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笠翁對韻-第7集

  學生:向老師行鞠躬禮,老師好。

  老師:同學,午安,請坐。

  學生:謝謝老師。

  老師:我昨天講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我就順勢講了,我寫一下,把杜甫的批評寫給你,你就會印象很深刻。

  板書: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勃 楊炯 駱 盧照鄰

  桓譚 袁安 宋微子

  黍離麥秀

  順便想到初唐四傑,舉這首詩給你。你看一個開創社會風氣,或是走在前面的人是蠻寂寞的,人家也許不了解你,就對你有一些批評,有一些嘲笑,但是最後誰留在這世界上?所以杜甫就曾經對初唐四傑,就是王勃、楊炯、駱賓王(因為課本有了就不寫了),盧照鄰,所以我們習慣講王楊盧駱。說「王楊盧駱當時體」,各位,那時候律詩剛開始,初唐時期,五言詩,五言律詩,本來自由化的詩,慢慢要遵守規矩,哪些人開風氣先作?就這四個人,王楊盧駱,他們五言律詩寫得蠻多的,蠻工整的。所以好多人就批評說,你這樣綁手綁腳,這樣子做,然後再推敲,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樣子玩這個東西,究竟能夠傳多久,流傳多久?所以杜甫前面兩句是在講,王楊盧駱當時體,就寫五言律詩,要走發展律詩這個路子。「輕薄為文哂未休」,大家都嘲笑,你們輕薄為文,裝模作樣在作這個形式對句,大家就嘲笑他,嘲笑個不停。但是最後兩句,杜甫給他們的歷史評價,「爾曹身與名俱滅」,這個爾曹,如果你順勢來講,你當然可以連接第三句順勢來,說你們這些批評的人,到最後是身與名俱滅,沒有人知道你。可是,「不廢長江萬古流」,王楊盧駱仍然在後人的心目中,一直流傳萬代。說批評的人反而默默無聞,被批評的人反而大家知道,你看,律詩就是他們推展,律詩,果真,這個詩就變成了唐朝主流,如何如何這般,他們開風氣之先果真是對的。所以爾曹身與名俱滅,可以順著這樣說。另外也可以說,別人批評你沒有關係,你們是身與名俱滅,不可能,因為他們名要留,所以第三句仍然是主張批評人家的人,你們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開風氣的人,人家還會想著他。所以這是藉著杜甫的詩,認識王楊盧駱。每個人都有一些作品,全唐詩你們可以去看,有些人還寫了文章,就像駱賓王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王勃有〈滕王閣序〉。各位,如果知道你話秋天景致,常常講的兩句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講的,王勃。

  這個另外我昨天講到了,這個事情,「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我本來以為說這〈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我們以前高中課本應該都很容易,後來我一回想又不太對,你們又不是中文系。知道這個典故的舉手,知道嗎?我本來以為common sense。宋微子,《微子興悲》聽過吧?這兩天開始上課,我想每一個,我都要問一下,你們究竟有沒有人懂?你們沒有中文背景,慢慢這樣上來,來自不同的區域。

  你知道微子就是誰的哥哥?商紂王,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周武王把他們滅掉之後,對於這商朝的遺民,他就把微子封在宋這個地方。就是我滅了商朝,你是商朝的王室,我就給你一塊地叫做宋,你就在這邊,宋微子。他走過了,雖然改朝換代周天子在位,我是商朝舊臣,走過了我以前走過的地方,他一陣難過,看到黍離那麼樣的長著,荒煙蔓草,他就寫了感傷的〈麥秀歌〉。宋微子箕就是他,「微子殷有三仁焉」,其中的一個就是他。所以我們以後,只要提到了黍離麥秀之詩,或是麥秀之詩,都是講對故國的想念,因為他作了〈麥秀歌〉,微子就是指這個人。

  所以你看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的時候,看到我們李唐天下,被武氏這樣子亂,我們能夠不警惕,不起來大家拿著正義的旗幟,來反抗嗎?來推翻她嗎?等等,就講這個,看到自己的國家那麼離亂,我能夠不興悲嗎?

  「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袁君山是誰?各位,這個版本有兩種,所以有時候我們想說,我們那時候高中念的,後來我睡覺的時候,就會有點不安。你如果背的話,有些人背成桓君山,有些人背成袁君山。各位,這是兩個人,如果你背成桓君山的時候,就是桓譚;如果你背袁君山的時候,就是袁安,他們兩個人都叫君山。好了,現在問題來了,哪個對?各位如果你是桓君山桓譚,各位,我又講說各位知道了,應該不知道了,桓譚有《新論》這本書,桓譚他是後漢光武帝時候的人,漢光武帝。結果他看到這個,常常對於時事他會有諫言,光武帝當然是一個中興之主,但是他當時,他們常常喜歡引緯讖之說,一語成讖的讖。譬如說從漢代開始,他們講儒家經典,常常把陰陽五行講進去,解正道講《易經》的時候,突然談到穿插一些算命的,類似這樣。結果桓譚認為,這不是一個儒家正道,常常就要說。沒想到他就被貶官,抑鬱而卒,這個不得志。如果你用桓譚來講,他就變成桓君山,有些版本。如果你用袁安來講,他就變成袁君山,有個版本。袁君山是誰?是漢哀帝時候,漢代末期漢哀帝,當時候外戚秉政,就是皇太后這一邊的人秉政。我們常常講說姻親關係,姻親關係,姻是站在男孩子的關係,我們說姻親他是我的姻親,我們說結婚結婚,你會就有個婚姻婚姻,姻親關係是女方家屬這一邊。所以這個外戚就秉政,袁安只要一提到,這些外戚蠱亂朝政,就痛哭流涕。所以兩個人的作為是不一樣。

