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58集

  我們來看到第二百四十九位姓氏的第三位歷史名人。第三位歷史名人祖沖之。祖沖之我們都知道,其實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數學家。在中國早期,其實我們的天文曆法非常的發達,有一個很基礎的科學就是數學,因為天文曆法的運算,如果沒有非常好的數學條件,恐怕也沒有辦法推動。所以祖沖之就是從先秦以來,數學的這些知識,在他的身上其實也做了一個非常大的體現,也做了一個很大的躍進。我們都知道有圓周率,以前我們在背圓周率的時候,就是背到三點一四一六,大概是背到這邊已經差不多了。可是祖沖之他在五代時期,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他就已經運算到了小數點的第七位,三點一四一五九二六,跟三點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間。當然現在因為有更精準的這種方式來做計算,所以現在的小數點已經可以往下推到二十幾個數字。各位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算到它有一長串的數字。可是在魏晉南北朝的那個時代,祖沖之有這樣的貢獻,的確已經是一個劃時代的表現。這樣一個圓周率的計算,是一直到了十六世紀,阿拉伯的數學家阿爾.凱西,才打破了他所運算的這個數字,再往下多推幾個小數點。所以祖沖之可以說是在當代來講,甚至於是全球來講都是數學的泰斗。

  中國的數學源遠流長,我們從譬如說像《周髀算經》,它就已經有算出來了勾股定律。這個都已經是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非常好的表現。這幾年因為在地下出土文物上面,在中國大陸也有很多的推展,所以在幾批重要的竹簡裡面,也有提到算術的算經的這樣的內容。現在我們都熟知,我們的數學有一個九九乘法表,九九乘法表。最近在北京有宣布了一批新的竹簡,它裡面有一個內容就是跟這個算術有關。他當時公布的這個,就前幾天公布的數學的演算,它不是只有九九乘法表,它有幾十乘以幾十的一個表,詳細數字我也忘記了,它的一個背誦的方式,比我們現在還要數字更大,幾十乘以幾十,而且他是用那個來做背誦,來做運算。所以後來發表的部分,也得到了金氏世界記錄的認證,是目前為止人類所發現最早的一個運算表,這個已經得到了認證。所以由此可證,其實中國的數學真的是非常的發達。

  我們看到第二百五十個姓氏武。武這個姓氏看起來也算是蠻少的姓氏,可是實際上調查起來好像也未必,在台灣是沒有進入到百大,不過武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可以排到第九十五名,所以也算是有百大的人口之列,所以武在中國大陸的人口也不算是太少。武姓最早的起源有幾支,其中有一支是夏朝的時候,有一個武羅國,武羅國的國君他的子孫就以武為姓氏。這是最早的一支。然後商朝的時候也有武姓的來源,商朝的始祖商契他的二十三代子孫,就是後來商王朝的第十代的國君,叫武丁,武丁我們在上一節課跟大家介紹過,他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所以武丁後來他的子孫也有一部分就以這個武為姓氏。還有另外一支,也是現在被公認為最多子孫的這一支,就是周朝的時候,周朝的時候,周平王有一個兒子叫做姬武,後來姬武就以他的武來做為姓氏,有部分的子孫就以武做為姓氏傳衍而後代。

  武為什麼被命名為武?這個跟我們以前幾次上課所談到的,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手掌裡面有一個好像武的掌紋。不過各位不要把它想像成,一個手掌怎麼會有這麼複雜的掌紋,其實它是兩個手掌拼在一起。武這個字我們可以把它拆開,我們在《左傳》裡面也有說到這一段故事,就是止戈為武,所以左下角的止,右上角是一個戈。很多學生都會說老師它哪有戈?它明明就是少了一撇。我要跟大家講,其實武這個字在漢朝隸書階段的時候,它的筆畫其實就開始有一些調配,為了讓整個字寫起來更加的勻整,更加版面的協調,所以武它那個撇,不是跑到左上角那個橫畫,而是什麼?而是原本左上角的那個筆畫。來,我寫一下好了,這樣比較清楚。而是它左上角的這個筆畫,左上角的這個筆畫本來是這樣寫,可是這樣寫好像不太均衡,所以那一道筆畫它就慢慢的變短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橫畫,事實上是原來它的戈的這一撇,這樣可以理解了,本來我們戈是這樣寫,這個橫畫變短,這一撇變長變平,所以寫成了現在我們的武這個字。很多老師都會說沒有,這一撇後來就撇到這邊來了,不是,沒有撇那麼高了,事實上是這兩個筆畫它長短做了變異。所以止戈為武那拼起來這個字。

  所以在《左傳》裡面,有一位楚王就講了這一番大道理,他說武並不是窮兵黷武,並不是我用武力去征討別的國家,而是要停止干戈,停止戰爭,才是武德的表現。這一番言論其實是很有智慧的一個表現。所以武這個字,因為它是兩個部件構合在一起。

  所以我猜測,大概這位姬武是左掌,右掌,各手掌像一個部件,所以拼合起來好像一個武字。後來姬武的後代,就慢慢形成人口最多的一個武姓的來源。此外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春秋時代,是商王朝的後代受封在宋國,所以宋戴公有一個兒子後來擔任司空,後來父親往生之後,這位擔任司空的兒子就繼承了宋國的國君,就是後來我們在歷史上面稱為宋武公的這一位國君,後來宋武公的子孫,也以他的謚號武做為姓氏。還有秦朝末年的時候,劉邦的部屬有一位武彪,這位武彪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有職官,所以武彪的子孫也以武為姓氏。所以這些來源非常的多元,從夏朝一直到漢朝都有武姓的來源。

