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57集

  來,我們來看到我們今天的進度。昨天我們談到第二百四十四個姓氏,暴這個姓氏。暴這個姓氏昨天我們提到了,在其中一個來源就是來自於古代的㿺者。㿺者這個職官,㿺者這個職官,其實他在古代是負責殯葬相關的一些行業,所以㿺者就由㿺慢慢的演化,就變成了暴這個姓氏。

  我們看到關於暴姓的堂號,有一個堂號比較特別,我們來看一下,叫做耿介堂。耿介這個詞彙其實一般來講,就是用來形容這個人他個性很耿直,介這個字其實它原本就是講石頭的意思,所以跟石頭一樣,都是非常的耿直堅硬,然後秉公處理事務。所以這個耿介堂典故就來自於明朝的一位官員,叫做暴昭。暴昭他也是在朝廷裡面有很多的歷練,也曾經擔任過刑部尚書。刑部尚書就是主管刑部,刑部就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法律司法,包括監獄這些事務,都是屬於刑部來管理。所以他就直接攝理到一些司法的業務,他為官很耿直,是非很清明,而且也非常有氣節,所以對於賄賂,對於一些關說,他一概嚴辭拒絕,所以後代子孫以他生前的行為來做紀念,所以就立堂號耿介堂,來紀念暴昭這位祖先的為人。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除了暴昭之外,我們再介紹兩位,其中有一位暴昭剛剛已經提過了,還有另外一位就是暴勝之。暴勝之他的字很特別,叫做公子,這個有點佔人家便宜的味道,所以人家稱他字號的時候,就稱他公子公子,所以這個也蠻有趣的。網路上有一個影片,有一個小孩子就問爸爸說,爸爸你為什麼幫我取名叫做英俊?然後爸爸就回頭跟他說,因為很簡單,這樣的話我才能夠被你的老師,被你的同學稱呼為英俊的爸爸,懂這個笑話了?所以這個也是有一點佔人家便宜的味道。好,我們看到暴勝之他的事蹟。他是西漢人。我們在很多的戲曲裡面,還有古裝連續劇裡面,經常會看到有這樣的一個劇情的編排,就是某一位大臣受到了皇帝的重視,這個大臣就被皇帝派為所謂的欽差大人,然後手就捧著尚方寶劍,巡狩地方,去微服出巡,所以有這個尚方寶劍的加持的話,他就可以上斬昏官,下除暴民,所以在戲曲裡面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其實所謂的尚方寶劍它並不是一個定制,只是偶爾有一些特殊的需求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一個任務的編派,也未必一定是劍的形式,就像在漢武帝的時候,就曾經任命暴勝之,稱之為直指使者,這個直指使者就是後來我們所講的這種欽差大臣。所以最早的時候他是用這樣的一個名稱。而且還由漢武帝賜給他上方斧,所以這個上方斧就等同於我們在戲曲裡面所看到的尚方寶劍,所以他可以有生殺大權,可以先斬後奏。所以他就帶著這個上方斧去追捕那一些盜匪,而且在地方上來加以巡察,只要是不聽任命的或者是不聽調度的,他都可以來做懲處。所以這個暴勝之在當時也算是很為人所敬重,因為一方面他受到了漢武帝的大力支持,而暴勝之這個人也是非常知禮節守分寸的人,所以他巡狩的地方無一不額手稱慶。暴勝之也常推薦雋不疑這個人,他在雋不疑推薦給朝廷之後,在朝廷上面表現也很好,所以他也有知人善任的這樣的一個考評。後來暴勝之他又升官擔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這個職位,先前我們在很多介紹名人的時候,都有提到它,御史大夫其實他是御史台的長官,御史台那個台就是台灣的台,御史台這個工作主要是負責什麼?就是建議朝廷一些朝綱的運作,或者是彈劾一些官員的不法的行事,這個都是屬於御史台的工作,御史大夫就是這裡面的屬員,所以權力也很大。當時暴勝之擔任御史大夫的時候,剛好發生了巫蠱之禍。在前幾天我們曾經談到,漢武帝晚年的時候有巫蠱之禍的事情,當時有一位官員叫做田仁,田仁他所擔任的職務叫司直,這個司直顧名思義就是跟諫議朝廷,還有規勸帝王有關係,所以這位田仁就諫議暴勝之,是不是放過太子劉據,能不能夠讓劉據逃亡,不要讓漢武帝給逮到了,如果被漢武帝逮到的話,鐵定是沒有命活。所以當時劉屈氂得知這個事情之後,這個田仁就被要求要把他逮捕起來,因為田仁這個是犯了漢武帝的禁忌,因為漢武帝下令,不管死活都要把劉據給抓到。所以田仁放了劉據,所以後來宰相就非常的生氣,然後暴勝之他就勸劉屈氂說,司直這個官其實是一個小職官,所以如果這個事情要追究起來的話,你應該從比較高階的官員來做詢問,來做懲處,而不是一下子就把這個事情就由田仁來擔綱,所以後來暴勝之也就被牽連在其中。漢武帝就讓他擔這個罪責,因為暴勝之也算是田仁的長官,所以後來暴勝之也就負責被下了牢獄,最後他是在牢獄之中自殺,來結束自己的一生。所以暴勝之其實,因為他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所以早年的時候可以說是非常的有權勢,雖然說他也為人非常的恭謹,做事情也很小心,但是在巫蠱事件這個地方處理得就有點不太圓滿。所以如果要是我面對這樣的下屬,田仁有這樣的諫言,我覺得應該要跟他好好的商量,是不是我們先把劉據,先把他逮捕送給了漢武帝,由漢武帝再來做定奪,如果漢武帝一怒之下要把劉據給殺掉,我們這一些大臣再聯名,再來保住劉據的性命,這樣的話可能在行政的流程上面,是會比較圓滿一些,否則要擔綱這個過錯,而且在歷史上面留下這樣的記錄,恐怕也是他晚年的時候比較失算的一個決定。

