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百家姓-第55集

  好,我們來看到我們的這個講義。我們禮拜二談到第二百三十五個姓氏班姓,在第十七頁。班姓我們在歷史的部分已經談過了。我們看到堂號。堂號裡面這兩個堂號都跟班家有關,而這班家其實都圍繞著在漢朝的時候父子兄弟三人。我們看到堂號有兩個,定遠堂跟漢書堂。定遠堂的典故,就出自於班家的其中一位子弟,就是班超。班超出使西域有功,後來受封為定遠侯。所以後來班超的子孫就以這個為典故,稱為定遠堂。再來漢書堂是跟班彪的典故有關。班彪我們在下面也會談到他比較詳細的內容,所以比較詳細的部分我們就留在後面來細說。因為班彪班固還有他的一個女兒班昭,他們父子父女聯手完成《漢書》的編纂,所以後來子孫就以漢書堂為典故,來紀念這幾位對於文化上的貢獻。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在談到他們班家父子兄弟之前,我們看到還有另外一位女性叫班婕妤。班婕妤的本名已經不是很詳細,沒有文獻記載,只知道後來她在宮廷裡面的爵稱是婕妤,因此我們在文獻上面就稱她為班婕妤、班婕妤。班婕妤大家看到她姓班,其實跟我們剛剛提到的班彪、班固,他們是有血緣的關係,所以班婕妤是班固、班超跟班昭的祖姑。祖姑其實就是,應該怎麼講?姑奶奶嗎?應該是姑奶奶的意思。所以換句話說,她是班彪的什麼人?如果她是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班彪又是他們三個人的父親,所以班婕妤是班彪的誰?對,姑姑。

  所以我們對於人倫的稱謂,尤其現在台灣社會,已經進入到比較小家庭的都市化的一個結構,人口都很單純,所以很多年輕人對於這種人倫稱謂其實不太熟悉。我來請教大家,大家我想應該接觸寺裡面的課程比較多,對於傳統的文化比較了解,我來詢問大家,如果是爸爸這邊的親戚,譬如說你的伯伯叔叔,他們的孩子,請問是各位的堂兄弟姐妹還是表兄弟姐妹?很好,是堂。如果是媽媽那邊的親戚,舅舅阿姨,他們的孩子我們是表兄弟姐妹還是堂兄弟姐妹?是表兄弟姐妹。好,再來,這個比較難,如果是姑姑,姑姑的孩子是表兄弟姐妹還是堂兄弟姐妹?姑姑,姑姑是爸爸這邊的親戚,所以是堂還是表?爸爸這邊的親戚,這個時候很多年輕人就會被混淆了,對不對?不要被混淆了,因為姑姑是嫁出去的,所以嫁出去之後,她跟你就不是同一個祖堂,在同一個祖堂裡面祭祀祖先的,所以還是表兄弟姐妹。如果在古代,基本上同姓不婚的狀況之下,其實就看姓氏就很清楚了,跟你同姓的是堂兄弟姐妹,因為是同一個祖堂裡面祭祀祖先;不跟你同姓的就是表兄弟姐妹,表其實就是有外面的意思,所以我們講表裡、表裡,所以表跟裡是講衣服的外面那一層布跟裡面這一層布,表就有外的意思,那也就是不跟你同姓的稱之為表兄弟姐妹。可是現在用這個原則有的時候又不太精準,因為現在大家沒有對同姓婚姻這麼的忌諱了,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是同一個姓氏有婚配的情況。但是大原則就是,如果是嫁出去的,大概就是屬於表;跟你同一個祖堂的,父親這一邊的,大概就是堂兄弟姐妹。

  好,再來,還有比較難的,我問一下大家,你的伯伯的太太我們稱什麼?伯母對不對?那你媽媽跟你伯母她們互稱為什麼?對,沒有錯,是妯娌。好,來,這個字很多人不會寫,寫一下,妯娌我們在台灣話閩南話裡面,我們叫做同姒仔妯娌。還有另外一個狀況是反過來,你阿姨的先生,我們要稱姨丈對不對?你的姨丈跟你的爸爸,他們的關係是什麼?閩南話叫做大小仙,可是正式的人倫稱謂叫什麼?叫做連襟。有聽過?好,來,連襟,來寫一下,這個就很多人都會被問倒了,好,連襟兄弟,像這個就比較難一些些。

  再請教一下,你的舅公是你的什麼關係?舅公,很多學生都會說舅公就是舅舅的爸爸,舅公。舅舅的爸爸你要叫什麼?叫外公,對不對?所以你就被那個字給誤導了,所以舅公是誰?是爸爸的舅舅或媽媽的舅舅,都叫舅公,對不對?了解了?所以這個也很容易被誤解。

  好,我們再回來。所以班婕妤其實跟班家是有血緣的關係。班婕她是漢成帝劉驁的妃子。所謂的妃子只是一個泛稱。其實班婕妤剛入宮的時候,她在宮裡面的爵位是少使,後來才逐漸的升遷到比較高的位階,稱之為婕妤。當然在後宮的佳麗裡面,她有這個爵稱其實就比照我們宮廷裡面的這些大臣一樣,爵稱愈高代表她的地位愈殊榮。當然在後宮也有所謂的薪餉,講薪餉是現在的講法,其實就是俸祿,如果妳的爵稱愈高,妳的俸祿、待遇、排場也就更為完整。所以我們就稱她為班婕妤、班婕妤,班婕妤其實是很有才能的人,所以在後宮其實早年的時候,年輕貌美,很受到漢成帝的喜愛,不過到了比較年老色衰之後,當然漢成帝後宮如此的龐大,有這麼多的佳麗,所以慢慢的她也不被重視,所以就被稱之為打入冷宮。可是班婕妤還是希望能夠挽回漢成帝對她的喜愛,所以她也留下了一些詩作,其中有一首是現在保留下來,而且從她的字裡行間最能夠看出來,班婕妤希望透過這個詩作,來挽回漢成帝的心思的一首作品,叫作《怨歌行》。《怨歌行》又稱之為《團扇歌》,這裡面的一個意境就是她把自己比喻為團扇。扇子我們都知道,在夏天的時候我們可以隨身攜帶,悶熱的時候可以拿來搖一搖,可以搧搧風,可是到了秋天以後,天氣漸漸的涼爽了,那扇子還用不用得到?就用不到了,可能就擺起來,就收起來了。所以班婕妤就以團扇自喻,皇上,我年輕的時候貌美如花,你就好像團扇一樣隨身攜帶,我就跟著你到處去遊歷,現在年老色衰了,就好像扇子遇到了秋天冬天一樣,已經用不著了,所以你就把我擱到一邊去。所以她用這一首詩,用這個比喻,來喚醒漢成帝對她的一個重視,可是效果當然沒有那麼好,後來班婕妤還是沒有得到漢成帝的寵幸,晚年大概也就沒有這麼多的記錄了。所以在史料上面,我們就看不到她晚年的狀況是如何。