  我們看到武姓的堂號,有一個蠻特別的堂號叫做鬻薪堂。這個鬻筆畫很多,其實拆開來就是上面一個粥,早上我們吃的那個粥,然後下面那個字念作鬲ㄌㄧˋ。鬻又是什麼意思?鬻就是賣的意思,買賣的賣。所以有一句成語叫做賣官鬻爵,把官爵,把職官拿來販賣,叫賣官鬻爵。所以它有賣的意思。所以這個字面上鬻薪堂就是賣柴火,賣柴薪。典故是來自於宋朝的一位武行德,這位武行德家裡面很窮,所以只好以賣柴為生,賣此為生其實就是蠻勞力的一個工作,必須要上山去撿拾柴火,如果沒有掉落的樹枝,就必須要拿斧頭把樹給砍下來,而且要把它來做成一片一片的,長短適中,然後整理之後再挑下山,然後再沿街叫賣,看看哪一家的人需要柴火,才能夠做販賣,所以也算是非常辛苦的行業了。當時有一位晉祖,晉祖這一位大夫,這一位官員,他當時鎮守弁門,然後到郊外去遊玩的時候,無意之間就看到這個武行德在挑柴,在賣柴,而且他看到這個武行德的樣貌很驚奇,因為武行德他的樣貌非常的奇偉,所謂的奇偉就是什麼?就是他的五官跟一般我們漢人不太一樣,看起來很立體,然後相貌堂堂,身高又很魁梧,所以他因為相貌一表人才,而且他挑的這個柴又能夠負擔很重,而且他還能挑得動,那表示說他是身強體魄,所以就跟他攀談,然後就把他留下來,就在自己的帳下擔任侯虞。侯虞是什麼?侯虞就是在部隊裡面擔任斥候,斥候我寫一下,斥候到現在,一般我們部隊裡面都還會有這樣的任務,就是在部隊行軍的時候,他要到前面去刺探前方的動態,在部隊行進之前,他必須要更早去刺探,去看看那個路況怎麼樣,山川地貌有沒有一些危險,或者是有沒有敵人埋伏。所以這個侯虞,或稱之為虞侯,他的工作就是斥候,所以他就因此走上了正式的官職這一條路。晉祖當時因為是帶兵打仗,所以後來就在跟契丹人,跟遼國對抗的時候,作戰就失利了,這一位武行德因為他是斥候,所以就被抓了,因為兩軍交戰之前他就被抓了,被抓之後他就被俘虜起來。這個武行德很厲害,他被俘虜,還自己脫困,還自己殺出重圍,還能夠佔據契丹人所佔領的河陽,真是太厲害了,直接就可以在敵後來做掃蕩的工作。然後他佔領河陽之後,一方面是得到了當時晉祖的部隊的一些人來聚合,在當地的百姓又支持,所以很快的才能夠佔領河陽。佔領河陽之後,他就把河陽向朝廷來呈報,然後效忠朝廷。他並沒有自己就成為一個割據勢力。朝廷也表彰他,你很優秀,而且還會把朝廷上報這個工作做得很好,所以就任命他為河陽尹,直接就在當地擔任地方官,最後還官至太子太傅。所以也算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從一介平民轉變成在戰場廝殺,然後又能夠治理地方百姓,是一個全才全能的一位武姓的先祖。

  武姓的歷史名人除了武行德之外,一定要介紹的就是這位女姓了,武則天。當然,在民間對於武則天的考評就正反兩面,有一些不同的歧見,就一直我們跟大家來報告的,其實面對這種歷史人物的品評。其實我們應該要把他功過分開來做討論,他有功的部分我們要加以讚許,他有過的部分我們也不要幫他隱瞞。所以都要攤開來說,要很公允的來說,所以武則天每一個人的見解都不同。

  武則天其實她最早的時候,她是在後宮擔任唐太宗的才人,我們看到說明的第三行,對不起,才人,才人就是我們昨天談到的,在後宮的這些嬪妃裡面,她也是有等第之分,她也是有爵位高低的,所以才人算是比較低階的嬪妃。後來就到了唐高宗的時候,這個武則天,對不起,打字打太快了,打成了武則煙,武則天,武則天就晉封為昭儀,昭儀已經是蠻高階的後宮嬪妃的位階了。不久之後她就受封為皇后,而且還被尊為天后。唐高宗他自己有一個毛病,他會偏頭痛,所以一旦這個頭痛犯了以後,就沒有辦法臨朝事事,就沒有辦法批奏摺了,所以這個唐高宗就經常說,反正既然妳平常也都來參與奏摺批閱的工作,乾脆妳就跟我一起臨朝,受文武百官的朝覲,所以後來就夫妻兩個人,皇帝跟皇后兩個人同時上朝,這也算是難得的景象,所以當時被並稱為二聖。唐高宗往生之後,武則天她就是唐中宗跟唐睿宗兩位皇帝的親生母親,可是她居然有這個野心,連續就廢了唐中宗跟唐睿宗,而且自己就乾脆臨朝稱帝。所以她臨朝稱帝的時候,已經是六十七歲了。所以是目前來講,正統的皇帝裡面她是唯一的女性,而且她也是最年長即位的皇帝,而且她在位時間也有一、二十年的時間,所以八十二歲的時候往生,八十二歲時候往生的帝王,也不是只有武則天一位,像乾隆,乾隆也是八十幾歲才往生,所以她算是年紀最長的皇帝之一。所以她即位之後,因為她是篡位,而且她又是女性,所以她的危機感很重,所以她就開始用了一些酷吏來幫忙治國,所以她對於當時士大夫的打擊,就影響很深;但是反過來,她對於士大夫的打擊很深,這個可能是她要接受大家批評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她對於百姓的影響是不大的,甚至於她還有一些寬厚的政策,去減稅,去減免百姓的負擔,像這個部分,對於百姓的照顧,還是得到大部分的史學家的肯定,所以像這個地方它就是有兩面的評價。她對於士大夫的打擊之外,她也選用了很多很賢能的人士進入到朝廷,所以也組成她自己治理國家的這個梯隊。