  我們看到第二位,剛剛提到了暴昭,暴昭除了剛剛我們提到他為人很耿介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小事情還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這個暴昭後來他在職場裡面,也曾經擔任過北平採訪使。在這一段的第三行。明代所謂的採訪使,他其實就是在地方上面來做巡察,來做監督的工作。所以他在北平這個地方,在民間他有一些巡察,然後去了解輿情,所以他的工作大致上就是要去觀察民心向背,還有官場上面的一些弊端,所以這個採訪使算是也有蠻大的權力。然後他也在當時就探知到了燕王朱棣,其實逐漸他謀反中央朝廷的想法,愈來愈明顯,所以暴昭也上書給朝廷,希望朝廷能夠及早做好準備,後來果然沒多久之後朱棣就起兵了。當時因為暴昭他就在北平,北平就是在燕王的屬地的附近,所以他就變成是第一線要來阻擋朱棣興兵南下的防線,所以當時暴昭他就跟鐵鉉兩個人聯手,就組成了第一道防線。可是朱棣也算是來勢洶洶,因為他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不可能貿然起兵。所以兩個人在臨時倉促之下,要來擋住燕王的部隊根本就是以卵擊石,所以很快的就被突破了。被突破之後,燕王朱棣的大軍還是不斷的往南進發。暴昭因為當時軍事的行動失敗,所以後來就被衝散了,所以他就逃亡,面對燕王的追捕,他就不斷的逃亡。最後還是被燕王所逮捕,逮捕之後,燕王朱棣希望能夠勸服他歸降於自己。可是暴昭卻不願意屈從,最後就被施以磔刑。這個字念作ㄓㄜˊ,打折的折,哲學家的哲。磔刑其實就是一般我們俗稱的凌遲。凌遲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在民間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千刀萬剮,就是一片一片的把他的肉給削割下來。所以暴昭也在當時受了這麼大的苦難。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四十五,甘姓。甘這個姓氏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起源是來自於商朝。商朝的武丁這一位商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當時在商朝的中期,武丁的時期算是最昌盛的時候。武丁還有一位妃子,我們在文獻上面也曾經記錄到她,而且在甲骨文裡面其實也有大量的記載,他的這位妃子叫做婦好,婦女的婦,好不好的好。昨天我們也談到妹嬉對不對?妹嬉的嬉你可以加女字邊,也可以不加女字邊。其實在商朝的甲骨文裡面,談到商王的妃子,往往她後面的那個字,其實不是她的名,是她的姓,所以婦好的好其實是她的姓。好了,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哪有好這個姓氏?我要跟大家說明的是,當商朝的甲骨文它記錄到妃子的時候,它往往會在那個姓的旁邊加上一個女部,所以婦好其實她是姓什麼?她是姓子,所以她加上一個女的偏旁。如果按照這個原則,那妹嬉她是姓什麼?她是姓喜。所以有沒有加女部是沒有關係的。這個婦好不要看她是一個婦道人家,可是她卻是驍勇善戰,所以武丁經常都派婦好當作領兵的元帥。對當時的游牧民族發動進攻,或者是去駐守邊關,所以這個婦好算是武丁最重要的軍事將領。當時在武的方面有婦好,在文的方面就有甘盤。甘盤其實就是武丁的老師,所以對他有一些道德的教化,學識的傳承。所以當武丁即位當王之後,甘盤就變成他的輔佐的大臣,就是等於我們後來所謂的宰相。所以在文獻上面也記載了這個甘盤,所以他也算是非常賢能的宰相之一。甘盤往生之後,他的子孫就以甘為姓氏。這是一支來源。另外一支來源主要是在春秋時代,周襄王的弟弟叫做王子帶,王子帶因為封在甘這個地方,所以在《左傳》裡面,在文獻裡面也稱他為甘公帶,因為帶是他的名字,甘公就是對他的一個稱號,所以王子帶我們稱他為甘公帶。所以這個甘公帶的子孫也以甘為姓氏。不過這個王子帶因為跟他的兄長,兩個人其實能力都很好,所以當哥哥即位為周天子之後,這個王子帶覺得我的能力其實不輸於我的兄長,所以後來這個王子帶在朝廷裡面也拉黨結派,所以後來也有叛亂的情勢。在《左傳》裡面也記錄了在周王室裡面動盪的這段過程。

  我們看到甘姓的堂號有一個五城堂。這個五城堂典故可就了不起了,它的典故是來自於戰國時代的秦國有一位甘羅。甘羅他十二歲的時候就代表秦國出使趙國,而且趙王不敢怠慢,還親自到郊外去迎接甘羅。當然甘羅會得到趙王的重視,一方面他是秦國派來的使者,而當時秦國是非常強勢的,所以當然不敢怠慢;再來就是甘羅雖然是小小年紀,可是在當時在國際之間已經享譽知名,所以一方面是敬重秦國的大使,二方面是敬重甘羅的口才敏捷,他的才思敏捷,所以趙王對他非常的欽折。通過甘羅的外交活動,不費一兵一卒,趙國就自動的把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所以甘羅回到秦國之後,當然就得到了朝廷的重視,所以朝廷就冊封他為上卿,而且把他的祖父甘茂,以前在擔任左丞相的時候的田地,統統轉賜給甘羅。所以甘羅的子孫就以此為典故,立堂號五城堂,來紀念甘羅的事蹟。