  好,我們看到下面,從第二第三第四,這四位都是我們班家的人物。首先我們看到班彪。班彪其實他早年的時候剛好跨越了西漢到東漢,所以他在政治上面事實上是有一些依附的狀況,因為在西漢晚年的時候王莽篡漢,班彪他又不願意留在朝中,所以他原本剛開始的時候是去依附隗囂。隗囂這個人我們在前幾次隗姓的時候曾經提到他。他在隗囂割據勢力裡面,其實他也知道隗囂只是一個地方上的勢力,他也希望隗囂不要再繼續割據一方,希望能夠讓他還是依附於漢室,所以就寫了一篇《王命論》來感化隗囂,不過最後隗囂還是沒有受到認同,所以後來他還是自己維持割據的勢力。班彪後來又輾轉離開了隗囂之後,去為大將軍竇融來做事,而後還勸竇融能夠支持光武帝,竇融果然後來還是聽了班彪的建議,去支持了光武帝。所以後來竇融他們家族在東漢早期的時候,是一個很龐大的勢力,而且也跟光武帝他們結了親家。所以外戚的勢力,導致他們竇家在東漢初期的時候,可以說是舉朝震動,可以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樣的地位。也因為如此,班彪逐漸就在朝堂之中有了一些作為,後來因為生病的關係就被免官了。免官之後,班彪因為他自己有很豐富的學識,想說因為自己生病,沒有辦法從事行政工作,那就可以把早年想要寫史著述這樣的心願,再繼續把它完成,所以他就寫了《史記後傳》六十幾篇,來補足司馬遷《史記》的不足,因為司馬遷的《史記》是從三皇五帝開始寫,一路寫到了漢武帝為止,所以後半段的西漢的歷史事實上是沒有把它補完的,所以班彪主要是接著漢武帝之後的這一段時間的歷史,他來繼續完成,所以稱之為《史記後傳》。班彪大概完成了這個部分之後,後來天不假年,就往生了。所以後來修撰的工作就由他的兒子班固來繼續完成,班固其實是延續他父親的基礎,繼續完成撰史的工作。

  好,我們看到第三位班固。班固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家裡面家學淵源,所以很年輕就非常有才華,九歲的時候就可以寫文章,就可以寫詩歌,十六歲的時候就進入到太學博覽群書。後來在太學的學習歷練,讓他學識更為的飽滿。後來在他的父親往生之後,班固就覺得應該要繼續他父親的工作,所以就開始認真的來接續他父親修撰《史記後傳》的工作,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本書。後來因為他是專門在撰寫西漢的歷史,後來就定名為《漢書》。所以這本書就是我們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只講一個朝代的歷史,這個稱之為斷代史。《史記》不一樣,《史記》剛剛跟大家提到了,它是從三皇五帝一路往下寫,寫到西漢的漢武帝為止,所以它跨越的時間有兩千多年,跨越了好多個朝代,所以像這樣的歷史性質我們把它稱之為通史,因為它貫通了好多個朝代。所以第一部通史是《史記》,第一部斷代史是《漢書》。

  我們看到第十八頁,在這期間其實班固他的修撰的工作,其實維持了二十多年,可是他並不是一路都是很專心的來修撰《漢書》,而是他還在朝中還有其他的職務,所以他就利用官餘的時間,來撰寫《漢書》。他曾經也隨著竇憲去北伐匈奴,這位竇憲其實就是竇融的家族。班固在跟竇憲去北伐匈奴的時候,他也隨軍出征,而且在大敗北單于之後,也寫下了一篇《封燕然山銘》。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也是一個賦體的文章,所以也是班固的代表作。

  這邊的大敗北單于,我要請教大家,大敗北單于是漢朝的部隊打贏了,還是北單于的部隊打贏了?大敗北單于,所以是誰打贏了?是漢朝的部隊。所以我們漢語其實很有意思,我們講大勝北單于是誰勝?是我們勝,對不對?大敗北單于就是打敗對方,所以還是我們勝。大勝跟大敗其實很有意思,其實都是講自己贏,只是我們要看前後文的語境,才能夠判斷到底是誰勝誰負。

