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笠翁對韻-第106集

  我們先唸一下,來,萍對蓼,三四:

  教授、學生讀誦:

  「萍對蓼,芰對菱。雁弋對魚罾。齊紈對魯綺,蜀錦對吳綾。星漸沒,日初升。九聘對三征。蕭何曾作吏,賈島昔為僧。賢人視履循規矩,大匠揮斤校準繩。野渡春風,人喜乘潮移酒舫;江天暮雨,客愁隔岸對漁燈。」

  談對吐,三四:

  學生讀誦:

  「談對吐,謂對稱。冉閔對顏曾。侯嬴對伯嚭,祖逖對孫登。拋白紵,宴紅綾。勝友對良朋。爭名如逐鹿,謀利似趨蠅。仁傑姨慚周不仕,王陵母識漢方興。句寫窮愁,浣花寄跡傳工部;詩吟變亂,凝碧傷心歎右丞。」

  這段有一句,就是仁傑這一句該怎麼斷句?這蠻特殊的。你剛剛按照我們以前的唸法上四下三,仁傑姨慚,周不仕,王陵母識,漢方興。怪,等一下我們解釋過了以後,你才知道似乎不能這樣唸。「仁傑姨,慚周不仕,王陵母,識漢方興」。要這樣念,我解釋過後,我再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唸,你要上三下四,這是突然有變化的特殊地方。但是我們注釋的老師竟然注了,仁傑姨慚,王陵母識,不是這樣注,那個節奏不能這樣斷。這我解釋過後我們再來說,就這一句不能那樣唸,也許我等一下會讓你多唸兩句。為什麼我主張「仁傑姨,慚周不仕;王陵母,識漢方興」。為什麼要這樣唸?等一下我們看典故之後,你才知道,原來這樣。

  我們先來對平仄,「談對吐」,平對仄,「謂對稱」,仄對平。「冉閔對顏曾」,一樣,冉,各自唸的時候都是仄聲字,因為兩個三聲,你第一個要唸平聲,不然就讓它為平聲。兩個都仄聲,冉閔,顏曾,仄仄平平。「侯嬴對伯嚭」,那個伯,的確是入聲,所以也是平平仄仄,沒有問題。「祖逖對孫登」,仄仄平平。「拋白紵」,那個白絕對不會平聲,拋白紵,兩個入聲字,拋白紵,平仄仄。「宴紅綾」,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沒有問題,白是入聲。然後「勝友對良朋」,仄仄對平平,沒有問題。「爭名如逐鹿」,各位那個逐你知道它是入聲,所以這邊是平平平仄仄,OK的。下面,「謀利似趨蠅」,應該是什麼?仄仄仄平平,哪一個字?謀,它沒有拗救,因為它的爭平聲,它是做平聲。所以這個謀應該是仄聲,仄仄仄平平,沒有救,第一個字它不會造成二夾一。

  下面來,「仁傑姨」要對「王陵母」。各位,仁傑姨,如果你不把它這樣斷,按照這整個的平仄來對,它原來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請注意上面那一句,仁應該是仄聲,傑,它是入聲,所以你不要以為它二聲,就認為平聲,不是,它是仄聲。所以仄仄的話,只有仁出律了,仁出律。然後仄仄平平平仄仄,那個「不」ㄅㄨˋ我講過,國音你唸ㄅㄨˊ,可是在平仄聲上,「不」絕對是一個入聲,所以「不」它不會唸平聲。所以這一句只有一個仁它是出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下面,平平仄仄仄平平,沒有問題,所以仁出律,上句出律,下面沒有救,沒有去救它。所以這邊的五言,謀出律沒有救,七言,仁出律沒有救。

  好,下面隔句對,「句寫窮愁」,仄仄平平,對「詩吟變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OK的。好,對得蠻工整。下來,「浣花寄跡傳工部」,各位寄跡,跡是入聲,它不會是平聲,所以那個字OK的,哪一個字有問題?浣,浣溪沙那個浣,它應該是平聲,平平仄仄,它現在是上聲,浣溪沙,浣。好,沒問題,對過去,「凝碧傷心歎右丞」。凝碧傷心歎右丞的平仄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哪一個字?凝。各位,我們前一部庚韻那邊有個凝。所以上面的浣,應該平聲做仄聲,下面的凝,應該仄聲,它做平聲,正好是上拗下救。所以前面的兩個沒救,這隔句對的兩個有救,他做了,平仄大概是這樣。沒問題吧?

  好,沒問題,我們現在來看字面,很容易。「談對吐」,我們講一個人的談吐,談吐,這是一個人的行為的表現。「謂對稱」,你也應該稱過稱謂,稱謂。我謂什麼,王子謂,王子稱,謂跟稱都是一樣,都是稱的概念,仄聲對平聲。後面這兩個,你比較難想像,「冉閔對顏曾」,它是四個姓氏。冉是冉伯牛,閔是閔子騫,顏是顏淵,曾是曾子曾參,它是這樣來對。

  那我就在補充資料告訴你,各位知道孔門有四科,這四科,看講義七十七頁。我就因為四科,我就順便附錄「四科」何其多!你去看看。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各位,這裡頭有三個都被李漁寫進來了。冉就是冉伯牛,德行,閔就是閔子騫,德行,顏就是顏淵,德行,各位曾呢?曾參,曾參並沒有被列在四科裡頭,曾參我們通常稱他為什麼?孝聖,對了,曾參孝聖,孝順。所以《二十四孝》,我們下一次會上《二十四孝》到《百孝》。有些書,《二十四孝》或者《百孝》,都把曾參列進去了,下次我們會講嚙指那個故事,就是曾參的。媽媽想到兒子,客人來了怎麼辦?兒子在山上砍柴,咬了食指,曾參就心痛了一下,你看有那麼敏感,趕快趕下來。嚙指心,就曾參的故事。同樣的,曾參的孝,所以曾參在孔門七十二賢哲裡頭,他是孝聖,仍然偏什麼?德行。所以這邊都是有德之人對有德之人。那我又為了讓你了解,我想你們也應該都背過,言語有哪些,政事有哪些,文學有哪些。

