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59集

  我們來看到我們今天的進度。上個禮拜五,我們談到的是第二百五十三個姓氏景姓,在我們講義的第十五頁,上一次我們談到了歷史的部分,還有歷史名人,第一位我也說明過了,所以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位景丹。景丹是東漢的開國名將,是雲台二十八將的第十位。先前我們也曾經介紹過雲台二十八將,就是在東漢建立的過程裡面,隨著光武帝劉秀打天下的二十八位算是名將,所以把他的圖像就把它布置在雲台,供後人來做懷念。後來這個制度歷朝歷代也有一番學習,所以後來也有一些朝代的開國的國君,也會設置類似這樣的一個單位,就是褒封那些開國的名將。景丹就是雲台二十八將裡面的一位。當年,劉秀跟王郎他在爭奪河北的時候,景丹原本他是可以作壁上觀的,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景丹他認為說,劉秀是一個可以為老百姓著想,而且是有理想的一位起義的領袖,所以他就率先跟幾位當時在地方上擔任地方父母官的地方長官,一起聯合起來,組織了一個聯合部隊去幫助劉秀,所以他跟王郎在爭奪河北的時候,劉秀就因為有這群地方父母官的支持,而得了上風,因為拿下河北之後,這是一個關鍵的戰役,所以幫助劉秀後來在統一中原的作戰裡面,有一個很好的根基。景丹也因此後來為東漢光武帝所褒揚,所以才有後來的雲台二十八將,名列第十位的這個考評。所以他對於後代子孫來講,也是很好的一個紀念。但是景丹其實他並沒有等到統一就功成名就,而是在後來的作戰的過程裡面,病逝在軍中,所以讓劉秀對他非常的感念,所以才在雲台二十八將裡面,把他抬到比較前面的位置,特別感謝他在他危難之際可以伸出援手。

  我們看到下面一位,第三位景延廣。景延廣的時代,就是五代時代的後晉的大臣。這個五代就是從唐朝結束之後,進入到了一段分裂的時期,這段歷史我們把它稱之為五代十國,除了五代它是接續的五個朝廷之外,同時期還有十個小國並列。然後五代十國一百多年的分裂,最後是統一在宋朝趙匡胤還有趙光義他們兄弟,所以後來又統一了中原。這個時候的五代梁、唐、晉、漢、周,這個晉已經是在五代時間的中期,所以已經算是一個分裂的時代,比較接近於快要結束的時候。景延廣他原本是協助石敬瑭來建立後晉,不過後來石敬瑭,這個後晉的開國的君王往生之後,景延廣就跟馮道成為顧命的宰相,兩個人的政治理念有點不太一樣,其實景延廣是力主要對抗東北方的遼國,而且他還言之鑿鑿的說,我們後晉有十萬口橫磨劍,所謂的橫磨劍其實就是作戰用的刀劍,所以十萬口橫磨劍就是我們有十萬大軍,如果你契丹要來侵兵南下,要來侵犯我們後晉,我們隨時歡迎。不過話說得很大,等到後來在天福九年,契丹真的大軍南下的時候,景延廣身為後晉的大將卻按兵不動,讓遼國,就是契丹,它南下擄掠之後,沒有受到任何的抵抗就北返。因為他督軍不利,最後被後晉朝廷所罷免,被貶為河南尹,留守洛陽。後來在幾年之後的另外一場戰役,又被遼國所俘虜,最後他在被俘虜期間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景延廣雖然說位居後晉的宰相,也是統兵的大將,話講的是非常的義薄雲天,不過真的面對問題的時候,卻又畏首畏尾,不敢去出軍作戰,所以他就是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這的確讓後人可以有所警醒。所以話講得很漂亮,是人人都可以說,人人都可以講,可是我們說出來的話,要跟實際的行動相配合,否則就是被人家看破手腳,就是言行不一致。所以這位景延廣,在後來就有留下了一些負面的評價,值得我們來省思。

  我們看到第二百五十四個姓氏詹姓。詹這個姓氏,其實在大陸是比較少見的姓氏,但是在台灣人口還不少,在台灣可以排名第三十七。詹這個姓氏主要還是以閩南人為多,詹這個姓氏閩南語發音,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會念,它念作tsiam,就跟針線的針是同音。我們客家人裡面是很少有詹姓,少數有,不過可能他的祖上還是以閩南籍居多,在我們美濃有個山區,就有一戶詹姓人家,他們就在美濃那個山區裡面種茶葉,後來大家都覺得很好奇,就紛紛去了解他的背景。為什麼在美濃只有他一戶是姓詹的?原來他們是從北部的縣分,後來在他的祖父輩的時候,移居到美濃來。因為移居到美濃來,左右鄰居都是客家籍,所以後來他的爸爸,還有他自己本身,也因為在這個環境裡面慢慢的也學習客家話,所以他客家話講得很好,跟我們是客家籍的出身背景,幾乎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所以語言的學習其實環境很重要,所以像這位閩南籍的詹姓的農戶,在美濃落地生根之後,客家話也是講得相當的優秀。所以詹在台灣閩南籍人氏還是居多。他的祖上是源自於什麼姓氏?它是從姬姓派生而來。我們看一下歷史的第二行,周宣王有庶子受封於詹這個地方,於是就建立了詹國。後來詹國的後代子孫,也就以詹這個地名這個封國名為姓氏,於是就世代相傳。

  我們這好幾週以來,我們讀了好多個百家姓的源頭,其實我們會發現,好像有一個源頭是我們現在姓氏的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從地名或者是封國名而來,所以從地名封國名而來。這個是我們在談百家姓的時候,必須要去注意的一個來源。大家有沒有去思考過,為什麼他們會從地名、會從封國名而來?其實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人不親土親,我們在這個地方生長,在這個地方繁衍,其實就對這個土地有了感情。我們華人自古以來其實都是非常感恩,感恩先祖,感恩我們的家人,感恩我們身旁的所有的人,更重要的是我們感恩這個土地,因為在中華民族在普遍來講,還是大部分的人口是務農為主,務農就跟土地的感情,跟土地的聯結就很深厚。所有你看即便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在我們台灣也好,在中國大陸也罷,其實有很多的地方都有祭拜土地公,祭拜土地公,其實就是對於土地的一種感恩,他在情感上面的一種感謝,所以把它變成一種宗教的儀式來做祭拜,所以人跟土地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也因為這樣的關聯,所以我們就以土地來自稱,你是哪裡人?我是什麼什麼地方人,然後後來就進一步的說,我就是那個地方的人,因此我就以這個地名做為我的姓氏。它是一個轉變的過程,其實就是懷抱著一個感恩的心情。所以以地名為姓氏的,那個比例相當的高,主要是出自於這個情感面的考量。

