幸夤遜能夠上疏來規諫他,所以他在官場上的歷練很得到君王的重視,也很受到同儕的尊重。後蜀亡國之後就進入到了宋朝,宋朝就統一了中國,所以幸夤遜也在宋朝為官。一樣,宋太祖也喜歡打獵,這個上個禮拜跟大家談過,打獵其實是很多君王很喜歡的娛樂活動,因為在古代能夠做娛樂的消遣不多,像這種球類的,像擊毬這種娛樂的消遣,是比較戶外的一種運動,所以有一些君王喜歡,當然如果是更勞民傷財的,那就是大規模的去田獵,打獵的時候不僅僅是動員人力而已,有很多的物資都要去配合,而且打獵通常一去就是十天半個月,所以十天半個月君王不在朝中,很多的政務就耽擱下來了,君王喜歡打獵,這好像是很多歷朝歷代的國君,經常都喜歡做的一種娛樂休閒。也因為這樣,幸夤遜又不改本色,還是上疏去規諫宋太祖,打獵還是要有所節制。後來幸夤遜也蠻長壽的,在宋朝一路當官到九十幾歲,而且到了九十幾歲,當時因為年紀大了,所以朝廷就下令讓他退休,退休之後他還上表,還向朝廷奏報說他年紀大了,可是他還有為國盡忠的雄心壯志,而且他也準備著裝,要到朝廷親自面見皇帝,請求皇帝再給他官職,繼續為朝廷賣力,結果就在路上,半路就往生了。九十多歲報國之心還是不曾稍減,真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所以也是為後世所欽仰的一位大臣。

  再來我們看到第三位幸元龍。幸元龍是南宋時候的大臣,這位幸元龍也是在官場上頗有歷練,不過在地方上歷練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幸元龍在地方上面也有很多的建樹,為基層的百姓有做一些很好的服務。他為人很正直,對於朝廷的一些施政的弊病,他都可以直接點名出來,而且就上奏給朝廷。他有好幾封的奏摺就點明了國家的整個局勢,因為當時南宋時代北方有金人,可是在金人的更北方,就是內蒙古這一帶,就是蒙古族所盤踞的勢力,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夠藉助跟金跟蒙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來做一個巧妙的運用,希望能夠乘著蒙古人去攻擊金人的時候,是不是我們也可以從南方去夾擊金人,所以變成是一種策略聯盟的方式,來收復北方的失土。當時也有不少人主張這樣的見解,幸元龍也是其中之一。果然後來朝廷是運用了這個方法,不過是在多年之後,果然金人就在蒙古跟宋朝的夾擊之下,後來金就滅亡了,可是滅亡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才是更嚴重的,就是蒙古人瓜分了金人北半部的領土,南宋就瓜分了金人所留下來南半部的領土。可是我們就直接跟蒙古有了接壤,接壤之後,蒙古族發現愈南方的地方愈富庶,尤其江南地區的這個南宋更是魚米之鄉,所以他們就興起了進犯之心,所以後來就大軍南下,宋朝也因此而滅亡。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現在的國際政治上面,也還有這樣的觀念,就是如果我們是敵對的雙方,或者是不同的陣營,我們希望中間有一個緩衝地帶,不要直接接壤,因為直接接壤之後,很多的問題就會應運而生。好,我們再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二百五十九個姓氏司。司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我們看到它的起源是起源於神農氏,神農氏時代有司巫這個職官,顧名思義,就是跟我們後來所介紹的巫人有密切的關係,巫人就是主管一些占卜,然後跟天地神靈溝通的工作,那個是巫人,可是司巫就是所有巫人他必須要聽命於司巫,也就是巫人的領導,所以他的位階又更高一些,司巫的子孫就以司這個字做為姓氏。當然在古代的職官裡面,先前我們也陸續介紹過,很多的職官都有司為開頭,譬如說主管軍事事務的是司馬,主管人民跟土地的是司徒,主管公共工程的叫做司空,所以這些也都有一些子孫流傳下來,也都以司做為姓氏。譬如說剛剛我們看到第四支,第四支還有一個春秋時代的衛國,它的司寇也有子孫以司為姓氏,剛剛我們提到了,有司徒,有司馬,有司空,司寇先前我們也介紹過,他就是主管司法審訊案件的,所以也是以司為姓氏。這些司開頭的職官,也有一些後代做為司姓的起源。除了這些之外,我們再回頭看一下,在鄭國有一位大夫名字叫做司成,所以司成的子孫就以司做為姓氏,這是第二個來源。第三個來源也是在春秋時代,因為在周王室裡有一位司馬,他的名字叫做休父,而且還受封到程國去當國君,所以他的子孫有部分就以司馬的司做為姓氏,這個也是司姓的起源之一。