  各位這個事情,如果講說孔門四科,十哲。四科是類別,叫做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十哲就是講人,這十哲就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等等等等。我告訴你這樣就是有些稱呼你要知道,是在行為上講,還是制度上講。譬如說杜甫,很多人都會稱他叫做「詩聖」,還有稱他什麼,叫做「詩史」。各位,杜甫不能叫詩史,應該怎麼說?杜甫這個人叫詩聖,他所作的詩叫做詩史。所以詩史不是稱他人,詩史是因為他的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亂,是用作品角度來稱讚他的作品具有詩史之用。知道我講的意思?所以孔門四科是講四科的類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十哲才講說這十個哲人,顏淵、閔子騫怎麼等等。知道吧,有時候我們常常講名符其實,有時候看人家上課在講的時候,杜甫就叫做詩史,也叫做詩聖。不能這樣,你含糊的說,學生會被誤導。詩的內容稱詩史,整個詩的造詣,杜甫這個人我們稱詩聖。因為他關心著,聖就是大而化之,關心到整體百姓所受的點點滴滴,到了這個境界,就算是作詩的技巧,他在規矩之中還能夠龍騰虎躍,他也是到聖的地步。李白才仙的境界,仙就是不受拘束,能夠表達自己浪漫的情懷。聖跟仙我們不想去比高下了,但是對我們來講,他們所具的特色就是這樣。杜甫是在規矩之中,能夠龍騰虎躍,龍騰虎擲;李白在沒有規矩限制之中,他能夠發揮到自己的極點。各到一個極點,極高的地方。知道了沒有,四科十哲的概念?

  為了讓你知道四科,我就開始講人品也有四科,《孟子》裡頭說了,他說「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如果你純粹出來,純粹要奉獻為君王服務,那是一個悅君的臣子;「有安社稷者」,為了國家而服務,「以安社稷為悅者」;以社稷,國家安定為喜悅,這是第二類的人;「有天民者」,什麼叫做天民?各位,這個天民在一般人來解釋,因為人是授之於天,因而叫人民叫做天民,這是一種說法。一個天民是古代的國家叫天民。可是重要的是底下這個解釋,這邊的天民。有德者可以全盡天理,有德行的人,他知道天理是什麼,充分的發揮天理,這樣的人就叫天民。能發揮天理的人就叫天民。這邊的解釋要採這個,不是一般的人民,不是,能夠發揮天理的人,「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我知道天理是怎麼一回事,讓大家不要違背天理,做人該做的事情。然後我教導所有的百姓,大家能夠這樣做,就能夠天人合一,非常平妥的過你這一輩子。最後一種是「有大人者」。各位,說大人,則藐之。很多時候這個大人都認為是有位置的人,就好像君子,君子有時候會講在位的,有時候有德的人。所以你一個名詞,有時候你要去判斷它在這個地方做什麼。這個地方大人,不是講有地位,是有道德的人。說有德行的人,你可以正己而物正者也。可以修養自己,而且能夠讓萬物萬事,這個物當然包括人、包括到物,然後到一般的人,也都能夠順著你,學你走上正途。

  好了,《孟子》這樣講,把人品分作四等。然後王應麟就把它編成四科《小學紺珠》。王應麟,宋代人,各位,我們說《三字經》,有人說最早開始編的也到他。所以《小學紺珠》裡頭有一個人倫類,它規範了四科,這四科其實是從《孟子》來的。他沒有講,但是不知道的人就不曉得哪裡來的?

  第一個就是「容悅凡臣」,如果你是讓君王喜悅,只是這樣的人,你是一般的凡臣。一般的臣子而已,就以君王的臉色為臉色。我們不敢貶低這種人的價值,因為君王一怒,恐怕天下大亂,君王一高興,恐怕天下如何。他能夠去滿足君王,很不容易,伴君如伴虎。你功高震主,然後就危及自己,古代這個也是大學問。但是在孟子來看這是最基本的,這是凡臣都能夠做。「社稷」就是「股肱」,你要對國家有利的,我才幫助你去做,好好的去推行,告訴你去做,各位,這好像你的左右手,股肱,這是社稷。「天民行道」,愈來愈高。如果懂得天理的人,他就會教導大眾順天理來走。各位,這已經超過了人的範圍,人間可以做的事情做完以後,還要人跟天要能夠配合。就是天人要合一,這個層次不容易。再來就是「大人正身」。有德的人會端正自己,也能夠推己及人。所以你就記得,人品假如有的話也有四科。你自己想一想,你要做個凡臣,還是股肱之臣,還是天民?再不然是不是做一個大人?所以有時候你看那個大人,不只是我們一般來講年紀歲月的大人、小孩,不只是這樣,還有很多的意思。

  第三個就是漢代舉士的四科。我記得在講科舉的時候告訴你。我只是把這四科整理在一起,很多名詞你小看它就沒事,這樣就過去了。你很重視的看,因為很多都是《論語》《孟子》裡頭有,你有四科,我就後面開始會再想,以四做為標準來做什麼事情。各位,漢代它在推舉士大夫的時候,質樸的人、敦厚的人、遜讓的人、有德行的人都會被推舉。

  然後再來,詩文四科。在詩文分類上有四科:奏議、書論、銘誄、詩賦。當然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他說「文章本同而末異」,各位文章的本,譬如說你要教化人心,你要用文章表達情思,情感思想,都一樣,但是它的末會有所不同。末就是枝枝節節,形式與詞采會有不同。如果你的詞采比較雅,適合寫奏議。當然最著名就是〈陸宣公奏議〉,唐代陸贄的奏議,非常有名。就好像我們現在講公文書你要雅。「書論宜理」,跟人家論辯的事情要講道理。你不要看,君臣論理、朋友論理,父子還要論理,現在的社會,你要跟小孩,你要跟他平起平坐,好好亦師亦友,亦父亦友,你的小孩就會跟你,有什麼話他就會知道現在人該做什麼。所以書論,你假設要跟人家論,要在理字上來。「銘誄尚實」,各位什麼叫做誄?誄記一個人一生所作所為,把它寫下來。通常銘誄,這個銘就是刻,刻你的事功,就寫你的事功,那就要什麼?一定要據實以書寫,不能浮誇。