  好,後來,當然這個事情,是朝廷非常重要的一個在外交拓展上面的勝利,竇憲也因此受到非常大的稱揚。不過人就是這樣,一旦有了功業之後,難免驕傲之情就浮現出來了,所以竇憲也因此而擅權,最後導致被殺。因為班固是隨著竇憲一路打下江山來,所以班固也受到了株連,最後是被打入牢獄之中,最後是在牢獄之中往生。往生時才六十一歲,也算是非常年輕。可是這本書其實在班固被打入牢中之時,《漢書》其實大部分已經完成了,可是還有小部分沒有完畢,所以往生的時候,《漢書》就很可惜,還有一部分沒有完成。後來才由朝廷來召請班固的妹妹班昭來把它補完。所以班固的《漢書》其實是他們家三位接力完成的,由父親班彪、班固完成大部分,由班昭來最後做完結,所以是三人接力完成《漢書》。但是我們在寫《漢書》作者的時候,還是以主要的作者為優先,所以一般我們都說班固寫《漢書》,其實這是因為它主要還是由班固完成,實際上來講是三人接力。《漢書》剛剛提到,它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而且在史學的評價上面是非常的崇高。班固自己又是辭賦家,所以他在《漢書》的遣詞用字,也變成是大家可以研究的一個對象。所以在我們史學上面,就把《史記》、《漢書》,還有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稱之為前四史,前四史因為是我們正史的前四部,而且又是很重要的中國正史的奠定的基礎,所以後續很多人就專門來研究這前四史,所以在史學的研究上面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剛剛提到班固是辭賦家,他也被後世稱為漢賦四大家之一。漢賦四大家,其他的三位大家其實也蠻熟悉的了,就是司馬相如,大家都知道他的名聲;再來就是揚雄,揚雄的揚我要跟大家特別說明一下,他那個揚是飛揚的揚,是手,挑手旁,很多人會把它寫成木易楊是不對的;第三位其實我們在先前張姓的歷史名人曾經介紹過他,他不僅是一位辭賦家,他還是一位天文學家,曆法學家,張衡,這個衡是平衡的衡,所以再加上班固就是漢賦四大家。班固在他的賦作裡面最出名的就是《兩都賦》,《兩都賦》,他描述的這兩都就是當時的國都,就是洛陽還有西漢的國都長安,所以被稱之為《兩都賦》。《兩都賦》也開創了所謂的《京都賦》的體例,因為後來還有什麼《三都賦》,其他都是仿照班固的《兩都賦》,所撰寫賦的作品,所以他也開創了一個這樣的風潮。除此之外班固還是一位經學理論家,他撰寫了一本書叫做《白虎通義》。《白虎通義》其實是在東漢的時候,所召開的一個全國性的經學會議,當時的經學家統統召集在白虎觀。觀是道觀的觀,觀賞的觀破音念作四聲,觀。在這邊召開了一個全國的經學會議,把這些經學家在幾天討論的內容,把它筆記下來,最後就把它編寫成為了《白虎通義》。所以這一次的一個經學會議,是在中國經學史上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集會,有很多經學的問題,在這個地方都得到了普遍的討論,而且也充分的去來做辯論,所以是一個很重要的經學會議的一個記錄。

  大家會覺得說,經學可以通過辯論,可以經過討論,來做訂定嗎?當然可以。其實很多的經學上面的理解的誤差,還是因為版本的問題,因為先前我們曾經提到今文經跟古文經,今文經跟古文經其實內容大體是相同的,只是有一些字句因為版本的差異,所以你有你的寫法,我有我的版本,所以經過經學的討論,到底我們要用哪一個版本比較好,比較正確,這個就是可以被討論出來的。當然還有一些是立場的問題,立場的問題那當然討論起來的話,雙方之間你來我往,就更加的犀利了,可是基本上要有溝通才能夠有對話的機會。所以雖然說在討論之後可能彼此還是有自己的立場,不過有對話總是比沒有對話更好,所以這樣的一個場合,也讓今文學家跟古文學家有一個對話的平台。

  其實在西洋,《聖經》其實也有好多次所謂的討論。在羅馬帝國的時候,其實有這個文獻來記錄。羅馬帝國的皇帝就召開了《聖經》版本的一個討論會。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通行版的《聖經》,也是幾次《聖經》的會議討論出來之後所定下來的版本。所以古今其實在東西方都有這樣的措施,也是希望讓一些重要的典籍可以化解歧見,來化解紛爭。這個是一個對話的場合,所以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它的重要性。

  再來,第四位是班超。班超是班固的弟弟,是班昭的哥哥。班超其實跟他的兄長一樣,其實很年輕的時候就有很好的才華,而且他口齒很犀利,口才很好。早年比較年輕的時候在職場裡面,他主要是在官府裡面擔任抄寫文書的工作。班超認為,如果他的才華只用在這個地方,感覺好像是大材小用了,所以剛好東漢那時對於西域的開拓,朝廷非常的積極,很用心,所以班超就自願請調到外交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們有句成語叫投筆從戎,其實就是講班超自動請調,希望到外交的場合去。他到了西域去之後,一方面以外交的方式來斡旋西域諸國,如果有一些西域的小國有一些軍事上衝突的時候,他也率兵來平亂,所以在外交跟軍事上面他都有很好的建樹。更重要的是他也曾經隨著竇固北擊匈奴,竇固就跟剛剛的竇憲還有竇融都是同一個家族,所以在外交事務上面有非常大的建樹。而且他在西域平定了五十幾個國家,當然有外交的方式,也有軍事的方式來平定。所以後來官至西域都護,而且還封了定遠侯,所以在文獻上面我們也稱他班定遠。外交長年因為駐守在西域,到了晚年的時候因為年紀老邁,他想我年紀這麼大了,再留在西域,也沒有辦法再多為朝廷來貢獻,而且他也希望可以讓年輕人來接續這個工作,所以他就請調回來中原。請調回來中原之後,朝廷就讓他擔綱射聲校尉。射聲校尉大家看到射聲,就覺得官名很特別,其實射聲校尉是當時漢朝的皇帝,他禁衛軍有八個校尉其中的一個校尉。校尉他主管什麼?各位看到有射對不對?所以可以猜想一下,他是主管哪一個兵種?弓箭手,所以他是弓箭手的指揮官。為什麼弓箭手要叫射聲?原來它的意思是說,他們禁衛軍弓箭手訓練很精良,可以聽聲辨位,所以聽到哪一個地方有聲響,弓箭就可以馬上射到目標,所以射聲校尉其實是弓箭手的部隊。不多久就往生了。

