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全1集

  父親節快到了,提前祝願天下的父親節日快樂。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恩情,就好比春天的陽光普灑大地,無私的關愛著我們,永遠為我們點亮一盞名為溫情的心燈。

  

  而我們在慈愛深恩中逐漸長大,對於父母的恩情,不應該僅僅只在節日中記得,更應該無時無刻銘記在心。

  

  回望綿延至今逾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有關骨肉至親、有關血濃於水、有關飲水思源、有關報本反始的大愛,仍然為今天的我們樹立著孝道的榜樣。

  

  在明朝就有這樣一個「尋父萬里,只為報恩」的故事。

  

  明朝人趙重華七歲時,父親趙廷瑞好遊歷江山,長年未歸。趙重華思念父親萬分,長大成人後,決定出外尋找父親。他寫下「萬里尋親」四個大字背在身上,還寫了幾千張註有父親姓名、年齡、相貌、籍貫、家庭地址等信息的紙,走到哪裡就把這些紙張貼到哪裡。

  

  趙重華這番出門尋父,跋山涉水,足跡遍及州縣。當他行至武當山祈福,經過太子巖時,發現巖石背面刻有一行文字:「趙廷瑞朝山至此。」

  

  趙重華看到這行字頗為振奮,心想:「想不到今日能巧遇父親舊遊之地,也許我們父子相逢之日已為期不遠。」於是他就在父親寫的字後面寫道:「趙廷瑞之子重華,尋父至此。」

  

  趙重華從武當山下來後,信心倍增,繼續跋涉,但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依然沒能找到父親。一日趙重華經過丹陽,遇到一位老和尚問他尋父的情況,趙重華一一說明,老和尚笑著告訴他:「你父親住在無錫南禪寺裡。」

  

  話剛說完,老和尚就不見蹤影了。趙重華急忙奔向南禪寺,果然在寺中找到了父親。時隔多年,父子相認,抱頭大哭。最後趙重華把父親接回了雲南,安養晚年。

  

  中華倫理教育第一條就是「父子有親」,即骨肉至親,血濃於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愛是天性,也是性德的顯露。

  

  父親長年在外遊歷時,趙重華還不到十歲,可是儘管如此,重華對父親的親愛有增無減。於是重華長大後,憑著孩童時期的記憶,試圖尋找熟悉又陌生的父親。雖然父親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但重華不惜跋山涉水,走遍州縣,求見父親的願望從未動搖。

  

  孝在中華文化中涵義深廣,其宗旨在於飲水思源,報本反始。即使重華七歲後便未能再見過遊歷四方的父親,他依然不忘自己為人子的本分,面對親人的別離,心中不起絲毫怨懟,直以一顆孝心使家庭完聚。

  

  萬里,是空間的距離,也是心間的距離。

  

  古,有兒尋萬里,只為向父親報恩,打破的是距離,連結的是兩顆心。

  

  今,縱使父母遠在萬里,我們的心中也應時刻住著父母,不懼的是距離,連結的仍是兩顆心。

  

  這兩顆心,萬里不變,述說的是同樣的一句話: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部分內容整理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