  當然學界也有人考證,說在那個時代,袁跟桓只是一音之轉,應該是桓譚才對。我只是告訴你,有這些說法。那現在問題來了,袁跟桓這兩個字差很多,為什麼認為是一音之轉?涉及到你會不會講閩南語?假設那時候的漢語,是現在的閩南語系統下來,桓怎麼講?齊桓公的桓,桓,ㄏㄨㄢˊ,袁怎麼講?ㄨㄢˊ,有沒有注意到它的韻腳很像?所以有人主張說,袁君山根本不對,應該是桓譚。你就知道這個事情就好了。都是關心朝局,一個是怕外戚亂政,袁安;一個是怕緯讖之說,蠱亂了儒家的社會價值,而痛心陳述,都不得志於一時。所以這兩句話是這樣。

  那至於駱賓王,黍離麥秀之詩,就剛剛講了,就是國家淪亡,朝廷淪亡。你們哪一個字不會寫,黍是吧?離,離別的離,離開的離,黍離。他講黍長得離離,黍長得非常茂盛,那些雜草都這樣,稻穀都不長了,黍離麥秀。就看到以前商朝田野,雜草漫生,黍離麥秀,都沒有長起來,就感到非常難過。所以以後這四個字,就是講國家淪亡,故國之思,黍離麥秀想到從前應該是這樣這樣,沒想到今天是這樣這樣,麥也不秀,黍也不離。

  好,這是昨天講的。因為下課我突然想到,我講王楊盧駱,初唐四傑,假設你們不知道都沒有關係,多問一下,我就會補充一下,你們就懂。那我們今天繼續往下面看昨天的,昨天講到劉禹錫的這個對子。

  我們講過了,字數要等,意義要相關,類別要一致,類別一致,一定要有概念,因為我們在前面已經講了,有些是同類,有些是異類,那個都沒有關係,我們也看到有同類對同類,異類對異類,同類對異類,異類對同類,對不對?反正都是名詞大家都可以這樣活用;再來就是詞性,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這樣子;然後平仄,你是平我就仄,我是仄你就平,要這樣對。我們昨天用這個標準看到了第三,我們說它類別都一樣,對不對?你看柳樹植物,叢蘭的蘭是植物;風是自然現象,露自然現象,風露(我們看名詞,先看名詞);袂是人用的衣袖,巾也是人用的絹帕,類別是不是近了?完全一樣,很不容易,你要對句,每次想到這樣就好辛苦。

  我講過,你們的第一個工作,我們這樣來說,我們講到第五個的時候,東冬江支,微,講到微韻的時候,講完,你們就開始為自己的名字,取個相對的字號。假設你叫做齊恩,那麼兩個字就叫做平平,你就取個字號叫做仄仄的這樣。懂了沒有?然後我來看,看你們怎麼取。所以這個如果我們回去,記得我們要做這個功課,你現在就可以想,我叫做什麼什麼,一個字的,你就想到(還真的有一個字的),你要取兩個字,如果你的字是平聲,就想兩個仄聲的,這樣想想看,努力看看。它是仄平你就平仄,它是平平你仄仄,它是仄仄你就平平。到時候你就會知道你的字,哪個字叫做仄聲、平聲,因為四聲我們馬上就會講到。沒有問題?好好的想,保證有趣。

  然後等到上平聲講完,我們就開始作對聯;下平聲全部教完了我們開始作詩;讓我感覺到這個詩有那個樣子,我們就算結業,我這門課才結束,不然我就一直講,講到你聽不完。不要,我沒時間。

  我們看書下去,所以我說這個類別,如果你看他對得這麼好,當然這是個很高的標準,植物對植物,自然現象自然現象,人類所用的器具,器具。好,平仄。各位我昨天說過了,我說五言詩句式是二三,七言詩的句式是四三。二是一個最基本的單元,所以如果到七言的時候,清明、時節,你這樣把它切開,清明一個單元,時節一個單元;路上、行人,路上一個單元,行人一個單元,切詩。可是下三你再切的時候就不行,你看雨紛紛,它是一二,最後一句杏花村。抱歉,〈清明〉會背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對。所以你看底下,雨紛紛是一二的結構,紛紛修飾那個雨,是一二;可是杏花村二一,對不對,杏花村,名字,就好像臺南縣,二一,這個你都會區別。所以如果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下三你還要注意是一二或者是二一。那你到時在讀書的時候,什麼地方拉長音就不一樣,清明-時節-雨紛紛,最後一個紛拖長音,清明的明拖音,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第二句拖在了第四個字跟最後一個字,押韻字一定要拖長音,不管是五言或者是七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你看,杏花村,雨紛紛,不一樣,有沒有看到?