  當然後來武則天年紀大了以後,就會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繼承權的問題,在先前跟大家報告過,如果她再選擇她的兒子來繼承。她兒子姓什麼?她兒子姓李,是不是妳今天臨朝稱帝了,妳改朝換代了,然後妳的兒子又姓李,然後妳讓他當作王位繼承人,哪天妳駕崩了,妳兒子即位了,他又再回復唐朝,那不是白玩這一遭嗎?這一遭感覺好像兒戲一樣,所以她就在左右思考,她就考慮到這個問題,她如果不要選擇自己的兒子,難道還要選擇她娘家的外甥嗎?對不起,那應該是侄子。所以她也曾經考慮到她娘家的侄子,武姓的這些子弟,可是朝臣,大臣堅決反對,所以後來就不了了之。所以她曾經一度要選擇她的女兒太平公主來繼承,女性傳給女性,可是後來太平公主也因為事情被審訊,所以後來也沒有辦法繼承。所以到最後這個繼承權的問題,就是武則天晚年最頭痛的問題,一直到最後問題還是沒解決。後來武則天她生病很嚴重的時候,當時的宰相張柬之就發動兵變,而且就直接擁護曾經當過唐朝皇帝的唐中宗復辟,就回來臨朝事事,然後就逼迫武則天退位,那個史稱叫做神龍革命。為什麼叫神龍革命?因為當時是神龍年間,這個神龍是年號,所以跟我們所看到的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那個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它只是一個年號。所以唐中宗恢復唐朝之後,就上尊號武則天是大聖皇帝。那個時候武則天還沒往生,她只是生病很嚴重而已,然後同年十一月武則天就往生了。後來武則天她在往生之前就下了遺詔,告訴唐中宗說,如果我往生之後,我還是恢復我皇后的身分,所以最後她是以則天大聖皇后的身分入葬乾陵,這個乾陵就是唐高宗的陵墓。所以走了這麼一遭,她廢了唐朝,自己另立新的朝代,自己也稱皇稱帝,結果最後她還是恢復皇后的身分。所以唐朝也因為有這一段的波折,這個雖然說士大夫的打擊是很深的,但是基本上國力還是維持榮景,因為老百姓的生計沒有被影響,甚至於也因為她的優厚措施,所以讓百姓在民間有更蓬勃的發展。

  我們看到第二位武姓的人物是武億。武億這個人是清朝乾嘉時代的經學家。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乾嘉時代?這個乾就是乾隆,嘉就是嘉慶,在清朝的學術來講的話,大致上有兩波高峰,第一波高峰就是康熙年間,康熙年間,因為康熙皇帝雖然說他是滿人,是滿人的皇帝來當漢人的皇帝,但是他對於漢人是相對的尊重,除非有一些真的比較明顯的反叛的事蹟,基本上他是尊重漢人,尊重漢臣的,所以在那一波的時候,因為漢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所以在學術上面的成就,也因為皇朝的一個號召,所以開始編訂很多的文獻,所以這些漢人也願意來投入文獻編撰的工作,所以那一波是一個學術高峰。然後到了雍正的時候,稍微有一點點的下滑,因為雍正的治國理念就跟他的父親不太一樣,因為他對於官吏的品德,他有比較嚴格的把關,所以他要整頓這些官吏的這些收受的歪風,舞弊的歪風,所以他對於文化的約束就比較強,那個時候就稍稍的下滑。到了乾隆的時候,因為又是一波的盛世,所以這一些漢人,他們在學術的考據上面,又開始慢慢的興盛起來,尤其延續到了嘉慶的早期,乾隆的晚期到嘉慶的早期,這一波幾十年的時間,又是清人學術的第二波高峰。所以一般我們在講學術史的時候,大概就會把乾跟嘉合在一起講,跟前面的康熙變成是兩波的高峰。到了清朝末年又是另外一波高峰,那個是因為有民族危機感,所以又刺激了我們學術上面又有一個復興的契機。所以一般來說,清朝的學術就分成這三波高峰。

  這個武億是在乾嘉年間,他是經學家,考據學家,而且也是一位金石學家。金石學家這個金石先前也跟大家說明過,金其實就是青銅器,石就是石刻。所以這些第一手的資料,其實在古人他們學術的研究裡面也很重視,但是畢竟那個時候,那些青銅器的取得不像我們現在,因為有一些考古的挖掘,所以有一些比較科學的方式來做鑑定,現在這個風氣其實自古以來都有,就是所謂的盜墓,盜墓到現在還有在盜墓,不過因為中國它對於古物的進出口,它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所以盜賣國寶一律是死刑,所以就變成說盜賣的風氣現在可能稍稍的被抑制,可是從古至今這種盜墓的事情就很多,可是問題是盜賣之後的這些青銅器,往往都是流傳於這些古董商,所以當時他們盜賣的青銅器雖然多,可是統統都是把它當作古董來做交易,把它當作商品來做買賣,真的把它變成是研究的角度來做分析,來做論著很少,所以一般這些金石,在古代其實發展還是很有限,因為他們沒有把它當作是學術來看待,那是到了後來,才慢慢的對這些第一手資料有非常好的運用,所以我們的學術才有長足的進步。武億他也是後來就是成為進士,後來也成為地方官吏。可是他擔任山東的博山縣令,這個地方父母官,在官才七個月,就跟當地的一些權貴就有了衝突,有衝突之後,當然這些權貴他背後有他龐大的勢力,所以就往上呈報。最後武億是被罷官,被罷免,被罷免之後,他就知道他大概以個性來講,以他的人生價值觀來講,大概不適合在官場發揮,所以最後就專心於著述,才成為一代著名的學者。

  所以面對壓力很多,官員大概都會選擇屈服,所以自古以來,很多人大概也是面對這樣的狀況,也是兩難,一方面是自己的家計,如果我沒有官做了,我也不知道要怎麼來營生;另外一方面又是面對這樣的屈辱,所以兩相權衡,很多人都選擇,好吧,我就忍氣吞聲,就是為了謀一口飯吃,可是很多也有罷官,掛冠而去的也有,像最著名的就是先前我們講過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樣的氣節真的是令人覺得很欽佩。武億其實也是如此,所以他被罷官之後,他也覺得,好吧,那也算是我人生的一個階段工作也結束了,他就專心於學術了。

