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圖文

談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


【 PDF下载 】

2005年2月於印尼雅加達第一屆「和平與多元信仰教育國際會議」的演講

論 文 摘 要

    本文闡述了和平與宗教的本質問題。指出和平安定之根源存乎人心,保持心地純淨純善必能實現大同理想。世界各各族群信仰雖是多元,然深入其根本,所有聖哲的教學,無不以仁慈博愛為宗旨,從父子親愛之情,逐漸擴展至愛全人類,愛全宇宙。因此,唯有積極推動全民教學,落實倫理道德的教育,才是徹底化解國家、宗教和族群之間種種衝突,獲得世界和平安定的最有效方法。文中特別舉出佛陀教育與中國儒家傳統教學綱領為例,說明古今中外所有聖哲的智慧,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絕無國家、族群、古今、地域乃至思想型態的限制,實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產。而希望於此大時代力挽狂瀾,迅速擴大仁愛和平、倫理道德教育的深遠影響力,必須借重現代科技傳播媒體為主要手段。故於文後特別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資參考。

《談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

    淨空承蒙大會邀請,在此談一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願以一得之見,作拋磚引玉之舉。

    關於化解衝突、和平教育以及多元宗教的和諧等問題,都是當今世界有識之士關注的中心。前不久,淨空應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大學召開的會議(二ΟΟ四年十一月),對倫理道德教育、多元文化信仰的理解作了研討。今天,我們的大會特別提出和平與宗教和諧以及信仰教育等問題進行討論。淨空願將自己五十四年學習和實踐的心得貢獻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和平的源頭在心地

    美國九一一事件以後,整個世界一直處在很不安定的狀態,衝突日益增多、升級,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可是和平的源頭在哪裡呢?衝突的根本又在哪裡呢?仔細觀察體悟,這個根本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

    和,和為貴,是大自然的法則(宇宙本來和諧,猶如人身百體原本是和諧健康的)。和,是我們本性固有的美德。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當他開悟證道時,從甚深的禪定中,說出第一句話,就是:「奇妙啊!奇妙啊!世界一切眾生都本具有跟佛一樣的智慧、光明、和諧、福德,只因為被種種妄想煩惱、貪欲執著所遮蓋,而不能顯發出來。」

    我們的本性是純淨純善的,是和平的。正如中國儒家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後來為什麼會變得不善和衝突對立呢?那是因為習性的作用,習性是後天所染上的各種知見,而且執著這些知見,寸步不讓,因此和平就破壞了,衝突對立就產生了。所以要恢復和平,先得從自己內心做起。先把自己內心的本性和習性的衝突對立化解。放下內心對一切人、事、物控制和佔有的念頭,放下貪欲和仇恨以及一切損人利己的心行,才能從根本上化解世間一切衝突,恢復真正的和平。

    和平的根本回歸到心地,這種理念是有佛教經典的理論根據和現代科學試驗為證據的。

    在佛教最著名的經典《華嚴經》中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見《華嚴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宇宙萬法、世界人生,是我們的心行所造就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另一部著名的經典《首楞嚴經》(卷一)中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念,影響著外在的一切事物。這個道理很深。《華嚴經》說透了這個問題。我目前正在講這部經,已經講了兩千五百多個小時,尚未講完,現在只能舉一個比喻來說:做夢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我們的心態美好,會常做美夢。如果我們的心態凶惡,會常做惡夢。夢從哪裏來?夢中的一切境界,一切人物,一切山河大地,不都是我們的心識變現的嗎?

    現代科學也逐漸證實了這一點。日本江本勝博士,對水進行了十年的研究,發現人的心念能改變水結晶體形狀。善心善念會使水的結晶形狀變得美麗,惡心惡念能令水的結晶形狀變得醜陋。例如,把一杯水貼上「和平」的字樣,另一杯貼上「戰爭」的字樣。過一段時間,通過儀器觀察,會發現前者的水結晶體變得非常美麗,而後者的水結晶體變得十分難看。江本勝博士的科學發現,得到聯合國總部的重視,被邀請到美國紐約去作報告。我本人曾邀請江本勝博士到澳洲來,在淨宗學院、格利菲斯大學、南昆士蘭大學做了三場關於他十年對水研究的試驗報告。這些報告充分說明了「心念能影響物質變化,心念能影響和改變外在環境」。這一發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思考,為環保工作者帶來了淨化環境須先淨化人心的新方案,給從事和平工作者帶來了深遠的啟迪:只有消除自己內心的衝突、不平與紛爭,才能達到外在的和諧,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安定和平。我們佛教經典有一句名言:「心淨則國土淨」。我們找到了和平的源頭—在心地。

