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看第九頁第十段。第九段註解裡最後的這一句,就是曇一律師說的這一句話,「三世佛法,戒為根本,本之不修,道遠乎哉」,這一句很重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常常聽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實實在在不容易,實實在在是大幸。這個經上常說,像開經偈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古德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這些話說得一點都不假。但是一般人往往很粗心、很大意把它看過,沒有在意;換句話說,完全沒有體驗這一句話的真實,這一句話的重要。如果真正明瞭了,他一定會非常珍惜這一生,這一生也就是我們破迷開悟了生脫死的一個機緣、一個機會。機會我們遇到了,如何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真正了生脫死?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是自以為聰明,自己要搞一套,那是枉費功夫,也就是前人所說的狂妄、愚痴。不能夠相信的,這是愚痴;相信而自以為聰明要另外搞一套的,那是狂妄;這兩者都是失敗的因素。

  曇一律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戒為根本」,這個地方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一定要認識清楚。廣義裡面最重要的是遵守老師的教誡,也就是我們古代所講的「師承」。如何學?初學一定是跟一個人學,你才會有成就,這是學一家之言。一開頭就學很多,固然有成就的,那個成就的都是天才、是再來人,決定不是凡夫。我們在歷史上看,一開端就是廣學多聞成就的,在歷史上大概只有永嘉禪師一個人,永嘉是天才,他一開頭就聽很多法師講經說法。永嘉以後,永嘉以前,我們都沒見過,他真的是一個天才。他去見六祖,六祖給他印證,當時問題就解決了。一印證,他就要走了。六祖留他一晚,跟他說:你為什麼走得這麼快?住一晚上。因此他在曹溪住了一晚,這是禪宗很有名的「一宿覺」。這個人是再來人、是天才,我們學不得。我們不是那種身分,沒有那個資格。所以一定要老老實實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

  現在善知識難遇,我們跟誰學?誰是真正善知識?誰有能力教導我們?我們心裡面服誰?假如不是自己心目當中最景仰的人,他就是成了佛再來了,你跟他一輩子都沒用處。那個人什麼都不通,道德學問都沒有,但是你對他非常尊重、非常敬仰,你跟他學,你會成就。由此可知,一個人修學的成就,老師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修學的態度,決定自己能不能成就。

  佛經裡面有一個小故事,這也是個事實,發生在古印度。有一個出家人想求阿羅漢果,另外一個出家人知道了,跟他開玩笑,「我可以傳法給你,我傳給你,你要辦好酒好菜來供養我」。這個出家人就真的把他的衣缽行囊都賣掉,準備一些好酒菜來供養他,請他吃飯。吃完之後,開玩笑的法師坐在房子當中,叫他蹲在房子的一個角落,拿個皮球在他的頭上打一下,說「你證得須陀洹果了」。這是跟他開個玩笑,打他一下,其實他真的證得。好,再換一個角落,又打他一下,說「你證得二果了」。四個角落都打完了,說「你證得阿羅漢了」。這個出家人立刻磕頭,謝師的恩德。開玩笑的法師說:我是跟你開玩笑的。這個出家人說:我真證得了!

  什麼原因?印祖講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一個人的成就是在自己的真誠,老師差一點沒有關係。我們中國俗話也說「有狀元的學生,沒聽說有狀元的老師」,老師是個秀才,學生中狀元了,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道跟學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輕慢心,不恭敬。諸佛如來在此地,你對他不相信、輕視、不尊重,你都得不到。你對愚人、惡人尊重,你在他手上能夠成就道業。

  所以善知識在哪裡?善知識在自己的真誠恭敬之求,一切人都是善知識,《華嚴經》五十三參明白的為我們顯示出來。五十三參裡面,實際上就是教給我們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以真誠恭敬求法的心去跟他們接觸,都能提升你菩薩的位次。你去看看五十三個是些什麼人?裡面有外道,我們今天聽說是外道就輕視、瞧不起,錯了!佛法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真誠心。五十三參教我們「歷事鍊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在這個裡面修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善惡境界、善惡的境緣無一不是善知識,我們自己心清淨了平等了,所有一切人、善惡境界都是佛境界。佛眼裡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眼裡看佛菩薩都是凡夫,這是事實。我們塑佛菩薩的形相,不學佛的人對他們一點也不恭敬,認為他們是泥塑木雕的偶像。所以凡夫眼裡看佛菩薩都是凡夫,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什麼時候你成佛了?你什麼時候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看一切眾生心都清淨,善人心清淨,惡人心也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你得清淨心了!修行要在這個地方修。