  談到這個不為五斗米折腰,在網路上也有人來做一番討論,到底這個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五斗米在當時來講,東晉,它這個是縣官,這個縣長的俸祿,這個五斗米如果把它折算成現在的物價,到底是多少?在網路上有一番討論,很有趣。根據史書的記載,在當時東晉他們對於官吏的這個俸祿,其實是很優厚的。各位猜猜看這五斗米是月薪還是年薪?五斗米,那五斗米真的是五斗米,大家對於斗那個容量大概不太了解,一斗大概要怎麼比?一斗大概那樣子吧,要怎麼比?不太好比,你可以想像一下,大概一顆排球那個大小,你可以想像一下,那就是五斗,五斗的米。請問那是月薪還是年薪?不可能年薪,如果是年薪,五斗就餓死了,是不是月薪?我跟各位報告,它不是月薪,它是日薪,一天五斗米。大家會說,那不是家裡面的人都吃撐了,哪有那麼會吃?不是,他是五斗米給你,當然各位以前,他們一個家族不是我們小家庭,他是一整個家族幾十個人,而且不要忘記他還有僮僕,他家裡面還有那些長工、婢女,那個都是他的家人,所以他一大家子幾十個人,所以五斗米是日薪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人丁比較簡單的,當然他會有剩,有剩他就可以轉賣,所以他就可以變成是另外一個收入。而且他不僅是日薪五斗米,他還有配給的田地,這個田地就是給這些官吏,譬如說,你指揮你的長工去種一些副食品,什麼菜,養一些雞,他有官方配給你的一個土地,讓你去做一些運用,當然如果你離開了,這個是不能夠帶走的,因為這個是配合縣官,配合縣長的他的配套的俸祿。這樣可以了解了。所以在網路上他們就做了估算,如果以當時的糧價,還有配給他的土地能夠生產的價值,他月薪是多少錢你知道嗎?一百二十萬新台幣。當然這個數字可能有點多了,可能會有點多,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打折,打對折好了,五十萬好了,那也很驚人。所以不為五斗米折腰,那個也加深了大家對於陶淵明,他不願意受到官場屈辱這樣的一個決心,是非常堅定的,月薪五十萬,月薪一百二十萬,他能夠說不幹就不幹,那也是要豎起大拇指。

  好,來,我們再往下看,第三,武禹襄。武禹襄是清朝人。這位武禹襄不是在官場上面有所表現,而是他是後來我們所看到,武氏太極拳的始祖。太極拳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接觸,我個人是沒有接觸,以前曾經短暫的去學習過,可是後來就發現自己手腳不太靈活,這個動作,雖然說太極拳以柔克剛,它動作很輕緩,可是我每次比,就覺得都會被人家嘲笑,所以可能沒那個慧根,所以後來短暫的接觸之後,就沒有再繼續。後來太極拳也因為稍稍的有一些形式上的不同,所以它後來又分了幾個流派,像陳氏太極,武氏太極,這個都是比較知名的太極拳法的流派。

  我們這邊有提到一位叫楊露禪,楊露禪就是楊氏太極的創始者。太極拳它有個共同的來源,可是在不斷的流傳的過程裡面,每一代的宗師他大概自己的經驗,還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稍稍的會有一些不同,有一些變化。而楊露禪是當時一代宗師,他是一個學武的奇才。當然民間有一些比較玄妙的說法,怎麼樣說他是一個學武的奇才?他是三花灌頂,是不是有一個這樣的說法?說三花灌頂,他頭上,他那個頭型跟人家不太一樣。然後根據一些人的觀察說,這個是習武的奇才。果然後來楊露禪去習武之後,很快,他領悟力很好,而且就很快的能上手之外,而且還能夠有一些自己的創見,所以很快的很多人就跟他學,所以他就逐漸的開創了楊氏太極。

  所以當時武禹襄他們兄弟就跟楊露禪學,學十三勢大架,這個大架之外還有個小架,大架、小架是太極拳的名詞,後來跟他學了以後,很快的就有了進步。因為武禹襄的哥哥後來中進士了,武禹襄就跟他兄長要去河南舞陽縣去當縣令,所以要跟著他一起去,跟著他去赴任的時候,就順便又到了溫縣的陳家溝,又去請教陳家溝的陳氏太極的掌門人陳長興。後來陳長興就跟他介紹,然後去跟他另外一個同族的,另外一個陳氏太極的,算是另外一個淵源的流派陳青萍,去學小架。學完之後他自己又去請益王宗岳。武禹襄他又心得自己的體悟,然後來做一些變化,逐漸就形成了武氏太極拳這個流派,所以也算是一代宗師,也跟大家介紹一下。

  好,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五十一,符。符這個姓氏我要給大家說明一下,先前我們還曾經介紹過另外一個苻,是艸部的苻,這個竹字頭的符跟艸部的苻是不能夠相混的,所以跟大家說明一下。符姓在台灣跟中國大陸都比較少見到,它的來源我們看一下,主要是從姬姓派生而來。符在古代是為了君王來傳達命令。所以我們先前講到魏公子無忌的時候曾經提到,魏公子無忌他去想辦法取得了魏王的虎符,有沒有?那個虎符就是做成老虎的造型,所以那個符其實就是一種憑證。所以這個符,後來也有職官來專門管理這個符,所以春秋時代的秦國就設有職官,叫做符璽令。符就是調動軍隊,或者是做為關防的一個憑證。璽大家就更明白了解了,就是印章。所以專門管理這個工作就是符璽令。所以後來魯國魯頃公的孫子公雅,後來離開魯國,輾轉到秦國去擔任符璽令,我們知道魯國的公族是姓姬,所以後來這個公雅到秦國去擔任符璽令之後,就在當地安家落戶,所以他的子孫就以符為姓氏。所以我們剛剛說它是從姬姓派生出來的,是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講印章,我們大概都不會用璽,因為從秦始皇開始,他把璽印璽印他就做了這個規定,就是只有皇帝才能夠用璽來稱呼它,一般人只能夠用印。可是在秦朝以前,璽印事實上是沒有分的,是大家都能用的。秦始皇還有另外一個規定,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就是朕,朕這個字,其實在秦朝以前是我的借代詞,我的代名詞,所以一般人也都可以用朕,可是由於他規定之後,就是大家都不能用了,只有皇帝才能夠專用。所以有很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一些帝王專用的規定,都是從秦始皇開始訂定下來,所以後來的歷朝歷代就沿用至今。