  最後我們看到第五位班昭。班昭又稱之為班姬,其實就是剛剛提到班固跟班超的妹妹。班昭十四歲就嫁給同郡的一位曹世叔為妻,後來大家就稱他為曹大家。大家我們要把它讀為大姑。哪個姑?就是剛剛講到姑媽、姑奶奶、姑婆的姑。為什麼稱她叫曹大家?因為她家庭的薰養,所以非常有才華,跟一般女性的狀況不太一樣。因為一般在古代的話,女性比較沒有機會接受學習的機會,因為班家是書香世第,所以班昭從小也是跟他的兄長一樣,也就接受了很完整的學習。所以她嫁給了曹世叔之後,她後來也受到朝廷的召請,多次入宮去擔當後宮的皇后、貴人、這一些妃妾的老師,所以她在後宮就被這些妃妾們稱為大家,所以曹大家、曹大家是對她的一個敬稱。大家這個用法其實還蠻有意思的。後來我們在宋朝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習俗,宋朝的時候我們稱皇帝,稱宋朝的皇帝有一個別稱,稱之為大官,稱宋朝的皇后就叫做大家。用法其實就是從漢朝的這個大家的用法延續下來的。而且這個大官跟大家的用法,到了現在在台灣,我們閩南話裡面還有保留這個用法。我們閩南話裡面稱公公婆婆怎麼稱呼?我們稱公公叫做大官,稱婆婆叫做大家,就是大官跟大家,就是大姑。所以這個用法事實上是有它的一個傳承用法,很有意思。所以曹大家也因為她有學養,而且她的兄長班固撰寫《漢書》沒有完成,所以後來朝廷就召請她來補完《漢書》最後幾個篇章。所以我們看到他們班家三、四位,其實在中國的文化上面都有很大的貢獻。

  好,我們來看到下面一個姓氏,第二百三十六,仰姓。仰這個姓氏真的是非常少見,它的源頭我們來看一下。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舜帝的時候有一位大臣叫做仰延。仰延是一位精通樂理的大臣,他把五弦琴改制為二十五弦,本來五弦彈出來的音階是蠻受限制的。可是把它改成二十五弦之後,個音階可以更加的寬廣,而且彈撥起來聲音更加的動聽。舜也因此搭配二十五弦的新弦樂器,所以還親自撰寫了一篇樂章,叫做《九韶》。後來因為仰延有這樣琴制的變化,所以被後世尊為樂神。各位應該都知道,孔夫子在刪詩書作禮樂的時候,其實他對於詩經裡面有一些篇章,他是有一些更動的。而且他還跟弟子講,叫大家平常的時候不要去聽鄭國的音樂、衛國的音樂,因為他們說鄭聲還有衛聲是怎麼樣?是靡靡之音。為什麼會說它們是靡靡之音?因為鄭國跟衛國他們的音樂屬性,跟其他的國家還不太一樣,怎麼說?各位猜想一下,靡靡之音意思是說,讓人家會陶醉其中無法自拔。什麼樣的音樂演奏會讓你愈聽愈想聽,愈聽愈入迷?是節奏比較緩慢的還是節奏比較輕快的?應該是哪一個?節奏比較輕快的,對不對?音色的變化比較多元,音階的廣度是比較廣闊的,所以它的音色變化才會讓人覺得很投入。怎麼樣的樂器演奏起來可以讓節奏很明快,而且很多變化?哪一種音樂的屬性?是管樂器還是敲擊樂器,還是弦樂器?應該是弦樂器。你看古琴,或者是我們現在講的像古箏、琵琶,或者是西洋的吉他,這種弦樂器它彈起來可以速度很快,節奏很快。所以弦樂器事實上是比較多變化的,所以學者他們就有一個推論,為什麼鄭聲、衛聲會讓孔夫子認為是靡靡之音?他們推論,鄭國跟衛國的音樂他們大量使用弦樂器,所以聽起來特別的好聽。鄭跟衛為什麼會特別去運用弦樂器?因為在春秋時代,鄭國跟衛國是交通要衝,而且他們土壤又很肥沃,所以他們的商業是特別繁榮的。商業繁榮的時候,大家因為口袋裡面有錢,有時候做生意的場合,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做生意的場合會在哪裡談生意?歌樓楚館。在歌樓楚館有音樂來助興的時候,大家總是喜歡酒過三巡之後,聽一些比較輕快的音樂放鬆心情。如果你又演奏比較節奏緩慢的,比較低沉的,喝了酒之後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怎麼談生意?所以在這樣商業活動比較頻繁的衛國跟鄭國,就孕育了這種音樂的多樣性。所以就是孔夫子講的,聽久了以後會很入迷,所以會有靡靡之音,大概還是跟弦樂器的發展有關。後來仰延的子弟就以仰做為姓氏,就變成是現在後來仰姓的主要來源。仰姓還有另外一支是出自於嬴姓。秦惠文王有一個兒子他的名字叫做卬,卬在古文裡面它可以通仰,所以後來卬就以仰為姓氏,所以就流傳下來另外一支仰姓的來源。

  好,我們看到堂號有一個烏竹堂。烏竹堂的典故是跟宋朝的仰忻有關。這個字很多人都不會念,很多人都有邊讀邊,把它讀成仰斤,事實上要把它念作忻,心臟的心這個讀音。仰忻這個人非常的篤行而且力學。五十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往生了,他又非常的孝順母親,所以親自背著土來築母親的墳墓,而且就循古禮在墳墓旁邊建屋來守墓。因為在古代我們講守父母之喪要三年,其實這個三年不是足足三年,是二十五個月,因為一年十二個月,兩年二十四個月,到第三年多一個月二十五個月,就可以算是守三年之喪了。守三年之喪,並不是說你在家裡面披麻戴孝守喪,不是,是要在父母親的墳墓旁邊蓋一個小茅寮,住在這裡面,白天的時候要跪在父母親的墳頭,來思念父母,晚上的時候就在小茅寮來休息,家裡面的親人要幫你送飯菜來,當然吃得很簡單,睡得也很簡陋,所以二十五個月守喪期滿之後,往往都是骨瘦如柴,所以古人認為這才是一種孝行的表現。為什麼是三年?因為古人認為,父母親在養育我們的時候,你看前三年我們自己是沒有辦法自理自己的生活,各位小baby的時候,父母親要把屎把尿,要餵奶,要換尿布,大概到了三歲的時候,你大概可以自己活動了,慢慢的你才能夠自己獨立生活。我們要回報父母親三年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沒有條件的就要守這三年之喪,這是古人的一個觀念,守喪三年。所以仰忻就在父母親的旁邊建屋來守墓,很特別的是他母親的墳墓旁邊,居然生出了白色的竹子,一般我們竹子是什麼顏色?青綠色,居然長出了白色的竹子,而且這個竹子上面還棲息了烏鴉,所以這個故事後來就流傳開來,就稱之為慈烏白竹,來表彰他的孝行。烏鴉其實在中國傳統會認為牠是一個孝順的禽鳥,因為烏鴉會反哺牠的父母親。因為大部分的鳥類在父母親餵養之後,牠能夠自己獨立生活了,牠就離開自己的父母親的巢穴,自己去獨立生活了。只有烏鴉會一直照料父母親,到父母親往生為止,所以這是在古人裡面他們非常稱讚的一種禽鳥。所以慈烏白竹也表彰了仰忻的孝行,所以後世子孫就立堂號烏竹堂,來紀念他的事蹟。