  好,我們再看到詹姓的歷史名人,我們介紹三位,第一位是詹何。詹何大家聽起來好像很陌生,不過如果大家有讀過《孟子》,孟子在他的書裡面曾經批評過兩個人,一位是墨子,另外一位就是楊朱,楊朱,孟子說楊朱這個人,「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什麼意思?就是他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功利主義者,而且是自我的利益為至上,所以他是一個利我為我的思想,所以孟子說,如果我們要楊朱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而這一根汗毛可以幫助天下百姓,幫助天下蒼生,他也不願意做,所以用這個當然比較誇飾的手法,來表現出楊朱的他的思想的角度,是跟一般人為了天下百姓,為了國家社稷來著想,是不太一樣的。這位詹何,其實就是承繼了楊朱為我的思想,是一個重生輕利,重生這個生是自己的生命,他重視自己的生命,而且他也對於利益他是非常的反對的,反對這個利益是講反對公眾的利益,不是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就是非常的自我極端的一個思想。詹何的記錄比較少,而且都是在《韓非》、《呂氏春秋》,戰國時代比較晚期的思想裡面,才有他的記錄,所以一般來講,詹何他大概生存的時代,或活動的年代,大概已經是接近戰國的中期到晚期了,所以比較早的戰國早期的文獻裡面,就比較沒有記錄到他,包括連《孟子》也就只有記錄到楊朱,而沒有記錄到這個詹何。所以詹何就是在楊朱之後的學生,或者是他的末學。

  談到楊朱,我們就可能要去思考一下,到底楊朱這個人是誰?在當時孟子批評說,當時天下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學說,就是非楊即墨,非墨即楊。墨就是墨子,墨子的書籍現在我們還看得到,所以我們知道墨子在當時很有影響力,這大概沒問題。可是楊朱,我們就一直很懷疑,楊朱到底這個人會是誰?因為按照孟子的講法,他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可是我們卻現在在典籍裡面,沒有看到有任何相關的著作,而且談到他的,大概也只有在《孟子》裡面比較集中談到楊朱。到底這個人是誰?所以有學者就做了一番考證,認為楊朱可能是莊周的名字的另外一種寫法。莊周就是我們講的莊子。莊周然後把它讀成楊朱,這個從聲韻學的角度,勉強還是可以讀得通。但是這種學說,也不一定有很多的學者可以完全的信服,所以就只能夠說有此一說。我個人是覺得從聲音的角度來看,要把楊朱讀成莊周的確是有點遠,但是有學者提出這個說法,我們就試試看,按照他的見解,因為莊子在他的書裡面,其實也比較瀰漫了一個利我為主的思想,所以他跟老子不太一樣,他跟老子雖然在我們後世的學派歸類裡面同屬道家,可是他跟老子的思想的角度,還是不太相同的。莊周,莊子他比較屬於隱逸為主,他不像老子,雖然說他也比較避世的思想,可是莊周他似乎更希望大家不要去涉入政治場域,然後他希望能夠用思想的角度,讓我們自己來適應這個社會。我個人是覺得,如果從這裡面的內在理路來看,或許,或許還是有點點關聯,不過畢竟我們對於楊朱的理解真的太少了,只有孟子的那一段話,還有一些少數的零星的記載而已,所以看起來好像是有關聯。不過要不要做更深入的探討,受限於材料的限制,這的確是有它的困難性,所以我們只能夠把這個問題存疑,有可能莊周就真的是楊朱。不過也很有趣,我們在這幾十年來,在地下出土了很多的竹簡,很多的竹簡裡面,其實也有一些思想類的作品,像《老子》就有好幾個版本,跟現在傳世的版本略有出入,可是大同小異。所以由此可見,《老子》這個書籍在當時流傳得很廣,而且大家在傳抄的過程裡面,經常還會因為有一些版本的出入而有不同。可是同樣都是道家的學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過任何在莊子現存的內容裡面,有任何的篇章出現在出土竹簡裡面,都沒有,一篇都沒有,連半篇都沒有。所以大家就覺得很奇怪,如果按照莊周在當時的影響力來講,如果按照孟子所講的,楊朱在當時影響力很深,學者又說楊朱是莊周,如果我們假設這個命題是真的,楊朱就等於莊周,換句話說,莊周的作品在當時應該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你要有影響力你一定要有著作,口耳相傳當然是一種方式,不過沒有著作的話,很難得到普遍的認識跟流傳,所以如果這樣來看,好像莊周的莊子的學說,在當時就真的不如老子流傳得廣。所以這一連串的幾個假設,我們把它兜在一起,我個人是真的比較懷疑莊周等於楊朱這個說法,可能還是要有更多的時間,或者是更多的證據來支持,才比較可信一些。

  我們看到在《韓非子》裡面,他還批評了詹何另外一件事情,他說詹何坐在房子裡面聽到了牛鳴,然後就推測在外頭的這個牛,是什麼樣的樣子,據說這個詹何可以聞一知十。其實韓非子認為,他其實這個所謂的預測,聞一知十只是一種推理的能力,因為他坐在家裡面,聽到了外面有牛在叫,所以他知道外面有一頭牛,所以他用了一個推理的方式來做推廣,然後再加上一點點的猜測,所以他說這種所謂的預言,說穿了只是一種推理,他推理的成分很高,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所以就好像被形塑成說,他可以聞一知十,他有預言的能力,韓非子認為這言過其實。所以詹何他所擅長的推理的這種思想,其實韓非子是不太認同的,因為韓非子比較強調的是觀察,因為他法家的角度就是實事求是,他要真實的觀察,而不要做太多的推理或者是猜測。所以他特別在他的書裡面,貶低了詹何這個學說的理路,所以這個是不同的角度。我們就很客觀的來談韓非對於詹何的批評,至於說推理是不是一個如韓非所講的,是一個不入流的,是一個不好的學說,其實我個人覺得,也不必這麼的決絕來反對所謂的推理,因為推理其實它也必須要有證據,在一分證據講一分話的情況之下,再加上一點點的比較前進的一些推測,在比較合情合理的情況之下,我覺得還是有值得它存在的一個必要。像現在我們很多的警察檢察官辦案,其實也是靠推理,對不對?有若干的證據之後我可以去推測,這個歹徒大概是什麼樣的模樣,這個歹徒大概是什麼樣的動機,他可以去做一番分析,然後比較能夠去掌握我們要追蹤的那個加害人他的生活的樣貌,或者是他的生活起居的一個狀況,才能夠去逮到壞人。所以我個人覺得,這個推理其實用在學術上面,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並沒有像韓非批評得這麼一文不值。