  所以你懂了以後,譬如說〈將進酒〉岑夫子,岑-夫子,岑-夫子;可是元丹丘,丹丘是名字,你不能說,丹-丘生,沒有人這樣念,偉勇先生你不能說,偉-勇先生,還有人這樣念嗎?沒有人這樣念,元丹丘你就丹丘-生,你就會在下面。這樣一講你大概詩的結構,大概都很容易拆解了。好,五言原來是這樣拆開,下面的三個字可以是一二或二一,所以你會變成了句式結構二一二,或者是二二一,七言你就變成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句子結構就那麼單純。但是有人要說破你才知道,原來三字句還要再細分。

  如果是這樣來看的話,我們的平仄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你就知道為什麼叫做對一半。因為你下半截的節奏,你不能說平平平仄仄仄,也不能仄平仄,有人覺得不和諧、不協調。可是你看看我們例子,我們把它打個五個條件都合的,弱柳,詞性我們剛剛講了,名詞柳跟蘭類別有了,弱形容詞形容柳,叢形容詞形容蘭,從風,動詞、名詞;裛露,裛就是沾,沾了露水;舉袂,舉是動詞、袂是受詞;霑巾,霑是動詞、巾是受詞,完全一樣詞性,有沒有看見?也一樣。所以任何一個條件你擺下來都合。

  好,最後我們看平仄,我剛剛已經先講平仄。弱柳仄仄,從風平平,好了,我說兩個兩個捉對廝殺,其他的單獨的擺在哪裡?要麼就是擺在,七言擺在第五個字,要麼就是擺在最後一個。譬如說弱柳是兩個仄仄,從風是兩個平平,舉袂是兩個仄仄,它就擺在第幾字?那個平聲,擺在第五字。相對你往下看,平平兩個字,仄仄完了以後後面是平平,請問剩下一個仄聲是什麼?就擺在第五個字。所以你就會,哦,原來是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的名詞叫做排列組合,平仄的排列組合,把它組一下。所以你會這樣仄仄-平平-平仄仄,它對過去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在古書,你們假如有興趣可以去看,我們平仄有些就直接給你寫平。它這個符號,我這邊是用我們一般簡單的符號。各種符號不一樣,這個是平聲,假設我們這平聲你用國字,這個叫仄聲;有一種符號這個就叫平聲(-),這個就叫仄聲(|);有一種符號這樣叫做平聲(○),這樣叫做仄聲(●);你去看,你如果看一個這樣畫(丄),一個這樣畫(丅);或者這裡頭他打兩個打在一起(●),這個圈圈它突然這樣顯示,一個顯示這樣(◒),古代人還是很聰明的,我告訴你,我們來對好,要叫你們來寫書法來塗,一定要畫圓心要正,這樣(◓),知道什麼意思嗎?所以你如果看古書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一講你說其實……所以我們常常講讀書,為什麼叫你說文章一拿你要先讀序,你要先看。它的平聲國字你懂了,我們用畫一橫就叫平聲,畫一槓就叫仄聲;那我要圈圈來表示,全部空白的就叫平聲,全部圈圈的就叫做仄聲。

  好,那現在有一個地方,不是說第一個字可平可仄嗎,如果是七言詩第三個字可平可仄嗎?好,那我怎麼表現可平可仄?如果這個地方該仄聲,你可以用平聲,你要先看仄聲為準,偶爾用平聲;好,仄聲推過來它會半圓圈,應該仄聲它可以平聲,一定以上面為準,下面是附屬。這樣聽得懂嗎?那邊遠遠的可以看到嗎?不好意思,這個因為我沒有畫在那邊。同樣道理應該是平聲,然後你可以作仄聲,它就寫這樣;它的平聲白的就會留在上面,仄聲就會下面。大致上你這樣想好,至於後來,新式標點不必管它,你就我們的詩的節奏,什麼逗號、分號什麼你都不要管,你就用這幾個符號一表現,人家就很清楚,可平可仄。

  所以你看看它沒有一個字出律,連一三不論它都論,所以這非常標準。今天如果我寫,弱柳,我寫了柔柳,格律合不合?當然可以合,因為柔在第一個字,它不在關鍵的第二個字,因為二四六是絕對不能亂的,要分明的。知道?這個千萬記得,這是第一個條件。

  來,我們看第二個。第二個條件是什麼?這個你很熟了,〈游山西村〉陸游的詩。現在變成一個俗語,本來是人家的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前面的那幾個條件講起來,四個條件皆合只有一個類別不合。你看山重平平,柳暗仄仄,水複仄仄,花明平平,疑無路平平仄,又一村仄仄平,那個一絕對是入聲字。我下一次會讓你們做基本功課,一東,二冬我們開始上《笠翁對韻》,馬上下禮拜就開始了。你就上完一段你就開始標,你現在回去嘗試標,慢慢聽,聽我講你標,哪一天我來檢查你的課本標對了沒有,開玩笑,我一講了以後你當然都對了。但試著標,譬如說一二三四的一,我就提醒你這個地方一你不能,一村,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就很自然就會這樣念,講閩南話的時候我就很OK了。所以你看它的平仄全部合。