  此地講的「戒為根本」,這個戒是廣義,不是狹義,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遵守老師的方法。老師如果真正有智慧、有善巧,他會知道的,他也不會無理的約束你、要求你,這是不可能的。古人老師對學生約束,一般原則是五年。但是五年也不是一定的,可長可短,完全是看學生修學的成就。學生根利,時間縮短,像剛才舉的永嘉禪師,永嘉禪師只要一天,他不要五年。六祖大師還有許多學生跟他三十年的,你看《壇經》裡有三十年不離開老師的,他也未必是根鈍,有些雖然已經開悟,為報答老師的恩德,不願捨棄老師而去,這種情形也有的。當然有根器比較鈍的,跟老師時間比較長。所以這五年並不是固定的標準,時間是可以延長,可以縮短,完全看成就。換句話說,不成就就不能離開老師,成就了隨時可以離開老師。

  如何才算成就?在禪宗是「明心見性」,這才算成就;在教下是「大開圓解」,這才算成就;淨土法門是「一心不亂」,這才算成就。嚴格的講,這個標準淨土宗是最低的。因為禪跟教裡面的標準都必須要斷煩惱、要破一品無明才算成就,證得四果羅漢都不算成就。你們看佛的經典,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證得阿羅漢果的,還不可以離開老師。為什麼?沒見性。阿羅漢只是成就九次第定,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有斷盡,無明沒有破,不能成就,要跟著老師。佛的菩薩弟子當中,那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可以離開老師,標準在這個地方。見了性之後,可以代佛教化眾生,可以去教化一方,哪一方跟你有緣,你就到哪一方去,「佛度有緣人」。沒有緣,你去也是白去,佛度有緣人!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記住,「戒為根本」,要從根本上去修學,那就對了。

  我勸大家學一部經,學一部經就是跟一個老師學。我在台中是以李炳老作老師,但是他不認為是這樣的。他老人家很謙虛,他看我們是同學,他年長一點,學的時間比我們長,來輔導我們,他不敢以老師身分自居,這是他的德行。他教誡我們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換句話說,我們是先後同學的身分,這樣在一塊相聚。你看人家多謙虛!我們比不上李老師,怎麼敢以老師身分自居?李老教我學印祖,當然印祖是了不起,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哪裡會有錯?決定沒有錯。

  但是我們今天的修學,依照老師所講基本的原則,我們選一部經,依一種註解,這個註解是誰作的,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師,那就沒有錯了。直接依經,那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專學《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黃念祖居士為《無量壽經》做了一個註解,黃老居士是我們的同學,他是我們的學長,為我們蒐集了許多珍貴的材料。不過不能依照那個註解講經,依照那個註解講經,你決定失敗。《無量壽經》我講過很多遍,你們仔細聽我所講的跟他的註解相比,我沒有採用過他的註解。他那個註解對初學的人有用處,我常說那是《無量壽經》的大辭典,無論在名相上、在義理上都有許多參考資料,他是集古大德對《無量壽經》的解釋,性質跟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非常接近。江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金剛經》大辭典。

  我們學《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註解那就不一樣,他不是集各家大成,他是自己確確實實有獨到的見解,那個不一樣。大家都曉得,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在中國歷史上,彌陀化身的有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豐干和尚,這三個人在歷史上幾乎是確定的。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的註解就是阿彌陀佛親自註的,這還會錯!所以我們要學《觀無量壽佛經》,我們就依止善導大師,做善導大師的學生。