  好,我們看到下面的歷史人物。除了甘羅之外,我們再介紹兩位,甘寧跟甘從矩。甘寧是三國時代東吳的名將,他在武功方面是非常令人折服的。其實甘寧年輕的時候也算是一個問題人物,也算是問題少年,年輕的時候因為喜歡耍槍弄棒,所以就糾集了人馬,帶著棍棒,拿著弓弩,就在地方上面為非作歹,而且還組成了渠師,在第三行,渠師,渠師其實就是水師,坐著船,然後打上了旗號,就去劫掠來往的船隻,所以當地人就稱他們為錦帆賊。錦帆賊那個帆就是,因為他們是坐船打劫,所以就會有船帆,錦帆的那個錦就是各種顏色,非常的色彩斑斕。所以是一群不良少年所組成的打家劫舍的集團。當時也沒有什麼太多的物資,所以就把那一些衣服布剪下來之後,就把它縫縫補補,就把它做成了船帆,所以叫做錦帆賊。後來年紀稍稍長大之後,甘寧才覺得這樣不行,自己就變成地方上的頭痛人物,而且長此以往,自己的未來該怎麼打算?所以頓然醒悟,所以後來他就專心讀書,然後也逐漸的在官場上嶄露頭角。原本他曾經在劉表跟黃祖的麾下,可是兩位都不識他的英才,所以最後都沒有對他重用。是一直到了建安十三年,甘寧就率了他自己的部下投奔孫權,才開始建功立業,所以後來甘寧在孫權的帳下就屢屢建功,而且好幾次都建立了非常大的功業。所以孫權就非常自豪,公開的對大臣說,說曹孟德曹操有張遼,張遼我們昨天還有大前天我們也曾經提到他,是曹操帳下的一員猛將,他說曹操有張遼沒什麼了不起,我有甘興霸,我有甘寧,其實就足以抵擋張遼,所以孫權非常自豪他有帳下一員猛將。而且他不僅指揮帶兵非常的嫻熟,他個人也是仗義疏財,所以在軍隊裡面得到士兵將官的擁戴,還被陳壽在《三國志》裡面譽為是江表之虎臣。江表這個詞彙先前我們也曾經說明過,從北方往南方看,這個長江之南、長江之外就叫江表,所以江表其實就是江南的意思。大家會覺得說,為什麼我們要從北往南看?因為中國傳統的政治中心是在黃河流域,所以當時的國都不是長安就是洛陽,都是在北方,是後來三國鼎立之後,然後才有一些慢慢的南方的政治的文化,才慢慢的被重視。由北往南看,江表就是江南。虎臣就是像老虎一樣非常勇猛的大臣,也是稱讚甘寧他在武功上面的功業。

  除了甘寧之外還有另外一位甘從矩。矩這個字它原本是講畫方的工具。畫圓的工具我們比較熟悉,因為我們從國小國中,在數學課都會用到這個工具,叫圓規,所以規是畫圓的工具。畫方的工具就是矩。規跟矩因為都是畫圓畫方的工具,所以合在一起之後就給予引申的意涵,就變成了所謂的標杆、準則、規範,就是規矩的引申的意思。甘從矩他這個名字,其實名字的取義上面就非常有它的意涵,是希望甘從矩能夠像畫方的工具一樣,能夠遵守規範,遵守規矩。他的確也是如此,他是南唐時代的將軍,南唐是什麼時候?就是五代十國。我們先前曾經跟大家介紹過,唐朝滅亡之後就開始進入了一段分裂的時期,一百多年,有所謂的五代跟十國並列。五代就是接續著五個朝代。這五個朝代時間都不長,是由漢人所建立的,它是一個接一個,就是我們講的梁、唐、晉、漢、周,這是五代。同時期還有十國,這個十國有些國祚比較長,也快有百年的時間,像南唐國就是十國裡面算國祚比較長的一個小國。這一位甘從矩就是南唐國的將軍。後來這個南唐國它自己也冊封吳王,它自己國內還分封諸侯王。甘從矩他就跟著當時被南唐國冊封的吳王楊行密,變成是他手下的一員大將,後來在楊行密的指揮調度之下,他也屢屢建功,所以後來他自己也封了一個爵位,叫做豐城伯。後來天祐五年的時候,甘從矩他就退休了,退休之後就回到家鄉去,他看到家鄉的百姓這麼的辛苦,所以他就建了寶福、雲岩、隆福三座寺廟,而且在寺廟裡面還有施齋飯,所以對於地方上面比較清苦的百姓,至少可以得到衣食的溫飽,所以當地人就非常的感恩他。後來南唐國也有一次大規模遷都的過程,甘從矩也跟著大小臣工,跟著國都,跟著南唐國的皇帝也一起遷都。所以後來他在遷都的過程裡面,也不斷的幫助這些小老百姓,安頓他們的過程,讓他們都能夠在遷都的過程裡面得到保障。所以甘從矩也一直受到南唐國子民的褒揚。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這個姓氏非常的特別,這個字讀音也很特別,念作ㄊㄡˇ,我們一般很少讀到這個字,念作ㄊㄡˇ這個讀音。鈄這個東西其實它原本是一個具體的物品,是有點像大勺子的一種器皿。各位我們在寺裡面用餐的時候,一般我們那個湯,我們大概會用一個比較大的湯匙,這個比較大的湯匙在有些地方就把它叫做鈄。鈄為什麼會變成姓氏?很有趣,我們看到這個過程。鈄這個姓氏是出自於姜姓。談到姜姓就會講到西周初年姜太公受封於齊國。經過了百餘年,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我們先前跟大家講過了,在齊國其實有一個陳姓的卿大夫,這個陳姓的卿大夫《史記》是把他寫作田姓,他在齊國勢力很大,然後當時齊國的國君姓姜,慢慢的就失去了民心,所以到了春秋末年的時候,這位陳姓的卿大夫後來就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就把原本當時姜姓的國君齊康公,還有他的公族,統統把他流放到海外去,所以這批姜姓的貴族就被趕出了國家,然後陳姓的卿大夫就自己立為齊國的國君。所以戰國的齊國的國君是姓陳或姓田,那就跟春秋以前姓姜的國君,是不一樣的家族了。這一批流亡的公族,就必須要自己靠著自己的力量來維持生存,所以他們就回歸到原始人的生活,靠著採集,靠著打獵來求得溫飽,因為當時沒有像樣的烹煮的器物,就只有一個湯匙,大湯匙,所以後來他們就把那個大湯匙拿來當作烹煮食物的器皿,每一次就只能夠煮一點點,所以一餐飯都要煮好多次,才能夠餵飽大家的肚皮。後來這一批流亡的齊國的姜姓貴族,又回到中原來了,為了紀念當時那一段艱苦的歲月,所以就改姓為鈄。而且改姓為鈄就是不要再被注意,免得被追殺,免得被逮捕。所以現在鈄姓的起源就是來自於姜姓的派生。所以講到這個其實也蠻辛酸的,被人家趕出國,而且還要流離失所,還要自己想辦法來維持生存,所以這一段的過程的確在歷史上面是不太風光,對於姜姓的貴族來講,是不太風光的一段歲月,可是也因為這樣才又派生了鈄姓,才有綿延鈄姓的子孫。