[NextPage]

二、多元宗教同出一源

    淨空從二十六歲開始學習佛陀教育,用佛教的聖典指導生活,至今七十九歲,已經歷了五十四個春秋。後來我曾廣泛學習和研究其他宗教的經典。我曾經用心學習基督教的《聖經》,並節選了一本《聖經精華語錄》,提供給佛教徒們參考;在新加坡舉辦佛教弘法培訓班期間,我曾經學習天主教的《玫瑰經》,並在新加坡天主教會講述《玫瑰經》的學習報告;二ΟΟ四年九月,我在香港講解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學習心得報告……

    通過對多元宗教經典學習,我體悟到,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愛。佛教講大慈大悲,天主教、基督教講神愛世人,伊斯蘭教講真主是仁慈的等等。各宗教雖有名相上的差異,可是宗旨都是仁慈博愛,目標都是希望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生活在身心安定的美好和平的世界。

    淨空體悟到,每一個宗教所講的創造宇宙的神,雖然名相種類繁多,但實際上,宇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稱為心性、法性、實相等)。這個真神有圓滿的智慧、福德和神通,對眾生的苦難,應以什麼身相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救拔。在佛教裏示現的是佛、菩薩,在基督教示現的是上帝和耶穌,在伊斯蘭教示現的是真主和穆罕默德等等。各個宗教的神聖都是宇宙唯一真神的化身。真神不同的化身是為善巧方便教化,適應不同的種族、地區、文化以及不同根性的眾生,故有不同的外在形式,不同的藝術教學方法。原來,我們是同出一源!原來,我們同是一體!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放下一切偏見、誤會、對立和衝突而手挽手、心連心地真誠合作互助,帶給人類以和平幸福。這是我們學習和接受「愛的宗教教育」的最基本理念。

    當我們明了這些道理之後,那麼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交流、團結合作、共同施教,是勢在必然。我們共同努力引導教化所有信徒,恢復仁慈博愛的本善。由宗教的團結而帶動世界和平,由宗教的教育而帶動社會的安定,這樣我們就把地球,把我們的世界轉變成天堂,轉變成極樂世界,轉變成天園。

    淨空在新加坡居留期間,曾與新加坡九大宗教建立了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的關係。九大宗教都到過我們的講堂佈道,我們的信徒都恭敬的聆聽,我們也到其他宗教的講堂講學,他們也恭敬歡迎,彼此互相學習。在新年的祈禱會上,我們共同為世界和平祈禱。並且互相資助慈善救濟工作。並在二ΟΟΟ年共同組團訪問中國,更增加了彼此的交流和友誼。二ΟΟ三年,我們創辦的澳洲佛教淨宗學院成立之時,新加坡九大宗教團體都到澳洲來為我們祝賀。新加坡納丹總統對本國九大宗教空前的和睦團結,非常讚嘆歡喜。我在二ΟΟ四年六次應邀訪問印尼期間,把這個經驗介紹給印尼政府領導人及他們的宗教領袖,也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我曾被邀為榮譽顧問,與印尼宗教代表團一起訪問埃及開羅、意大利天主教聖城梵蒂岡,共同會見了伊斯蘭教一千年歷史的阿拉玆阿大學的長老、天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二ΟΟ四年十二月,他們又邀請我做顧問,訪問中國,由印尼各大宗教的領袖組團,印尼政府官員及前總統瓦希德先生都參加了這次訪問活動。這些交流,增進了中印宗教之間的友好往來、理解互助與和平團結。

[NextPage]

三、恢復宗教教育的本質

    本次大會的會議文件,在講述這次會議的召開背景時,提出了三個很有意義的問題:(1)人們到底真正了解他們所擁護的宗教嗎?(2)他們真正能根據聖書所規定的教導來實踐嗎?(3)他們能否真正了解宗教的核心價值?

    淨空願意坦率地告訴大家,我從事宗教教育工作五十四年,就是一直在研究、實踐和闡述演說關於上述的有關問題。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是「本師」,我們是佛的弟子。我們與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他的名字,就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釋迦」,是仁慈博愛的意思,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慈悲之德;「牟尼」,是寂默清淨的意思,是智慧之德。提起釋迦牟尼佛,我們就會立刻想到對自己應是清淨無染,對別人應是仁慈博愛。這完全是教育的啟發。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是一位仁慈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