  好,我們來看到堂號的地方。堂號有一個淮右堂,是宋朝時候的舒州團練使司超,他的子孫所建立的堂號。司超在當時擔任過舒州團練使之外,也在蔡州、絳州、鄭州、蘄州,等等這些地方任官。這些地方都是屬於淮河之右,淮河之右是在哪裡?以前我們曾經講到江左江右,所謂的江右就是江南,如果以地圖的方位來看,因為中國的河川大部分都是由西向東流,所以由西向東流,我們如果是順流而下的位置,從這個角度來看,右邊是哪一邊?右邊就是在南邊。了解嗎?我們現在是由西向東,如果我們現在是朝東方順著河流往下,我們的右邊是哪一邊?就是南邊,左邊就是在北邊,所以淮右就是淮河的南岸,淮河的南岸就是長江的北岸。淮河南岸這個地帶,有很多的地名,像什麼舒州、蔡州、絳州,都在這一帶。所以後來司超的子孫,因為司超所擔綱職官的地方都在淮右這一帶,因此立堂號叫淮右堂。這邊有一個官名叫做團練使,團練使其實他的位階理論上沒有很高,但是如果他是在前線地帶,他就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這個所謂的團練就有點像民兵的組織,民兵的組織,他就是組織民兵,當然它有官方的正規部隊,可是正規部隊在地方上量沒有很大,沒有很多,尤其在比較內地的地方,它通常只是點綴點綴,因為內地不可能有戰爭的需求,通常那個數量都不多,它只是零星的有一些,譬如說地方上的衝突,或者有一些小規模的山賊,地方上還是有一些正規部隊,可是數量不多,所以在地方上面一般還會仰賴的就是民兵,就臨時徵召一些民兵組織,然後每一年發動幾次徵召,然後來做訓練,假如真的有一些緊急衝突的時候可以徵用。這些所謂民兵的組織就叫做團練。可是在前線的時候,這個民間的力量就可以發揮很大的戰力。所以在前線這一帶,淮右這一帶,團練是很吃重的一個工作。所以司超才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屢屢建立功勛。

  除了司超之外,我們看到歷史名人,還有兩位跟大家介紹一下,第一位是司居敬。司居敬是元朝人,他生活很簡樸,為人很耿直,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居敬,生活起居都要懷抱著虔敬的心情來待人接物,所以生活很簡單,為人也很正直,也曾經擔任過鄒縣縣尹。鄒縣在哪裡?就是在現在的山東曲阜的南邊,也就是孟子的故鄉,這個地方是比較接近山東西半部,是接近在平原地帶。可是每年要繳錢糧,要繳農作物,要上繳這些稅收的農作物的時候,要繳到哪裡去?要繳到膠州。膠州在哪裡?膠州是現在山東省比較東半部,山丘丘陵這一帶。所以從鄒縣要運米糧到膠州去,這個路程非常的艱辛,因為經過丘陵地,而且路程又不近,而且在當時有很多的山賊,這些經常會出來劫掠,所以老百姓要去送米糧,去那個地方繳交,這個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當時擔任鄒縣尹,鄒縣縣長的司居敬就上書給朝廷,希望能夠把這個錢糧就近運到滕縣,滕縣在現在山東的南部,它距離鄒縣就不遠了,路程上面近了很多,而且都是比較平原的地區,轉運也比較方便。經過了三次的上書之後,朝廷才得到允準,所以解決了老百姓每年繳稅的痛苦的事情。而且鄒這個地方,雖然說從春秋時代就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所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革,尤其到了元朝,因為比較不重視文化,不重視教育,所以這個地方就變得文化很沒落,可是當地的百姓卻想要學習,所以司居敬也想辦法設立學校,而且拿自己的俸祿來捐獻給學校,開啟地方的文風。所以當地的百姓非常感謝他,後來他離開的時候還為他刻石留念,歌頌他的功德。

  第二位司姓的歷史名人司昌齡。司昌齡是清朝的學者,他的祖上曾經擔任過御史這個職官,在中央朝廷是很高的位階。他的父親叫司九經,曾經擔任過陳文貞的相國之門。司昌齡從小就在這種書香世家裡薰陶,所以學問也非常的淵博。他曾經參加過博學鴻詞科,所謂的博學鴻詞科就是在科舉考試裡面的一個科目,博學鴻詞主要就是考儒家的經典之外,還要有一些詩歌的創作,所以博學鴻詞科是科考裡面最難的一科,但是相對的它的錄取的名額也最多,但是難度比較高。因為他家書香世家,所以有很多的傳承,很多的圖書,也造就他,家裡有很豐富的藏書讓他來閱讀,所以考試他就不太喜歡去,因為考試要配合考試的科目,又要做準備,而且考試又必須要千里迢迢去赴考,所以他就婉謝了邀請,在家就是以讀書為樂,以教學為志業。所以他在地方上面很受當地人士的敬重,甚至於幾任的縣太爺都邀請他來為地方修縣志,可是他都婉謝。所以他等於說是一個比較地方型的學者,可是也因為他的一些文獻有留下來,讓我們知道說,他在地方上雖然說沒有當官,可是也有很不錯的著作流傳於後世。像有一位歸安名士叫做沈樹德,沈樹德就在官場上比較有歷練,所以我們對他的記錄也比較完整一些,沈樹德後來也跟司昌齡非常的志趣相投,所以兩個人有一些交流的書信也被保留下來。沈樹德就很感慨的說,余不遇昌齡,誰知余者?昌齡不遇余,亦誰知昌齡也?也就是說我們兩個人是知音,惺惺相惜。尤其司昌齡大家對他的資料比較少,也是透過沈樹德的一些推介,我們才比較知道司昌齡的學問是很淵博的。我們看到下面第二百六十個姓氏,念作韶ㄕㄠˊ,這個字很多人會讀錯,把它念作四聲,要念作二聲才是正確的讀音。韶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是很稀少的姓氏。它的由來我們看一下,原來是舜帝的時候,曾經在他的部落裡面有人創作了《韶樂》。《韶樂》很動聽,而且留傳於後世,甚至於孔子曾經在聽完《韶樂》之後,覺得非常的美妙,還深深被吸引,所以在《論語》裡面還留下了這句話,說他聽完《韶樂》之後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的時間不知道肉的滋味,為什麼?因為他一心都在回想著這個《韶樂》的美妙,陶醉在其中。所以音樂的感人肺腑,其實在孔子身上可以看到最好的例證。