  我們再回頭來看一下符姓的歷史名人,有一位符融。這位符融也蠻特別的,這位符融是東漢人。東漢它是一個還蠻特別的朝代,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了,不僅東漢如此,西漢也一樣,兩漢時期,其實民間就一直瀰漫著一些讖緯的這種風氣,講預言,講一些術流動靜的東西,而且他們深信不疑。然後再配合當時他們舉薦人才的方式,因為還沒有科舉考試,所以通常都是地方官推薦,或者是朝中的大臣來向朝廷引薦,所以這些人就很重視自己的名聲,所以有些人他會刻意的用一些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聲譽。譬如說,我去什麼地方偷偷的刻一個石頭,然後埋在什麼地方,然後被人家挖出來之後,人家都說你看這個預言,說某某人會成大官,某某人會怎麼樣怎麼樣發展,所以就會去營造出自己的聲譽。當然是一個比較不光明的手段,可是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自己當官的仕途,很多人都走偏門。所以他們當時重視個人的聲譽,就變成是你要進入官場,去走官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捷徑。當時在東漢的時候就有兩個人,這兩個人,我們看到中間,有兩個人,一個叫做晉文經,一個人叫做黃子艾,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國都就透過了一些方法名聲四起。而且這個名聲很奇怪,當你這個名聲起來的時候,官愈大的人就會愈想要來拜訪你,因為你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人,我來拜訪你,是不是我這個當官的人也可以沾沾你的名氣,也可以提升我在官場上的地位?反過來也是一樣,這兩個人也希望藉由這些大官來拜訪,也可以再增加自己的聲望,所以他等於是,說得難聽一點是互相利用,講得好聽一點叫互相拉抬,事實上就是互相利用。晉文經跟黃子艾他其實很有心機,他知道大官來拜訪他,可是他為了要很快速的積累自己的聲望,他一律不見。愈得不到的,大家就愈想要得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人的一種很奇怪的心理,所以你愈不見我,我就愈想要見到你,所以這些官員就一而再再而三的來拜訪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見他們。好了,這些官員當然就不斷的去炒熱他們兩個人的名聲。可是符融,符融在當時他在京都也算是小有名氣,而且當時在京都有一位少府,少府是一個職官,擔任少府這個職官的李膺,也是在當時很有名氣的官員,而且這個符融在拜李膺為師之後,本來李膺也算是一個很有傲氣的人,因為他在官場上面很有影響力,而且在文化界在教育界也很有影響力,所以很多人要拜他為師,他也都是三挑四選,不是來者不拒,而且他經常在他的府邸裡面,有很多的賓客都會來拜訪李膺,然後只要是符融來,他的這個學生來,他就馬上高規格接待,而且讓其他的賓客,你們先回去,明天再來,就單獨跟符融見面。而且符融也算是很有人格魅力,所以一舉手一投足,這個李膺都很欣賞,用我們現在年輕人的話,就是李膺彷彿是符融的鐵粉,鐵粉不曉得有沒有聽過,年輕人的用法,就是這個粉絲,非常堅定的粉絲叫做鐵粉,所以符融在當時也算是很有名氣。符融他就暗地裡觀察剛剛提到的這兩個人,晉文經跟黃子艾,他觀察這兩個人,根本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只是用一些小手段來營造他的名聲。所以他就跟李膺說,這兩個人很有問題。所以後來這兩個人逐漸的就被看破手腳,就被拆穿了。所以這也後來變成是符融他拿來炫耀的一點,就說你看我很會識人,我很快的就拆穿了他們兩個人的伎倆。所以後來這兩個人名聲倒台之後,符融在京城的聲譽又更加的響亮了。

  符融是不是跟這兩個人一樣,也是一個沽名釣譽之徒?不是,他是有本事的,而且他在當時也有一些建樹。我們看到倒數第六行,倒數第六行這邊有一個太守馮岱,馮岱當時也是一個很有名的官員,他也邀請符融來相見,可是符融答應見馮岱之後,他不是跟他要什麼,也不是跟他推薦什麼東西,而是幫他舉薦人才,舉薦了三位人才,范冉、韓卓跟孔伷,這三個人其實都是很有能力的人。馮岱聽到符融來推薦,當然就聘請他們三個人,所以後來這三個人就在馮岱的手下辦差,幾年之後聲蹟也很卓著,就不斷的升官。所以也為國家舉才,而且符融非常的算是剛正不阿,他因為要接見馮岱,是他覺得有三個人才值得推薦給馮岱,這個工作他完成之後,以後馮岱再來要求見面他就拒絕,所以也算是非常的有節度的人。

  後來因為發生了黨錮之禍,符融也捲在其中,所以後來因為藉著符融的太太往生,他也想說那就不如歸去,那就回家去安葬太太好了,因為在官場也沒有很深刻的歷練,主要是受大家的支持,所以他在京城待了這麼一段時間,回家之後,也沒有什麼樣的積蓄,所以太太往生,鄉民還要幫他來做棺材,來幫他安葬太太,符融也都拒絕,他認為人是天生父母養,所以現在人往生之後,人的大體就回歸自然,就是最好的安葬的方式,所以他就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把她埋在荒野之中,也沒有立墓碑,也沒有做墓冢,也就完全回歸自然,所以符融也算是非常特立獨行的一位東漢的人士。