  所以我們看到老子的書裡面說,其實禍福相依,當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頓挫,是一個挫折,是一個失敗,可是相對的其實它也在醞釀,我們是不是能夠透過這一次的挫折,我們有所成長,我們有所轉變,我們正在開創另外一個好的事情的契機。所以反過來也是一樣,當我們一帆風順的時候,其實我們要居安思危,所以當我們什麼事情都很順利的時候,我們就要戒慎恐懼,我們就要小心了,因為不知道我們在一帆順利的過程裡面,是不是也因為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舉止,暗中也得罪了人。所以還是要注意。鈄姓其實也是有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才有這個姓氏流傳於後世,所以是禍還是福不知道,每一個人觀看這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評價也會不同。

  我們看到下面第二個堂號的地方,我們看到有一個惠楚堂。惠楚堂的典故是來自於一位鈄滔。鈄滔他曾經擔任過楚州刺史。這個處州的處請幫我改一下,這個打字的時候按錯字了,是楚國的楚,惠楚堂的楚才對。他是楚州的刺史,在擔任地方父母官的時候惠政於民,所以地方百姓很支持這一位清官。所以子孫也非常的驕傲,就把鈄滔的事蹟變化之後,立了堂號惠楚堂來紀念鈄滔。鈄滔的事蹟我們看到下面也有比較多的文字敘述,他是宋朝人,也是經過了科舉考試之後,然後從地方小官才擢升為楚州刺史。一樣,在第三行的地方也請幫我改一下,那個處州的處應該是楚國的楚。鈄滔後來也看到了在楚州有一個縉邑,這個地方山水秀麗,最後就選擇在縉邑裡面的官店這個地方定居下來。所以後來他在楚州就退休,退休之後他們家族就在這個地方選擇安居落戶,然後就在這個地方一路繁衍。鈄姓在歷史上面人口就不多,所以能跟大家介紹的歷史名人,就只有鈄滔這一位。

  我們看到下面第二百四十七個姓氏厲。談到厲這個姓氏,大家就會覺得說這個姓氏感覺好像很厲害,現在我們講厲害厲害,我們現在是把它作為一個正向的用法,其實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厲害這兩個字,厲害這兩個字它是正向的一個詞彙,還是負面的詞彙?其實你看到厲跟害,兩個字的意涵有部分是重疊的,所以在古文裡面,厲跟害常常都會拿來交互使用,後來把它組在一起變成同義複詞。你不太明確了解厲的意思,害的意涵我們就很清楚了,害是蠻負面的一個用法,所以厲害厲害,其實如果我們從它的字義來看,它其實是蠻負面的,然後從負面的用法變成現在我們比較正向的一個意涵。我們說同學功課很厲害,同學體育很厲害,然後同學口才很厲害,它變成是一個很正向的用法。這個是蠻有趣的轉變,因為從一個極度負面變成一個極度正向,所以這個語意的轉變值得我們來做考察。我們來看到它的一個起源,厲姓有幾個來源,有一個來源是來自於姜姓。一樣,談到姜姓,大致上都還是會跟西周初年的齊國有關。姜太公的後代後來就傳到了姜無忌,姜無忌是齊國的國君,他往生之後,他的大臣就為他上了一個謚號,叫做厲,所以史稱為齊厲公。我們先前也跟大家介紹過,謚號其實在比較早的時期,譬如說在西周時代或者是春秋中期以前,大概謚號我們沒有辦法很明確的說它有沒有善惡之分,可是慢慢的從春秋中期以下,到了戰國,到了兩漢,一直到了封建王朝結束,這個謚號往往都會有明確的,比較屬於正向的或負面的用法。我請大家猜一下,厲這個謚號是正向的還是負面的?就剛剛我們所解釋的,它應該是蠻負面的。所以齊厲公其實是一個蠻負面的謚號。齊厲公的庶子就以他的謚號為姓氏,所以就稱之為厲氏。厲還有另外一個起源,是周朝的諸侯國厲國,厲國是屬於在淮水長江流域這一帶,在湖北的隨縣,後來厲國就被楚國所滅,所以厲國的公族就以國名為姓氏,這個就變成厲姓的另外一個來源。

  我們看到厲姓的堂號有一個半樹堂。半樹堂的典故是跟宋朝的厲元吉有關。厲元吉有一個號叫做半樹。厲元吉曾經擔任過烏程尉,烏程是一個縣的名字。先前我們都講到了,如果是當作縣長的話,經常在文獻裡面就會記錄為烏程令,所以如果是烏程令,那個是縣令,是縣長。尉又是什麼意思?尉就是烏程這個地方的尉這個職官。尉這個職官其實就跟軍事有關。所以烏程尉就是烏程縣主管軍事方面的職務的長官。因為他在當官其實也沒有很豐富的歷練,所以在烏程尉他就辭官了,他就回家去退休。然後因為南宋過渡到了元朝的時候,元朝其實剛剛入主中原,他們也希望能夠尋訪宋朝的舊臣,希望能夠敦請這些舊臣出來,然後由這些舊臣,因為他們比較熟知一些政務的工作,而且在地方上面都很有人望,所以元朝也邀請這些宋朝的舊臣來擔綱。可是厲元吉不願意,他就四處躲藏,一直到年紀老大了才返鄉,返鄉之後,元朝來訪問他來邀請他的使者還是不間斷,可是他就堅決的不去擔任元朝的官吏。所以後來厲元吉的子孫,就非常的欽服他這個祖先的氣節,所以就以半樹為堂號,來紀念厲元吉。

  當然先前我們也跟大家分析過,其實所謂的事奉二朝,這個在古代,其實大家都會覺得是一個比較負面的行為,所以很多有氣節的士大夫都不願意事奉二姓,事奉新的朝代。也有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如果這些前朝的舊臣願意出來貢獻他一己之力,不僅可以安頓地方民心,也可去以給新的統治者一些諫言,畢竟他們是舊朝的大臣,他們了解政務,而且了解地方百姓的需求,所以如果願意來做這個事情的話,其實也可以緩和朝廷和百姓之間的矛盾,所以也是有一番建樹。當然我沒有任何的批評或者是有任何的稱許,只是說這是兩種選擇。這個選擇沒有什麼好壞,就看他個人自己的想法。所以先前我們也曾經講到趙孟頫,趙孟頫也是元朝的官員,他原本也是從南宋過渡到元朝,而且大家看到他的姓氏,他姓趙,其實他也是趙宋的皇親國戚,只是他是比較疏遠的苗裔,但是在元朝建立了朝廷之後,趙孟頫他也出來當官,他也在地方上面有很多的建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另外一個選擇。所以厲元吉他為了要表彰自己的氣節,而不願意任元朝的官吏,這個也是值得後人來稱許。