  談到竹子,其實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民居,大概都有這樣的一個設計理念。我們在題詞裡面有一個題詞叫做竹苞松茂。竹苞松茂就是慶賀人家新居落成,蓋房子落成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竹苞松茂來慶賀他。為什麼特別是竹苞松茂?因為在中國傳統的民居,大概在四周圍都會有一些美化綠化,在南方因為竹子多,所以我們大概是用竹子比較盛行;在北方的話,因為緯度比較高,天氣比較涼,所以在民居的四周圍經常會種松樹,所以它是美化綠化的一種設計概念。竹苞松茂的苞跟茂其實都是茂盛的意思,也就是說,種在你新居旁邊的竹子、松樹,都可以長得很茂盛。那換句話說,你這個地方地靈人傑,連植物都可以長得很茂盛,那你們這一家子人住在這個地方,一定怎麼樣?出入平安,子孫繁盛,所以用這個來做為一個寓意,寓意你們家就可以跟竹子跟松樹一樣很茂盛。

  談到民居的美化綠化,在我們台灣傳統的三合院,大部分都是種竹子,因為在中國南方,包括台灣,竹子是比較普遍的植物。一般我們在台灣的這種三合院,如果可以選擇坐向的話,大概都是坐北朝南,ㄇ字型的,ㄇ字型的三合院的開口都是朝南方,屋背是朝北方。為什麼會這麼坐向?其實很簡單,因為大部分冬天的時候寒風是從北方吹來,所以我們屋背朝著北方,冷風比較不會灌進來。如果反過來,如果那個ㄇ字型的開口是朝北方,冬天的時候風灌進來,正堂,左右的廂房就是冷風颼颼,那就非常的冷。所以它轉個向,朝南方的話,因為我們中國包括台灣是在北半球,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比較偏南方的,所以可以把溫暖的陽光,可以把它引進到房子裡面來,夏天的時候吹南風,所以暖風可以貫穿到房子裡面,也比較溫暖,所以它有它的設計。在北方屋背的地方經常我們都種竹子,種竹子來做為一個屏障,所以它的功能是很多元的,在屋背北方的地方種竹子,還可以遮風,可以擋風,因為北風吹過來很冷;再來它可以防盜,因為屋背這個地方大概比較少人出入,所以你種滿了竹子,如果小偷他要從這個地方穿過來比較不容易,所以它可以達到防盜的功能;第三個,竹子還有什麼功能?它還有食用的功能,就近就可以採摘筍子,所以它是一個多功能的設計。好,我們看到歷史名人有一位仰瞻。這位仰瞻是明朝的官員。仰瞻也曾經擔任過大理寺丞。大理寺到底是負責什麼樣的業務?各位看到這個寺,大家不要認為說它跟佛教的佛寺有關,不是,大理寺其實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官職了,而且從西漢就已經有大理寺了。各位知道,佛教進入中國是在哪個朝代?東漢的時候。所以在西漢之前,其實中國的佛教還沒有正式的進入到東土來。所以這個寺原本的意思跟佛寺是沒有關聯的,這個寺其實是衙署,衙署就是我們講衙門或者是官署,所以大理寺其實就是主管大理的衙署衙門。大理是管什麼?各位看到理對不對?看到理的話,其實就跟什麼有關?跟司法審訊有關,所以大理寺丞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司法院院長,所以就是跟司法審訊有關。在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這個人干政非常的囂張跋扈,所以很多的文武百官都去依附王振,就唯獨仰瞻跟大理卿薛瑄就不去。後來王振就要來整肅他們兩個人,所以當時兩個人在審理案件的時候,有一些冤假錯案,難免都有一些誤判的情況,王振就藉此來打擊他們兩個人。所以後來仰瞻就被下獄,被判刑戍邊大同,大同就是現在山西省的大同市,在現在來講是屬於比較北方的一個城市,在當時明朝,大同這個地方已經算是蠻北邊,已經靠近邊疆了,所以等於是判他去戍守邊疆的意思。後來輾轉仰瞻又被起復,又被召回來朝廷中央,後來就擔任大理寺少卿,也是因為他在司法審訊上面,非常的細心,非常的嚴謹,所以朝廷還是把他召回,給他重新再次任官的機會。

  我們看到下面第二百三十七,秋這個姓氏。秋這個姓氏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沒有進入到百大。相傳少昊的後代有一位秋伯,秋伯的後代就以秋為姓氏,就綿延至今。這是一個來源。另外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周朝還有設一個職官是司寇。司寇先前跟大家報告過了,他就是主管司法方面。司寇的另外一個別稱又叫做秋官,秋官司寇的後代就以秋官的秋為姓氏,所以這是另外一個來源。