  詞性,名詞對名詞,山重,重形容山,柳暗,暗形容,詞性都一樣。但是只有一個東西不合,叫做類別不合。剛剛不是五個條件,剛剛前面講了五個條件嗎?字數相等,意義也一樣,譬如說山水彎彎曲曲的,以為是沒有路了,沒想到轉個彎,柳暗花明又看到一個村莊。所以意思的連貫性,我們講的意思相關,有時候是並列相關,有時是上下相關,還記得吧?我們說流水對,有時候是上下意思有關,有時候是各別成立一個意思。像你剛剛講的,「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霑巾」,就個別意思,我是柳樹,揮揮手跟春天道別;我是蘭花,落淚跟春天道別。講的都是同樣一個道別,但是不一樣,你是揮手。但是這個就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我過了重重的山,過了水,已經以為說沒有路了,答案在哪裡?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想到,拐個彎又看到另外一個境界。所以我們常常講,一個人碰到一些困難或者是什麼,有時候如果你信念不要動搖,一念之間很可能另外一個天地就出現,就常常用在我們人事上了,叫你不要灰心,柳暗花明,沒有過不去的事。

  那類別不同是什麼?如果把它看作對句,意思它可以聯貫,沒有問題。山是什麼?山川,對不對,柳是植物,類別不同,對不對?山是我們看的地理,柳是植物,所以類別不同,你看水是地理,花是植物,只有路跟村,路,你說道路跟村莊,也許有些人走的地方,人住的地方,但是山、水,柳、花不同類別。這是第二個層次,類別不一樣也可以對。也就是說有時候,你想不必那麼苦思,我楊一定要想到柳嗎?不一樣,我只要一個仄聲字也可以。我隨便舉例,假設我們是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那麼天對地,那麼雨對風,那麼如果是露對風能不能?露水的露,當然也可以。如果你從寬一點,因為這個露跟風,風露風露都是同樣自然的類別,那我現在不用自然類別,我用其他來對風,能不能?在一個從寬的道理上,人家沒有說不能,只是你的意思有沒有讓人家動容,能不能讓人家動心。

  所以我說最後決戰觀點,因為我沒有把平仄那些擺在前面,我是字數之後,意義就擺在第一個,你那個意義要好。好的對聯,讓人家流傳的對聯,一定是意義足以讓你省思。你看你們讀的那些,不管是《昔時賢文》,一句都是從人家好的句子裡頭,「向陽花木早逢春」,一定是好句子抓在你那邊。

  再來,第三個,這是常常有人誤解的,對句,一定要平仄,嚴謹的當然要這樣,現在人家叫你作對聯,你也應該這樣。但是萬一我只是四個條件皆合,平仄不合。譬如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你看它的句子都是四個四個,然後大膽是名詞,假設是動詞,寬的方式,小心是名詞,求證是動詞。好,你再把它看得細一點,膽是人的部位,心也是人的部位,各位這類別夠細了吧?有沒有?這邊大,那邊就小,大小也對了,對不對?你看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好像這個你說它不是對句好像不行。可是等到你用傳統概念,平仄有沒有對?大膽假設仄仄仄仄,小心求證仄平平仄,他把它劃過去了,抱歉,他劃過去應該把它分斷開,心也是平聲,求也是平聲。請問,這兩句話誰說的知道嗎?胡適,每個人都琅琅上口,說你做事情不要畏畏縮縮,很多學理探討要大膽假設;幾個假設慢慢排開排開,小心求證,哪一個是最真的真理。所以沒有人說它不是對句。

  所以你就可以知道說,如果用文學論文學,當然我們期待字面平仄你都要對,這才是最理想的層次。意思只要好,大家就會傳你的東西。所以哪一天你看到人家寫對聯,就是我們昨天背的,千山鳥飛絕,奇怪了?怎麼押入聲韻?因為你平常背的都床前明月光,你平常背都是平聲。人家可以押仄聲韻的可以,沒有說押仄聲韻不行,只是百分之八九十人家都是平聲,仄聲比較少,少,並不是他錯。

  但是做為一個學者,我們說社會公共場域在運用,人家要你說寫,學校幾週年,你要寫個對聯,家裡春節的時候要貼春聯,務必記得,因為一般人都會用一般概念來看你,所以你就必須要仄起平收,平收仄起都沒有關係,只是貼的時候,語順一定要特別注意。所以我常常在講,只要你意思好,人家琅琅上口,也都無所謂。上禮拜有個人問我說,「老師,我是作新詩的,假如我不按照平水韻,甚至於這個古韻我不作,我要用我們的現在ㄅㄆㄇㄈ,有沒有這樣的韻書?」我說有,民國二十年,我連年代都要記下來,早年就看那個《中華新韻》,出發的發叫做ㄏㄨㄚˋ,它是入聲,道家的家是ㄍㄚ,它是平聲,沒有學仄聲去押平聲的,現在是區分開來,知道吧?我們現在講的韻,一定要用唐宋那時候的韻做為最高的標準。

  我講過在大前提之下,大家都會接受,就是你這個詩,如果講到了別人沒講的創意,講到了動人的情,或是以理來說服人,足夠了,大家大概都會從寬接受。但是這樣的作品實在講並不多,一般來講都是要教你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一定用這種角度來檢驗你。尤其你在習作的時候,如果說,作一首律詩,你就沒有其他考慮了。律詩是唐宋以後慢慢發展,其實是從魏晉慢慢調整出來的,所以你就一定要跟著它的方法做,不然人家就會覺得說,你不長進,根本沒知識。