  好,除了厲元吉之外,還有另外幾位厲姓的歷史名人,第一位厲文才。厲文才是唐朝的大臣,他是在唐朝武德年間登進士第,是金華這個地方第一位文武進士。金華就是現在的浙江的金華市,金華最著名的食品就是金華火腿。所以金華這個地區,從唐朝開始就已經是人文薈萃的地方,而且厲文才他不僅是文的進士,他還是武的進士,所以是文武雙才,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才能夠在地方上靖寇安民,靖寇就是綏靖地方上的一些盜匪,這個就是他武的表現,安民就是他身為地方父母官,用文治,用教育,用德化來感化百姓,所以也有安民的政績,所以文武雙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厲文才在貞觀初年的時候,擔任道州刺史,而且當地有一些屬縣盜賊非常的猖獗,所以厲文才不僅用武功來鎮壓,他也會用一些德化的方式來給予恩賞,所以恩威並濟,威愛並施,所以他到任一個月盜賊就平息了。所以其實面對那一些盜匪,面對那一些不平靜的地方,其實我們要去分析它的原因,其實沒有人願意去當綠林好漢,沒有人願意去當盜匪。所以厲文才就去了解說,這一群盜匪為什麼他們會成為盜匪,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所以了解之後,就去針對他的問題來做解決。譬如說他是因為這個地方上的官吏太過苛刻,每一次都收受賄賂,他們沒有辦法,只好鋌而走險,你就要去解決官吏貪污的問題,諸如此類。如果能夠對症下藥,才能夠徹底解決地方上那些盜賊的問題。所以厲文才他就是從這個方式來分析,而且給予恩賞,也給予一些懲處,所以恩威並濟,很快的就處理好了這個盜匪的事情。

  其實我們在學校當老師也是恩威並濟,所以這個方法其實是一個蠻好的方式。尤其我們在學期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會比較嚴格,就會給學生不假辭色,就會用一個比較撲克臉,板起臉孔,來要求學生不可以遲到,不可以上課吃東西,不可以如何,不可以如何。這麼做就是你要樹立威信,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太了解老師,所以他必須要按照老師的規範循規蹈矩。然後慢慢的大家熟了,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可以慢慢的去緩和這個氣氛。所以學生會覺得說,這個老師愈來愈可愛。其實老師也不是這麼嚴格的人,不是這麼嚴肅的人。然後到了期末的時候,我們現在學生也會給老師評量,也要做問卷,到了期末的時候,學生在做這個評量做問卷的時候,就會覺得說老師其實是個好人,上課也是很有趣,所以評量那個分數就會比較甜一點,分數會比較漂亮。如果反過來就慘了,反過來就是你開始對學生很好,上課吃東西沒有關係,上課穿拖鞋沒有關係,上課你要有來就可以了,我也不點名,沒關係,那他會覺得說老師好像真的很好相處,所以他就真的不來上課,他就真的上課給你吃東西。等到有一天你受不了了,你要點名了,他就會覺得說老師你是怎麼樣,為什麼你講一套做一套。然後你後面要去收束他們的行為舉止的時候,學生就會反彈,然後到期末的時候,那個期末評鑑的評量分數就會很難看。所以我們也是經過一些歷練之後才發現,其實要先嚴,然後後鬆,這樣師生的關係會比較好。所以自古以來為政之道無他,恩威並濟。這個是一個很簡單的方式,當然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這個我自己當行政主管也是一樣,我們讀古書,很多的事情,很多古人給我們的教訓都是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可是真的自己去操作的時候,就還必須要去拿捏那個分寸,拿捏那個力道,否則如果那個威一下子話講得太重,或者是手段是比較嚴格的,引起的反彈也是後座力蠻大的,所以這還是要有一些實際的經驗才能夠了解。

  好,我們看到下面第二位厲仲樞。厲仲樞其實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宋朝的進士,也是文武進士。而且更了不起的是,他的兒子厲佇,還有厲琮,在幾年之後他們也登了進士榜,所以是父子,一個家族父子進士,而且是兄弟進士。而且更了不起的是,後來他們厲仲樞的家族,他們幾代人都有進士的功業。所以後來他們還有四代人是祖孫進士。所以在當時在地方上就覺得說,他們厲姓的家族在讀書方面是非常的有成就的,所以也為地方上所津津樂道。

  所以厲仲樞他們這個家族有這個風氣,也算是一個傳承,書香世家。

  好,我們看到第三位厲鶚。厲鶚是清朝人,他跟前面的兩位厲文才跟厲仲樞,就不太一樣了,他是很努力要去考科考,可是就是考不到,考不上,所以這個考運實在是有點不好。後來一直到了乾隆元年,厲鶚才被推舉為要來參加博學宏詞科。這個也是科舉考試的一個項目。可是你看運氣真的很差,他在寫考卷的時候把題目弄顛倒了,本來論它要擺在詩的後面,因為博學宏詞科,它除了要考散文之外,它還要考作詩,本來是規定詩要先寫,散文在後面寫,結果他弄顛倒了。慘了,這麼弄顛倒還有分數嗎?就沒有分數了。所以就真的很冤枉。所以你看這一次真的對他打擊很大,信心滿滿,結果因為寫錯題目,弄錯次序,結果就沒有考取,因此他後來就不再去參加科舉考試了。