  現在我們面對人的喪葬,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了,像我們以前大部分都是用土葬,後來政府認為土地的利用,其實應該要更有效率,而且也應該更節儉更乾淨的方式,所以就推廣火葬,所以在一般都會區都是用火葬。然後在納骨塔裡面,空間也很小,現在也還有一些比較新的埋葬的方式。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樹葬?就是把那個骨灰,就用一種玉米做成的容器,埋在土裡面之後它是會被分解的,所以把骨灰用玉米做成的容器,埋在土裡面,然後上面種樹,等於是說給這個樹養分,後來它那些骨灰就會慢慢的被吸收,被分解掉,然後就變成一棵樹。所以這個樹葬最近台北高雄也都有推廣,而且還很多人去登記,所以其實這個觀念比較多人慢慢能接受了,以前很難推,現在大家觀念可能比較有改了。所以延伸出還有所謂的花葬,就是種花,玫瑰花什麼花,你可以選擇什麼花,也滿有趣的。還有另外一個叫做海葬,海葬就是把骨灰撒在大海,所以有很多的方式可以來選擇。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五十二,劉。劉這個姓氏算是很大的姓氏,在中國大陸是第五大姓氏,在台灣也排到第八大姓氏,結果在《百家姓》裡面居然排到二百多,所以在當時來講,他們排名其實並沒有以人口多寡來排列,是用另外一種考量來排列。劉姓是北方人,以目前的人口調查,北方人的比例比較高,因為早期它的發展主要還是在北方。它的來源我們來看一下,它最早是出自於祁姓,是堯的後代。昨天我們有談到堯,堯在文獻裡面他的姓氏就有兩個說法,第一個是說他姓祁,第二個說他姓伊,所以有一些文獻就乾脆說,他是伊祁或祁伊,兩個就擺在一起了,所以這個也有不同的來源,不同的說法。這個堯的後代有一個子孫叫做劉累,劉累擅長馴龍跟養龍,所以後來夏王朝的時候,孔甲就任命劉累為御龍氏,讓他來訓練這個龍。這個龍到底是什麼東西?不知道,先前也跟大家聊過,有人說這個龍根本只是一個想像中的動物,有人認為牠其實就是一種爬蟲類的動物。真有這個東西,不過後來滅絕了,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如果我們從很多的文獻來看,包括甲骨文裡面也有一個從龍的字,上面是一個屋頂,就是後來我們寫的宀蓋頭,然後下面有個龍,這個字現在我們還在用,是寵愛的寵。所以古人造字其實很單純,就是他看到了什麼,他觀察到了什麼,他就把它做成字。所以他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真有這樣的現象,就是龍牠是會出現在房子裡面的。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龍會不會是一個虛幻的想像的動物?我可能比較傾向於應該牠曾經實體存在過,而且很可能是一種類似像蛇的爬蟲類的動物,牠可能真實存在過,這個東西可能很嬌貴,所以需要特別來養育,所以才會有御龍氏這樣的職官。後來劉累養四條龍,後來死了一條,死了一條之後他覺得糟糕了,養死了一條,孔甲一定怪罪下來,他可能沒有辦法承擔,所以就帶著全家離開了國都,跑到了後來的魯縣去。這個魯縣不是山東,這個魯縣在河南。在河南的魯縣這個地方來,所以劉累的後人就以劉為姓氏,劉累的後代世代就在魯縣。後來有一支就輾轉,在周宣王的時候遷徙到了晉國去,所以他的子孫也在晉國擔任大夫。到了春秋時代,劉累的後代子孫有一位士會,士會是在晉國擔任大夫,後來出使到秦國去,因為有一些波折,所以士會就有一支子孫就留在秦國,就定居下來了,然後就回復他祖先的姓氏劉姓。所以這個也是另外一個來源。

  還有其他的來源就是從姬姓派生而來,是周匡王把他最小的兒子封在劉這個地方,所以文獻上面稱這一位叫做劉康公,所以劉康公的後代子孫就以劉的地名做為姓氏,也流傳下來了。還有另外一支也是蠻特別的,是漢朝劉姓的公主嫁給了匈奴單于,當時有所謂的和親政策,所以透過這種和親,漢朝希望跟北方的匈奴能夠結為親家,然後這位劉姓的公主嫁給匈奴之後,生下來的小單于就也姓劉,原則上本來應該要跟爸爸姓,可是後來其中有一房,有一支,就跟媽媽姓,也姓劉,所以後來在匈奴的族姓裡面也有劉姓。後來也有一些改姓的,像婁,項,也有一些改姓的,改姓的狀況無非就是避禍,為了要躲避官府的追緝,所以就有人改姓了,希望能夠躲過一劫。

  好,我們看到第二堂號。堂號裡面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堂號,叫做藜照堂。藜照堂的典故是來自於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這個劉向先前也跟大家說明過,他是西漢末年的時候,非常著名的圖書家,也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經學家。他的兒子劉歆,後來也跟《左傳》有很深的淵源。所以劉向、劉歆,他們父子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有很深的影響力。劉向因為在當時奉命擔任皇家圖書館天祿閣的,等於說是館長。他因為很喜歡讀書,所以整天都窩在圖書館裡面,然後有一天點蠟燭,晚上還挑燈夜戰,挑燈讀書,蠟燭後來都燃燒光了,可是他還不願意就寢,就在昏黑的房間裡面背書,我沒有辦法讀了,沒有辦法來看書了,我背書總可以吧,所以非常的辛苦學習。然後突然有一個黃衣的老人家走了進來,這個就是一個比較玄妙的畫面了,而且手上還拿著一個青藜杖,這個青藜杖就是手上拿著拐杖,青色的,然後用藜木做成的,他就把這個青藜杖,拐杖的頂頭,這個黃衣老人就吹了一下,結果就好像蠟燭被點燃一樣,就燃燒起來了,整個暗室裡面就非常的光亮。劉向也不怕,他覺得這個老人家不會來害他,他是來幫助他好好的來讀書,好好來學習,然後就問他說,老人家您尊姓大名?老人家說我是太乙之精,我聽聞卯金劉氏有一個年輕人很好學,所以來特別看你,還送他一本書,講完之後就把書給了劉向。所以後來他們劉向家族就一直傳說這個故事,當然不是要標榜劉向他多用功多厲害,不是,他是希望以這個故事來勉勵劉姓的族人學習,要好好的努力,要像我們的先祖一樣,要非常的勤奮,挑燈夜戰,這樣上天自然會幫助你,有這樣的一個訓勉。後來劉姓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立堂號藜照堂來紀念劉向。

  好,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到第二個堂號五忠堂。宋朝時候,福建建州建陽這一帶有一個劉氏,這個劉氏,在建州建陽這一帶是同宗同源,後來就分化出去,在這兩個地方各自繁衍。他們這一帶的劉氏一門忠烈,有五個人先後就在朝廷裡面當官,然後朝廷在他們往生之後頒發謚號,都用忠這個字來當作謚號,所以當地人覺得這個非常的了不起,就稱他們為劉氏五忠,後來就以堂號五忠堂來表彰先祖的功業。