  好,我們看到第二位詹體仁。詹體仁是南宋的理學家。先前曾經跟大家介紹過,在北宋到南宋,大致上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做分類,一個是比較主要在敘述理的作用,我們就把它稱之為理學,這一路我們又把它稱之為程朱學派,程朱的那個程是程顥,程顥的弟弟程頤,朱就是朱熹;另外一派是比較強調心的作用,所以我們就把它稱之為心學,心學就是陸王這一派,陸王這一派陸就是陸九淵,他是宋朝的學者,南宋的學者,王就是王陽明,他已經是到了明朝去了,所以大致上理學還有心學,它是主要在宋朝兩支不同的學問,沒有誰好誰壞,也沒有孰勝孰劣,只是他做學問的角度不一樣而已。這個詹體仁他就是朱夫子的,算是非常忠心耿耿的弟子,他對於朱夫子的學問非常的體察,而且朱熹一舉一動,經常詹體仁都隨侍在側。最精彩的就是我們看到第四行,在淳熙二年的時候,朱熹曾經有一個鵝湖之會,朱熹跟誰在鵝湖這個地方相會?就是剛剛我們提到心學的領袖陸九淵,所以他們兩個人在鵝湖有一番辯論。主持這個辯論的人是誰?就是呂祖謙,由呂祖謙來主持,然後朱熹應陸九淵之邀,到鵝湖去來做這個辯論。當然在辯論的過程裡面,兩方人馬當然就是互相去表揚自己的學說的角度是勝過於對方的,但是這樣精彩的一個論辯,有沒有誰勝有沒有誰負?沒有,但是我們看到了這兩個不同的做學問的理路,他們的各自的角度還有各自的想法,當然對於對方他還是有一些質疑,不過就在這樣一來一往之間,學問就愈辯愈清楚,真理就愈辯愈明晰。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世紀之會,鵝湖之會。鵝湖,這個地名也變成了是一個借代詞,借代為理性的思辨的一個名詞,後來我們在台灣學術界,也有專門在做這方面學問的人,還辦了一個期刊,就叫做《鵝湖月刊》,就是以這個鵝湖來做名稱。這個世紀之會的時候,詹體仁隨著朱夫子也參與了這一次的過程,詹體仁他深於理學,而且除了朱夫子的學問之外,他自己也很重視星曆,這個所謂的星曆就是天文跟曆法,所以他留下來的像《象數總義》、《曆學啟蒙》,對後世了解天文曆法都有非常啟發性的作用。

  第三位詹姓的歷史名人,就距離現在近很多了,他是清朝末年時候的人士,是詹天佑。談到詹天佑,我就想到以前我們小學的時候,還有一篇國文課本就是特別介紹詹天佑。詹天佑是近代中國鐵路建造的一個啟蒙者,所以也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他很早就到美國去留學,而且到美國留學他是進入到耶魯大學,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學府。所以在當時能夠到耶魯大學去,除了國家的資助之外,他自己也要有很好的條件。當時因為西方列強,他們在工業革命之後有非常長足的進步,相對應的在中國清朝時代,又進入到了鎖國時期,所以我們就跟西方的這種物質文明,工業文明,有了一個很長時間的斷層。所以等到西方列強挾船堅炮利來打開中國貿易之門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天啊,我們荒廢了這幾十年,西方列強這麼長足的進步,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可怕的,是一個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帝國主義的這個集團,他們挾著工業革命之後的物質文明,他們希望來跟東方做生意。不過中國在當時觀念並沒有那麼開通,還自己以為還是天朝,來朝貢的這些番邦都是化外之民,如何如何,所以一直等到真的幾番的作戰交鋒下來之後,清廷大敗,才知道我們真的要跟西方來學習了。所以才由朝廷支付所有的開銷,選派適當的人士,通常是比較年輕的男生到海外去,有些到英國,有些到美國,去學習西方的這些工業技術。所以詹天佑也是在當時留學生的系列裡面。他到美國去學習鐵路工程,所以他學完之後就載譽歸國,把美國築造鐵路的這一些工程技術,就運用在中國本土,所以他主持了好多條很重要的鐵路幹道的規畫,還有實踐,這些鐵路到現在都還是承擔著很重要的南來北往,東西交通的運輸工作,那就是因為當時詹天佑他的前瞻。他設計了一些很新穎的開鑿技術,所以讓鐵路工程在規畫在實作的時候,都可以很順利。這一些技術連美國人見到之後都嘖嘖稱奇。這個也是他過人之處。

  現在我們對於鐵路來講,我們都覺得已經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了,不過在一、二百年之前,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運輸的工程。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五十五,束。束這個姓氏,束這個姓氏是非常少見的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束姓它那個源頭其實還蠻有趣的,蠻特別的,其實它最早的時候它是從疏忽的疏,這個姓氏轉變而來的。我們來看到在這個歷史的第一行。戰國時代的齊國有一個家族姓疏,然後這個疏姓的家族,一直到了西漢的時候,綿延到後世子孫有一位叫做疏廣,是當時的賢大夫,他就是齊國的疏族的後代。不好意思,這個地方請幫我改一下,它是疏忽的疏的後代。疏忽的疏這個姓氏怎麼樣轉變為束縛的束,就是我們這個姓氏?是要到了疏廣的曾孫叫做疏孟達。疏孟達已經到了西漢的晚年,因為王莽篡漢,朝廷動盪,所以這個疏孟達為了要去避難,所以就遷居到了陽平這邊來。遷居到陽平這邊來之後,為了要躲避,怕惹事上身,於是就改名換姓,所以就把這個疏就改姓為束。所以束這個姓氏是要到西漢末年的時候才開始有,不過往前推演,它就是疏忽的疏這個姓氏。