  他就輾轉去揚州。揚州有一個人叫做馬曰琯,馬曰琯這個人他家裡面有一個藏書的書房,叫做小玲瓏山館,裡面藏了很多的書。厲鶚就被馬曰琯邀請到他家去擔任私塾的教習,私塾的老師,所以也因此可以博覽群書。而且對於宋代的史事他就特別了解,就像前幾天我們做的小小的討論一樣,每一個人讀書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他對於宋朝的這些文獻,他就特別的關注,特別喜歡宋朝的一些事蹟,所以他研究就主力在宋朝的一些事物上面,而且他還特別去研究宋朝的詩歌,所以他有《宋詩紀事》一百卷,這個一百卷數量是很龐大的,所以也表現出他在宋朝的這些事蹟上面的考訂,是非常的下功夫的。而且他自己也喜歡寫詞,也跟宋朝有關。像昨天我們講到,一代有一代的文學,唐朝最傑出的文學,最突出的文學體式就是詩,宋朝就是詞,所以他因為喜歡宋朝的事物,所以詞也寫得很好。所以他比較學習的對象是像姜夔、張炎,這兩位都是宋詞裡面屬於格律派的健將,就是在使用辭藻,配合詞牌,都是非常的要求的,非常的精準的。所以他在文辭上面也非常的下功夫,所以也是當時清朝的時候浙西詞派中期的巨擘。

  大家會覺得很奇怪,詞不是在宋朝是最突出的嗎?清朝人也寫詞嗎?當然,我們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中國古代的這些文體,賦、詩、詞,你看到現在還是有人寫,所以這些流傳下來的詩歌的形式,文學的形式其實都一直有人在創作,只是說哪一個時代哪一個文體是最突出的,一代有它一代的代表。所以唐詩,宋詞,元曲,然後明清呢?明清最突出的文學的表現是什麼?是小說。所以他在清朝的時候,詞還是很多人創作。這個是他的一個事蹟,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厲鶚。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四十八戎這個姓氏。戎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不算多。它的起源是跟周朝的一個職官戎右有關。戎右是什麼?戎右它是,在西周,在春秋時期,當時戰爭的主要形式是以戰車為主。大家不要想像那個戰車是坦克車,不是,戰車其實就是馬車,這個馬車上面它會有車上的戰鬥人員,車上的戰鬥人員有三位,這三位中間的那一位是駕馬車的人。駕馬車的人我們在文獻上面稱他為御。這個御就是皇帝的那個御。要不要寫一下?就這個御,簡單的畫一下好了,這個是從上面往下看,從上面往下看,這個馬車它總共會有四匹馬,中間兩匹牠是被綁在車轅上面,所以中間這兩匹馬叫做服馬;為了要增加動力,所以他在服馬旁邊還有兩匹,這兩匹叫做驂馬。我們看到這個驂,它右邊是參加的參,參其實從它的語意來看的話,參就是額外加上去的。所以最早的時候它是只有兩匹馬做為馬車的動力,後來是外面這兩匹再加進去。這兩匹就不像服馬牠是被綁在車轅上面,牠是可以游移的。所以在《詩經》裡面講到共叔段,共叔段他的武功很厲害,他很會駕馬車,所以他駕馬車的時候,還可以操控左右這兩匹驂馬,牠有的時候可以退縮,可以在中間這兩匹的服馬,牠可以退後一點點,就好像那個箭,弓箭的箭一樣,它就變成是箭頭形的,兩匹驂馬是在服馬的後面。而且還更厲害的是,驂馬他有的時候還會放出去,放出去讓牠游移,再把牠拉回來,所以他很會駕馬車。然後中間這一位就是御者,是駕馬車的人。駕馬車的人不要看他好像很輕鬆,其實不容易,他要拉六條韁繩,所以要操控四匹馬要六條韁繩,為什麼?因為左右這兩匹馬牠們有自己的韁繩,所以牠有兩條,所以他要拉這兩個驂馬,中間的服馬牠共用兩條,因為牠被綁在車轅上面,所以基本上牠不會亂動,所以牠只要兩條韁繩就可以了。所以拉六條韁繩,要同時操控四匹馬,這個難度是相當高的。左邊的這一位,我們在文獻上面把他稱之為車左,右邊的這一位稱之為車右。車右就是我們這邊所講的戎右,是一樣的意思。這三個人哪一位是車上的指揮官?是車左,再來是御者,身分比較低的是戎右,車右。所以是三個人在車上的位置,各位不要想像說,他們三個人在車上是不是並列而站?並不是,他們三個人事實上是站成品字形的,御者的站法他會稍稍的往前站一點點,然後車左跟戎右會稍微的退後一點點。因為從文獻的記載還有考古出土的實物,我們都會知道,那個車子其實是車廂的部分面積不大,面積很小。我打個比方,各位現在有沒有看到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桌子,有沒有?各位看到那個桌子,它那個進深,深度,就是這個深度,這個深度就差不多是各位的這個桌面,這個深度稍微再長一點點,其實很短。然後它左右的寬度大概就是各位看一下,我們兩張椅子這個寬度而已,就只有這麼寬。上面要站三個人,而且三個人是成年男子,所以他不可能說三個人並在一起,因為三個一起的話,手臂會靠著手臂,他在戰鬥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迴旋,所以就變成說他一定要站成品字形,後面的這兩位他要稍稍的退後一步,而且他在戰鬥的時候,臉要朝著左前方或右前方,這樣才能夠戰鬥,所以這是當時的位置。戎右他在車子上面,他是手拿戈或戟這種兵器,所以他要負責戰鬥。而且在戰場上面,如果有一些臨時狀況的時候,戎右還要下車來,要去排解這個臨時的狀況。譬如說在《左傳》的記錄裡面,就曾經在對戰的時候,車輪陷到泥淖裡面去了,怎麼辦?所以車右要下來,下來之後他要把那個車子給抬起來,所以車右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能夠擔綱的,這個戎右、車右一定是要身強體健的,是大力士,他要把它抬起來,所以都是勇士才能夠做這個事情。