  為什麼會用秋官?其實我們在十三經裡面有一本《周禮》,《周禮》其實就有談到這六個卿大夫的官名,它就是按照天地春夏秋冬來排列,所以秋官是屬於司法審訊,所以司寇又稱為秋官。為什麼要用秋來代表司寇來代表司法?因為剛剛提到了,秋天的時候天氣比較寒涼,植物就會開始掉葉子,動物就會逐漸進入到冬眠。所以古人面對四季的遞轉,他也有很深刻的觀察,他認為秋天的時候就是天地給予肅殺之氣,所以植物才會落葉,這一些動物才需要進入冬眠。大家會認為說,天地不是非常有仁德之心嗎?為什麼還要有秋天,還要有冬天?為什麼不要四季如春?其實也是一個生物的循環,如果都是生生不息,那慘了,大地怎麼樣去負載大量的植物、動物的繁衍?到最後就會完全沒有辦法負荷,大家都同歸滅亡,所以它必須要有一個生命的週期,有生就有死,有長就有滅。所以秋跟冬進入到一個肅殺的氣氛,其實就是一個生命的循環,因為有老化,有死亡,才會有新的生命,才會有茁壯,所以循環到了秋、到了冬,就是一個自然的節候所反應。你看司法也是一樣,司法如果你是有罪責的,那我們當然要給予懲處,最嚴重的要給予死刑,所以它跟春夏秋冬四季裡面的秋天,就是比較符合節候的特徵,所以才給它秋官這個別名。大家會想說老師,冬天呢?冬官,冬天也是,冬天比較起來比秋天還更嚴格,因為冬天北方下大雪,所有的動物都冬眠,為什麼不用冬官?為什麼冬官會跟司空有關?剛剛我們提到司寇是跟秋天,冬官就是司空,空就是空間的空。先前我們講過,司空其實有另外一個寫法,就是司工,對不對?工人的工,工程的工。冬天為什麼會跟司空有關?在古代,其實大型的工程,當然都是要徵召百姓一起來完成,徵召百姓來完成這些大型的工程,譬如說築城牆,修築道路,挖水溝,這些工作由老百姓來擔綱。什麼季節來徵調他們來做這個工作最好?當然是冬天,為什麼?因為春耕、夏耘、秋收,這三個季節大家都要從事農業生產,如果這個時候你把老百姓請來,田裡面的莊稼誰來生產?就會影響到民生經濟,所以就只有在冬天的時候,因為大家農忙已過,這個時候才能夠徵調民力來從事大型的公共工程。所以冬天為什麼會跟司空聯結?最主要還是跟當時的生活運作有密切的關聯。

  好,我們再往下看。再來,還有秋姓第三個來源就是春秋時代,春秋時代有魯國的貴族,名字叫做仲孫秋,仲孫秋的後代有一位就是名字叫做秋胡,所以秋胡的子孫就慢慢的以秋為姓氏。

  談到秋胡,我們下面歷史名人就有提到他,我們來看一下。秋胡剛剛提到他是仲孫秋的後代,原本應該也是魯國的貴族。秋胡因為新婚不久之後,就被朝廷派到陳國去從事外交的工作,到了陳國去擔任外交工作,長期在那邊駐點,五年之後才回家。當時新婚不久他就離開了,所以他對於新娘子其實也沒有很熟悉。因為當時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婚不久對太太也沒有太長時間的相處。再加上五年的時間,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五年其實如果人的生命來講,也算是蠻長的時間,人的體態相貌都會轉變。所以當秋胡五年之後要回來了,結果就調戲了路旁的採桑女,採桑女他也不認識她,於是就調戲她,就很輕薄的對待這一位女性。回家之後,他的母親就把他的太太請出來相見,結果太太才發現,原來在路上調戲她的男性,居然是她的先生,對於一個婦女來講,這是極大的羞辱,所以秋胡的太太因此去投河自盡而亡。所以這告訴我們,其實男女大防自古以來都是如此。當然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認為說二十一世紀了,男生跟女生其實可以更開放的有一些互動。當然我覺得開放的互動,很公平的來對待彼此,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尊重的概念。可是開放的互動可以有比較多元的接觸,那個是大原則,可是還要有最後的一道紅線,這一道最後的紅線,其實就是男生跟女生不能夠有過分親密的行為,尤其言語的輕薄,動作的輕佻,那個都是非常嚴肅的。當然,有一些場合可以稍稍的有一些彈性,譬如說拍照的時候,有些人會說徵得女性的同意,我們是不是可以搭個肩,或者是做一些什麼比yeah動作,當然就是無傷大雅,但是要徵得對方的同意,男生跟女生都一樣。至於說在其他的時間,我想還是要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分際,不可以逾越。所以這個觀念,其實中國傳統就非常的嚴守這個規範,所以秋胡的太太也因此覺得她萬分受辱,因此投湖而亡。

  我們再回來看到堂號。堂號有一個鑒湖堂,鑒湖堂我們就會想到,清朝末年有一位女性的革命先烈秋瑾,她就自號為鑒湖女俠,所以秋瑾的族人就以此立為堂號來紀念秋瑾。

  秋瑾的事蹟我們看到下面的歷史名人。秋瑾是清末的一位女性,這一位女性其實她雖然是女兒身,可是她的心胸卻跟男生一樣,她認為女生也可以跟男生一樣,可以建功立業,所以她有比較豪情壯志的胸懷。而且她也在那個時代提倡男女平等,算是在近代的歷史上面,提倡男女平權平等的一位先鋒。這位秋瑾自小也就非常的認真學習,後來還自費留學日本,去接受日本當時引進西洋的一些學問。秋瑾後來就輾轉接觸革命的一些團體,當時也參加了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等,所以後來她就跟徐錫麟他們組織了一個光復軍,準備要來起義。可是在起義之前,後來這個事蹟就敗露了,就被清朝廷,清朝的朝廷給逮捕,最後就被判刑,就往生了。所以秋瑾的故事,雖然說她在生的時間很短,可是她的氣節,她的事蹟,的確讓後人非常的感動。尤其她又是一位女性,在當時能夠挺身而出的革命先烈,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女性的這一些革命先烈更是稀少。所以秋瑾的故事能夠流傳於後世,就是因為她有這樣的氣節,值得我們來學習。