  在古代誄,這樣的文體,常常是後來來定你諡號的依據。譬如說整體加起來,隨便講兩大類,君王之外的兩大類,一個是文相,一個是武相。譬如說這輩子對朝廷的事功,平了回紇之亂做什麼做什麼。但是這些,譬如說帶著湘軍平了洪秀全之亂,這輩子平亂只做這個,可是在地方上寫過什麼,教化過什麼,你還是在文字上比較有功勞,武事上比較少,你就叫做曾文正公,站在文的立場。所以根據一輩子的事實,寫下來的文體就叫做誄。誄就是累,那個牽累的累,你把它累列功德,累列你的德行就叫做誄。常常是做諡號的參考。所以因為要讓朝廷做諡號,有些是家庭做諡號。這個諡號,像陶淵明叫靖節,就不是朝廷給他的,靖節就是他陶氏家族給陶淵明的一個諡號。所以從私諡到官諡,它有立場的不同,有轉變的。所以你為了讓人家據實以寫,給你一個好的諡號,你就尚實。你看都是文字在寫,都是寫思想、情感的,可是那些文字就要比較寫得樸實。

  「詩賦欲麗」,詩賦講究你的詞采,所以你作詩,甚至於寫賦,你的辭藻要華麗。這「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說每個人各有擅長,各有你的所好,所以每個人一定會有偏善。也許你也可以寫奏議,但是說不定你的詩賦就比較差。就像誰?蘇洵。蘇洵的書論就寫得非常厲害,但是考詩賦、考作詩,他就寫得比較差。所以他一輩子功名沒考上,缺失就缺在那邊。古代人考試總希望你是兩方面都能均衡的,比較容易出來。你可以跟人家論理,你也有些詞采。蘇東坡,所以再怎麼論,我們說蘇文生吃菜根,蘇文熟吃羊肉。如果你能夠熟讀蘇東坡三蘇的文章,文采有了,理論也有了,考功名都很容易,你就可以一輩子吃羊肉。這當然他們當時流傳的話,吃菜根沒有什麼不好。他只是告訴你,功名你就有望了。所以三蘇,蘇洵就有偏善,蘇東坡當然是比較全面,理論可以、文采也可以。如果要講蘇轍,比較偏重爸爸,他也是比較冷靜,他的文采當然比不上哥哥,蘇東坡。但是兩個兄弟絕對比爸爸的文采要好。所以曹丕〈典論論文〉,老早就跟你講,一個人的專長是有不同的。

  到了南宋,宋之東觀,就是宋齊梁陳的宋,劉裕那個宋。他說東觀有四科,我要考的話,有儒學、玄學、文學、史學。各位你不要說什麼,我們上人要到威爾士去,他定了幾學?四科,知道嗎?小學、儒學、道學、佛學。你看他也定四科,很巧。我當然沒有問過他,說上人你定的四科跟孔門有沒有關係?可是我就說歷代推的四科。你看,從孔門開始,然後列到了人品,列到了考試科目,推薦科目都在這,甚至於文體分類也分四科。

  我們再看秀才必備條件,它也叫四科:德行高妙、學通行修、明曉法令、剛毅多略。你看這四科也是秀才必備的,到時候我考完你了以後,我來衡量你。到了高宗時代,舉人你可以推舉人才,孝悌力行、經史儒術、藻思詞鋒、廉平彊直。如果要講就是孝順的人,通經通史的人,一個儒者;一個文事,藻思、辭藻,一個是道德廉平彊直,德行。所以孝順列在第一個,百善孝為先。所以很多時候你可以看看,所以以後碰到四科,除了孔門之外,你要想它擺在哪裡怎麼講。這是因為冉閔對顏曾,我講過這是德行類的人物,李漁把他來對句。不然你突然看到會想老半天,讀過《論語》的人,大概就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是記得,四科十哲裡頭曾參沒有在內,可是曾參卻是孝聖,也是一個德行類的,所以他這邊德行的人物把他拿來對句。

  「侯嬴對伯嚭」,這個說起來,說來話長。所以課本你看注,二百四十九頁開始注,注到了二百五十一頁,把這個故事。我不曉得我們的《古今文選》,有沒有選了〈信陵君列傳〉?沒有,〈信陵君列傳〉。這個故事大概就是按照我這邊講的,幾個字我先讓你唸好,我再來說故事。因為這有些他也略去了,倒數一二三四,二百五十頁第四行,第四行有個很像卻那個字有沒有看到,這個字唸什麼知道嗎?說春秋晚期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他的父親叫做什麼宛,為人耿直,郤ㄒㄧˋ,要特別唸好。各位我們卻旁邊是個卩部,如果你沒有彎曲,直接拉下來那個叫做卻,這個地方有個彎,如果我們現在查字典叫做左阜右邑,邑部,這個字要唸ㄒㄧˋ。人家的姓名,郤鑒。太多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姓這個姓氏的人,請你特別記得。信陵君這個為什麼會特別講,侯嬴對伯嚭。這兩個人的遭遇,單單姓名你不知道,要知道那個事情,你知道他為什麼來作對字。侯嬴當然是平平,伯嚭當然是仄仄,聲調沒問題,他為什麼把兩個擺在一起?各位信陵君,侯嬴是抱關者也。抱關者就是我們開城門的人,老大,老年了一輩子在抱關。