  也因為《韶樂》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譽,所以當時創作《韶樂》的樂官,他的後代就以韶做為姓氏,是現在韶姓最早的起源。

  還有另外一個起源是以地名為姓,在《姓苑》這本古書裡面有記載,開封有韶姓,韶姓它說是望出太原,也就是說它的祖籍地是從太原發展出來的。的確在古代有一個地名叫做韶州,韶州就是在開封這附近。所以大概就是從太原有人,有韶姓,然後遷徙到了開封這附近之後,又以韶做為地名,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有很多韶姓的人家,就傳衍下來。這是另外一個來源。

  韶這個姓氏人口不多,所以我們來介紹一位歷史名人,叫做韶護。韶護是明朝的官員,當時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時候,韶護擔任地方官,就盡心盡力,所以就在地方上很得民心。而且韶護後來因為勤恪敏達、事無凝滯,所以就由戶部主事改任為星山典史,然後又繼續擢升為按察僉事,所以在朝廷裡面擔任很重要的職官。這個是韶姓我們看到比較知名的人物,跟大家介紹一下。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另外一份講義。二百六十一郜姓。郜這個姓氏也是很少見的姓氏。郜這個姓氏現在我們比較通俗的寫法,是有邑字邊,有耳朵邊,可是在先秦的文獻裡面,郜這個字有的時候它可以寫作沒有邑字邊的,沒有耳朵邊的那個字。據說這個郜它的分封,是來自於周文王的第十一個兒子,也就是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分封在郜這個地方。所以後來郜國的公族就以郜為姓氏,現在最主要的來源。

  郜這個姓氏人很少,不過在歷史人物方面其實也是人才濟濟,首先我們看到它的堂號有一個集古堂,集古堂是緣由於清朝的學者郜坦。郜坦是治《春秋》的名家,尤其是以《春秋左傳注》,是他主力的一個研究對象。跟我一樣,我也是以《左傳》為主。而且他廣採杜預還有宋元各家的說法,然後集結了一本書,叫做《春秋集古注》。這個集古注就是把各家的說法集結在一起,然後自己再給予一些評論。所以這本書也奠定了郜坦在《春秋》學,在《左傳》學的地位。子孫就以這本書的書名立為堂號,叫做集古堂。這是我們看到的郜坦這位歷史名人。

  除了他之外我們還有另外四位,另外四位的第一位,也是先前我們曾經在前面談到人性論的時候,曾經略略提過他,就是告子。告子的告,在文獻上的寫法就是沒有耳朵邊,可是剛剛跟大家說明的,這個在版本上面,有耳朵邊沒有耳朵邊,在先秦其實講的是同一個姓氏,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郜姓。告子他叫做告勝,有另外一個說法說他叫做告不害,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告子的師承有兩個說法,第一個師承是說他是傳承於墨家,是墨子的學生;另外一個說法說他是孟子的學生。但是這兩個說法我個人是比較傾向於前面那個說法,因為他跟孟子的觀點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說他是孟子的學生可能就會有一點矛盾,因為他曾經跟孟子辯論過人性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孟子的性善論,他認為這個性是人一出生的時候就有的。所以我們簡單來講,這個就是所謂的人性的部分,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那是純善無惡的。告子的認為,他說這個性是無善無不善,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壞,就順應著他後天所接觸的人,他所接觸的環境,如果他是一個很好的受到教育,而且有一個很好的環境成長,可能他的人性就會比較趨向於正向的;反過來就會比較趨向於邪惡的。所以他的人性論的觀點跟孟子就截然不同。所以他有一句名言說:食,色,性也。他所謂的食跟色這個部分,就是我們先前跟大家講過了,他這個性我把它稱之為動物性,就是人跟動物都有的,當然動物性就沒有什麼善惡之分,它只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一種本能的反應而已,本來就沒有什麼善惡。所以孟子所講的性跟告子所講的性,同樣都是性,可是他講的範圍對象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夠說誰說的比較對,誰說的是錯誤,不能這麼說,因為他談的是不一樣的層次的問題。所以這是告子的觀點。很多人都把食,色,性也,告子的這一句話理解錯誤了,很多人說這句話是孔子講的,不是,不要讓孔子背這個黑鍋。很多人只要是談到文言文,只要是咬文嚼字,都會說是孔子曰,沒有,孔子沒有那麼偉大,他沒有活了兩千多年,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是他講的,所以很多人對孔子有一些誤解,其實是錯誤的。這是告子所講的。