  我們研究《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兩個註解,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一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學疏鈔,專攻疏鈔,蓮池是老師;學要解,就專攻要解,蕅益是老師。在近代,要解有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記,我們把圓瑛、寶靜看作學長,輔導我們,我們以蕅益為老師,這還會錯!我們真正找到善知識,真正找到老師了。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依慈雲灌頂法師的疏鈔,這個本子我們印得很多。《普賢行願品》我們依清涼大師的疏鈔,清涼、宗密是老師,決定不會錯。一生專攻專修,這樣才能成功,不要學第二種。我所講的這些,提供你們做參考資料,幫助你們深入理解,一定要一門深入,依教奉行,這才管用。

  一定要曉得,每一部經包含「教、理、行、果」四個部分。第一個是「教」,教是文字,我們常講消文,文字能夠通達沒有障礙,這是教,這是修學的第一步。第二個是「理」,它裡面所講的理論,要明白它所講的道理;理論明白了,你的信願自然就有了。第三個是「行」,要把理論變成我們的思想行為,把它的教訓變成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依據、根據,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持,就是你所學的這一部經。換句話說,你學《無量壽經》,你就變成無量壽佛;你學《阿彌陀經》,你就學成阿彌陀佛;你學《普賢行願品》,你就是普賢菩薩;你學《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就是大勢至菩薩,這才叫學,學得跟他一樣!我們像不像個佛?像不像個菩薩?在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當中,這樣學才叫「戒為根本」,才叫從根本學。所以這個戒是廣義,而不是狹義。這是學一家之言,在一部經上下手,我們是同一個宗派、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雖然學的經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一致,我們以「六和敬」為基礎,大家在一起共修,共同學習,彼此互相勉勵,互相切磋琢磨。

  古德講經、宣講,我們不敢。我在外面講經,從來不敢說講經,我是修學報告,我用這個心態。我們同學互相在一起,每一個人把自己的修學報告出來,大家在一塊共同的研習討論。我報告《無量壽經》,你們都聽到了,等於《無量壽經》的內容你們都明白了;你報告《阿彌陀經》,我們也聽到了;這樣本宗的經典我們統統都學了,但是我發揮在一部經上。我聽了五經一論,我在外面做研習報告的時候,把所聽到的都會集在《無量壽經》上做會報。你學《阿彌陀經要解》,你把在五經一論所聽到的融會貫通,統統都在要解裡作會報。我們這樣把經義把修學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使聽到的人能歡喜接受,我們的修學就成功了。

  我們冷眼觀察,今天這個世界學佛的水準,中國大陸最高。從傳到大陸這些書本跟錄音帶你就能看出來,他們有選擇,他們有比較。有很多錄音帶送到大陸去,他們聽了一遍,就告訴你:這個錄音帶你以後不要帶來,我們不要聽了;這種書我們已經看了,以後不要送來,我們不要看了。從這些地方就知道,他們學佛的水平比我們高!我們學東西學亂了、學雜了,他們頭腦清醒,清醒的頭腦容易辨別。我們今天不容易辨別,搞太多、太雜、太亂了,辨別的能力都喪失掉了,非常可惜!實在講,我們不如人!這個地方要注意。第十段講:

  【十、若樂廣覽。自當閱律藏全書。】

  『若樂廣覽』,「樂」這個字念去聲,念「藥」(一ㄠˋ;yu),是愛好的意思,你喜歡廣學多聞。『自當閱律藏全書』,因為這個地方蓮池大師給我們介紹的非常簡略,是介紹大綱,大綱的好處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容易做到。如果你對戒律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話,那當然要律藏全書;也就是三藏經典裡面的律藏,那個內容就太大了,太豐富了。

  這是前面一段的引言,也就是現在一般書籍的緒論,引言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末後一句就是引言的總結。十一段以後,我們可以把它看成這本書的正宗分,就是正式給我們介紹了。

  【十一、後十戒。出沙彌十戒經。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

  『後十戒,出沙彌十戒經』,這是講這個《沙彌律儀要略》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蓮池大師是有根據的,就是從《沙彌十戒經》裡面節錄出來的。就像我們現在看經節錄精華一樣,這是《沙彌十戒經》的精華錄,蓮池大師為我們節錄出來的。這個本子不是完整的《沙彌十戒經》,是從裡面節錄出來的。這個節錄是為了便於修持。