  這就讓我想到了比較晚的漢武帝時代,漢武帝登基的時候,你知道文景之治是重黃老之術。漢武帝正好年輕氣盛,漢朝的實力恢復好了,漢民族恢復好了,所以匈奴那些外族要來打,要來打,垂涎中原這塊地的時候,漢武帝有能力跟他們對抗了。於是漢武帝那個年代就開始,不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且是希望年輕人能夠出來為疆場效命。各位,有一次他開城門出去的時候,就問了,因為開城門,老先生動作比較慢。古時候那個戶樞,戶樞,各位,看到那個樞是不是一個木字旁,再一個區,區隔門的木頭叫做樞。現在一般人家住的就一個板子,拴上就好。兩個大城門,長長的棍子至少都有好幾尺,那你要開城門的時候,那是努力的,那個又重,然後你要這樣推。漢武帝說,你都那麼老了,你是怎麼搞的,怎麼那麼老了還來這裡。這個老先生非常有意思的回答,說:啟奏皇上,我的歲數的的確確六七十了,我沒辦法選擇其他的職業。你的祖先在的時候,你爸爸、你的祖父他們在執政的時候,文帝、景帝,我那時候年輕氣盛,I'am so strong,但是你爸爸不用,黃老之術,所以我無用武之地。你希望年輕的為你馳騁沙場,我垂垂老矣,我也沒辦法再騎馬再跑,我只好抱關木。各位侯嬴就是那老先生。但是)老是老,不要看衰人家,Translate in Chinese,老人有老人的智慧,不要看扁他。

  信陵君當時魏王命令,因為秦國軍隊要打下來,趙國非常緊急,秦國要去打趙國。各位知道韓趙魏,他們的領土是相連的,然後秦國是在最西邊。第一個關卡就是韓趙魏,各佔了北中南這三個區塊,你們三個只要有一個國家能夠擋住,秦國就不會再打東部的齊國、燕國、楚國、吳國這些,所以韓趙魏是相當重要的。結果秦國就要找一個路先打趙,各位唇亡齒寒就是這樣,趙國被打垮了,魏國你也沒有什麼好到哪裡去。所以趙王就趕快請魏王派兵來,魏王就派了個晉鄙將軍。各位多少?十萬人,你不要以現在的人口來算,那時候十萬人不得了,長平之戰四十萬,人家就覺得是大戰役。結果派了以後到了邊界以後,然後秦國得知,就派人去威脅這個魏王,說你不准如何,不然我要打你魏。這個魏國就有點猶豫了,遠交近攻,先安撫那些,然後臨近的國家不聽我,就用武力來打。結果當時,各位知道戰國四君子,魏國就信陵君,他們知道說信陵君,雖然他不像魏王這樣,可是他養了許多食客,還有機會來救趙。因為他跟平原君他們關係都還不錯,惺惺相惜。可是信陵君就想不出方法,我怎麼辦?那個軍隊十萬已經給晉鄙帶去了,我還能夠帶多少人?各位,這不是兩個集團戰,是國家跟國家,兩個。他們就想到說,侯嬴很聰明他有辦法,就找這個老先生。侯嬴說:我替你出主意可以,但是我講的話,你聽著,第一個,我需要朱亥去幫忙你。朱亥是個孔武有力的大力士,舉重國手破世運的,開你玩笑。他已經都想好了,我不能跟你去,我垂垂老矣,我不能馳騁沙場,我派你去。然後你想要奪兵權,各位古代,你一定要去奪晉鄙的兵權,十萬個軍隊才會跟著你走,可是晉鄙是很精明的,不容易。聽就算了,不聽,希望朱亥及時能夠做處斷。做處斷就是朱亥出來一對一。各位,古代作戰,有時候兩陣排好了就主帥先對,主帥誰輸了,有時候常常就避免士兵受傷,就退位,常常會這樣。那其中有一個就朱亥是他大力士,可以跟晉鄙來較量,好好用這個人。

  我告訴你,千不該萬不該,我是替你出主意的人,那你要出使前線的時候,如果you do trust me,你相信我,你要出兵之前不必來看我,這表示說你絕對相信我。信陵君心裡有點怕怕的,要出軍的時候特別去拐過去,再去看侯嬴。侯嬴心裡有底,信陵君交代他說,我軍隊帶出去的時候,這邊沒寫,但是整個故事那樣,你去看《史記》。他說,我整個軍隊帶出去,魏王身邊,能夠講洩露我們行程的人就是你。這句話沒說,說在魏國的就是你,千萬幫我們保密。各位,我講過這就有點不太信賴,不太信賴你才會這樣做。結果侯嬴當然知道信陵君你的顧忌,他說你儘管去,我一定會讓你無後顧之憂。他沒說什麼,等到跟晉鄙在談判的時候,晉鄙有點懷疑,兵權不讓出來,朱亥四十斤的錘子就搥死他,朱亥大力士,就把那個大將軍給砍了。然後,因為他拿了國王的兵符跟他對,他有點懷疑,怎麼會派這樣的一個人來?但是合信符是對的,是皇上的兵符。各位,合對了,帶頭是誰?是你還是我?晉鄙覺得怪,在猶豫的時候朱亥把他給殺了,所以犧牲了一個大將。然後再浩浩蕩蕩這些軍隊,因為有皇上的符信,那就跟著去,當然就把秦國的軍隊給擋住了。當晉鄙被殺,侯嬴知道這個消息知道之後,他就自殺了。最主要就告訴信陵君,你放心,你們怎麼取得軍隊的帶兵權,做什麼,沒有人會跟魏王去報告了,死無對證。那你的的確確也有國王的印信,你好好可以去做吧,等等等等。各位,這個就是侯嬴的故事。好好記得這個,因為你要知道他為什麼去對。

  所以因緣生老師,就很體貼的引了王維〈夷門歌〉,說「七雄雄雌猶未分」,那時候勢力,秦還沒有統一,戰國還是七雄,秦齊楚魏韓趙燕,誰要做為最後統一者?秦國正在進行。說「攻城殺將何紛紛」。紛紛擾擾。「秦兵益圍邯鄲急」,邯鄲就是趙國京城,「魏王不救平原君」,本來不去救。「公子為嬴停駟馬」,停在那邊去請侯嬴來,「執轡愈恭意愈下」。那一幕還可以,侯嬴被他請去的時候,大家會認為說,那麼多年輕人不請,請個老人做什麼,平原君自己親自去駕車到那邊請侯嬴,我們說虛左以待,把上面的尊位給侯嬴坐著,大家看了就非常不平,然後座位的時候特別讓他尊坐,還特別對侯嬴敬酒。大家就想說,我們尊敬的這位魏公子,對這個老先生應該有幾把刷子,一定有他的辦法,才會對他那麼尊敬。