  我們看到第二位郜知章。郜知章是元朝的詩人跟學者,在元朝的詩壇上面有所謂的王郜並稱,王就是王祠能,郜是郜知章,因為兩個人年代相近,而且他的作品質量相當,所以我們在文學史上面把他們合稱在一起,稱為王郜。在元朝,剛剛提過了,它本來就是一個文化比較衰微的時代,因為蒙古人統治,他們比較善於征戰,所以他們對於文化、對於教育就沒有那麼的積極。如果我們把中國歷史攤開來,兩千多年的時代,大概就是元朝是比較衰微的時代。可是即便是衰微的年代,創作詩歌的人還是不遺餘力,只能說它的質量要跟盛唐,要跟兩宋,要跟後來的明清比起來,它是稍微遜色一些。所以我們一般在談到文學史,元代大概是比較快速的談過去,比較忽略它。郜知章不僅是詩人,他還是一位儒家學者,所以他在地方上其實也非常有聲望,在這邊跟大家介紹一下。

  第三位是郜光先。郜光先是明朝的人物,他也在地方上有一些歷練,他也曾經擔任過上海縣的知縣。其實上海這個地方被設縣來做管理是很晚的。為什麼上海設縣是很晚的?因為上海這個地方在唐朝以前它還沒有形成,它還是一片海沙,還沒有淤積完成,因為它是長江的出海口逐漸的淤積之後,才形成的一個地方,所以早一點的時候根本還沒有上海這個地方,是唐朝以後慢慢的它才形成,所以它設縣的時代很晚。可是也因為它有一個地理上的交通之便,所以上海現在可不得了,東方明珠,現在它的聲勢恐怕都已經超過了香港,很多人都會去上海經商。不過有人去上海玩你大概會大失所望,因為上海是一個超級都會區,是一個非常繁華的地方,可是說名勝古蹟,的確就沒有像長安、洛陽這麼的豐富,因為它開發得晚,而且又商業色彩比較濃重,所以比較沒有去觀光的價值。好,我們再回來,這一位郜光先他在地方上歷練之後,也曾經在中央朝廷裡面來擔綱職務,而且他也在邊務上面,在邊防上面也非常有歷練,巡撫薊州、遼州、保定,這些都是在現在的河北省比較北邊的地方。各位都知道,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防務會很吃重?因為要防堵山海關之外,長城之外的滿洲人、女真人,所以逐漸的到了晚明的時候,北方這一些事務就非常的繁重,所以郜光先他就是在北方的防務上面有一番的建樹,也為歷史所記載。

  第四,郜璉。郜璉字號為綠天主人,很特別,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旅遊學家,旅遊文學家。他遍遊各地,而且還寫了很多的遊記。所以就跟先前我們跟大家介紹過的,中國旅遊的這個始祖,誰?徐霞客,就很接近。而且他的著作《芭蕉》這本書,還輾轉流傳到日本去。日本非常的喜歡這本書,還被奉為國寶。

  我們看到第二百六十二黎這個姓氏。黎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九十二,在台灣排名第九十一,其實不遑多讓,也算是百大之內為數不少的姓氏。它的來源有幾支,第一支是商朝的時候有諸侯國黎國,據說是黃帝家族的嫡傳後代,後來這個黎國的公族就以國名為姓,稱之為黎氏。再來另外一支就是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將堯的後代分封在另外一個地方,也叫黎,所以他也被稱之為黎侯,這個黎侯後來也以黎做為姓氏。再來第三支是少數民族改姓的例子,北魏孝文帝的時候,有很多鮮卑族的姓氏進入到中原,所以紛紛改為漢姓,其中有一個素黎氏就改為黎姓,是現在黎姓的來源之一。等一下我們會談到海南島,其實海南島在宋朝的時候,它是開始設郡來做管理,海南島這個地方有很多地方的民族,本土的民族,我們在稱謂上就稱它為黎族,所以海南島的黎族很多人都以黎為姓,所以海南島黎姓的比例很高,就是因為黎族的關係。所以種種的不同的來源,也就建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所以五族本不分,大家都是在炎黃子孫的血統之下,創建這個國度。所以文化是源遠流長,人口也非常的多,所以現在是全世界第一大國。可是現在有人口專家在做統計,我們中國大陸的人口現在是十三億多,再過大概十幾年的時間,如果按照這種節奏,按照這個速度的話,十幾年之後我們就會被印度超越,中國的人口會被印度超越,而且超越的幅度會很快,只會愈來愈快,所以他大概預估十幾年,可能會時間更短一點,印度現在人口也突破十億了,很快就被扭轉了。當然,人口多帶來的一些問題也蠻多的,譬如說垃圾的問題,環保的問題,糧食的問題,這個也都是潛在的危機。