    而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他們的宗教創始人所提倡的社會教育。每一個宗教都要走向教學,走向宗教教育。宗教的形式雖然需要,但宗教的教學更為重要,形式就像外衣,而教學才是內容,才是實質。二ΟΟ四年二月十八日,瓦希德先生在與我談到這個問題時,他很風趣地對我說:「有人根本沒有尋找神,只是在尋求神的外衣。而我知道您感興趣的是真神,而並非神的外衣。」是的,我們必須探索宗教的內涵,用宗教的精神去引導信徒,把宗教經典裏的理論、方法落實到生活中去,提高我們的靈性,改造我們的人生,這樣的宗教才是充滿活力的。因此我對第一次來聽我講課的人,首先把《認識佛教》介紹給他們,使他們明白,宗教不是迷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它是神聖的教育。

    這種聖賢教育,會使人發生氣質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會使人轉惡為善,種種教化,使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二個階段,會使人破迷開悟,通過聖賢經典的修學,使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通過深入的修學,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而日趨與聖賢一致。不僅佛教如此,其他所有宗教的教育,都會有這樣的教育成果。

    鑒于當前社會倫理道德淪喪,禮節規範廢弛,物慾橫流,人心轉惡,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只偏重于科技知識的灌輸,廢棄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唯有靠宗教教育帶動,以各宗教的寶典、聖賢的言行規範、聖教的教理,開導民心,扭轉世風,才能維繫家庭的健全,社會的安定,乃至國家久治與世界和平。

    

    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極為推崇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他認為這是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良藥。

    孔孟的儒家學說,是以仁愛為中心,禮儀為規範,家庭倫理道德為根本的教育。推崇的道德內容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種德目。孔孟學說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強調五倫十義。「五倫」是指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並規範這五種關係應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有不同分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十義」是指「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見《禮記》禮運篇)。這五倫十義,就把每個人在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道德倫理觀念以及自己應盡的義務都說清楚了。用孔孟學說所包括的十二種德目和五倫十義,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人心向善,家庭和諧,國家長治久安,天下太平。而它基始全在是否真實落實《弟子規》。

    儒家學說是繼承中國遠古堯舜的教導,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長遠歷史。而另一對中國人有深遠的影響的就是佛教。佛教是公元六十七年中國漢朝時代由印度傳來的。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的經典提倡: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十種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婪,九、不瞋恚,十、不愚癡。佛教提倡真實智慧的教育,因果教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陀為人說明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六樁事。佛經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道理是貫穿前生、今生和來生的,在生命的長河中因果的循環也是無窮盡的。所以佛法教育大眾不造惡因,避免惡果。佛教教學的根本在孝親尊師,而孝敬的基始也是在《弟子規》的具體實踐。

    大乘佛法在生活中是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為原則,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修行方法(六度),在與大眾相處的時候,用布施、愛語、利行(為眾生服務)、同事(與群眾融成一片)四種攝受幫助眾生的方法,使福德和智慧日加完善。佛教的教學,是智慧和仁愛的教學。使受教者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妥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人與不同維次空間一切生物的關係)。佛教的教育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指導人一生,能夠因奉行十善業及六度、四攝等而獲福慧無量,而且引導人超越生老病死之苦,超越輪迴之苦。

    如果不滯留在宗教的外在形式,而徹底恢復宗教教育的本質,深入落實經典的教誨,會使一切眾生獲得真實的利益。而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昌盛,世界的和平那是必然的結果。

    我在二ΟΟ四年十一月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澳洲阿德萊得會議,聽到印度來的斯利瓦斯塔哇(Prof. H.S.Srivastava)教授的報告,他從佛教(Buddhism)、基督教(Christianity)、儒教(Confucianism)、印度教(婆羅門教)(Hinduism) 、伊斯蘭教(Islam)、 耆那教(印度非婆羅門教)(Jainism)、猶太教(Judaism)、神道教(Shintoism)、錫克教(Sikhism)、道教(Taoism)、拜火教(Zoroastrianism) 十一個宗教中匯集了各宗教相同的道德價值觀,總結出四十一種大家公認的良好道德品質。這些包括:保持清潔(Cleaniliness)、尊重勞動(Dignity of Labor)、勤奮(Diligence)、守時規律(Puntuality-Regularity)、誠實(Honest)、崇尚自然(Nature appreciation)、戰勝苦難(Victory in suffering)、堅忍或不屈不撓(Fortitude)、勇氣(Courage)、有志氣(Ambition)、盡責或孝順(Dutifulness)、耐心(Patience)、禮貌(Courtesy) 、節儉(Thrift)、寬宏大量(Magnanimity)、忠誠(Loyalty)、感恩(Gratitude)、寬容(Tolerance)、光明磊落(運動家精神)(Sportsmanliness)、果斷(Determination)、愛心(Love)、平等對話交流(Dialogue)、服務精神(Service)、團隊精神(Team-spirit) 、責任感 (Responsibility)、同情心(Sympathy)、熱情(Hospitality)、公正(Justice)、老實可靠(Accountability)、悔改(Repentance)等等。