  好,我們看到歷史名人,後面這幾位歷史名人。其實都是疏孟達的子孫,因為從疏孟達開始才有束這個姓氏。首先我們看到束皙。束皙是西晉的學者,是陽平人,你看,陽平,所以跟剛剛提到的那個疏孟達,他搬到陽平去,所以是直系的子孫。這個束皙他博學多聞,而且他的個性比較內斂,不喜歡那些比較名利的事物,而且他寫了書。然後當時有一位大學者叫做張華,張華先前我們沒有機會介紹,張華有一本書叫做《博物志》,博物的博就是博學的博,物就是物品的物,所以《博物志》就是他廣蒐天下的一些奇聞軼事,他把它收錄在一起,所以他能夠編這個《博物志》,表示說他學問相當的淵博,見多識廣。而且他在蒐集的過程裡面,還要去探討它的緣由,它的發展,所以考證了很多的書籍才能夠作這本書。所以張華讀到了束皙的《玄居釋》這本書的時候,他也覺得寫得很好。所以得到大學問家的讚歎,所以可見束皙也是非常有學問的一位儒者。後來王戎來召見這個束皙為掾,這個掾先前跟大家介紹過了,掾就是下屬從吏的意思,然後就因此輾轉進入到了政壇裡面去,然後擔任了著作郎、尚書郎,都還是比較偏向於文化的工作,因為著作郎還是跟編書有關,尚書郎雖然說他還是比較涉及到政治的事務,不過他還是跟文化跟教育的關聯比較深一點。一直到了後來,趙王司馬倫擔任了西晉的宰相之後,邀請束皙為記室。這個所謂的記室,其實就有點像現在我們在政府官員裡面,所謂的主任祕書,簡稱叫主祕,就是幫助宰相來處理宰相相關的事務,可以說是宰相的左右手,是很重要的一個位置。可是束皙覺得說,現在在官場上歷練了那麼多的時間了,而且官場的一些陋習他也見了很多,他本身個性又是比較謙退的人,不希望在官場上面有太多的什麼應酬往來,他不喜歡,所以後來就託病,於是就罷官,就回家去了。回家之後就專心的來教授學生,而且在當地影響力很深,所以後來他就回到家鄉陽平元城去了。他往生了之後,元城這個都市裡面的,大家都為他來服喪事,而且所有的百工百業統統都休業休市來紀念束皙,所以在當地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而且他的門生故人就在他的故居,還有他的這個墳墓的旁邊,就立了碑文,來褒揚束皙這一生的建樹跟功業。所以人這一生,其實能夠到最後得到老百姓普遍的認同,能夠得到門生故吏,得到家族成員的認同,我想這輩子也就不枉這一遭了。因為能夠得到這些人的認同,表示你對大家是有貢獻的,對大家是很有幫助的,所以人家才會感謝你。所以束皙雖然說在政壇上面沒有這麼多的表現,不過他在文化上面在教育上面的工作,值得後人來紀念。

  好,我們看到第二位束允泰。束允泰的時間就很晚了,已經晚到清朝末年了。這個束允泰他家裡面總共有五個兄弟,他是排第五,所以他的字叫做季符,表示他是最小的一個兄弟,因為他排第五,所以人家都稱他為束老五。束允泰他也是後來有涉入到官場去,然後在浙江像桐廬、錢塘,等等縣裡面擔任知縣很多年,在地方上面也很有名聲,為官很清廉。而且他的詩文書法是相當好的,是清朝末年的時候非常著名的書法家。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了,其實這些書法家,他經常會寫信,跟親朋好友有一些書信的往來,這些書信的往來人人都把它視為寶貝,所以有一些就會把它留存下來。後來留存下來之後,當然有一些子孫就會認為說,既然是一個書法名家,他的作品又蠻有價值的,所以有一些後人就會把它拿出來販賣,所以在拍賣市場,在古物市場就有很好的價格。所以束允泰也是一樣,他的一些隻字片語,書法的真跡都很多人收藏。甚至於他在地方上面,譬如說寺廟落成了要題字,要題匾,他也都非常的慷慨,都是免費來為大家題字題匾,所以到現在在浙江這一帶,有很多的名勝古蹟的那個匾額的題字,對聯的題字,都是束允泰的真跡,所以也為後世所欽仰。

  我們看到下面第二百五十六個姓氏,龍這個姓氏。龍這個姓氏很特別,現在在台灣大概很少人看到有姓龍的,剛好我們住的大樓的二樓,就有一位龍先生。所以剛開始他跟我介紹的時候,我還愣了一下,我還問他說龍先生是哪個龍?我以為是基隆的隆,就沒有想到是這個龍鳳呈祥的龍。他跟我說是成龍的龍。我想說成龍,成龍是哪個龍?龍鳳的龍。這個一直都沒有料想到,這個龍姓在台灣,居然在我們身邊還是有這個姓氏的朋友存在,因為在台灣真的比較少見。在中國大陸,龍這個姓氏就比較多一點了,排名到八十五。龍這個姓氏的遠祖是起源於黃帝時代,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以前據說有專門的職官來馴養龍,所以黃帝有個大臣叫做董父,這個董父就以馴養龍而聞名,所以皇帝就賜姓他為豢龍氏。董父的後人就一直是掌握了這個職官,因為有些職官都是一代傳一代,因為當時知識是比較封閉的,而且能夠有條件去接受知識薰養的人,大概都是貴族,那個職官因為世世代代它都必須要去累積一些涵養,累積一些學問,所以最好的學問的傳承方式就是父職子繼,一代接一代。所以這個董父的後代,也就掌握了馴養龍的這個技術,所以一直都是擔綱豢龍氏。一直到了夏朝的時候,帝王有一位叫孔甲,當時有一位叫劉累,向董父來學習馴養龍的方法,所以劉累也被受封為御龍氏,他跟豢龍氏一樣,都是來掌管養育馴育龍的這個職官。所以先前我們上個禮拜談到劉姓的先祖的時候,就有談到劉累,他就是御龍氏,都是掌握馴養龍的一個技巧,所以御龍氏跟豢龍氏他們的後代子孫,紛紛都有人以龍為姓氏。所以這是第一個來源。第二個來源是虞舜的時代,大臣有一位名字就叫做龍,擔任納言的職官。納言,其實我們從這個字面上就知道了,就是他給君王諫言,讓君王知道說什麼事情我應該要注意。除了他去給皇帝諫言之外,反過來,帝王如果有什麼樣的事情,要交辦的時候,都是透過納言去傳遞,所以納言他是有下對上進諫的這個職責,也有上對下傳遞君王命令的這個功能。所以這個龍就擔當了這個職務,所以這個龍的子孫就以龍的名字為姓氏。這是第二個來源。第三個來源就是在戰國末期,然後秦朝的時候有兩位楚國人,就是龍且跟龍未央,因為在文獻上面只知道他們叫龍且,叫龍未央,可是他的起源究竟是起於何處,就不是那麼清楚了。可是反過來,龍且跟龍未央的子孫,也是後來龍姓的源頭之一,所以這是第三個來源。第四個來源就是在南北朝的時候,西部地區有焉蓍國,還有且彌國,這兩個是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國家,所以他們也以龍為姓氏。最後一個就是在少數民族裡面,像現在的雲貴這一帶,少數民族也有很多人以龍為姓氏。所以大致上龍姓的起源有這幾個方面。