  所以侯嬴這個故事,你就知道實在是蠻悲壯的,說「執轡愈恭意愈下」,就是講我剛剛講那個,從去接他,接他然後讓座位,讓高的座位給他坐,一直到酒宴上對他這樣,他覺得信陵君夠謙卑了,這是謙卑謙卑再謙卑。於是侯嬴就願意為他效命,所以他繼續講,「亥為屠肆鼓刀人」,有沒有?朱亥就是殺豬的,我說他孔武有力,「嬴乃夷門抱關者。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身命酬。」把生命都豁出去。「向風刎頸送公子」,當你拿到兵權的時候,我送你好好去打,「七十老翁何所求!」各位,對一個夷門抱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他只不過是一個看守城門的老人,他對當時的局勢做了這樣的貢獻。當然後面的人沒辦法,中了秦國的政策,合縱連橫,看你怎麼弄。合縱是要來抵,然後連橫是要那樣做,結果沒想到六國自己瓦解了,也不能怪誰。所以侯嬴的生命是白搭了。

  另外我們再看一個人,這個人大家只知道是伍子胥,不知道還有伯嚭這個人。各位,伍子胥的故事我就不說了,因為伍子胥的名聲在當時功高震主。他的父兄都是楚國將領帶著軍隊,有人在楚王身邊咬耳朵,楚平王,那時候是平王。結果楚平王為了誘殺他一門,把父兄抓著,威脅伍子胥:你來了,你的哥哥爸爸我就放了,你不來,我就殺。伍子胥畢竟是聰明的人,爸爸、哥哥都在你手上了,我去,伍家就沒有人吐一口氣,所以伍子胥就不去。不但是不去,連夜度昭關。各位,在戲裡頭演得非常悲壯,一夜之間怎麼樣?鬚髮盡白。各位知道看城門,這就好像說現在我們通關要看你的人像。我現在不管通臺灣的關,或是我都去辦自動通關,他要對你的影像。所以那時候全部的人都在找,要找伍子胥,連關卡都在貼,到處貼。可是伍子胥那時候是年少的,這個頭髮,鬚髮全白,然後一夜之間渡過昭關。好了,渡過昭關之後,當時吳王對他是言聽計從,闔閭。闔閭的兒子是夫差,兩個人態度很不一樣。闔閭對於伍子胥的委屈,他非常清楚。然後伍子胥就獻策,將吳國鍛鍊得非常好。

  另外有一個人就是伯嚭,各位看倒數第二行,第三行那邊。他的父親就叫做郤宛,祖父是伯州犁,伯州犁在楚國是非常大的名臣,帶領著軍隊。所以他的父親也非常耿直,然後這個楚王有什麼,他會跟他針鋒相對,結果被令尹子常所殺。各位楚的令尹,你看,一個軍令的頭子,都當時沒有叫做丞相不丞相,因為周天子有相不相,一般諸侯他就講令尹。楚國,尤其是公侯伯子,楚子,你看公侯伯子男,他的地位很低的。晉文公他們有,秦伯,你看這都是站在周天子來講,都是重要,公侯伯子男。所以後來沒辦法,殺了以後,想要誅連全族,各位,像不像伍子胥的命運?伍子胥在前,他在後,你功高震主他就害怕。沒辦法,他就投奔到吳國去,伍子胥當然是以同理心來看的伯嚭,非常同情他,因為他的父兄也被殺,所以他就推薦。

  他們兩個人到了吳國的勢力大了之後,兩個人同時要求楚國,希望你軍隊借我,我一定要報父兄之仇,報我全族被誅之仇。吳王非常平靜,同意了他們,打進去楚國都城郢都。打進去之後,當時折磨他的家族、殺他家族的楚平王已經過世。各位你現在聽過一句話叫做鞭屍三百,就是伍子胥的故事。各位孔子說過,去父母之國,你遲遲吾行也。你要離開你的祖國,哪怕是碰到危難了,你要離開,還是一走三回顧,一走三回顧。去他人之國,如果不是你的祖國,兵變了,你接淅而行。就算是今天早上煮的飯,浸在那邊要煮了,一聽到這個地方兵變,你就拿著米趕快逃,因為那不是你的故鄉。讀過《論語》那一章吧?很動人的比喻,很動人的比喻,畢竟那是父母之國。

  所以伍子胥跟伯嚭兩個人都放下,因為不是楚百姓,是楚王對你家的傷害,楚國,你的父母之國是無罪的。所以象徵性的鞭屍三百之後,把吳國軍隊就帶離,並沒有滅楚的念頭。你看這個臣子還算得蠻忠厚的,去攻楚國是個人的憤,知道他的對象已經過世了,鞭屍,象徵性打你,楚國是我父母之國,仍然退回去,回吳國去。伍子胥最可憐是,到了闔閭的下一代夫差,不聽他的話,盛怒之下說:我要活活的看著你吳國滅亡。就把他眼睛,你如果看吳越春秋,故事性,抓出來掛在市場上,怎麼樣?我吳國就安然無恙。用一個鴟皮囊掉著,把他丟在現在錢塘江,我記得說過這個故事吧?所以伍子胥就變成潮神。我們當然知道是這個黑潮親潮兩個,兩邊的潮水打進錢塘潮水,潮水就鼓起來。中國古代傳說沒有這個地理概念,都認為是伍子胥冤魂不散,每年要作怪一次,錢塘潮。看那個故事是這樣來。