  我們看到第二個部分,看到堂號。堂號的地方第一個黎陽堂。我要請大家幫我改一下,這個打錯字了,黎陽昂,那個昂是堂的錯誤。這個黎陽堂我們來看一下,是紀念後周的黎景熙,因為黎景熙擔任黎陽太守十二年,在地方上面很受百姓的支持,後來升為了著作郎,去擔任中央的職官,在朝廷裡面編寫歷史書,所以也得到史學的讚譽,他的著作就被稱之為黎陽信史,所以黎景熙的子孫就以黎陽堂為典故,來紀念先祖。

  第二位叫經術堂。這個典故是跟黎錞有關。黎錞是北宋人,當時他是在四川長大的,四川在宋朝的時候逐漸開發,可是人口還沒有很多。所以當時歐陽脩因為他也是四川人,在朝廷裡面擔綱職務,宋英宗就曾經問過歐陽脩,蜀中有何名士?在四川裡面有沒有什麼有名的人物?對不起,歐陽脩不是四川人,是宋英宗曾經問他蜀中有沒有名士,然後歐陽脩他自己因為認識了蘇洵,蘇洵就是蘇東坡還有蘇轍的爸爸,他們父子三個人都同遊於歐陽脩的門下,所以歐陽脩藉著這個機會,就推薦給宋英宗,有,這個蜀中四川,如果是寫文章的名士就有蘇洵,如果是經術經學的研究的話就有黎錞。所以黎錞在歐陽脩的這個評價裡面是很高的,可是代表蜀中的人物,所以後來黎錞也就被提拔為朝廷的重要官員,而且在經學上很有建樹,所以就被稱之為經術博士。子孫就以此為榮,立堂號為經術堂。

  第三個堂號是黎錞的九代孫,叫做黎伯賢。黎伯賢他跟祖上一樣,其實就是世居於四川的渠縣。這一支一直到了黎伯賢的時候,才由渠縣搬家到了重慶。現在我們講重慶,在那個時候叫做巴郡。所以他是黎姓從渠縣搬到巴郡的第一代,始封的祖先。所以後來子孫就以巴郡做為堂號來紀念他。

  再來乾元堂,就是這一位黎伯賢的孫子,乾元堂紀念黎命表。這個黎命表是元朝皇慶二年的進士,當時皇帝就御賜他名字叫做命表,所以他就改名,皇帝賜名給你,你不得不改,所以他就改名叫黎命表。後來黎命表的長子黎太銘就上尊號,叫做乾元堂,來紀念黎命表能夠代表他們家族考上進士,而且有這個榮譽,得到了皇帝的賜名,以乾元做為堂號,乾是八卦裡面的乾卦,乾卦是純陽的卦象,元是第一名的意思,是元首的意思,所以用乾元來表示黎命表,在朝中是非常受到朝廷重視的,也是他們黎家來到巴郡之後的第一位進士,用來紀念他。

  第五個載酒堂。這個就是剛剛我們提到,蘇東坡還有在海南島有關的一個典故,蘇東坡他一生有幾次被貶官,貶官的過程裡面,當然他跟地方上的很多百姓,也都結為好朋友。蘇東坡晚年的時候,他自己也回顧一生創作的三次高峰,三次高峰就是黃州、惠州、儋州。他第一次被貶到黃州,就是先前跟大家介紹過的烏臺詩案,那個時候還很年輕,他到黃州去,這是他第一波的創作高峰。第二波是到惠州,惠州就是現在廣東的惠州那一帶,在宋朝嶺南都還是很荒涼的地區,所以他到惠州來,也跟惠州的百姓有一些比較不一樣的風土民俗,他也有很多的文章詩歌來記錄了,當時惠州百姓的一些生活習慣,因為有些少數民族跟漢人的生活習俗不一樣,蘇東坡去了以後也覺得很有趣,所以他做了很大量的記錄,甚至於這些惠州宋朝時候的習俗,到現在廣東的惠州,還有惠州的百姓遵守這個習俗,所以也算是有一個民俗學上很重要的資料,有一個匯整。再來第三波就是比較晚年的時候被貶到儋州,儋州就是海南島,是當時宋國最南的一個版圖了。他到儋州去前後有八年多的時間,八年多這時間不算短,所以他在儋州也真的能夠融入地方。因為蘇東坡的個性,大家讀他的作品也都知道,他是很能夠隨遇而安的,即便心情不好,可是他很快的就能夠轉念,所以為什麼他的文章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很喜歡,就是因為他寫出了很多人的心境,悲傷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所以他的轉念的這個功夫,在他的詩歌裡面他經常都有一些闡釋,所以他也導正了很多人在官場上失意,在生活上不如意的人讀他的詩,也能夠隨他的心境來轉念,所以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甚至於最近中國大陸還特別製作了一個,應該算是製作了一個影片影集,主角就是蘇東坡,好像是紀念他出生一千年還是什麼,我忘記了,還是逝世一千年。而且他現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裡面,好像有被票選為古往今來代表中華文人,他是第一名,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他是第一名,就是集各種藝術長才,文學長才,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所以蘇東坡真的是非常有影響力,他在儋州的時候,跟當地的朋友交往非常的融入,剛剛也提到了,儋州有土著民族叫做黎族,黎族的生活習慣也跟中原的漢民族不太一樣,所以蘇東坡在那個地方也有很多的記錄。有一些朋友跟他就交往非常的密切,其中有一位叫做黎子雲,這個黎子雲是當地的算是他們部落的領袖,當地也有很多的子弟希望能夠接受一些教化,所以大學士來到儋州,黎子雲當然就力請蘇東坡來教授子弟,所以當時很多人想要讀書的,就固定時間到黎子雲的家裡,請大學士來教授學問,所以當地人都非常的熱情,因為蘇東坡免費教我們的子弟來讀書,我們總是要供他吃喝,所以都會自己載酒載肉,到黎子雲的家裡去大家吃吃喝喝。蘇東坡也寫了載酒堂三個字,然後題匾給黎子雲還有當地百姓,來做一個紀念。