  好,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歷史名人剛剛提到,在秦朝的時候有一位龍且,這位龍且我們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龍且其實是項羽的部將,他跟項羽是一起長大的,跟兄弟一樣。所以一開始,項羽是隨著他的叔父項梁起義,後來項梁往生之後,他的兵權就交給了他的侄兒項羽。所以龍且後來就跟著項羽一同打天下。因為兩個人是青梅竹馬,所以非常信任龍且,項羽就委以重任,很多的機會讓他來帶兵打仗。龍且也不負項羽所望,也奮勇殺敵,建下了汗馬功勞。我們都知道項羽後來幾番的折衝之後,一些英雄豪傑不是被消滅,後來就是被整並,所以到最後,秦朝末年的時候就剩下兩個集團,就是項羽的集團,還有劉邦的集團。劉邦他手下的將士非常的深謀能斷,驍勇善戰的如韓信,如英布,這些都是我們很熟悉的。當時英布開始的時候他是歸降於項羽,可是劉邦陣營,為了要去從內部瓦解項羽的實力,所以就派了誰?派了隨何要去遊說英布來背叛項羽,最後英布就被說動了,所以就起兵背叛項羽,所以項羽就不得不要去分神,要去解決英布的問題。項羽後來就派遣龍且率軍去攻打英布,英布後來被打敗了,所以就只好離開了他自己的封國,然後去投靠劉邦。所以也因為這樣,拖緩了項羽來包圍劉邦的進度。所以他用這個方式來拖緩,而且來分化項羽的內部的將相之間的關係,所以這一招還真的發生作用了。也因為這樣拖緩了他去包圍劉邦的進度,所以導致韓信才有可能在北方去平定各地。韓信在北方平定各地之後,就帶兵南下跟劉邦會合,所以最後才有垓下之圍。這一連串的算計其實都是非常的爾虞我詐。當然兵不厭詐,這個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就會看到,在戰爭的過程裡面你爭我奪,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就在一來一往之間,本來項羽的聲勢是高過於劉邦的,就在這個一刻就被扭轉了,被扭轉之後,項羽還是要做最後的拼搏,因為他知道韓信已經平定北方,而且準備要跟劉邦會師了,所以他就派,項羽就派龍且我們就北上,先去迎擊韓信的部隊,所以龍且跟韓信就在濰水這一帶對陣,在山東這一帶,濰水這一帶對陣。韓信也很厲害,他知道這個龍且是一個能征善戰的,他非常的有那個,怎麼講?非常的能夠衝殺,而且帶兵很有一套,所以他知道像這樣的人勇氣過人,可是智謀往往都會稍稍的遜色,所以他就派人連夜做了一萬多個沙袋,去把濰水的上游去截斷了它的流水,截斷流水之後,下游的水就會愈來愈淺。龍且就會發現說水變淺了,是不是我渡河的時候就更方便了,所以他就趕著河水水位下降的時候,要搶渡河,要去攻打河的北岸的韓信的部隊。可是就在他渡河到一半的時候,韓信一聲令下,把阻截濰水上游河水的沙袋,統統把它搬開,所以那個水就轟隆轟隆的宣洩而下,所以就把龍且的部隊沖走了一大半。沖走一大半之後,這個龍且的部隊大家都很驚惶,所以韓信就直接殺將過來,把龍且的部隊殺得片甲不留,因此龍且就在這一次的戰爭裡面就被俘虜,被俘虜之後就被斬殺,所以後來才讓項羽失去了左右臂膀。項羽失去了龍且之後,他不僅沒有解決韓信準備要帶兵南下跟劉邦會合的部隊,而且他自己還折損了一員大將,所以就注定了垓下之圍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注定了項羽最終會走向失敗,所以一步一步其實都是牽連著兩個集團的聲勢的消長。這個龍且算是很可惜,如果他可以帶兵很勇猛,多一點點的智略,就不會中了韓信的計謀。

  我們看到龍姓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就是龍伯高。龍伯高是漢光武帝的零陵太守。他在零陵擔任太守期間很有治績,所以朝廷對他也很有褒揚,所以歷代的《地方縣志》、《地方志》,都會來記錄這個龍伯高的事蹟。這個龍伯高後來就在西元八十八年的時候往生,所以在任上,治績留給當地百姓很多的感念。