  好,我們看第四。各位,你知道這個在詩裡頭這些句子,其實老早就有,但是要不要變成一個規矩?譬如說我們那麼多人在作詩,很可能是我的一千首詩裡頭,突然有個對句,平仄是完全一樣,三個條件皆合,平仄、類別不合。各位,我剛剛已經說了,平仄不合,這邊仄仄,你看剛剛的,大小都是仄聲,假設、求證,那個假設的設是仄聲,證也是仄,都是仄起仄收,很奇怪。設,橫的看過去,就是現在是擺橫的,大如果是仄聲開始,設又仄聲結尾,如果你說仄起,上一句的最後一個設是仄聲,下面一個求證的證應該是平聲,它還是仄聲,根本沒有對聯的概念,知道?可是字面它是對的,你看那個膽跟心,大跟小,假設對求證,非常工整。所以這是不是他們那些新文學運動,像胡適他們想要嘗試,我當然沒有問過這個問題,但是你就當作,讓人家做學問,對於中國人的啟發,在一個民主社會的時候對事情不要迷信,要破除你要怎麼辦?要怎麼處理事情的態度,他講得蠻好的,所以我們幾乎都能夠琅琅上口。

  各位,下面這個就是,平仄也不合,類別也不合。譬如說,「鳳簫聲動」,不但是不合,大膽假設仄仄仄仄,至少它的第二個字,膽跟心一個是仄對平,有沒有看到?求證的求是平,假設的設還是仄,至少它還有兩個平聲在那邊緩和,可是你看到第四個例子,辛稼軒的〈青玉案〉,「鳳簫聲動」,仄平平仄,「玉壺光轉」,仄平平仄,平仄完全一樣,請問它算不算對句?各位,你看〈青玉案〉你就知道,「東風夜放花千樹」,它本身就是一闋詞,就是詞,我說過了,如果你要完全follow詩的規矩來走,詞自己不創造規矩,就算是詩的附庸。所以剛開始詞要發展的時候,包括了〈竹枝詞〉,就是「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你要說這不是七言在一起,這不像七言的詩一樣嗎?可是因為它可以唱,有人就說這是新的不同的東西,應該是個樂府。剛開始誰都不願意認定,很多人輕視新的詩體。譬如說詩發展的時候,有新的體製要跟它挑戰,要麼就給它「詩餘」,那個詩剩餘下來的,看到這個名稱的時候,是很不尊重那獨立的詞這個體製。

  各位詞有了教訓,請問元曲,宋代詞人能不能面對新興的元曲?又不能。這個詞可以唱嗎?這個曲也可以唱嗎?他叫我詞餘,知道我的意思?詩獨立的時候詞要找它挑戰,詩人就詩餘;詞獨立的時候曲家要找詞挑戰,叫它詞餘。所以有時候你看書,看到了《詞餘講義》,各位,絕對是談詞的還是曲的?曲的。《詩餘講義》談什麼?談詞的。很有意思,這些異稱在一個朝代,只要一個新文體要獨立的時候,常常都會面對這樣嚴峻的挑戰,可是一個人作,兩個人作,三個人作就能夠。新詩當時大家也不敢一下突破,你說新月派,徐志摩,那些胡適他們的新詩,至少它最後那個韻還守住。到最後現在有詩的興味就叫做新詩,韻不見得要有,我們寫白話詩、現代詩的人,常常這個有詩的意境,有詩的感觸,就叫做新詩。你問他韻在哪裡?沒有,連我們《中華新韻》講過的韻也不要。所以有一些人又開始憂心,如果沒有韻能不能叫詩?所以新詩在獨立的時候,它強調一句話是「縱的切割,橫的移植」,把舊有的東西全部把它,縱的東西我不要,我們常常講唐詩、宋詞、元曲,民國就是新詩,可是它不要,我這個詩就跟你不一樣,我要直接從西方把它移植上來。換句話說平仄也不顧了,對等要整齊的也不要了,韻,剛開始還不敢,慢慢開放時候韻也沒有了。可是非常有意思,很多新詩作家,等到有一天他自己再讀自己的詩,再讀讀古詩,讀熟了以後總覺得,這個詩少了韻,欠缺了什麼東西。所以後來很多的新詩,包括余光中先生,你看到最後他的詩,他就哪怕是《中華新韻》口語念起來,他在某些地方,他還是很自然的押了韻。雖然他沒有告訴你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你要怎麼樣,一定要押韻,沒有這樣,新詩沒有這個規矩,可是他就自自然然就這樣來。

  所以這個我一直在想,沒有韻能不能叫做詩,不然你就去找另外一個名詞。就好像日本人寫了一個短短的,叫它俳歌,知道意思?另外取名字就好,不要叫詩。詩,我們傳統《詩經》,再來唐詩,都已經固定印象,你又不押韻。我開玩笑的說,如果詩獨立了之後詞被叫做詩餘,詞獨立之後曲被叫做詞餘,那請問,新詩要獨立的時候,曲壇應該叫它叫什麼餘?曲餘。這真有意思。如果你要縱的程序,大概就會這樣搞,可是它切割了,不要,我們要新,橫的移植。

  所以這樣告訴你就是,對各位來說就是,這個現象有這樣的對仗,哪怕是到詞的時候……我們還有一個,我昨天講說為什麼講字數,甚至於句數,在詩的場域都要講究對齊。可是我說不整齊的美感,一個人作了以後,再一個人再作,三個人作,四個人,作久了以後美感就出現。就好像說,我的詞是長短,長長短短,上面長長短短,下半片也長長短短,兩個長長短短擺在一起,大體結構不就是整齊了嗎?所以你要知道,從宋詞開始也有三個對仗的,元曲尤其特別多,就叫做鼎足對,知道鼎足,三句一起對。