  我們看到下面一個姓氏,二百三十八,仲姓。仲,先前我們講過伯仲叔季,它是兄弟的排行。在星期二的時候,我們還談到了中國古代還有所謂的搶婚制度,所以有學者認為,搶婚制度也因此留下了仲這個標記,在兄弟排行裡面特別去標舉二哥,就是因為有搶婚的儀俗。沒想到仲其實它也是個姓氏。

  我們看到歷史,仲姓在台灣跟大陸都沒有進入到百大。不過仲這個姓氏可是源遠流長,上古的時代黃帝有一名曾孫叫做帝嚳,帝嚳當時輔佐他有八位才能的賢才的大臣,在《左傳》裡面稱他為八元。元字本來就是首的意思,所以我們講元首、元首,這個元、這個首其實都有第一的意思,最重要的意思。所以八元意思就是說,這八位大臣都是人群之中的佼佼者,都是排第一名的,都是很優秀的。這八元裡面就有兩兄弟仲堪跟仲熊,輔佐帝嚳治理天下。後來這兩兄弟的子孫就以仲為姓氏。這是第一支來源。第二支來源就是據說黃帝還有另外一個後代,名字叫做奚仲,奚仲的子孫仲虺輔佐商湯治理天下,所以仲虺後來就以仲為姓氏。這個是第二個來源。仲虺的虺就是後悔的悔那個讀音,後悔的悔這個讀音。再來第三個來源是到了春秋時代,宋莊公跟魯桓公都有兒子以仲為名,所以後代也紛紛以仲為姓氏。宋國的國姓是子姓,魯國是姬姓,所以這兩位國君的兒子後來輾轉變成仲姓的來源,可是他們一個是從子姓派生,一個是從姬姓派生,所以仲姓的源頭就有蠻多元的發展。

  我們看到歷史名人。講到仲姓就一定要講到仲由。談到仲由大家不太認得他,但是講到他的字大家就知道了,他是子路,又稱之為季路,是孔夫子非常活躍的學生。我們在《論語》裡面經常看到子路的一些發言。子路這個人的個性很有趣,他這個人就是一根腸子通到底,是一個很直的人。所以孔夫子有的時候對他也是既愛,又有一點受不了。怎麼說?因為每一次孔夫子就問學生,同學們大家發表意見,每一次都是子路第一個舉手,選我,選我,選我,所以通常都是他第一個搶先發言。孔子就每次都說,好,既然你舉手了,那就你先講,所以好像在幾次的對話的記載裡面,都是子路率先發言。他很直率,沒有心眼,所以孔夫子對他很喜歡,當年周遊列國的時候他也把子路帶在身邊。子路是魯國人,他也是孔門四科十哲之一。仲由是屬於政事科,也就是說,他後來的發展主要是在政事上面,就是有去擔任國家朝廷的一些職官。後來子路在孔夫子這邊學成畢業之後,就到了衛國去任官。

  衛國在當時就發生了父子兩個人爭位的情況,我們看到第四行。衛國有一位國君就是衛莊公,衛莊公的名字叫做蒯聵,有沒有看到第四行?那兩個字都比較少見,蒯聵,蒯聵就是衛莊公,莊就是莊敬自強的莊,莊子的莊。本來蒯聵是國君,後來就被驅逐,所以蒯聵就出奔跑到了齊國去,國君出奔,國內不可以一日無君,所以後來大臣就立了蒯聵的兒子衛出公姬輒來擔任國君,他的父親在齊國流亡,兒子就立為國君。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衛莊公以齊國的勢力又回來衛國,跟他的兒子衛出公來爭奪國君的位子,所以後來父子兩個人就爭位。父子兩個人爭位,其實不是只有父子兩個人而已,還有他背後的一些大臣、卿大夫,所以是兩股勢力在拉扯。子路當然是衛出公的大臣,所以就跟衛莊公的部隊交戰,交戰的過程裡面兩人打得難分難解,在廝殺的時候子路的帽子帽帶,帽帶就叫做纓,各位看到第四行倒數幾個字有個纓,纓就鬆脫了,鬆脫之後帽子就掉在地上。子路就跟對方說暫停,暫停一下,不要動,我要來撿帽子。撿帽子還要綁帽帶,結果在綁帽帶的時候,就被對手襲擊,就因此而往生。因為子路驍勇善戰,殺了很多衛莊公的部隊,所以衛莊公很生氣,就把他的遺體剁成肉醬。後來孔夫子聽說子路被剁成肉醬之後,之後他終身就再也不吃肉醬,因為會想到子路。

  子路在戰鬥的時候喊暫停來綁帽帶,這個事情後來就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說子路過於迂腐,當然,子路為什麼要喊暫停?因為他是士大夫,士大夫行住坐臥都有他的儀節,戰鬥的時候帽子也不可以隨便,所以他就謹守了士大夫的儀節,所以他跟對方喊暫停,他也想對方也是士大夫,所以理論上來講的話,我做這個動作你應該不意外,所以我喊暫停你應該要遵守的,結果沒想到你偷襲我,所以就有另外一方的意見是說,是對方的不對,子路這麼做是維持了士大夫的儀節。那就有兩種聲音了,一個說子路迂腐,一個說對方不守儀節,那當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樣的悲劇的確讓孔門弟子非常的惋惜,因為子路雖然說個性比較直率,可是他在為官的仕途上面,表現其實都很好。

  我們看到第二位仲子陵。仲子陵是中唐時代的人物,他也是一位經學家,專研《禮記》,而且他專研《禮記》,對於禮法的條分縷析非常的精到,所以每一次在朝堂裡面,在議論禮法的時候,其他的大臣都被他駁倒,所以名聞朝廷。仲子陵其實最重要的一個著作,就跟《禮記》的研究有關,就是《五服圖》,五服圖這個字在第四行,五服圖。五服是哪五服?就是我們在古代親人往生的時候,我們要依據我們跟往生者的關係,我們要穿不同的喪服,所以在古代有所謂的五服。