  我們再往下看。戎右他因為在兵車上面負責戰鬥,所以後來這個職官慢慢的子孫就以戎做為姓氏,就流傳下來了。這是一個來源。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周朝有個諸侯國叫戎國,戎國滅亡之後他的公族也以戎為姓氏。還有就是我們先前講到,中國古代有一些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戎蠻夷狄,這個戎後來慢慢的跟漢族有一些通婚,後來這些戎族也以戎做為姓氏,也流傳於後代。所以先前我們也跟大家講過了,我們說我們現在是漢人,我們是什麼人,其實也都沒有純粹的血統了,尤其漢族,我們漢人漢族其實二、三千年以來,這種通婚其實讓我們的血緣非常的複雜,所以我們沒有人敢說我是百分之百純種的漢族,沒有人敢這麼說。而且現在我們也藉由DNA的分析,我們也發現,其實我們台灣的,一般我們所謂的客家人、閩南人,我們都認為說我們應該是漢人的血統的比例會比較高一點,其實也沒有。這個是有科學的根據來做分析的。其實我們台灣的閩南人、客家人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跟畬族有關。這個畬族就是上面一個余天的余,下面一個田,寫一下,這個畬族是這個畬。這個畬族是福建這一帶的少數民族,福建這一帶的少數民族。所以客家人跟閩南人,我們在福建、廣東、山西這一帶盤踞,生活了很多年,幾百年的時間,也跟當地的畬族早就已經有很密切的通婚了。甚至於我們在閩南話客家話裡面有些詞彙,根據語言學家的溯源,他去回溯,溯源,其實有很多詞彙是從畬族語借用來的。所以我們都說我們是什麼中原舊姓,河洛人,或者是中原移轉到南方來的客家人,其實我們都已經有很複雜的血緣了。所以自古早就已經五族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早就已經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了。

  好,來,我們再往下看。堂號裡面戎姓有一個柳丘堂,是秦朝末年的時候戎賜的典故。戎賜在秦朝末年的時候,天下兵荒馬亂,各路英雄豪傑蜂起,戎賜也藉由連敖的推薦,後來就跟隨了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劉邦後來就一路征戰,所以後來就消滅項羽建立了漢朝。戎賜因為有汗馬功勞,也立為柳丘侯,所以後來子孫就以柳丘做為堂號。

  除了戎賜之外,我們看到另外一位歷史名人戎昱,是唐代的詩人。這位戎昱大家對他就比較不熟悉,其實他也是社會寫實派的詩人。社會寫實派的詩人,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元稹跟白居易,反映民間疾苦,反映百姓的心聲。戎昱他的詩作也是普遍有這樣的傾向,他的代表作就是《苦哉行》。《苦哉行》我們光看詩名就知道了,苦哉,苦哉,它就是反映老百姓心中的淒苦,所以寫了戰爭給人民百姓的一些苦難。他自己因為在官場上面其實是沒有科考,所以沒有正式的職官,所以他就一路輾轉,去當地方上這一些官員的幕僚人員,擔任他的參謀,幕僚。所以在官場上面也是到處游宦,因為這些幕僚,如果他的老闆主子有經費的時候,我就邀請你來當我的幕僚,我今天如果我被貶官了,我沒有這麼多的資源了,我就只好辭謝你了,或者是我升官了,我到什麼地方去了,我邀請你,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呀?有些人會認為說,要離開家鄉那麼遠,那就算了吧,我就另謀出路吧,所以這些游宦的人,當幕僚的人,就會轉易很多的老闆,所以當然這中間也有一些甘苦。所以戎昱也有些詩作,其實也是弔傷自己,游宦多年而一事無成,流離失所,這一些心境也反映在詩歌之中,也算是他的一些很有名的創作的靈感的來源。

  好,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二百四十九的祖姓。祖這個姓氏也算是蠻少見的,祖姓的來源其中一個就是來自於子姓,是從商朝商王派生而來的。商朝的開國君王商湯昨天我們有介紹過了,他往後傳了幾代,就有幾代的商王,在文獻裡面稱他叫做祖甲、祖乙、祖丁,很有趣。大家會覺得說,商朝的商王為什麼常常都會用天干來做為他的名號?祖甲,祖乙,祖丁,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個在學界也有幾個不同的說法,大概有幾個說法是比較我覺得可以大家來考慮的。祖甲,祖乙,祖丁,那個甲乙丁都是天干,在古代,天干其實是商人他們喜歡用的一種對時間的記錄的方式,商人,我講的是商朝人,商民族,商朝他們用天干來計日,來計時,因為天干總共有十個,所以他就用來計日,十天就是一個循環。所以我們講一個月裡面有三旬,十日為旬,這個旬,十日為旬,這是十天。所以以旬做為計日的習慣,這個是殷商時代流傳下來的。了解了?所以他們大量的使用天干,然後到了周朝的時候,他們又把十二地支給加進來了,所以他就把這個天干跟地支來做搭配,所以後來就變成了有六十干支的循環,這個是周朝以後才開始用。了解?然後周朝他們也很有趣,在西周的時候他們記錄每個月的時間,他不跟商民族一樣,商民族他是把它分為上旬、中旬、下旬,十天為旬,一個月就是分三旬,周民族他們用月亮的變化來計月,來做一個時間的區段,這個也蠻有趣的。我寫一下,他把一個月分成四個階段,就是有哉生霸,這個霸在文獻裡面它有的時候會寫成哉生魄,霸跟魄事實上應該是同音,因音近的關係的假借。哉生霸,然後再來,望,然後既望,然後哉死霸,這個霸也是這個魄。當然,有的時候我們看到出土的那個銘文,有的時候會稍稍不太一樣,可是大致上他是把它一個月分成四段。一個月分成四段怎麼來分?很有趣,我們看到月亮的變化,從初一完全看不到,初二之後就慢慢的看到一點點的亮亮的月牙,然後月牙的光度就會愈來範圍愈大,然後就會到一半。根據學者的討論,當然有幾個說法,可是這個說法大概是比較多人支持的,就是從月牙剛開始冒出來,一直到月亮一半,這個就是哉生霸。就是看到那個月亮的光愈來愈多,就好像月亮生出來,長出來一樣,所以叫做哉生霸。霸這個字我們看到右下角是一個月,所以霸這個字它大概是用在跟月亮的光線光度有關。然後過了這個半月之後,一直到月圓,這個應該就是望。原本我們後來在文化上面習慣用這個望,是專指哪一天?就是滿月那一天,對不對?就是十五那一天,可是如果你用在月相的區分,它不可能只專講那一天。所以學者他們是認為說,應該是過了半月之後一直到滿月中間這一段,就是逐漸它要到滿月,所以這段叫做望。過了望之後就會慢慢的,月亮就開始又會被吃掉,然後從滿月到半月這個就是既望。既望這個詞在後來我們又專指哪一天?專指十六,因為十五是望,既望是農曆的十六。過了既望之後,這個半月一直到月底,月亮慢慢的不見,這個就是哉死霸,月亮好像被吃掉了,所以就有這個詞彙。這個很有趣,一個月從古人的推算,一個月就是二十八天,有的時候是二十九天,大概如果我們用這樣來算的話,大概七天就是一個時段。所以這個跟商民族他們的算法又不一樣。所以很明顯的,商跟周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來源,我們看他計時的習慣就不同。