  好,請問你,現在侯嬴對伯嚭可以對了嗎?他沒有對伍子胥,也對不上來,因為對伍子胥,你要對三個字,伯嚭正好是兩個字。各位這講什麼人?怎麼對?為什麼他這兩個對要抓起來對?一個是都為了朝廷、為了國家,犧牲了自己。然後伯嚭也是為了自己的命運,但是他卻保全了楚國,所以一個是要保全晉國,一個是要保全楚國,然後做必要的犧牲。但是伯嚭的後面,人就是這樣,我講過伍子胥最後就太耿直,不曉得時代改變,夫差不是闔閭,聽不下你的諫言,他還是直言極諫,自己殺身之禍。伯嚭卻貪受了賄賂,一念之仁,越國獻了美人計,然後為什麼行得通?因為伯嚭被收買了。伯嚭收買之後,採用了西施到吳國去,這一點,害得最後吳國滅亡。所以你就知道,侯嬴是存了趙國,讓公子帶軍去保護。然後伯嚭是把吳國給犧牲了,最後的結果。所以兩個正好是對的,一個保全了人家,一個犧牲了人家。懂了沒有?所以我們乍看之下,你有沒有覺得李漁很聰明?公侯伯子男是個侯爵,有沒有看到侯伯,有沒有看到?表面。然後那個底下嬴跟嚭,是他名字,有沒有?字面也對得非常好,所以我說對句還真是一門學問。

  再來,「祖逖對孫登」,這兩句話大概就可以講完了。但是我想先讓你選擇一下,「祖逖」,請你注意看注釋第三,大家都知道聞雞起舞,有沒有?聞雞起舞,祖逖,兩個人互相勉勵,劉琨跟祖逖大家都熟。這是東晉的愛國將領,一個是積極為國家奉獻。一個做什麼?魏晉之際,他竟然注了兩個孫登,也沒告訴你應該是哪一個?各位你說應該是哪一個?第一個,他說三國時代,吳大帝孫權的長子被立為皇太子,宅心仁厚,不幸夭折。請問,這個能夠去對祖逖嗎?恐怕沒有,我們不知道他有什麼貢獻?有什麼作為?不可能去對祖逖,知道吧?

  各位看底下的孫登,我記得我上次也跟你說過了。孫登跟阮籍的結合是天下很有趣的事情。阮籍有一次上山去,迷失了道路,孫登本來就是隱士,他非常的不屑的問:哎,老先生,下山的路怎麼走?喂,你跟人家問,人家有名有姓,請問這位老丈,你也要這樣說,你跟他喂一下,孫登不管他,繼續在砍柴。阮籍認為說,你沒有見過什麼叫做帕瓦羅蒂,我就唱給你聽。阮籍不但是會作音樂理論,他還能夠表演,他就啊啊啊啊啊啊,他終於知道我是何許人也,還不跟我說話。沒想到阮籍剛剛啊啊啊完了以後,換孫登,啊啊啊啊啊啊啊,丹田的力量一出來,阮籍一看,自覺身分渺小,I do follow you,我就跟著你走。孫先生,老先生,對不起,有眼不識泰山,是不是你就收為我徒弟如何。所以孫登就這樣,你看,阮籍聽孫登的嘯聲,猶若鸞鳳之音如何如何。各位,上臺去表演了吟唱,人家好聽的時候,鼓掌的時候,不要忘,我的老師叫王某某,難聽的時候不要說我,難聽就自己學不好。阮籍後來如何如何,阮籍就拜他為師。各位這兩個很有趣的。古代為了紀念這兩個嘯者,抱歉,吟嘯者。各位嘯,「何妨吟嘯且徐行」,吟嘯的人,像泰山喔喔喔喔喔,那個才叫做嘯。莫聽穿林,這個都叫做吟唱,沒有那個嘯,嘯就是聲音撮口,然後聲音,喔喔喔,這樣才叫做嘯。知道吧?所以嘯是非常可以這樣。為了紀念孫登跟阮籍這兩個嘯者,嘯的人。我們古代在安徽在哪裡就蓋了一個臺子,叫做「吟嘯臺」。讓那些南來北往那些uncomfortable,心胸不平的人,每個人都可上臺仰天長嘯。所有不平之氣,讓所有不平之氣的人每個都登臺去唱。各位本來,你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有高臺你就可以嘯,這樣叫,叫出你不平之氣。但是,南朝的時候因為有這個故事,特別給他蓋了一個吟嘯臺。所以你假如到華中,因為你知道宋齊梁陳,就在現在的長江南岸左右,華中。如果要看吟嘯臺,你就想到我今天講的故事,孫登跟阮籍兩個在比賽那個嘯。

  好,各位我這樣講了以後,你現在終於知道祖逖跟孫登要對哪一個孫登,第一個孫登還是第二個?絕對是第二個,一個是為國家積極奉獻的祖逖,一個是隱居山林的孫登,隱者跟報效國家是兩個路徑。知道嗎?你就可以對,所以我說這一節,都要知道人名故事後面的故事,你才能夠知道,但是你就字面來看,他們對得好不好?你看,虧他會祖,他會對孫,有沒有看到?我的意思是說,擺開他人那面,字面他也弄得很好,祖孫是人倫關係,你看逖跟登,是個名字。

  各位再來,「拋白紵,宴紅綾」。這又來了,白紵當然就是白色織布所做的衣服。古代讀書人,是平民百姓的時候穿的,考上了進士,就要配一個帶子,穿個錦衣的那個不一樣。所以拋棄了平民的身分,你就可以去參加聞喜宴,你可以到曲江邊,參加新科進士的宴會,那個我們常常叫做曲江宴。請問曲江宴跟紅綾有什麼關係?請你看第五個注解,這個倒是注得蠻好的。唐代宮御膳以紅綾餅餤,那個字唸ㄉㄢˋ。紅綾餅餤為貴重,就是紅綾,紅色的布包了一個什麼?餅餤,什麼叫做餤,這邊是素食,我們不能講,但是你聽,薄薄的皮,那個麵粉皮就薄餅,然後裡頭卷那個肉,卷細肉,吃起來咔嚓咔嚓咔嚓。不要想肉,在你們極樂寺不能想肉,所以那時候很珍貴的餅用紅綾,因為你進士考上,就賜給你吃那個東西。所以平民的身分擺脫了,我就可以吃到紅綾包的那個餅。宴紅綾,省去的就是紅綾餅餤。知道那個一個食再一個炎,那個字唸ㄉㄢˋ,餤就是卷肉的薄餅,卷了肉,那個薄餅去卷了肉來吃。