  好,我們看到劉姓的歷史名人。太多了,光皇帝,劉姓的皇帝就幾十位,所以我們就挑一些大家比較沒有聽到的,我們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首先來介紹一位,他雖然說是皇帝,可是大家對他相對的陌生,而且先前我們在幾次談到各姓氏的歷史名人的時候都談到他,所以有必要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人叫做劉玄。劉玄就是在西漢末年的時候,王莽篡漢,王莽篡漢之後,劉玄因為他自己說他是西漢皇帝的後代,所以他為了要光復劉漢王朝,後來他就自己自立為皇帝,自立為皇帝之後,他就頒布年號,年號叫做更始,所以歷史上稱他為更始帝。這個年號其實在中國古代,在元朝以前這個年號,一位皇帝他可以換好幾個年號,所以這個變成是我們在讀古書的時候,很大的一個困擾,到底那個年號是對應到什麼時候,所以一般我們都要加注西元年,比較清楚,因為這個來來去去換得很頻繁,甚至於有些皇帝他一個年號只用一年,就換掉了,就換掉了,所以也很麻煩,而到了元朝以後才慢慢固定下來,這個皇帝他在生的時候,他就是固定用一個年號。所以到了後來,我們經常用年號來代替這個皇帝的謚號或廟號,所以我們都說什麼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那個康熙,雍正根本就是年號,是因為後來固定下來了,我們才能夠這麼來使用。

  所以這個更始皇帝後來就入主長安,他想要恢復劉漢王朝,可是其實當時也有一些分裂的勢力,譬如說還有另外一個來挑戰劉玄的,就是光武帝劉秀,劉秀在當時也受到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後來就跟更始帝有一番的對決。後來劉玄更始皇帝就投降了赤眉軍,赤眉軍其實是當時地方上的武力,老百姓所組成的,為什麼叫赤眉軍?就是他們在眉毛上面,他會用紅色的硃砂他會把它畫眉毛,這麼目的就是在戰場上,因為大家都是平民百姓,也沒有很統一的制服,也沒有很統一的軍裝,所以大家怎麼辨識敵我?就是看眉毛,眉毛有塗紅色的就是自己人,這個在作戰的時候才不會誤傷自己人,所以叫赤眉軍。後來劉玄是先投降赤眉軍,可是赤眉軍後來又把劉玄給殺了,最後劉秀才把赤眉軍給平定,所以才建立了東漢王朝。更始皇帝劉玄他在位的時間其實很短,因為先前有跟大家介紹過,所以在這邊比較完整的文字,跟大家做一個說明。

  好,這個帝王界的或者是官場界的,我們就不要太多說,我們來介紹一些比較屬於文化方面的,來,第二位是劉義慶。劉義慶他是南朝劉宋的一位諸侯王,不過這個諸侯王他最重要的事蹟,不是他在工作上面的表現,而是他在文化上的貢獻。當時劉義慶他手下有很多的食客,這些食客都是當時的俊彥人才,所以他都把他吸納下來,做為他自己的幕僚,做為他自己的一些祕書,所以我們一般把他泛稱為食客,食客很多,每一位都是在當時小有名氣的文學家,或者是讀書人,然後他就由劉義慶來號召,來編撰了一部文學作品,叫做《世說新語》。《世說新語》影響很深,在當時以前我們跟大家說明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朝廷對於地方,尤其是讀書人的控制非常嚴密,所以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時候,就不敢品評政治人物,不敢討論國家政策,怎麼辦?那就聊什麼?聊一些比較玄妙的,所以有所謂的三玄,或者是來聊一些歷史人物,聊歷史人物總要有一些東西來聊,所以每一個人就各自去讀書,然後讀史書,碰面的時候就聊一些歷史人物,因為他們在當時清談所需。所以劉義慶就想說,是不是我來編撰一個從東漢到東晉,這兩百多年,二三百年的時間裡面,有一些人物事蹟可以被大家拿來傳頌,或被拿來討論的人物,所以他就編撰了這一本書。這本書裡面他分門別類,分成了幾十類,把人物的一些表現,行誼事蹟,來做了一些分類,裡面的人物,都用很簡短的文字來把他做記錄,短的只有幾十個字,長的也不過是一百多字而已,所以每一篇都很簡短。然後就花了幾年的時間把它整理出來,所以叫做《世說新語》。這部小說問世之後,很多人都互相的傳抄,變成當時清談的時候,基本上是人手一冊的聊天的一個教材。先前也跟大家說明過,《世說新語》在中國的文學史上面,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它已經初具了小說的雛形。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了,小說基本上要有三個條件,要有人物,要有對白,要有劇情,有人物,沒問題,有對白,在《世說新語》裡面未必每一則都有對白,但是有對白的比例已經很高了,有沒有劇情?有,因為它要敘述他的一些事蹟,當然有一些事情的描述,所以它也算是有劇情的表現,所以它已經初具了小說的雛形,可是距離後面我們所定義的小說,它還是有一段的落差,不過已經有小說的特色了,所以也可以說是中國小說的一個濫觴。除了這個以人物為主的志人的小說《世說新語》之外,還有志怪小說《幽明錄》,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於那一些鬼怪,一些奇談,也有人特別來做一些蒐集,像先前我們曾經介紹過的干寶,干寶就有《搜神記》,傳說中的一些妖魔鬼怪,他也把它做了記錄。當然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老百姓口耳相傳,因為我們人對大自然有一些畏懼,當你理解一些你沒有辦法解釋的現象或事情的時候,你就會有一些想像力的產生,所以有很多的東西在當時就口耳相傳,有心人就把它記錄起來,也變成後來大家讀書人茶餘飯後,聊天時候的一個話題。所以這個志怪小說,針對的就是那些鬼怪妖魔的故事,它也有小說的條件,有人物,有劇情,有對白,所以也變成是後來小說的,尤其是志怪小說這種體裁的先行者。