  好,我們再回來。為什麼商王他會用天干?有一個說法是說,以他們出生的那一天來做為他這個王他的稱號的來源,以他出生那一天,有人就反過來說應該不是,應該是他什麼?應該是他往生的那一天。可是問題來了,這兩個說法就會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出生那一天說不定有兩個商王,他都是甲那一天出生,有沒有那個可能?有,對不對?所以也有可能是同一天,剛好是甲那一天往生。當然有學者會說,對,沒有錯,所以在商王裡面,我們看到有什麼祖甲,有祖乙,可是也有什麼武乙,武丁,他會用另外一個字來代替,他天干重複沒關係,可是前面那個字它可以做變化,所以到底是他出生那一天還是他往生那一天?現在這兩個說法好像都各有人支持。有人就說其實都不是,其實他們用那個稱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用占卜的,占卜出來說哪一天是適合商王,那就用哪一個,所以就變成有不同的說法。總而言之,用天干來標誌商王,就是他們商民族的一種習慣一種特色。

  我們再往下看,祖乙也曾經任用巫賢為宰相,勵精圖治,所以商王朝又再復興。因為祖甲,祖乙,祖丁,他們在稱號上面都共同有祖這個字,所以他們的一些子孫又分別以祖為姓氏。所以這個是來源。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就是商代的兩位宰相,他們的名字叫做祖己。不好意思,請幫我改一下,打字的時候沒有看清楚,打成了已經的已了,甲乙丙丁午己庚辛的己,自己的己。還有祖伊,他們都是黃帝的後代,所以祖己跟祖伊的子孫也以祖為姓。所以總而言之,大概都跟商朝當時的人物的名號有很深的關聯。

  談到祖這個姓氏,我們就不得不要來介紹祖逖。祖逖他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就是聞雞起舞。祖逖,東晉時代的軍事家,其實東晉的時候只是偏安江南,北方已經被游牧民族給佔領了,所以祖逖就一直想要為國家來賣力,來奉獻,希望能夠收復失土,光復中原,所以他從小他就立志要從事軍事的工作,所以就鍛鍊身體,來訓練戰騎,所以每一天早上雞叫的時候他就要起來,就開始來練劍,來練武藝,所以才有聞雞起舞這樣的一個成語,聞雞起舞。雞大概是什麼時候叫?其實沒有農村經驗的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如果在農村有住過,你大概就會知道,雞大概在文獻上的說法,跟我們實際上的觀察還蠻一致的,牠大概會叫三波,第一波叫是最早的,大概幾點叫?三點,三點就叫了,第二波大概是四點多,後來大概天亮了,五點牠也會再叫一波,所以牠會叫三波。所以聞雞起舞如果是祖逖的精神,他搞不好三點多那一波,第一波叫的時候他就起床了,然後就趕快去鍛煉身體,來練武藝。祖逖他也因為從小就立志要收復河山,所以他在長大的時候,就在軍事的方面有很大的貢獻。後來他在建武元年的時候,就率他的部隊北伐,而且得到了北方這些被少數民族統治的百姓的回應,所以也幫助祖逖在收復失土的這個地方,建立了根據地。所以當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後趙的石勒,看到祖逖的部隊這麼強大,而且地方百姓都非常的支持,所以石勒就不敢來南侵,要來爭奪這個地盤。所以朝廷對祖逖就非常的信賴,還封給他鎮西將軍。可是因為祖逖軍事的實力很強大,又得到了當時收復地區百姓的支持,朝廷就開始對祖逖有點擔心了,所以後來就派了另外一位大臣叫戴淵出鎮合肥,要來牽制祖逖。祖逖看到朝廷派了戴淵來,目的並不是要為了協助他,他在官場歷練這麼多年,他早就知道官場的文化是什麼,就是今天你已經是雄霸一方的領袖了,為了要來牽制你,所以派戴淵來觀察,來監督,所以祖逖當然也就非常的憤慨,認為我這麼的為國家來辦事,結果國家居然這麼的不信任我,所以後來他就憂憤而卒。所以他往生的時候,他就把兵權交給他的弟弟祖約來接掌,也因為這樣,北伐的氣勢就受到了很大的挫傷。祖約接替他的兄長之後,也沒有好好的把祖逖所留下來的部隊經營好,我們看到祖約在第二位,他不僅沒有繼續他的兄長北伐的事業,而且這個時候後趙的石勒他也知道消息了,祖逖一往生,他的弟弟祖約根本就不是個對手,所以石勒很快的就進兵南犯,就把原本祖逖花了很長的時間,所佔領的收復的失地,又把它給搶回去了。所以後來我們看到第四行,請幫我改一下錯字,咸和二年祖約與蘇峻一起誅殺庾亮,不是祖逖,不好意思,這個地方打錯了,因為在咸和二年的時候,祖逖早就已經往生了,這個地方是祖約的誤植,祖約又跟蘇峻又以誅殺庾亮為藉口要來反叛朝廷。所以這個祖約就因此被東晉給割棄掉了,然後朝廷已經捨棄了祖約的部隊,因為你反叛朝廷。這個時候後趙的石勒又在前方攻擊,所以他被夾在南北兩方,南方是東晉朝廷所派來的部隊,北方是後趙石勒進攻的部隊,最後就被南北夾擊,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祖約就投奔了後趙。沒有多久的時間祖約就被石勒所殺,整個宗族就被屠滅。所以祖約真的是非常的不明智,做了這樣的舉措,首先就對不起他的兄長祖逖,再來就對不起國家,這個東晉這麼多年的栽培,所以這個舉措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失當。

  好,時間我們也到了,我們稍微的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