  所以脫離了平民身分,有了功名,你就可以吃宴紅綾。原來是意思上的對,他也對得蠻好,有沒有?白紵,紅綾也是包住的那個布。一講你就懂了。這個地方他偏偏提了一個,各位,二百五十二頁,我們因緣生老師很喜歡引這個來勉勵年輕人,蠻好的。但是因為他引了,我又多事了,我又要把他的詩拿出來了。各位,有個老秀才他叫做盧延讓,我假如不介紹他,你印象大概不深刻,等一下我再講。他說有一次,然後皇上賜了,那個是在昭宗的年代。各位你看到昭宗就是晚唐,老秀才參加了,我只是考比較多年而已,但是我還是考上。然後他來做為蜀國學士,蜀國人看到他回四川去,那麼老的人,大家就很輕視他,盧延讓平生,他本來就非常詼諧,他就作詩說了:「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吃紅綾餅餤來」。你不要嫌我這樣,想我考上進士,你們沒吃過那個薄餅夾肉,我吃過的,我告訴你。各位,盧延讓讓人家,讓文藝界,讓我們文壇繼續講他的還不是這個,他有名的句子是,請看講義的第六個例子,盧延讓有一首詩叫〈苦吟〉詩,各位他是苦吟詩人。他的詩句跟下面一個人,就是跟賈島,就我們剛剛提的賈島是相提並論,他們都叫做苦吟詩人。唐代,晚唐苦吟詩人。所以這個盧延讓有〈苦吟〉詩說,「莫話詩中事」,不要跟我談詩中的事,「詩中難更無」;非常的難,難到就說沒辦法,難更無,無比的難,無比的難,難到什麼地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鬚。」各位你的鬍鬚長出來,你就捻捻看,你捻一輩子,能夠把鬍鬚捻幾根捻斷。他講到要吟詩的時候那麼累,所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鬚。」這兩句話一直流傳下來,苦吟詩人的寫照,假如一個晚上那邊想,想了五個字想一個晚上,一更想到五更,這樣你就告訴我說,老師我在作詩,你隨便脫筆就出來,你不要告訴我,你還一根鬚都沒有捻斷。所以哪一天你看到我的鬚都沒有了,表示我是詩人,我現在鬚還很多,還不是詩人,以他們的標準來看,著名的。下面說,「險覓天應悶」,有時候要想一些險句,去找那些險句,人家沒寫過的,連老天都煩了。悶就是煩,君子無悶,不是《易經》嗎?我們上一次講過,君子沒有憂愁,連老天都被我煩透了。然後「狂搜海亦枯」,搜索枯腸連海都枯掉了,還沒有想到一個典故,還沒有想到一個好句子。你如果想到賈島可以沿路走,推敲、推敲,去撞到那個韓愈的坐駕,你就知道那些人多專注。各位,完全陶醉在那邊,就不知道你是高官,你是皇上,就跟你撞一下。

  各位不但是他,我就想到賈島他〈題詩後〉,題在自己作的詩後:「兩句三年得」,我要想兩句想了三年才有。各位,我們這位天才的晏殊也是這樣,他想了一個對子想了以後,也是摸索摸索就擺在那邊,後來是碰到一個天才,你看,天才想的句子,還要碰到另外一個天才,請客的時候,這個句子它才冒出來。其實我看晏殊想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也沒有什麼好,可是竟然他覺得他放了很久,想不上對句,後來另外一個年輕人幫他對,他好高興,他的〈浣溪沙〉。晏殊有一首〈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他的〈浣溪沙〉,他說那兩句他也放了很久,好多有這樣的句子。說我兩句三年才得到,「一吟雙淚流」,一作好詩,眼淚都撲簌簌淚點兒拋。有那麼痛苦?我才不要做詩人,如果這樣。我作詩總是覺得愉快,想像想破頭,那個詩成好了,就蠻有成就感。你看這個苦吟詩人受不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我的詩如果你再不欣賞,「歸臥故山秋」。沒有知音了,我就到山上睡覺去了。可是賈島一輩子也沒有再歸隱,還是在人世浮海被貶來貶去,貶官,沒有被貶來貶去,他也沒什麼高官可貶。你看看這苦吟詩人。好了,也因為這樣,後面我們等一下再看,我們再看後面兩句再講王維的故事,因為後面有典故。所以今天你聽這個,然後底下我們來解決這個事情。

  「勝友對良朋」,就不必我說了。勝友良朋都是正對,都是講一些益友,能夠幫助我的好朋友。如果仄聲你就叫勝友,如果做平聲你就叫良朋,良朋勝友,就是有趣味有雅趣的好朋友,都可以講。然後「爭名如逐鹿」,逐鹿中原,你可以知道這個故事。姜太公對文王說了,你要取天下就好像跟人家逐鹿一樣,絲毫不能讓,因為鹿是非常敏感的,一下子就散光光,看你有沒有辦法搶頭先去追到,後面的人就不要追了,因為全部散光光。所以逐鹿用來比喻無所不用其極去奪政權,或者說爭名奪利都可以。如果這邊要講的話,爭名,這是爭一個政權,爭一個富貴大的東西來講。

  各位,趨蠅,就是蠅頭小利,人家去奪政權,我們沒辦法,我們只能去怎麼樣?去向蠅頭小利,蒼蠅很小,你所得的利益是這樣。所以這兩句話,爭名是講戰場上追求功名的人,這是往大方去爭大名大利。「謀利似趨蠅」,這是我們小老百姓所爭取的就小名小利,我們也要追尋。換句話說兩個加起來,人世間這麼走一遭,有人去追逐富貴功名,大名大利;有些人才能比較弱的就小名小利,無論如何你就像趨蠅,你就像逐鹿一樣,你自己選擇。我不想做逐鹿,也不想做趨蠅。趨蠅滿可怕的,一下子嗯嗯嗯嗯,一堆。知道嗎這兩個?一個是大,一個是小。然後爭名逐利都是同樣的方向,這基本上,爭名跟謀利可以算是正對了。逐鹿跟趨蠅可以是反對,因為一個是大,一個小。但是兩個加起來,它還是反對,一個是爭大功名,一個是爭蠅頭小利。