  這五服我們簡單的寫一下,這五服從最重的喪服開始,這個字念作ㄘㄨㄟ,斬衰,一樣,這個也是念作ㄘㄨㄟ,這個字不念ㄑㄧˊ,這個字要念作ㄗ,齊衰,大功,小功,最輕的喪服是緦麻,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衰其實就是我們講披麻戴孝的麻。它為什麼是最重的喪服?因為是父母親往生的時候,為人子為人媳婦的要穿斬衰。斬字的意涵就是,因為父母親倉促往生,所以我們趕製孝服,所以為人子為人媳的,他穿的孝服是來不及製作,所以只能夠草草來製作,因為趕著要辦喪事,趕著要去守喪,所以它那個是沒有縫邊的,所以叫做斬衰。斬就是斬斷麻草,沒有修邊,所以叫斬衰。

  第二層的叫做齊衰。就是祖父母往生的時候我們穿的。齊衰就是有縫邊,它旁邊有修齊,所以齊雖然說是念作ㄗ,不過那個字的本來的意思就是齊,整齊的齊。依序是大功,小功,緦麻。我們剛剛講過了,斬衰要服喪三年,最輕的的喪服緦麻是服喪三個月。我記得我們以前小時候,我們祖父往生的時候我們都還要戴孝,就是喪事已經辦完了,我們回到學校去,放完喪假了,回到學校去我們還要戴孝,就是我們會剪一段黑布,我記得好像是黑布,就別在袖口這個地方。我記得男生是別左邊,女生別右邊,表示說你家裡面辦喪事。所以同學看到你這邊有掛了一個黑布白布,有些可能是剪那個麻別在這個地方,大家都知道家裡面辦喪事,就不可以跟你開玩笑嘻嘻哈哈。到了現在,我發現好像有很多學生跟我請喪假回家,回來之後好像也就沒有這種習慣了,也就沒有再戴孝了,所以這個風俗習慣也逐漸的在簡化。不過在中國古代的話,這個喪服喪禮是非常隆重的,因為養生送死,尤其往生的親人,他們離開人世是非常不捨的事情。尤其如果你是世家大族,那更是繁文縟節,因為它是一個權力轉移的關鍵時期,所以它透過很多的儀節,來調節我們哀傷的情緒。還有很多的時候,有一些權力還有財富的轉移,都在這個時候要開始來做交接,所以自古至今都一樣,在這個時候經常都會有什麼?分財產的紛爭。所以為什麼在古代喪禮要拉得很長,要很隆重?就是希望能夠給我們這些子女,如果你在財產的轉移上面有一些紛爭的時候,不要忘記了你還穿著孝服,不要忘記了你的父母親屍骨未寒,所以你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要跟你的兄弟爭財產,爭得臉紅脖子粗,是希望能夠達到一些克制的效果。現在不是,現在我們都辦得很簡單,甚至於堂而皇之就在靈堂前打架,然後還互告。其實禮儀的流失,也反應了一個時代的變化,實在是令人不勝感慨。

  我們看到仲子陵不僅在禮學上面非常的精到,而且他還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賦家。剛剛我們講過班固是漢賦四大家。其實賦這個文體源遠流長,從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宋玉,一直到兩漢,魏晉南北朝到唐到宋,其實賦都有它的變化。唐朝其實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所以我們現在想到唐朝的文學,我們會想到最代表唐朝的文學形式是什麼?詩。可是在詩很盛行的唐朝,其實其他的文體也是一樣在發展,所以它一樣也有賦,只是它已經不是最主流了,這樣可以理解。在唐朝的時候,詩因為格律化的要求,所以它有一些對仗的要求,平仄的要求,押韻的要求,這樣的要求其實也影響了賦,所以賦到了唐朝的時候也受到了律詩,受到了格律的影響,它逐漸轉變為所謂的律賦,所以它也有押韻的要求,也有聲律的要求。所以律賦在中唐時候,算是以仲子陵最為傑出,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後來仲子陵也嘗試著從律賦,慢慢的來做一些賦的形式上轉變,所以他慢慢的給它散文化,慢慢的跳脫律賦的一個規範。所以到了唐晚期的時候接到北宋,這個時候的賦的變化,我們有一個大致上的區分,就已經進入到所謂的散賦,散文賦。像北宋最有名的幾篇賦,其實就是散文化的賦。蘇東坡有兩篇很有名的賦,《赤壁賦》,《赤壁賦》有前有後,前後《赤壁賦》,你看它的字句有沒有很整齊?沒有,長長短短,押韻,有的時候有押,有的時候沒有押,所以它就是最典型的一個散文賦。所以也是從仲子陵開始來做散文化的過渡,所以他在文學史上面也有他的貢獻。

  好,我們看到下面,第二百三十九伊這個姓氏。伊這個姓氏,在台灣、在中國大陸都算是少見的姓氏。傳說伊姓的始祖就跟堯有關。堯到底是姓什麼姓氏?先前我們曾經講過堯是姓祁,姓這個祁。可是在文獻上面也還有另外一個說法,說他是姓伊,所以就有兩個說法。所以有一些書就說,乾脆就把它們連在一起,說堯姓伊祁或祁伊,我們看到。據說堯出生之後寄養在伊長孺的家中,所以堯也有姓伊。另外一個說法是說堯出生在伊水邊,所以後來就紀念他所出生的地方,所以也姓伊。堯的後代有一部分就有繼承伊這個姓氏,就變成現在伊姓的主要來源。還有另外一個來源,是商湯的左右手伊尹,伊尹等一下我們也會再提到他,所以他的子孫也以伊為姓氏。

  我們看到堂號。堂號任聖堂其實也是跟伊尹有關,因為孟子曾經稱讚伊尹是聖之任者也,他稱讚孔子,還有稱讚子產,都有在他的書裡面有提到,所以聖之任者,於是子孫就以這句話為典故,所以稱為任聖堂。聖之任者是什麼意思?任就是責任的意思,把天下做為自己的責任,所以孟子對他有這樣的讚譽。

  關於伊尹的故事我們就留待等一下,下一節課再跟大家一起來討論。好,我們就先到這邊,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