  在這邊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有一天他要去黎子雲家中的時候,結果下大雨,下大雨的時候沒有帶雨具,所以蘇東坡就跟旁邊的農家借了斗笠,穿著木屐。木屐大家會認為說,那個不是日本人才有嗎?其實沒有,木屐是中原本來就有的一種穿著,一種鞋子的樣式。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很流行穿木屐了,因為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大量派遣唐使來中原,來唐朝,來學文化,所以他就把這樣的穿著打扮,帶回到日本去,然後在日本它就一路沿承下來。反而是在中國,因為我們變化很多,所以木屐反而慢慢的沒有被保留下來,沒有被大量的穿著。在日本就比較保留,所以我們誤以為是日本的傳統穿著。其實不是,中原就已經有木屐了。穿木屐在下雨天是最好的一個鞋具,為什麼?因為木屐它有比較高的腳,如果你穿那個布鞋,棉鞋,你沾濕了,那個整個鞋子會濕透,而且沒有止滑的那個功能,很容易就會滑倒,而且這個沾了雨水之後,它會把那個地上的泥巴水吸進去,所以那個棉鞋你一旦弄髒了,很難洗乾淨,所以下雨天他們出門就穿木屐,就比較不會沾到水。木屐是用木頭做的,也不怕弄濕,它兩個高高的那個腳止滑也蠻好的,有那個止滑的效果。所以蘇東坡就穿了木屐帶了斗笠,就要走到黎子雲家裡去教課。很多人看到他這個穿扮就覺得很有趣,因為大家都認得蘇東坡蘇大學士,他的穿扮就是儒生的衣著,帶著儒生的帽子,而是就又帶了斗笠,又穿了木屐,又是一個老農的裝扮,所以那個裝扮就很滑稽。他自己也把這個事情寫下來,所以他自己也有畫了一個圖,他自己自畫像,他覺得那個穿著很特別,很有趣,所以他也畫了一幅畫,叫做東坡笠屐圖。很多人後來就有模仿他也畫這一幅圖。這個是蘇東坡在晚年儋州時候的事蹟。

  我們看到黎姓的歷史人物,剛剛我們有提到黎景熙,黎景熙前面有說明過了,所以這邊的文字就請大家來參看一下。再來第二黎干,黎干是唐朝人,唐朝的黎干他曾經擔任過京兆尹,京兆尹,京兆就是當時的國都地區,叫做京兆,唐朝的國都是長安,這個是沒問題的,可是他不是當長安尹,他是當京兆尹,因為他把長安還有周邊的幾個縣,他把它框起來,給他一個比較高位階,而且很特殊的一個行政單位,就叫做京兆,所以這個京兆尹他管的不只有首都長安,還有附近一些比較繁華富庶的縣,都在京兆的範圍裡面,這樣可以理解了。所以他擔任京兆尹,那個是首善之區,而且人文薈萃,可是黎干在擔任京兆尹的時候,以嚴肅著稱,因為在這個地方一定有很多權貴居住,所以只要有一些司法案件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一下,關說的、賄賂的一定很多。所以先前我們講到包公,包公包拯曾經擔任過開封府尹,那個開封府就跟唐朝的京兆是一樣的,宋朝的國都在汴京,可是汴京它有一個更大的區域叫做開封府,所以包公擔任的職務叫開封府尹,是掌管整個國都以及周邊地區。所以就跟這個京兆一樣,一樣,都是權貴居住的地方,所以直到有一些利益衝突的時候,大家都會來關說,都會來賄賂。黎干就跟後來的包公一樣,也是非常的鐵面無私,所以把京城地區治理得很好。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在後來,他雖然說在治理地方很有一套,可是他的性格比較陰險一些,而且用一些旁門左道的方式來結交宮中的一些權貴。這是他後來在朝廷擔任了比較重要職官的時候,就一反先前的作風。所以後來唐德宗繼位之後,他還去跟宦官的首領劉忠翼,兩個人過從甚密。因為當時唐德宗剛即位,對於宦官的事務非常的留心,所以他就被舉報跟劉忠翼兩個人有密謀,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唐德宗就把他們抓起來之後嚴加審訊,最後就流放到端州,所以兩個人後來在流放的時候,到了藍田驛的時候就被唐德宗御賜,下旨來賜死,所以黎干也算是晚節不保。早年的這些光明的事蹟,卻被晚年的陰險矯揉給破壞了。所以也給我們留下一些啟示,我們說為德不卒其實是很可惜的事情。民間也有說我們好人要做到底,好事要做到底,所以從一而終,不要去改變自己的心性,認為是正確的事情,我們就應該要堅持下去,而且要始終如一,不改初衷,否則晚年有一些事情來干擾了我們的生活,不但讓自己的考評得到了一個負面的評價,也毀棄了我們先前所努力的一些事物,那就太可惜了。