  底下我們要來解決這句話,各位,請你先看狄仁傑的故事第九。但是我認為,你只能要注的話,就「王陵母」或是「仁傑姨」,這樣就可以了,那個慚要屬於下面。就狄仁傑當宰相的年代,正好是武則天的年代,他有個堂姨是姓盧,姓盧的堂姨。有一天他去拜訪她,他認為我終於有身分,我可以來看阿姨一下,結果看到他的表弟,正好拿著弓箭,拎著山雞、野兔從外頭回來,結果侍奉媽媽用餐。各位,純樸的人家盡一點孝心。結果看到了狄公,你貴為宰相,大家是親戚,打個招呼,反正親戚。

  好了看下去,結果這個狄仁傑總認為說,各位,你知道狄仁傑也是初唐大將。說這個表弟,他看到這樣,好像來照顧他家,表弟想要做什麼?我一定努力幫忙。一個宰相幫你找一個位置很容易的。你看阿姨多麼的敏銳,說宰相當然是可貴的,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去事奉女皇。有沒有看到?她總認為武則天奪權是牝雞司晨。所以我常常講過,你絕對不要說船過水無痕,我告訴你,絕對有痕的。爭名逐利,歷史都會記載你的點點滴滴。所以這些東西大概民間也流傳,所以他的姨媽根本就不屑,這個狄仁傑,我是一個丞相,聽了非常的慚愧,離開了。所以各位,這句話你懂了以後,各位,武則天就叫什麼?慚周不仕,周,國號叫周。所以她是從大唐奪過來,「仁傑姨,慚周不仕」,就是認為武則天取代了唐,是一個愧對的事情,所以不讓兒子去做官。怎麼會是仁傑姨慚,你這樣斷句怎麼斷?狄仁傑的阿姨非常慚愧?怎麼他阿姨做錯了事,非常慚愧?你這樣斷就沒意思了。

  底下這個更可以看得更清楚,什麼叫王陵母識?王陵母,王陵的母親。當時王陵是個賢者,所以楚漢之際的時候,楚霸王就把他媽媽逮住了,說妳兒子一定要為我來服務,不然我如何這般。結果王陵母親一點也不妥協,Like mother like son,有其母必有其子,不是其女。王陵媽媽就派人告訴王陵說,你告訴他,好好輔佐漢王,我覺得這個天下最後是劉邦的,你不要因為我如何這般,不要有二心,你就好好如何。說完了就伏劍自殺。各位,你不要以為男中有烈士,女中也有英豪,女中英雄,我們說巾幗英雄。所以她要王陵無後顧之憂,好好的協助劉邦。各位,看到這個故事,有樣學樣,無樣自己想,三國時代寫的故事。臺語說有樣學樣,沒樣就自己想方法。

  三國時代有一個人,非常好,徐庶,知道吧,徐庶先去幫劉備。所以我說楚漢相爭前後輝映的故事,開國的時候偏偏有王陵的媽媽。所以如果那句我們先來,等一下我們講三國的。後來繼曹參為相,我們說蕭規曹隨,蕭何宰相完畢以後曹參,曹參以後接宰相就是王陵。各位媽媽的交代,媽媽的生命犧牲是值得的,不為楚霸王而彎腰,這女孩子的桿子要比男孩子還硬。所以他就說了,後儒讀此,然後就讚曰說讀到了這傳,說「王陵之母預知興亡,不亦智乎?」是一個智慧的人。「教子擇有德之主而事之,不亦仁乎?」具德的仁。「捨身命而全其子之忠,不亦勇乎?大丈夫之行而出於老婦人之身」,能夠實踐,「敢不敬乎?」她有智、仁、勇,讓人家敬佩有這樣的德行。各位,把這些榮譽給了王陵的母親。所以各位請你告訴我,如果你要讀這一句的時候,王陵母識,然後漢方興,不通了對不對?王陵母,王陵的媽媽,識漢方興。王陵的媽媽可以認知,可以知道漢朝就要興起了,天命在漢朝這邊。各位,這樣斷句通了沒有?通了。

  所以這兩句唸一遍,三四:「仁傑姨慚周不仕,王陵母識漢方興」。所以你如果注仁傑姨,注王陵母,就知道了。

  回頭我們講,到了東漢末期,漢代結束的時候,又來一個故事,還記得吧?徐庶的媽媽被曹操給逮住了,還記得吧?逮住之後,曹操就說了,你徐庶如果來,媽媽就饒命,徐庶不來,我就要殺了你媽媽。徐庶受不了,趕快跟劉備請罪,然後歸去。徐庶的媽媽本來以為說,徐庶應該會有一個氣度,不會被曹操所挾持。但是媽媽在人手上,任何一個人都受不了,徐庶還是到了。所以在歇後語,我們民間傳的歇後語,叫做「徐庶歸曹營」。徐庶最後去了,歇後語是什麼?你知道徐庶到曹操的營地裡,媽媽從來不跟他講一句話,最後還是結束了生命。徐庶的媽媽還是自我了斷,不跟他說話。所以我們最後破折號,歇後語,「一語不發」。請記得,萬一人家考你歇後語,我們不是也有講,我們歇後語好多這樣的故事。徐庶歸曹營,歇後語叫一語不發。最後媽媽了斷自己,從此徐庶也靜靜的什麼話不說,歸隱去了,也不輔佐曹操。不能愧對自己的良心,不能愧對媽媽的犧牲。所以我們常常講,有一句話叫身在曹營心在漢,知道吧?本來說是關公,你用徐庶也是這樣的。所以我說楚漢相爭有這個故事,到了東漢末年也有這個故事。因為時間到了,下面會提到,我們作詩跟你的官運的問題,也不是這幾秒鐘可以講完。我們就暫時到這個地方,大家吃中飯,然後我們下午繼續講後面的故事。好,下課。

  學生:同學們請起立,感恩老師慈悲教導。

  教授:謝謝同學,我們下午見。

  學生: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