    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是各個宗教所共同提倡的,是應該推廣的人文教育。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使每個人趨向真善美慧,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宗教教育是愛的教育。人人心中有愛,我們的世界就沒有衝突了,我們的世界就變得和平美好。「愛」字在中文屬會意的符號,分析可見「受」與「心」,意為感受真心,真心即是佛法所說之真如、自性、本性、法性,儒家所說之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佛聖之所證所得即是自愛,佛聖之無限量的教化眾生即是愛他。我們於此真實履行,不可不知,應當效法。可以說,宇宙的真理就是一個愛,愛就是真心,就是真性;愛就是上帝,就是真神;愛就是純淨純善,就是至善本善。愛孕育出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所以愛就是生命,就是宇宙全體,發揚愛心、光大愛心者,就稱之為神聖。

[NextPage]

四、用現代化手段落實宗教教育

    淨空認為,充分利用衛星電視教學和建立網路教學是快速收效而又節省人力物力的方法。同時為培養師資和聖賢人物,可設立仁愛和平國際大學。

    淨空從事佛教教學工作已半個世紀,我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在最近二十年僅靠私人民間的力量,流通的佛教經典解說的錄音帶、錄像帶、CD、VCD和DVD多得不計其數。近七年來,利用網際網路教學。二ΟΟ三年元旦開始有衛星電視台—華藏衛視,展開衛星電視教學,每天二十四小時播放佛教教育節目和聖賢傳統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內容。衛星覆蓋全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從全世界聽眾在精神上和經濟上給我們的踴躍支持看出,這種做法是成功的。我們的所有教學課程對全世界人民免費開放,我們沒有任何募捐活動,而人民的支持卻是源源不斷而來。由此可以看出,世界是多麼需要倫理道德和宗教教育,人民是多麼渴望聖賢教導。二ΟΟ四年九月,我們在華藏衛星電視上,開設了「仁愛和平講堂」專欄,融會宗教教育與華夏傳統聖哲教育內容,向全世界介紹。二ΟΟ三年十月,我們創辦的淨宗學院,已發展成為以遠程教學方式為主體的學校。利用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等遠程教學手段及函授教學,很符合現代化的社會教育之需。

    鑒于我們實際的經驗體會,我曾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兩條建議,當然,也願意向本次大會再次提出,供大家參考。

(1) 充分利用衛星電視、國際網路的教學手段,宣傳「仁愛和平的聖賢教育」

    內容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十二個德目,教導倫理道德和推廣宗教教育。每個節目以英語、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四種語言播出。最好擁有自己的衛星電視臺。在沒有自己的設備以前,可租用現有的衛星電視臺的時段,每天至少在最佳時段播放一小時。然後逐漸增加,設立仁愛和平倫理道德教育大講堂。節目的主講人,應是有道德有學問的長者、教授、專家擔任。相信,播放一年之後,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淨空深望印尼國家領導人宗教諸領袖,能做帶頭人,引導世人遠離邪惡,走向光明,作現代的救世主。

(2) 為培養師資和聖賢人物而設立「仁愛和平國際大學」

    從事全球聖賢教學工作是長遠的事業,必須後繼有人。因此就必須籌辦一所大學,專門培養聖賢人物,他們學成之後,真正可以成為倫理道德方面的師表。這所大學,應包括從幼稚園到大學研究所的系列教學。學生從小開始培養純淨純善的道德和淵博的學問,使其不受外界社會污染,連生活中的娛樂都要用正面的教材。學生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修養身心為根本,以服務世界人民為己任。淨空相信世界各地一定會有許多英明的父母將他們的兒女送來讀書。淨空相信,這樣的國際大學才真能為世界培養精神領袖、道德領袖人物。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個地區,願意真正實行以上兩項建議的,淨空都將盡自己的力量支持他、幫助他。淨空幾十年來,足涉亞洲、美洲、澳洲、歐洲、非洲等地,目睹世界情況,深感恢復聖賢教育之重要。教育是根本。中國聖哲有明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心的險惡,世界的衝突,要靠道德教育從根本上化解。多元宗教的和諧、信仰價值的體現,要靠聖賢教育來維繫和完成。淨空一生從事社會教育工作,尤其重視《弟子規》的落實。今天借此大會的聖壇,貢獻此點滴的經驗體會,請教于在座的四方大德。謝謝!

淨空
澳大利亞淨宗學院院長
昆士蘭大學 格利菲斯大學榮譽教授