  好,我們再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五十七,這個姓氏念作葉ㄧㄝˋ,沒有問題,可是我們要跟大家特別再強調一下另外一個讀音,其實葉還有另外一個讀音,念作ㄕㄜˋ,就是射箭的射,現在我們的讀音是念作ㄧㄝˋ,可是葉這個字在上古音,它要念作ㄕㄜˋ,很特別。為什麼念作ㄕㄜˋ?因為我們看到葉子的葉這個字,主要的聲符是哪一個地方?就是中間那個世界的世,所以它原本是形聲字,它必須要讀作跟世接近的讀音,所以古音裡面念作ㄕㄜˋ,是有它的淵源的,是有它的來由的。為什麼會從ㄕㄜˋ念作ㄧㄝˋ?不知道,這個也是一個很奇特的狀況,完全沒有辦法想像,對不對?從ㄕㄜˋ念作ㄧㄝˋ。我們看到這個葉姓的歷史淵源,它在中國大陸排名第四十九,在台灣排名二十二,都是人口的大姓。最早的時候葉姓是出自於羋姓,他原本是楚國貴族的後代,怎麼說?春秋時代楚莊王,春秋五霸,我們很熟知的這一位楚國的君王,他的孫子叫做沈尹戌。這個沈尹戌他並不是姓沈,這個沈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縣的名字,尹在楚國的官職裡面,其實它就是長官的意思,就是沈這個地方的長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沈縣的縣長,他的名字叫做戌,沈尹戌後來在跟吳國作戰的時候戰死了,因此楚昭王就讓他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然後就把他封在葉這個地方。大家會覺得很奇怪,老師,你剛剛說,沈尹戌那個沈不是縣的名字嗎?沈尹戌是在沈縣當作縣長,為什麼他的兒子叫做沈諸梁?這個就是我們先前一直看到的一種現象,就是當你在這個地方當官,或者是你把這個地方封為你的疆土之後,經常他的後代子孫就以那個地名做為姓氏。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沈尹戌開始在沈縣擔任縣長,可是他的兒子就以沈做為姓氏了,後來這個沈諸梁因為他的父親的關係,國家覺得應該要褒封沈尹戌,這麼的英勇,為國捐軀,所以就讓沈諸梁去擔任葉縣的縣長,所以在《史記》裡面稱他為葉公。其實葉公,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念作ㄕㄜˋ公,怎麼說?因為後來有一句成語,這句成語叫做葉公好龍,有沒有聽過?喜歡龍,那個好,葉公好龍,所以很多的字典都把它寫成葉ㄧㄝˋ公好龍,其實是有點不太正確,因為像這個地方因為它有歷史典故,我們還是遵照歷史典故的讀音,讀作ㄕㄜˋ公好龍。葉公好龍那個葉公就是講沈諸梁,就是他。葉公他很喜歡龍,所以他住的房子、桌椅,包括衣服都有龍的裝飾品,都畫了這個龍的圖案。好,這個當然有一點神奇的傳奇的色彩,後來有一天他晚上睡覺,睡覺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聽到窗外有動靜,然後他探頭一看,發現有一條龍正在窗外看著他,結果沈諸梁嚇得半死。後來葉公好龍就引申成為什麼意思?你喜歡某一個東西,其實你不是真正的喜歡,你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而已,那叫葉公好龍;所以你不是真心的喜歡它,或者是附庸風雅而已,或者是隨應其他你身邊的人的一個喜好而已,你並沒有發自內心的去喜歡,那叫葉公好龍。

  後來這個葉公在地方上面很勤政愛民。到了西元前四百八十一年,楚國有一位白公勝他發生政變,發生政變的時候就劫持楚惠王,葉公他就率兵打入國都,平定了白公勝的內亂。本來是建大功立大業,不過後來有一番波折,後來葉公就被撤職了,被撤職之後,後來的子孫就以葉做為姓氏。這是現在我們看到葉姓最主要的來源。還有一些來源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像後來在南方的少數民族,有一個葉調國,這個葉調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一個小部落小國家,進入到中原去定居,也以葉做為姓氏,所以像這個來源就是比較其次的來源。

  我們看到葉姓的堂號有一個崇信堂。崇信堂的典故,是跟宋朝的翰林學士葉夢得有關。這葉夢得我們在下面也有文字的介紹,我們可以一起來參看,葉夢得其實他在我們歷史上面,最出名的還是以他的詞作,他是以詞知名,而且他的詞往往是比較強調所謂的氣。我們看到葉夢得的敘述說明,倒數的第二行,第三行。他因為是從北宋跨越到南宋,因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所以很多的文人都在他的作品裡面,就表現出了要復國,要渡江殺敵,要恢復版圖。有這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最知名的就是誰?就是辛棄疾。除了辛棄疾之外,葉夢得其實也是在作品裡面,經常表露出復國之志的一位文學家,而且他的詞作不僅表現出了這樣的精神,他還主張寫詞要以氣為主,像這個就是一個比較有別於以往的一種文學的理論,他的氣後人有把它做了歸納,他的氣大致上可以分為英雄氣,狂氣跟逸氣,英雄氣就是剛剛我們所提到的,還是呼應了當時時空背景的狀況,所以有一番英雄豪傑的氣概,希望能夠渡江去打敗敵人,希望能夠恢復中原,狂氣就是因為有這種英雄的豪情壯志。本身葉夢得他自己在官場上的歷練也很深,而且在地方上面他也做為地方官,而且在當時他在地方上面,他在主持政務的時候,朝廷都安排他在比較前線的位置,所以他必須要去敦促地方百姓,不僅要管好治安,而且還必須要主持前線的一些戰務,所以也比較會透露出他那種英雄氣概,然後因為書又讀得多,然後又面對當時的時局,所以也引發了他的另外一種狂氣。比較特別的是,有狂氣怎麼又會有逸氣?這感覺好像是兩個相對的風格。其實我要跟大家報告的是,人隨著年齡,隨著境遇的轉變,其實他的作品的風格會不太相同,他會有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轉變。所以他到了比較年紀大一點的時候,對於官場的事務,他也逐漸的沒有那麼關心了,他也慢慢的退居到比較幕後,所以自然而然他的詞的風格就有了一些轉變出來。本來一個文學家他的作品就是呈現多面向的,多元的一種角度,所以也不相衝突。這個葉夢得最後他官至崇信節度使,我們就回到剛剛那個堂號,因為崇信節度使這個崇信的關係,所以子孫就以崇信節度使的崇信立為堂號,來紀念這個葉夢得。所以葉夢得不僅是文學家,而且他還是一個地方官,更重要的是他還是軍事將領。所以剛剛跟各位報告過了,他因為在前線擔任地方官,所以也必須要帶兵殺敵,所以他跟金兵跟敵國作戰五十幾次,當然有勝有負,不過他在穩定地方上面的表現,的確是令人值得欽仰。尤其他在晚年退居之後,自己就蓋了一個小小的算是居室,所以就稱之為玲瓏山石林。玲瓏山石林這個石林顧名思義就是,他在他的田園裡面用了很多石頭來做造景。用石頭來做造景到現在我們看到,從宋朝以降的明朝、清朝,像在浙江、江蘇這一帶的所謂的名園,都有很多以石頭來作造景。如果各位有機會到江南去走一趟,就可能會去參觀什麼拙政園,什麼什麼很大的那個園林,這園林裡面都有很多太湖石的造景。太湖石很特別,它真的是從太湖裡面打撈起來的石頭。這個太湖石它經常都會有一些鏤空,被穿透,所以把它取出來之後加以磨洗,然後就會做為假山假水的林園造景的很重要的裝飾品。所以這個玲瓏山石林也是一樣,它用了很多的石頭來做造景,所以有此名號。後來葉夢得也以玲瓏山石林的石林,來命名自己的著作,所以他的很多著作,《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都是用這個石林來命名。好,這是葉夢得的事蹟。