  第三位是劉墉。劉墉在這邊跟大家提,就是先前我們也曾經提到他,電視劇裡面有一個宰相劉羅鍋,就是這一位劉墉。這位劉墉很多人都把他誤會成現代,我們台灣有一位,後來他移居到美國去了,有一位散文家叫劉墉,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藝術家,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讀劉墉的作品,小品散文,然後有一些很勵志的小故事,所以在台灣他的書賣得很好,最近這幾年他的兒子,他的女兒,慢慢的也嶄露頭角了,在文化在藝術上面也非常的有表現,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劉墉是那個劉墉,不是,差了幾百年的時間。我們看到這位歷史上清朝的劉墉,他是乾隆王朝時期的主要的人物,他在朝中其實後期的時候,他擔任過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當時清朝它是沒有所謂的宰相的,它沒有所謂嚴格定義的宰相,所以當時這些所謂的大學士,他其實就是分擔了宰相的工作。他不是一個人,他是好幾位共同來承擔傳統上面我們所講的宰相的工作,所以等於是位比宰相,在當時乾隆晚年的時候,在官場上他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當時還有另外一位也是大學士,也是在朝中很有影響力的,就是古往今來第一大貪官和珅。所以在民間的一些故事裡面,包括電視劇在描寫劇情的時候,劉墉跟和珅就有很多的鬥機鋒的過程。包括乾隆皇帝,其實他也常常會去找劉墉的麻煩,所以三不五時就會給他出個題目,看他怎麼樣來機智反應。我不曉得有沒有跟大家講過,他講乾隆老頭子的事情?有,我講過,講過就好了,所以就是很有趣的一個過程。當然我們看電視劇,他拍得很有劇情,有些對話也很詼諧,但是在官場上面的確他也是很有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大臣。他是山東人,山東老家在諸城縣,是一個比較窮鄉僻壤的地方,他是非常勤儉的人,對於他自己的長工,他自己的這些家人都非常的好。在民間也說,他的這一批長工跟隨他幾十年,因為幾代人都在他們家,所以年紀大了,這些長工也不願意退休,因為他們認為說如果我退休了,沒有辦法為劉墉來辦事,只有在家裡面吃閒飯,對不起主子,所以這幾位老長工還是堅持崗位,要每天劉墉上下朝,要幫他扛轎,幫他扛轎子,後來真的年紀很大了,那個轎子根本扛不起來。劉墉也知道他們是很有心要幫忙他,所以他也不好意思說你們就退休,讓年輕人來,後來劉墉就想了一招,他就說不然這樣子,哥們兒咱們就想一個變通的方式,我上朝,大家眾目睽睽,這一定得乘轎子,可是你們哥老幾個年紀太大,也扛不起我了,乾脆我們把那個轎子的底板給拆了,我還是在轎子裡面,可是你們就扛一個空轎子,我就在轎子裡面走,你們就做做樣子把轎子扛起來,這樣子怎麼樣?他們說好,所以後來就扛了轎子,你看到在轎子裡面,劉墉兩隻腳在裡面走去上朝,退朝的時候一樣,走回家。這個小故事也表現了劉墉體恤長工,就把他真的當作一家人一樣,所以也真的是在當時很得人望的一個大臣。

  好,這個是他的一個政治上的故事,他自己其實在文化界也很有影響力,他是一位非常知名的書法家,而且在當時就很多人競相收藏,甚至於連他寫信給老家,寫信給門生故吏的一些書信,後來也在古董拍賣市場都有很好的價格,所以劉墉也算是文化界,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

  好,再來我們看到第二百五十三個姓氏景。景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很少見,但是它也算是源遠流長,景姓是從楚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羋姓派生而來的。楚國的公族後來還有派生了三個姓氏,就是昭、屈、景。屈姓最知名的就是什麼?就是屈原。景也是當時在楚國國內很大的姓氏,其中有一位叫做景差。這個差有一些不同的讀音,有人把它念作ㄘㄨㄛ,景差ㄘㄨㄛ,我覺得我們就讀現在的讀音就好了,沒有必要要去讀以前所謂的古音,所以我都習慣念景差ㄔㄞ景差ㄔㄞ,景差他也會寫詩賦,所以他跟屈原,跟宋玉,都是在當時楚國一帶很有名的文學家。景差後來這個家族也很興旺,所以後來也變成現在景姓的主要來源。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春秋時代,齊景公,齊國的國君齊景公的後代,也有一部分是以景為姓氏,也是景姓的另外一個重要的來源。

  談到這個景姓,因為在歷史上發展人口也沒這麼多,所以我們來挑選三位,跟大家簡單的來介紹一下,第一位是景陽。這位景陽是戰國時代楚國的將軍,也就是楚國跟楚王有同血緣的宗族,在當時楚傾襄王,齊國、韓國、魏國,三個國家要去聯合攻打燕國。燕國它是一個小國,在戰國七雄裡面是屬於國力比較弱的,所以燕國禁不起三國聯軍的攻擊,趕快派人快馬加鞭去向楚國求援。所以楚傾襄王就派景陽率兵去營救。景陽他領兵打仗很有謀略,他覺得應該要來避開包圍的部隊,來個聲東擊西,他不直接去救燕國,而是直接去攻打魏國,因為三國聯軍齊、韓、魏,魏距離楚國是最近的,因為楚國是在長江流域,魏國是在現在的河南山西這一帶,所以他要千里迢迢,要到河北的燕國去救燕國,不如我直接就近去攻打魏國。好,魏國一旦受到攻擊,所以魏國就趕快通報前線,所以原本去攻打燕國的魏國的部隊就趕快收兵,回頭來救魏國,所以後來這個進攻的聯軍就瓦解掉了。好,這一次的用兵沒有辦法得逞,所以魏國齊國就懷恨在心,乾脆就聯合起來,我就把你景陽的部隊,我要截斷你的退路。景陽他又用計謀來離間齊國跟魏國,讓他們兩個人彼此有心結,最後齊魏的聯盟又解散了,所以景陽輕輕鬆鬆就回去了,完成這一次的任務。所以在三十六計裡面有一個圍魏救趙,那個典故也是在戰國時代,可是景陽用的這個策略,其實就是圍魏救趙,我去攻擊敵人一定要去救的那個地方,就可以完成我解圍的目的。三十六計,當然都是以歷史上的一些重大的戰略,來把它濃縮變成是計謀。三十六計裡面的最後一計是什麼計?走為上策,沒有錯,如果前面的計謀都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趕快腳底抹油。所以這個三十六計也很有趣,是我們《孫子兵法》之外,我們華人的祖先另外一種智慧的結晶。

  好,時間也到了,我們今天就到這邊,下個禮拜一我們再繼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