  『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沙彌十戒經》不是佛說的,是舍利弗尊者說的。羅睺羅出家是依舍利弗為和尚,所以在僧團裡面佛是他的師公,他的師父是舍利弗,羅睺羅在僧團是這個身分,他的輩分很小,這個我們要知道。這一段的歷史,弘贊大師也節錄了一些。這個註解是弘贊大師節錄的,大家看看,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問,不問我們就把它省掉過去了。接著看底下十二,就是十戒了。

  【十二、一曰不殺生。】

  十戒裡面第一條。戒律有兩種,一種是純為自利,另外一種是自利、利他兩者具足。自利戒裡面第一條是不淫欲,利他的第一條是不殺生。不殺生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大慈大悲。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沒有大慈悲,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所以要想成佛,要從慈悲心修起,修養自己真實的慈悲心。自利,不淫欲是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決定能超越三界,了脫生死。

  佛說一個人為什麼會在三界流轉?就是淫欲,淫欲是三界六道的根本。古德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要往生淨土,念要一,一就是一心不亂;到一心不亂,沒有不往生的。這個愛欲不斷,生死輪迴就不能夠超越。諸位要曉得,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你只能在欲界,色界都不行。色界是五欲都斷了,「財、色、名、食、睡」這五條都沒有了。但是他不是真斷,真斷就出三界了,他是伏斷,他有定力,他在定功裡面把煩惱伏住,不起現行,不會起心動念,他的定功伏住了,所以他可以生到色界,生到無色界。如果這個念頭伏不住,修得再好還是在欲界。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

  所以要懂得自利跟利他。為什麼佛這第一條是不殺生,有的戒經第一條是不淫欲,他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沙彌戒是菩薩、是佛的根基,自利利他,第一條不殺生,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註解有一個簡單解釋。「斷命曰殺,有情曰生」,這是說得很清楚了。「生」指的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就是動物,所有一切動物我們要對牠有慈憫心,不可以殺害。基督教《新舊約》裡面,耶穌基督他也有四條戒,跟我們這個四重戒非常相似。第一條是不可以殺人,那個範圍就很小了,人不可以殺,其他的動物沒有包括在裡頭。其次的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這跟我們在家五戒都相同。我們五戒裡的不飲酒,他們沒有。我們說「不殺生」,他說「不可以殺人」,差別在這個地方。

  【十三、解曰。】

  下面是解釋。

  【十四、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

  【十五、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

  【十六、但有命者。不得故殺。】

  這是講不殺生的範圍。你看看多簡單,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點你們大家要學習。特別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資訊發達,人與人之間接觸非常的頻繁,因此言語文字要求簡單,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受歡迎。不可以長篇大論,囉哩囉嗦,要知道節省人家的時間。所以東西要要求「簡、要、詳、明」,簡單、扼要很詳細也很明白。你看這幾句符合簡要詳明。我們在外面講經報告的時候,都要知道簡要詳明。

  它的範圍,上至『諸佛聖人』,聖人是指阿羅漢以上的,所以這個範圍很寬。小乘初果以上都稱為聖人。有初果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三不退裡面證得「位不退」,他絕對不會再退墮成凡夫。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清楚,雖然沒出三界,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不管能不能遇到佛法,他都成就。遇到佛法,他成聲聞,證阿羅漢果;遇不到佛法,他成辟支佛,成獨覺。所以他絕對不會到第八次,他一定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果,這是聖人,決定不會墮落三途。所以初果是預流,從這個以上都稱之為聖人。對聖賢供養,那是大福報!怎麼可以殺害?

  聖賢以下的,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老師。這個地方的老師,就是我們常講的「和尚」,他是我們的「親教師」,我們的佛法是跟他學的,這是親教師。師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這是一生的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的恩德是幫助我們恢復了法身慧命,所以老師的恩德在父母之上,這是師恩!