  接下來我們看到另外一位葉姓的歷史名人,葉適,葉水心,溫州人。談到溫州人大家會想到什麼?談到溫州,很多人都會想到溫州餛飩,都想到吃的,其實溫州在明朝清朝的時候,溫州算是一個商人非常活躍的地方。溫州為什麼是商人活躍的地方?這個還蠻特殊的,因為溫州它是一個水陸交通之地,水陸交通之地,當然很多的貨物都會在那個地方做集散,尤其透過水路運來的那個又是量很大,所以到溫州上了岸之後,就開始從陸路去發配這些物資,因為地理的形勢的便利,所以導致溫州它就有很多的生意上的一些往來,溫州商人又非常的精明幹練,在這個地方做生意,因為水陸交通,所以你能進貨,我也能賣這個物品,所以他們在做價格的精算上面就斤斤計較,錙銖必較,所以溫州商人就是很會計較,不過也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商人就很幹練,所以才導致溫商,溫州商人在中國本土有一個很好的商譽。葉適他自己的這個學術的思想,其實也跟剛剛我們提到的理學或心學不太一樣,在宋朝,剛剛前面提到了,做學問的方法不是理學就是心學,但是事實上還有第三支,第三支的學術的角度就是葉適,從葉適開始來表現出來的這種學問的理路。我們來看到後面,在第二十頁,第二十頁上面算下來第二行。葉適他主張的是一種功利之學,他反對空談性命,所謂的反對空談性命,其實就是針對朱熹、陸九淵理學、心學而來的。因為他是溫州永嘉人,所以後來我們就把從葉適開始,在南方,尤其在福建這一帶,所傳播的這個思想稱之為永嘉學派,所以這個永嘉學派都是以事功為主,他不去談一些比較虛無縹緲的,他比較著重在實物面。所以有學者也認為,也就是因為在永嘉在溫州這一帶,葉適在宋朝在南宋,就已經開始散布這樣的思想。所以也導致了後來溫州它做生意,為什麼會這麼的斤斤計較,為什麼會這麼精明幹練,往前推延應該就可以推到葉適葉水心,從這個地方開始經營開始,所以也是一個蠻有趣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溫商它形成的過程。

  葉適他在官場上面,其實也有一些比較有趣的事蹟,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翻回到第十九頁,第十九頁我們看到,葉適其實曾經在宋孝宗、宋光宗、宋甯宗三朝,都擔任到很高的職官,而且他還親自參與了紹熙內禪這個事件。紹熙內禪我跟大家說明一下,南宋的第一位君王叫做宋高宗,可是宋高宗後來他又退位,他退位之後,就由他的兒子宋孝宗即位當這個皇帝,他自己就當太上皇。他當太上皇當了二十五年的時間,所以他兒子當皇帝,可是他兒子這個皇帝其實做的也不是很有權力,因為你雖然是當皇帝,可是你爸爸還在,所以凡事還是要請教太上皇。所以宋高宗二十五年當太上皇,後來駕崩了,駕崩之後,宋孝宗他就要去服孝,他就要去服喪,服喪三年。那政務怎麼辦?政務後來宋孝宗就想,乾脆這樣好了,我就讓我的兒子早一點即位,然後我去服宋高宗的這個服喪,所以後來他也禪讓,宋孝宗也禪讓給他的兒子就是宋光宗。所以宋光宗的年號就叫做紹熙,所以後來宋光宗擔任皇帝之後,他的父親宋孝宗當太上皇,當太上皇的宋孝宗沒多久之後就駕崩了,駕崩之後宋光宗應該就可以大權獨攬,可是也沒有,因為他的后妃裡面有一位非常的能幹,怎麼講?控制欲也蠻強的,宋光宗比較懦弱,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怕太太,PTT,比較懼內,所以他那個后妃就比較強勢,所以宋光宗很多事情就說,好,這個就讓皇后去決定吧,所以後來他自己當這個皇帝,也就比較悠哉悠哉,所以就變成說大權就由后妃所獨攬。後來又宋光宗覺得與其這樣,不如怎麼樣?不如效法他的爸爸,效法他的祖父,就早點怎麼?早點禪讓好了,因為他那個皇帝當得也沒什麼意思,所以後來這個宋光宗就禪位,禪讓給宋甯宗。所以這個事情就叫做紹熙內禪。所以剛剛我們在葉適這個地方所提到的紹熙內禪是講,宋光宗禪位給宋甯宗,所以他又當太上皇了,所以這幾代皇帝很特別,都是有當太上皇的這種狀況。當時葉適除了去參與這個事情之外,他在對外方面他也主張要對抗金人,所以他也是主戰派的健將,他反對議和。可是就當在韓侂胄他主張要去北伐的時候,很特別,葉適一直說要北伐,韓侂胄要北伐,可是他又反對。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其實他反對的不是去北伐,而是他反對的是韓侂胄這個人,因為韓侂胄這個人是很有爭議的人物,所以葉適認為讓他屬兵去北伐,會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兩個人就有了一些矛盾。後來韓侂胄兵敗,兵敗了之後朝廷就要究責了,追究這個責任的時候,居然還有人去參葉適一本,怎麼說?說葉適他附和韓侂胄用兵,用這個罪名葉適被彈劾。大家都覺得很莫名其妙,葉適是反對韓侂胄北伐的人,居然到後來韓侂胄被殺要究責的時候,他被莫名其妙扣上了他跟韓侂胄是同黨的這個罪名,所以葉適就覺得心灰意冷,就覺得說,怎麼官場這種顛倒是非黑白不分的情況,怎麼會如此的莫名其妙。所以他後來也因為這個事情,沒多久之後就往生了。不過他所留下來的學術理論,卻影響著後世,是值得後人來研究的宋代的一位學問家,一位大儒者。