  一個文體產生,可以承襲前面的精華,就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省去好多冤枉路。但是你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就要開始建立我自己的新規矩。所以你告訴我說,作詩你要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要如何,我詞常常就不一樣,你告訴我說要兩兩相稱,我很可能前面是三句,下面是三句,〈浣溪沙〉不就是七七七七七七嗎?〈浣溪沙〉,你們詞讀過哪一闋?我來舉例,〈憶江南〉好了,〈憶江南〉讀過嗎?「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你看,三個字、五個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整個篇章結構,前面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中間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句,合乎詩的樣子,偏偏他留下了一個餘波,能不憶江南?變成五個句子組成一個篇章。我們詩絕對不是,要麼就是四個句,要麼就是八個句,要麼就是十二個句,知道吧?這樣子下去,都是偶數偶數句,絕對不會有奇數結尾的。你看,詞在篇章結構上就想辦法突破它。可是你如果會背的話,「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你看我跟它一個三個字、五個字,就跟你詩的五句、五句,五言一句、七言一句不同。

  可是人家就說了,開玩笑,詩也有不是五言、七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不是幾個嗎?可是請問那是不是叫做規矩?就是說它那個不整齊是不是說,李白你作這樣,王維你作這樣,杜甫你作這樣?不是,將進酒你看出來,沒有人的〈將進酒〉作起來是一致的,因為〈將進酒〉在漢代是個鐃歌曲。各位,歡樂什麼咚咚咚鏘,那個鐃,一個金字旁,堯舜的堯,鏘那個東西。所以將進酒歌就請喝酒,請喝酒就大家一定是很high,哪裡有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那麼規矩的。所以它沒有固定的規矩給你填,只是你聽了,喝酒的時候你歌唱得比較有節奏感,我就幫你填詞。這個歌你聽了,也許我今天聚會時間是兩個小時比較長,我將進酒填得比較長。將進酒,將進酒,我們講(ㄐㄧㄤ)將進酒,內地講(ㄑㄧㄤ)將進酒。我一看就是請喝酒,將就是請,有時候那個將,我昨天說過是個助詞,沒有意思,有時候未來叫做將來,它的詞性很多。

  你看除了李白之外,李賀他們去填的〈將進酒〉,或是古樂府〈將進酒〉,都是短短幾句話。只有李白特別長,我喝了一杯還不夠,兩杯喝下,三杯不夠,我必須把它唱好幾遍才夠。它並沒有規矩。可是詞不是,等到我幫你定了三五七七五,白居易一定要寫三五七七五,劉禹錫也要寫三五七七五,「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霑巾,獨坐亦含嚬」,你看三五七七五。我告訴你中間兩個要對句,這是詩的規矩,我覺得對稱的蠻美的,把詩的規矩保留。所以你從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小令,你就可以知道說,原來詩怎麼樣慢慢的演進到曲。

  很多文學演進的現象是承傳的,承受,突破,建立自己,承受,突破,不會說一下說翻掉什麼都沒有。所以,你看哪怕是全宋詞一首一首讀起來,平均最多的字數仍然是五言跟七言。也就是說它成了,但是規矩它就很多地方可以突破。這是大致上告訴你,大致上這樣。

  好,現在,我們開始。那如果說,老師,我們要對句,什麼樣才是我們的基本書?《笠翁對韻》。我說你要開始背這本書,這本書是依平水韻的順序,一東、二冬、三江、四支這樣來背。所以我們,既然懂得它的每個tempo,我們底下繼續就要知道李漁他的用心,在每個對上,它在類別怎麼對,句式它怎麼對,平仄它怎麼對,慢慢的它是由少而多這樣跟你對出來。我們中國人常常有一句話說「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應該是這樣,你讀他的書,你不了解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如何如何這般,好像不夠。所以我們要知人論事,要去了解那個人,你看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一個。當然我們也說過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白紙黑字的東西,如果沒有經過了千年考驗,或者說大家這樣流傳下來,顛撲不破,你隨時都可以挑戰它,沒有關係。留下來的經典,通常是經過多少人的挑戰,顛撲不破留下,就好像我們的四書五經等等,就變成了,不管你要修齊治平的哪一個原則,它都可以做為你好好奉守的圭臬。《笠翁對韻》,就是所有詩詞曲,你要做為一個圭臬的時候,你的入門功夫。

  李漁這個人,一六一一到一六八O,你就知道是清代的初期,剛剛清初,因為明代是到了一六多少年,剛剛開始,如果從南明開始算,後面的這二三十年,不然到一六三幾年明代就沒有了。我那一次在上支四的那個單元,有沒有告訴你它們的交疊?我們沒辦法截然切開,這是蠻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說,你究竟,清代你說要從什麼開始,明代什麼開始,皇太極開始來算清代嗎?可是那時候,你知道明朝滅亡的時候,它還有餘波。所以西元年代,我記得上一次我有稍微切一下那個年代。沒有關係,我這記不下來,大概就知道的,一六二幾年或者一六三幾,大概就是明代開始,所以他是明末清初的人。清代的時間如果你算的話,大概是一六三幾或是一六四幾,是一個最客觀。剛剛從東北要入關那時候開始整頓,大部分的江山還沒有,大部分被你拿到了,剩下南明,甚至有逃到海上,甚至有跑到臺灣,那時候你當然可以說是餘波。可是在為明朝來講,哪怕我有一塊地存在,就是我的權力象徵。所以知道我說畫斷限的起,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這就讓史學家去弄。大概我們可以說是一六四O以前,大概明代都還可以,一六四O以後大概清代。所以你就用這樣的看法來看,他正好是明末清初,一六一一那時候絕對是明代,一六八O絕對是清代了,明代連海上,南明都沒有了。好,你大概知道原來是那個時代的人。