  我們世間的老師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世間老師排的位次是在父母之下。不像佛法,佛法將老師排在父母之上。我們過去在大陸,大陸每一個人家都供祖先牌位。貧賤富貴都一樣,任何人家一定會看到他家供的祖先牌位。現在都沒有了,現在大陸也不供祖先牌位了。在江南祖先牌位是寫的「天地君親師」,是這麼供的。親是父母,師是供在親的下面,這個供法是對的。因為世間老師沒有幫助我們出三界,沒有幫助我們離開六道輪迴,這個師的恩跟父母是平等,但是我們還是把父母擺在第一。佛法的和尚那不同,他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恩德不是父母能做得到的,不是世間老師能辦得到的,所以這個師擺在父母的上面,這個都要注意到。

  師下面是僧,僧是出家人,是傳承佛法之人,雖然沒有直接教我們,他能夠教化一切眾生,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這個『師僧』,師是親自指導我的和尚,沒有指導我的那些出家人,他們的德行、能力、使命跟我的和尚沒有兩樣。雖然沒有直接教導我,我對他也尊敬。再下來就是『父母』。

  聖人有世間聖人,有出世間聖人,這裡解釋得很好,綜合裡面的意思,我們可以用四句話就全都包括了,「行有德,心光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清淨光明,言行有德(標準是道德),這四句話把註解裡面的意思就統統包括了。註子裡面,諸位要細細的去看。

  我們看第十五段,『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說一個上,再說一個下,這當中就統統都包括了,當中省略了。「蜎飛蠕動」是小蟲,像蚊蟲、螞蟻這些微細的昆蟲。牠雖然是小蟲,牠也有神識,牠是一個眾生,那也是一條命!只是牠業障重,墮落在畜生道,變成小蟲。牠在畜生裡面所受的生死次數多,這是業報變現的。我們要曉得,螞蟻、蚊蟲也能成佛,牠這個報受盡了,牠會轉到人道裡面來,我們也不能夠輕視牠。

  在戒經裡面,殺業的結罪有輕重不同。比如前面所講的佛菩薩聖賢、師僧父母,殺害這些人,這個罪極重,不通懺悔,沒有辦法懺悔,這是五逆罪。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五逆罪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那要出來就太難太難了!真的要經無量劫,這個要知道。像殺害這些微細的小昆蟲,犯這個罪是可悔,可以懺悔,這個罪就輕,不像前面那麼重。換句話說,對我們恩德愈重的人,你要犯了殺害,那個罪就愈重。一切眾生對我們關係最輕最薄的,這個罪也就輕。

  殺害諸佛菩薩聖賢,這個聖賢包括世間聖賢,結罪是結到阿鼻地獄。這不是屬於我們個人,我們跟他也沒有什麼往來,他對我也沒有什麼恩德,為什麼殺害會那麼重的罪?因為他是一個社會、一個地方所有大眾的典範,他在這裡能使這個地方轉移風俗,淨化人心,這個功德就大了。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他的功德非常大,所謂「人天眼目」,大眾的幸福,社會的安全,靠他教導。對他的殺害,這個罪就重,所以他的結罪是從眾生身上來結罪。

  佛為三界導師,所以害佛的罪是最重最重的!佛是大聖人,實在講他的福報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沒有人能夠殺害佛,不可能的。所以有「出佛身血」,這是惡心向佛,等於殺害佛一樣,那個罪都是阿鼻地獄。

  諸位要知道,我們雖然無意殺害小動物,罪過很輕,可是牠會不會存著將來報復的心?這是確實有的。我們誤殺人,將來也會被誤殺。你們念安世高翻譯的《八大人覺經》,你們看看安世高的傳記,安世高前生曾經誤殺人,不是有意,是誤殺的,這一生還要去還命債,也被人誤殺,確實一飲一啄都有因果,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留意。

  你想要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這是要嚴持戒律,要大悲清淨,才可以做到。否則的話,生生世世怨家債主,他怎麼不找你麻煩?所以真正修行人,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要逆來順受。遇到逆境,遇到逆緣,曉得我過去生中對不起他,今生對我的折磨是應該的,你以清淨心、柔和的心來接受,我們這筆帳了了、清了,以後就沒有了。如果心有不平,這個怨愈結愈深,那個麻煩就大了。今天我們就研究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