  好,我們看到第二十頁的第三位葉問。他的時代其實也蠻晚的,他是從民國初年,然後一直到後來才在美國發光發熱,他的祖籍是在廣東,然後在香港接受教育。葉問他的拳法最知名的就是詠春拳。詠春拳如果是用閩南話發音,對不起,用廣東話發音是詠春,詠春拳,詠春拳,那是廣東話的發音。詠春拳其實它的名字你看起來好像就沒有很霸氣,沒有像什麼少林長拳,什麼很霸氣的名號,原來它是給女生所設計的,給女生打的一種拳腳功夫,防身用的。所以剛開始詠春拳在流傳的時候,很多人都很不屑這個詠春拳,認為那個是女人家打的花拳繡腿,你一個大漢子大男人學那個女人家的花拳繡腿,不會覺得很彆扭嗎?可是事實上也因為這幾代人的,像陳華順、梁璧一直到葉問,他們不斷的把詠春發揚光大,所以讓大家才知道,其實詠春拳,它雖然說動作沒有像一般所謂的長拳或者是套路,這麼的大開大合,可是它小而精緻,而且可以非常精準去打擊敵人的要害,所以後來也深受大家的喜歡。尤其到了工商業社會,大家能夠練拳的空間就愈來愈小了,在都市裡面,你要找一個很開闊的地方也不容易,所以有一個比較小巧精緻的拳路,可以讓大家隨時來做練身體,來做一些鍛鍊,也是很好適應時代的一個發展。所以詠春在葉問的發揚之下,就揚名國際,他真正把詠春拳帶到美國去,然後發揚國際的是他的封門弟子,所謂的封門弟子就是關門弟子,關門弟子就是最後一位弟子,而且是所謂的入門弟子。這樣聽起來好像有點混亂,入門弟子就是說,這個學生是得到我的真傳,我把他視為是入門弟子,有很多閩南話講的撇步,訣竅,我會教給他。當然有一些可能是師父覺得他資質不夠,或者是說他知道這個學生,他其實是來玩票的,並不是真心想要來學的,那個就是一般的弟子。入門弟子都是真的能夠得到真傳的。這一位梁挺就是入門弟子,而且是最後一位,所以叫做關門弟子。他把他帶到美國去,所以後來就傳揚於世。在葉問的這麼多的弟子裡面,除了梁挺之外,還有另外一位是李小龍,李小龍其實他不是真的學詠春,是曾經拜過葉問為師,可是那個時候因為年紀很小,李小龍跟他學的時候年紀很小,所以也是算是一般的弟子,學一學,後來李小龍又去學別的拳法,所以他也是葉問的弟子之一。李小龍大家都知道,Bruce Lee,他是在美國拍武打片非常知名,也讓所謂的Chinese功夫真的能夠名揚於世,也藉助了這個大銀幕的搬演,讓大家知道中國功夫的博大精深。雖然說很年輕就往生了,可是他往生幾十年了,到現在還是很多人非常崇拜李小龍。這是葉問。

  再來,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幸。幸這個姓氏也是比較少見的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我們談到幸這個字的時候,第一個我們想到的是寵幸。所以很多人就認為說,這個幸是不是跟寵幸有關?的確。在清朝有一位學者叫張澍,張澍有一本書叫《姓氏五書》,他就有一個說法,他認為幸氏的祖先是古代的幸臣之後,因為他們得到帝王的喜歡,所以自然就以幸為姓氏,就傳衍下來。這個是一個說法。但是也不可能說所有的幸臣都以幸為姓氏,這只是一個說法,大家參考一下。如果我們來追本溯源,幸氏有沒有比較明確的源頭?像這個就是比較明確的源頭,就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後來周成王在位的時候,就把他的叔叔,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叫做姬偃,就賞賜給他幸這個姓氏,所以他就從姬姓派生出了幸姓。所以就有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它大概是目前我們可以比較明確去推找出來幸氏的祖先。

  但是我們看到幸這個字,如果我們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幸這個字它的結構,它畫的是什麼?它畫的是兩隻手,然後它被手鐐給扣住了,所以幸這個字其實它是一種刑具,就是我們現在看社會新聞,警察會給犯人上手銬。手銬現在是做的很小,以前的手銬它是用木頭做的,很大,你看那個古裝連續劇,它那個有一種是套著頭,頭,然後兩隻手這樣被固定住了,在更早以前,幸這個字它畫的那個手鐐,就是只有手這個地方,它沒有連著頭,木頭的,扣住了。所以幸如果從文字學來看,它事實上是一種刑具。從這個刑具為什麼會變成姓?其實是因為這樣,因為這一些被扣住的這些犯人,要麼就是奴隸,要麼就是做囚犯。在古代,奴隸跟囚犯往往沒有分那麼清楚,所以有的時候那個囚犯也是奴隸,奴隸也是囚犯。奴隸先前跟大家說明過,他是沒有人身自由權的,他等於是一個商品一樣,他是可以任意被交換的,被買賣的,甚至於你的主人要殺要剮都是可以的。所以這一些人,其實他也知道他自己的命運,隨時隨地都會被主人給交易,或者是被弄死。所以有一些奴隸他為了要生存,所以他會做一些很巴結,很阿諛奉承的言語或動作,讓他的主人能夠得到歡心,所以有一些奴隸也因為他表現很積極,而且得到了主人的恩寵,所以後來他就沒有讓他上手銬,大部分的奴隸他上的手銬,或者是短暫的時間他手銬可以卸下來,他可以去做一些勞役的工作,像種稻,築城牆這一些,可是事情結束之後他還是要上手銬。這一些得到主人歡心的人,因為主人相信他,寵幸他,所以他不必戴手銬了,不必戴手銬之後,甚至於這一些人可以變成是管理奴隸的領袖,所以變成說是以奴隸來管理奴隸。所以這些人就得到了主人的寵幸,所以很多的所謂的幸臣,其實身分是很低的,因為大部分的貴族,比較不會拉下臉皮去對人家阿諛奉承,去對人家巴結,可是這些奴隸他們心甘情願,因為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幸就從奴隸的手銬,然後變成了寵幸的意思。它有這一層的過程,跟大家說明一下。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