  初名仙侶,後來改名,本來他叫李仙侶,後來改為漁,字謫凡。請問他的字號跟名字有沒有關係?我們先不講他改名,他爸爸跟他命名叫做李仙侶的時候,他的字號取得好不好?仙侶,我是天上的仙,跟仙作伴的,仙是平聲,侶是仄聲,所以他父親就取了一個名字叫字謫凡,謫,它是一個入聲,仄聲,凡就是平聲,仙侶,平仄,謫凡,仄平,平仄對了沒有?對了。好,意義?仙侶,天上的仙被下放到人間來了,謫凡。所以老人家,這個爸爸還是有學問的。只是我告訴你過,你跟小孩子取名字,有時候就不要太取那個負面,什麼貶謫到人間,你兒子還沒有發跡,你就要他貶謫到人間,好像注定他一輩子官運不通的樣子,假設古代讀書人必須要來那樣的話。我記得我在昨天還是前天結束的時候,我說蘇東坡不是找他小兒子開玩笑嗎,蘇遯,他就馬上遯了。所以我在想後來改名字,恐怕也是這樣想,剛開始也許爸爸講,我就讓你快樂似神仙,如果你是神仙的話,你怎麼到凡間投胎在我的門下?就謫凡。這就好像從李白這個地方想,天上謫仙子,知道嗎?就仙侶跟謫凡的概念來看,名跟字都取得非常有關聯,平仄也取得蠻好的。

  好了,後來改名字,我講過號就是自己喜歡的,改名字叫做漁,李漁。各位,你知道,捕條大魚笑哈哈,你們唱過嗎,在海外?「白浪滔滔我不怕,撐起舵兒往前划,撒網下水到漁家,捕條大魚笑哈哈」。所以名詞的魚我們是fish,我們是不會加三點水,漁家漁人漁我們就會加三點水。所以你加了三點水,他自號湖上笠翁。請問湖上笠翁跟漁有沒有關係?有,漁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所以人家取號還是有想過的。漁跟湖上笠翁,你就可以看到這個人,喜歡被束縛還是逍遙自在?逍遙,漁樵,一蓑煙雨任平生,喜歡這樣過。好,我們先知道這樣,我們等下慢慢看他的個性。

  說是浙江蘭谿人,各位這個地理,我告訴你,你看到蘭谿你就會想到什麼?蘭花。各位,在全中國他們非常自詡的,說我這個地方就是蘭花的故鄉,浙江湖州。湖州有水有山,空氣還不錯,你知道蘭花是要非常乾淨的花,你不能用膩水,絕對養不好,你那水太多了、太髒了,它也不行,所以蘭花不容易養,也不要太多的肥,這有空我再跟你談。所以這個蘭谿蘭谿,你就知道那個蘭花沿岸一定是……我們今年臺南的蘭花,好像三月四號到十幾號要蘭展了,基本上在後壁,我講過是成功大學辦。我不曉得你們會去看蘭花嗎?如果沒有,你們就讀蘭花的詩。我下次有一部分會介紹梅蘭竹菊,因為《笠翁對韻》提到了,我會告訴你是怎麼一回事。梅蘭竹菊是到明代這個名詞才出現,歲寒三友前面就出現,下次碰到再說。你們都好期待,因為我這句話不知道說了好幾遍。

  說從小就非常聰明,向來就有才子之譽。各位,可見他小時候,他爸爸也許看這個小孩一出來看看面相,看看生辰八字相一相,恐怕是天上的仙下來,你到人間來。世稱李十郎,當然排行第十。這古代很自然的事情,就好像《祭十二郎文》,說一個人怎麼生那麼多?有時候不是,他是一個家族排列,堂兄堂弟都算一起這樣排列的。所以有時候李十郎,並不是他爸爸生了十個小孩,當然也許有妻、有妾也有可能,也有可能是他家族,我沒有去考證它,李漁的年譜可以去看,他就叫做李十郎。

  出身於藥商家庭,你看藥,在那個年代你能夠開個藥局,救苦救難,救一些蒼生,大概是環境很好,富饒。好,看了沒有?家設戲班,這個就是他關鍵了,家裡有戲班子,從小就在那樣的環境長大。所以我們常常講,你家裡環境給了你什麼,你出來以後就耳濡目染,自然就會有那方面的素養。但是常常有些父母,就等於是操之過急了,我是演京戲的家庭,我的小孩子至少基本功都要。太操練的結果,你可以看看,好多的書法家的後代,好像書法都沒有名了。我有些朋友,我們中文系有很多人書法寫得很好,常常逼他小孩從小,他要用逼的方式的時候就很痛苦,每天給我寫十張、二十張,小孩逼得一點興趣都沒有。你引導他進來,告訴他臨帖,像我跟小孩在吟唱,我們互動,我絕不會說你讀書讀書,你背你背,我自己一定要先背,他一句我一句,我一句他一句,他就覺得你在跟他玩,在遊戲中然後他就吸收了東西,一定要用這種。如果你家有小孩,你不會培養的,帶來,我當幼稚園館長,我來幫你栽培一下,保證他們愉快,保證他們很有氣質,開玩笑。