  第三位黎姓的歷史人物就一定要介紹他的是,民國初年的政治人物黎元洪。先前我們在段姓的時候曾經提到歷史名人,有一位段祺瑞,黎元洪跟段祺瑞他們是同一個時期。談到他們兩位,又必須還要再談到另外一位就是袁世凱,他們是同一個時期的人物。黎元洪他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的副總統,第二任的總統,所以在行政工作上面,在政治的成就上面,其實是很顯赫,很輝煌的。他自己是從部伍出身,我們看到像剛剛所介紹的段祺瑞、袁世凱,其實都是從軍事,從部伍出身的。為什麼?因為這些本來都是地方上部隊的長官。後來清朝瓦解之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了,為了要趕快去統合各方的勢力,所以當時就就地承認這些掌握軍事資源的,這些本來在清朝的一些統領、將軍,就直接委派他擔任什麼什麼地方的司令。這個是比較好聽的話,講得比較直接一點,或者是後世我們比較常用的,就是各地方的軍閥,因為軍閥掌握了軍事資源,所以我們不得不跟他妥協。所以這些人物後來就堂而皇之的進入到了政府官員的體系裡面,不是當總統,就是當什麼副總統,行政院院長,甚至於國防部長,都是大概軍閥出身,是有它的歷史淵源跟背景。黎元洪也因為這樣,所以位居要津。可是剛剛提到了,袁世凱跟段祺瑞其實他們都各懷鬼胎,因為他們是軍閥出身,他們還是想著自己的派系,自己的軍事系統有沒有實質的利益,所以一些政策的措施其實背後還是自己的考量,還是私人的角度來做這個建制。後來他們就有一番的折衝,我們都知道袁世凱曾經登基當皇帝,他登基當皇帝還曾經要挾黎元洪要來擔任親王,後來黎元洪就堅決不去接受這個職務,後來袁世凱沒多久之後就倒台了,他就被推翻了,所以黎元洪就順理成章,他就接任了總統。後來接任總統之後大權在握,他又跟段祺瑞搞不好,所以到後面即使黎元洪他勉強做完一任,可是後來因為幾個軍閥勢力開始進入到了政府裡面,他的權力被架空,最後他就辭職離開政壇,然後在地方上去設置一些實業,做生意人去了,所以算是在晚年比較沒有受到牽連。否則的話像其他的,像曹錕,像這些,吳佩孚,他們後來也都在地方上有一些作亂,所以也就演變成後來的孫先生他要去討伐這些軍閥的事情。

  我們再往下看到第二百六十三個姓氏,念作薊ㄐㄧˋ。薊這個姓氏是很少見的姓氏,但是它的歷史淵源也是蠻有典故的。怎麼說?在周武王建立了周朝之後,他其實有把以前歷朝歷代的這些賢君的後代給找來,找來之後要重新來冊封他,所以先前我們幾個姓氏都有提到,周武王冊封了堯的子孫,舜的子孫,也包括了黃帝的子孫。所以在黃帝的子孫被周武王找到之後,就把黃帝的後代分到了薊這個地方來擔任諸侯,黃帝的子孫,來分封地方諸侯也不是只有薊,後面還有幾個姓氏我們也會提到,都是黃帝的子孫在周朝初年被分封的。所以封到薊之後也就後來以薊為姓氏。這是主要的來源。

  因為人口薊姓不多,所以我們看到歷史名人,就介紹一位讓大家知道一下,有一位薊子訓,是漢代建安年間的名士。建安年間是東漢漢獻帝的年號,馬上就已經是要進入到三國了,所以它已經是漢朝最後的階段了。我們先前也曾經講到,佛教其實從印度天竺來到了中國,其實時間沒有很早,在漢朝的時候,其實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進來了,可是到東漢才比較普遍的變成是大眾的信仰,所以在東漢時期信仰佛教的人就很多。當然除了從天竺來的佛教之外,中國本土的道教在民間也很有勢力,道教的創建差不多也是在西漢這個時候,慢慢的也廣為大家所信仰,所以當時的幾個宗教,在地方上也都很有信仰人口。薊子訓他自己就蠻善於宣揚自己有一些神奇的法術。當然有人會認為說,這些法術都是一些詐術,一些幌子,所以變一些戲法的所謂的魔術,很多人都是用這個角度來理解。但是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惟,這些所謂的術士,其實他也是有他的一個學問的淵源。我們現在都知道,化學是一個很神奇的學科,我們把這個東西配上那個東西,然後把它攪和在一起之後,它就會冒出冒泡,冒出很多的煙,甚至於還會爆炸。古人也就是在偶然的這種情況之下發現了,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可是他們不能理解,他們就把它穿鑿附會說,這個就是神仙的一種仙術,一種技法,那其實就是一種化學。這些所謂的江湖術士,他們也就是掌握了這些觀念,或者是調配的這些劑方,所以他們就來做一些什麼丹藥,做一些什麼治病的方式,然後以此為生,當然有一些人更惡劣的就是拿來騙財騙色。當然在當時來講的話,這是一個很普遍認為說,是一個有神仙之術的人,所以很多人也都心甘情願的去供奉他。所以這位薊子訓就是這樣的一個角度,也得到當時很多人的信仰。他自己因為得到很多人的供奉,很多百姓都很佩服他,甚至於長期讓他開藥治病,所以手頭也有一些資源,所以他又很好客,經常家裡面來客人,一辦酒席就是幾十桌幾百人,所以很多的社會名流官場的要員都是他的座上賓。所以大家都覺得說,你看薊子訓他有神仙技法,是個半仙,然後待人又很謙和,又很好客,所以大家都願意跟他交流,所以名聲就愈來愈響亮。所以先前我們講到東漢的一些社會背景的時候,他們很看重這個所謂的名士,名士的話要麼就是像薊子訓之流,透過這種江湖的方式得到聲望,有一些就是什麼?就是透過一些言語的鬥機鋒,言語的辯論,所以變成是大家非常仰慕的對象。當然這些人有沒有真才實學我不知道,可是看起來好像名大於實的可能性是蠻高的。所以薊子訓就在當時名重京師。這是我們在文獻上面看到薊姓的先祖,比較知名的一位。

  這樣的所謂的江湖術士的手段,其實在台灣還蠻經常看到的,所以你看有的時候新聞會播,說有些神棍透過一些什麼法術,什麼符令,騙財就算了,更惡劣的還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女孩子也被欺負了。所以當然這些是非常不好,可是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源遠流長。那說這一些所謂的神棍有沒有因果報應?有啊,這個其實都是很明顯的,譬如說他用一些所謂的法術之力,什麼下符咒,下降頭,可是到最後都反撲到自己身上,不是生怪病就是什麼橫死街頭,有很多這種例子。所以街坊鄰居大家都會說,你看那個就是報應,如何如何。其實我們家鄉也有這樣的人,所以大家在鄉里之間也都會流傳。所以因果報應事實上報應不爽,只要你做壞事,其實都會要承擔後果的。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六十四,薄。很多人把這個字念成ㄅㄠˊ,其實ㄅㄠˊ是一般的口語的讀音,正確的讀音是要念ㄅㄛˊ,所以各位如果打字的時候你打ㄅㄠˊ,應該是打不出來的,這個字應該是叫不出來,要念ㄅㄛˊ才是正確的。薄這個姓氏它的起源也有好幾支,其中有一支是從姜姓派生而來。上古時代有一個薄國,相傳是炎帝的後代,後來薄國的後代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氏,所以是從炎帝的姜姓派生而來。第二支又是從子姓派生而來。春秋時代宋國有一個大夫,他受封在薄這個地方,所以後來的子孫也以薄為姓氏。這位大夫因為是宋國的公族,姓子,所以從子姓派生出薄姓。這是第二支薄姓的來源。第三支是改姓而來,怎麼說?商朝時候雖然說是商王統治天下,不過有一些距離國都比較遙遠的地方,本來就有一些少數民族在盤踞,所以這些地方的領袖,其實商朝的商王都是直接給予褒封,給予承認,那你就是這個地方的領袖了,你只要奉我為天下共主,那我就承認你是這個領袖的地位,所以這種制度在商朝的時候經常看到。當時商朝有一個諸侯叫做薄姑,這個薄姑就是在現在的山東半島一帶,他也是被商王承認的少數民族的一個部落聯盟,然後這個薄姑他們就以部落為姓氏,後來就簡化為薄。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這個我們就不細講了,這些少數民族變化而來的,在中國的姓氏上所在多有。

  所以我們姓氏來源非常的多元,也正是因為非常的多元,其實才能夠造就我們優秀的血統。因為這個在學理上面,在實證上面都已經被證實了,父母親的血緣如果是愈遠的話,其實後代會怎麼樣?會愈聰明,所以我們不斷的去融入民族,然後在中華民族之下,所以我們的血緣很多元,所以才會有很好的,很優秀的中華的這些子子孫孫,在這塊土地上面生息繁衍,所以也是拜多血緣之賜,才能夠開創中華文明。

  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就先到這個地方,我們明天再繼續後面的課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