  所以李漁自然耳濡目染,聽都聽多了,長輩說看戲要這樣看,角色要這樣看,如何這般。所以李漁有一本書,當然我們講說,《笠翁十種曲》,或是說他的整個《笠翁一家言》,他瑣瑣碎碎的寫了《笠翁一家言》。《笠翁一家言》好多單元,譬如說《閒情偶寄》,最有名的,我們一般人來看就是《閒情偶寄》。那裡頭就有一個章節,專門告訴你怎麼來看戲。你恍然大悟,原來他家裡是明華園。知道嗎?臺灣很著名,在我們南部明華園,早年是在北部楊麗花她們。楊麗花算是前輩演歌仔戲的,那一輩還有更早的人。所以這地方上的戲劇很有意思,現在最著名是屏東起家的,就明華園,常常也會來臺南公演。所以耳濡目染他就懂,好了,累積了創作跟演出經驗,結果三十歲參加鄉試落第。各位,你看到鄉試就是要去考舉人,知道,要考舉人。後來碰到了戰亂,李漁從此斷了求仕之心。你可以看,我剛剛說了,清代如果劃來一六四O年開始,因為正式年代難切,你就看到二十歲正好一三,有沒有看到?就是一六一一,你給它加三十,正好是清代快要竄出來的時候,明代快要落下,這就亂離的時代。這樣一算,原來這樣。斷了求仕之心,我究竟要考明朝功名,清代入關,功名的路子還沒有定,也許科舉還沒有考,那時候都是讀書人非常慌的時代,不知道怎麼辦。

  到了順治八年,一六五一,移居到了杭州,跟當時名流交往甚密,他的戲曲、小說很多都創作於這個時候。你看他有《笠翁十種曲》,你可以想想。各位一個曲不是一篇文章,看你創作是什麼曲,你是北劇還是南戲。如果你是北劇,四折戲加上一個楔子。譬如說〈竇娥冤〉,第一折,第二折,前面有個楔子,一個木再一邊契字。如果南戲是一齣兩齣,不得了,有時候四十幾齣五十幾齣。你要演一齣南戲,恐怕你要演個一個月看看能不能演,一個晚上能夠唱那麼兩齣戲都不得了。譬如說〈牡丹亭〉,如果你要單獨演一個晚上,大概遊園驚夢大概就演完了。你要把它整個牡丹亭演完,你就好好坐在那邊,天天你這樣,每個晚上四小時好了,看看一個月能不能演完。所以南戲,排場什麼結構都大了。所以你不要十種曲,不要以為他寫十篇,不是這樣,而是劇本。

  好,他說由於文名漸大,後來又組織戲班子,看看專事演出,說一些達官貴人請他演戲,足跡遍及了大江南北,覽盡了九州風光,也使他成為非常有資財的戲班班主。怎麼樣?所以我說他家庭環境不錯。可是有些人在戲班子長大,早年對於人都有一種類別區別,演戲是非常受到人家歧視的,常常說什麼什麼無情,什麼什麼無義,其中有一個就是戲子,非常不公平。現在不得了了,我們臺灣的歌仔戲經過曾永義院士,是我的老師輩的人,但是沒有教過我,他跟我同一師門,都是鄭騫先生的學生,所以他一直叫我師弟師弟,我都一直叫他老師老師。曾老師是我們臺南將軍人,拿的學位是臺大博士學位。可是他寫過的劇有歌仔戲、有崑曲、有京戲。你可以看看,經過他跟戚常卉這些前輩,民俗曲藝的組織,辛苦了十年,你現在如果要看歌仔戲,宜蘭人當然會說歌仔戲故鄉在我們這邊,有個傳統藝術什麼就在宜蘭,它有一個建築物,就專門展覽這歌仔戲的源頭,等等等等。

  各位知道戲劇有三個元素,叫做曲、科、白。曲就是唱;科就是動作,知道科班那個科,科就是動作,科班就是這樣來,在這個班動作班裡頭這樣,科班;曲科白就是道白,有旁白有暗白,什麼白不管,白就是說話。好,如果這齣戲是充滿動作的,充滿笑的動作的戲,我們就充滿笑科的電影。

  到了康熙元年,一六六二,聖祖。世祖、聖祖,聖祖、世祖,因為是太宗、世宗。他從杭州遷到金陵,各位,到了南京。一生雖然才華洋溢,跟仕途無緣,留下許多詩文小說等等戲曲畫作,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劇家,理論家,提出了完整的戲劇理論,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也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中國人有沒有意思?中國人有沒有意思?接受不接受這樣的說法?

  中國有沒有悲劇這個事情?中國有沒有敘事詩這些問題?如果我們沒有,真的沒有,我們就承認沒有。可是中國學界常常就不願意這樣承認,你有悲劇,我也有悲劇,你看我的什麼人就是跟你的悲劇一樣。好,我們休息一下,我等一下告訴你答案,你想一想我們有沒有悲劇?我們究竟是誰能夠跟莎士比亞相提並論?我們有哪一個劇作家是跟莎士比亞同一年過世的,同一年在那個世紀上發揚光大的?欲知結果如何,請聽二十分鐘分解。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